❶ 小曲白酒的做法,小曲白酒怎麼做
小曲酒是我國主要的蒸餾酒種之一,產量約占我國白酒總產量的1/6,在南方地區生產較為普遍。由於各地所採用的原料不同,制曲,糖化發酵工藝有所差異,小曲酒的生產方法也不盡不同,但總體來說大致可分為三大類:一類是以大米為原料,採用小曲固態培菌糖化,半固態發酵,液態蒸餾的小曲酒,在廣東、廣西、湖南、福建、台灣等地盛行;另一類是以高梁、玉米等為原料,小曲箱式固態培菌,配醅發酵,固態蒸餾的小曲酒,在四川、雲南,貴州等省盛行,以四川產量大、歷史悠久,常稱川法小曲酒;還有一類是以小曲產酒,大麴生香,串香蒸餾,採用小曲、大麴混用工藝,有機地利用生香與產酒的優勢而製成的小曲酒。這是在總結大、小曲酒兩類工藝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白酒生產工藝。20世紀60年代,這種工藝對我國固液結合生產白酒工藝的發展起到了直接的推進作用。
小曲和小曲酒的生產具有以下主要特點。
①採用的原料品種多,如大米、高梁、玉米、稻穀、小麥、蕎麥等,有利於當地梁食資源,農副產品的深度加工與綜合利用。
②大多以整粒原料投料用於釀酒,且原料單獨蒸煮。
③採用含活性根黴菌和酵母為主的小曲作糖化發酵劑,有很強的糖化、酒化作用,用曲量少,大多為原料量的0.3%~1.2%。
④發酵期較短,大多為7天左右,出酒率高,澱粉利用率可選的80%。
⑤設備簡單,操作簡便,規模可大可小。目前已有形成專業分工、分散生產、集中貯存、勾兌、銷售的集團化企業。
⑥小曲酒具有酒體柔和,純凈、爽口的風格,目前已形成米香、葯香、鼓香、小曲清香等不同風格的小曲酒,已被國內外消費者普遍接受。如貴州董酒,出花酒、全州湘山酒、廈門米酒、五華長樂燒、玻味玉冰燒酒、四川永川,江津高粱酒、廣東唐三鏡酒等都是著名的小曲酒。
⑦由於酒質清香純正,是生產傳統的葯酒、保健酒的優良酒基,也是生產其他香型酒的主要酒源。
❷ 小米酒的做法
你首先得有酒葯也就是酒麴。做好乾一些的小米粥,待涼加10%酒葯封缸發酵。封缸可用布版、塑料、厚紙等。陰權涼處發酵5~7天就可以。也可以採用兩步法,先做酒母,用稀得小米粥加酒母30度發酵1天上面有很多氣泡。稠一些的小米粥、酒葯、酒母攪勻,在陰涼處發酵5~7天就可以。要掌握好酒度低、發酵溫度高於20度長容易變酸。
❸ 做甜酒醪糟的曲子是怎麼做的
兄弟的這個題目真是忒大了又不允許「糊牆」...
簡約的說中國以米類為基質的傳統非蒸餾酒釀造方法基本上都是固態發酵。最早的時候發酵的啟動依靠的是唾液,就是把米飯之類的經姐姐妹妹們的小嘴咀嚼之後吐到容器里;利用唾液裡面的酶類來糖化澱粉從而產生發酵。這個辦法至今還有部分的少數民族還在使用中....這應該是最早的基於酶工程的案例。後來「順勢科學」發展了才有了先作酒葯再做酒的工藝。至今為止傳統酒葯的配方至少也有上千種之多...僅僅甜酒類的也有個400~500種以上吧。以明代高謙的《遵生八箋》裡面就要有個上百種,《本草》之類的書籍裡面也有很多;其中使用的植物類的成分也應該有個上百種。但是我們需要指出的是無論其酒葯配方千變萬化,其核心植物的成分還是辣蓼草。其餘的成分都是起到養生與保健以及調味的職能的,或者是增色作用。也就是以「蓼麴 」為核心:根麴黴(應該說是天之所賜)+辣蓼草,基本上可以說是中華酒發酵的精髓之所在.
