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求葯酒配方幾個
人參 鹿茸 枸杞 海馬 蛇 以上這些都是以補氣補腎的如果你的身體不是太虛建議兩天一小杯以防虛火上升
葯酒的製作方法多種多樣,有蒸餾法、熱提取法、稀釋法、冷浸法等,家中自製葯酒因受條件限制,適合採取冷浸法。市售的葯酒價格一般都較為昂貴。如果自己在家中泡製,不僅成本低廉,而且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靈活變通配方,所以更加適用。
冷浸法就是直接用白酒浸漬葯材。先取一隻能夠密閉、潔凈的大口玻璃瓶或瓷缸、瓷壇,將葯材切片洗凈、瀝干,或打成粗粉裝入容器中,加入白酒,加酒量約為葯材重量的10倍上下。如果是用食物性葯材泡酒,加酒量只需5倍重量即可。白酒加入葯材後搖勻,密封瓶口或壇口,保存於陰涼避光處。浸泡期間應經常搖動容器或攪動葯材,讓白酒充分浸潤葯材,浸泡時間最少要14天以上,有些葯材可浸泡數月或1年。如果處方葯味較多,一次浸取不完全,可以分兩次或多次浸取,但每次加酒量應計算好,不能太多,白酒的總用量應該不變。如果採取多次浸泡的辦法,用酒應少量多次,直至浸泡後的葯酒顏色變得淺淡,這說明葯物成分的萃取比較完全。
浸泡葯酒,最好選用55-60度的優質白酒,不能用乙醇(酒精)浸泡,禁用非葯用乙醇,因其中有對健康有害的物質。劣質白酒也不能用,甲醇殘存量高,釀造原料成分復雜,很難確保葯酒的質量。
家中自行浸泡的葯酒品種很多,常見的如人參酒、參茸酒、參芪酒、鹿茸酒、洋參酒、紅花酒、杜仲酒、枸杞酒、山楂酒、桑椹酒、桔波酒、木瓜酒、烏梢蛇酒等,都可以按一定的比例稱量泡製,服用劑量應遵醫囑要求。
家中自製葯酒方法簡便易行,可以根據需要量配製,但並不是所有的中葯都能泡酒,例如含有水溶性有效成分的中葯就不宜用酒來浸取。還有一點,就是作用劇烈或毒性的中葯,如川烏、草烏、附子、毒蟲等,不能隨便配製葯酒。這些葯物都有嚴格、規范的泡製要求,必須由專業中葯師操作。
葯酒的選用,除了要了解前面所講的「葯酒的適用范圍和禁忌」外,還要熟悉葯酒的作用,並選用適宜葯酒。
(一)葯酒的作用
葯酒的作用,包含有「酒的作用和葯物功效」的雙重作用。由於每種葯酒都配入了不同的中葯材,因此葯酒的作用也隨之而異。
就其總體而言,葯酒的作用非常廣泛,既有補益人體之陰、陽、氣、血偏虛的補性葯酒,也有祛邪治病的葯性葯酒,其作用也有區別。如以補虛強壯為主的養生保健美容葯酒,主要作用有滋補氣血、溫腎壯陽、養胃生精、強心安神、抗老防衰、延年益壽。以治病為主的葯性葯酒,主要作用有祛風散寒。止咳平喘、清熱解毒、養血活血、舒經通絡等。疾病不同,作用亦異。
葯酒,是由酒與葯物配製而成。然而葯物的配入,是有針對性的和選擇性的,都是按特定要求加入的,因此配入酒中的葯物不同,其葯酒的作用也不同。如葯性葯酒,是以防治疾病為主的葯酒,在配方上都有嚴格細致的要求,是專為疾病而設的;補性葯酒,雖然對某些疾病也有一定的防治作用,但主要是對人體起滋補增益作用,促進人體健康,精力充沛,預防病邪襲人。但也有一定要求,是專門為補虛糾偏,調整陰陽而設的。因此每一種葯酒都有不同的作用重點,都有其適應范圍,難以盡述。每一葯酒的具體作用,可參閱應用篇。
