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浙江有什麼民間習俗
1、西湖香市,是浙江省杭州市一種古老的傳統民俗及民間宗教文化活動,宗教信徒進香拜佛和經商者形成的集市。西湖香市起源於唐宋年間,到元明時期已十分繁榮。
2、寧海十里紅妝婚俗,十里紅妝是古老的傳統民俗,這種嫁女的場面。舊俗在婚期前一天,除了床上用品、衣褲鞋履、首飾、被褥以及女紅用品等細軟物件在親迎時隨花轎發送外,其餘的紅奩大至床鋪,小至線板、紡錘,都由挑夫送往男家,由伴娘為之鋪陳,俗稱「鋪床」。
3、嘉善田歌,是浙江省的地方民歌,屬於吳歌的一個品種,是浙江一種獨特的歌謠形式,是過去勞動者尋求慰藉、抒發思想感情的歌聲。2008年6月7日,浙江省嘉善縣申報的「嘉善田歌」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4、網船會,是浙江一種古老的傳統民俗及民間宗教文化活動。民國時期,清明節、中秋節前後為嘉興蓮泗盪網船會之期,江浙兩省附近船戶鄉民成千上萬聚集於連四盪劉王廟,迎神賽會。2011年5月23日,網船會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5、前童元宵行會,盛於清末民初,一直延續上世紀五十年代逐漸消亡。1985年,前童村舉辦建村761年活動,燈會活動重新恢復,此後年年舉行,四鄉八方來客人山人海,1986被寧波市命名為「古亭之鄉」,中央電視台、浙江電視台等多家媒體都曾來采訪和報道過,是當地一著名的燈會地。
2. 嘉興人有什麼風俗,忌諱
春節
農歷正月初一舊時為元旦,俗稱「年初一」,實行公歷後,改稱「春節」。據《古禾雜識》記載:「元旦黎明即聞拉燃爆竹聲,謂之開門炮仗。先禮佛像、宗廟,次拜尊長。食團圓餌、長壽面,男女多持齋者。俗謂不可食湯飯,食之,一年出門逢雨。禾俗崇信鬼神,(是日)每燒香填塞街巷,城隍廟為最鬧」。此為清代風俗。
民國時,初一凌晨,嘉興居民爭去南門外小曹王廟燒頭香,得第一者大吉。海寧硤石則為「燒十廟香」(凌晨從家中出發,放一個爆竹迎新,然後依次去十個廟宇內燒香)。至天明「開門炮仗」此起彼落。清早拜天地祖宗,向尊長拜年,尊長對未成年晚輩給拜年錢。食米粉圓子,大人小孩穿新衣。早餐盛行吃「燒賣」。建國後,破除迷信,「燒頭香」等俗漸廢。80年代以來,「燒頭香」有抬頭之勢,城鄉居民中信佛者紛紛去覺海寺等處燒香。
海寧一帶,此日早晨吃年糕,取「年年高」之意。敲鑼打鼓稱「年鑼鼓」。蠶農在此日掃地稱「掃蠶花」,見面互視「蠶花甘四分」,祈蠶繭豐收。嘉善農村還有家家在門上插柏枝的習俗。嘉善、海寧有些地方初一都不燒飯,吃除夕燒好的飯,象徵年年有餘。是日,城鄉居民開始走親訪友拜年。民國時期有「接土地」、「接灶君」之舉,「接灶君」是在灶台上點蠟燭、線香,供「接灶年糕」,掛一張新的灶神禡幛、一塊「灶牌」,「迎接灶君自天上回歸」。解放以來已無此俗。
小年朝
正月初三,舊俗嘉興人在此日禮佛祭祖。民國時,凡女婿都選定此日到妻家拜年。
「財神」生日
正月初五舊說為「財神生日」。據《古禾雜識》記載:「初四日午後接灶,至夜則接路頭,大家小戶門前各懸燈二盞,中堂陳設水果、粉團、魚肉等物,並有路頭飯、路頭湯,鄙俚之至。「路頭」即民間所說的「五路財神」。民國時,各商店於年初四午夜至初五凌晨敞開店門,燈燭輝煌,盛設供壇,接「財神」,並蜂擁去財神廟「換元寶」。初五,各商店開始照常營業,並擺見神酒。凡被邀吃酒的店員即為繼續僱傭者。接財神陋俗,解放後本已消失,近年,初四夜初五清晨,有的商店大放鞭炮煙火,寓「接財神」之意,有的則在門上張貼神像。
人日
舊俗正月初七為人日,又稱「人生日」。是日,人家懸巨秤,秤人之體重。並有為小姑娘穿耳朵戴耳環的習俗。據《古禾雜識》記載:「人日俗喜秤人,謂秤則可免一年疾病。此例大約始行於小兒,稱之以驗逐年增長若干。繼而婦女效之,漸至不問老幼男女人人效之矣」。
天生日
舊俗正月初九為「天生日」,即玉皇大帝生日。民國時期,善男信女去城內玄妙觀進香,禮拜玉帝塑像。觀中設羅天大醮三日,末一天「上天表」,布施者名列「天表」。
元宵節
正月十五日為元宵節,俗稱「正月半」,又稱「元宵」、「上元節」。親友往來拜年至此漸止,鄉人有諺語,「拜年拜到正月半,拔出門閂追一段」。元宵為燈節,舊俗正月十三上燈,至十七日收燈。據《古禾雜識》記載:「上元燈市十三日上燈,十七日收燈。雜彩扎縛鱉山,綉球人物、樓台,燈有五色、明角、官紗、剔墨、料絲」。是日,合家吃湯團(湯圓),夜晚迎燈。古代嘉興迎燈熱鬧非常,民國時期,國計民生艱窘,故「迎龍燈」自辛亥革命至建國前40年中,僅舉行數次。城內燈會以鱉山為華麗,燈傘(又稱「紙涼傘」,傘上刻有三國志、紅樓夢等戲文)為名貴。鄉間以調馬燈為娛樂。城區有王聚興紙扎店等七八家制燈,其製作較海寧燈粗糙。燈會以火流星開道,自荷花堤集合出發至北大街、宣公橋,沿途觀者如堵。迎燈的隊伍配有絲竹演奏以及高蹺、盪湖船、地戲等民間歌舞。五六十年代,元宵燈會頗盛,有抬閣、火流星、免燈、魚燈、花籃燈、走馬燈、龍燈、獅燈及表現《西遊記》人物的燈彩,有組織地結隊遊行。
海鹽舊時有「滾燈」,歷史悠久。見本志《文學藝術》篇。建國後,海鹽縣長川壩一帶尚有人會玩滾燈,有劉海灑金錢、鰟鮍倚灘、仙鶴生蛋、燥煎鰺鰷、眾星拱月等程式動作,其實是一整套結合滾燈表演的雜技、舞蹈動作,如托舉、騰跳,側手翻、倒立、竄撲、疊羅漢等,均組合在內,頗為壯觀。
海寧硤石燈彩在歷史上最負盛名,始於唐, 盛於宋,現更發揚光大,知名海內外。80年代,硤石數次舉行元宵燈會,火樹銀花,流光溢彩,萬人空巷,景象壯觀(參閱本志《名優特產》篇)。歷史上桐鄉濮院迎燈,可與硤石燈會相媲美,其 「剔墨紗燈」造型美觀,融繪畫、雕刻於一爐。已有數百年歷史,惜現代衰落。
元宵習俗在桐鄉烏鎮為「走橋」,是夜男女老幼沿街自南而北走過每座橋,步月看燈,兆一年健康幸福。
嘉善於窯一帶,則盛行「走馬燈」,用竹扎紙糊馬頭馬尾,馬頭系於表演者腹部,馬尾系於腰後,人如騎馬上。表演者每隊12人,由2人騎馬,10人手持松鶴延年、龍風呈樣、蝴蝶、鳥獸等造型的花籃。也有的扮演《白蛇傳》、《三國演義》等人物。表演者邊舞邊唱,古稱「地戲」,馬燈隊每到一家,備受歡迎,視為吉利。
舉行燈會時有的地方也舞龍,1988年元宵,平湖的九彩龍在浙江省龍舞大賽上獲獎。
舊俗,嘉興一帶此日忌雨。諺語:「雨打正月半,一年勿好看」。民國前後,此日店家在帳台上點蠟燭,稱「歲燭」。
二月初二
舊時農歷二月初二稱土地誕辰。人家食油煎年糕,稱「撐腰糕」,以示即將開始農事,需強健身體之意。海寧一帶稱此日為「蘿卜生日」。據《古禾雜識》記載:「二月二日土地生日,俗食油熯年糕,謂之『撐腰』。是日鄉間下瓜茄諸菜種。廟中或醵錢奏樂一天,晚放花爆。」
花朝
農歷二月十二日稱花朝,俗稱百花生日,依次為稻等作物生日。
放風箏
正月、二月為放風箏季節,諺語:「正月鷂、二月鷂,三月放只斷線鷂。」建國後,放風箏成為群眾娛樂活動。1990年3月20日,郊區首屆風箏賽在嘉興體育場舉行,最大一隻「百腳鷂」有110節、55米長。
三月三
據《嘉興府志》(卷34·風俗)記載:「是日競往小武當進香」。桐鄉、平湖鄉間婦女頭戴薺菜花,謂入夏頭不暈。晚食螺螄謂「挑青」。嘉興人在門上掛野菜花,裹以紅紙,稱為「野菜花開結牡丹」,以圖吉利。婦女、兒童於是日頭插薺菜花。民國時期,是日嘉興有迎水會習俗,在參加水會的船上扮演各種戲文,從南堰出發至北門結束。
舊時桐鄉濮院三月初三舉行「珠寶會」,約始於明朝後期,初稱神會,民間稱之為珠寶會。明李日華《味水軒日記》載:「萬曆三十八年,濮院鎮神會,結綴羅綺,攢簇珠翠,為台閣數十座,閣上率用民間娟秀幼稚扮故事人物,備極巧麗,迎於市中。遠近士女走集,一國若狂。」至清初,神會改稱佑聖會,每隔數年舉行一次。民國時已停止。
清明
古代清明為與春節相似的大節日,俗諺雲:「清明大似年。」因其時春光明媚,又在農事蠶事繁忙前夕,所以廟會、水會、競渡、踏青等活動均於其時舉行,特別是清明掃墓歷史悠久。民國時期,城市居民多雇小船,攜紙錠、享菜、青團子等供物,去郊外祭掃祖墳,並借機踏青。建國後,各地清明掃墓習俗不變,並有瞻仰、祭掃革命烈士墓、碑,緬懷先烈的新風俗。近年,人們多於是日埋葬先人骨灰盒。