下面俺把辣蓼草在傳統酒葯裡面的作用「糊牆」給你使得你對中華的「順勢釀酒生物工程」有個深刻的了解。
這里還需要+一句:一般的酒類的發酵大多是先把澱粉轉化為多糖類,這一般是根麴黴之糖化酶在起作用。第二步是由酵母菌把糖類轉化成乙醇+水;轉化發酵得充分就是辣酒(如傳統蓮花白...如紅酒裡面的干酒.),轉化得不充分一般來說就是甜酒。
以上碼字均屬lynx525之原創,如有轉載謹請註明出處。咄嗟^_^ 多謝
A.現代生物工程製作「甜酒釀」類的酒葯,案例如:安琪牌甜酒麴/酒葯。
===================
B.關於傳統酒葯之辣蓼草(Herba Polygoni Salicifolii)對酒葯的作用
促進微生物生長
自然界中各類微生物在其生命活動過程中都需要多種營養物質,主要包括水、碳源、氮源、礦物元素、生長素等。而生長素對於微生物的生長具有重要的意義,因為它們是微生物內各類酶的輔基成分,一旦缺乏這些物質,酶就沒有活力,微生物的生命活動也就停止了。而辣蓼草中含有根黴菌、酵母菌等多種微生物所需的生長素,能更好地促進這些微生物的生長繁殖。陸步詩等人研究了添加不同量的辣蓼草對小曲中的微生物種類和數量、糖化力、液化力及發酵率的影響。結果表明, 在一定范圍內添加辣蓼草粉,小曲的糖化力、液化力及發酵率等均有明顯提高。
疏鬆酒葯
傳統紹興酒葯中的微生物以根霉最多,酵母次之。根黴菌為需氧型微生物,而酵母菌雖然為兼性厭氧型微生物,但在有氧條件下有利於酵母菌的生長繁殖。因此,無論是根霉還是酵母菌,在有氧條件下均有利於其生長繁殖。早糙米粉顆粒較細,若不添加辣蓼草粉製作酒葯,其結構比較緻密,不利於氧的通透性,對曲心的微生物生長繁殖不利。因此在酒葯中添加一定比例的辣蓼草粉後,大大增加了酒葯的疏鬆性,提高了酒葯的透氣性,使得根黴菌及酵母菌等微生物不僅在酒葯表面,還在其內部均能較好的生長繁殖,從而大大提高酒葯的質量。
抗氧化
氧化是自然界中一類比較常見的化學反應。製作酒葯的主要原料早糙米粉的主要成分以澱粉為主,另外還含有豐富的蛋白質、脂肪等物質,這些物質都是微生物賴以生長繁殖的基礎。酒葯一旦發生氧化反應,不僅會使酒葯外觀發黃,產生不愉快的異味,更為嚴重的是,將破壞酒葯中的正常營養成分,進而影響到酒葯中微生物的正常生長繁殖。例如,米粉中的脂肪類物質被氧化後產生脂肪酸,會破壞酒葯中的酸度環境,在一定程度上將抑制微生物的生長繁殖。而辣蓼草中含量豐富的黃酮類等活性物質具有較強的抗氧化能力,能較好地抑制米粉中脂肪等物質的氧化,從而能較長時間地保持酒葯中營養成分不受破壞,有效保證了酒葯在貯存過程中不變質。
防蟲
傳統紹興酒葯一般在農歷6月份天氣最炎熱的時候製作,等到農歷立冬前後天氣較為涼爽時,製作淋飯酒母時作為糖化發酵劑使用。在酒葯製作完成到使用這長達3個月左右的存放期間,由於氣溫較高,病蟲害較多,且酒葯中含量豐富的澱粉、蛋白質等物質是病蟲的主要食物之一,因此,製作完成的酒葯如果沒有自身的防蟲功能,很容易受到病蟲的侵害。而蓼屬植物大多都具有殺蟲、拒食、驅避活性,辣蓼在很早就被人們用做殺蟲劑。其殺蟲的主要有效成分為蓼二醛等倍半萜烯類化合物,例如從辣蓼葉中提取的一種左旋的倍半萜烯類化合物蓼二醛,對昆蟲有很好的拒食活性, 對蚜蟲、粘蟲、小菜蛾、菜青蟲和稻飛虱以及雜擬谷盜等多種害蟲有效。另外,研究中發現,辣蓼含有的另一種二醛倍半萜類成分沃伯格醛也有明顯的拒食活性。
抗病原性微生物
製作酒葯的早糙米粉中含有多種微生物,在這些微生物中,除了許多有益的根黴菌、麴黴菌、野生酵母外,還含有一些不利於有益菌生長繁殖的雜菌,特別是一些病原性微生物的存在,除了干擾有益微生物的正常生長繁殖外,其大量繁殖還會對黃酒的食品安全性造成不利的影響,因此必須加以控制。
而根據多種文獻報道,辣蓼草的提取物對痢疾桿菌、白喉桿菌、變形桿菌、鼠傷寒桿菌、綠脹桿菌、大腸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枯草桿菌、臘樣桿菌、八疊桿菌等多種病原性微生物均有較好的抑製作用。這也是辣蓼草作為中草葯的重要原因。因此,在酒葯中添加一定比例的辣蓼草粉未,可有效抑制病原性微生物等雜菌,從而較好地保證了酒葯中有益微生物的正常生長繁殖。
❹ 怎麼自製小米酒
你好!!
