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泡了幾年的端午節雄黃酒,在沒個端午節還能用嗎
端午節的時候,大蒜和雄黃都是一個意思。雄黃也是一種葯材,據說能殺百毒。雄黃酒是用研磨成粉末的雄黃泡製的白酒或黃酒,一般在端午節飲用。雄黃酒是在太陽下曬,有的從五月初一曬到初五。作為一種中葯葯材,雄黃可以用做解毒劑、殺蟲葯,於是古代人就認為雄黃可以剋制蛇、蠍等百蟲,「善能殺百毒、辟百邪、制蠱毒,人佩之,入山林而虎狼伏,入川水而百毒避」。現代端午節時,陝西人會將雄黃泡在酒中,在小孩的耳朵、鼻子、腦門、手腕、腳腕等處抹上雄黃酒,據說,這種做法可以使蚊蟲、蛇、蠍、蜈蚣、壁虎、蜘蛛等不上身。端午節為什麼要吃大蒜?吳江農諺有雲:「端午不吃蒜,鬼從門前鑽。」端午吃大蒜,聽說可以避「五毒」,避邪驅瘟。豆腐燉大蒜,則是端午節餐桌上必不可少的美食。按老南京規矩,端午的中午,每家都要把整頭的大蒜放在鍋膛里燒熟給孩子吃,一個孩子獨吃一頭,因「獨」諧音「毒」。孩子吃了燒大蒜,夏天不拉痢疾,腹內不長蟲。家家必吃莧菜,據說夏天可免腹疼。河南、浙江等省農村每逢端午節這天,家裡的主婦起得特別早,將事先准備好的大蒜和雞蛋放在一起煮,供一家人早餐食用。有的地方,還在煮大蒜和雞蛋時放幾片艾葉。早餐食大蒜、雞蛋、烙油饃,這種食法據說可避「五毒」,有益健康。而大蒜能殺菌驅鬼怪,掛在門口辟邪用的。所謂邪:用現代漢語表示就是,細菌,病毒的意思。
B. 端午為什麼要喝雄黃酒
農歷五月初五為端午節,英文為Dragon Boat Festival 、Double Fifth Festival,又稱端陽節、龍舟節、女兒節、午日節、五月節、艾節、端五、重五、夏節、天中節、浴蘭節、屈原日、詩人節等。 端午節源於紀念屈原、伍子胥、曹娥; 端午節是我國二千多年的舊習俗,每到這一天,家家戶戶都懸鍾馗像,掛艾葉菖蒲,賽龍舟,游百病,佩香囊、綁五綵線;意在避邪、祛病、消災、強身。 端五節怎樣過? 1.吃粽子 是因屈原投江,民眾怕屈原的屍體被魚、蝦吃掉,所以用竹筒裝好米食投入江中,後來演變成用竹籜、竹葉包好投入江里餵魚、蝦。 2.喝雄黃 因端午節後各種蟲類,開始活躍起來,瘟疫漸多,雄黃具有消除疫病的功用;也是因白蛇傳的故事,白蛇喝了雄黃酒之後,差點現出蛇形,所以民眾則起而彷效,希望收到去邪的功能。 3.掛艾草、菖蒲、榕枝 端午節在門口掛艾草、菖蒲(蒲劍)或石榴、胡蒜,都有其原因。通常將艾、榕、菖蒲用紅紙綁成一束,然後插或懸在門上。因為菖蒲天中五瑞之首,象徵卻除不祥的寶劍,因為生長的季節和外形被視為感「百陰之氣」,葉片呈劍型,插在門口可以避邪。所以方士們稱它為「水劍」,後來的風俗則引伸為「蒲劍」,可 以斬千邪。清代顧鐵卿在」清嘉錄」中有一段記載「截蒲為劍,割蓬作鞭,副以桃梗蒜頭,懸於床戶,皆以卻鬼」。而晉代」風土志〃中則有「以艾為虎形,或剪綵為小虎,帖以艾葉,內人爭相裁之。以後更加菖蒲,或作人形,或肖劍狀,名為蒲劍,以驅邪卻鬼」。 艾草代表招百福,是一種可以治病的葯草,插在門口,可使身體健康。在 我國古代就一直是葯用植物,針灸裡面的灸法,就是用艾草做為主要成分 ,放在穴道上進行灼燒來治病。有關艾草可以驅邪的傳說已經流傳很久, 主要是它具備醫葯的功能而來,像宗懍的〃荊楚歲時記〃中記載日雞未鳴 時,采艾似人形者,攬而取之,收以灸病,甚驗。是日采艾為人形,懸於 戶上,可禳毒氣。」一般人也有在房屋前後栽種艾草,求吉祥的習俗。台灣民間也有在端午時貼〃午時聯〃,它的作用和靈符一樣,有些午時聯上有下列的句子「手執艾旗招百福,門懸蒲劍斬千邪」。 榕枝在民間的意義可使身體矯健「插榕較勇龍,插艾較勇健」。也有地方習 俗是掛石榴、胡蒜或山丹,胡蒜除邪治蟲毒;山丹方劑治顛狂,榴花懸門 避黃巢, 石榴花正是這個季節的花卉,也有治病的功能。石榴皮為一常見的中葯。而石榴花和黃巢的關系,還有一段故事。