立夏
舊俗相傳立夏為「酒仙生日」,人家飲酒者多。亦有秤人的習俗,謂立夏秤人,可保人不疰夏。民國時期,是日吃「麥芽揚餅」。立夏前後,市上亦有麥芽搨餅出售,稱為立夏搨餅。舊時立夏還興吃櫻桃、海螺螄等。是日兒童各湊柴米,從田中採摘新鮮蠶豆,在野外搭鍋燒煮蠶豆飯(也有的加入少量鹹肉、春筍),謂「燒野米飯」。勞動者是日歇工一天,本地農諺曰:「跨出絲車,踏進水田」。意指即將開始插秧。燒野米飯、秤人等習俗,建國後仍多見於農村。
端午
五月初五為端午節,又稱「端陽節」、「天中節」、「重午」。是日鬥草、吃粽子、飲雄黃酒、吃咸鴨蛋,又有吃「五黃」(黃瓜、黃魚、黃鱔、黃泥蛋即咸鴨蛋、雄黃酒)之俗。掛菖蒲、大蒜、艾葉;燃熏蒼術、白芷,有消毒、驅蟲的用意。小孩額頭上用雄黃寫王字,佩掛香囊,婦女頭上插黃繭剪成的小老虎,門上貼道士所送的黃紙符,花瓶插石榴花,中堂懸鍾旭畫像,都為驅邪祛病之徵。舊時郊區新豐、凈相鄉一帶,農家有以磚測午(在院子當中豎磚一塊,當看不到磚影時即為正午)的習俗。並在此日熏黃煙(用硫黃、雄黃等物驅蟲),在大門上貼「端午送百蟲,一送影無蹤」字幅。又將蒜頭埋在火灰里焐熟食用,稱燒蒜頭,此俗至今仍存。端午節吃棕子、醬鴨廣泛流行,至今不變。
分龍日
舊俗五月二十為「分龍日」,各地民間聚「水龍」作消防演習,又稱「水龍會」。嘉興「水龍會」集中在南湖舉行。此俗延續至50年代。
燒「汰腳香」、「賽花船」
舊時嘉興新豐及平湖縣一帶農村,插秧完畢,農民都上寺廟燒香稱「汰腳香」,有的地方舉行「賽花船」。據記載,「賽花船」已有300多年歷史。主船上豎寶傘,掛彩旗,參賽的船均是小巧玲瓏,油漆一新的艄船,故又名「賽舶船」。近時此俗消失。
獻灶日
舊俗六月初四為「獻灶日」,祭祀灶君菩薩。
荷花生日
舊俗嘉興六月二十四為「荷花生日」,又稱雷祖(嫘祖)生日,盛行於清乾隆及民國時期,是日市民傾城游南湖,可不付擺渡錢。農民去煙雨樓側雷祖殿(嫘祖殿)進香。此日南湖遊船匯集,大小船隻數百。大船中有「絲網船」,俗稱「雙夾弄」、「單夾弄」,可供酒菜。小船蓋船篷,擺渡載客。
夜晚南湖湖面放荷花燈,以紙扎燈,下系木片,中燃紅燭,飄浮水上,多至千盞。煙雨樓通宵達旦供應茶酒麵食,又有崑曲社在湖上舉行曲會助興。
長工生日
嘉興風橋鄉一帶舊俗稱七月初一為「長工生日」,是日鎮上市況熱鬧。
七夕
農歷七月初七晚稱「七夕」,又稱「乞巧節」。舊俗是日晚,婦女在月下穿針乞巧。據《嘉興府志》(卷34·風俗)記載:「七夕,婦女結綵縷穿針月下,陳瓜果把牛女星,曰:乞巧,搗鳳仙花染指甲。女子於月下穿針,三穿而過者,謂之得巧」。七夕習俗起源於「牛郎織女」的傳說,是日演戲,一般都點演《牛郎織女》。嘉善農村家家用西瓜祭牛郎織女,用臉盆接露水,謂露水為牛郎織女眼淚,抹眼和手,可使人眼目清亮,心靈手巧。桐鄉濮院七夕有請機神的習俗。
民國時期,嘉興有童謠:「七七星,扁擔星,念巧七遍就聰明。」夜晚齋星,供品以西瓜、藕、菱為主。是日南湖盛會再度出現,不亞於六月二十四夜。
七月半
俗稱七月十五為「中元節」,又稱「鬼節」。有「探亡人」、「燒陰香」等活動。民國時期,城隍廟香火鼎盛。在城隍廟焚化紙錠,名「寄庫」。前一夜,鄉村婦女紛紛匯集城隍廟,席地而坐,燒香念佛,名「伴城隆」。民間祭祖一如清明,唯以餛飩代替團子。桐鄉縣東南部與海寧市西北部農村,七月半吃餛飩。建國後,「伴城隍:等活動廢止,但民間祭祖、吃餛飩等習俗仍延續。
「地藏王」誕辰
舊俗七月三十為「地藏王誕辰」,此夜點燃地香,地上支放瓦片,成燈形,內置油膏、香屑之類,大街小巷遍地皆是,點燃後形同白晝。民間一說「地藏香」是祀地藏王;另一說「燒九四香」,是為元末的張士誠燒香。張原為農民起義領袖,在蘇州稱吳王,後被朱元璋所滅。他小名九四,生日在七月二十,是日燒香稱「九四香」,後訛為「救世香」,甚至稱為「狗屎香」。舊時,此日人家抱嬰兒到廟中寄名,求佛保佑,作「佛子」。小孩於是日都穿新鞋。此風俗久廢。
燒八寺香
民國時期,八月初八嘉興大批農民(以中年以上婦女為多)進城燒「八寺香」。八寺者:楞嚴寺、精嚴寺、祥符寺、天寧寺、報忠寺、金明寺、東塔寺、茶禪寺。另有加燒「四塔香」的,四塔指:東塔、壕股塔、真如塔、三塔。建國後廢。
中秋
農歷八月十五為中秋節,俗稱「八月半」,吃月餅,賞月,全國同俗。嘉興獨特者,中秋夜有載酒游南湖之舉。又據《嘉興府志》(卷34·風俗)記載:「女郎於是夜種罌粟花」。清初朱彝尊亦有詩記述:「秋燈無焰剪刀停,冷露濃濃桂樹青。怕解羅衣種罌粟,月明如水浸中庭」。所種植的罌粟供觀賞。此俗久廢。
觀潮節
舊俗八月十八為潮神誕辰,人們多去鹽官觀海潮,現代更加興盛。辛亥革命前,地方官於是日備三牲香燭,在鎮海塔旁之大觀亭內祭潮神,朝廷有時亦派大員在海神廟致祭。
重陽
九月初九為重陽節,是日登高用米粉、栗子做糕,插三角彩旗,稱「重陽糕」。舊俗一般人家在此日砌新灶,民國時期本地人延續清代舊俗去郊區胥山、城內瓶山、真如塔登高。郊區新豐鄉登青村有登青墩,系胥山余脈,「廣尋數丈」,附近群眾到此登高。城中怡情曲社於是日在寄園舉行「同期」,拍曲賞菊。桐鄉濮院重陽興吃赤豆糯米飯,稱「增智飯」。建國後,有關重陽諸習俗漸淡。80年代後,定為「老人節」,開展敬老活動。
十月朝
舊俗農歷十月初一稱「十月朝」。民國時期,農民進城至紙扎店購置冥衣冥器祭祖,建國後此俗已廢。
冬至
冬至古代為大節日,嘉興重冬至,俗諺「冬至大似年」,保留古風。據《嘉興府志》(卷34·風俗)記載:「冬至祀先,冠蓋相賀,如元旦儀」。民國時期,冬至重祭祖,並掩埋浮棺骨殖焚燒廢棺。民間祟尚冬至進補,有赤豆糯米飯、人參湯;白木耳、核桃仁燉酒、桂圓煮雞蛋等。海鹽一帶以吃羊肉為食補。人家在冬至前後腌魚肉,准備過年,稱「年魚」、「年肉」,又腌制青菜、雪裡蕻,為入冬蔬菜之備,進補、腌制魚肉鹹菜之俗延續至今。是日,上墳祭祀先人者亦多。近年,人家多在此日擇地或上公墓埋葬逝者骨灰盒。
臘八
舊俗農歷十二月初八稱「臘八」,以果棗等物煮粥,名「臘八粥」,近時,尚有少數人家保持此習俗,精嚴寺等寺廟亦煮粥供信徒。
送灶日
舊俗陰歷十二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稱「送灶日」,有打掃室中灰塵之俗。民國時期,人家在二十三或二十四日夜「送灶」,以糖糕、米粉糖餡團子或麥芽餡糖等物祀「灶君」,迷信「灶君」上天會言人家過失,用餡糖等物糊其口,俗稱「醉司命」,用麻秸、蘆席等做成「轎子」,取出灶君像塞轎內焚燒。此俗建國後城內漸廢,農村仍存在,唯儀式已簡化。
嘉興舊俗此夜還吃赤豆糯米飯、小湯團、飴糖做的元寶、炒毛豆等。
送灶過後為「謝年」、酬神。在二十五至二十八日,四天中擇一天夜晚舉行,供品豐盛,具桌圍、點紅燭、線香。供品上插紅紙剪的花鳥人物和如意,稱為「年花」。用糯米粉製成成套大小元寶。還用紅線懸掛活鯉魚。
農歷除夕
是日吃年夜飯,合家團聚、守歲。舊時嘉善農村,年夜飯有吃「塌棵菜」習俗。「塌棵」與「脫苦」諧音。嘉興吃年夜飯,花生稱「長生不老」,黃豆芽稱「如意菜」,醬蛋稱「元寶」,均取其吉利之意。飯不能吃盡,以示年年有餘,飯吃畢不可說「吃完」,要說「吃好」等。剩飯盛在新飯籮,用紅紙封好,稱「隔年飯」,放置到年初一。餐桌上的魚不能吃,也是表示年年有餘之意。是夜,各商店伙計手執燈籠,奔走催收欠帳。債戶則躲避逃債,舊習過半夜後欠債就可延期歸還。理發店、浴室一直營業至半夜。守歲;長輩給小輩「壓歲錢」,壓於枕下,有的在枕下還放荸薺、桔子、花生等果物。
太平軍生日
清末民初,海寧硤石鎮橫頭一帶,每逢八月二十三,家家戶戶都燒紅糖芋艿粥吃,據說是給太平軍做「生日」。相傳,清咸豐十年(1860),太平軍隊伍攻硤石,八月二十三日進駐硤石,因曾救產婦和嬰兒,以後當地百姓就把八月二十三日定為「太平軍生日」,燒紅糖芋艿粥吃,此俗一直延續到抗日戰爭前夕。此俗的來源據口碑調查,是否另有含意,無從深考。
臘月敲更
又稱「叫火燭」。嘉興各地,每年冬天黃昏,有人沿街巷敲粗竹杠,高聲喊:「寒天臘月,火燭小心,謹防盜賊,門戶要緊,前門關關,後門撐撐,柴間看看,灰堆畚畚,灶前灶後,火燭小心」。提醒住戶防火防盜,到除夕夜,各戶捐一些錢給他以示酬謝,此俗今仍有傳承.
