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鴻茅葯酒案的最新進展如何
近日,因在網上發帖稱「鴻毛葯酒是毒葯」,廣州醫生譚秦東遭內蒙古自治區涼城縣警方內抓捕。譚秦容東所涉嫌罪名為「損害商品聲譽罪」,內蒙古鴻茅國葯股份有限公司稱,譚秦東的文章造成了140餘萬的退貨損失,嚴重損害了公司聲譽。
或許,這背後有斬不斷的利益鏈。抓捕的隊員只是棋子而已,他們只是在執行一些特殊人氏委派的任務,他們的工作而已。
㈡ 「鴻茅葯酒事件」中醫生到底是不是「造謠」
他基本上只陳述了酒精對老年人的壞處,還有就是引用了各新聞報道的葯酒廣告問題而已
㈢ 鴻茅葯酒案:到底為什麼會變成這樣
一個抄想博點擊的醫襲生,自己都承認為博眼球而那樣寫,硬是被各種報道忽略。反倒還成了敢說真話的醫生。並請了強大的水軍製造的聲浪硬迫成證據不足。那麼多造謠被抓的人都沒有這么成功過。現在也太可笑了。同樣類似內容的報道,有的跟跟貼才3千左右,而有的網文超過10萬,還有20萬。
如果他說的是真話,為什麼葯店還在銷售?還不如那些違規銷售的一些商品執行下架的快?
㈣ 鴻茅葯酒事件怎麼處理了
國家葯監局已組織有關專家對鴻茅葯酒由非處方葯轉化為處方葯進行論證,並責成企業對近五年來各地監管部門處罰其虛假廣告的原因及問題對社會作出解釋。
據悉,2004年至2017年底,國家葯品不良反應監測系統中,共檢索到鴻茅葯酒不良反應報告137例,不良反應主要表現為頭暈、瘙癢、皮疹、嘔吐、腹痛等。
國家葯品監督管理局新聞發言人表示,國家葯品監督管理局要求內蒙古自治區食品葯品監督管理局落實屬地監管責任,嚴格葯品廣告審批,加大監督檢查,督促企業落實主體責任。
(4)鴻茅葯酒事件醫生出獄擴展閱讀:
國家葯品監督管理局對鴻茅葯酒事件採取的三大措施:
1、責成企業對近五年來各地監管部門處罰其虛假廣告的原因及問題對社會作出解釋;對社會關注的葯品安全性和有效性情況作出解釋;加強不良反應監測,匯總近五年來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及時向社會公開,同時向國家葯品監督管理局提交報告。
2、嚴格按照說明書(功能主治)中規定的文字表述審批葯品廣告,不得超出說明書(功能主治)的文字內容,不得誤導消費者。
3、內蒙古自治區食品葯品監督管理局要持續加大對該企業日常檢查和飛行檢查力度,督促企業落實葯品安全主體責任。如發現違反葯品相關法律法規的問題,將依法嚴肅處理,直至吊銷葯品批准文號。
㈤ 吐槽鴻茅葯酒被抓的醫生走出看守所的感受是什麼
吐槽鴻茅葯酒被抓的醫生走出看守所:想哭,自由真好。
據報道,譚醫生妻子劉某說,在抓捕時,警察未能提供逮捕通知書等有效的證明文件。譚醫生被帶走後,她和律師前後三次前往涼城縣與警方溝通。直到到了當地,才了解譚某被捕的原因,「我們也是律師見到警察之後,才拿到了逮捕通知書。」4月17日下午,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檢察院發布《關於「譚秦東損害鴻茅葯酒商品聲譽案」的情況通報》。通報稱,根據最高人民檢察院指示,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檢察院聽取了涼城縣人民檢察院案件承辦人的匯報,查閱了案卷材料。經研究認為,目前案件事實不清、證據不足。同日,公安部刑偵局官方微博也發布消息稱,針對近期媒體高度關注的「鴻茅葯酒」事件,公安部高度重視,立即啟動相關執法監督程序,已責成內蒙古公安機關依法開展核查工作,加強執法監督,確保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准繩,嚴格依法辦理,相關工作正在抓緊依法推進中。
