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雄黃酒里含了那些東西
雄黃的主要來成分是硫化砷,砷是提自煉砒霜的主要原料,喝雄黃酒等於吃砒霜;雄黃含有較強的致癌物質,即使小劑量服用,也會對肝臟造成傷害;雄黃具有腐蝕作用。因此,服用雄黃極易使人中毒,輕者出現惡心、嘔吐、腹瀉等症狀,甚至出現中樞神經系統麻痹,意識模糊、昏迷等,重者則會致人死亡。
吃的時候要多注意注意~
Ⅱ 雄黃酒怎麼做的
主料
糯米10斤
黃酒小曲18克
方法/步驟
1
清洗容器,清洗的時候要注意缸沿也要清洗,用開水浸泡了下缸體,算是殺菌。
把麥曲加入
加水為18斤,加水後感覺到了整個的上浮
將飯團翻過來,打散,攪拌,密封。到此為止工作算是完成一大半了。
剩下的時間就是靜待發酵了,一般一星期左右發酵完成,當然溫度是很重要的。
溫馨小提示
1
酒類發酵的最佳適宜溫度是25-35度,如果你在冬天釀酒的話,最好採取保溫措施。可以搞幾個泡沫盒子圍起來。
2
發酵完成後,把酒糟過濾出來,此時黃酒酒味有點新,就是越陳越香嘛。
3
建議取一半解饞,另一半封缸繼續陳釀,別有風味哦。
Ⅲ 我國有哪些傳統節日(六個以上)
http://www.china.org.cn/ch-jieri/(中國傳統節日)
第年第一個節氣:打春
(每年的第一個節氣就是「立春」,人們通常叫「打春」。為什麼這么叫呢?我國歷史上有這樣一種風俗,每年立春這一天,人們穿上節日的服裝,抬著一頭紙糊的大耕牛,載歌載舞上街遊行。遊行後,把紙糊的耕牛抬到縣衙的公堂上,由縣官新自執鞭打三下,意思是:大地回春,趕緊耕種。因此,人們就把立春叫做「打春」。)
一月一日:元旦
(「元旦」一詞最早出自南朝梁人蕭子雲《介雅》詩:「四氣新元旦,萬壽初今朝」。元是開始,第一的意思;旦是會意字,上面的「日」表示太陽,下面的「一」表示地平線。太陽從地平線上升起,象徵一天的開始。元旦,就是一年的第一天。
公歷1月1日,是當今世界公認的元旦節。我國歷代的元旦,日期並不一致。如夏代是正月初一;商代在十二月初一;周代在十一月初一,等等。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會第一屆全體會議通過使用「公元紀年法」,將公歷1月1日定為元旦。)
農歷正月十五:元宵節
(又稱「上元節」,即陰歷正月十五日。是我國一個重要的傳統節日。在古書中,這一天稱為「上元」,其夜稱「元夜」、「元夕」或「元宵」。元宵這一名稱一直沿用至今。由於元宵有張燈、看燈的習俗,民間又習稱為「燈節」。此外還有吃元宵、踩高蹺、猜燈謎等風俗。我國古代歷法和月相有密切的關系,每月十五,人們迎來了一年之中第一個月滿之夜,這一天理所當然地被看作是吉日。早在漢代,正月十五已被用作祭祀天帝、祈求福佑的日子。後來古人把正月十五稱「上元」,七月十五稱「中元」,十月十五稱「下元」。最遲在南北朝早期,三元已是要舉行大典的日子。三元中,上元最受重視。到後來,中元、下元的慶典逐漸廢除,而上元經久不衰。)
三月八日:婦女節
三月十二:植樹節
清明節前一天:寒食
(舊俗中的一個節日,在清明節前一天[一說清明前兩天]。春秋時已出亡多年的晉國公子重耳回國即位[即晉文公],封賞隨其亡的臣子,唯獨漏掉了介之推。介之推於是攜老母隱居綿山[今山西省介休縣東南]。晉文公得知後欲加封賞,尋至綿山,找不到他,便想燒山逼他出來。但介之推堅持不出,結果母子二人俱被燒死。晉文公於是規定每年這一天禁止人們起火燒飯,以寒食表示悼念。後來便形成了在寒食這天寒食、掃墓的風俗。)
四月五日:清明節