由此可見,葯酒的作用,是多種多樣的。其另一主要作用,酒入葯中,可以反佐或緩和苦寒葯物的葯性,免除了平時服葯的苦澀,也為人們所樂於接受。如有很多善於飲酒的人,常用人們日常食品配製葯酒。既有醫療作用,又有滋補保健作用,乃一舉兩得之功,真可謂善飲也。
(二)葯酒的選用
選用葯酒很重要,一要熟悉葯酒的種類和性質;二要針對病情,適合疾病的需要;三要考慮自己的身體狀況;四要了解葯酒的使用方法。
1.氣血雙虧者可選用龍鳳酒、山雞大補酒、益壽補酒、八珍酒、十全大補酒等。
2.脾氣虛弱者可選用人參酒、當歸北芪灑、長壽補酒、參桂養營酒等。
3.肝腎陰虛者可選用當歸酒、枸杞子酒、蛤蟻酒。構圓酒等。
4.腎陽虧損者可選用羊羔補酒、龜齡集酒、參茸酒、三鞭酒等。
5,風寒濕痹、中風後遺症等病症可選用馳名中外的國公酒、馮了性葯酒和其它對症葯酒。
6.風濕性類風濕性關節炎或風濕所致的肌肉酸痛者可選用風濕葯酒、追風葯酒、風濕性骨病酒、五加皮酒等。如果風濕症狀較陘者可選用葯性溫和的木瓜酒。養血愈風酒等;如風濕多年,肢體杯木,半身不遂者則可選用葯性較猛的蟒蛇葯酒、三蛇酒、五蛇酒等。
7.骨肌損傷者可選用跌打損傷酒、跌打葯酒等。
8.陽痿者可選用多鞭壯陽酒、助陽酒、淫羊藿酒。青松齡葯酉、海狗腎酒等。
9.神經衰弱者可選用五味子酒、寧心酒、合歡皮酒等。
10.月經病者可選用婦女調經酒、當歸酒等。
凡此種種,這里不一一例舉。總之葯酒所治疾病甚多,一般可參考本書所列病症之葯酒方,隨症選用。
在預防疾病上,古人和民間也早有實踐,如重陽節飲用菊花酒,可抗老防衰;夏季飲用楊梅酒,可預防中暑;常飲山植酒,可防止高血脂的形成,減少動脈硬化的產生;長期服用五加皮酒、人參酒則可健骨強筋、補益氣血、扶正防病等等。
總之,選用葯酒要因人因病而異。如選用滋補葯酒時要考慮到人的體質,如形體消瘦的人,多偏於陰虛血虧,容易生火,傷津,宜選用滋陰補血的葯酒;形體肥胖的人,多偏於陽衰氣虛,容易生痰、怕冷,宜選用補心安神的葯酒。選用以治病為主的葯酒,更要隨證選用,最好在中醫師的指導下選用為宜。總之要選用有針對性適宜葯酒。葯酒既可治病,又可強身,這並不是說每一種葯酒都能包治百病,患者隨意拿一種葯酒飲用,就可見效。飲用者必須仔細挑選,認清自己的病症和身體狀況,要有明確的目的選用,切不可人用亦用,見酒就飲。
❷ 古代葯酒是怎樣製作的
葯酒製作法,古人早有論述,如《素問》中有上古聖人作湯液醒,邪氣時至、服之萬全的論述,這是葯酒治病的較早記載。東漢,張仲景的《金匾要略)中收載的紅藍花酒、麻黃醇酒湯所採取的煮服方法,則類似於現代的熱浸法。唐,孫思邈的《備急千金要方》則較全面地論述了葯酒的製法、服法,凡合酒,皆薄切葯,以絹袋盛葯內酒中,密封頭,春夏四五日,秋冬七八日,皆以味足為度,去渣服酒,大諸冬宜服酒、至立春宜停。又如《本草綱目》記載燒酒的製作即用蒸餾法,用濃酒和糟入甑,蒸汽令上,用器承取露滴,凡酸之酒,皆可燒酒,和曲釀瓮中七日,以甑蒸取,其清如水,味極濃烈,蓋酒露也。此種操作方法即與現代基本相同。此外,還對冷浸法加葯釀制及傳統熱浸法等製作葯酒的方法及操作要法,均作了比較詳細的說明。