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鴻茅葯酒事件應該如何進行公共關系處理
上策是第一時間發聲,主動承擔責任,真誠與公眾、媒體溝通,以冷對熱,以回靜制動,循序漸答進;
中策是發布申明,澄清事實,權威證實,區別對待媒體,私下通過公司法務部聯系相關網站、自媒體刪除不實文章,降低不利影響;
下策是通過法律訴訟的方式維護企業合法權益。
Ⅱ 鴻茅葯酒事件到底是誰的責任
2018年4月16日,國家葯品監督管理局就鴻茅葯酒有關事宜向內蒙古自治區食品葯品監專督管理局屬發出通知,要求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葯品管理法》及其有關規定,落實屬地監管責任,嚴格葯品廣告審批,加大監督檢查,督促企業落實主體責任。
通知說,鑒於醫務界、媒體和公眾對內蒙古鴻茅葯業有限責任公司生產的鴻茅葯酒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提出質疑,請內蒙古自治區食品葯品監督管理局責成該企業對近五年來各地監管部門處罰其虛假廣告的原因及問題對社會作出解釋;對社會關注的葯品安全性和有效性情況作出解釋;加強不良反應監測,匯總近五年來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及時向社會公開,同時向國家葯品監督管理局提交報告。
通知要求,請內蒙古自治區食品葯品監督管理局嚴格按照說明書(功能主治)中規定的文字表述審批葯品廣告,不得超出說明書(功能主治)的文字內容,不得誤導消費者。持續加大對該企業日常檢查和飛行檢查力度,督促企業落實葯品安全主體責任。如發現違反葯品相關法律法規的問題,將依法嚴肅處理,直至吊銷葯品批准文號。
Ⅲ 鴻茅葯酒事件警察違法了嗎
對的,違法了,至少存在執法犯罪類。其實,很多大企業,那個不是跟警察、政府靠著呢。再者說了,你不給人家好處,人家憑什麼讓你的企業順風順水,對不。
Ⅳ 吐槽鴻茅葯酒被抓的醫生走出看守所的感受是什麼
吐槽鴻茅葯酒被抓的醫生走出看守所:想哭,自由真好。
據報道,譚醫生妻子劉某說,在抓捕時,警察未能提供逮捕通知書等有效的證明文件。譚醫生被帶走後,她和律師前後三次前往涼城縣與警方溝通。直到到了當地,才了解譚某被捕的原因,「我們也是律師見到警察之後,才拿到了逮捕通知書。」4月17日下午,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檢察院發布《關於「譚秦東損害鴻茅葯酒商品聲譽案」的情況通報》。通報稱,根據最高人民檢察院指示,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檢察院聽取了涼城縣人民檢察院案件承辦人的匯報,查閱了案卷材料。經研究認為,目前案件事實不清、證據不足。同日,公安部刑偵局官方微博也發布消息稱,針對近期媒體高度關注的「鴻茅葯酒」事件,公安部高度重視,立即啟動相關執法監督程序,已責成內蒙古公安機關依法開展核查工作,加強執法監督,確保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准繩,嚴格依法辦理,相關工作正在抓緊依法推進中。
內容來源:澎湃新聞網
Ⅳ 鴻茅葯酒事件為什麼拘留那麼長時間散布虛假事實成立也是罰款+拘留怎麼好幾個月
看來你是沒有看新聞的下一步。不知道是什麼後果。實際上他賣的這個東西。早就國家有關部門批評過。後來又去外省抓人。做的確實有點過。據說是也並沒有那麼有效。
Ⅵ 鴻茅葯酒事件,基層公安可以這樣抓人嗎
不可以的,嚴格來說跨省抓人,而且沒有任何通知是違法行為。
Ⅶ 鴻茅葯酒事件怎麼處理了
國家葯監局已組織有關專家對鴻茅葯酒由非處方葯轉化為處方葯進行論證,並責成企業對近五年來各地監管部門處罰其虛假廣告的原因及問題對社會作出解釋。
