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酒類全科 > 廣西雄黃酒

廣西雄黃酒

發布時間:2021-02-14 11:07:26

❶ 廣西壯族的民風民俗,急急急急急急!

日常食俗
多數地區的壯族習慣於日食三餐,有少數地區的壯族也吃四餐,即在中、晚餐之間加一小餐。早、中餐比較簡單,一般吃稀飯,晚餐為正餐,多吃干飯,菜餚也較為豐富。大米、玉米是壯族地區盛產的糧食,自然成為他們的主食。製作方法多種多樣,比如大米有秈米、粳米、糯米等品種。平時用於做飯、煮粥,也常蒸成米粉(類似面條,有湯食、炒食之分)食用,味道鮮美可口。粳米、糯米還可泡成甜米酒即醪糟(方法與漢族同)。營養豐富,在冬天常吃,能起禦寒滋補作用。糯米常用做糍粑、粽子、五色糯米飯等,是壯族節慶的必備食品。玉米也有機玉米與糯玉米之別,機玉米用於熬粥,有時也煎成玉米餅。玉米粥乃山裡壯族人最常吃的。有些地方還有吃南瓜粥的習慣,即先將瓜熬爛,加玉米面煮熟即可。糯玉米磨成面後,可做糯玉米粑,或捏成雞蛋大小的面團(內可包有糖、芝麻、花生等餡料),再用水煮熟,與其清湯同吃,相當於漢族元宵、色味俱美。甜食是壯族食俗中的又一特色。糍粑、五色飯、水晶包(一種以肥肉丁加白糖為餡的包子)等均要用糖,連玉米粥也往往加上糖。日常蔬菜有青菜、瓜苗、瓜葉、京白菜(大白菜)、小白菜、油菜、芥菜、生菜、芹菜、菠菜、芥藍、蕹菜、蘿卜、苦麻菜,甚至豆葉、紅薯葉、南瓜苗、南瓜花、豌豆苗也可以為菜。以水煮最為常見,也有腌菜的習慣,腌成酸菜、酸筍、咸蘿卜、大頭菜等。快出鍋時加入豬油、食鹽、蔥花。壯族對任何禽畜肉都不禁吃,如豬肉、牛肉、羊肉、雞、鴨、鵝等,有些地區還酷愛吃狗肉。豬肉也是整塊先煮,後切成一手見方肉塊,回鍋加調料即成。壯族人習慣將新鮮的雞、鴨、魚和蔬菜製成七八成熟,菜在熱鍋中稍煸炒後即出鍋,可以保持菜的鮮味。壯族自家還釀制米酒、紅薯酒和木薯酒,度數都不太高,其中米酒是過節和待客的主要飲料,有的在米酒中配以雞膽稱為雞膽酒,配以雞雜稱為雞雜酒,配以豬肝稱為豬肝酒。飲雞雜酒和豬肝酒時要一飲而盡,留在嘴裡的雞雜、豬肝則慢慢咀嚼,既可解酒,又可當菜。

節慶、禮儀食俗 壯族最隆重的節日莫過於春節,其次是七月十五中元鬼節、三月三、清明上墳、八月十五中秋,還有端午、重陽、嘗新、冬至、牛魂、送灶等等,幾乎每個月都要過節。過春節一般在臘月二十三過送灶節後便開始著手准備,要把房子打掃得窗明幾凈,二十七宰年豬,二十八包粽子,二十九做糍粑。除夕晚,在豐盛的菜餚中最富特色的是整煮的大公雞,家家必有。壯族人認為,沒有雞不算過年。年初一喝糯米甜酒、吃湯圓(一種不帶餡的元宵,煮時水裡放糖),初二以後方能走親訪友,相互拜年,互贈的食品中有糍粑、粽子、米花糖等,一直延續到十五元宵,有些地方甚至到正月三十,整個春節才算結束。三月三按過去的習俗為上墳掃墓的日子,屆時家家戶戶都要派人攜帶五色糯米飯、彩蛋等到先祖墳頭去祭祀、清掃墓地,並由長者宣講祖傳家史、族規,共進野餐。還有的對唱山歌,熱鬧非凡。1940年後,這一傳統已逐步發展到有組織的賽歌會,氣氛更加隆重、熱烈。其他節日食俗也都各有講究,各具特色,比如中元吃鴨、端午吃粽、重陽吃粑等等。壯族的粽子分為包米粽(用浸泡後的糯米包紮)和包糕粽(經浸好的糯米水磨成漿和過濾成「糕」後再包紮。「包菜」也稱「包生飯」,是三月三、四月八(牛魂節)許多壯族地區人們愛吃的節日食品。其方法新鮮別致,即用「包生菜」的寬嫩葉包上一小口飯,放入口中嚼吃。頗有獨特風味。