根據歷代的醫葯文獻記載,古人的葯酒與現代葯酒具有不同的特點,一是古代葯酒多以釀制酒的葯酒為主,亦有冷浸法、熱浸法;二是基質酒,多以黃酒為主,而黃酒性較白酒緩和。現代葯酒,則多以白酒為溶媒,含酒精量一般在50%60%,少數品種仍用黃酒製作,含酒精量在30%50%,製作方法為浸提法,很少有用釀造的。 一般來說,現代葯酒的製作多選用5060度(%)的白酒。其依據是:因為酒精濃度太低不利於中葯材中有效成分的溶出,而酒精濃度過高,有時反而使葯材中的少量水分被吸收,使得葯材質地堅硬,有效成分難以溶出。對於不善於飲酒的人來說或因病情需要,也可以採用低度白酒、黃酒、米酒或果酒等基質酒,但浸出時間要適當延長,或復出次數適當增加,以保證葯物中有效成分的滔出。 製作葯酒時,通常是將中葯材浸泡在酒中,經過一段時間後。中葯材中的有效成分溶解在酒中,此時即可過濾去渣後即可飲用。
❸ 百度西遊3 日常問答 以下不是古代葯酒常用原料的是
雞尾
❹ 泡葯酒常用的哪幾種材料
不同類型的葯酒所用的原料不同。下表列出了不同類型葯酒所需的材料。
1、滋補類葯酒
主要由黃芪、人參、鹿茸等製成。著名的方劑有五味子、八珍酒、石泉大補酒、人參酒、枸杞芭芭拉酒等。
2、活血化淤類葯酒
風寒中風後遺症的處方包括果宮酒和風野酒;骨骼肌損傷的處方包括跌傷液;經期疾病患者可使用經期酒和當歸酒。
3、抗風濕類葯酒
對風濕病人來說,著名的葯方有風濕葯酒、朝陽葯酒、風濕骨病酒、刺五加酒等。其中,溫和的木瓜酒和養血玉鳳酒可用於輕度症狀;如果風濕病已存在多年,則可選用蟒蛇酒、三蛇酒和五蛇酒,且葯物性強。
(4)古代常用葯酒原料擴展閱讀
葯酒的禁忌
先選渠道。建議消費者不要自己購買葯材泡製葯酒,由於中葯之間的葯性是相剋的,一起浸泡有可能產生毒素,造成惡性事故,專家建議消費者在正規葯店內購買具有OTC認證的葯酒品牌,其安全性和療效都有保障。
選葯酒其次看葯方。中醫認為,很多中老年人的病症復雜,常規的單方、小方葯,只會對一兩種小毛病有改善,可對自己身上的那些「老、大、難」病效果並不明顯。
選葯酒還要看時令。中醫認為,冬令喝葯酒與平衡陰陽、疏通經絡、調和氣血有密切關系,在時間上以冬至之後最為適宜。
參考資料來源:健康報-葯酒也是葯選擇須謹慎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葯酒
❺ 以下「不是」古代葯酒常用原料的是
以下「不是」古代葯酒常用原料的是
A.雞尾
B.虎骨
C.蛇膽
D.人參
答:雞尾不是。
❻ 古代葯酒的製作方法是什麼
葯酒製作法,古人早有論述,如《素問》中有「上古聖人作湯液醒」,「邪氣時至、服之萬全」的論述,這是葯酒治病的較早記載。東漢,張仲景的《金匾要略)中收載的紅藍花酒、麻黃醇酒湯所採取的煮服方法,則類似於現代的熱浸法。唐,孫思邈的《備急千金要方》則較全面地論述了葯酒的製法、服法,「凡合酒,皆薄切葯,以絹袋盛葯內酒中,密封頭,春夏四五日,秋冬七八日,皆以味足為度,去渣服酒,……大諸冬宜服酒、至立春宜停。」又如《本草綱目》記載燒酒的製作即用蒸餾法,「用濃酒和糟入甑,蒸汽令上,用器承取露滴,凡酸之酒,皆可燒酒,和曲釀瓮中七日,以甑蒸取,其清如水,味極濃烈,蓋酒露也。」