小米酒,又叫酒釀,甜酒。古人叫「醴」。南方人很喜歡吃。過年時許多人家都要做。
到超市買袋裝的糯米10斤,酒麴一袋(兩枚裝)。
先用水將糯米泡開(半天就夠了),漂洗干凈。
在蒸鍋里放上水,蒸屜上墊一層白布,燒水沸騰至有蒸汽。將瀝乾的糯米放在布上蒸熟,約一小時。自己嘗一下就知道了。沒有這層布,糯米會將蒸屜的孔堵死,怎麼也蒸不熟。這有失敗的經驗。嘗一嘗糯米的口感,如果飯粒偏硬,就灑些水拌一下再蒸一會。
蒸糯米的同時,將一枚酒麴研成粉末待用。
將蒸好的糯米端離蒸鍋,冷卻至室溫。間或用筷子翻翻以加快冷卻。在桌子上鋪上幾張鋁箔,將糯米在上面攤成兩三寸厚的一層,涼透。在冷卻好的糯米上灑少許涼開水,用手將糯米弄散攤勻,用水要盡量少。將酒麴均勻地撒在糯米上,稍微留下一點點酒麴最後用。然後用手將糯米分區翻動,將糯米上下層拌在一起,盡量混均勻。
拌勻後,將糯米轉移到發酵的容器中。稍大一點的電飯鍋或者塑料容器就好。泡糯米也是用它。邊放邊用手掌輕輕壓實。放完後將最後一點酒麴撒在上面。用少許涼開水將手上的糯米沖洗到容器內,再用手將糯米壓一壓,抹一抹,以使表面光滑。
最後用保鮮膜覆蓋在糯米上,盡量不留空隙。蓋上蓋子。放置在保溫的地方,比如衣服筐里,用毯子或者衣服包好。我是將容器放在烤箱里。老式烤箱裡面總有一點火苗,剛好可以保持溫和的溫度。這是偷懶的法子,最好還是用衣服被子什麼的保溫,冬天室內溫度並不穩定。
大約過三天就好了。中間隨時檢查,看有無發熱。發熱就是好現象。第三天就可以嘗嘗。完成發酵的糯米是酥的,有汁液,氣味芳香,味道甜美,酒味不沖鼻,嘗不到生米粒。這時就可以揭去保鮮膜,米酒就成了。做得好 ,糯米不散,可以分割成塊。
如果發酵過度,糯米就空了,全是水,酒味過於濃烈。
如果發酵不足,糯米有生米粒,硌牙,甜味不足,酒味也不足。
拌酒麴的時候,如果水灑得太多了,最後糯米是空的,也不成塊,一煮就散。
做米酒時要注意:
1)拌酒麴一定要在糯米涼透以後。否則,熱糯米就把黴菌殺死了。結果要麼是酸的臭的,要麼就沒動靜。
2)一定要密閉好。否則又酸又澀。
3)溫度低也不成。三十攝氏度左右最好。
做好的米酒可以生吃,但對腸胃有些刺激。最好羼水煮來吃,味道就柔和多了,既不會甜得發膩,酒味也不太濃。煮食也可以加湯圓和別的東西。
謝謝!!
❺ 做甜米酒黍子的小曲子怎麼做
甜米酒的小曲可以直接用酵母粉進行代替,酵母粉發酵也能夠促進甜米酒的釀造
❻ 酒麴怎麼做的
就去怎麼做來說的話,你做久的話應該就是把這個酒發酵放在那個罐子里。
❼ 怎麼做米酒的酒麴
在經過強烈蒸煮的白米中,移入麴黴的分生孢子,然後保溫,米粒上即茂盛地生長出菌絲,此即酒麴。在麴黴的澱粉酶的強力作用而糖化米的澱粉,因此,自古以來就把它和麥芽同時作為糖的原料,用來製造酒、甜酒和豆醬等。用麥類代替米者稱麥曲。
分類體系一酒麴的分類體系 按制曲原料來分主要有小麥和稻米。故分別稱為麥曲和米曲。用稻米制的曲,種類也很多,如用米粉製成的小曲,用蒸熟的米飯製成的紅曲或烏衣紅曲,米曲(米麴黴)。 按原料是否熟化處理可分為生麥曲和熟麥曲。 按曲中的添加物來分,又有很多種類,如加入中草葯的稱為葯曲, 加入豆類原料的稱為豆曲(碗豆,綠豆等)。 按曲的形體可分為大麴(草包曲,磚曲,掛曲)和小曲(餅曲),散曲。 按酒麴中微生物的來源, 分為傳統酒麴(微生物的天然接種)和純種酒麴(如米麴黴接種的米曲,根黴菌接種的根霉曲,黑麴黴接種的酒麴)。 分類二酒麴的分類 現代大致將酒麴分為五大類,分別用於不同的酒。它們是: 麥曲,主要用於黃酒的釀造; 小曲,主要用於黃酒和小曲白酒的釀造; 紅曲,主要用於紅曲酒的釀造(紅曲酒是黃酒的一個品種); 大麴,用於蒸餾酒的釀造。 麩曲,這是現代才發展起來的,用純種黴菌接種以麩皮為原料的培養物。可用於代替部分大麴或小曲。目前麩曲法白酒是我國白酒生產的主要操作法之一。其白酒產量占總產量的70%以上。 