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好久沒有天晴了,一直都在下雨,現在關節有點痛,請問怎麼辦
風濕病確實是這樣的,天晴的時候就會好一點,但是下雨天就容易犯的。這種情況可以在醫生指導下服用一些強身牌驅風通絡葯酒來進行改善的,其實效果也不錯的,具體的可以自己去了解一下的。
2. 除濕散寒,哪種葯就有這種功效的
目前有一種叫做強身牌
驅風通絡葯酒
就有這種功效的,其效果也不錯,因為我叔叔就有風濕關節病,後來就是喝了這種葯酒,漸漸有所改善了,具體的也可以自己去了解一下的。
3. 肩關節周圍炎偏方能不能治療
肩關節周圍炎,簡稱肩周炎,是肩周肌肉、肌腱、滑囊和關節囊等軟組織退行性改變所引起的廣泛的炎症反應。中醫認為,本病的發生是年老體弱,肝腎不足,精血虧虛,筋骨失於濡養,感受風寒濕邪而致。
臨床以肩關節疼痛、活動受限為主要特徵的慢性疾患,好發於4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女性多於男性,左側較右側多見,雙側同時發病者少見。早期表現,僅以疼痛為主,或僅有輕微隱痛或肩關節不適和束縛感;繼則疼痛逐漸加重,夜間尤甚,常影響睡眠,肩關節活動也逐漸完全受限;最後形成「凍結狀態」。本病在中醫學屬「痹證」范圍,又稱為五十肩、漏肩風、肩凝症、凍結肩等。
肩周炎的發生與發展大致可分為三期:即急性期(開始期)、慢性或(凍結期)、恢復期(解凍期),各期的臨床表現也不盡相同。
【方一】粗鹽外敷方【來源】民間。
【組成】食用粗鹽500克,生薑片3錢、小茴香25克【功用】消炎止痛,溫經散寒。
【主治】肩周炎,各種關節炎。
【用法】炒熱(不要太燙),用棉布包好,每晚睡前敷患處至鹽涼,三日後調換用料,連用9天。
【按】粗鹽具有消炎、鎮痛、發汗的作用,可以排出體內多餘的水分,並且促進皮膚的新陳代謝,排除體內廢物。生薑片辛溫行氣,小茴香溫經散寒。【方二】活血通絡葯酒【來源】宋祿法。東方葯膳,2006,(1):26。
【組成】黃芪10克,白術10克,川木瓜9克,青皮6克,廣木香6克,龍眼肉15克,丁香6克,白蔻仁6克,茯苓6克,當歸10克,川芎9克,白芍6克,秦艽8克,羌活5克,川牛膝9克【加減】若肩腫加防己20克,以利濕消腫;疼痛甚加姜黃10克,以通絡止痛;頭昏者加天麻10克,鉤藤10克,以熄風邪。
【功用】溫經散寒,養血和血,通絡止痛。
【主治】肩周炎。
【方解】黃芪、白術、龍眼肉補氣;川木瓜、羌活、秦艽、白蔻仁、茯苓祛濕;青皮、廣木香、當歸、川芎、白芍行氣活血;丁香、川牛膝補腎強壯。
【用法】上葯製成粗末,放入玻璃容器中,加入冰糖180克,白酒500毫升,夏天密閉浸泡5日,冬天浸泡10日,濾去渣,取上清液備用。每次服用10毫升,1日2次,飯後溫服,連服15天為1療程。一般服用2~3療程即可獲愈。
【方三】健腎蠲痹湯【來源】陳彥,劉鴻賓。湖南中醫葯導報,2000,6(1):42。
【組成】狗脊30克,骨碎補、活血藤、威靈仙各20克,續斷、淫羊藿、秦艽、木瓜、烏梢蛇、桑枝、當歸各15克,防風12克,甘草5克【功用】補腎強筋,祛風勝濕,通絡止痛。
【主治】肩周炎。
【方解】方中骨碎補、淫羊藿、續斷、狗脊補肝腎、強筋骨、祛風濕、通筋絡;木瓜、威靈仙、秦艽祛風散寒除濕、宣痹通絡;桑枝、烏梢蛇、當歸活血祛瘀,消腫散結。配合中葯外敷,具有祛風散寒除濕,活血祛瘀止痛之功。