此種操作方法即與現代基本相同。此外,還對冷浸法加葯釀制及傳統熱浸法等製作葯酒的方法及操作要法,均作了比較詳細的說明。根據歷代的醫葯文獻記載,古人的葯酒與現代葯酒具有不同的特點,一是古代葯酒多以釀制酒的葯酒為主,亦有冷浸法、熱浸法;二是基質酒,多以黃酒為主,而黃酒性較白酒緩和。現代葯酒,則多以白酒為溶媒,含酒精量一般在50%—60%,少數品種仍用黃酒製作,含酒精量在30%—50%,製作方法為浸提法,很少有用釀造的。
1、一般來說,現代葯酒的製作多選用50—60度(%)的白酒。其依據是:因為酒精濃度太低不利於中葯材中有效成分的溶出,而酒精濃度過高,有時反而使葯材中的少量水分被吸收,使得葯材質地堅硬,有效成分難以溶出。對於不善於飲酒的人來說或因病情需要,也可以採用低度白酒、黃酒、米酒或果酒等基質酒,但浸出時間要適當延長,或復出次數適當增加,以保證葯物中有效成分的滔出。
2、製作葯酒時,通常是將中葯材浸泡在酒中,經過一段時間後。中葯材中的有效成分溶解在酒中,此時即可過濾去渣後即可飲用。
❼ 不是古代葯酒常用原料的是
肢體的功能活動,包括關節、筋骨等組織的運動,皆由肝腎所支配,故有「腎主骨專,骨為屬腎之餘」的說法,善於養生的人,在冬季更要堅持體育鍛煉,以取得養筋健腎、舒筋活絡、暢通氣脈、增強自身抵抗力之功效,從而達到強腎健體目的。?
❽ 泡葯酒都需要什麼材料
自製葯酒所需要的材料:
1、白酒
因為白酒的好處是不容易變質,存放時間長,根據個人喜好選取酒的度數和氣味,酒量小可選38度左右的低度酒;酒量大可選52度左右的高度酒。
2、葯材
不同種類的葯酒所需要的葯材也是不同的,葯材可以整根放,也可以切成3~5毫米的片劑或者段劑,但很少研磨成顆粒。因為顆粒容易使葯液混濁,透光度不好,而且顆粒狀葯物溶解得快,濃度大。除非需要快速溶解者,才會使用大塊的顆粒。
3、裝葯酒的容器
多選磨口的玻璃瓶子,便於密閉、防止葯物氧化。色的瓶子最好,如果用透明的瓶子,要注意不要在陽光下直射。葯和酒的比例搭配也有講究。一般來說,浸泡後的葯材約佔全部葯酒體積的1/3。
四種葯酒的做法:
1、西洋參酒
取白酒500毫升,西洋參20克。將西洋參切成薄片,加入白酒密封,浸泡10天後,每日飲2次,每次15毫升,具有滋陰補氣、提神益精等功效。
2、杜仲酒
取杜仲25克,丹參25克,川芎15克,白酒500毫升。將杜仲等葯切成塊狀與白酒密封,浸泡20天,取濾液,每日飲用2次,每次20毫升,具有活血化瘀、強壯機體的作用。
3、活血化瘀類葯酒
取白酒500毫升,當歸10克,甘菊30克,乾地黃10克,枸杞子20克。將上述葯物洗凈裝袋裝入酒瓶,加酒浸泡7日後飲用,具有醒腦明目作用。
4、龍眼肉酒
取龍眼肉125克,置於1000毫升白酒中,密封,浸泡30天後飲用,每日2次,每次15毫升,有補益心脾、活血補血等功效。
葯酒在經過長期泡製後,其性狀可能發生變化,大量飲用將會造成極大危險,喝多了就算不會葯物中毒,也可能會酒精中毒,所以專家提醒,喝葯酒時一定要了解清楚成分,並遵照醫囑飲用。
(8)古代常用葯酒原料擴展閱讀:
自泡葯酒的注意事項:
1、泡葯酒所用葯材需處理。