中國酒麴的分類 -------------------------------------------------------------------------------- 類別品種 -------------------------------------------------------------------------------- 大麴傳統大麴;強化大麴(半純種);純種大麴。 小曲按接種法分傳統小曲和純種小曲 按用途分為黃酒小曲,白酒小曲,甜酒葯; 按原料,分為麩皮小曲,米粉曲,液體曲。 紅曲主要分為烏衣紅曲和紅曲,紅曲又分為傳統紅曲和純種紅曲 麥曲傳統麥曲(草包曲,磚曲,掛曲,爆曲) 純種麥曲(通風曲,地面曲,盒子曲) 麩曲地面曲,盒子曲,簾子曲,通風曲,液體曲。 -------------------------------------------------------------------------------- 編輯本段生產技術的演變原始的酒麴我國最原始的糖化發酵劑可能有幾種形式:即曲,櫱,或曲櫱共存的混合物。 在原始社會時,穀物因保藏不當,受潮後會發霉或發芽, 發霉或發芽的穀物就可以發酵成酒。因此,這些發霉或發芽的穀物就是最原始的酒麴,也是發酵原料。 可能在一段時期內,發霉的穀物和發芽的穀物是不加區別的, 但曲和櫱起碼在商代是有嚴格區別的。因為發芽的穀物和發霉的穀物外觀不同,作用也不同,人們很容易分別按照不同的方法加以製造,於是,在遠古便有了兩種都可以用來釀酒的東西。發霉的穀物稱為曲,發芽的穀物稱為櫱。 散曲到塊曲從制曲技術的角度來考察,我國最原始的曲形應是散曲,而不是塊曲。 散曲,即呈鬆散狀態的酒麴,是用被磨碎或壓碎的穀物,在一定的溫度, 空氣濕度和水分含量情況下,微生物(主要是黴菌)生長其上而製成的。散曲在我國幾千年的制曲史上一直都沿用下來。例如古代的"黃子曲",米曲(尤其是紅曲)。 塊曲,顧名思義是具有一定形狀的酒麴, 其製法是將原料(如麵粉)加入適量的水,揉勻後,填入一個模具中,壓緊,使其形狀固定,然後再在一定的溫度,水分和濕度情況下培養微生物。 東漢成書的<<說文解字>>中有幾個字,都注釋為「餅曲」。東漢的<< 四民月令>>中還記載了塊曲的製法,這說明在東漢時期,成型的塊曲已非常普遍。 到北魏時代,以<<齊民要術>>中的制曲,制櫱技術為代表, 我國的酒麴無論從品種上,還是從技術上,都達到了較為成熟的境地。主要體現在:確立了塊曲(包括南方的米曲)的主導地位;酒麴種類增加;酒麴的糖化發酵能力大大提高。 我國的酒麴製造技術開始向鄰國傳播。 散曲和塊曲不僅僅體現了曲的外觀的區別, 更主要的是體現在酒麴的糖化發酵性能的差異上。其根本原因在於酒麴中所繁殖的微生物的種類和數量上的差異。 從制曲技術上來說,塊曲的製造技術比較復雜,工序較長, 而且制曲過程中還要花費大量的人力。釀酒前,還必須將塊狀的酒麴打碎。古人為何多此一舉? 其中的道理是塊曲的性能優於散曲。從原理上看,我國酒麴上所生長的微生物主要是黴菌,有的黴菌菌絲很長,可以在原料上相互纏結,鬆散的制曲原料可以自然形成塊狀。酒麴上的微生物種類很多,如細菌,酵母菌,黴菌。這些不同的微生物的相對數量分布在酒麴的不同部位的分布情況也不同。有專家認為,釀酒性能較好的根黴菌在塊曲中能生存並繁殖,這種菌對於提高酒精濃度有很重要的作用。塊曲的使用更適於復式發酵法(即在糖化的同時,將糖化所生成的糖分轉化成酒精)的工藝。 西漢的餅曲,只是塊曲的原始形式。其製作也可能是用手捏成的。 到了北魏時期,塊曲的製造便有了專門的曲模,<<齊民要術>>中稱為"范",有鐵制的園形范,有木製的長方體范,其大小也有所不同。如<<齊民要術>>中的"神曲"是用手團成的,直徑2.5寸,厚9分園型塊曲,還有一種被稱為"笨曲"的則是用1尺見方,厚2寸的木製曲模,用腳踏成的。