(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掃墓俗稱上墳,祭祀死者的一種活動。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節掃墓。按照舊的習俗,掃墓時,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然後叩頭行禮祭拜,最後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詩人杜牧的詩《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寫出了清明節的特殊氣氛。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按陽歷來說,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間,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綠的時節,也正是人們春遊[古代叫踏青]的好時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並開展一系列體育活動的的習俗。)
五月一日:勞動節
農歷五月初五:端午節
(陰歷五月初五日為「端午節」。「端午」本名「端五」,端是初的意思。「五」與「午」互為諧音而通用。是我國的一個古老節日。我國古代最早的愛國詩人屈原
遭讒言被放逐後,目睹楚國政治日益腐敗,又不得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無力拯救危亡的祖國,於是自投汩羅江以殉國。此後,人們為了不使魚蝦吃掉其屍體,紛紛用糯米和麵粉捏成各種形狀的餅子投入江心,這便成為後來端午節吃粽子、炸糕的來源。這風俗已傳到了國外。)
六月一日:兒童節
七月一日:中國共產黨建黨日
七月七日: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日
農歷七月初七:七夕情人節
(陰歷七月七日的晚上稱「七夕」。我國民間傳說牛郎織女此夜在天河鵲橋相會,後有婦女於此夜向織女星穿針乞巧等風俗。所謂乞巧,即在月光下對著織女星用綵線穿針,如能穿過七枚大小不同的針眼,就算很「巧」了。農諺上說「七月初七晴皎皎,磨鐮割好稻。」這又是磨鐮刀准備收割早稻的時候。)
農歷七月十三:敬老節
八月一日:中國建軍節
農歷八月十五:中秋節
(陰歷八月十五日,這一天正當秋季的正中,故稱「中秋」。到了晚上,月圓桂香,舊俗人們把它看作大團圓的象徵,要備上各種瓜果和熟食品,是賞月的佳節。中秋節還要吃月餅。據傳說,元朝末年,廣大人民為了推翻殘暴的元朝統治,把發起暴動的日期寫在紙條上,放在月餅餡子里,以便互相秘密傳遞,號召大家在八月十五日起義。終於在這一天烘發了全國規模的農民大起義,推翻了腐朽透頂的元朝統治。此後,中秋吃月餅的風俗就更加廣泛地流傳開來。)
農歷九月初九:重陽節
(陰歷九月初九。我國古代以九為陽,九月九日正是陰月陽日,故名「重陽」。相傳東漢時汝南人桓影,聽到費長房對他說,九月九日汝南將有大災難,趕快叫家裡人縫制小代,內裝茱萸,縛在臂上,登上高山,飲菊花酒,藉以避難。桓景這一天全家登山,晚上回家,果然家裡的雞、狗、羊全部死掉。從此,民間就有在重陽節做茱萸代、飲菊花酒、舉行廟會、登高等風俗。因「高」與「糕」音同,所以重陽節又有吃「重陽糕」的習俗。唐代詩人王維有《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一詩:「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記載了當時的風俗習慣。由於該詩感情真摯,至今膾炙人口。)