據悉,2004年至2017年底,國家葯品不良反應監測系統中,共檢索到鴻茅葯酒不良反應報告137例,不良反應主要表現為頭暈、瘙癢、皮疹、嘔吐、腹痛等。
國家葯品監督管理局新聞發言人表示,國家葯品監督管理局要求內蒙古自治區食品葯品監督管理局落實屬地監管責任,嚴格葯品廣告審批,加大監督檢查,督促企業落實主體責任。
(7)鴻茅葯酒事件濫用警力擴展閱讀:
國家葯品監督管理局對鴻茅葯酒事件採取的三大措施:
1、責成企業對近五年來各地監管部門處罰其虛假廣告的原因及問題對社會作出解釋;對社會關注的葯品安全性和有效性情況作出解釋;加強不良反應監測,匯總近五年來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及時向社會公開,同時向國家葯品監督管理局提交報告。
2、嚴格按照說明書(功能主治)中規定的文字表述審批葯品廣告,不得超出說明書(功能主治)的文字內容,不得誤導消費者。
3、內蒙古自治區食品葯品監督管理局要持續加大對該企業日常檢查和飛行檢查力度,督促企業落實葯品安全主體責任。如發現違反葯品相關法律法規的問題,將依法嚴肅處理,直至吊銷葯品批准文號。
Ⅷ 鴻茅葯酒事件被抓捕的譚秦東在跨省抓捕過程中坐的是火車還是飛機
坐的是高鐵過去
簡直就是喪心病狂
搞的到處亂七八糟
Ⅸ 鴻茅葯酒事件,作為醫生怎麼去科普,有什麼措施
最近,廣州某醫生因發表科普文章而被捕,引發熱議。盡管大家對案件的定性還存在著爭論,有待法律的公正判決,但就科學普及的角度看,此事給我們提出了一個問題:作為醫生,我們該怎樣做科普?
科普必須要科學。科普是給大眾傳遞科學的知識,為百姓的健康答疑解惑,因此,科普必須首先要符合科學,失去了科學的支撐,就失去了科普的意義。疫苗接種可以預防疾病,這是人們都知道的常識,但2017年3月一篇《一名有良知的疫苗工作者的心聲!所有父母必看!為了孩子的健康,請遠離疫苗!》的微信文章在網上傳播後,引起了很大的反響,該文編造了疫苗很多無中生有的危害,許多吃瓜群眾對疫苗的作用產生了懷疑。針對這樣的偽科學文章,必須要用大量的科學知識來進行反駁,許多科普作家撰文駁斥,並進行投訴,在大量舉報後,該號被管理部門封號。
科普要有確切的依據。盡管科普文章和學術論文不同,論文必須要有大量的數據來證明和支持文章的論點。而科普文章由於是給百姓看的,一般不需要那些深奧的數據和理論,但是關鍵的數據和結論是需要的。
例如最近網上盛傳科學家們發現了人體的新器官——間質,甚至還得出了人體「最大的器官」的結論,那麼,器官的概念是什麼?這一發現是不是新的發現,經過查閱資料,證實間質以前就是存在的,這次的研究只是發現了它的新功能,而且間質不符合器官的定義,實質就是人體的一種組織,我們還查閱了原文,還通過對Interstitium釋義,對新器官的說法給予了否定。
科普不要標題黨。我們寫文章都喜歡用一些新穎的標題,來吸引讀者的注意,這是可以理解的。一個優秀的科普作者也是會在題目上下功夫的。
然而,廣州醫生的文章沒有任何依據地將該酒冠以「毒葯」,是不合適的。盡管我們知道,該酒中有一些有毒的中葯,而且酒也是國際公認的致癌物質,但僅以此定義為「毒葯」是不合適的。如果有權威部門的檢驗證據,才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就是引起了多人的中毒或者死亡,在沒有取得檢驗結果前,也只能是疑似,或者懷疑。因此,我們迴避這些關鍵性的證據,而得出「毒葯」的結論,是不慎重的,不科學的,也是會給自己找麻煩的。
醫生做科普不易,在繁忙的工作之餘做科普更不易,但為了科普惹上麻煩,就更不劃算了。如何把握科普的度,是我們每一位健康科普工作者應該思考的問題。但願廣州醫生的教訓能給我們有所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