當時塊曲僅在地面放置一層,而不是象唐代文獻中所記載的那樣數層堆疊。使用曲模,不僅可以減輕勞動強度,提高工作效率,更為重要的是可以統一曲的外型尺寸,所製成的酒麴的質量較為均一。採用長方體的曲模又比園型的曲模要好。曲的堆積更節省空間。更為後來的曲塊在曲室中的層層疊置培菌奠定了基礎。用腳踏曲,一方面是減輕勞動強度,更重要的是曲被踏得更為緊密,減少塊曲的破碎。總之,從散曲發展到餅曲,從園形的塊曲發展到方形的塊曲,都是人們不斷總結經驗,擇優汰劣的結果,都是為了更符合制曲的客觀規律。 麥曲製造技術的發展在漢代以來,麥曲一直是北方釀酒的主要酒麴品種,後來傳播到南方。<< 齊民要術>>中所記載的制曲方法一直沿用至今。後世也有少量的改進。 1<<齊民要術>>中的麥曲 <<齊民要術>>中共有九例酒麴製法的詳細記載。其中八種是麥曲, 有一種是用穀子(粟)製成的。從製作技術及應用上分為神曲,白醪曲,笨曲三大類。其中神曲的糖化發酵力最高。 三斛麥曲製造工藝流程(神曲類) 水炒小麥生小麥蒸小麥 │↓↓↓ │舂簸舂搗舂簸 │↓↓↓ │炒黃凈簸擇汽蒸 │↓↓↓ │細磨細磨細磨│↓↓│ └────────────────→混合←───────────────┘ ↓ 拌曲 ↓ 團曲 ↓ 入密閉曲室 ↓ 布曲 ↓ 翻曲 ↓ 聚曲 ↓ 瓮盛泥封 ↓ 穿孔 ↓ 曬曲 ↓ 成品曲 秦州春酒麴(笨曲類)的製作工藝流程: 小麥 ↓ 炒黃 ↓ 簸擇 ↓ 磨 ↓ 水→溲曲(剛) ↓ 聚 ↓ 作曲(方范) ↓ 剌孔 ↓ 培菌(罨) ↓ 曝干 ↓ 貯藏 <<齊民要術>>制曲工藝流程圖 <<齊民要術>>中神曲和笨曲的糖化發酵能力有很大的差別。 連作者本人也感嘆道:"此曲(指神曲)一斗殺米三石,笨曲殺米六斗,省費懸絕如此"(注: 殺米意指米的消化,即糖化發酵 )。有的神曲一斗甚至可殺米四石。曲的用量占釀酒原料的 3.3%~2.5%,笨曲為15%左右。神曲用量這樣少,在歷史上也是罕見的,因為即使在現代,黃酒釀造時,麥曲的用量也在8-10%左右。只有小曲的用量才可能是這樣低。這說明<<齊民要術>>中所記載的神曲,曲中的根黴菌和酵母菌較豐富。作為麥曲來說,用曲量如此少,固然有許多其它原因,如曲的形體較小,制曲原料磨得較細,培養溫度也較低。 2麥麴生產技術的進一步發展 (1)中草葯配料的廣泛使用 在北魏時代,雖然也使用一些中草葯,但是種類少,且大都是天然植物。 宋代的酒麴則有了很大的改變。宋代<<北山酒經>>中的十幾種酒麴,幾乎每種都加為數不等的中草葯,多者十六味,最少的也有一味尤其注重所使用葯物的芳香性。用葯的種類有: 道人頭,蛇麻,杏仁,白術,川芎,白附子,木香,官桂,防風, 天南星,檳榔,丁香,人參,胡椒,桂花,肉豆蔻,生薑,川烏頭,甘草,地黃,蒼耳,桑葉,茯苓,赤豆,綠豆,辣蓼等。 用葯方式:一種是煮汁法,用葯汁拌制曲原料,另一種方法是粉末法,將諸味葯物研成粉末,加入到制曲原料中。酒麴中用葯的目的,按<<北山酒經>>:"曲用香葯,大抵辛香發散而已。"至於明代酒麴中大量地加中成葯,並按中醫配伍的原則,把葯物分成"君臣佐使信",那又是另外一回事了。古人在酒麴中使用中草葯,最初目的是增進酒的香氣,但客觀上,一些中草葯成分對酒麴中的微生物的繁殖還有微妙的作用。 (2)曲塊堆積方法的改良 北魏時代,酒麴一般是單層排布在地面上的,曲房的利用率低,而且, 客觀上,由於同一空間內,曲塊數量少,所散發的熱量少,酒麴的培養溫度不會很高,故在<<齊民要術>>中,翻曲的間隔時間一般為七天。按現代的觀點來看,應屬於中溫曲。 唐末成書的<<四時纂要>>中首次提到了一種改良的堆曲方法,不妨稱之為"品字形堆曲法",即原書中所說的"豎曲如隔子眼"。顯然,採用這種堆曲法, 在同一空間內所堆的曲塊數量有明顯增加。