九月十日:教師節
十月一日:國慶節
農歷十一月二十二:冬至
(在我國古代對冬至很重視,冬至被當作一個較大節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而且有慶賀冬至的習俗。《漢書》中說:「冬至陽氣起,君道長,故賀。」人們認為:過了冬至,白晝一天比一天長,陽氣回升,是一個節氣循環的開始,也是一個吉日,應該慶賀。《晉書》上記載有「魏晉冬至日受萬國及百僚稱賀……其儀亞於正旦。」說明古代對冬至日的重視。
現在,一些地方還把冬至作為一個節日來過。北方地區有冬至宰羊,吃餃子、吃餛飩的習俗,南方地區在這一天則有吃冬至米團、冬至長線面的習慣。各個地區在冬至這一天還有祭天祭祖的習俗。)
農歷臘月初八:臘八節
(古代十二月祭祀「眾神」叫臘,因此農歷十二月叫臘月。臘月初八這一天,舊俗要喝臘八粥。傳說釋迦牟尼在這一天得道成佛,因此寺院每逢這一天煮粥供佛,以後民間相沿成俗,直至今日。)
農歷十二月大年三十:除夕
(大年三十晚上叫除夕。「除」,本義是「去」,引申為「易」[交替];「夕」字的本義原是「日暮」,引申為「夜晚」。故而除夕之夜,便含有「舊歲到此而除,明日另換新歲」的意思。「除」乃除舊布新之意。除夕最早源於先秦時期的「逐除」。據《呂氏春秋·季冬記》記載,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擊鼓的方法來驅除「疫癘之鬼」,來年才會無病無災。這就是「除夕」節的由來。「除夕」在古時還有許多別稱,如除夜、逐除、歲除、大除、大盡等等。稱呼雖多,但總不外乎送舊迎新、祛病消災的意思。)
農歷正月初一:春節
(是農歷的一歲之首,俗稱「大年」。春節的來歷,在我國大約有四千多年的歷史了。它是我國民間最熱鬧、最隆重的一個傳統節日。古代的春節,是指農歷二十四個節氣中的「立春」時節,南北朝以後才將春節改在一年歲末,並泛指整個春季,這時大地回春,萬象更新,人們便把它作為新的一年的開始。到了辛亥革命後的民國初年,改農歷為公歷[陽歷]後,便將正月初一定為春節。直到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上才正式把正月初一的新年定為「春節」,因而至今仍有許多人將過春節叫過年。)
年:
(人人常把過春節說成「過年」,而「年」的最初含義與今天根本不同。據說,在很古的時候,世界上有一種最凶惡的野獸叫「年」。它生長得比駱駝還大。跑起來比風還快,吼起來比雷還響。它一出來,見人吃人,見畜傷畜,人們的生命安全受到嚴重威脅。天神為了懲罰「年」,把它鎖進深山,只許它一年出山一次。人們在長期的實踐中,發現了「年」有「三怕」——怕紅顏色、怕響聲、怕火光。於是,有一年臘月三十晚,大夥在門口貼上紅紙,不斷地敲鑼打鼓、放鞭炮,晚上屋子裡徹夜點上燈。「年」晚上來了一看,家家燈光通明;一聽,處處放炮聲,嚇得它不敢進村。白天它又偷偷下山來,見還是戶戶門上紅,遍地咚咚響,嚇得它膽顫心驚,調頭又跑回去了。從此後,「年」一直沒敢再來,據說餓死在深山老林里了。後來,人們才把防「年」、「驅年」,變成安安穩穩地過年了。「年」沒有了,但是過年的習俗仍保持著。鮮紅的春聯,輝煌的燈火,清脆的爆竹,響亮的鑼鼓,年年如此。)
Ⅳ 飲酒要注意什麼,有什麼忌諱
飲酒十八忌諱:1、忌飲酒過量。 2、忌「一飲而盡」3、忌空腹飲酒 4、忌喝冷酒 5、忌飲摻混酒 6、忌酒和汽水同飲 7、忌酒後受涼 8、忌酒後看電視 9、忌酒後噴農葯 10、忌睡前飲酒 11、忌酒後洗澡 12、忌帶病飲酒 13、忌孕期飲酒14、忌美酒加咖啡 15、忌啤酒冷凍喝 16、忌上午飲酒 17、忌飲雄黃酒 18、忌酒後馬上用葯。
