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潮汕甜米酒的做法大全
1.糯米洗凈後浸泡6小時以上。
2.上蒸鍋蒸30分鍾左右。
3.蒸15分鍾時淋入涼開水,把米翻下內,便於米蒸透。(所有器具容不能沾油鹽和生水。)
4.蒸好的糯米,鬆散不粘,無生芯即可,放入一大盆中,自然涼至30度至40度,摸上不燙手。
5.撒上酒麴拌勻。
6.放入容器內,把米壓實,中間掏一個圓孔,即酒窩,把酒窩內和米表面上也撒些酒麴,最後淋上一些30度左右的溫水。
7.把容器用保鮮膜封好,放進溫暖的地方保溫發酵,天氣熱24小時,天涼36小時以上,發好後的米酒會溢出汁水,可以聞到淡淡的酒香。放入冰箱終止發酵。
8.喝的時候加點水煮煮就可。(自已做的已經很甜,不用放糖,喜歡甜的也可以稍放點糖)
B. 潮汕人嫁女兒的習俗
禮俗雖各地繁簡有異,但較一致的提法和儀禮是:提親、合婚、定親、行聘、請期、迎親,俗稱「六禮」。也有將其概括成「四禮」:文定、請期、送聘、迎娶。
1、托媒提親 合婚定親
「提親」、「合婚」、「定親」,即「四禮」的「文定」。「定親」又稱 「訂婚」、「行定」、「食定」,
2、行聘擇吉 操辦嫁妝
「行聘」又稱「送聘」,是比較隆重的禮節,婚書帖式、聘禮等都有嚴格規定。「請期」也稱 「擇日」、「送日」、「提日」。
3、迎娶新娘 儀式隆重
最後一禮是「迎親(迎娶)」,迎親的程序繁多,儀式隆重。
除上述儀禮外,新娘在新婚的第三天要舉行「開井」、「舂米頭」、「攪泔」等儀式;滿十二天或滿四個月要行「歸寧」禮——「返厝」。頭、二「返厝」,新娘在娘家炊煙起時返回,「三返厝」方可在娘家過夜。
廣東潮汕坐月子膳食習俗和營養觀
1、吃益母草排惡露
潮汕產後的媽媽一般都會吃益母草來排惡露。但其實,吃益母草可能會對腎臟和生殖系統產生不良反應,特別是可能會使新生兒未發育成熟的肝臟功能受到傷害。所以,不建議媽媽們通過吃益母草這樣可能帶有副作用的中成葯來排除惡露。
2、喝甜酒暖身子
溫熱的甜酒被認為可以為產後的潮汕媽媽們暖身子。甜酒一般是用糯米、紅棗、枸杞、黑豆、龍眼乾等食材釀制而成。也有喝毛雞酒的。有條件的產婦,會每天喝一次甜酒。
但是,甜酒中含有酒精,酒精會減少母乳的產量,降低寶寶吃奶的量,酒精還會進入母乳中,對寶寶的健康產生不利影響。所以,哺乳期的媽媽應慎重喝甜酒這樣帶有酒精的飲品。
3、喝紅糖糯米粥補血
在潮汕坐月子,喝紅糖糯米粥也是件正常的事,因為紅糖被認為可以補血。與白糖相比,紅糖的確含有較多的鐵,但因為紅糖中的鐵是非血紅素鐵,吸收率非常低。
所以,補鐵不如選擇紅肉、動物血、動物肝臟等動物性食物,不僅鐵含量更高,吸收率也高,而且可以避免多吃紅糖帶來的糖攝入過多的問題。
4、吃大量動物性食物
潮汕人認為,婦女生完孩子幾乎是在閻王爺面前走了一回,身體虛弱,需要多吃「有營養」的食物來補一補,所以會吃大量的動物性食物,如豬肚、豬腎、豬腳、瘦肉、花膠、魚、雞蛋等。
例如,潮汕產婦生完孩子,家裡就會堆滿親戚朋友送的雞蛋,因為按照「老例」(習俗),雞蛋營養非常豐富,吃得越多越好。所以,產婦每天都必須吃雞蛋。
C. 客家米酒有什麼特點
在以前,我們客家人過年有釀米酒的習慣,非常有過年氣息。喝米酒就一定要有氣氛,村裡人都喜歡邀三五個朋友至家中喝酒,那場面甚是愜意!米酒散發出的淡淡清香的彌漫著整個村子,小時候經常會偷酒缸里的米酒。大人們喝著熱騰騰的米酒,那酒香真的難以忘懷,越是好的東西越是留不住。現在村裡幾乎不釀酒了,也難喝到小時候的米酒味了。