3. 嘉興在端午節有什麼活動
賽龍舟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於古時楚國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後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之。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競渡之習,盛行於吳、越、楚。
其實 ,「龍舟競渡」早在戰國時代就有了。在急鼓聲中劃刻成龍形的獨木舟,做競渡游戲,以娛神與樂人,是祭儀中半宗教性、半娛樂性的節目。
後來,賽龍舟除紀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們還付予了不同的寓意。
江浙地區劃龍舟,兼有紀念當地出生的近代女民主革命家秋瑾的意義。夜龍船上,張燈結綵,來往穿梭,水上水下,情景動人,別具情趣。貴州苗族人民在農歷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八舉行「龍船節」,以慶祝插秧勝利和預祝五穀豐登。雲南傣族同胞則在潑水節賽龍舟,紀念古代英雄岩紅窩。不同民族、不同地區,劃龍舟的傳說有所不同。直到今天在南方的不少臨江河湖海的地區,每年端節都要舉行富有自己特色的龍舟競賽活動。
端午食粽
端午節吃粽子,這是中國人民的又一傳統習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來已久,花樣繁多。
據記載,早在春秋時期,用菰葉(茭白葉)包黍米成牛角狀,稱「角黍」;用竹筒裝米密封烤熟,稱「筒粽」。東漢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鹼,用菰葉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為廣東鹼水粽。
晉代,粽子被正式定為端午節食品。這時,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還添加中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稱「益智粽」。 時人周處《岳陽風土記》記載:「俗以菰葉裹黍米,……煮之,合爛熟,於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南北朝時期,出現雜粽。米中摻雜禽獸肉、板栗、紅棗、赤豆等,品種增多。粽子還用作交往的禮品。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瑩如玉」,其形狀出現錐形、菱形。日本文獻中就記載有「大唐粽子」。宋朝時,已有「蜜餞粽」,即果品入粽。詩人蘇東坡有「時於粽里見楊梅」的詩句。這時還出現用粽子堆成樓台亭閣、木車牛馬作的廣告,說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時尚。元、明時期,粽子的包裹料已從菰葉變革為箬葉,後來又出現用蘆葦葉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現豆沙、豬肉、松子仁、棗子、胡桃等等,品種更加豐富多彩。
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國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葉、包粽子,其花色品種更為繁多。從餡料看,北方多包小棗的北京棗粽;南方則有豆沙、鮮肉、火腿、蛋黃等多種餡料,其中以浙江嘉興粽子為代表。吃粽子的風俗,千百年來,在中國盛行不衰,而且流傳到朝鮮、日本及東南亞諸國。
懸艾葉菖蒲
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節,人們把插艾和菖蒲作為重要內容之一。家家都灑掃庭除,以菖蒲、艾條插於門眉,懸於堂中。並用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製成人形或虎形,稱為艾人、艾虎;製成花環、佩飾,美麗芬芳,婦人爭相佩戴,用以驅瘴。
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莖、葉都含有揮發性芳香油。它所產生的奇特芳香,可驅蚊蠅、蟲蟻,凈化空氣。中醫學上以艾入葯,有理氣血、暖子宮、祛寒濕的功能。將艾葉加工成「艾絨」,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葯材。
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狹長的葉片也含有揮發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竅、健骨消滯、殺蟲滅菌的葯物。
可見,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端午節也是自古相傳的「衛生節」,人們在這一天灑掃庭院,掛艾枝,懸菖蒲,灑雄黃水,飲雄黃酒,激濁除腐,殺菌防病。這些活動也反映了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
類似還有飲雄黃酒:此種習俗,在長江流域地區的人家很盛行。
4. 嘉興民俗有哪些
傳統節日和習俗
作者:《嘉興市志》
春節農歷正月初一舊時為元旦,俗稱「年初一」,實行公歷後,改稱「春節」。據《古禾雜識》記載:「元旦黎明即聞拉燃爆竹聲,謂之開門炮仗。先禮佛像 、宗廟,次拜尊長。食團圓餌、長壽面,男女多持齋者。俗謂不可食湯飯,食之,一年出門逢雨。禾俗崇信鬼神,(是日)每燒香填塞街巷,城隍廟為最鬧」。此為清代風俗。
民國時,初一凌晨,嘉興居民爭去南門外小曹王廟燒頭香,得第一者大吉。海寧硤石則為「燒十廟香」(凌晨從家中出發,放一個爆竹迎新,然後依次去十個廟宇內燒香)。至天明「開門炮仗」此起彼落。清早拜天地祖宗,向尊長拜年,尊長對未成年晚輩給拜年錢。食米粉圓子,大人小孩穿新衣。早餐盛行吃「燒賣」。建國後,破除迷信,「燒頭香」等俗漸廢。80年代以來,「燒頭香」有抬頭之勢,城鄉居民中信佛者紛紛去覺海寺等處燒香。
海寧一帶,此日早晨吃年糕,取「年年高」之意。敲鑼打鼓稱「年鑼鼓」。蠶農在此日掃地稱「掃蠶花」,見面互祝「蠶花廿四分」,祈蠶繭豐收。嘉善農村還有家家在門上插柏枝的習俗。嘉善、海寧有些地方初一都不燒飯,吃除夕燒好的飯,象徵年年有餘。是日,城鄉居民開始走親訪友拜年。民國時期有「接土地」、「接灶君」之舉,「接灶君」是在灶台上點蠟燭、線香,供「接灶年糕」,掛一張新的灶神幛、一塊「灶牌」,「迎接灶君自天上回歸」。解放以來已無此俗。
小年朝正月初三,舊俗嘉興人在此日禮佛祭祖。民國時,凡女婿都選 定此日到妻家拜年。
「財神」生日正月初五舊說為「財神生日」。據《古禾雜識》記載:「初四日午後接灶,至夜則接路頭,大家小戶門前各懸燈二盞,中堂陳設水果、粉團、魚肉等物,並有路頭飯、路頭湯,鄙俚之至。」「路頭」即民間所說的「五路財神」。民國時,各商店於年初四午夜至初五凌晨敞開店門,燈燭輝煌,盛設供壇,接「財神」,並蜂擁去財神廟「換元寶」。初五,各商店開始照常營業,並擺見神酒。凡被邀吃酒的店員即為繼續僱傭者。接財神陋俗,解放後本已消失,近年,初四夜初五清晨,有的商店大放鞭炮煙火,寓「接財神」之意,有的則在門上張貼神像。
人日舊俗正月初七為人日,又稱「人生日」。是日,人家懸巨秤,秤人之體重。並有為小姑娘穿耳朵戴耳環的習俗。據《古禾雜識》記載:「人日俗喜秤人,謂秤則可免一年疾病。此例大約始行於小兒,稱之以驗逐年增長若干。繼而婦女效之,漸至不問老幼男女人人效之矣」。
天生日舊俗正月初九為「天生日」,即玉皇大帝生日。民國時期,善男信女去城內玄妙觀進香,禮拜玉帝塑像。觀中設羅天大醮三日,末一天「上天表」,布施者名列「天表」。元宵節正月十五日為元宵節,俗稱「正月半」,又稱「元宵」、「上元節」。親友往來拜年至此漸止,鄉人有諺語,「拜年拜到正月半,拔出門閂追一段」。元宵為燈節,舊俗正月十三上燈,至十七日收燈。據《古禾雜識》記載:「上元燈市十三日上燈,十七日收燈。雜彩扎縛鰲山,綉球人物、樓台,燈有五色、明角、官紗、剔墨、料絲」。
是日,合家吃湯團(湯圓),夜晚迎燈。古代嘉興迎燈熱鬧非常,民國時期,國計民生艱窘,故「迎龍燈」自辛亥革命至建國前40年中,僅舉行數次。城內燈會以鰲山為華麗,燈傘(又稱「紙涼傘」,傘上刻有三國志、紅樓夢等戲文)為名貴。鄉間以調馬燈為娛樂。城區有王聚興紙扎店等七八家制燈,其製作較海寧燈粗糙。燈會以火流星開道,自荷花堤集合出發至北大街、宣公橋,沿途觀者如堵。迎燈的隊伍配有絲竹演奏以及高蹺、盪湖船、地戲等民間歌舞。五六十年代,元宵燈會頗盛,有抬閣、火流星、兔燈、魚燈、花籃燈、走馬燈、龍燈、獅燈及表現《西遊記》人物的燈彩,有組織地結隊遊行。