解酒妙法:1、蘋果,去皮吃下;2、柿子,洗凈後去皮,飲酒前吃下;3、梨或飲梨汁;4、鮮橙或鮮柑、柑桔;5、鮮柚(約200克)去皮生吃或取肉榨汁,兌溫開水飲服;6、香蕉,吃肉並將皮加水煎服;7、草莓,取鮮果100克左右,洗凈,一次吃完;8、菠蘿,取鮮菠蘿兩個,果肉煎汁,一次飲下;9、楊桃,先用醋浸泡,取泡好後醋漬品一個加水煎服;10、橄欖,鮮橄欖(又稱青果)五枚,去核搗爛,加白糖30-50克,用文火煎服;11、酸楂,鮮酸楂250克,洗凈煎服。並可加適量的糖。
低度酒不宜久存:久存低度酒會導致微生物繁殖。
肝臟病人不宜飲酒:人體解毒的器官是肝臟,所以,一但患肝臟病,應該禁止喝酒。
喝啤酒過量後果甚憂:我們來推算一下,100克啤酒的酒精含量是4克,一杯啤酒為300克-500克,一杯啤酒的酒精含量是可觀的。葡萄酒亦是如此。
Ⅳ 端午節50題
1、屈原是我國春秋時期哪國人?(b)
A 、秦國 B、楚國 C、魏國 D、趙國
2、古人流行端午日塗飲雄黃酒的主要意義是(c)。
A、幸福吉祥 B、祛瘟解毒 C、避邪驅瘟 D、紀念白蛇
3、端午節有為小孩佩香囊的習慣,大人在香囊內放硃砂、雄黃、香葯等代表的意義是(a)。
A、避邪驅瘟 B、一種裝飾 C、治病防身 D、吉祥如意
4、你知道最早的粽子是產於哪個時期嗎?(c)
A、晉代 B、春秋時期 C、南北朝時期 D、商周時期
5、最早的粽子並不是端午節的特產,而是在什麼時期被正式定為端午節食品?( c)
A、晉代 B、春秋時期 C、南北朝時期 D、商周時期
6、粽子多是做成角形的,一般有正三角形、尖三角形等形狀。為什麼粽子的形狀大多以角為主?( a)
A、象徵牛 祭祖 B、象徵劍 勇猛
C、象徵果實 豐收 D、象徵塔 健康
7、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於古時楚國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其實,「龍舟競渡」早在(a)就有了。
A、春秋時期 B、商周時期 C、戰國時期 D、南北朝時期
8、( d)年,賽龍舟被列入中國國家體育比賽項目,並每年舉行「屈原杯」龍舟賽。
A、1979 B、1980 C、1982 D、1985
9、在中國端午節吃粽子最廣泛的說法是為了紀念屈原,其次,吃粽子還表示( c)。
A、幸福吉祥 B、治病防身 C、避邪驅瘟 D、陰陽相合
10、據記載,早在春秋時期,人們用菰葉(茭白葉)包黍米成牛角狀,被稱為( c)。
A、粽子 B、米果 C、角黍 D、香黍
希望對你有幫助
Ⅵ 夢幻西遊孩子吃雄黃酒
擦 都是概率的~ 但是確實孩子ZZ差不多已經到上線了·······
FZ和體質 估計也就在4到5波動吧~ ··
Ⅶ 關於雄黃
雄黃
名稱 雄黃
拉丁文名 Realgar
英文名 Rabiagar
別名 二硫化二砷、石黃、雞冠石、黃金石等
分子式 As2S2
物化性質
雄黃是砷硫化物礦物之一,含As70.1%。單斜晶系,單晶體呈細小的柱狀、針狀,但少見;通常為緻密粒狀或土狀塊體。桔紅色,條痕呈淺桔紅色。金剛光澤,斷口為樹脂光澤。硬度1.5~2,密度3.5~3.6g/cm3。性脆,熔點低。用炭火加熱,會冒出有大蒜臭味的白煙。置於陽光下曝曬,會變為黃色的雌黃(As2S3)和砷華,不溶於水和鹽酸,可溶於硝酸,溶液呈黃色。雄黃主要產於低溫熱液礦床中,常與雌黃、輝銻礦、辰砂共生;產於溫泉沉積物和硫質火山噴氣孔內沉積物的雄黃,常與雌黃共生。桔紅色,透明到半透明的雄黃晶體,顯得艷麗、富貴,其柱狀晶體長短參差,粗細相伴,多方向生長,勢態奇特,再襯上白色方解石等共生礦物,絢麗多彩,構成整體自然美。要注意雄黃晶體免受風化。
用途