壯族是個好客的民族,過去到壯族村寨任何一家作客的客人都被認為是全寨的客人,往往幾家輪流請吃飯,有時一餐飯吃五、六家。不管遠親近鄰來家做客,都要以禮相迎,熱情接待。平時即有相互做客的習慣,比如一家殺豬,必定請全村各戶每家來一人,共吃一餐。招待客人的餐桌上務必備酒,方顯隆重。敬酒的習俗為「喝交杯」,其實並不用杯,而是用白瓷湯匙。兩人從酒碗中各舀一匙,相互交飲,眼睛真誠地望著對方。婚喪嫁娶、蓋房造屋,以及小孩滿月、周歲等紅白喜事,都要置席痛飲。一般要有扣肉、米粉肉、清煮白肉塊、豬肝、白斬雞、烤乳豬、豆腐圓、油炸蓉(用油豆腐加工而成)、筍片、魚生等8或10道菜。實行男女分席,但一般不排座次,不論輩分大小,均可同桌。並且按規矩,即便是吃奶的嬰兒,凡入席即算一座,有其一份菜,由家長代為收存,用干凈的闊葉片包好帶回家,意為平等相待。每次夾菜,都由一席之主先夾最好的送到客人碗碟里,然後其他人才能下筷。壯族喪葬酒席多為素菜,只有出殯以後才能吃葷。

祭祀食俗 壯族過去信仰多神,崇拜自然,認為萬物有靈,如果村寨中有一棵參天大樹,往往被視為全村的保護神而加以崇拜,誰家有人病重必定要到樹前燒香焚紙,祈求保佑;村後有個懸崖龍洞也被認為是顯靈聖地或鬼神棲息之所,而常去焚香超度,祭鬼消災。更多的是祭土地神,壯族地區幾乎每個村寨都在離村不遠的山腳下立一土地廟,每逢過節或是平時殺豬,都要以整煮豬頭去那裡超度一番,若做烤豬則抬著整豬前去敬祭。家神更是每節必祭,擺上酒、肉、整雞等供品,祭罷方能食用。一年之中最大的祭祀活動是農歷七月十五日的中元節。過中元節時,家家都要殺雞宰鴨,蒸五色糯米飯,祭祖、祭鬼神,以求免除災禍。牛魂節祭牛魂,多在春耕以後的一天,有的地方固定於農歷四月初八進行。這天,各家都帶著一籃五色糯米飯和一束鮮草,到牛欄旁祭牛魂,然後把一半食品及鮮草給耕牛吃。過去,桂西南一帶壯族要在霜降節殺雞宰鵝,做糍粑,蒸糯米飯,聚集在玉音廟宇供祭。相傳霜降節是紀念反抗外來侵略的英雄的節日,已有360多年的歷史。