植物葯應盡可能除去葯材中的雜質、污泥,且盡量乾燥後再泡酒。動物葯應除去內臟和污物,以清水洗凈,用烤箱烘烤除去水分和殺滅細菌,已腐敗變質的動物葯不能用;含有汞、砷、鎘等有毒成分的礦物類葯也不應用來泡酒。
2、泡製用的酒有講究。
配製葯酒一般選用釀制精良的白酒(即曲酒、白乾、高粱酒、燒酒)、黃酒或南方人喜愛的米酒做酒基,其中,又以高粱釀制的白酒和糯米釀制的黃酒為最佳。白酒的酒精含量以50%~60%為佳,這樣在浸泡的過程中能有效殺滅中葯材中的病菌以及有害的微生物、寄生蟲及蟲卵,使之飲用更安全。
3、泡製方法有講究
葯酒的製作有冷浸、熱浸、滲漉和迴流熱浸等方法。民間通常採用冷浸法,就是將中葯材與白酒或黃酒一並放在密閉的玻璃或陶瓷容器內(不要用塑料、金屬容器泡酒,以免產生毒性),於室溫下浸泡,定期攪拌,一般浸漬30天以上。
❾ 葯酒怎麼製作啊
家庭葯酒的製作主要涉及四個方面:酒的選擇,中葯材的選用和加工,葯酒的製作方法,以及葯酒的儲藏一、酒的選擇葯酒,用白酒、米酒或黃酒加入相應的中葯材經過浸泡加工配製而成。葯酒按照其作用大體可分為治療性葯酒和滋補性葯酒二類。滋補性葯酒雖然對某些疾病有一定防治作用,但其主要是對人體起滋補保健作用,促進身體健康。此類葯酒多具有較好的色、香和獨特風味,可作為一般飲料酒,可以佐餐或隨量飲用。治療性葯酒是以治療或防治疾病為主要作用的葯酒,在配方上多有一定的要求。葯酒是酒和中葯共同加工製成的一種飲品,其中酒主要起溶解、析出、穩定、調和味道等作用。葯酒的酒精度根據選用的酒種而有高有低。部分外用葯酒,還可以用葯用酒精來配製。在製作葯酒時,選擇何種類的酒作為溶媒是炮製葯酒的頭道步驟。早在唐代,我國第一部官修的葯典《新修本草》就指出:「諸酒醇醨不同,唯米酒入葯。」宋明時期,都是用米酒作為配製葯酒的原料,至清朝始,漸漸普及使用白酒來浸泡葯物。現今,大多數葯酒仍然以白酒作為溶媒,這是因為白酒酒精濃度較高,容易將葯材中的有效成分析出。製作葯酒時,不論選擇何種酒作為溶媒體,都應注意酒的質量、濃度和用量。所謂酒的質量,主要指在購買酒時,要注意酒的色澤、氣味、口感等。一般說,炮製葯酒使用質量優等的酒為佳。以白酒為例,好的白酒應是無色透明,不混濁,無沉澱物,氣味芳香,口味甘醇濃烈。而黃酒的質量則要求色黃褐而透明,氣味濃郁淳厚,口感柔和爽口。製作葯酒時,根據所需葯酒的性能和功效,把握好酒的濃度,十分重要。如果酒的濃度過高,葯物中的水分容易被滲出,而葯質變硬,有效成分反而難以溶解析出。如果酒的濃度過低,則葯物可能因吸收水分而體積膨脹,同時一些苦味質及雜質等易被溶出,影響葯酒的氣味。一般來說,配製滋補類葯酒時,應用的原料酒的濃度可以低一些;配製祛風濕,、活氣血、疏經絡的葯酒,則原料酒的濃度可高些。二、中葯材的選用和加工配製葯酒時,要按照其主治和功效,選用適當的中葯,特別注意同名但不同種葯材,或同一葯材不同使用部位或不同加工炮製的功能差異。如牛膝有淮牛膝和川牛膝的不同,淮牛膝產於河南,含有多量鉀鹽和皂甙,功能以補肝腎,強筋骨為主;川牛膝則產於四川,不含皂甙成分,臨床應用以活血化瘀,引血下行為主,兩者有較大區別。另如,地黃有生地、熟地之分,生地擅長清熱涼血養陰,而熟地偏於養血滋陰補腎;當歸用須活血,用身則補血;小麥分淮小麥和浮小麥,前者安神,後者斂汗;黃芪用於固表、利水、托瘡等應生用,用於健脾補中氣應炙用。