黃巢之亂的時候,有一次黃巢經過逼個村落,正好看到一個婦女背上背著一個較大的孩子,手上牽著一個年紀較小的,黃巢非常好奇,就詢問原因。那位婦人不認識黃巢,所以就直接說因為黃巢來了,殺了叔叔全家,只剩下這個唯一的命脈,所以萬一無法兼顧的時候,只好犧牲自己的骨肉,保全叔叔的骨肉。黃巢聽了大受感動,並且告訴婦人只要門上懸掛石榴花,就可以避黃巢之禍。 4.懸鍾馗像 因為民間傳說為抓鬼大帝,所以鍾馗像有辟鬼的能力,據說唐明皇曾夢到一個大鬼和一個小鬼,小鬼在偷吃東西,大鬼便把它捉到吃了。唐明皇問大鬼說:「你是什麼人?」大鬼說:「我叫鍾馗,是終南山的進士,因為面帽醜陋,應考時沒被錄取,我就自殺了。現在我誓為陛下除去天下妖魔。」明皇醒後,就叫畫家吳道子照他夢中所見,繪出鍾馗像來除邪。原來鍾馗像是在歲末時才掛的,明朝畫家文徵明還畫過「寒林鍾馗」,端午掛鍾馗像可能是到明末或清初才有的習俗,台灣較少有此一習俗。 5.劃龍船競賽 古代因為屈原投江而民眾競相劃船,為了救屈原。現代則為一種表現團隊精神的最佳活動,而且在全省各線市的主要河川,每年都舉辦劃龍船比賽,國內的無線電視台都會轉播比賽盛況,近年來有逐漸發展成國際邀請賽的情形。龍船比賽會讓外國友人喜歡的原因:它是一種有別於國外盛行的獨木舟或八人式的劃船,而是一種需要更多默契的力與美的運動。各地的龍船賽大同小異,值得一提的是:宜蘭縣二龍村的龍舟比賽,不因為他們的龍舟比其它地方長或漂亮而聞名,而是因為一項相傳有兩百年歷史,而且只有兩隊--上二龍村的淇武蘭和下二龍村的洲仔尾,他們各自擁有一條都繪有太極圖案的龍舟,只是淇武蘭以綠色為底,洲仔尾卻以紅色為底。比賽規則是兩村的居民都是選手,反覆在二龍溪比賽達數十次(從午後到黃昏),選手累了馬上換同村的人上場,最後以勝的次數多的隊伍為贏。 6.去三亞、杭州、桂林等城市都是旅遊的好去處;或羊台山,七娘山,南澳灣,梅林,蛇口遊玩3天吧,或者去踏青、郊遊、野餐;要不就幫家裡人做點事情啊。 忽聞粽子香、祝各位端午節安康!!!
求採納
C. 地下室有少量蜈蚣 我定期撒雄黃酒。這酒是殺死蜈蚣還是驅趕蜈蚣沒弄明白,我怕蜈蚣亂跑跑到別人家就麻煩
雄黃是驅趕
D. 夢幻西遊雄黃酒問題
雖然孩子成年了,但吃雄黃酒時系統會詢問你選擇一項孩子的資質,是直接將孩子回的資質提高,提答高後會根據孩子相應等級改變屬性狀態,也就是說雖然成年了增加資質屬性也是提高的,至於你說怎樣得到,一種是石猴授徒副本會滴,另外孩子生日領取禮物,房屋管家會給你紅雞蛋以及雄黃酒,最後一種就是直接購買玩家的了~希望能幫到你~
E. 蘇州端午習俗的蘇州吳地端午習俗-雄黃酒
五月自古被稱為毒月、惡月,百事多有禁忌。道觀,寺廟向施主贈送佩帶符篆等物,以避毒邪。因為艾草、菖蒲以及雄黃都有驅蟲殺毒作用,過端午節洗艾水澡、懸艾、纏五色絲、飲雄黃酒等,成了普遍的習俗,都是為了驅邪消災。
從前,蘇州端午節風俗照例要飲雄黃酒。江南民間端午節有吃"五黃"的食俗。「五黃」指黃鱔、黃魚、黃瓜、鹹蛋黃及雄黃酒。說雄黃酒,跟蘇州真的關系極深。民間傳說白娘子在端午喝了雄黃酒現出原形,嚇殺許仙,這個故事原形《白娘子永鎮雷峰塔》,是在明朝蘇州人馮夢龍寫的《警世通言》里第一次出現的。
《吳郡歲華紀麗》卷五:
今吳俗,午日多研雄黃末屑、蒲根和酒以飲,謂之雄黃酒。又以余酒染小兒額、胸、手足心,雲無蛇虺之患。復灑余瀝於門窗封凍壁間,以祛辟毒蟲。
《燕京歲時記》:
每至端陽,自初一日起,取雄黃合酒灑之,用塗小兒領及鼻耳間,以避毒物。
端五這天蘇州人家要瓶供蜀葵、石榴、蒲蓬等物,婦女簪艾葉、榴花,號稱「端五景」。人家各有宴會,慶賞端陽。葯市、酒肆會做生意的買賣人,會向老顧客贈送雄黃、芷術、酒糟。百行各業在這天也歇業,眾人在酒店裡開懷暢飲,名曰「白賞節」。 說起來,最早使用雄黃的,是道家煉丹中常用的葯材,葛洪在《抱朴子》里就提到用雄黃泡酒,《道藏》有「神仙酒煉雄黃方」,用雄黃做主葯,酒為輔料,認為喝了這酒,「腹中三蟲伏屍去,心開目明,使人有威武,入水辟蛟龍。入山辟虎狼,入軍辟五兵」,後來在民間就形成了對雄黃酒的推崇。