海鹽舊時有「滾燈」,歷史悠久。見本志《文學藝術》篇。建國後,海鹽縣長川壩一帶尚有人會玩滾燈,有劉海灑金錢、鰟鮍倚灘、仙鶴生蛋、燥煎䱗鰷、眾星拱月等程式動作,其實是一整套結合滾燈表演的雜技、舞蹈動作,如托舉、騰跳,側手翻、倒立、竄撲、疊羅漢等,均組合在內,頗為壯觀。
海寧硤石燈彩在歷史上最負盛名,始於唐,盛於宋,現更發揚光大,知名海內外。80年代,硤石數次舉行元宵燈會,火樹銀花,流光溢彩,萬人空巷,景象壯觀(參閱本志《名優特產》篇)。歷史上桐鄉濮院迎燈,可與硤石燈會相媲美,其「剔墨紗燈」造型美觀,融繪畫、雕刻於一爐。已有數百年歷史,惜現代衰落。
元宵習俗在桐鄉烏鎮為「走橋」,是夜男女老幼沿街自南而北走過每座橋,步月看燈,兆一年健康幸福。
嘉善干窯一帶,則盛行「走馬燈」,用竹扎紙糊馬頭馬尾,馬頭系於表演者腹部,馬尾系於腰後,人如騎馬上。表演者每隊12人,由2人騎馬,10人手持松鶴延年、龍鳳呈祥、蝴蝶、鳥獸等造型的花籃。也有的扮演《白蛇傳》、《三國演義》等人物。表演者邊舞邊唱,古稱「地戲」,馬燈隊每到一家,備受歡迎,視為吉利。
舉行燈會時有的地方也舞龍,1988年元宵,平湖的九彩龍在浙江省龍舞大賽上獲獎。
舊俗,嘉興一帶此日忌雨。諺語:「雨打正月半,一年勿好看」。民國前後,此日店家在帳台上點蠟燭,稱「歲燭」。二月初二舊時農歷二月初二稱土地誕辰。人家食油煎年糕,稱「撐腰糕」,以示即將開始農事,需強健身體之意。海寧一帶稱此日為「蘿卜生日」。據《古禾雜識》記載:「二月二日土地生日,俗食油赺年糕,謂之『撐腰』。是日鄉間下瓜茄諸菜種。廟中或醵錢奏樂一天,晚放花爆。」
花朝農歷二月十二日稱花朝,俗稱百花生日,依次為稻等作物生日。
放風箏正月、二月為放風箏季節,諺語:「正月鷂、二月鷂,三月放只斷線鷂。」建國後,放風箏成為群眾娛樂活動。1990年3月20日,郊區首屆風箏賽在嘉興體育場舉行,最大一隻「百腳鷂」有110節、55米長。
三月三據《嘉興府志》(卷34·風俗)記載:「是日競往小武當進香」。桐鄉、平湖鄉間婦女頭戴薺菜花,謂入夏頭不暈。晚食螺螄謂「挑青」。嘉興人在門上掛野菜花,裹以紅紙,稱為「野菜花開結牡丹」,以圖吉利。婦女、兒童於是日頭插薺菜花。民國時期,是日嘉興有迎水會習俗,在參加水會的船上扮演各種戲文,從南堰出發至北門結束。
舊時桐鄉濮院三月初三舉行「珠寶會」,約始於明朝後期,初稱神會,民間稱之為珠寶會。明李日華《味水軒日記》載:「萬曆三十八年,濮院鎮神會,結綴羅綺,攢簇珠翠,為台閣數十座,閣上率用民間娟秀幼稚扮故事人物,備極巧麗,迎於市中。遠近士女走集,一國若狂。」至清初,神會改稱佑聖會,每隔數年舉行一次。民國時已停止。
清明古代清明為與春節相似的大節日,俗諺雲:「清明大似年。」因其時春光明媚,又在農事蠶事繁忙前夕,所以廟會、水會、競渡、踏青等活動均於其時舉行,特別是清明掃墓歷史悠久。民國時期,城市居民多雇小船,攜紙錠、享菜、青團子等供物,去郊外祭掃祖墳,並借機踏青。建國後,各地清明掃墓習俗不變,並有瞻仰、祭掃革命烈士墓、碑,緬懷先烈的新風俗。近年,人們多於是日埋葬先人骨灰盒。
立夏舊俗相傳立夏為「酒仙生日」,人家飲酒者多。亦有秤人的習俗,謂立夏秤人,可保人不疰夏。民國時期,是日吃「麥芽搨餅」。立夏前後,市上亦有麥芽搨餅出售,稱為立夏搨餅。舊時立夏還興吃櫻桃、海螺螄等。是日兒童各湊柴米,從田中採摘新鮮蠶豆,在野外搭鍋燒煮蠶豆飯(也有的加入少量鹹肉、春筍),謂「燒野米飯」。勞動者是日歇工一天,本地農諺曰:「跨出絲車,踏進水田」。意指即將開始插秧。燒野米飯、秤人等習俗,建國後仍多見於農村。端午五月初五為端午節,又稱「端陽節」、「天中節」、「重午」。是日鬥草、吃粽子、飲雄黃酒、吃咸鴨蛋,又有吃「五黃」(黃瓜、黃魚、黃鱔、黃泥蛋即咸鴨蛋、雄黃酒)之俗。掛菖蒲、大蒜、艾葉;燃熏蒼術、白芷,有消毒、驅蟲的用意。小孩額頭上用雄黃寫王字,佩掛香囊,婦女頭上插黃繭剪成的小老虎,門上貼道士所送的黃紙符,花瓶插石榴花,中堂懸鍾馗畫像,都為驅邪祛病之徵。舊時郊區新豐、凈相鄉一帶,農家有以磚測午(在院子當中豎磚一塊,當看不到磚影時即為正午)的習俗。並在此日熏黃煙(用硫黃、雄黃等物驅蟲),在大門上貼「端午送百蟲,一送影無蹤」字幅。又將蒜頭埋在火灰里焐熟食用,稱燒蒜頭,此俗至今仍存。端午節吃粽子、醬鴨廣泛流行,至今不變。
分龍日舊俗五月二十為「分龍日」,各地民間聚「水龍」作消防演習,又稱「水龍會」。嘉興「水龍會」集中在南湖舉行。此俗延續至50年代。
燒「汰腳香」、「賽花船」舊時嘉興新豐及平湖縣一帶農村,插秧完畢,農民都上寺廟燒香稱「汰腳香」,有的地方舉行「賽花船」。據記載,「賽花船」已有300多年歷史。主船上豎寶傘,掛彩旗,參賽的船均是小巧玲瓏,油漆一新的艄船,故又名「賽艄船」。近時此俗消失。
獻灶日舊俗六月初四為「獻灶日」,祭祀灶君菩薩。荷花生日舊俗嘉興六月二十四為「荷花生日」,又稱雷祖(嫘祖)生日,盛行於清乾隆及民國時期,是日市民傾城游南湖,可不付擺渡錢。農民去煙雨樓側雷祖殿(嫘祖殿)進香。此日南湖遊船匯集,大小船隻數百。大船中有「絲網船」,俗稱「雙夾弄」、「單夾弄」,可供酒菜。小船蓋船篷,擺渡載客。
夜晚南湖湖面放荷花燈,以紙扎燈,下系木片,中燃紅燭,飄浮水上,多至千盞。煙雨樓通宵達旦供應茶酒麵食,又有崑曲社在湖上舉行曲會助興。
長工生日嘉興鳳橋鄉一帶舊俗稱七月初一為「長工生日」,是日鎮上市況熱鬧。
七夕農歷七月初七晚稱「七夕」,又稱「乞巧節」。舊俗是日晚,婦女在月下穿針乞巧。據《嘉興府志》(卷34·風俗)記載:「七夕,婦女結綵縷穿針月下,陳瓜果祀牛女星,曰:乞巧,搗鳳仙花染指甲。女子於月下穿針,三穿而過者,謂之得巧」。七夕習俗起源於「牛郎織女」的傳說,是日演戲,一般都點演《牛郎織女》。嘉善農村家家用西瓜祭牛郎織女,用臉盆接露水,謂露水為牛郎織女眼淚,抹眼和手,可使人眼目清亮,心靈手巧。桐鄉濮院七夕有請機神的習俗。
民國時期,嘉興有童謠:「七七星,扁擔星,念巧七遍就聰明。」夜晚齋星,供品以西瓜、藕、菱為主。是日南湖盛會再度出現,不亞於六月二十四夜。七月半俗稱七月十五為「中元節」,又稱「鬼節」。有「探亡人」、「燒陰香」等活動。民國時期,城隍廟香火鼎盛。在城隍廟焚化紙錠,名「寄庫」。前一夜,鄉村婦女紛紛匯集城隍廟,席地而坐,燒香念佛,名「伴城隍」。民間祭祖一如清明,唯以餛飩代替團子。桐鄉縣東南部與海寧市西北部農村,七月半吃餛飩。建國後,「伴城隍」等活動廢止,但民間祭祖、吃餛飩等習俗仍延續。
「地藏王」誕辰舊俗七月三十為「地藏王誕辰」,此夜點燃地香,地上支放瓦片,成燈形,內置油膏、香屑之類,大街小巷遍地皆是,點燃後形同白晝。民間一說「地藏香」是祀地藏王;另一說「燒九四香」,是為元末的張士誠燒香。張原為農民起義領袖,在蘇州稱吳王,後被朱元璋所滅。他小名九四,生日在七月二十,是日燒香稱「九四香」,後訛為「救世香」,甚至稱為「狗屎香」。舊時,此日人家抱嬰兒到廟中寄名,求佛保佑,作「佛子」。小孩於是日都穿新鞋。此風俗久廢。
燒八寺香民國時期,八月初八嘉興大批農民(以中年以上婦女為多)進城燒「八寺香」。八寺者:楞嚴寺、精嚴寺、祥符寺、天寧寺、報忠寺、金明寺、東塔寺、茶禪寺。另有加燒「四塔香」的,四塔指:東塔、壕股塔、真如塔、三塔。建國後廢。中秋農歷八月十五為中秋節,俗稱「八月半」,吃月餅,賞月,全國同俗。嘉興獨特者,中秋夜有載酒游南湖之舉。又據《嘉興府志》(卷34·風俗)記載:「女郎於是夜種罌粟花」。清初朱彝尊亦有詩記述:「秋燈無焰剪刀停,冷露濃濃桂樹青。怕解羅衣種罌粟,月明如水浸中庭」。所種植的罌粟供觀賞。此俗久廢。
觀潮節舊俗八月十八為潮神誕辰,人們多去鹽官觀海潮,現代更加興盛。辛亥革命前,地方官於是日備三牲香燭,在鎮海塔旁之大觀亭內祭潮神,朝廷有時亦派大員在海神廟致祭。
重陽九月初九為重陽節,是日登高用米粉、栗子做糕,插三角彩旗,稱「重陽糕」。舊俗一般人家在此日砌新灶,民國時期本地人延續清代舊俗去郊區胥山、城內瓶山、真如塔登高。郊區新豐鄉登青村有登青墩,系胥山余脈,「廣尋數丈」,附近群眾到此登高。城中怡情曲社於是日在寄園舉行「同期」,拍曲賞菊。桐鄉濮院重陽興吃赤豆糯米飯,稱「增智飯」。建國後,有關重陽諸習俗漸淡。80年代後,定為「老人節」,開展敬老活動。
十月朝舊俗農歷十月初一稱「十月朝」。民國時期,農民進城至紙扎店購置冥衣冥器祭祖,建國後此俗已廢。
冬至冬至古代為大節日,嘉興重冬至,俗諺「冬至大似年」,保留古風。據《嘉興府志》(卷34·風俗)記載:「冬至祀先,冠蓋相賀,如元旦儀」。民國時期,冬至重祭祖,並掩埋浮棺骨殖焚燒廢棺。民間崇尚冬至進補,有赤豆糯米飯、人參湯、白木耳、核桃仁燉酒、桂圓煮雞蛋等。海鹽一帶以吃羊肉為食補。人家在冬至前後腌魚肉,准備過年,稱「年魚」、「年肉」,又腌制青菜、雪裡蕻,為入冬蔬菜之備,進補、腌制魚肉鹹菜之俗延續至今。是日,上墳祭祀先人者亦多。近年,人家多在此日擇地或上公墓埋葬逝者骨灰盒。
臘八舊俗農歷十二月初八稱「臘八」,以果棗等物煮粥,名「臘八粥」,近時,尚有少數人家保持此習俗,精嚴寺等寺廟亦煮粥供信徒。
送灶日舊俗陰歷十二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稱「送灶日」,有打掃室中灰塵之俗。民國時期,人家在二十三或二十四日夜「送灶」,以糖糕、米粉糖餡團子或麥芽飴糖等物祀「灶君」,迷信「灶君」上天會言人家過失,用飴糖等物糊其口,俗稱「醉司命」,用麻秸、蘆席等做成「轎子」,取出灶君像塞轎內焚燒。此俗建國後城內漸廢,農村仍存在,唯儀式已簡化。