砷礦物主要用於提煉元素砷、製造砷酸和砷的化合物,如砷酸鈣、砷酸鈉、砷酸鉛等。在冶金工業中用於煉制砷合金;砷鉛合金在軍事工業中用以製造子彈頭、軍用毒葯和煙火;砷銅合金等用於製造雷達零件和汽車;在輕工業中用以製造乳白色玻璃、玻璃脫色、浸洗羊毛、製革葯劑以及用於木材防腐;在農業上用作殺蟲劑、除草劑、滅鼠葯等含砷農葯;在醫葯工業上可作葯物及強刺激劑,高品位的雄黃和雌黃礦石可直接作中葯,砷華製品的葯物名稱叫砒霜。雄黃精礦粉可用於製造鞭炮、煙花和蚊香等。
【英文名】 REALGAR
【別名】明雄黃、黃金石、石黃
【來源】本品為硫化物類礦物雄黃族雄黃,主含二硫化二砷(As2S2)。採挖後,除去雜質。或由低品位礦石浮選生產的精礦粉。
【製法】雄黃粉:取雄黃照水飛法(附錄Ⅱ D)水飛,晾乾。取粉末適量,照上述三氧化二砷檢查項下的方法檢查,應符合規定。
【性狀】本品為塊狀或粒狀集合體,呈不規則塊狀。深紅色或橙紅色,條痕淡橘紅色,晶面有金剛石樣光澤。質脆,易碎,斷面具樹脂樣光澤。微有特異的臭氣,味淡。精礦粉為粉末狀或粉末集合體,質鬆脆,手捏即成粉,橙黃色,無光澤。
【鑒別】
(1) 取本品粉末10mg,加水潤濕後,加氯酸鉀飽和的硝酸溶液2ml,溶解後,加氯化鋇試液,生成大量白色沉澱。放置後,傾出上層酸液,再加水2ml,振搖,沉澱不溶解。
(2) 取本品粉末0.2g,置坩堝內,加熱熔融,產生白色或黃白色火焰,伴有白色濃煙。取玻片覆蓋後,有白色冷凝物,刮取少量,置試管內加水煮沸使溶解,必要時濾過,溶液加硫化氫試液數滴,即顯黃色,加稀鹽酸後生成黃色絮狀沉澱,再加碳酸銨試液,沉澱復溶解。
【含量測定】
取本品粉末約0.1g,精密稱定,置250ml 錐形瓶中,加硫酸鉀1g、硫酸銨2g與硫酸8ml,用直火加熱至溶液澄明,放冷,緩緩加水50ml,加熱微沸3~5分鍾,放冷,加酚酞指示液2 滴,用氫氧化鈉溶液(40→100) 中和至顯微紅色,放冷,用0.25mol/L硫酸溶液中和至褪色,加碳酸氫鈉5g,搖勻後,用碘滴定液(0.1mol/L)滴定,至近終點時,加澱粉指示液2ml,滴定至溶液顯紫藍色。每1ml 的碘滴定液(0.1mol/L)相當於5.348mg 的二硫化二砷(As2S2)。
本品含砷量以二硫化二砷(As2S2)計,不得少於90.0%。
【性味歸經】辛,溫;有毒。歸肝、大腸經。
【功能主治】解毒殺蟲,燥濕祛痰,截瘧。用於癰腫疔瘡,蛇蟲咬傷,蟲積腹痛,驚癇,瘧疾。
【常見用法】(1)敗毒抗癌,用於癌瘤積毒:肝癌 雄黃、老生薑等份 取老生薑一塊,中心挖空,四周留半厘米厚,填塞以雄黃,用挖出的生薑末把洞口封緊,置陳瓦上,用炭火培干,約7~8小時,焙至金黃色脆而不焦,一捍就碎時即可研粉,過篩,放在一般膏葯上,外敷肝腫大處。同時內服:紫胡12克,肉豆蔻、砂仁、枳殼、檳榔各9克,烏葯、沉香、木香各6克 共研細末,每服3克,每日2次溫開水送。迄症狀緩解,肝腫大縮小,能延長生存期。乳腺癌 雄黃6克,露蜂房、山慈姑各15克 分別研,再和勻研細,分成24包,每包1.5克,每服1包,日服2次。能使癌腫縮小,潰瘍修復。宮頸癌 雄黃、鍾乳石各13.5克,蛇床子4.0克,血竭7.5克,沒葯9克,乳香、兒茶、冰片、硼砂、硇砂各10.5克,鉛丹46.5克,白礬58.5克 共研細末為宮頸散,以適量塗敷宮頸,每周2次。同時內服愈黃丹:水蛭、虻蟲、制乳香、制沒葯、黃連和6克,蜂房、全蠍、黃柏各9克,牡丹皮12克,龍膽草15克 共研細末,用銀花9克煎水,泛制為丸,用雄黃9克研細為衣,忌高溫烘,每服1.5克,日2次吞服。外敷內服,氨周身關節竣痛緩解,白帶減少,宮頸光滑,獲臨床治癒。陰道癌 雄黃、三仙丹、硼砂各6克,蟾酥0.6克,蛇床子2克,輕粉3克,血竭、乳香、沒葯各4.5克,冰片7.5克,白礬270克 將上葯共研細末,最後加蛇床子、血竭、蠍酥和勻,用開水適量將白礬溶化後與葯末攔和製成一分硬幣大小的葯片,外用。