❷ 古人流行端午日塗飲雄黃酒的意義是

飲蒲酒、雄黃、硃砂酒,以酒灑噴。《荊楚歲時記》:「以菖蒲(多年生草本植物,生在水邊,地下有淡紅色根莖,葉子形狀像劍,肉穗花序。根莖可做香料,也可入葯)或鏤或屑,以冷酒。」蒲酒味芳香,有爽口之感,後來又在酒中加入雄黃、硃砂等。 明謝肇淛《五雜咀》:「飲菖蒲酒也……而又以雄黃入酒飲之。」明馮應京《月令廣...義》:「五日用硃砂酒,辟邪解毒,用酒染額胸手足心,無會虺(古書上說的一種毒蛇)蛇之患。又以灑牆壁門窗,以避毒蟲。」此俗流傳較廣。 至今,如廣西賓陽,逢端午時便有一包包的葯料出售,包括雄黃、朱耒、柏子,桃仁、蒲片、艾葉等,人們浸入酒後再用菖蒲艾蓬蘸灑牆壁角落、門窗、床下等,再用酒塗小兒耳鼻、肚臍,以驅毒蟲,求小兒平安。 另外有的地區還用雄黃酒末在小孩額上畫「王」字,使小孩帶有虎的印記,以用虎辟邪。

❸ 端午節廣西都有哪些習俗

廣西端午節習俗大觀

過端午節,這一習俗在我國已經延續了2000多年。每到農歷五月五日這一天,全國各地都按其傳統的風俗過節,廣西人也不例外。廣西人過端午時,為紀念屈原而沿襲下來的傳統習俗有賽龍舟、吃粽子、備牲醴等;而在屈原的傳說尚未廣泛流傳前,端午的習俗則因襲對惡日的禁忌,以保健、避疫為主,而保健、避疫,又主要體現在掛艾葉菖蒲、佩香囊避邪,以及洗中葯浴、泡飲草葯酒和雄黃酒上

賽龍舟

作為端午節最具特色的習俗,賽龍舟由來已久。民間傳說當時楚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死去,於是有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於是每年農歷五月五日便劃龍舟以示紀念,並借劃龍舟驅散江中的魚,以免魚兒吃掉屈原的遺體。如今,賽龍舟已成為一項大眾化的傳統競技運動,每年端午,廣西的各地都有賽龍舟的活動,屆時江邊河畔,人山人海、熱鬧無比。

其龍舟分為兩種。其一分為上下兩層,上層有小孩裝扮各種歷史、神仙人物,下層載有鼓吹手,敲鑼打鼓,兩旁坐著劃船的水手,這種龍舟頗具表演色彩。另一種就是競賽用的小龍舟。比賽時,小龍舟繞著大龍舟打轉,待大龍舟上拋下物件,小龍舟上的水手便下水爭搶。其中以錢和鴨兩物最難搶得,因為錢幣入水即沉,而鴨子則會四處游竄躲避。

南寧市的賽龍舟活動自解放後至今一直在邕江舉行,今年第一次移師南湖公園,賽程以南湖大橋為起點,碧湖路為終點,全長600米。6月20日,51支男女船隊在此角逐。

吃粽子

端午節,廣西各族人民都有吃粽子的習俗,粽子的做法也各有講究。在南寧生活了7年多的陳大媽祖籍湖北仙桃市,她告訴記者,在老家,每年端午,家家戶戶都煮糯米飯或蒸粽子,除了家人自己品嘗外,還要將部分粽子投入江中,以祭祀屈原。人們為了防止魚將粽子吃掉,就用竹筒盛裝糯米飯擲進江里,後來漸漸用方便簡單的粽葉包米代替竹筒。廣西人包粽子,也沿襲了這一習俗。

掛艾葉菖蒲、泡飲草葯

酒往年端午,記者家住的院子里,樓上樓下都有不少人將菖蒲、艾葉、蒜頭、龍船花等中草葯葉紮成一束,掛在門邊。一問才知道這也是廣西人過端午的傳統習俗之一,除此之外,一些人家還將這些中草葯泡酒飲用。

草葯浴

家住南寧市城北區南鐵機務段的韋家昌是老南寧了,他說小時候一到端午,母親就會到菜市買回一把一把的中草葯回來熬水後給自己洗澡,說是洗了之後就不會生瘡長痱子。現在自己有了孩子,就每年給孩子洗。韋先生說,這種端午「草葯浴」在廣西流傳已久,不但是南寧,很多地方都有這種習俗。