內容來源:澎湃新聞網
㈥ 鴻茅葯酒事件看出什麼問題
因為一篇名為《中國神酒「鴻毛葯酒」,來自天堂的毒葯》的網文,廣州醫生譚秦東被內蒙古涼城警方以涉嫌損害商品聲譽罪跨省抓捕,其後被刑拘、逮捕,並移交檢察院審查起訴,結果引發軒然大波。
而且,作為一個醫生,他的網上發帖,雖然存在用語等方面的違規嫌疑,但在公眾看來,總體是一個專業人士的質疑而已,屬於「科普及科普文章中一些不同的觀點」,從現有證據看,也不是所謂「競爭對手」指使,不存在明知自己捏造事實、散布虛假信息的行為必然會損害他人的商譽、卻希望或放任這種結果發生的主觀故意。也就是說,僅憑發帖行為還不能證明發帖者的主觀惡性到了需刑罰予以嚴懲的程度。即便是「毒葯」等用詞存在違規嫌疑,也不宜掄起刑責的大棒,來個千里大追擊。
從調查看,還不僅是「事實不清、證據不足」問題,訴訟程序也有不少問題。行使偵查權的當地警方,為保護所在地特定企業介入處理,很容易被理解為「地方保護主義」。譚秦東醫生被涼城警方拘留,繼而被批准逮捕,對照《刑事訴訟法》《人民檢察院刑事訴訟規則》,這些強制措施似乎很難立得住腳。比如,批准逮捕的法定條件是「有證據證明有犯罪事實」,此案的「事實不清、證據不足」,並沒有達到逮捕的基本條件。
權力是國家公器,行使必須慎之又慎,決不可任性而為。為防止權力的濫用,國家立法明確了執法的程序、標准、要求等,這些就是權力的邊界,也是不容逾越的紅線。在公眾輿論的監督下,上級檢察機關、公安部門積極回應、推動問題解決,體現了規范權力的鮮明態度,也為眾多執法者撞響了警鍾。全面依法治國需要從具體案例抓起。抓住這個深化法治的契機,舉一反三,在深入調查、追責問責的同時,進一步提高法治意識、加強執法監督,為權力套上「緊箍咒」,才能真正避免類似的荒唐執法重演。內容來源於網易新聞。
㈦ 鴻茅葯酒案譚醫生若無罪,可否起訴
他若無罪肯定是可以起訴獲取相應賠償的,但從他寫的東西來看,無罪的可能性很小。挺多被抓的造謠者有些比他的輕多了。
㈧ 鴻茅葯酒案醫生突發精神疾病了嗎
2018年5月11日,鴻茅葯酒案醫生譚秦東突發精神疾病。治療兩天後,病情稍許穩定,但血壓較高,偶爾還會說胡話。目前,正在廣東省人民醫院綜合一科接受治療。
4月17日,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檢察院指令涼城縣人民檢察院:將該案退回公安機關補充偵查並變更強制措施。同日18時許,譚秦東取保候審後,從涼城縣看守所走出來。被捕97天走出看守所的譚秦東,四月下旬的精神狀態已不是很好,「正在接受心理干預」。
㈨ 鴻茅葯酒為何跟警方跨省抓捕醫生
廣東醫生譚某在網上撰文吐槽鴻茅葯酒是「毒葯」,遭到了內蒙古自治區烏蘭察布市涼城縣警方的跨省抓捕。該案經媒體曝光後,受到廣泛關注。
4月15日下午,與譚某的妻子劉某取得了聯系,她在電話中告訴澎湃新聞記者,在今年1月,幾名自稱是涼城縣警方的便衣警察,將譚某在廣州的家中帶走。
警方:鴻茅葯酒公司報案,譚某今年1月被刑拘
據涼城縣警方4月15日午間通報的消息,2017年12月22日,內蒙古鴻茅國葯股份有限公司到涼城縣公安局報案稱:互聯網上有人對「鴻茅葯酒」進行惡意抹黑,稱鴻茅葯酒是「毒葯」。網上的大量不實言論和虛假信息,致多家經銷商退貨退款,給鴻茅國葯股份有限公司造成重大損失。
