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黃酒的種類
黃酒的種類繁多,現代則按黃酒中所含的糖份來分。
1 琳琅滿目的黃酒品種
經過數千年的發展,黃酒家族的成員不斷擴大,品種琳琅滿目。酒的名稱更是豐富多彩。最為常見的是按酒的產地來命名。如紹興酒、金華酒、丹陽酒、九江 封缸酒、山東蘭陵酒等。這種分法在古代較為普遍。還有一種是按某種類型酒的代 表作為分類的依據,如"加飯酒",往往是半干型黃酒;"花雕酒"表示半干酒; "封缸酒"(紹興地區又稱為"香雪酒"),表示甜型或濃甜型黃酒;"善釀酒" 表示半甜酒。還有的按酒的外觀(如顏色,濁度等),如清酒,濁酒,白酒,黃酒, 紅酒(紅曲釀造的酒);再就是按酒的原料,如糯米酒,黑米酒、玉米黃酒、粟米酒、青稞酒等;古代還有煮酒和非煮酒的區別,甚至還有根據銷售對象來分的,如 "路庄"(具體的如"京裝",清代銷往北京的酒)。還有一些酒名,則是根據酒的習慣稱呼,如江西的"水酒"、陝西的"稠酒"、江南一帶的"老白酒"等。除 了液態的酒外,還有半固態的"酒娘"。這些稱呼都帶有一定的地方色彩,要想准 確知道黃酒的類型,還得依據現代黃酒的分類方法。
2 最新國家標准中黃酒的分類法
在最新的國家標准中,黃酒的定義是:以稻米、黍米、黑米、玉米、小麥等為原料,經過蒸料,拌以麥曲、米曲或酒葯,進行糖化和發酵釀制而成的各類黃酒。 按黃酒的含糖量將黃酒分為以下6類:
干黃酒:"干"表示酒中的含糖量少,糖份都發酵變成了酒精,故酒中的糖份含量最低,最新的國家標准中,其含糖量小於 1.00 g/100 ml (以葡萄糖計) 。這種酒屬稀醪發酵,總加水量為原料米的三倍左右。發酵溫度控製得較低,開耙攪拌的時間間隔較短。酵母生長較為旺盛,故發酵徹底,殘糖很低。在紹興地區, 干黃酒的代表是"元紅酒"。
半干黃酒:"半干"表示酒中的糖份還未全部發酵成酒精,還保留了一些糖份。在生產上,這種酒的加水量較低,相當於在配料時增加了飯量,故又稱為 "加飯酒"。酒的含糖量在1.00~3.00%之間。在發酵過程中,要求較高。酒質厚濃,風味優良。可以長久貯藏。是黃酒中的上品。我國大多數出口酒,均屬此種類型。
半甜黃酒:這種酒含糖份3.00~10.00%之間。這種酒採用的工藝獨特,是用成品 黃酒代水,加入到發酵醪中,使糖化發酵的開始之際,發酵醪中的酒精濃度就達到較高的水平,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酵母菌的生長速度,由於酵母菌數量較少,對發 酵醪中的產生的糖份不能轉化成酒精,故成品酒中的糖份較高。這種酒,酒香濃郁, 酒度適中,味甘甜醇厚。是黃酒中的珍品。但這種酒不宜久存。貯藏時間越長,色澤越深。
甜黃酒:這種酒,一般是採用淋飯操作法,拌入酒葯,搭窩先釀成甜酒娘,當糖化至一定程度時,加入40-50%濃度的米白酒或糟燒酒,以抑制微生物的糖化發 酵作用,酒中的糖份含量達到10.00-20.00 g/100ml之間。由於加入了米白酒,酒度也較高。甜型黃酒可常年生產。
濃甜黃酒,糖份大於或等於20 g/100 ml。
加香黃酒:這是以黃酒為酒基,經浸泡(或復蒸)芳香動、植物或加入芳香動、 植物的浸出液而製成的黃酒。
3 淋飲酒、攤飯酒和喂飯酒
這是按釀造方法對黃酒分類時的稱呼。按這種方法分類,可將黃酒分成三類:
淋飯酒:淋飯酒是指蒸熟的米飯用冷水淋涼,然後,拌入酒葯粉末,搭窩,糖化,最後加水發酵成酒。口味較淡薄。這樣釀成的淋飯酒,有的工廠是用來作為 酒母的。即所謂的"淋飯酒母"。
攤飯酒:是指將蒸熟的米飯攤在竹篦上,使米飯在空氣中冷卻,然後再加入麥曲、酒母(淋飯酒母)、浸米漿水等,混合後直接進行發酵。
喂飯酒:按這種方法釀酒時,米飯不是一次性加入,而是分批加入。
4 麥曲黃酒、小曲黃酒、紅曲黃酒、烏衣紅曲黃酒
黃酒還可按釀酒用曲的種類來分。如小曲黃酒,生麥曲黃酒,熟麥曲黃酒,純種曲黃酒,紅曲黃酒,黃衣紅曲黃酒,烏衣紅曲黃酒。
二 機械化黃酒生產
1 釀酒原料及其予處理技術