同一空間內,曲塊數量增加,則散發的熱量和水分都會大量增加,使密閉的空間內溫度和濕度上升的速度加快,酒麴中微生物的生態環境也就隨之發生變化,進而影響微生物的種類及其數量。從原理上來推測,高溫曲的形成就具備了條件。高溫曲對酒的風味會產生顯著的作用。 從宋代後,塊曲的種類越來越多,出現了掛曲,草包曲等。 這些曲至今仍在一些名酒廠使用。現代以來,對機械化制曲也進行過實險。傳統酒麴技術中的精華得以保留,發展了純種制曲。從酒麴中分離到大量的微生物,經過挑選,將優良的微生物接入培養基中,使酒麴的用量進一步降低,酒質得到提高。 編輯本段小曲製造技術除了北方的麥曲外,至遲在晉代南方已出現了團狀的米曲。晉人嵇含在<< 南方草木狀>>中記載了南方的草曲,也即米曲,這是關於南方米曲的最早記載。 小曲一般是南方所特有,從晉代第一次在文獻中出現以來,名稱繁多,宋代 <<北山酒經>>中共有四例。其製法大同小異:採用糯米或粳米為原料, 先浸泡蓼葉或蛇麻花,或絞取汁。取其汁拌米粉,揉面米團。 傳統小曲的生產流程: 陳酒葯水米粉辣蓼草末 ││↓│ │└──→拌料←─────┘ │↓ │打實 │↓ │切塊 │↓ │滾角 │↓ └────────→接種 ↓ 入缸保溫培養 ↓ 入匾培養,換匾,並匾 ↓ 裝籮,出籮 ↓ 曬干 傳統小麴生產流程 傳統的麥曲,完全採用天然接種微生物的方式。小曲的接種在宋代以前, 也不例外。但在<<北山酒經>>中則記載了一種人工接種的方式,即:"團成餅子,以舊曲末逐個為衣"。也就是說把新製成的曲團在陳曲粉末上滾動一下, 陳曲末便粘在新曲團的表面,陳曲末中有大量的根霉孢子,可以在曲團上迅速繁殖,形成生長優勢。由於可以人為地選擇質量較好的陳曲作為曲種,這就可以擇優汰劣。通過年復一年的人工選育,自然淘汰,質量優越的曲種(實際上是微生物菌種)就保留下來了。而天然接種的酒麴,酒麴中微生物的來源主要是水源,原料本身所帶入,或者制曲場所及用具。性能優良的菌種無法代代相傳,酒質也就無法恆定。 明清時期,小曲中加入種類繁多的中草葯,成為這一時期的特點。明代<< 天工開物>>中說:"其入諸般君臣與草葯,少者數味,多者百味,則各土各法,亦不可殫述"。這種傳統做法一直延續至現代。周恆剛先生在1964 年搜集的四川邛崍的葯曲配方中,有一例,其配方中用葯達72味,合計50多公斤,可配1460公斤的原料( <<糖化曲>>,1964年,中國財經出版社)。但小曲也有少加甚至不加葯的。 如明代的東陽酒麴中只加辣蓼。寧波白葯也是如此。故明代以來,小曲向葯小曲和無葯小曲兩個方向發展。 小曲中的微生物主要是根霉,據有關科技工作者分離鑒定,在分離到的828株毛霉科的黴菌中,其中根霉佔643株。根霉不僅具有糖化作用,還具有酒化酶, 故具有酒化作用。小曲中還有許多其它微生物,現代工業微生物從中得到不少有益的菌種,繼續為人類做出貢獻。 編輯本段大麴的發展元代以來,蒸餾燒酒開始普及,很大一部分麥曲用於燒酒的釀造。 因而傳統的麥曲中分化出一種大麴,雖然在原料上與黃酒用曲基本相同,但在製法上有一定的特點。到了近現代,大麴與黃酒所用的麥曲便成為兩種不同類型的酒麴。明清時期,河南,淮安一帶成了我國大麴的主要生產基地。 大麴是從麥曲中分化出來的,故在古代酒的文獻資料中大麴的概念並不明確。一般指曲的形體較大的麥曲。這里所說的大麴,是指專門用於蒸餾酒釀造所用的麥曲。大麴與黃酒所用的麥曲的主要區別在於制曲原料,曲型和培養溫度這三個方面。 1制曲原料 大麴的原料為豌豆,小麥和大麥。其配比也隨各地而有所不同。 豌豆在原料中佔30%-50%。因此豆類原料的廣泛使用,對於大麴中的微生物種類, 相對數量,對曲香,酒香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2制曲工藝 大麴的形體較大。如<<天工開物>> 所描述的當時淮郡所造的曲是打成磚片。這種曲形延續至今。 