其實,雄黃是一種礦物質,又稱雞冠石,性溫,味苦辛,有毒,主要用做解毒、殺蟲葯。的確,古人很早就認識到雄黃解毒防疫的功能,中醫認為,雄黃外用治療疥癬惡瘡、蛇蟲咬傷等,效果較好。
端午節雄黃酒的前身,應該是菖蒲酒。菖蒲葉形如劍,故稱「蒲劍」,又因近水而生,而名「水劍」。製成菖蒲酒,具有性溫味辛特點。對肺胃均有益,可延年益壽。《本草綱目》載:「菖蒲酒治三十六風,一十二痹,通血脈,治骨瘺,久服耳目聰明。」
早在《後漢書》里,就有「孟陀,字伯良,以菖蒲酒一斛遺張讓,即拜涼州刺史」的典故,菖蒲酒是我國歷史傳統名酒,在漢朝就聲名遠揚,尤為歷代帝王、官宦所喜用。孫思邈《千金月令》:「端五,以菖蒲或縷或屑,以泛酒,謂之蒲酒。」《遵生八箋》稱:「端午日,以菖蒲一寸九節者,屑以浸酒。」唐殷堯藩有詩雲:
少年佳話倍多情,老去誰知感慨生。不效艾符趨習俗,但祈蒲酒話昇平。
宋朝詩人梅堯臣在端午節時,無菖蒲浸酒寧肯不飲,在端午日的詩中寫道:「有酒不病飲,況無菖蒲根。」他傍晚得到菖蒲時,寫下《端午晚得菖蒲》:「薄暮得菖蒲,猶勝竟日無。我焉能免俗,三揖向尊壺。」
宋朝端午習俗要喝的,還是菖蒲酒。明朝,菖蒲酒被列為皇家宮廷時令御酒,明代太監劉若愚寫的《酌中志》中說:「五月初一日起,至十三日止,宮眷內臣穿五毒艾虎補子衣,門兩旁安菖蒲、盆盒。初五日午時,飲硃砂、雄黃、菖蒲酒吃棕子。」
也是明代,謝肇淛《五雜咀》:「飲菖蒲酒也……而又以雄黃入酒飲之。」雄黃酒開始流行了。此外,還有硃砂酒,硃砂與雄黃一樣是道家煉丹喜歡用的葯材。
明馮應京《月令廣義》:「五日用硃砂酒,辟邪解毒,用酒染額胸手足心,無會虺蛇之患。又以灑牆壁門窗,以避毒蟲。」
古人飲雄黃酒,並不可取,雄黃其實有毒,連修行到家的白娘子都吃不得,凡人百姓,更不能喝,移風易俗,是情理中事。雄黃酒不能喝,蘇州以前端午吃黃魚的習俗卻延續下來了。在蘇州安度晚年的南宋詩人范成大有《田園雜興》詩:
海雨江風浪作堆,時新魚菜逐春回。荻芽抽筍河豚上,楝子花開石首來。
這里吟詠的「石首」,就是黃魚。《吳郡歲華紀麗》介紹,蘇州舊時有「鱑魚市」,
「吳中重午日,居民必買此魚,為祀先賞節之需。諺有雲:「楝子花開石首來,篋中絮被擁三台。」言典衣以買錢烹食也。每當曉色朦朧,(扌詹)夫爭到葑門外冰鮮魚行貿販,摩肩接踵,投錢如雨,牙人秤量,忙不暇給,謂之鱑魚市。」
清代蘇州老文人尤侗有《鱑魚》詩,連當時端午節黃魚的價格都說明白了:
門客不須彈鋏嘆,百錢足買十斤余。 香囊又叫香袋、香包、荷包,亦稱佩幃、容臭。其製作和佩戴史至少可以上溯到戰國時期,屈原《離騷》中有「扈江籬與辟芷兮,紉秋蘭以為佩」。
端午節,蘇州風俗要戴香囊。吳中風俗歷來競尚麗巧,舊時綉制香囊是一項極重要的女紅,每到端午節前夕,閨閣女子媳婦妯娌們就要早做准備,在自己做好的香囊上設計好新奇的文飾,再巧加刺綉,有十二生肖、獅子、雙魚、盤腸、花草、珍禽、瑞獸、蔬菜、瓜果等吉祥圖案,香囊形狀則長方形、正方形,也有三角形、稜角形、雞心形、菱形、斗形、月牙形、扇面形等等,上綉有花、草、蟲、鳥及羅漢錢等,款式極為精美,或者用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可愛。香囊多以棉布、絲綢為材,工藝講究,需裁剪、刺綉、挖補、粘貼、纏繞,閨閣中各展手段顯示本領,爭奇鬥巧,一旦完成,到時候拿出來交流品評,互相饋贈,「蘭閨彩伴,各賭針神,炫巽爭奇,互相投贈,新制日增。」(《吳郡歲劃紀麗》)
蘇州這種刺綉香囊,非常的小,香囊中盛雄黃,名雄黃荷包。大戶人家,更講究了,「鏤翠葉五色葵榴、鈿漆摺扇、真結百索釵符、牙筒香囊、艾朵彩團巧粽之屬」 (《吳郡歲劃紀麗》。