每次1片放癌組織處,隔2~3天換葯1次。迄硬腫軟縮,潰瘍修復,淋巴結消除。血管肉瘤 雄黃、膽礬、丹砂、白礬、磁石各30克 共為末,置大砂鍋內,用大瓷碗一個覆蓋,將熟石膏粉用醋調成糊狀封口,用黃砂土埋沒,只露碗底,以重鐵塊鎮壓,用炭火先文後武燒一晝夜,往火研細為五煙丹,去火毒,用適量混以少量白靈葯(水銀,砂石、皂礬、白礬、食鹽各30克 共研細末,以不見水銀星珠為度,用降丹法煉製成丹),以極少量製成葯捻外敷治療。換葯4次後,好壞組織已有明顯分界,1個月後腫瘤縮小,2個月後壞死脫落。白血病 雄黃、巴豆、生川烏、乳香、鬱金、檳榔、硃砂各等份 共研細末,以大棗肉合丸為抗白丹,配合回回蒜搗敷中脘穴周圍。迄症狀緩解,延長生存期。宜於急性白血病。骨世細胞瘤 雄黃、兒茶、赤芍、劉寄奴、血竭各9克,麝香0.2克,藏紅花2克,冰片3克,乳香、沒葯各6克,當歸12克 共研細末,水調外敷,3天換葯,應保持濕潤。同時內服:乳香、沒葯、玄胡、丹參、紅花、劉寄奴、牛膝、續斷、益母草各9克,蘇木、血竭各6克,土鱉蟲3克 水煎2次分服,日1劑。可使腫瘤縮小,局部腫脹、壓痛消除。鼻咽癌 雄黃3克,甘草1.5克,炙馬錢子、川芎、犀角、全蠍、蜈蚣各6克,炮山甲、當歸各9克 共研細末,煉蜜和為神農丸,每服1.5克,日2服。同時用:王瓜10克 切碎,浸於75%酒精75毫升、蒸餾水25毫升中,3天後再加蒸餾水50毫升,攪勻,用消毒紗布過濾,去渣,加甘油20毫升為王瓜液,滴鼻,每天3~6次。繼續內服外滴,3周後鼻孔通順,頭痛好轉,6周後癌腫縮小,全身症狀基本消失。舌癌 雄藍、熊膽、冰片、硼砂、血竭、葶藶子、沉香、乳香、沒葯各3克,牛黃、硃砂、蟾酥(人乳化)、麝香各6克,珍珠9克 共研細末,水泛為梅花點舌丹,綠豆大,每周1~2顆,用醋化開點舌上,日3次。同時用:全蠍、蛇蛻、蜂房等量 共研細末,每服3克,日3次。同時用:全蠍、蛇蛻、蜂房等量 共研細末,每服3克,日3次,溫開水送。迄放射性疼痛等自覺症狀緩解,高起的硬結腫塊消失,適檢無癌細胞。唇癌 雄黃、乳香、沒葯各15克,麝香0.3克,蟾酥1.5克,潮腦3克,硃砂、巴豆霜各6克,輕粉9克 共研細末,用適量以陳醋調勻,調敷腫瘤處。能使硬結軟縮,潰瘍修復。可結合放射線治療。喉癌 雄黃3克,山豆根、山慈姑各30克,炮山甲、當歸各9克,油馬錢、川芎、蜂房、蜈蚣、犀角各6克,甘草1.5克,冰片1.2克,麝香0.3克 共研細要為冰麝散,吹喉或直接塗敷癌腫表面,日2次。迄咳嗽痰血、呼吸困難等症狀緩解,頸部腫塊縮小,活檢無癌細胞。食道癌 雄黃60克,全蠍、山慈姑、蜂房、雞內金各30克,人指甲9克 共研勻,制為丸劑,每服2克,早、晚各1次,用白花蛇舌草30克煎湯2次分送。能使症狀緩解,癌腫縮小,吞咽順利。胃癌 雄黃30克,全蠍、蜈蚣、油炸馬錢子(炸至中心黃色為度)、雞內金、丹參各15克 共為細末,煉蜜和丸,每服0.6克,日2次,溫開水送服。迄症狀緩解,腫塊逐漸消失,飲食好轉。胰腺癌 雄黃、硃砂、麝香各9克,千金子(去油、取霜)30克,紅芽大戟(焙)45克,山慈姑(焙)、文蛤(焙)各60克 共研細末,用糯米煮濃糊和作紫金錠,每錠3克。內服紫金錠6克,青黛、人工牛黃各12克,野菊花60克 共研細末,每服3克,日服3次。連續服葯2個月,諸症顯著改善。經5個月治療後,症狀基本消失,恢復飲食。惡性淋巴瘤 雄黃、血竭、枯礬、全蠍、蜈蚣、生水蛭各30克,輕粉2克,硇砂、蘇合油、硼砂、白及各15克,天花粉、乳香、沒葯、硃砂各60克 研末,水泛為丸,每服1克,日3服,溫開水送服。3個月後效果顯著。此葯緩解期較長,顯效期為20~30天,連服6個月,未見毒性反應。皮膚癌 雄黃9克,硃砂3克,皂礬30克,鉛丹60克 行將皂礬放入名冊人烈火鍛成液體,再將鉛丹、雄黃、硃砂研成細末,緩緩放入,不斷攪拌均勻,倒入盆中,於地面冷卻,將晶塊研成粉末為化癌散,撤於癌腫表面,每日換葯1次。同時內服防風通聖散:防風、荊芥、連翹、麻黃、薄荷、川芎、當歸、白芍、(炒)、白術、山梔、大黃、芒硝各15克,石膏、黃芩、桔梗各30克,甘草60克,滑石90克 共研為末,每服6克,日2次,用生薑9克煎湯送下,日1劑。並肌注100%半枝蓮注射液,每次2毫升,日2次。堅持治療6個月,癌腫修復,治療10個月後河檢未見癌細胞,達到臨床治癒。