大麴的生產工藝流程: 小麥→潤水→堆積→磨碎→加水拌和→裝入曲模→踏曲→入制曲室培養→翻曲→堆曲→出曲→入庫貯藏→成品曲 磚塊式的大麴,是由專門的制曲工人踏制的。 踏曲是一項即辛苦又有趣的工作。頗有講究。首先是其嚴密的組織形式及相互配合的工作方式,往往有一監工,由曲坊主人或有經驗的人擔任。制曲工人有嚴密的分工,有人專門量原料和水,有的專門拌料,有的專事搬運,曲面裝入木模,由踏曲工踏實。踏曲工有十幾人甚至數十入之多。每人規定踏幾腳,如第一人連踏三腳,第二人接過去,同時即翻一面,再踏三腳,第三人又接下去,最多時一塊曲需經過60人的踏制。然後由專入取出木模,還有專門的人從事曲塊邊邊角角部位的踏制,有人負責修曲,使曲塊平滑。由數人搬至曲室。這樣嚴密的踏曲組織系統,其目的是為了踏制高質量的塊曲。踏曲最重要的是要使曲塊緊密,一方面是為了減少曲塊在搬運過程中曲塊的破碎,更重要的是曲塊的緊密程度直接或間接地影響酒麴中所繁殖的微生物。制塊曲所用的曲模,採用磚形,這大概也是數百年的經驗積累下來,人們認為這是一種最佳的幾何形狀。前面說過,較原始的曲模較小,有園形,扁方形,而長方體的磚形則是綜合了各種因素之後所確定的最佳幾何形狀。這些因素大致包括:曲面的粘性, 曲塊水分的蒸發需要,散熱的需要,踏制時的力量大小,曲塊堆積的需要,搬運的需要。 3培養溫度 曲塊成型後,送入曲房,微生物菌體是由多種渠道自然接種的。 在密閉的曲房內,微生物開始繁殖,並散發熱量,溫度的升高又加速水分的蒸發,使整個曲房內溫度和濕度都上升。從培菌過程的操作來說,大麴與黃酒麥曲並無顯著差異,翻曲,通風,堆曲等仍是必要的操作步聚。但關鍵的區別是培菌溫度。大麴向高溫曲方向變化。 大麴的培養溫度可達50-60℃。各地的做法也有所不同。如民國時期唐山地區的培養溫度為52℃,茅台酒的酒麴培菌溫度可達60℃。翻曲的工人往往裸體進入曲房進行操作,也不免汗流浹背。 大麴向高溫曲的方向發展,客觀原因之一, 可能是曲室內堆積的曲塊數量增加,導致曲房內溫度上升速度快,幅度大(前面已說過, 這是由於品字形堆曲法的採用所造成的),明清時期,制曲成為一門手工業,曲坊專門從事酒麴生產, 為盡量利用空間,曲房內的塊曲數量有可能盡量增加。另外一個重要原因則是人們意識到高溫曲所釀造的酒香氣較好。其機理雖未完全闡明,但有一條是較為肯定的,即酒麴上生長的高溫菌與低溫菌的的比例隨培養溫度而變,高溫菌代謝產物對酒的香氣成分具有一定的作用。 不同類型的大麴,培養時期的最高溫度有所不同。 大致有三種類型:中溫曲,高溫曲和超高溫曲。中溫曲以清香型白酒汾酒所用的大麴為代表,最高溫度為50℃ 以下。其培養過程的特點是:制曲著重於曲的排列,曲房的窗戶晝夜兩封兩啟,溫度則兩起兩落。控制熱曲和涼曲溫度較為嚴格,熱涼升降幅度較大,小熱大涼,適合於多數中溫性微生物生長,以白色曲較多。中溫曲的糖化力,液化力和發酵力最高。高溫曲以濃香型白酒所用的大麴為代表。制曲時期最高溫度大於50℃,制曲期間,以曲的堆積為主,覆蓋嚴密,以保潮為主。培養期間溫度的掌握主要靠翻曲來實現,只有當最高溫度超過工藝要求的極限時,才進行翻曲,放潮降溫。工藝特點為多熱少涼。曲的糖化力,液化力和發酵力均不及中溫曲。超高溫曲以醬香型白酒所用大麴為代表。如茅台酒所用的大麴,制曲時著重於曲的堆積,覆蓋嚴密,以保溫保潮為主,每當曲溫升至60-65℃時,才開始翻曲。超高溫曲的糖化力,液化力和發酵力均最低。故曲的用量最大,茅台酒用曲,曲糧比高達1:1。 現代的白酒生產,優質酒和國家名酒都採用傳統法製作的大麴。 為減輕制曲工人的勞動強度,曾應用過機械化制曲。 編輯本段紅麴生產技術紅曲,顧名思義,其色澤紅艷,在古代除了用於釀酒外, 還廣泛用於食品色素,防腐劑。現代還發現紅曲中有一些葯用成分,如可用於治療高血壓,腹瀉。 紅曲的主產地歷來在南方,尤其是浙江,福建,江西等省。 又以福建的古田為最著名。