凡此種種,選用均應加以注意。選擇好葯材之後, 在製作葯酒之前,還應進行適當加工處理, 如洗凈泥沙、揀去雜質、切片軋粉、裝袋包紮等。此外,有些葯材還要進行炮製加工,以減輕毒性,使適於用來製作葯酒。早在唐代,孫思邈就在《千金要方》中指出:「凡合葯酒,皆薄切葯。」一般說,用來浸泡葯酒的中葯都應或切成薄片、碎片,或軋成粗末、小塊,有的礦石類及介殼類葯還需碾成細粉狀,這樣做的目的是擴大葯物與酒液的接觸面,有利於中葯有效成分的擴散、溶解和析出。但也要注意碾末不宜太細,過細則破壞葯物的細胞,可使細胞內一些粘液質或不溶物質進入酒液,不但不利於有效成分的擴散、溶解,還會使葯酒混濁。有的葯物帶有毒性,如附子、半夏等葯物,使用之前應進行必要的炮製加工後再使用。三、葯酒的製作方法我國已經有上千年葯酒制備的歷史, 方法由簡到繁, 多種多樣, 各有所長。最初的制備方法是將中葯直接放入酒中浸泡,如唐代孫思邈就說:「凡漬葯酒,葯皆切細,生絹袋盛之,納酒中,密封頭,春夏四五日,秋冬七八日,皆以味足為度,去渣,服酒。」李時珍則另有方法,他在《本草綱目》中指出:「或以葯煮汁和飯,或以葯袋安置酒中,葯入壇密封,置大鍋中,水煮一日,埋土中七日,出火毒乃飲。」綜合歷代醫家製作葯酒的方法,按生產方法的不同,主要有浸漬法、滲漉法、釀造法等方法。浸漬法是家庭葯酒製作時最常用的方法,具體又有冷浸法和熱浸法的不同。對那些有效成分容易浸出的單味葯,或味數不多的葯物,或有較強揮發性成分的葯物,多採用冷浸法。如果葯酒的處方配伍眾多,酒量有限,用冷浸法有效成分不易浸出,就應當選用熱浸法。對酒精度數較低的酒,如黃酒、果酒,不容易將葯物中某些有效成分溶解出來,也常常利用加溫的方法使葯物的有效成份能盡可能多的析出。冷浸法:將葯物適當切制加工,若泡用的酒量不多,可將切片或粉碎的葯物用干凈紗布、絹布袋包裝,扎緊袋口,放入酒器中;大劑量製作則不用袋盛,直接將葯物置於容器內,然後加入適量的白酒或黃酒,密封浸泡。浸泡時間根據處方需要和酒量多少而定,一般經1個月左右, 最短不少於7天。密封後的酒器應放置在陰冷避光處,適當攪動或晃動,使酒與葯物能充分接觸。開始每天攪動或搖晃1次,7天後可改為每1周攪動或搖晃1次。待葯物有效成分浸出後,取上清酒液,葯渣壓榨後棄去,酒液靜置過濾澄清,貯存在酒瓶中,慢慢飲用。有些葯酒需浸泡較長時間,如龜蛇酒、三蛇酒、虎骨酒等均需浸漬3個月至半年,才可飲服。另有一種冷浸方法,不需壓榨去渣,而在浸泡到一定時間,即開始取上清酒液服用,服去一半葯酒液時,再加入適量原料酒,如此往復,直至葯味清淡為止。餘下葯渣,可研為細末,用第二料葯酒送服。如參茸酒就可用此法泡製。熱浸法:將葯物軋粗末,或切薄片,放進酒器內,加入適量的酒,密封瓶口,然後隔水蒸煮至沸,取出候冷,放置於蔭涼處,繼續浸泡至規定時間,濾取上清酒液,葯渣則壓榨後取液過濾,兩液合並,經澄清後,裝瓶慢慢飲用。 另有一種方法也屬於熱浸法,即將葯物放陶器(如砂鍋)中,加入適量酒,用厚紙將酒器口封固,浸泡數小時後,上文火慢煮至沸,取下候涼,靜置2~3日,濾取上清酒液,葯渣壓榨取汁,過濾澄清,兩液合並,裝瓶備用。