在端午,蘇州人家會找來獨頭(不分瓣的)大蒜頭,外面結線網裝好給小孩佩帶,稱為「獨囊網蒜」。另外,給小孩子戴的還有「裊羢銅錢」,用五彩絲線纏繞在銅錢上,或者做成虎頭的形狀,讓孩子佩帶腰間用以辟邪鎮惡。以前端午節,各家會在早晨就給孩子手腕、腳腕、脖子上拴五色線。系線時,禁忌兒童開口說話。據說,戴五色線可以避蛇蠍類毒蟲傷害保平安。這種風俗其實是漢代以來民間端午纏五彩絲辟鬼兵的沿襲,也是佩帶香囊習俗的前身。漢代的主要祛瘟飾物是朱索與桃印,朱索的作用是拴住人的魂魄,或圈住人的居處,以防止邪氣侵害。
應劭《風俗通義》載:「五月五日,以五彩絲系臂,名長命縷或續命縷、避兵繒、五色縷、朱索,避兵及鬼,命人不病瘟。」
《荊楚歲時記》:五月五日,以五彩絲系臂名曰辟兵,令人不病瘟。
「兵」是指五兵,既弓、矛、戟、劍、戈,代表戰亂瘟疫,人們相信用這樣的辦法可以逢凶化吉,讓小孩平安長大。所以,周處在《風土記》也說:五采系臂,謂為長命縷。五彩絲原來是纏在手臂上,唐代段成式《酉陽雜俎》:「北朝婦人,五日宛轉繩、長命縷,皆結為人像帶之。」明清時代,朱索主要成為兒童的佩帶物。明代田汝成《熙朝樂事》:「結五色絲為索,系小兒臂,男左女右,謂之長命縷。」
後來逐漸演變,把五彩絲綴編成方形飾物佩戴在胸前,開始向裝飾性方面發展,六朝以後又出現了百索、條達、條脫、合歡索、宛轉繩等名稱。北宋時於端午日賣「百索」,《歲時雜記》「端五以赤白彩造如囊,以綵線貫之,搐使如花形」。南宋時「撲賣諸般百索,小兒荷戴,系頭子,或用線結,或用珠兒結」,宮廷內「宰執以下」諸官員都用「百索綵線」結成「經筒」、「符袋」佩戴胸前, 「經筒」、「符袋」就是現在的香囊了。這些隨身攜帶的袋囊,裡面裝的東西幾經變化,有驅邪的靈符,有銅錢,有可辟蟲毒的雄黃粉,最後還出現了外國進貢的新奇香料。唐朝同昌公主的步輦綴五色香囊,每出遊芬香滿路,就是貢品香料。
端午佩香囊,雖是一種民俗,可以裝飾點綴節日氣氛,同時也有實用的清香、驅蟲、避瘟、防病的功能,是一種科學預防瘟疫的方法。夏季,各種傳染病開始流行,古人為了確保孩子們的健康,用中葯製成香囊拴在孩子們的衣襟和肩衣上,可以起到很好的預防作用。
端午香囊常用中草葯除了雄黃,硃砂、香葯外,還有其他中葯材,如化濁驅瘟的蒼術、白芷、菖蒲、冰片、牛黃、川芎、辛夷、艾草等。還有另類的蚌粉,如《歲時雜記》「端五日以蚌粉納帛中,綴之以綿,若數珠。令小兒帶之以吸汗也。」
舊俗,過了端午節就會把佩戴過的香囊扔掉,以棄除瘟病,今不多見。 在漢代,人們就有用朱索纏繞「葷菜」以驅邪的記載,葷菜就是有芳香氣味或辛辣味道的植物,如艾草、菖蒲、蔥、蒜之類。《清嘉錄》說:「截蒲為劍,割蓬作鞭,副以桃梗、蒜頭,懸於床戶,皆以卻鬼。」
蘇州人家端午節在家門口一般都要掛艾草、菖蒲,大蒜,通常將艾草、菖蒲用紅紙綁成一束,然後插或懸在門上。許多家庭還要將這些有消毒作用的草葯大蒜讓孩子隨身攜帶。端午節時,時近夏至,天氣轉熱,空氣潮濕,百毒齊出,蚊蟲滋生,疫病增多。古人用菖蒲、艾草、蒜頭來去除各種毒害,是有科學根據的。艾與菖蒲中都含有芳香油,因而可殺蟲。古代人們缺乏科學觀念,誤以為疾病皆由鬼邪作祟所至,故而節日一早便將艾蒿、菖蒲紮成人形,懸掛在門前,用以祛鬼禳邪、保持健康。
菖蒲是一種水生草本植物,樣子象寶劍,也稱「水劍」, 晉代《風土志》有「以艾為虎形,或剪綵為小虎,帖以艾葉,內人爭相裁之。以後更加菖蒲,或作人形,或肖劍狀,名為蒲劍,以驅邪卻鬼」,插在門口,邪氣鬼魅便不敢進門騷擾。我國現存第一部本草著作《神農本草經》將菖蒲列為上品葯物,稱它「開心孔,通九竅,明耳目,出聲音。」唐代醫家孫思邈也說它「久服輕身,聰耳明目,不忘,不迷惑,益心智,高志不老」,並把它列在《千金翼方》治健忘10味葯物的第二位。葛洪《抱朴子》記載:有一位叫韓眾的人,堅持服菖蒲13年後,竟遍身長出細毛,不畏嚴寒,到冬天仍袒衣露胸。更令人詫異的是,服菖蒲後他記憶大增,能「日記萬言」。菖蒲的採集也有講究,《遵生八箋》說:「須在清凈石上,水中生者,以南流水邊者佳,北流者不佳。」