嘉興舊俗此夜還吃赤豆糯米飯、小湯團、飴糖做的元寶、炒毛豆等。
送灶過後為「謝年」、酬神。在二十五至二十八日,四天中擇一天夜晚舉行,供品豐盛,具桌圍、點紅燭、線香。供品上插紅紙剪的花鳥人物和如意,稱為「年花」。用糯米粉製成成套大小元寶。還用紅線懸掛活鯉魚。農歷除夕是日吃年夜飯,合家團聚、守歲。舊時嘉善農村,年夜飯有吃「塌棵菜」習俗。「塌棵」與「脫苦」諧音。嘉興吃年夜飯,花生稱「長生不老」,黃豆芽稱「如意菜」,醬蛋稱「元寶」,均取其吉利之意。飯不能吃盡,以示年年有餘,飯吃畢不可說「吃完」,要說「吃好」等。剩飯盛在新飯籮,用紅紙封好,稱「隔年飯」,放置到年初一。餐桌上的魚不能吃,也是表示年年有餘之意。是夜,各商店伙計手執燈籠,奔走催收欠帳。債戶則躲避逃債,舊習過半夜後欠債就可延期歸還。理發店、浴室一直營業至半夜。守歲,長輩給小輩「壓歲錢」,壓於枕下,有的在枕下還放荸薺、桔子、花生等果物。
5. 嘉興民間傳說故事
1、嘉興血印禪寺的傳說
當年有一位叫血印禪師在「洪楊之亂」,救出寺院里被匪徒關擄來的幾十婦女,他自己卻在寺里等著,匪徒回來時他就扯謊,有意指錯方向讓匪徒追,之後匪徒就把他綁在石柱上亂斧砍死,這石柱上的血印就是他的遺跡,他的法號也是這樣由來的。
2、烏鎮修真觀的傳說
傳說張洞明在印家巷樹叢里結草廬,每日在草廬中靜坐,虔心修煉,辟五穀,用吐納之法聚合提煉元神。年復一年,得日月精華,天地正氣,遂得道成仙,青鸞來儀,羽化而去。里人就地造了一座觀,以道士修真名,叫修真觀。
3、嘉興胥山的傳說
傳說,春秋時吳國大將伍子胥來到嘉興胥山練兵,准備攻打楚國。由於天氣炎熱,練兵又非常辛苦,許多人受了濕熱之毒,皮膚上長出許多癰、疽,又腫又痛,體弱的甚至發起高燒。伍子胥急得不知應該怎麼辦才好。
正在這時,伍子胥的朋友東皋公正好雲游到嘉興,順道來看望伍子胥,東皋公是名醫扁鵲的弟子。當初伍子胥被楚國追殺,來到昭關時,一夜間急白了頭,也是東皋公巧妙安排,用一個和子胥相像的朋友代替子胥出關,而讓伍子胥成功投奔了吳國。
東皋公看到伍子胥的兵士因為身上長癰疽而生病,又看到胥山的山洞裡有很多的蠍子,便笑著對伍子胥說:「我有辦法。」便抓了幾只蠍子,放在瓦塊中,用文火慢慢煨烤成焦黃色,然後分給兵士吃。兵士們吃了之後,身上的癰、疽馬上就消了腫,「打焦」脫落了。這一天,正好是農歷的五月初五端午節。兵士們病好後,士氣大振,終於打敗了楚國。
為了紀念伍子胥,嘉興人把他練過兵的地方叫做胥山。胥山西南山腳,有塊中間下凹的石頭,石面上隔一段就有點裂痕,據說是當年伍子胥磨劍造成的,叫做磨劍石。
(5)浙江嘉興雄黃酒擴展閱讀
嘉興,別稱「禾城」,位於浙江省東北部、長江三角洲杭嘉湖平原腹地。嘉興處江河湖海交會之位,扼太湖南走廊之咽喉,作為滬杭、蘇杭交通干線中樞,交通便利。
嘉興建制始於秦,有兩千多年人文歷史,自古為繁華富庶之地,素有「魚米之鄉」、「絲綢之府」美譽,是一座具有典型江南水鄉風情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嘉興名人輩出,涌現出茅盾、金庸、徐志摩、陳省身、王國維、豐子愷、張樂平等名家大師。
嘉興自然風光以潮、湖、河、海並存馳譽江南,是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和國家園林城市,擁有南湖、烏鎮、西塘三個5A級景區,以及鹽官(錢江潮)、南北湖、綺園、月河歷史街區、梅花洲、九龍山、東湖、莫氏庄園、茅盾故居、徐志摩故居等著名景點,構成江南水鄉特色;中共一大在嘉興勝利閉幕,是中國共產黨誕生地,成為中國近代史上重要的革命紀念地。
風景名勝
1、嘉興南湖景區
南湖是浙江的三大名湖之一,因位於嘉興城南而得名。南湖由運河各渠匯流而成,上承長水塘和海鹽塘,下泄於平湖塘和長纖塘,據史籍記載,五代後晉天福年間(約936)以前,這里蘆蒿叢生,尚無景觀,此後吳越王錢第四子廣陵王錢元任中吳節度使時,在湖濱築賓舍以為「登眺之所」,後才逐漸形成名勝。
2、烏鎮
烏鎮古時候稱為烏墩,春秋時此地為吳疆越界,到唐代咸通年間始稱烏鎮。這里歷史淵源流長,六千多年前,烏鎮的祖先就繁衍、生息在這里。烏鎮位於浙江省桐鄉縣北部,地勢低窪,為河流沖積和湖沼淤積平原,河港密布、縱橫交叉,具有濃厚的水鄉特色。此處鍾靈毓秀,自古人才輩出。歷代著名人物有編《昭明文選》的梁昭明太子、《唐宋八大家文抄》編者茅坤、理學家張楊園、文學家茅盾等。
3、古鎮西塘
西塘是一座已有千年歷史文化的古鎮,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是吳越兩國的相交之地,故有「吳根越角」和「越角人家」之稱,到元代初步形成市集。西塘與其它水鄉古鎮最大的不同在於古鎮中臨河的街道都有廊棚,總長近千米,就像頤和園的長廊一樣。在西塘旅遊,雨天不淋雨,晴天太陽也曬不到。
4、綺園
綺園位於海鹽縣城武原鎮東區,該園建於清咸豐年間,園內以樹木山池為主,略略點綴建築,形成水隨山轉,山因水活的布局,以其精緻典雅而聞名於世。其中包括綺園、海鹽縣博物館、張樂平紀念館、張元濟紀念館等幾個部分。原為「馮氏花園」的綺園是景區的主體建築,為中國十大名園之一,是江南典型私家園林風格。
6. 雄黃酒哪裡有啊主產地在哪些地方
雄黃酒是用雄黃研抄磨成粉末襲的雄黃泡製的白酒或黃酒,一般是在端午節飲用。大多產地江南地區。
雄黃酒是用研磨成粉末的雄黃泡製的白酒或黃酒,中華民族傳統節日端午節的飲品。雄黃酒需在太陽下曬,有的從五月初一曬到初五。作為一種中葯葯材,雄黃可以用做解毒劑、殺蟲葯。
於是古代人就認為雄黃可以剋制蛇、蠍等百蟲,「善能殺百毒、辟百邪、制蠱毒,人佩之,入山林而虎狼伏,入川水而百毒避」。古人不但把雄黃粉末撒在蚊蟲孳生的地方,還飲用雄黃酒來祈望能夠避邪,讓自己不生病。從現代醫學的角度來看,雄黃是一種含砷的化學物質,本身具有毒性,食用可能會對人體造成損害。
(6)浙江嘉興雄黃酒擴展閱讀
喝雄黃酒的注意事項
雄黃的主要化學成分是有毒的二硫化二砷,加熱後經化學反應變成三氧化二砷,也就是砒霜。人如果誤服,5~50mg即可引起急性砷中毒,中毒表現為惡心、嘔吐、腹痛、腹瀉或水樣大便,便中帶血,同時伴有肝、脾、腎功能損害,血壓下降和循環衰竭,甚至出現中樞神經系統麻痹、意識模糊、昏迷等。
7. 嘉興有哪些風俗
◇嘉興傳統節日和習俗
春節
農歷正月初一舊時為元旦,俗稱「年初一」,實行公歷後,改稱「春節」。據《古禾雜識》記載:「元旦黎明即聞拉燃爆竹聲,謂之開門炮仗。先禮佛像、宗廟,次拜尊長。食團圓餌、長壽面,男女多持齋者。俗謂不可食湯飯,食之,一年出門逢雨。禾俗崇信鬼神,(是日)每燒香填塞街巷,城隍廟為最鬧」。此為清代風俗。
民國時,初一凌晨,嘉興居民爭去南門外小曹王廟燒頭香,得第一者大吉。海寧硤石則為「燒十廟香」(凌晨從家中出發,放一個爆竹迎新,然後依次去十個廟宇內燒香)。至天明「開門炮仗」此起彼落。清早拜天地祖宗,向尊長拜年,尊長對未成年晚輩給拜年錢。食米粉圓子,大人小孩穿新衣。早餐盛行吃「燒賣」。建國後,破除迷信,「燒頭香」等俗漸廢。80年代以來,「燒頭香」有抬頭之勢,城鄉居民中信佛者紛紛去覺海寺等處燒香。
海寧一帶,此日早晨吃年糕,取「年年高」之意。敲鑼打鼓稱「年鑼鼓」。蠶農在此日掃地稱「掃蠶花」,見面互視「蠶花甘四分」,祈蠶繭豐收。嘉善農村還有家家在門上插柏枝的習俗。嘉善、海寧有些地方初一都不燒飯,吃除夕燒好的飯,象徵年年有餘。是日,城鄉居民開始走親訪友拜年。民國時期有「接土地」、「接灶君」之舉,「接灶君」是在灶台上點蠟燭、線香,供「接灶年糕」,掛一張新的灶神禡幛、一塊「灶牌」,「迎接灶君自天上回歸」。解放以來已無此俗。
小年朝
正月初三,舊俗嘉興人在此日禮佛祭祖。民國時,凡女婿都選定此日到妻家拜年。
「財神」生日
正月初五舊說為「財神生日」。據《古禾雜識》記載:「初四日午後接灶,至夜則接路頭,大家小戶門前各懸燈二盞,中堂陳設水果、粉團、魚肉等物,並有路頭飯、路頭湯,鄙俚之至。「路頭」即民間所說的「五路財神」。民國時,各商店於年初四午夜至初五凌晨敞開店門,燈燭輝煌,盛設供壇,接「財神」,並蜂擁去財神廟「換元寶」。初五,各商店開始照常營業,並擺見神酒。凡被邀吃酒的店員即為繼續僱傭者。接財神陋俗,解放後本已消失,近年,初四夜初五清晨,有的商店大放鞭炮煙火,寓「接財神」之意,有的則在門上張貼神像。
人日
舊俗正月初七為人日,又稱「人生日」。是日,人家懸巨秤,秤人之體重。並有為小姑娘穿耳朵戴耳環的習俗。據《古禾雜識》記載:「人日俗喜秤人,謂秤則可免一年疾病。此例大約始行於小兒,稱之以驗逐年增長若干。繼而婦女效之,漸至不問老幼男女人人效之矣」。
天生日
舊俗正月初九為「天生日」,即玉皇大帝生日。民國時期,善男信女去城內玄妙觀進香,禮拜玉帝塑像。觀中設羅天大醮三日,末一天「上天表」,布施者名列「天表」。
元宵節