端午節故事與傳說

關於端午節的由來,其實向來都說法不一。有些人都將它視為是紀念於五月初五投汨羅江的愛國詩人屈原。有人說,這一個節日在古代,是一個消毒避疫的日子。

根據文獻上的記載,以及歷代相傳流行下來的許多端午習俗,五月被視為「毒月」、「惡月」,五月初五是九毒之首,所以這一天便流傳了許多驅邪、消毒和避疫的特殊習俗如插蒲子艾葉、喝雄黃酒、祭五瘟使者等。

後來的後來,端午節的意義起了變化。人們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的愛國精神及崇高的人格,將這個一直流傳的端午原意給忘了,把一些原先未必是紀念屈原的劃龍船及包粽子等習俗,聯繫到他的身上。

現在大部分得人都只記得端午節和屈原有關,而其實一些新一代的年輕人對於屈原的故事也沒有多大的印象了。他們知道的是,這是吃粽子的節日,如此而已。

關於端午節賽龍舟,其實現在不是端午節的到來賽龍舟的比賽項目也是處處有。從驅邪避疫,到紀念屈原,端午節的意義起了很大的變化。

這個節日的原意,在年復一年的社會變遷中漸漸的受到「 蠶食」。

今天,這個節日變成了一個中國人美食的節日。從舊有的角黍,粽子製作到今天的各式各樣多姿多彩的包粽。許多的地方都融入自己的地方美食特點在粽子中。

其實,端午節的主要習俗是賽龍舟。關於龍舟的競渡,文字的記載始於公元五百年前梁代吳均的的《續齊諧記》。較後,許多的記載中都可以找到有關賽龍舟的文字記載。現存中國各地的數千種方誌中,共有227種方誌有龍舟競渡的記載。

端午劃龍舟,龍舟競渡的說法,包括有「大眾舟齊出發,趕往丞救屈原。」及「一吶喊鼓樂嚇退蛟龍。」。這些都讓人聯想到屈原。

每年的端午,在中國大江南北以及南洋一帶的華族,都還會舉辦龍舟競渡,提倡端午龍舟賽。

端午節的傳說

戰國時代,楚秦爭奪霸權,詩人屈原很受楚王器重,然而屈原的主張遭到上官大夫靳尚為首的守舊派的反對,不斷在楚懷王的面前詆毀屈原,楚懷王漸漸疏遠了屈原,有著遠大抱負的屈原倍感痛心,他懷著難以抑制的憂郁悲憤,寫出了《離騷》、《天向》等不朽詩篇。

公無前229年,秦國攻佔了楚國八座城池,接著又派使臣請楚懷王去秦國議和。屈原看破了秦王的陰謀, 冒死進宮陳述利害,楚懷王不但不聽,反而將屈原逐出郢都。楚懷王如期赴會,一到秦國就被囚禁起來,楚懷王悔恨交加,憂郁成疾,三年後客死於秦國。楚頃衰王即位不久,秦王又派兵攻打楚國,頃衰王倉惶撤離京城,秦兵攻佔郢城。屈原在流放途中,接連聽到楚懷王客死和郢城攻破的噩耗後,萬念俱灰,仰天長嘆一聲,投入了滾滾激流的汩羅江。

江上的漁夫和岸上的百姓,聽說屈原大夫投江自盡,都紛紛來到江上,奮力打撈屈原的屍體,紛紛拿來了粽子、雞蛋投入江中,有此郎中還把雄黃酒倒入汪中,以便葯昏蛟龍水獸,使屈原大夫屍體免遭傷害。從此,每年五月初--屈原投江殉難日,楚國人民都到江上劃龍舟,投粽子,以此來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端午節的風俗就這樣流傳下來。