《荊楚歲時記》說,「(農歷)五月五日,采艾以為人,懸門戶上,以禳青氣」。艾草在古代一直就是葯用植物,文獻記載,早在2000多年前艾草已經入葯。傳統針灸裡面的灸法,就是用艾草作為主要成分,放在穴道上進行灼燒來治病。艾草有特殊香氣,具有驅蚊蟲的功效。端午節期間,是割艾草的時節,含艾油最多,功效最好,人們爭相采艾,插在門口,或在室內燃燒, 它散發的氣息能驅蟲殺菌,而且氣味芬芳,有通氣活血之效,是一種天然的空氣清潔劑。所以舊時人們相信它的作用和靈符一樣,可使身體健康,消疾病、驅鬼邪、避晦氣。古人對室內空氣流通保持潔凈其實一直很講究,尤其是夏至時分,衛生特別注意, 比如《雲笈七簽》里明確提到:「五月並十二月晦日,正月中,常宜焚燒殺鬼舟」。這種丹葯的配方很復雜:
鬼箭、蜈蚣、牛黃、野葛、雄黃、雌黃、硃砂、黎蘆、鬼比目、桃仁、烏頭、附子、半夏、硫黃、巴豆、犀角、麝香、白術、蒼術(各等分)共十二味,為末,用草汁為丸,否用糊汁亦可,丸如雞子大,每焚一丸,百邪皆滅。
這是用來焚燒以後,驅除污濁之氣的,《道藏》里還有一種靈寶辟瘟丹:
蒼術一斤、降香四兩、雄黃二兩、硃砂二兩、硫黃一兩、硝石一兩、柏葉八兩、菖蒲根四兩、丹參二兩、桂皮二兩、藿香二兩、白芷四兩、桃頭四兩,五月五日午時收、雄狐糞二兩、蘄艾四兩、商陸根二兩、大黃二兩、羌活二兩、獨活二兩、雌黃一兩、赤小豆二兩、仙茅二兩、唵叭香無亦可免。
以上二十四味,按二十四氣,為末,米糊為丸,如彈子大,火上焚燒一丸。
要問真假,曠達如蘇東坡,他在《仇池筆記》里有精彩的回答:
端午日日未出時,以意求艾似人者,采之以灸,殊效。一書中見之,忘其為何書也。艾未有真似人者,於明暗間以意命之而已。萬法皆妄,無一真者,此何疑也。
當然,古老的一些民俗往往包含著前人的智慧與創造,不單純是所謂的迷信。 農歷五月正是天氣炎熱、疾病多發的季節,很多毒蛇害蟲都在五月繁殖活躍起來,經常給人造成危害。五月有五毒,為了防禦疾病,增強健康,到了五月端午之時,人們便要遍踏百草,採集葯材。民間習俗認為,端午是草木一年中葯性最強的一天,端午遍地皆葯,這天最適合炮製。在民間,一直有「端午節期間,百草為葯」的說法,《清嘉錄》介紹了蘇州這天「采百草」的習俗:
士人采百草之可療疾者,留以供葯餌,俗稱「草頭方」。葯市收癩蝦蟇,刺取其沫,謂之「蟾酥」,為修合丹丸之用,率以萬計。人家小兒女之未痘者,以水畜養癩蝦蟇五個或七個,俟其吐沫。過午,取水煎湯浴之,令痘瘡稀。
《吳郡歲華紀麗》也說,「今吳俗,亦於午日,采百草之可療疾者……又收蜈蚣蛇虺,皆以備攻毒之用。」
《夏小正》雲:「是月蓄葯,以蠲毒氣。」
西晉文學家,蘇州人陸機在《要覽》里,有關於端午日制葯的神奇描述:「萬歲蟾蜍……以五月五日取陰干,以其足畫地,即流水,帶之於身,能辟兵。」此事也見於葛洪《抱朴子》,這當然是荒誕不經的。不過吳地風習,端午的確又有作葯浴之俗,在家裡使用一些中草葯熬水,去給孩子和大人洗澡,以消滅身上的病菌。
明朝屠隆在《遵生八箋》里記了很多隻適合在端午炮製才靈驗的古代偏方,有些今天讀來固然覺得可笑,可還是饒有興味的,「五月五日宜合紫金錠、保生錠子,治小兒疾。方在醫書錄。內府此日用雄黃研末,少加硃砂,收真蟾酥作杵,陰干。凡遇惡毒初起,以唾磨搽,微痛,立消。」(《雜記》)
炮製專治狐臭的葯,「五日,取露草百種,陰干,燒為灰,以井水煉成膏,再用嚴醋和為餅子,腋下挾之,干即換去。五遍,能治腋下臭氣。」(陳藏器《本草拾遺》)
再比如這種傷葯: 「五日,取晚蠶蛾裝一節竹筒內,開眠處封貯,待其乾死。遇竹木刺傷者,以些少塗之,即出。更有別用,如此方可收得。」(《廣惠方》)
今天我們一般人吃魚,不小心魚刺卡了嗓子,會去吃點飯團,或者喝醋,有先見之明的古人在端午這天,跑到韭菜地里去找蚯蚓糞便做葯:五日午時,韭菜地上,面東不語,取蚯蚓泥藏之。(蚯蚓糞也,圓如碎珠,粒粒成塊,即此物也。)遇魚骨鯁喉,用此少許擦咽喉外皮,即消。