正月十五日為元宵節,俗稱「正月半」,又稱「元宵」、「上元節」。親友往來拜年至此漸止,鄉人有諺語,「拜年拜到正月半,拔出門閂追一段」。元宵為燈節,舊俗正月十三上燈,至十七日收燈。據《古禾雜識》記載:「上元燈市十三日上燈,十七日收燈。雜彩扎縛鱉山,綉球人物、樓台,燈有五色、明角、官紗、剔墨、料絲」。是日,合家吃湯團(湯圓),夜晚迎燈。古代嘉興迎燈熱鬧非常,民國時期,國計民生艱窘,故「迎龍燈」自辛亥革命至建國前40年中,僅舉行數次。城內燈會以鱉山為華麗,燈傘(又稱「紙涼傘」,傘上刻有三國志、紅樓夢等戲文)為名貴。鄉間以調馬燈為娛樂。城區有王聚興紙扎店等七八家制燈,其製作較海寧燈粗糙。燈會以火流星開道,自荷花堤集合出發至北大街、宣公橋,沿途觀者如堵。迎燈的隊伍配有絲竹演奏以及高蹺、盪湖船、地戲等民間歌舞。五六十年代,元宵燈會頗盛,有抬閣、火流星、免燈、魚燈、花籃燈、走馬燈、龍燈、獅燈及表現《西遊記》人物的燈彩,有組織地結隊遊行。
海鹽舊時有「滾燈」,歷史悠久。見本志《文學藝術》篇。建國後,海鹽縣長川壩一帶尚有人會玩滾燈,有劉海灑金錢、鰟鮍倚灘、仙鶴生蛋、燥煎鰺鰷、眾星拱月等程式動作,其實是一整套結合滾燈表演的雜技、舞蹈動作,如托舉、騰跳,側手翻、倒立、竄撲、疊羅漢等,均組合在內,頗為壯觀。
海寧硤石燈彩在歷史上最負盛名,始於唐, 盛於宋,現更發揚光大,知名海內外。80年代,硤石數次舉行元宵燈會,火樹銀花,流光溢彩,萬人空巷,景象壯觀(參閱本志《名優特產》篇)。歷史上桐鄉濮院迎燈,可與硤石燈會相媲美,其 「剔墨紗燈」造型美觀,融繪畫、雕刻於一爐。已有數百年歷史,惜現代衰落。
元宵習俗在桐鄉烏鎮為「走橋」,是夜男女老幼沿街自南而北走過每座橋,步月看燈,兆一年健康幸福。
嘉善於窯一帶,則盛行「走馬燈」,用竹扎紙糊馬頭馬尾,馬頭系於表演者腹部,馬尾系於腰後,人如騎馬上。表演者每隊12人,由2人騎馬,10人手持松鶴延年、龍風呈樣、蝴蝶、鳥獸等造型的花籃。也有的扮演《白蛇傳》、《三國演義》等人物。表演者邊舞邊唱,古稱「地戲」,馬燈隊每到一家,備受歡迎,視為吉利。
舉行燈會時有的地方也舞龍,1988年元宵,平湖的九彩龍在浙江省龍舞大賽上獲獎。
舊俗,嘉興一帶此日忌雨。諺語:「雨打正月半,一年勿好看」。民國前後,此日店家在帳台上點蠟燭,稱「歲燭」。
二月初二
舊時農歷二月初二稱土地誕辰。人家食油煎年糕,稱「撐腰糕」,以示即將開始農事,需強健身體之意。海寧一帶稱此日為「蘿卜生日」。據《古禾雜識》記載:「二月二日土地生日,俗食油熯年糕,謂之『撐腰』。是日鄉間下瓜茄諸菜種。廟中或醵錢奏樂一天,晚放花爆。」
花朝
農歷二月十二日稱花朝,俗稱百花生日,依次為稻等作物生日。(見本篇農業習俗部分)
放風箏
正月、二月為放風箏季節,諺語:「正月鷂、二月鷂,三月放只斷線鷂。」建國後,放風箏成為群眾娛樂活動。1990年3月20日,郊區首屆風箏賽在嘉興體育場舉行,最大一隻「百腳鷂」有110節、55米長。
三月三
據《嘉興府志》(卷34·風俗)記載:「是日競往小武當進香」。桐鄉、平湖鄉間婦女頭戴薺菜花,謂入夏頭不暈。晚食螺螄謂「挑青」。嘉興人在門上掛野菜花,裹以紅紙,稱為「野菜花開結牡丹」,以圖吉利。婦女、兒童於是日頭插薺菜花。民國時期,是日嘉興有迎水會習俗,在參加水會的船上扮演各種戲文,從南堰出發至北門結束。
舊時桐鄉濮院三月初三舉行「珠寶會」,約始於明朝後期,初稱神會,民間稱之為珠寶會。明李日華《味水軒日記》載:「萬曆三十八年,濮院鎮神會,結綴羅綺,攢簇珠翠,為台閣數十座,閣上率用民間娟秀幼稚扮故事人物,備極巧麗,迎於市中。遠近士女走集,一國若狂。」至清初,神會改稱佑聖會,每隔數年舉行一次。民國時已停止。
清明
古代清明為與春節相似的大節日,俗諺雲:「清明大似年。」因其時春光明媚,又在農事蠶事繁忙前夕,所以廟會、水會、競渡、踏青等活動均於其時舉行,特別是清明掃墓歷史悠久。民國時期,城市居民多雇小船,攜紙錠、享菜、青團子等供物,去郊外祭掃祖墳,並借機踏青。建國後,各地清明掃墓習俗不變,並有瞻仰、祭掃革命烈士墓、碑,緬懷先烈的新風俗。近年,人們多於是日埋葬先人骨灰盒。
立夏
舊俗相傳立夏為「酒仙生日」,人家飲酒者多。亦有秤人的習俗,謂立夏秤人,可保人不疰夏。民國時期,是日吃「麥芽揚餅」。立夏前後,市上亦有麥芽搨餅出售,稱為立夏搨餅。舊時立夏還興吃櫻桃、海螺螄等。是日兒童各湊柴米,從田中採摘新鮮蠶豆,在野外搭鍋燒煮蠶豆飯(也有的加入少量鹹肉、春筍),謂「燒野米飯」。勞動者是日歇工一天,本地農諺曰:「跨出絲車,踏進水田」。意指即將開始插秧。燒野米飯、秤人等習俗,建國後仍多見於農村。
端午
五月初五為端午節,又稱「端陽節」、「天中節」、「重午」。是日鬥草、吃粽子、飲雄黃酒、吃咸鴨蛋,又有吃「五黃」(黃瓜、黃魚、黃鱔、黃泥蛋即咸鴨蛋、雄黃酒)之俗。掛菖蒲、大蒜、艾葉;燃熏蒼術、白芷,有消毒、驅蟲的用意。小孩額頭上用雄黃寫王字,佩掛香囊,婦女頭上插黃繭剪成的小老虎,門上貼道士所送的黃紙符,花瓶插石榴花,中堂懸鍾旭畫像,都為驅邪祛病之徵。舊時郊區新豐、凈相鄉一帶,農家有以磚測午(在院子當中豎磚一塊,當看不到磚影時即為正午)的習俗。並在此日熏黃煙(用硫黃、雄黃等物驅蟲),在大門上貼「端午送百蟲,一送影無蹤」字幅。又將蒜頭埋在火灰里焐熟食用,稱燒蒜頭,此俗至今仍存。端午節吃棕子、醬鴨廣泛流行,至今不變。
分龍日
舊俗五月二十為「分龍日」,各地民間聚「水龍」作消防演習,又稱「水龍會」。嘉興「水龍會」集中在南湖舉行。此俗延續至50年代。
燒「汰腳香」、「賽花船」
舊時嘉興新豐及平湖縣一帶農村,插秧完畢,農民都上寺廟燒香稱「汰腳香」,有的地方舉行「賽花船」。據記載,「賽花船」已有300多年歷史。主船上豎寶傘,掛彩旗,參賽的船均是小巧玲瓏,油漆一新的艄船,故又名「賽舶船」。近時此俗消失。
獻灶日
舊俗六月初四為「獻灶日」,祭祀灶君菩薩。
荷花生日
舊俗嘉興六月二十四為「荷花生日」,又稱雷祖(嫘祖)生日,盛行於清乾隆及民國時期,是日市民傾城游南湖,可不付擺渡錢。農民去煙雨樓側雷祖殿(嫘祖殿)進香。此日南湖遊船匯集,大小船隻數百。大船中有「絲網船」,俗稱「雙夾弄」、「單夾弄」,可供酒菜。小船蓋船篷,擺渡載客。
夜晚南湖湖面放荷花燈,以紙扎燈,下系木片,中燃紅燭,飄浮水上,多至千盞。煙雨樓通宵達旦供應茶酒麵食,又有崑曲社在湖上舉行曲會助興。
長工生日
嘉興風橋鄉一帶舊俗稱七月初一為「長工生日」,是日鎮上市況熱鬧。
七夕
農歷七月初七晚稱「七夕」,又稱「乞巧節」。舊俗是日晚,婦女在月下穿針乞巧。據《嘉興府志》(卷34·風俗)記載:「七夕,婦女結綵縷穿針月下,陳瓜果把牛女星,曰:乞巧,搗鳳仙花染指甲。女子於月下穿針,三穿而過者,謂之得巧」。七夕習俗起源於「牛郎織女」的傳說,是日演戲,一般都點演《牛郎織女》。嘉善農村家家用西瓜祭牛郎織女,用臉盆接露水,謂露水為牛郎織女眼淚,抹眼和手,可使人眼目清亮,心靈手巧。桐鄉濮院七夕有請機神的習俗。
民國時期,嘉興有童謠:「七七星,扁擔星,念巧七遍就聰明。」夜晚齋星,供品以西瓜、藕、菱為主。是日南湖盛會再度出現,不亞於六月二十四夜。
七月半
俗稱七月十五為「中元節」,又稱「鬼節」。有「探亡人」、「燒陰香」等活動。民國時期,城隍廟香火鼎盛。在城隍廟焚化紙錠,名「寄庫」。前一夜,鄉村婦女紛紛匯集城隍廟,席地而坐,燒香念佛,名「伴城隆」。民間祭祖一如清明,唯以餛飩代替團子。桐鄉縣東南部與海寧市西北部農村,七月半吃餛飩。建國後,「伴城隍:等活動廢止,但民間祭祖、吃餛飩等習俗仍延續。
「地藏王」誕辰
舊俗七月三十為「地藏王誕辰」,此夜點燃地香,地上支放瓦片,成燈形,內置油膏、香屑之類,大街小巷遍地皆是,點燃後形同白晝。民間一說「地藏香」是祀地藏王;另一說「燒九四香」,是為元末的張士誠燒香。張原為農民起義領袖,在蘇州稱吳王,後被朱元璋所滅。他小名九四,生日在七月二十,是日燒香稱「九四香」,後訛為「救世香」,甚至稱為「狗屎香」。舊時,此日人家抱嬰兒到廟中寄名,求佛保佑,作「佛子」。小孩於是日都穿新鞋。此風俗久廢。
燒八寺香
民國時期,八月初八嘉興大批農民(以中年以上婦女為多)進城燒「八寺香」。八寺者:楞嚴寺、精嚴寺、祥符寺、天寧寺、報忠寺、金明寺、東塔寺、茶禪寺。另有加燒「四塔香」的,四塔指:東塔、壕股塔、真如塔、三塔。建國後廢。
中秋
農歷八月十五為中秋節,俗稱「八月半」,吃月餅,賞月,全國同俗。嘉興獨特者,中秋夜有載酒游南湖之舉。又據《嘉興府志》(卷34·風俗)記載:「女郎於是夜種罌粟花」。清初朱彝尊亦有詩記述:「秋燈無焰剪刀停,冷露濃濃桂樹青。怕解羅衣種罌粟,月明如水浸中庭」。所種植的罌粟供觀賞。此俗久廢。
觀湖節
舊俗八月十八為潮神誕辰,人們多去鹽官觀海潮,現代更加興盛。辛亥革命前,地方官於是日備三牲香燭,在鎮海塔旁之大觀亭內祭潮神,朝廷有時亦派大員在海神廟致祭。
重陽
九月初九為重陽節,是日登高用米粉、栗子做糕,插三角彩旗,稱「重陽糕」。舊俗一般人家在此日砌新灶,民國時期本地人延續清代舊俗去郊區胥山、城內瓶山、真如塔登高。郊區新豐鄉登青村有登青墩,系胥山余脈,「廣尋數丈」,附近群眾到此登高。城中怡情曲社於是日在寄園舉行「同期」,拍曲賞菊。桐鄉濮院重陽興吃赤豆糯米飯,稱「增智飯」。建國後,有關重陽諸習俗漸淡。80年代後,定為「老人節」,開展敬老活動。
十月朝
舊俗農歷十月初一稱「十月朝」。民國時期,農民進城至紙扎店購置冥衣冥器祭祖,建國後此俗已廢。
冬至