❹ 民間傳統

我也想學呵呵。可惜沒有啊

❺ 為什麼端午節有些人用雄黃粉在額頭上畫一個王子他代表著什麼美好祝願

「畫額」的習俗是漢族人流傳下來的,古代的漢族人認為,在端午節這個特殊版的節日里,以雄黃酒塗抹的孩權子的額頭,就可驅避一些毒蟲及邪物的侵害。「畫額」習俗最典型傳統的方法是用雄黃酒,在孩子的額頭畫上一個「王」字,或是畫一隻「老虎」,這樣做的用意有兩個,一是借雄黃為孩子驅毒,二是借「猛虎」為孩子避災鎮邪。

端午節這天用「雄黃酒」為孩子驅邪、求吉祥的目的。可見,「畫額」是端午節以雄黃塗抹孩子額頭的傳統習俗,傳說可以為孩子驅避毒蟲。

(5)廣西雄黃酒擴展閱讀

其它習俗

1、放紙鳶

紙鳶,在竹篾等骨架上糊上紙或絹,拉著系在上面的長線,趁著風勢可以放上天空,屬於一種單純利用空氣動力的飛行器。在中國南方一帶,端午節兒童放紙鳶稱為「放殃」。

2、洗草葯水

草葯水,即是古籍記載的沐蘭湯,端午日洗草葯水可治皮膚病、去邪氣。端午是草木一年中葯性最強的一天,端午日遍地皆葯。

端午期間,我國不少地方有采草葯煮草葯水沐浴的習俗,端午草葯的葯性在其中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在湖南、廣西等地,則用柏葉、大風根、艾草、菖蒲、桃葉等煮成葯水洗浴,不論男女老幼,全家都洗。

❻ 為什麼喝雄黃酒後不怕蛇

雄黃或雄黃酒的使用,還是得謹遵醫囑。不過呢,我們可以幹了一杯黃酒代替一下。在端午節這一天,額頭畫個王字,再配合黃鱔、黃魚、黃瓜、鹹蛋黃,組隊成五黃,門口掛把艾草菖蒲,再熬些青草甜香味十足的艾草菖蒲水洗澡,吃點粽子,看看賽龍舟。在五月初五這個陽氣旺盛的一天,結合節氣的力量,給娃和家人過個有儀式感的節日吧。

至於,葯店裡買不到雄黃,或擔憂雄黃的毒性不想使用,卻又想在娃額頭塗抹怎麼辦呢?那就買點中葯飲片,比如梔子、大黃、黃連等,屬於清熱解毒的系列,打成粉末來替代雄黃來塗抹也是極好的。

❼ 廣西有什麼特色風俗

廣西人過端午時,為紀念屈原而沿襲下來的傳統習俗有賽龍舟、吃粽子、備牲醴等;而在屈原的傳說尚未廣泛流傳前,端午的習俗則因襲對惡日的禁忌,以保健、避疫為主,而保健、避疫,又主要體現在掛艾葉菖蒲、佩香囊避邪,以及洗中葯浴、泡飲草葯酒和雄黃酒上

賽龍舟

作為端午節最具特色的習俗,賽龍舟由來已久。民間傳說當時楚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死去,於是有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於是每年農歷五月五日便劃龍舟以示紀念,並借劃龍舟驅散江中的魚,以免魚兒吃掉屈原的遺體。如今,賽龍舟已成為一項大眾化的傳統競技運動,每年端午,廣西的各地都有賽龍舟的活動,屆時江邊河畔,人山人海、熱鬧無比。

其龍舟分為兩種。其一分為上下兩層,上層有小孩裝扮各種歷史、神仙人物,下層載有鼓吹手,敲鑼打鼓,兩旁坐著劃船的水手,這種龍舟頗具表演色彩。另一種就是競賽用的小龍舟。比賽時,小龍舟繞著大龍舟打轉,待大龍舟上拋下物件,小龍舟上的水手便下水爭搶。其中以錢和鴨兩物最難搶得,因為錢幣入水即沉,而鴨子則會四處游竄躲避。