【用法】水煎服,日1劑。同時配合消炎治血散外敷:金銀花50克,連翹、防風、白芷、續斷、紅花、透骨草各20克,樟腦10克,細辛6克諸葯研末,用水拌濕裝入紗布袋,放火鍋內用中火蒸煮1小時,取出後加入食醋外敷(每次蒸熱後可加醋外用)肩關節周圍,紗布袋上再加壓熱水袋,應用時先將局部皮膚洗凈,將准備好的葯末貼在壓痛最明顯處。每天1次,7天為1療程。
【按】外用葯末先用水蒸煮,再用醋調和,目的是使中葯有效成分能夠充分浸出,並起到疏通、祛毒和有利於葯性發揮的作用。採用熱水袋加壓可促進局部血液循環,毛孔開放,增進皮膚對葯液的吸收,直達病所,且減輕組織粘連,加速炎性物的消除和新陳代謝,從而達到治療目的。
【方四】加味芍葯甘草湯【來源】吳曉,張徐德,韓啟鎖,等。陝西中醫,2000,21(11):491。
【組成】白芍、黃芪各30克,炙甘草20克,當歸15克,川芎、羌活各10克,桂枝9克【加減】腎虛者,加山茱萸、淫羊藿各10克【功用】養血止痛,疏風通絡,調和營衛。
【主治】肩周炎。
【方解】芍葯為君,入肝經,補肝血,斂肝陰,合甘草治療陰血不足、筋脈失養、四肢攣急作痛;羌活辛甘溫,具有補血活血、散寒止痛之功,可除血虛血寒諸痛;羌活辛散祛風,味苦燥濕,善治肩背肢節濕痛;桂枝合芍葯以調和營衛、通陽解肌、宣痹止痛。
【用法】每天1劑,加水300毫升,水煎25分鍾,取液;葯渣加水200毫升,水煎30分鍾,去渣留液,合並2次葯液,分早晚服。10劑為1療程,治療2個療程。
【按】現代葯理研究表明,甘草有抑制末梢神經興奮,配伍白芍對中樞性和脊髓性的疼痛均具有抑製作用。
【方五】肩凝方【來源】楊火蓮。新中醫,2000,32(增刊):325。
【組成】羌活10克,桑枝、葛根、生薏苡仁、千年健、豨薟草、雞血藤、寬筋藤各30克,延胡索、白芍、白花蛇(先煎)、威靈仙各15克【加減】風濕熱型者,用肩凝方基本方;風寒型者,去薏苡仁,加桂枝、細辛、制川烏;氣虛痰阻型者,去薏苡仁加黃芪30克,白術、地龍各15克,黨參25克;血虛型者,去羌活、延胡索、薏苡仁,加黃精、當歸、川芎、熟地黃;寒熱夾雜型者,加制川烏(先煎)、桂枝、姜黃。偏陰虛型,去羌活、薏苡仁,加玉竹、秦艽、鱉甲(先煎);瘀阻脈絡型者,加桃仁、三七(先煎)、制乳香、制沒葯、地鱉蟲。
【功用】溫經通絡,活血化瘀。
【主治】肩周炎。
【方解】方中羌活祛風散寒,勝濕止痛,尤以上半身關節疼痛更為有效,白花蛇、桑枝、豨薟草、葛根、千年健、寬筋藤、威靈仙等均有祛風通絡止痛作用,白芍、雞血藤養血活血,且延胡索有良好的止痛效果,薏苡仁能緩解肌肉緊張疼痛。全方共奏祛風通絡止痛之效。據臨床葯理報道:羌活、延胡索、薏苡仁、威靈仙、豨薟草、千年健、白芍、白花蛇等均有緩解疼痛的功效。
【用法】水煎服,日1劑,分早晚兩次溫服。
【方六】加味桂枝芍葯知母湯【來源】楊潤蘭。新中醫,1998,30(7):42。
【組成】桂枝、麻黃、熟附子各8克,白芍20克,白術、知母、地龍各15克,防風、羌活、姜黃各10克,白花蛇1條(約30克),蜈蚣2條,全蠍6克,葛根30克【加減】病程較長,痛有定處,舌質瘀黯者,加蘇木10克,炮穿山甲15克;血虛者,加當歸、川芎各10克,氣虛者,加黨參、黃芪各20克,陰虛者,加山茱萸10克,熟地黃15克;陽虛者,加肉桂6克,乾薑10克;前伸受限明顯者,加白芷10克;後伸受限者加柴胡10克。
【功用】活血化瘀,溫經通絡。
【主治】肩周炎。
【方解】方中桂枝、生薑、麻黃、防風溫通經脈,驅散寒濕;白術、熟附子益氣通陽,逐濕;白芍、知母、甘草養陰清熱,緩急止痛又可制陽葯之溫燥;痹痛日久入絡,痰瘀深伏,故酌加白花蛇、全蠍、蜈蚣、地龍等蟲類葯,以其性善走竄,搜剔以祛伏痰,逐瘀滯,蠲痹痛。