D. 潮汕糯米酒紅棗做法
從牛肉火鍋店一名小工發展到自立門戶,20多年來高老二似乎讓人看不到有何過人之處,選牛肉、切牛肉、打牛肉丸……通通採用老祖宗傳下來的最傳統的手藝,不敢有一絲超越。可也正因如此,憑借著真實與傳統,高老二在行內闖出一定的名氣。如今,眼看著牛肉價格一天天漲價,牛肉生意越來越難做,高老二又搞起了另一項潮汕傳統工藝釀造糯米酒。
提起糯米酒,很多人都相當熟悉,在幾十年前,每到臨近冬天,不少家庭都會自己釀上一壇。由於原料便宜工藝也不復雜,而滋補效果卻很明顯,因而被稱為「驍仔補葯」。但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現在已經越來越多家庭懶得動手釀造,市面上於是也出現一些「快捷釀造」、甚至帶有一股強烈酒精味道的低價「糯米酒」。高老二正是瞄準這一點,決定採用最古老的工藝,釀造出已逐漸陌生的原液糯米酒,讓人重溫數十年前的那股濃厚的「醬」味。
一名拿牛刀的男人也會釀造糯米酒?說起來還有一段故事。早在一百多年前,高老二的祖先便在揭陽開設了一家糯米酒作坊,經過幾代相傳,到了高老二曾祖父這一代,他家的釀酒工藝已經相當成熟,不僅在當地深受好評,在廣東的客家地區和閩南地區也相當受歡迎。這其中也得益於高家的好媳婦,也就是高老二的曾祖母,她不僅手藝精湛,而且善於經營。後來由於戰亂,高家被迫停止經營,但這門手藝卻一直留傳下來。高老二透露說,為了紀念曾祖母,他專門為眼下的這款糯米酒注冊了「好媳婦」商標。 飲料網 http://www.tangjiu.com/yinliao
「糯米酒釀造方法簡單,說穿了誰都可以動手自釀,但要釀得醇香粘綢,卻是要花費一番功夫。」高老二向記者介紹了釀造方法。首先要選用優質的糯米,最好是潮汕本地的,江西產的雖然釀起來比較有成,但釀出來的味道卻不如本地的。糯米蒸熟後要把它攤開來自然降溫,當溫度降到不燙手時,就可以灑下一定比例的酒麴,不斷拌勻後就可以放進壇里,再加進米酒、紅棗、枸杞後封住蓋口,待其發酵。如果是天氣比較涼,封壇後最好用領棉被把壇子包起來保溫。「這樣大概過了十天半月後,嘴饞者基本上就可以品嘗了。」高老二透露說,目前市面上一斤十幾二十元的糯米酒,基本上都是這樣釀造,當然也有個別黑心的商家,直接用酒精競白糖水再加進一些香精,一斤的零售價只有六、七元。但他絕對不採用這種快捷或者黑心的手段來賺錢,而是採取最「笨」的釀造工藝。封壇之後要讓它發酵至少三個月以上,打開壇子後便會聞到一股撲鼻的「醬香」,之後取出進行壓榨,把酒渣去掉,此時,酒液已經非常粘綢,顏色則呈棗紅色,倒在杯里就會出現「掛壁」。此時的糯米酒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潮汕糯米酒,不過此時的酒雖好,卻無法貯存很久,還必須經過高溫消毒。把酒液裝在桶里,用蒸汽蒸上幾個小時,之後進行沉澱、取液、再沉澱、再取液……最後就是封壇窖存。整套工序下來,足足耗費了將近一年時間,一壇醇香、地道的潮汕糯米酒才算大功告成。
E. 潮汕「紅酒」
汕頭這邊有很多類似的酒,桑葚(桑垂)酒,荔枝酒,梅酒之類的都可能是你媽指的紅酒。一般是用酒(通常我們用鮀浦米酒)加上這些原類,還有糖之類的,按一定比例(具體得問大人才知),放在壇里浸,越久越好我家還有二十年以上的酒呢
F. 潮汕有什麼有名小吃