(2)祛痰鎮驚,用於痰盛驚風:痰鳴哮喘 雄黃500克 研末,麵糊為丸製成1000丸。成人每天服葯1丸,溫開水送。小孩2~4歲服1/4丸,5~9歲1/3丸,10~15歲1/2丸。亦治慢性支氣管炎。痰盛驚風 雄黃、膽南星(酒蒸)、珍珠(豆腐制)、硃砂、法半夏、制白附、僵蠶(麩炒)、薄荷、鉤藤、天竺黃各1.5克,麝香、冰片各0.6克,琥珀1克,牛黃1.2克,天麻、防風各3克,全蠍4.5克 共研細末,煉蜜和為牛黃鎮驚丸,丸重2克。每服1丸,日1~3次,溫開水送下。破傷風痙 雄黃、草烏各3克,防風6克 研末為發表雄黃散。每服3克,溫酒調服,里和日可三服。
(3)殺蟲療瘡,用於蟲疥瘡症:蟲疥濕癬 雄黃、蛇床子各30克,水銀15克 前二味研細,入水銀研至不見星珠,以豬油調和,早、晚以湯洗凈後塗搽。蟲菌陰癢 雄黃、羊蹄各30克 水煎熏洗,宜於滴蟲性、念珠菌性及濕癬導致的外陰瘙癢。
(4)消炎退腫,用於炎症腫痛:腮腺炎 雄黃、明礬各50克,冰片3克 共研細末,每次用3~5克酌加75%酒精調成糊狀,塗於局部,日2~3次。1~2天後即明顯消腫,體溫恢復正常,3天後症狀完全消失。水田皮炎 雄黃、炙角各1克,麝香4.5克,乳香、沒葯(去油)各30克 研勻,黃米飯30克,搗和為丸,曬干(忌火烘)。每服9克,陳酒送服。亦治瘰癧、痰核、橫痃、流注。妊娠忌用。
【用法用量】 0.05~0.1g,入丸散用。外用適量,熏塗患處。
【注意】內服宜慎;不可久用;孕婦禁用。
【貯藏】置乾燥處,密閉。
【摘錄】《中國葯典》
葯物] 為礦物雄黃的礦石。產於甘肅、陝西、湖南、貴州、雲南、四川等地。
全年可采,雄黃在礦中質軟如泥,見空氣即變堅硬,可用竹刀取其熟透部分,除去雜質泥土,精選後碾細,生用。
[葯化] 含硫化砷As2S3,雜有少量鎂、鐵等鹽類。
[葯理] (1)有抗腫瘤作用,能抑制移植性小鼠肉瘤S-180的生長,並對細胞有腐蝕作用。
(2)吸收後,對神經有鎮痙、止痛作用;體內外均有殺蟲作用。水浸劑對金黃色葡萄球菌、人體結核桿菌、變形桿菌、綠膿球菌及多種皮膚真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製作用。
(3)腸道吸收後能引起吐、瀉、眩暈甚至驚厥,慢性中毒能損害肝、腎的生理功能。
[葯性] 辛、苦、平。有毒。歸心、肝、脾、胃、大腸經。
[葯效] 敗毒抗癌、祛痰鎮驚、殺蟲療瘡、消炎退腫。
(2)祛痰鎮驚,用於痰盛驚風:痰鳴哮喘 雄黃500克 研末,麵糊為丸製成1000丸。成人每天服葯1丸,溫開水送。小孩2~4歲服1/4丸,5~9歲1/3丸,10~15歲1/2丸。亦治慢性支氣管炎。痰盛驚風 雄黃、膽南星(酒蒸)、珍珠(豆腐制)、硃砂、法半夏、制白附、僵蠶(麩炒)、薄荷、鉤藤、天竺黃各1.5克,麝香、冰片各0.6克,琥珀1克,牛黃1.2克,天麻、防風各3克,全蠍4.5克 共研細末,煉蜜和為牛黃鎮驚丸,丸重2克。每服1丸,日1~3次,溫開水送下。破傷風痙 雄黃、草烏各3克,防風6克 研末為發表雄黃散。每服3克,溫酒調服,里和日可三服。
(3)殺蟲療瘡,用於蟲疥瘡症:蟲疥濕癬 雄黃、蛇床子各30克,水銀15克 前二味研細,入水銀研至不見星珠,以豬油調和,早、晚以湯洗凈後塗搽。蟲菌陰癢 雄黃、羊蹄各30克 水煎熏洗,宜於滴蟲性、念珠菌性及濕癬導致的外陰瘙癢。