【用法】每天1劑,水煎溫服,復渣葯液適溫外洗患部。同時囑適當配合功能鍛煉。
【按】桂枝芍葯知母湯出自《金匱要略》,由桂枝、知母、防風、白術、生薑、白芍、麻黃、炮附子、甘草味葯組成。主治風濕痹證,郁而化火,肢節腫痛灼熱諸症。
【方七】辛芥桂枝湯【來源】陳振隆。新中醫,1998,30(4):35。
【組成】細辛、姜黃各10克,桂枝、甘草各6克,白芥子12克,白芍30克,蜈蚣3條,茯苓20克【加減】寒痛者,加制川烏、麻黃,甚者,加重細辛至20克;背痛者,加羌活、吳茱萸;氣虛者,加黨參、黃芪;血虛者,加何首烏;筋攣者,加木瓜;陰虛者,去細辛,加女貞子;濕濕者,加制半夏;氣滯者,加香附;血瘀者,加丹參、桃仁、川芎、三棱;陰虛有熱象者,去桂枝、細辛、加桑枝、地龍、葛根。
【功用】溫陽益氣。
【主治】肩周炎。
【方解】加細辛以溫陽散寒止痛;姜黃活血通絡;蜈蚣驅風通絡治痹;桂枝合羌活引諸葯至肩臂部;白芥子善除腠理膜內之痰,對治療肌膜、筋膜粘連有獨到之妙用。方中重用細辛有祛寒止痛的作用。
【用法】水煎服,日1劑。治療10天為1療程。
【按】凡肩關節活動范圍受限者配合推拿、按摩、拔火罐,或作自我功能鍛煉:搖肩、伸臂、旋轉肩關節、爬牆、搭肩或引體向上等運動。
【方八】葛根湯【來源】梁豐。江蘇中醫,1998,19(11):30。
【組成】葛根20克,麻黃、甘草各9克,桂枝6克,白芍30克,生薑2片、大棗3枚【功用】解肌發汗,生津舒筋,舒柔筋脈,活血定痛。
【主治】肩周炎。
【方解】方中葛根味甘辛涼,重用之有顯著的解肌舒柔筋脈作用;麻黃辛溫,具溫通發散之力,有溫通血脈、活血通絡、祛瘀定痛的作用,其氣味輕清,外可疏通肌膚經絡,內可消解積痰凝血,是活血化瘀之佳品,其雖有較強的發汗作用,然臨床應用於此症時多不發汗,亦未見明顯副作用;桂枝辛溫通陽,助麻黃以通行氣血;芍葯配甘草酸甘化陰,助葛根柔筋緩急止痛,又可制麻黃、桂枝之辛散太過;姜棗調和營衛,補益氣血。
【用法】每天1劑,水煎2次,共取葯液400毫升,分3次服,2周為1療程。同時配合外敷。取蘭香草,打成粉末,每次50克,以米醋炒熱敷患處,每天1次。
【按】蘭香草味辛,氣香,性微溫,具有祛風除濕、行氣止痛、散瘀消腫之功效。用米醋炒熱後,散寒溫通作用更強,外敷患處疼痛明顯減輕。【方九】溫經活絡湯【來源】秦泗明。陝西中醫,1996,17(9):414。
【組成】桂枝、白芍、黃芪、葛根、當歸、川芎、桑枝各20克,姜黃、制乳香、制沒葯、防風、地龍、全蠍各10克【功用】舒筋活血,搜風止痛。
【主治】肩周炎。
【方解】黃芪補氣;桂枝、桑枝溫經通絡;葛根、白芍、當歸、川芎、姜黃、制乳香、制沒葯、地龍、全蠍舒筋活血;防風祛風散寒。
【用法】每天1劑,水煎2次,早晚分服。服葯10天為1療程。
【方十】祛寒化濕散【來源】宮衛東。江蘇中醫,1997,18(8):24。
【組成】麻黃、樟腦、高良姜各10克,桂枝20克,紅花、細辛、白芷、制沒葯、赤芍、羌活、獨活各6克,威靈仙、薏苡仁、蒼術各12克【功用】溫經通絡,散寒除濕。
【主治】肩周炎。
【方解】本葯散為麻桂溫經湯和薏苡仁湯的合方。其中麻桂溫經湯溫經散寒解痙,薏苡仁湯化濕通絡,樟腦、高良姜祛邪止痛。重用桂枝既能溫經散寒,又能引葯上行,直達病所。本組葯物外敷,能使局部皮膚溫度上升,毛細血管擴張,血流加速,保證了組織所需的氧和營養物供給,使機體在風寒濕刺激下產生的一系列病理變化得到改善。樟腦、細辛則具有麻醉樣鎮痛作用,這使該方鎮痛作用更強。