汕頭所在的潮汕地區盛行潮州菜,它是廣東三大菜系之一(其餘兩種為粵菜和客家菜)。潮菜的形成和發展可謂源遠流長。唐代大文豪韓愈曾寫過《初南食:貽元十八協律》,它是古代介紹潮汕飲食的著名篇章,從詩中可以看出,早在唐代時,潮汕地區的烹飪技藝已經達到了很高的水平。
潮菜以烹制海鮮見長,從選料到醬碟佐料,都要求新鮮美味、清而不淡、鮮而不腥、郁而不膩。鴛鴦膏蟹、蚝烙、清湯蟹丸等是潮菜海鮮類的代表名作。
潮汕小吃是潮汕飲食文化的一朵奇芭,歷代民間點心師傅博採眾家之長,搜盡地方之特產,精心製作,逐步積累形成豐富多彩,獨具地方特色的美食藝術品。更以品種多樣、用料講究、製作精細、配料獨特、味道可口而聞名遐邇。
●名稱: 春餅
介紹: 原是立春日的食品,唐宋時稱為春盤。清代以後製作上有了改進,其餡料由芹、韭、筍組成,表示勤勞、長久、蓬勃之意。以後成為四時皆備的小食,稱為春餅。製作用料逐步改進。現代潮汕春餅的用料和製法:將面料製成的薄餅皮披開,放入用魚露、味精、胡椒粉、麻油、豬油攪拌均勻的綠豆瓣,豬肉,鮮蝦肉,香茹,蝦米和蒜茸,包成卷狀,用稀麵糊粘緊接合處,放入約180℃的油鍋炸至呈金黃色。其特點是:外皮酥脆,餡料濃香。
●名稱: 菜頭粿
介紹: 民間小食。又稱蘿卜糕。菜頭系蘿卜俗名,菜頭粿是潮汕地方年糕的一種,每逢過年時節,各家各戶都有蒸制。製作時先將蘿卜颳去粗皮,刨成絲,下鼎鍋炒軟,加入臘腸粒、蝦米粒、香菇粒、芹菜粒,和入適量味精、精鹽、胡椒粉,同米漿、薯粉拌勻,然後入蒸籠內(先用布墊於籠底)蒸熟,以筷子插入不粘為熟。又法:蘿卜絲不經炒過,直接拌入大米粉及其他配料,以水調勻再入蒸籠蒸熟。食用時將菜頭粿切塊,下平底鍋用油煎至呈金黃色即成。菜頭粿外酥內嫩,味道清香而不甜膩。
●名稱: 鴨母捻
介紹: 傳統名小食,首創於清代初年,原名為糯米湯圓,現以潮州市太平路尾傳統名店胡榮泉製作的鴨母捻最為正宗。鴨母捻類似北方的湯圓,傳統製作要求嚴格。鴨母捻的餡有四樣,即綠豆餡、紅豆沙、芋泥、芝麻糖,每粒的餡約15克。鴨母捻放在白糖水中煮至浮上水面即熟。傳統賣鴨母捻每碗三粒,每粒的餡各不相同,為區分每粒餡的不同,在包的時候,不同餡的鴨母捻形狀各異,如有的形狀略圓、有的略尖等,各有記號。
●名稱: 綠豆糕
介紹: 汕樟林古港,是明清年代「紅頭船」的「通洋總匯之地」。每逢中秋佳節,千家萬戶手巧藝妙的賢慧婦女,常喜愛加工製作美食糕點———綠豆糕,其傳統技術工藝和加工製作方法考究,蒸熟後金碧晶瑩,入口清香甜美,風味獨特,既是一味適合時令的可口葯膳糕點,又是樟林飲食文化獨創的一種營養豐富的美食,堪稱是潮汕地區中秋糕點的佼佼者。
●名稱: 菜脯
介紹: 選用地產蘿卜,配食鹽,經傳統腌曬而成,是潮汕地區居家佐餐的傳統小菜,口感香脆,是佐餐和饋贈親友之佳品。
●名稱: 草粿
草粿豆花,汕頭人的「感情食品」(圖)
介紹: 草粿是用一種叫草粿草的乾草熬汁,加入少許地瓜粉,使其凝結,裝在小缸中用蓋蓋好。挑賣時一頭是碗筷架和紅糖,架下放洗碗水;一頭是小缸。賣時以銅匙從草粿的上層切出於碗中,加撒糖粉,還點上一滴橙膏。潮陽、普寧農村賣草粿,則以一個多孔的銅錢刨,將缸缽里的凝結草粿刨起,成為條狀,加進紅糖,溫吃或冷吃皆可。吃草粿能解暑,但不可留過夜。如遇雨天,人家則不吃。潮語有一句俗語,叫「草粿煮熟,天時變局」。形容時令變化,生意倒霉。
●名稱: 翻砂芋
介紹: 翻砂芋,過去是中秋節的應時食品。芋頭去表皮後,切成指狀小塊,放入油鍋中炸熟撈起。隔一會兒,再將芋塊放人油中,以除去水汽。然後用白糖加水適量,放入鍋中煮,到糖水像膠水一樣粘時,即將芋塊放入,拌勻撈起,並馬上從爐上拿開。