南寧市的賽龍舟活動自解放後至今一直在邕江舉行,今年第一次移師南湖公園,賽程以南湖大橋為起點,碧湖路為終點,全長600米。6月20日,51支男女船隊在此角逐。

吃粽子

端午節,廣西各族人民都有吃粽子的習俗,粽子的做法也各有講究。在南寧生活了7年多的陳大媽祖籍湖北仙桃市,她告訴記者,在老家,每年端午,家家戶戶都煮糯米飯或蒸粽子,除了家人自己品嘗外,還要將部分粽子投入江中,以祭祀屈原。人們為了防止魚將粽子吃掉,就用竹筒盛裝糯米飯擲進江里,後來漸漸用方便簡單的粽葉包米代替竹筒。廣西人包粽子,也沿襲了這一習俗。

掛艾葉菖蒲、泡飲草葯

酒往年端午,記者家住的院子里,樓上樓下都有不少人將菖蒲、艾葉、蒜頭、龍船花等中草葯葉紮成一束,掛在門邊。一問才知道這也是廣西人過端午的傳統習俗之一,除此之外,一些人家還將這些中草葯泡酒飲用。

草葯浴

家住南寧市城北區南鐵機務段的韋家昌是老南寧了,他說小時候一到端午,母親就會到菜市買回一把一把的中草葯回來熬水後給自己洗澡,說是洗了之後就不會生瘡長痱子。現在自己有了孩子,就每年給孩子洗。韋先生說,這種端午「草葯浴」在廣西流傳已久,不但是南寧,很多地方都有這種習俗。

端午節故事與傳說

關於端午節的由來,其實向來都說法不一。有些人都將它視為是紀念於五月初五投汨羅江的愛國詩人屈原。有人說,這一個節日在古代,是一個消毒避疫的日子。

根據文獻上的記載,以及歷代相傳流行下來的許多端午習俗,五月被視為「毒月」、「惡月」,五月初五是九毒之首,所以這一天便流傳了許多驅邪、消毒和避疫的特殊習俗如插蒲子艾葉、喝雄黃酒、祭五瘟使者等。

後來的後來,端午節的意義起了變化。人們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的愛國精神及崇高的人格,將這個一直流傳的端午原意給忘了,把一些原先未必是紀念屈原的劃龍船及包粽子等習俗,聯繫到他的身上。

現在大部分得人都只記得端午節和屈原有關,而其實一些新一代的年輕人對於屈原的故事也沒有多大的印象了。他們知道的是,這是吃粽子的節日,如此而已。

關於端午節賽龍舟,其實現在不是端午節的到來賽龍舟的比賽項目也是處處有。從驅邪避疫,到紀念屈原,端午節的意義起了很大的變化。

這個節日的原意,在年復一年的社會變遷中漸漸的受到「 蠶食」。

今天,這個節日變成了一個中國人美食的節日。從舊有的角黍,粽子製作到今天的各式各樣多姿多彩的包粽。許多的地方都融入自己的地方美食特點在粽子中。

其實,端午節的主要習俗是賽龍舟。關於龍舟的競渡,文字的記載始於公元五百年前梁代吳均的的《續齊諧記》。較後,許多的記載中都可以找到有關賽龍舟的文字記載。現存中國各地的數千種方誌中,共有227種方誌有龍舟競渡的記載。

端午劃龍舟,龍舟競渡的說法,包括有「大眾舟齊出發,趕往丞救屈原。」及「一吶喊鼓樂嚇退蛟龍。」。這些都讓人聯想到屈原。

每年的端午,在中國大江南北以及南洋一帶的華族,都還會舉辦龍舟競渡,提倡端午龍舟賽。

端午節的傳說

戰國時代,楚秦爭奪霸權,詩人屈原很受楚王器重,然而屈原的主張遭到上官大夫靳尚為首的守舊派的反對,不斷在楚懷王的面前詆毀屈原,楚懷王漸漸疏遠了屈原,有著遠大抱負的屈原倍感痛心,他懷著難以抑制的憂郁悲憤,寫出了《離騷》、《天向》等不朽詩篇。