【用法】上葯共研末,加蜜調勻如糊狀,以不流動為度。用時將上葯於睡前一次性外敷於患肩部,外蓋塑料薄膜,再加熱水袋熨之。每次5~10小時,連續5天更換敷葯。患肩配合功能鍛煉。
4. 「驅風通絡葯酒」的療效怎麼樣
【葯品名稱】
通用名稱:驅風通絡葯酒
漢語拼音:Qufeng Tongluo Yaojiu
【成 份】豹骨膠、五加皮、回防風、紅花、答桑枝、木瓜、續斷、川牛膝、白茄根、當歸、玉竹、天麻、秦艽、川芎。輔料為:蔗糖、白酒。
【性 狀】本品為棕黃色至棕紅色的澄清液體;氣芳香,味辛、微苦。
【功能主治】追風定痛,除濕散寒。用於風寒濕痹所致的四肢麻木,關節酸痛。
【規 格】每瓶裝125毫升。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10~15毫升,一日2次。
【不良反應】尚不明確。
【禁 忌】兒童、孕婦、糖尿病患者禁用;對酒精過敏者禁服。
【葯物相互作用】如與其他葯物同時使用可能會發生葯物相互作用,詳情請咨詢醫師或葯師。
【貯 藏】密封,置陰涼處。
【包 裝】液體葯用玻璃瓶封裝。每盒裝1瓶。
【批准文號】國葯准字Z20026501
【生產企業】
企業名稱:吉林省東豐葯業股份有限公司
有豹骨膠這個成分再配伍其他活血、祛風、化濕的中葯,我個人認為效果應該不錯。
5. 有什麼葯可以除濕散寒
你好,祛濕健脾的不僅可以吃葯,也可以食療,你可以上網查查,食療的方法,畢竟是葯三分毒。
6. 關節酸痛有什麼好辦法緩解嗎求告知下,謝謝。
你好,這種情況可能是半月板損傷或膝關節內側副韌帶損傷導致的。現在形成了慢性損版傷,需要積極進行治權療。建議:建議先去骨科就診,做個核磁共振等等,明確診斷,一般保守治療主要是局部注射,小針刀,膏葯,理療等等,詳情最好去醫院對症治療!
7. 神益驅風通絡葯酒 到底有沒有效果呀,大家誰知道 我想買給我媽媽吃治腰肩盤突出
我想買神益驅風通絡葯酒
8. 古佗雙寶是不是騙人的
經查來驗,國家食葯監局沒有批准名稱為自「古佗雙寶」的葯品(國家食葯監局網站查詢返回的結果),「古佗雙寶」可能是吉林省東豐葯業股份有限公司生產的「藤黃健骨丸和驅風通絡葯酒」,在廣告中使用的名稱,其批准文號為「國葯准字Z22021814和 國葯准字Z20026501」,是經過國家食葯監局批準的真葯,但其廣告違法,虛假宣傳欺騙消費者遭到監管部門的查處和曝光這種產品是沒有經過科學驗證療效的,都是廣告誇大效果,不建議買來吃
9. 風濕該如何改善
首先風濕的診斷必須得靠臨床的實驗室檢查以及一些臨床的症狀才能確定,
如果單純的膝關節版疼痛,這個不一定權就是風濕的原因,也有可能是膝關節炎或者是局部韌帶以及肌肉的牽拉,再加上腰椎骨盆的病變都可以導致膝關節疼痛的所以說目前應該有針對性的進行全面的檢查,也可以去找正骨的醫師進行局部觸診的檢查,再配合局部x光片,這樣就可以明確病因,然後再有針對性調理
風濕病患者的飲食應以進食高熱量、高蛋白、高維生素、易消化的飲食為主要原則。
建議食用軟爛易消化食物,盡量選用流食或半流食,如米湯、藕粉、果汁、蛋湯、粥、面片湯;還需注意補充優質蛋白質、鐵、維生素C、維生素B族、維生素D,如菠菜、紫菜、雞蛋、牛奶、新鮮的水果蔬菜、活力捷等食物;忌辛辣刺激油膩生冷食物,忌煙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