●名稱: 鹵水鵝腸
介紹: 經過鹵制以後,去除了鵝的腥味,鵝肉豐滿,吃起來軟中帶嫩,吃完以後有回味,吃的時候喝點酒最宜。
●名稱: 潮汕蚝烙
介紹: 蚝烙是潮汕的特有小食,外地人來潮汕總要嘗一嘗這一美食。市鎮酒店、小食店多有這種小食,「西天巷蚝烙」是汕頭名小食之一。蚝有助於明目,又滑潤可口,蚝烙又能熱胃,寒天人們更喜歡吃。
●名稱: 牛肉丸
介紹: 選用新鮮的牛腿包肉作料,去筋後切成塊,放在大砧板上,用特製的方形錘刀兩把(重量3公斤左右),上下不停地用力把牛腿肉槌成肉漿,加入少量雪粉、精鹽、上等魚露和味精,繼續再槌15分鍾,隨後用大缽盛裝,加入方魚末、白肉粒和味精,拌勻,用手使勁攪撻,至肉漿粘手不掉下為止,然後用手抓肉漿,握緊拳擠成丸,用羹匙掏進溫水盆里,再用慢火煮丸約8分鍾,撈起牛肉丸。食時用原湯和牛肉丸下鍋煮至初沸(煮時水不能太沸,否則牛肉丸不爽滑),加入適量味精、芝麻油、胡椒粉和芹菜粒,配上沙茶醬或辣椒醬佐食。
●名稱: 達濠魚丸
介紹: 精選優質鮮魚配製,潔白細柔,酥脆清口,方便一般家庭飯店應用。
●名稱: 粿汁
介紹: 米製品之一。注重輔助料的調配。輔助料用久醇的豬肉鹵汁、經腌制鹵爛的五花肉和用油煎成金黃色的蒜頭粒。
●名稱: 炒糕粿
介紹: 糕粿是用優質白米漿逐層加工蒸熟,製作時先將糕粿切成均勻小塊,加入魚露,紅甜豉油調勻,以小火略炒至糕粿面色赤紅入味,然後下平底鍋(煎盤)用豬油以文武火候將糕粿面色煎赤,加入白糖炒勻,再和入鮮蝦、豬肝、瘦肉、鮮蚝等多種配料,淋上蛋液煎炒,加入沙茶辣椒醬、味精、魚露、雪粉水,上湯炒勻。新興街炒糕粿很注重火候,使糕粿達到外酥內嫩,鮮香微甜,色澤金黃鮮艷,香味飄溢,口感咸、甜、香、辣兼備。
●名稱:老媽宮粽球
老媽宮粽球指汕頭市昇平路頭媽祖宮(即老媽宮)附近的順德號的粽球。由於粽是用竹葉包裹,要打開吃了才知道味道,於是有此俗語。喻事久見人心。由於潮人有五月初五端午節吃粽子、賽龍舟的習俗。而且在南方過了端午節,氣候開始轉熱,故俗語中還有「五月未食粽,破裘唔敢放」的諺語。
●名稱:鼠曲粿
傳統的潮汕婦女都會做糕粿,每到農歷新年更不忘製作鼠曲粿(「鼠曲」的潮汕話諧音是「鼠殼」,本地人因此稱之為鼠殼粿)。鼠殼粿通常只在農歷新年時應節製作,所以潮汕人又把它叫做年粿。
●潮汕鹵鵝
潮汕特產的獅頭鵝,肉質肥美,鹵鵝是地方風味食品,香滑入味,肥而不膩。
●落湯錢
「潮汕落湯錢」是在潮州傳統小食「糯米錢」的基礎上,加以創新而演變來的,它吸收傳統小食的優良做法,而對傳統小食一些不足之處加以改進,從而使這一小食更加完美,是一款具有代表性的創新潮州小食。「潮汕落湯錢」在製法上繼承了「糯米錢」的一些優點,比如糯米粉團煮熟後,放置盆中,用木棒反復擂攪,這樣的好處是使熟粉團更加純滑,更具韌性。但傳統「糯米錢」是在粉團熟後,用手捏成小塊,滾上糖粉白芝麻後即成,這樣既不衛生,且煮熟糯米粉團直接食用,口感太粘,所以「潮汕落湯錢」改成熟糯米團入鍋用蔥油煎至兩面微脆,再改刀切塊裝盤,便克服了傳統「糯米錢」的不足之處。
●水晶球
水晶球用的是生粉。做出來的皮薄、厚度均勻、有韌性、光滑、透明,粿體呈球狀,能夠明顯地看到裡麵包的餡。餡有甜有咸,如綠豆餡、豆沙、芋泥等等。因為熟的生粉不易沾手,相對無米粿來說還是比較容易做,但要做成皮厚度均勻和做得更圓也並非那麼容易。
●豬腸脹糯米