如今增強記憶力的營養品滿街做廣告,古人相信在端午這天 「取鱉爪著衣領中,令人不忘。」(《瑣碎錄》)估計是因為龜鱉咬人死比鬆口的緣故,下面在端午進行的加強記憶力的「科學活動」則近巫術-----《千金方》曰:「五日日末出時,取東向桃枝刻作小人形,著衣領中,令人不忘。」
有的乾脆就是迷信,念咒畫符-----「五日,硃砂寫茶字倒貼,辟蛇蠍;寫白字倒貼柱上,辟蚊蟲。寫儀方二字倒貼亦妙。」「午時將燈草浸油內,望太陽咒曰:天上金雞吃蚊子腦髓液。念七遍,吸太陽氣吹於燈草上,夜點燈草,照蚊皆去。」
更有產科大夫的偏方,《雲笈七簽》曰:「五日午時,取天落水磨朱寫一龍字,明年若又雨,取水磨墨寫一龍字,如錢大,二字合作一小丸。婦人難產,乳香湯吞之;生出,男左女右手中握字丸即下。如次年無雨,前字無用矣。每年須寫百字友濟人。」
其中盡管有迷信色彩,其實「五日」已經成為一種符號,信仰,也可看成是一種節氣泛稱,其實是源於端午時節中葯的葯性最足,而中葯最講究「道地」二字。
蘇州是吳門醫派的發源地,傳統制葯業發達。明末,蘇州吳縣人吳有性在祟禎15年(公元1642年)寫了著名的《溫疫論》,被譽為我國第一部治療傳染病的專著。他在書中認為,瘟疫的傳播途徑主要有兩條,一為「天受」,一為「傳染」 ,瘟疫的病因由於「四時不正之氣」,感染「戾氣」而成。正因為如此,今天看待古人在端午節掛艾葉、灑雄黃、佩香囊,都是為了預防「戾氣」。
如此,端午堪稱中國傳統的醫葯節了。
F. 端午節除了吃粽子外還要喝雄黃酒,誰能說說雄黃酒的來歷嗎
雄黃酒算是用來驅趕毒蛇的,以前有些討飯的人就是靠雄黃來防止毒蛇的。而且山中的野雞在做窩的時候,都會在窩底下放一些雄黃精,也是為了防止毒蛇闖入的。
採納哦
G. 端午食粽飲雄黃酒是怎樣的習俗
端午節吃粽子已經復成為我國的傳統制習俗。粽子由來已久,而且品種繁多。
晉代時候,粽子正式被定為端午節食品。南北朝時期,粽子米中摻了肉、板栗、紅棗等,做成了品種多樣的雜粽。
唐代已經出現了錐形、菱形的粽子,宋朝時出現了果品入粽的蜜餞粽。元明時,品種花樣更多,出現了豆沙、豬肉、松仁、棗、胡桃等餡的粽子。
為紀念屈原,端午節的早晨家家吃粽子,粽子一般是前一天包好,夜間煮熟,早晨食用。
粽子主要是用嫩蘆葦葉或竹葉包制而成的。形狀一般為三角形,也有方型、圓型及長條型。煮粽子時,鍋里一定要煮雞蛋,也可以煮些鴨蛋、鵝蛋等。這裡面也有講究,因為吃過甜的粽子,再吃鹹的雞蛋,據說可以防止夏天生瘡。
除了吃粽子、雞蛋外,飲雄黃酒也是端午節飲食的重要內容。民間有飲了雄黃酒,百病都遠走、五月五日飲雄黃菖蒲酒,可除百疾而禁百蟲、帶雄黃進山不怕蛇等俗言。
雄黃是一種中葯材,中醫葯書籍說雄黃能治百蟲毒、蟲獸傷等症,另外,白酒調配雄黃和白礬水來塗抹毒蟲蜇傷和蚊叮蟲咬,具有一定的療效。
但是雄黃有毒,所以不宜服用。
現在有一些地方,仍有端陽節在屋內外灑雄黃水的習俗,也有在小孩的耳、鼻、額頭上塗抹雄黃的舊習。
H. 端午節為什麼要喝雄黃酒呢,為什麼要在門前掛艾草和蒼蒲,有何喻意
喝雄黃酒,據說屈原投江之後,百姓為了避免屈原屍體被江里的魚龍所傷,便紛紛把粽子、鹹蛋投人江中喂魚龍。一個老醫生拿來一壇雄黃酒倒人江里,說要葯暈魚龍。一會兒,水面果真浮起一條暈龍,龍須上還沾有一片衣襟。人們就把這條龍拉上岸,剝了皮,抽了筋,解除心頭之恨。然後把龍筋纏在孩子們的手腕和脖子上,又用雄黃酒抹七竅。使那些毒蛇害蟲不敢傷害像屈原一樣心靈純潔的孩子們。
我國民間有「早端午,晚中秋」之說,古人以為晨屬龍,晨時正是群龍形雨之時,故在端午節早晨設雄黃酒以飲宴祈雨,希望有個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的好年景。有的地方在端午清晨,人們還喜歡把雄黃酒或雄黃水灑在屋子外,塗在小孩耳、鼻、頭額和面頰上,以避除毒蟲、蚊蠅叮咬,驅散瘟疫毒氣。
然而,現代科學證明,雄黃含有較強的致癌物質,即使小劑量眼用雄黃酒,也會對肝臟造成傷害,所以,飲雄黃酒這一習俗,確應改變了。