公無前229年,秦國攻佔了楚國八座城池,接著又派使臣請楚懷王去秦國議和。屈原看破了秦王的陰謀, 冒死進宮陳述利害,楚懷王不但不聽,反而將屈原逐出郢都。楚懷王如期赴會,一到秦國就被囚禁起來,楚懷王悔恨交加,憂郁成疾,三年後客死於秦國。楚頃衰王即位不久,秦王又派兵攻打楚國,頃衰王倉惶撤離京城,秦兵攻佔郢城。屈原在流放途中,接連聽到楚懷王客死和郢城攻破的噩耗後,萬念俱灰,仰天長嘆一聲,投入了滾滾激流的汩羅江。

江上的漁夫和岸上的百姓,聽說屈原大夫投江自盡,都紛紛來到江上,奮力打撈屈原的屍體,紛紛拿來了粽子、雞蛋投入江中,有此郎中還把雄黃酒倒入汪中,以便葯昏蛟龍水獸,使屈原大夫屍體免遭傷害。從此,每年五月初--屈原投江殉難日,楚國人民都到江上劃龍舟,投粽子,以此來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端午節的風俗就這樣流傳下來。

❽ 端午節喝雄黃酒的寓意

由於夏季天氣燥熱,人易生病,瘟疫也易流行;加上蛇蟲繁殖,易咬傷人,專所以要十分小心,屬這才形成此習慣。種種節俗,如采葯,以雄黃酒灑牆壁門窗,飲蒲酒等,看似迷信,但又是有益於身體健康的衛生活動。
飲蒲酒、雄黃、硃砂酒,以酒灑噴。《荊楚歲時記》:「以菖蒲(多年生草本植物,生在水邊,地下有淡紅色根莖,葉子形狀像劍,肉穗花序。根莖可做香料,也可入葯)或鏤或屑,以冷酒。」蒲酒味芳香,有爽口之感,後來又在酒中加入雄黃、硃砂等。明謝肇淛《五雜咀》:「飲菖蒲酒也……而又以雄黃入酒飲之。」明馮應京《月令廣義》:「五日用硃砂酒,辟邪解毒,用酒染額胸手足心,無會虺(古書上說的一種毒蛇)蛇之患。又以灑牆壁門窗,以避毒蟲。」此俗流傳較廣。至今,如廣西賓陽,逢端午時便有一包包的葯料出售,包括雄黃、朱耒、柏子,桃仁、蒲片、艾葉等,人們浸入酒後再用菖蒲艾蓬蘸灑牆壁角落、門窗、床下等,再用酒塗小兒耳鼻、肚臍,以驅毒蟲,求小兒平安。另外有的地區還用雄黃酒末在小孩額上畫「王」字,使小孩帶有虎的印記,以用虎辟邪。這些活動,從衛生角度來看,還是有科學道理的。雄黃加水和酒灑於室內可消毒殺菌,飲蒲灑也頗有益。

閱讀全文

與廣西雄黃酒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洛維斯紅酒怎麼樣 瀏覽:743
白酒t20什麼意思 瀏覽:544
白酒可以對什麼喝 瀏覽:115
長城紅酒一瓶喝不完能放多久 瀏覽:405
法國紅酒臭嗎 瀏覽:961
楓塔妮紅葡萄酒價格 瀏覽:160
法國葡萄酒的關稅 瀏覽:514
鹿頭的紅酒什麼牌子 瀏覽:961
93年矛藝白酒多少錢一瓶 瀏覽:594
濃烈的雄黃酒 瀏覽:954
法國人熱愛紅酒 瀏覽:680
怎麼就知道紅酒好不好 瀏覽:344
五大連池原漿一號啤酒廠 瀏覽:646
一瓶葡萄酒10萬什麼牌子 瀏覽:117
南非白葡萄酒savage 瀏覽:42
一頓白酒多少箱 瀏覽:553
哈爾濱啤酒與青島啤酒多少度 瀏覽:25
雷歐庭紅葡萄酒 瀏覽:812
後海啤酒多少錢一瓶 瀏覽:639
紅酒忌諱什麼葯一起吃 瀏覽:9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