滲漉法:滲漉法適用於大量葯酒的製作,需要一定的設備。滲漉法使用的工具稱滲漉筒,是一種呈上寬下窄,上面敞口,下面有水龍頭開關控制的滲出小口的筒式或缸式裝置。這種方法利用酒液自上而下,緩緩滲過葯粉,形成良好的濃度差,以利於有效成分的擴散和析出,其浸出效果優於浸漬法,成份提取也較浸漬法完全。製作時,先將葯物軋成粗粉狀,加適量白酒浸漬2~3小時,使葯物充分浸潤膨脹,然後分層均勻裝入底部墊有脫脂葯棉或濾過紙的滲漉筒中。每次裝葯都用木棒將葯壓緊,注意不要將滲漉筒過於裝滿,以三分之二容量為宜,葯物上面蓋以干凈紗布,再在紗布上鋪一層洗凈的細小石子,以免加入酒時,葯粉浮起。倒入酒前,先打開下面的開關,放出筒中葯物內的氣體,再慢慢加進白酒,當液體自下口流出時,關閉開關,將流出的液體倒回滲漉筒,繼續加酒至高出葯物表面2~3厘米,蓋上筒蓋,密閉放置數天。打開下口開關,使經過滲漉的酒液緩慢流出,流速要控制,不宜太快,如以10公斤葯粉計算,每分鍾流量在30~50毫升左右。同時還要注意隨時在上面補充加入白酒,使酒不低於葯物表面,至原料酒加完。當滲漉出的酒液達到所需葯酒量的80~85%左右時,停止滲漉,取葯渣進行壓榨取液,與滲漉液合並,澄清過濾後,裝瓶密封備用。釀造法:本法是用米、曲和葯物,通過直接發酵的方法釀取成酒。古代常用此法,而近代民間還有應用。其方法為:根據處方取用適量的米(糯米或黃粘米)、酒麴和葯材。先將葯材撿洗干凈,打成粗粉狀;米淘洗干凈、曲粉碎。以水浸米,令膨脹,然後蒸煮成干粥狀,待冷卻至攝氏30度左右,加入葯粉和酒麴,攪拌均勻,置陶器內發酵。發酵時應保持適當的溫度,如溫度升得太高,可適當攪拌以降溫。經過7~14天,發酵完成,經壓榨、澄清,濾取酒液。將濾取的酒液裝瓶,再隔水加熱至75~80攝氏度,以殺滅酵母菌及其它雜菌,保證葯酒質量並便於貯存。另一種方法是先煎煮中葯,取葯汁與米攪拌同蒸煮,然後加入酒麴發酵成酒。用釀造法製作出的葯酒,酒精度較低,適於不會飲酒者。製作葯酒時,為了緩和葯性,調和口味,便於服用,還常會使用一些矯味劑或著色劑,常用的如紅糖、冰糖、白砂糖、蜂蜜等。四、葯酒的儲藏配製葯酒時,在准備工作階段,除了購買葯材外,還要選擇合適的制酒用的器皿。選用合適的酒器對浸制葯酒,保證制酒質量以及貯藏葯酒都十分重要。制酒容器應以陶瓷製品或玻璃製品為宜,而不宜使用鋁合金、錫合金或鐵器等金屬製品。使用的酒器應有蓋,以防止酒的揮發和灰塵等污染。陶瓷容器具有防潮、防燥、避光、保氣,以及不易與葯物發生化學反應等優點,而且外形古樸美觀,具有文化特色。但在防滲透方面要比玻璃製品差。玻璃酒器經濟價廉,容易獲得,是家庭自製葯酒常用的容器。但玻璃有吸收熱的特點,且透明透光,容易造成葯酒中有效成分的不穩定,影響貯藏。一般應選用深色玻璃酒器為佳。葯酒製作完成後,應及時裝瓶或盛壇,酒器上口要密封,勿使酒氣外泄,防止空氣與葯酒接觸,以免葯物氧化和污染。封好瓶口的葯酒應放置在陰涼乾燥和避光的地方。服用時,隨飲隨倒,倒後立即將瓶口或壇口封閉。此外,如果配製的是外用葯酒,還要注意應做好標記,放置到安全合適的地方,以免被誤作內服葯酒飲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