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葯入酒有沒有副作用
首先你要知道,在中葯里酒本身就有毒最傷肝。高度酒成人每天喝十克內不傷人,回每日早八點前不喝酒。它的答葯性辛溫善行,能迅速到達全身。所以喝葯酒分啥葯酒,若是祛風散寒的,治風濕或活血的,必須是泡葯酒效果最好,若是別的補葯,就沒意義非得泡成葯酒了。而且有的葯還怕酒,建議你若是不懂葯性,還是斟酌一下再泡葯酒,我介紹的只是一部分,希望對你有幫助。
2. 中葯和酒
吃中葯最好不要飲酒,一般中葯都是禁酒的,因為酒精是有機溶劑,會影響葯效。你喝一次也沒事,失眠跟你說的這個沒關系,是你不小心失眠的,一次失眠無關大礙的。
3. 我自製的外用中葯酒,是用高度白酒浸泡,然後用蒸餾水稀釋,為什麼葯液裡面會有絮狀物沉澱求解!
中葯里的成分基本上都是非極性大分子有機物,其中不少溶於乙回醇即酒精,但基本上不溶答於水(有的可溶於熱水)。
所以當你用蒸餾水稀釋,也就降低了乙醇的濃度,本已 溶解於乙醇的物質就在水中絮聚出來了。
如你想用水稀釋而不想讓其絮狀沉澱,就必須加入助溶劑或增稠劑。
4. 吃中葯喝酒會有什麼後果
「醫」的繁體字包含有「酒」,可以看出,醫葯與酒有密切的關系。
酒作為一種溶媒在中葯炮製制劑中常用。在中葯炮製中常用酒作為輔料,中葯的提取也常用酒為溶媒,醇提,中葯劑型中有酒劑、酊劑,方劑中也有一些包含酒的配伍。漢代張仲景,用瓜蔞、薤白合白酒,名「瓜蔞薤白白酒湯」治療胸部滿痛,甚至胸痛徹背、喘息咳唾、短氣之胸痹證。相當於現代的冠心病心絞痛,而所用的白酒則是現在的米酒。在「復脈湯」中,張仲景也用了大量的米酒。方中的米酒都是取其辛溫之性,通陽復脈,從而使氣血流通,血脈通利。後來的酒劑(以酒為溶媒浸泡葯材,或加溫同煮供內服或外用)多用於體虛補養、風濕痹痛或跌打損傷等,如十全大補酒、風濕葯酒等,用酒的目的也是為了促進氣血的運行,活血通脈。現代人們保健中也經常用酒浸泡不同配方的中葯材飲用。
酒現在已是生活的一部分,豐富人民的生活,適量飲酒能舒經活絡、增進飲食、幫助消化,從而有益健康,但長期過量飲酒,則對腦神經、心血管、消化系統及生殖系統均有不良影響,中醫也認為,酒過量助長濕熱。
一般而言,服用中葯期間不宜飲酒,除了酒劑治病;用酒劑治病,應當根據病人的年齡、體質及平時的酒量來決定適當的用量,老年人與婦女兒童當少量為宜,且酒劑用酒以低度為宜。即使酒量大者,也不要多喝,更不要喝醉。對於那些素有出血病史或內有濕熱或陰虛火旺者,更不宜用酒劑治療,也不宜在服用中葯的同時飲酒,因為酒助濕生熱,化火動血。對於治療用酒,或用酒服丸散葯,一般用米酒為宜,且從小量開始,以防醉酒。部分中葯經酒浸泡後葯效增加,在用量方面也要注意適當減量服用。
5. 中葯為什麼都要用酒送服。
許多人都知道服用西葯時最好不要喝酒,那麼,服用中葯時是不是也要和酒劃清界限呢?其實,酒本身就是一味中葯,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葯品之一,中醫用酒治病,歷史悠久.