紅曲的品種又分為庫曲,輕曲和色曲三大類。庫曲的單位體積較重,多用於酒廠釀酒;輕曲體輕,一般用於釀酒或用作為色素;色曲曲體最輕,色艷紅,多用於食品的染色。 1紅曲的由來 紅曲在宋初有記載。但詳細製法在元代及以後的文獻中才得以所見。 如元代的<<居家必用事類全集>>、明代的<<本草綱目>>、<<天工開物>>等。 2紅曲的傳統製法及技術進步 古代制紅曲,必先造麯母。曲母實際上就是紅酒糟。 該紅酒糟是用紅曲釀成的。紅曲相當於一級種子,紅酒糟是二級種子。曲母的釀法與一般釀酒法相同。現代可以直接採用紅曲粉或純培養的紅麴黴菌種接種。 著名的福建紅曲傳統製法是: 曲種(曲粉+醋) ↓ 洗米→蒸飯→攤飯→拌曲→入曲房培養→堆積→平攤→浸曲→堆積→→翻拌 →第一次噴水→第二次噴水→出曲→曬干→成品曲→包裝 紅曲所生長的微生物屬於紅麴黴菌,其種類很多。其生長特點是耐酸。 從古代起,人們就掌握了這一規律,在接種時及培養過程中,加入醋酸或明礬水調節酸度。紅曲培養的好壞與否,還與溫度有關,故在培養過程中,堆積或攤開就是一種調節溫度的方法(這和其它制曲時的方法相同)。培養過程中,濕度和水分含量更是非常關健的。水分太高或太低均不利,調節水分或濕度的方法有多種,如噴水,或短時間的浸曲。紅曲的培養過程是一個非常有趣的過程。開始時還是雪白的米飯培養數天後,米飯粒上開始出現紅色的斑點,隨著培養時間的延續,米飯上的紅斑點逐漸擴大,一般在7天左右,全部變紅,如果繼續培養,顏色會變成紫紅色。 現代除了傳統的制曲方法外, 還發展了厚層通風法制紅曲工藝和紅曲的液態法培養工藝。厚層通風法制曲可以減輕工人的勞動強度,節約空間。液態法制曲,可以利用更為廉價的原料,如玉米制紅曲。原料的利用率也得以提高。 除了紅曲外,我國一些地區還有烏衣紅曲和黃衣紅曲。烏衣紅曲中的微生物除了紅麴黴菌外,還有黑麴黴菌;黃衣紅曲中的微生物不僅有紅麴黴,還有黃麴黴菌。這些曲可以釀制各種不同風格的酒。 編輯本段麩曲白酒釀造中麩曲的使用是中國釀酒業的一次重大改革。自從1955 年確立了以麩曲,酒母為核心的<<煙台釀酒操作法>>以來,這一方法得到了大力的推廣, 現在已成為我國白酒生產的主要操作方法之一。其主要優點是麩曲的糖化發酵力強,釀酒原料的利用率比傳統酒麴提高10%-20%左右;麩曲的生產周期短, 而且便於實現機械化生產。液態法白酒也是在麩曲法的基礎上形成的。但是麩曲法生產的白酒香氣香味等方面較為欠缺。不少廠家則採用多種微生物發酵(如添加生香酵母,己酸菌等)加以彌補。 麩曲是採用純種黴菌菌種, 以麩皮為原料經人工控制溫度和濕度培養而成的,它主要起糖化作用。釀酒時,需要與酵母菌(純培養酒母)混合進行酒精發酵。 麩麴生產的主要方法有:盒子曲法;簾子曲法;通風制曲法。 制曲工藝分為固體斜面培養,擴大培養,曲種培養和麩曲培養四個階段。實際是逐步擴大培養的過程。 編輯本段酒母現代酒母雖然從本質上來說與古代的酒母是相同的, 但最根本的區別在於現代酒母是純種培養的酵母菌,而古代的酒母(如<<北山酒經>>中所提到的)實際上是用於作種子的酒醅。 酒母的培養也是一個純種逐級擴大培養的過程。先採用試管培養, 然後是燒瓶培養,再用卡氏罐培養,最後是種子罐培養。 編輯本段酶制劑傳統的酒麴,其本質之一就是粗酶制劑。 但傳統的酒麴的最大缺點是酶活較低。現代,由於酶制劑工業的發展,在酒的生產過程中,適當加入一部分酶制劑以代替部分傳統酒麴。目前所使用的酶制劑主要是液化酶和糖化酶兩大類。酶制劑的使用可降低酒的生產成本,但所產生的問題是酒的香味受到一定的影響。因此在一些名酒廠,傳統的酒麴仍是必不可少的。
❽ 小曲酒一般用什麼做原料。
小曲酒一般以高粱、玉米或者大米為原料。四川、貴州一帶用高粱、玉米居多,南方多以大米為原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