端午節飲雄黃酒的來歷】
傳說屈原投江之後,屈原家鄉的人們為了不讓蛟龍吃掉屈原的遺體,紛紛把粽子、鹹蛋拋入江中。一位老醫生拿來一壇雄黃酒倒入江中,說是可以葯暈魚龍,保護屈原。一會兒,水面果真浮起一條蛟龍。於是,人們把這條蛟龍扯上岸,抽其筋,剝其皮,之後又把龍筋纏在孩子們的手腕和脖子上,再用雄黃酒抹七竅,以為這樣便可以使孩子們免受蟲蛇傷害。 據說這就是端午節飲雄黃酒的來歷。至今,我國不少地方都有喝雄黃酒的習慣。
端午節這天,人們把雄黃倒入酒中飲用,並把雄黃酒塗在小孩兒的耳、鼻、額頭、手、足等處,希望如此能夠使孩子們不受蛇蟲的傷害。在汪曾祺的《端午節的鴨蛋》中提到過雄黃酒,其中說:「喝雄黃酒。用酒和的雄黃在孩子的額頭上畫一個王字,這是很多地方都有的。」
我國民間有「早端午,晚中秋」之說,古人以為晨屬龍,晨時正是群龍行雨之時,故在端午節早晨擺雄黃酒宴,希望有個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的好年景。
端午時節及節後,氣候炎熱,蠅蟲飛動,毒氣上升,疫病萌發。古人認為人是吃五穀雜糧生百病的,而病從口入,多為邪雜之氣,經口鼻吸入。人們在長期同各種病魔斗爭過程中,發現飲雄黃酒、佩戴香包能驅邪解毒,自有它的醫理。要說香包先說雄黃和雄黃酒。雄黃許多地方都盛產,人們在不斷的實踐過程中用雄黃釀成雄黃酒,《清嘉錄》記載:「研雄黃末,屑蒲根,和酒飲之,謂之雄黃酒。」即在酒里加上雄黃。雄黃,橘紅色,可入葯解病毒。雄黃酒是端午節的美酒。舊時建寧幾乎家家釀雄黃酒,但多為男人飲,有些會喝酒的女人也飲些,小孩不能喝,大人就用手蘸酒在小孩面龐耳鼻手心足心塗沫一番。後來人們就在雄黃里加入艾葉、熏草等原料製成香包供婦女和兒童佩戴。
香包以葯物之味,經口鼻吸入,使經脈大通,祛邪扶正,以達到祛病強身之功效。況雄黃、艾葉、熏草都揮發一種奇異的香味,而蛇蟲聞之遠遁,既減少了傳染源,又可起到殺除病菌,消除汗臭,清爽神志的作用。
Ⅷ 端午節的現代習俗與古代習俗,各舉六個例子
過端午節,是中國人二千多年來的傳統習慣,地域廣大,民族眾多,加上許多故事傳說,於是不僅產生了眾多相異的節名,而且各地也有著不盡相同的習俗。現代習俗是從古時候沿襲過來的。
現代習俗有:女兒回娘家,掛鍾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葉符,懸掛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備牲醴,賽龍舟,比武,擊球,盪鞦韆,給小孩塗雄黃,飲用雄黃酒、菖蒲酒,吃五毒餅、鹹蛋、粽子和時令鮮果等。
古代習俗:
一、佩豆娘
舊時端五節婦女的頭飾。多見於江南。一些地區亦稱作健人。
二、掛艾虎
舊時端午節驅邪辟祟之物,也作裝飾品。中國古代視虎為神獸,俗以為可以鎮祟辟邪、保佑安寧。
三、避五毒
端午在古人心目中是毒日、惡日,在民間信仰中這個思想一直傳了下來,所以才有種種求平安、禳解災異的習俗。其實,這是由於夏季天氣燥熱,人易生病,瘟疫也易流行;加上蛇蟲繁殖,易咬傷人,所以要十分小心,這才形成此習慣。
四、佩長命縷
端午節時厭勝佩飾。亦稱續命縷、續命絲、延年縷、長壽線,百索、辟兵紹、五彩縷等,名稱不一,形制、功用大體相同。其俗在端午節以五色絲結而成索,或懸於門首,或戴小兒項頸,或系小兒手臂,或掛於床帳、搖籃等處,俗謂可避災除病、保佑安康、益壽延年。
五、采葯
這是最古老的端午節俗之一。
六、沐蘭湯
端午日洗浴蘭湯是《大戴禮》記載的古俗。但文中的蘭不是蘭花,而是菊科的佩蘭,有香氣,可煎水沐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