冬至古代為大節日,嘉興重冬至,俗諺「冬至大似年」,保留古風。據《嘉興府志》(卷34·風俗)記載:「冬至祀先,冠蓋相賀,如元旦儀」。民國時期,冬至重祭祖,並掩埋浮棺骨殖焚燒廢棺。民間祟尚冬至進補,有赤豆糯米飯、人參湯;白木耳、核桃仁燉酒、桂圓煮雞蛋等。海鹽一帶以吃羊肉為食補。人家在冬至前後腌魚肉,准備過年,稱「年魚」、「年肉」,又腌制青菜、雪裡蕻,為入冬蔬菜之備,進補、腌制魚肉鹹菜之俗延續至今。是日,上墳祭祀先人者亦多。近年,人家多在此日擇地或上公墓埋葬逝者骨灰盒。
臘八
舊俗農歷十二月初八稱「臘八」,以果棗等物煮粥,名「臘八粥」,近時,尚有少數人家保持此習俗,精嚴寺等寺廟亦煮粥供信徒。
送灶日
舊俗陰歷十二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稱「送灶日」,有打掃室中灰塵之俗。民國時期,人家在二十三或二十四日夜「送灶」,以糖糕、米粉糖餡團子或麥芽餡糖等物祀「灶君」,迷信「灶君」上天會言人家過失,用餡糖等物糊其口,俗稱「醉司命」,用麻秸、蘆席等做成「轎子」,取出灶君像塞轎內焚燒。此俗建國後城內漸廢,農村仍存在,唯儀式已簡化。
嘉興舊俗此夜還吃赤豆糯米飯、小湯團、飴糖做的元寶、炒毛豆等。
送灶過後為「謝年」、酬神。在二十五至二十八日,四天中擇一天夜晚舉行,供品豐盛,具桌圍、點紅燭、線香。供品上插紅紙剪的花鳥人物和如意,稱為「年花」。用糯米粉製成成套大小元寶。還用紅線懸掛活鯉魚。
農歷除夕
是日吃年夜飯,合家團聚、守歲。舊時嘉善農村,年夜飯有吃「塌棵菜」習俗。「塌棵」與「脫苦」諧音。嘉興吃年夜飯,花生稱「長生不老」,黃豆芽稱「如意菜」,醬蛋稱「元寶」,均取其吉利之意。飯不能吃盡,以示年年有餘,飯吃畢不可說「吃完」,要說「吃好」等。剩飯盛在新飯籮,用紅紙封好,稱「隔年飯」,放置到年初一。餐桌上的魚不能吃,也是表示年年有餘之意。是夜,各商店伙計手執燈籠,奔走催收欠帳。債戶則躲避逃債,舊習過半夜後欠債就可延期歸還。理發店、浴室一直營業至半夜。守歲;長輩給小輩「壓歲錢」,壓於枕下,有的在枕下還放荸薺、桔子、花生等果物。
解放以來節日活動
解放後,社會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變化,許多舊俗被淘汰,一些有價值的節日風俗被保存下來,成為人們生活方式的組成部分。總的特點是形式從簡,迷信內容淡化或被破除。解放後,黨領導樹新風、破舊俗,新的節日習俗在形成中。國家以法令規定了國定節日,元旦、春節和國慶日都放假慶祝,人們利用節日娛樂、休息、旅遊、家庭歡聚或探親訪友。勞動節、婦女節、兒童節和教師節體現了社會主義制度對人民和婦女、教師、兒童的關懷,每逢節日都進行有意義的慶祝活動。植樹節,綠化植樹成為群眾性活動。近些年,在許多傳統節日趨於簡化的同時,春節則有越來越隆重之勢,操辦年貨、吃年夜飯愈加講究,放爆竹、放煙花,傾城震動,日夜連綿,特別是各種禮花,五彩繽紛,齊放時,布滿城市上空,有的人家花費數百元,不但造成浪費,而且影響安全和衛生,火警、傷人事件頻頻發生。除夕夜,全家團聚吃年夜飯後,齊集觀看中央電視台春節晚會,已成為80年代以來的慣例。近年又時興全家去飯店吃年夜飯或包租卡拉OK演唱。有些青年對過外國節日感興趣,雖不是基督徒,在聖誕節也紛紛往基督教堂看聖誕典禮,教堂內人滿為患。80年代以來,在聖誕節,新年,特別是青年人中,流行親友之間致寄賀卡,成為多年不衰的時尚,賀卡多數購自商店,有的自行製作,卡上書寫美好的祝詞,付郵投寄,十二月下旬郵筒常為之塞。賀卡考究的有聲響或立體畫,價格不菲。
8. 嘉興的粽子為什麼那麼有名
嘉興粽子,是嘉興著名特產,嘉興傳統名點,具有悠久歷史。嘉興粽子以糯而不糊,肥而不膩,香糯可口,咸甜適中而著稱。尤以鮮肉粽最為出名。嘉興粽子因其滋味鮮美,攜帶方便,食用方便而備受廣大旅遊者厚愛,有「東方快餐」之稱。嘉興粽子的歷史源遠流長。六、七千年前,先民們孕育了長江下游太湖流域早期新石器文化的代表——馬家浜文化,這是中華民族古老文明的源頭之一,也是我國稻作最早的起源地之一。漢唐以來,嘉興發展成為中國歷史上最主要的稻作區,被譽為「天下糧倉」。唐李翰在《嘉興屯田政紀績》中雲:「嘉禾一穰,江淮為之康;嘉禾一歉,江淮為之儉。」(見清《嘉興府志》記載「唐·李翰的《嘉興屯田政紀績》」)清·嘉興府知府許瑤光重輯《嘉興府志》卷三十三《物產》中提到:19世紀中葉時,嘉興府地區所產的糯米品種就有諸如:白殼、烏簔、雞腳、蝦須、蟹爪、香糯、陳糯、蘆花糯、羊脂糯等三十幾個品種(見清《嘉興府志》「糯米」內容)。同時,嘉興歷史上還是我國重要的商品豬生產基地,肉雞和鮮蛋產量和質量也很高。這些豐富優質的農副產品原料,為發展各類花色粽創造了十分有利的條件,這也是後來形成五芳齋粽子獨特品質的一個重要因素。 作為一種民俗食品,粽子在嘉興一帶流播的歷史,至遲可以追溯到明代。明朝《萬曆秀水縣志》卷一雲:「端午貼符懸艾啖角黍飲蒲黃酒,婦女制繪為人形佩之曰健人,幼者系彩索於臂。」(見明《萬曆秀水縣志》)明朝《崇禎嘉興縣志》卷十五雲:「五日為端陽節,祀先收葯草,食角黍。」(見明崇禎《嘉興縣志》)。而且,隨著民間習俗的傳承發展,粽子的製作技藝也日漸成熟。明《續修四庫全書》(二一五·子部·譜録類)第1115冊(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中「易牙遺意」二卷([明]韓奕撰)卷下雲:「粽子—用糯米淘凈夾棗柿軋銀杏赤豆以茭葉或箬葉裹之。」「又法:以艾葉浸米裹謂之艾香粽子,凡煮粽子必用稻柴灰淋汁煮亦有用些許石灰煮者欲其茭葉青而香也。」(《續修四庫全書》) 到了清代,嘉興民間在清明、端午節食粽的習俗更為具體豐富。清代項映薇著王壽、吳受福增補《古禾雜識》卷一雲:「清明日,攀柳條插戶鈈,小兒女發間綴柳葉。俗競以是日前後上墓祭掃, 五芳齋焚燒紙錢;村人聚觀,分餉角黍。」「重午日,梁間貼硃砂辟邪符,膽瓶供葵花、艾葉,正午飲菖蒲雄黃酒。閨人作蟾蜍袋、蒜葫蘆、金蜘蛛、絹老虎、釵梁綴、健人符;市上篩鑼擊鼓,跳黑面鍾馗、紅髯天師;南湖觀競渡。」「[壽案]是日食角黍,諺雲『未吃端午粽,寒衣不可送』」。卷三雲:「寒食節,有青團灰粽。鄉人則作繭團,其形如繭,以祈蠶也。立夏節有麥芽團;端午節有端午粽;七夕有饊子、油堆;中秋有葷素月餅;重陽有栗糕,上插小紅旗四面;臘月祀灶有湯團、赤豆飯;新歲有年糕、元寶、壽桃等制。」(見《古禾雜識》內容8至9頁、32頁) 直至清朝末期,嘉興一帶城鄉,每逢過年、過清明節、過端午節,幾乎是家家戶戶都要包粽子。不僅自己家人作為節令食品,而且還作為禮品饋贈親友,甚至成為老百姓日常食用的點心食品,在許多城鎮都出現了專售粽子的店鋪。《古禾雜識》卷二雲:「[受福增]禾城四門,風景各殊。昔諺有曰『北門米腳子,南門大粽子,西門叫花子,東門擺架子。』蓋北市向多米行;南市極短,止通鄉儎,無大店鋪,僅見粥糕團小經營,而某家角黍最大,鄉下人競趨之。」(見《古禾雜識》內容25頁)可見,當時,粽子已然成為民間流傳甚廣的美食。 除了傳統習俗對嘉興粽子的流播產生重要影響外,嘉興地區悠久燦爛的點心文化也推動了粽子製作技藝的發展。嘉興粽子受「嘉湖細點」茶食的製作技藝影響頗深。明朝中葉,東吳西浙,飲食豐富奢華,嘉興湖州一帶的茶食品種豐盛而且做得十分精巧細膩,被稱為「嘉湖細點」,馳名江南。周作人《再談南北的點心》一文記雲:「點心招牌上有常用的兩句話,我想借來用在這里,似乎也還適當,北方可以稱為『官禮茶食』,南方則是『嘉湖細點』……」至清朝末期,茶食品種之多不可勝數,粽子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
9. 浙江嘉興地區的節慶風俗,要詳細一點的,比如春節、端午之類的寫幾個吧。
嘉興端午是我國端午傳統節日的重要活動地區,是江南水鄉獨特的傳統節日活動, 又有明顯的太湖流域民間端午習俗的印記。時至今日,端午節已經成為嘉興最具鮮明代表性的地方特色民俗節日之一。每逢端午節,都要在南湖舉行祭祀習俗活動,當地百姓有「五月五日,時迎伍君」的說法,在端午節祭祀伍子胥。嘉興各縣(市、區)都有一系列根植於民間的具有地方文化的端午習俗及其活動,其百姓的參與面廣、活動聲勢強、社會影響力大、歷史淵源流長。明代萬曆《秀水縣志》、明代崇禎《嘉興府志》、清代光緒《嘉興府志》、清代光緒《嘉興縣志》、清代陳元穎的《硯農文集》和清代道光項映薇著王壽增補的《古禾雜識》等歷史文獻均有這方面的記載。嘉興當地民間過端午節一直以來是較為隆重的,習俗活動也是各種各樣,其普遍活動主要有四大類。一是有規模盛大的祭祀伍子胥。二是在南湖舉行龍舟競渡和搖快船等節日娛樂習俗;三是民間裹粽子習俗。四是有掛菖蒲艾葉,燃熏蒼術、白芷,佩香袋,吃「五黃」(黃瓜、黃魚、黃鱔、黃泥蛋即咸鴨蛋、雄黃酒),吃「五白」(白乾、白鰲、白菜、白切肉、白斬雞),吃煨蛋等節日飲食習俗。
春牛會