上述通報稱:涼城縣公安局於2018年1月2日立案偵查,經查《中國神酒,來自天堂的毒葯》系廣州譚某所寫,並在網上進行大量傳播,譚某的行為損害商業信譽、商品聲譽犯罪事實清楚,證據確實充分,涼城縣公安局於1月10日對嫌疑人譚某採取刑事拘留強制措施。1月25日經檢察機關批准對其逮捕。目前案件已依法移送檢察機關審查起訴。
劉某還告訴,在譚某被抓走以後,她考慮到臨近春節,想先把人弄出來。她與代理律師曾向當地警方申請取保候審,警方表示需要先提供鴻茅葯酒方面的諒解書。
「但鴻茅葯酒方面不願意和我們溝通,我們最後也沒有拿到諒解書。」劉某稱,目前她還在等檢方的進一步通知。
據報道,譚某現年39歲,2010年中南大學麻醉學專業碩士研究生畢業,獲醫師資格證書和臨床執業證書,曾在南方醫科大學第三附屬醫院擔任麻醉醫師,擔任過制葯公司的醫學事務專員和顧問,2015年起自主創業開辦醫葯科技公司。
劉某告訴,譚某目前沒有從事臨床方面的工作,而是開了一家OTC葯品和化妝品的銷售公司。譚某此前與鴻茅葯酒方面並不認識,沒有任何生意上的往來。
㈩ 鴻茅葯酒事件,作為醫生怎麼去科普,有什麼措施
最近,廣州某醫生因發表科普文章而被捕,引發熱議。盡管大家對案件的定性還存在著爭論,有待法律的公正判決,但就科學普及的角度看,此事給我們提出了一個問題:作為醫生,我們該怎樣做科普?
科普必須要科學。科普是給大眾傳遞科學的知識,為百姓的健康答疑解惑,因此,科普必須首先要符合科學,失去了科學的支撐,就失去了科普的意義。疫苗接種可以預防疾病,這是人們都知道的常識,但2017年3月一篇《一名有良知的疫苗工作者的心聲!所有父母必看!為了孩子的健康,請遠離疫苗!》的微信文章在網上傳播後,引起了很大的反響,該文編造了疫苗很多無中生有的危害,許多吃瓜群眾對疫苗的作用產生了懷疑。針對這樣的偽科學文章,必須要用大量的科學知識來進行反駁,許多科普作家撰文駁斥,並進行投訴,在大量舉報後,該號被管理部門封號。
科普要有確切的依據。盡管科普文章和學術論文不同,論文必須要有大量的數據來證明和支持文章的論點。而科普文章由於是給百姓看的,一般不需要那些深奧的數據和理論,但是關鍵的數據和結論是需要的。
例如最近網上盛傳科學家們發現了人體的新器官——間質,甚至還得出了人體「最大的器官」的結論,那麼,器官的概念是什麼?這一發現是不是新的發現,經過查閱資料,證實間質以前就是存在的,這次的研究只是發現了它的新功能,而且間質不符合器官的定義,實質就是人體的一種組織,我們還查閱了原文,還通過對Interstitium釋義,對新器官的說法給予了否定。
科普不要標題黨。我們寫文章都喜歡用一些新穎的標題,來吸引讀者的注意,這是可以理解的。一個優秀的科普作者也是會在題目上下功夫的。
然而,廣州醫生的文章沒有任何依據地將該酒冠以「毒葯」,是不合適的。盡管我們知道,該酒中有一些有毒的中葯,而且酒也是國際公認的致癌物質,但僅以此定義為「毒葯」是不合適的。如果有權威部門的檢驗證據,才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就是引起了多人的中毒或者死亡,在沒有取得檢驗結果前,也只能是疑似,或者懷疑。因此,我們迴避這些關鍵性的證據,而得出「毒葯」的結論,是不慎重的,不科學的,也是會給自己找麻煩的。
醫生做科普不易,在繁忙的工作之餘做科普更不易,但為了科普惹上麻煩,就更不劃算了。如何把握科普的度,是我們每一位健康科普工作者應該思考的問題。但願廣州醫生的教訓能給我們有所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