豬腸脹糯米是廣東潮汕地區民間傳統小食。其一般製法是取豬大腸中段,用食鹽、純鹼或澱粉反復搓洗至無異味,將糯米先浸軟,與豬肉、香菇、蝦、蓮子等輔料拌勻,調入食鹽、味精、胡椒粉等調味品,然後填裝入洗好的豬腸中(「脹」在潮汕方言中有把東西裝入容器中的意思,「豬腸脹糯米」名稱由此而來),兩端用紗線扎緊,放開水鍋里煮約1小時,撈出斜切成小片,蘸甜醬油食用(醬油調進紅糖、適量辣椒、澱粉,小煮開,撒進炒香的白芝麻)。該小食四季皆宜,不僅潮汕人喜歡,也為四方遊客所喜嘗。
G. 潮汕的中秋習俗
1,當銀盤樣的月亮(俗稱「月娘」)升上中天,穿著節日盛裝的少男少女便紛紛聚集到鞦韆前。按這里的風俗,女的不能盪鞦韆隻能觀看。能大顯身手的,就是小夥子們了。他們爭著盪鞦韆,比賽誰盪得高,轉得快。
2,潮汕地區的中秋節,不僅有吃月餅之俗,還有相互饋贈月餅之舉,這就促進了潮汕月餅製作工藝的發展,由最初的家庭製作發展到專門作坊製作,潮汕月餅更被稱為潮式月餅而著稱於世;而意溪月餅、蘇南月餅和貴嶼月餅等早已聞名遐邇,與京式月餅、廣式月餅、蘇式月餅和津式月餅並列,成為五種全國聞名的月餅之一。
3,除了拜月娘,有的農村還要燒瓦塔、燃煙堆。早晨,孩子們起床之後,到處拾瓦片、磚頭,然後抬著、挑著、抱著送到長輩指定的曬谷場上集中,由富有經驗的大人把這些瓦片、磚頭砌成一座空心塔。
(7)潮汕糯米酒擴展閱讀
中秋節起源:中秋節起源於上古時代,普及於漢代,定型於唐朝初年,盛行於宋朝以後。中秋節是流行於中國及世界華人地區的傳統文化節日。
中秋節與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並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自2008年起中秋節被列為國家法定節假日。2006年5月20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將其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H. 潮汕人的婚禮習俗都有什麼
1、提親
由媒人到男方提親,或由媒人先到男方介紹女方情況,男方認可再到女方提親。
2、合八字
合八字(合婚),舊俗的合婚有兩個環節,雙方提親認可後,即由媒人把女方的姓名、生辰八字、籍貫、祖宗三代寫成庚帖送交男方。
三天內若男方家裡沒有發生意外或不吉祥的事,如碰破碗、鍋等,這叫做「三日好」。有這個好兆頭,男方才答應互換庚帖。換了庚帖再各自請人合婚,確認男女雙方是相生還是相剋,如果相剋,婚事只好告吹。
3、定親
合「八字」擇吉後,就進入了定親階段,即由男方備禮物到女方定下親事,也稱「()定」。禮物通常是金耳環、金戒指、金項鏈等金銀首飾,還有白糖、面條,這是訂婚的信物。女方要有回禮。男女雙方都要給親朋鄰里分送糖果餅食,告知親事已定。
4、送聘
定親後便行聘禮。行聘,亦稱送聘。過去的聘禮,富有人家是金銀、彩緞、豬羊、酒果;貧者則是檳榔(潮汕話檳榔是指青橄欖)、雞酒而已。潮州人把橄欖當作吉祥如意的象徵,這是甚有特色的行聘禮物。
5、擇日
擇日。行聘禮後,男方就要選擇結婚的日期,並轉告女方,包括通知女方什麼時候剪裁結婚禮服,什麼時候「挽面」,什麼時辰沐浴,什麼時辰迎娶等。
潮州人所選擇的時辰大多在深夜裡,潮俗保持深夜迎親的婚俗,實是遠古的遺風。在古時候,婚禮總是以昏為期,因此迎親一定要在黃昏之後,甚至深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