亦稱打春、鞭春、打春牛。此俗各地流傳久遠普遍,打春已成為立春的代名詞。嘉興舊時舉行此儀式甚為隆重,延續至清末。據清代《古禾雜識》等書記載:官府先於冬季用桑木扎骨架,塑成泥牛,按新年的天乾地支,用不同顏色彩繪牛身。至立春前一日,知縣率士紳乘轎列隊、鳴炮奏樂至東塔寺,祭拜「芒神」迎春牛遊行返署。在東塔寺,先遣乞丐扮成春官,穿袍服跪道旁迎接,又找男女農民攜農具到場,覓少年兒童作搖船采菱表演。泥牛由青壯年抬之,百餘人列隊疾駛過街,沿街居民以果品米豆拋牛,以擲中者為吉利,名曰「打春」。次日立春日,在府堂由官府人員持彩杖將牛打碎,名曰「鞭春」,鄉民競拾土塊用以圍桑樹根,說是可使桑葉茂盛。嘉善的春牛會與嘉興不同,立春日由官府舉行儀式,鳴炮奏樂至校場,迎事先准備好的一頭健壯活牛回府,並在場中向牛祭拜。這一風俗反映了封建社會對農業的重視,以牛作為農業的象徵,用打春牛寓「迎春天,祝豐收」之意。
甩火把
又稱「燒田蠶」、「放宵火」、「照田蠶」、「田柴之會」,一般均在農歷元宵節(正月十五)黃昏時舉行。農民用稻草紮成小把,由青少年高舉,點燃成火把,在田中奔跑,甩上搖下;也有在田中燒茅草、英白草、荸薺葉的;有的持著火把在田中邊跑邊喊:「我家田裡三石六,你家田裡三蚌殼,我家田裡白米堆,你家田裡礱糠堆」俚歌,反映了小農經濟的自私心理。
甩火把是古代社會刀耕火種的遺風,流傳至後代含有祈求豐收兼有娛樂之意,同時認為燃火把火堆可殺滅越冬害蟲。此俗最晚在宋、元即已流行。明崇禎《嘉興縣志》載:元宵前後「鄉人束芻木杪,揚以緋帛,高樹田間,至夜鳴金鼓焚之,以祈年,曰燒田蠶」。解放以來,此俗仍未廢,公社化時期,有些生產隊的青少年也燒火把,娛樂之意已為主。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後才漸廢,然海鹽等地冬春仍在田中集雜草堆子夜間燒之,已不限於元宵夜。
祀田蠶與齋天
兩者均為遠古遺風,都以天(眾神)為祭祀對象,都是不屬於宗教信仰的民間祈豐收活動,是遠古文化現象的「化石」。
祀田蠶 清末明初尚在嘉興、桐鄉、海寧等縣郊區廣泛流行。其儀式在曠野舉行,每次要進行兩、三天,程序甚為復雜。凡農桑歉收之年,於冬季選祭地,次年農歷二月吉日搭祭台,供祭品祭眾神。祭台前以長木梢作骨,外扎稻草成寶塔狀,曰柴寶塔,高數米,四周用繩固定,送神畢由強壯農民拉倒柴塔,按倒地方向卜豐歉,祭祀長達一晝夜。除祭神外,還有奏樂、唱書、送龍舟等項目。儀式中必有神歌先生主持唱神歌「贊符官」,並由主東君(鄉村長老)操辦。這是源流古者在佛道教興起前就有的民俗活動。解放前後只在郊區建設鄉一帶流行,其保留的遺風已不完整。
齋天 即祭天,是大規模的祭祀儀式,祈求上天給予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的活動。此俗古老,盛行於殷周,為中原文化現象,清以後逐漸消亡,現在已少見,唯嘉善留存有「齋天」活動,保留了古代農業社會的遺風。嘉善王家埭等地近年還在春秋季舉行「齋天」一兩次,每次、都是全村出動,各戶准備香燭祭品,在村中通宵祭祀,燃燭誦經直到天明。其特點是,請道士先生主持贊神,此道士先生不是道教的道士,實際是民間贊神歌手,儀式中由其請神、「發遣」、「燃香橋」、領祭、唱長短篇的贊神歌送神,其格制保留遠古之風,整個祭祀活動由老年婦女組織的庚申會負責,婦女起主要組織作用,為別的風俗活動所少見,學者認為「恐與古俗有關」。
祭田祖
民稱「祭田公田婆」,實際是古代祭後土之遺風。解放前農村有此習俗,有的地方田邊立小廟曰田祖廟,於廟前致祭;有地方徑於田邊祭之。此活動大都在清明前後、插秧前後、夏至時及秋收開鐮時舉行,備線香、黃紙、肉飯等拜祭,致祝禱及叩謝之辭。清明時曰「許願」,插秧時曰「嘗甜頭」,秋收時曰「還願」。夏至時祭者穿蓑戴笠,禱雨水充足;秋收時插黃熟稻穀於供飯上,有薦新享神之古意。清同治、光緒年間,溫、台、紹移民來嘉興墾荒者漸多,在余新建翻田廟,常年供田神,今其地稱翻田廟村。
慶作物生日
舊時民間相傳花果糧菜均有生日,民俗學家以為此是古代對作物崇拜的表現,解放前嘉興有此風俗。古時各地均以農歷二月十二日為花朝,《嘉興府志》載,是日「俗以為百花生日」,並說:「花朝日晴,則百果多實」。舊時民間於是日多用紅紙或紅布條系於花盆或花莖枝上,以示慶賀,亦有的用紅紙制旗幟、紙傘插於花盆中。嘉興郊區王店一帶多於是日吃糖糕和甘蔗。農村還有於該日為桃樹做生日的習俗,都由婦女在果上貼紅紙,裹以稻草,於枝叉里壓石頭,扶樹唱:「桃子今年多哦?多呃!桃子今年大哦?大呃!桃子今年蛀哦?弗蛀!桃子今年脫哦?弗脫!」甚動聽,唱畢舉小竹刀向樹砍一刀。砍樹的本意是用威脅的手段迫使果樹多結果實。馬來西亞、日本以及我省的東部等地,均有用刀斧砍果樹(僅為動作並非砍斷)的儀式,嘉興風俗與之如出一轍,都是來源於古代的巫術催生儀式。民間認為,農歷正月初七為菱生日,初八為稻生日,初九為豆生日,初十為棉花生日,有「七菱八谷九豆十棉花」之說,以各日晴好為豐收之兆。
開秧門與關秧門
插秧是稻作的開始,第一天插秧稱為開秧門,最受農家重視。舊時此日飲食較豐盛,農民在家中設三牲祭「田土地」,食團子、糕,寓家庭團圓、農事「步步高」之意。又必食鯗魚,並擲鯗魚骨作卜,以之卜雨晴。開秧門時,農民頗多忌諱,如插第一行秧時不得開口,不互傳秧把,不可把稻秧甩在別人身上等。插秧至田頭有餘秧全插在田岸,表示今年多糧(實亦供耘田時補株用)。
插秧結束日稱為關秧門。是日必須安排在天晚前完成插秧,如人力來不及亦須請工幫助,如至天黑則認為不吉。嘉善一帶有請田歌手於是日唱歌風俗。請人種田的則須於關秧門日辦一桌酒菜,吃「關秧門酒」。關秧門後,出嫁女回娘家省親,民諺雲:「插好黃秧,看望爺娘」。
搶水與祭車神
舊時水車車水排灌為農村大事,諺雲:「小滿動三車。」水車例於小滿時啟動。此前,農戶以村圩為單位舉行「搶水」儀式,行於海寧一帶,有演習之意。多由年長執事者約集各戶,確定日期,安排准備,至是日黎明即群行出動,燃起火把於水車基上吃麥糕、麥餅、麥團,待執事者以鼓鑼為號,群以擊器相和,踏上小河漢上事先裝好的水車,數十輛一齊踏動,把河水引灌入田,至河浜水光方止。
祭車神亦為農村古俗,傳說「車神」為白龍,農家在車水前於車基上置魚肉、香燭等祭拜之,特殊之處為祭品中有白水一杯,祭時潑入田中,有祝水源涌旺之意。以上舊俗表明了農民對水利排灌的重視。
求雨
舊時天旱無雨,各地都有求雨之舉。古時嘉興一帶求雨,以「龍」為對象,反映了原始信仰對傳說中的龍的祟拜。其儀式有請龍、曬龍(如祈求無效就把龍王塑像抬出來曝曬)、還龍(如下雨則舉行龍會送其還廟)等。嘉興城郊多在三塔的順濟龍王廟舉行求雨活動,後來偶像轉換,有些地方也向「劉猛將」、「關公」等求雨。解放前平湖全塘一帶抬劉猛將出巡,沿海灘至乍浦陳山龍揪泉邊,以魚蝦投泉祭神;烏鎮一帶抬關羽部將周倉的塑像,插柳枝,穿蓑戴箬曝於烈日中;嘉善大雲、惠民等則曬龍王神牌;海寧斜橋等地則由僧尼捧觀音木像,敲木魚磬鈸沿街求雨。舊時民眾求雨反映了對自然的依賴和無奈,官府及迷信職業者則用以愚弄群眾,擴大迷信,甚至藉機斂財,成為惡俗。
掃晴
舊時逢積雨,農家婦女剪紙為女形手持掃帚,懸於屋檐下求晴,稱為掃晴娘。元代已有此俗。
做社
社為傳說中的土地之神,祭社為對土地的自然崇拜,自夏代即已流傳,為中華民族的古老習俗,至春秋時,各地都於立春、立秋後第五個戌日舉行祭祀,載於《詩經》、《禮記》等古籍。據西漢《淮南子》等書記載,每逢社日,四鄰結社祭祀社神,占卜來歲豐歉,伴以歌舞,並一起聚餐。此俗近現代各地多已消失,平湖、海鹽一帶仍保留遺俗,稱做社,亦名結社。清《平湖縣志》載,「春分社,田家醵錢為會,牲醪祭神,以祈豐稔 。秋分社,田家又醵錢為會……以祈豐年」。其大致格局較古時相似,所祀神靈則由社神變成龐雜神靈體系。現代平湖做社日期,春社在農歷正月初二至正月十五舉行,稱「元宵社」、「牛社」、「春苗社」等;秋社在七月初七起至七月二十,也稱「秋苗社」、「太平社」,其日期似仍用周朝歷法,其儀式特點是以古老的宗教職業者「太保先生」為贊禮人。結社一般以自然村為單位,七、八戶至二、三十戶結合,各戶輪值為社主,亦 稱當社,負責置祭品、酒禮、 �l幛(即神像,有36尊之多,混雜孔子、玉帝、觀音、關公、財神等,唯無佛像)、香箔等,社日抬著奏樂至附近社廟祭拜,次日分享酒肉齋品。在此日,以社主家為聚會所進行活動,以太保先生為贊神人。致祭中,太保領路,領眾行禮,唱「請符官」請神,中間由太保(在社主家)「唱鑼鼓書」娛眾,稱「說因果」,「封神榜」、「說唐」、「說岳」及才子佳人書目皆有,已非遠古內容。復次太保唱「送神歌」、焚化紙錠、神媽,太保致詞,結束儀式。做社風俗中,太保處於突出地位,太保當系古太卜的傳訛。我國自殷商時即有太卜,歷代專管卜巫之事,太保』也即巫師的變形,即所謂溝通鬼神者。做社與卜巫結合,其時必在上古,遺傳至今。至現代平湖仍有以太保為職業者,而且出了著名的「天下第一軍」首領太保阿書,全國屬罕見。平湖現代多已只做春社,四鄉出產生薑,秋天姜熟時亦做社,稱「青姜社」,不供「神媽」。解放以後,廟宇多廢毀,做社儀式改在社主家舉行。1962年前後,此俗終於消失。
養豬羊祭祀
舊時嘉善等地於除夕夜,在豬舍置方凳擺香燭致祭,名「齋豬欄」;桐鄉百桃等地初養羊或養羊中遇羊病弱時,備蛋魚肉等請棚頭神,均表現了小農祈禱養畜平安的願望。
息夏
舊時農歷六月初六,農事稍閑,農民於是日休息,食餛飩、南瓜等,出嫁姑娘於是日回娘家探望。現時耕作制度改變,農村多於「雙搶」結束後才休息。是日舊俗「浴貓狗」,現時有的地方仍說是日為「貓狗玀玀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