端午「插艾草」的來歷
端午節本是紀念屈原的節日。至唐黃巾起義時,黃巢義軍攻打中原地區,時值端午。當地官員於是放出風聲:「黃巢隔山搖刀,人頭落地!」動員民眾逃離家園,是為"走黃巢"。實際是使義軍無法與民眾接觸,以制義軍不斷擴大之勢。
中原地區某戶人家,男人都外出了,家中只有一婦人與二個小孩,一小孩為親生,一小孩是她嫂子的遺孤。親生的小孩剛能行走,她嫂子的遺孤大她自己的小孩一歲。婦人一人帶二小孩逃難,背著她嫂子的遺孤,卻讓自已剛能行走的小孩步行,但卻落在後頭。走不多遠,遇一黃衣人,問:「嫂嫂為何不讓大小孩走路,而讓小的小孩走路?」婦人如實相告,黃衣人聽後甚為感動,道:「你危難之中行忠義之事,已破黃巢之刀,黃巢已無法取你人頭,其實你只需在家門口插上艾草,表示你家是忠義之家,黃巢便無奈你何。」言罷竟忽不見。婦人認為是仙人指點,於是回家依言而作,並沿途叫逃難之人插艾草可破黃巢之刀雲雲。因此婦人平時善良,多行善事,諸多民眾都相信,依言在家門口插上艾草不用「走黃巢」,在家中過端午節。
果然,義軍過境,見家中插艾草的人家,無人打擾,隨軍的醫生還為民眾看病,問疾苦。一時婦人遇仙人指點之事在各地傳開,平民之家,不再「走黃巢」,紛紛插艾草過端午,並效婦人行忠義之事。
其實,黃衣人是黃巢義軍的前鋒謀士,武藝高強。義軍所到之處,都是無人村,義軍無人支援,成了孤軍。謀士知有蹊蹺,化成便衣,獨自尋找原因,遇是了婦人。忽然不見,只是縱身跳上大樹隱藏起來了。謀士小施一計,不僅破了官府的:「黃巢隔山搖刀,人頭落地!」謠言,為義軍獲得民眾支持,又使民眾積德行善成風,世人於是將此傳統繼承下來,成為今天端午節「插艾草」的風俗。
陸河人為客家人,多為中原遷移到陸河。是以大都保持了「走黃巢」「插艾草」的習俗。
端午節在門口掛艾草、菖蒲(蒲劍)或石榴、胡蒜,都有其原因。通常將艾、榕、菖蒲用紅紙綁成一束,然後插或懸在門上。因為菖蒲天中五瑞之首,象徵卻除不祥的寶劍,因為生長的季節和外形被視為感「百陰之氣」,葉片呈劍型,插在門口可以避邪。所以方士們稱它為「水劍」,後來的風俗則引伸為「蒲劍」,可 以斬千邪。清代顧鐵卿在」清嘉錄」中有一段記載「截蒲為劍,割蓬作鞭,副以桃梗蒜頭,懸於床戶,皆以卻鬼」。而晉代」風土志″中則有「以艾為虎形,或剪綵為小虎,帖以艾葉,內人爭相裁之。以後更加菖蒲,或作人形,或肖劍狀,名為蒲劍,以驅邪卻鬼」。
艾草代表招百福,是一種可以治病的葯草,插在門口,可使身體健康。在 我國古代就一直是葯用植物,針灸裡面的灸法,就是用艾草做為主要成分 ,放在穴道上進行灼燒來治病。有關艾草可以驅邪的傳說已經流傳很久, 主要是它具備醫葯的功能而來,像宗懍的″荊楚歲時記″中記載日雞未鳴 時,采艾似人形者,攬而取之,收以灸病,甚驗。是日采艾為人形,懸於 戶上,可禳毒氣。」一般人也有在房屋前後栽種艾草,求吉祥的習俗。台灣民間也有在端午時貼″午時聯″,它的作用和靈符一樣,有些午時聯上有下列的句子「手執艾旗招百福,門懸蒲劍斬千邪」。 榕枝在民間的意義可使身體矯健「插榕較勇龍,插艾較勇健」。也有地方習 俗是掛石榴、胡蒜或山丹,胡蒜除邪治蟲毒;山丹方劑治顛狂,榴花懸門 避黃巢, 石榴花正是這個季節的花卉,也有治病的功能。石榴皮為一常見的中葯。而石榴花和黃巢的關系,還有一段故事。黃巢之亂的時候,有一次黃巢經過逼個村落,正好看到一個婦女背上背著一個較大的孩子,手上牽著一個年紀較小的,黃巢非常好奇,就詢問原因。那位婦人不認識黃巢,所以就直接說因為黃巢來了,殺了叔叔全家,只剩下這個唯一的命脈,所以萬一無法兼顧的時候,只好犧牲自己的骨肉,保全叔叔的骨肉。黃巢聽了大受感動,並且告訴婦人只要門上懸掛石榴花,就可以避黃巢之禍。
I. .端午節喝雄黃酒的來歷對人體有無害
http://www.ybxmf.com/bbs/dispbbs.asp?boardid=88&id=2788&page=1
......