中醫學認為,酒乃水谷之氣,味辛、甘,性大熱,氣味香醇,可以進入病人的心、肝二經,具有上升和發散的特性,可以通血脈、散淤血、行葯勢、禦寒氣、消冷積、矯臭矯味之功。
因此,用酒送服中葯,可藉助酒的辛熱之性,緩和葯物的寒性,以調整中葯的性味;並且酒具有升提之性,可以引葯上行,使葯力迅速到達全身的經脈,以增強活血通絡、祛風散寒的作用,所以自古以來就有「酒為百葯之長」的說法。
比如有一個有名的方劑叫「通竅活血湯」,需要用酒和水一塊來煎,這樣的話,既可以取酒的溫通生陽的作用,幫助疏通經絡,促進淤血消散,又可以取酒的輕清上揚的特性,能夠載葯直接到達頭面部,來發揮它這個有效的作用。
如丹參雖具有活血化淤的作用,但它性味苦寒,而中醫認為血「遇寒則凝、遇溫則行」,如果丹參用溫酒送服或經酒浸泡後服用,可藉助於酒的辛熱之性,增強丹參祛淤止痛、活血通經的作用。
又如川芎、當歸、威靈仙、牛膝等祛風濕止痛的葯物,用溫酒送服,用可藉助酒的辛散走竄之功,更便於葯物直達病所,更快地發揮療效。
那麼,人們日常服用的中葯或中成葯哪些可以用溫酒送服呢?一共有三類。
一是具有活血行氣、化淤通脈作用的葯物,如用來治療跌打損傷的自然銅、雲南白葯、七厘散等;用來治療痛經、月經不調的香附丸、痛經丸、定坤丹等;用來治療手足麻木、中風偏癱的丹參、雞血藤、桃仁、紅花、川芎、當歸、穿山甲、大活絡丸、人參再造丸等。
二是具有祛除風濕、解除痹痛作用的葯物,如用來治療風濕性關節炎的獨活、威靈仙、木瓜、追風丸、祛風舒筋丸、獨活寄生丸、強筋壯骨丸等。
三是具有補益肝腎作用的葯物,如枸杞子、女貞子、鹿茸、地黃、山茱萸、菟絲子等等中葯。
最後需要提醒大家的是,酒與中葯同服,盡管可增強部分葯物的葯效,但最好在醫生的指導下服用,因為腦出血等一些具有出血傾向的疾病不宜用酒送服活血化淤的葯物,否則會加重出血。此外,具有下列情況之一者不宜用酒送服中葯:對酒精過敏者;妊娠和哺乳期的婦女;有肝臟疾患者;血壓偏高者;有嚴重的消化系統疾病的患者;有胃腸道出血史的患者。
6. 家裡的中葯長蟲子了、就是那種小小的 會飛的 蟲子 深褐色的怎麼辦 只能丟掉嗎
扔掉吧,不然肯定有副作用的。
7. 喝中葯又喝酒了怎麼辦
葯物不能解決所有問題,其中就包括喝酒對身體帶來的傷害。如果您實在版不能避免,那隻能權建議您一方面盡量少喝,另一方面,可以建議為您處方開葯的大夫在中葯里酌情加入一些清熱利濕解酒的葯物,以幫助酒精的排出,減少一些對身體的傷害
8. 酒是中葯么
酒,也可以用到中葯裡面去。好多中葯都有用到酒來加工。有些必須有湘潭酒的成分,如鐵打方面的用葯……,所以,酒,也可以當中葯
9. 中葯酒的澄清處理方法
專家提醒
妊娠期、哺乳期的女性都不適宜飲用葯酒;服葯期間的人群要暫停飲用葯酒;患有肝炎、肝硬化、心臟功能不全、慢性腎功能不全、消化系統潰瘍、高血壓等患者,不建議喝酒。
泡製葯酒講究多
1、要選高度酒
泡酒一般都選用高度酒,那麼多少度才是合適的呢?丘振文介紹,由於葯材中大部分有效成分會溶於50度-70度的酒中,而且高度數的酒更能充分溶解葯材有效成分,葯酒的效力較強。同時,酒精度越高的酒防腐能力越強,度數太低則容易變質並對人體有害。「比如說20度以下的酒水分太多,葯酒中容易產生細菌和微生物。因此泡酒應選擇50度-70度的酒,但考慮到合適飲用的度數,建議選擇50度的酒為宜。」
那麼泡酒用什麼酒呢?不少人會脫口而出——白酒。專家表示,泡製保健類葯酒一般選用釀制精良的白酒,而如果是泡滋補類葯酒則選用糯米釀制的黃酒最佳。
2、准備好容器
泡葯酒的容器以玻璃和瓷質的為好,不建議選用金屬容器,尤其不能採用含鉛的金屬容器。泡酒前,將容器洗干凈,最好經過消毒殺菌。
3、處理葯材
一般在正規葯店購買的葯材都已經過加工炮製,但在泡酒前再篩選一次,挑出雜質並清洗干凈。丘振文表示,浸酒的葯材應該盡量保持乾燥才能保證葯酒的效用。如果是新鮮的葯材,最好是洗凈晾乾後才用於泡酒。
「較小的葯材可直接泡入酒中,而大的葯材可以整根或切片放入,但盡量不要研磨成顆粒或者粉末。」丘振文表示,由於顆粒容易使葯酒渾濁,而且時間久了會結塊,很難辨認是哪種葯酒。除非是需要快速溶解的才搗碎葯材,但建議放在袋子中泡入。
4、浸泡方法
丘振文介紹,葯酒浸泡方式其實有多種,包括冷浸法、熱浸法、煎煮法、釀酒法等。而家庭自製葯酒比較常用的是冷浸法和熱浸法。
冷浸法:將比例約為1:10或1:20的葯材與酒進行浸泡。而有些葯材可在浸泡兩個月後將葯酒倒出,再加入新的酒重新泡製,這樣反復浸泡,數次的酒可以倒在一起儲存或飲用。
熱浸法:將葯材和酒一同放入容器,隔水煮至微沸,然後放置浸泡一天。第二天再用同樣的方法蒸煮,如此反復三次。這樣能加快葯材有效物質析出,但一定要注意煮酒時間不宜太長,否則會加速酒精揮發。
丘振文提醒,滋補酒泡得越久越好,葯酒一般建議泡一年以上才喝。泡好的葯酒最好密封後置於陰涼處存放,否則會嚴重影響葯效和口感。
5、適量飲用
由於泡酒的酒度數較高,而且葯酒並非喝得越多葯效越好,建議每次飲用不超過10毫升,每天不超過1次。最好是在晚飯後半小時內飲用。丘振文表示,一般滋補類的中葯泡酒性味比較平和,適合大部分人飲用。但不適宜飲酒的人群建議選用其他的養生方式。
如果發現葯酒出現酸臭味道,又或者酒變得渾濁,有明顯的絮狀物,表面出現油膜,就表示葯酒可能發生變質,不再適宜飲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