「五月五,是端陽。門插艾,香滿堂。吃粽子,灑白糖。龍船下水喜洋洋。」這首流傳了數千年的民謠便是對端午習俗的總結。不過在端午的這一天,除了吃粽子、賽龍船外,我國民間還有飲雄黃酒、懸艾草、簪菖蒲、掛鍾馗、戴香包等多為祛邪健身習俗。
戴香包,各地都有。每逢端午節,尤其是婦女和兒童,都佩戴香包。追溯香包的起源,早在先秦時代,女子用五線製成的飾物戴在頭上,到了南北朝時期,就發展為香袋,到了唐代,出現了裝有香料的香球。香包的主要原料是雄黃、艾葉、熏草等,其作用在古代被神化了,《封神榜》中的小哪吒的紅兜肚,有斗邪必勝的效果。人們熟悉《白蛇傳》的白娘子,就是因為經不起許仙的勸誘,喝了雄黃酒才顯露了原形的。其實早在《抱朴子·登涉》中就有記載:「黃帝欲登園丘,其地多大蛇,廣成子教之佩戴雄黃、其蛇皆去。」後,這個記載被美國人W·愛伯哈德拿去,在他編撰的《中國文化象徵詞典》中,就這段記載作了如下說明:「黃帝部族發生了大瘟疫,聽說廣成子醫道高明,派人前去討教醫治瘟疫的辦法,廣成子用雄黃裝包,讓他倆戴在身,結果病治好了。」這一說法倒也有科學的道理。在遠古時代,廣成子其人既是巫師又是醫生,可見香包在我國遠古時代就有了。
端午時節及節後,氣候炎熱,蠅蟲飛動,毒氣上升,疫病萌發。古人認為人是吃五穀雜糧生百病的,而病從口入,多為邪雜之氣,經口鼻吸入。人們在長期同各種病魔斗爭過程中,發現飲雄黃酒、佩戴香包能驅邪解毒,自有它的醫理。要說香包先說雄黃和雄黃酒。雄黃許多地方都盛產,人們在不斷的實踐過程中用雄黃釀成雄黃酒,《清嘉錄》記載:「研雄黃末,屑蒲根,和酒飲之,謂之雄黃酒。」即在酒里加上雄黃。雄黃,橘紅色,可入葯解病毒。雄黃酒是端午節的美酒。舊時建寧幾乎家家釀雄黃酒,但多為男人飲,有些會喝酒的女人也飲些,小孩不能喝,大人就用手蘸酒在小孩面龐耳鼻手心足心塗沫一番。後來人們就在雄黃里加入艾葉、熏草等原料製成香包供婦女和兒童佩戴。
香包以葯物之味,經口鼻吸入,使經脈大通,祛邪扶正,以達到祛病強身之功效。況雄黃、艾葉、熏草都揮發一種奇異的香味,而蛇蟲聞之遠遁,既減少了傳染源,又可起到殺除病菌,消除汗臭,清爽神志的作用。
......
--------------------------------------------------------------------------------------------------------------
http://sohu.easytour.com.cn/travel/Colligate/17079.aspx
端午節習俗之 喝雄黃酒驅邪消疫
雄黃酒
因端午節後各種蟲類,還是活躍起來,瘟疫漸多,雄黃具有消除疫病的功用;也是因白蛇傳的故事,白蛇喝了雄黃酒之後,差點現出蛇形,所以民眾則起而仿效,希望收到去邪的功能。
--------------------------------------------------------------------------------------------------------------
http://www.iaskbbs.com/a/todayrenews/0522105687.html
端午節喝不得雄黃酒 2006-5-22 10:55:17 天下文摘 iAskBbs.Com
我國不少地區有過端午節喝雄黃酒的習慣,端午節這天的中午和晚上,把雄黃放到酒中飲服,並把雄黃酒塗在小孩的耳、鼻、額頭、手、足等處,據說可消毒殺蟲,防範蛇、蟲、蜈蚣所傷。其實這樣做很危險。
雄黃的主要成分為硫化坤,是提煉砒霜(雄黃以紅黃色狀如雞冠者質較純粹,如為白色結晶或碾碎時外紅中白者,均為含有砒霜之明徵)的主要原料。喝雄黃酒等於吃砒霜,如果把雄黃酒加熱後飲服,則危險性更大。
雄黃中毒的主要症狀為上吐下瀉。中毒後的急救方法,可用防已9克,或生甘草1份、綠豆2份,煎濃汁頻服。
--------------------------------------------------------------------------------------------------------------
http://bbs.nxnews.net/forum/dispbbs.asp?boardid=84&id=35160
喝雄黃酒易中毒喝雄黃酒易中毒 主要化學成分加熱後變成砒霜
端午將至,民間有飲雄黃酒過節的習俗。近日,有小販在路邊叫賣雄黃酒,但專家提醒,喝雄黃酒極易中毒。
有些市民認為,端午節喝雄黃酒,可以驅邪解毒。但市中心醫院內科主任葯師張軍說,雄黃的主要化學成分是有毒的二硫化砷,加熱後經化學發應變成三氧化二砷,也就是砒霜,人飲用後會中毒。
他還提醒,若一定要用雄黃酒應節令,可噴在床下、牆邊等角落,以避毒蟲。
據<<武漢晚報>>
J. 喝了雄黃酒中毒,要怎麼解毒
我家的雞吃了雄黃米酒查中毒怎樣解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