傳統的黃酒原料是糯米及粟米,由於糯米產量低,不能滿足生產需要,在20世紀50年代中期,通過改革米飯的蒸煮方法,實現了用粳米和秈米代替糯米的 目的。酒質保持穩定。80年代,還試製成功玉米黃酒,地瓜黃酒。為降低生產成本, 擴大原料來源起到了很好的效果。現在秈米、粳米、早稻秈米、玉米等原料釀制的黃酒的感觀指標和理化指標都能達到國家標准。米飯的蒸煮逐步由柴灶轉變為由鍋 爐蒸汽供熱。已採用洗米機、淋飯機,蒸飯設備改成機械化蒸飯機(立式和卧式), 原料米的輸送實現了機械化。
2 黃酒的糖化發酵劑的革新
傳統法使用天然接種的傳統酒麴,耗糧多,手工操作,勞動強度大。現代主要從兩方面加以改良。一是對釀酒微生物的分離和篩選,從全國各地的酒麴中分離到不少性能優良的釀酒微生物。二是制曲工藝的改進。傳統制曲多為生料制曲,在20世紀60年代,採用了純種熟麥曲,使出酒率得到大幅度的提高。最近多年來,還廣泛採用麩曲及酶制劑作復合糖化劑,採用純培養酵母。近年來,還採用活性黃酒專用乾酵母用於釀酒。
3 發酵工藝的改革
在20世紀中期,國家組織力量對紹興酒的生產技術進行了科學的總結。60年代起,開始用金屬發酵大罐進行黃酒的發酵。現在已有30立方米的發酵大罐。並建成了年產1萬噸黃酒的大型工廠。由於大罐發酵和傳統的陶缸發酵有很大的區別,在發酵工藝方面作了一系列的改良。傳統的後酵,是將酒醅灌入小口酒壇,現在也已發展到大型後酵罐,後酵採用低溫處理。碳鋼塗料技術也普遍用於大罐。
4 黃酒的壓榨
傳統的壓榨,採用木榨,20世紀50代代開始,逐步採用螺桿壓榨機,板杠壓濾機及水壓機。60年代設計出了氣膜式板框壓濾機,並推廣使用。提高了酒的出率。
少數民族酒的類別
少數民族先民們最先發現、最早飲用的酒是果酒,少數民族酒文化的曙光從果酒中泛起,在歷史的長河中,果酒的酒香飄逸不絕;隨著社會的發展,以糧食為原料釀制的酒類走入人們的生活中,其中,水酒以其悠久的歷史和深遠的影響而在少數民族酒文化史上閃爍著迷人的光彩,是少數民族酒文化中是絢麗的樂章;元明以後,燒酒(白酒)踏上了少數民族經濟、社會生活的舞台;在長期的釀制、飲用中,人們對酒的性能、功效逐漸認識,並加以利用,各種葯用、保健型配製酒,發揮了獨特的作用。
一:果酒
少數民族地區大都是植物資源較為豐富的寶地,第一縷幽幽的酒香就是從少數民族聚居地的茫茫林海中飄起的。
1.葡萄酒
我國最早的葡萄酒,是現新疆地區釀制的。《史記·大宛列傳》載:「宛左右以蒲萄為酒,富人藏酒至萬余石,久者數十歲不敗。」內地漢族地區雖然在周代已有人工栽培葡萄的記載,但這些原生葡萄品種果小味酸,很少食用和釀酒。直到張騫出使西域,帶回了優良葡萄品種,內地才大量種植葡萄並用以釀酒。元初義大利人馬可·波羅歷滇時,在昆明、大理等地都品嘗過當地人用葡萄釀制的美酒;明代,徐霞客漫雲南,也記述過品嘗葡萄美酒的事實。
2.樹頭酒
樹頭酒的配製過程最富特色。早在元、明之際,在雲南的西雙版納、德宏等熱帶、亞熱帶森林中,少數民族「甚善水,嗜酒。其地有樹,狀若棕,樹之稍有如竿者八九莖,人以刀去其尖,縛飄於上,過一霄則有酒一瓢,香而且甘,飲之輒醉。其酒經宿必酸,煉為燒酒,能飲者可一盞」《百夷傳》。清初,樹頭酒就果實直接取汁釀制的方法還常見於權威性的官方文獻中,清康熙《雲南通志·土司》中有如下記述:「土人以曲納罐中,以索懸罐於實下,劃實取汁,流於罐,以為酒,名曰樹頭酒。」據考證,樹頭酒的樹種,屬熱帶椰子之類,其果實可以從花梗處取飲液汁,因內含糖質,可即用於釀酒。這種不用摘取果實,而是將酒麴放在瓢、罐、壺之類的容器中,懸掛在果實下,把果實劃開或者鑽孔,著實令人大開眼界。清末民初,樹頭取酒的辦法仍殘存於滇西、滇南少數民族之中,現已不可多見。
此外,少數民族的果酒種類還很多。常見的有刺梨酒、桑椹酒、山楂酒等,許多家植水果也用以釀酒。雲南尋甸苗族的雪梨酒,還被賦予了神奇的魔力:「吃了雪梨釀的酒會破壞夫妻感情,再吃一回雪梨釀的酒又會恢復夫妻感情。」
二:水酒
水酒,即發酵酒,用黍、稷、麥、稻等為原料加酒麴經糖化、酒化直接發酵而成,汁和滓同時食用,即古人所說的「醪」。水酒是我國少數民族酒中品種最多。飲用最為普遍的一類。如朝鮮族的「三亥酒」、壯族的「甜酒」、高山族的「姑待酒」、瑤族的「糖酒」、藏族的「青稞酒」、納西族的「窨酒」、普米族的「酥理瑪」等均屬此類。在許多少數民族地區,發酵酒又稱為白酒,並按發酵程度的不同,分為甜白酒和辣白酒兩類。
甜白酒是以大米、玉米、粟等糧食作物為原料,用清水浸泡或煮熟,再蒸透後,控在不滲水的盆、罐、桶等盛容具中,待其涼透,撒上甜酒麴,淋少許涼水,攪拌均勻,放置在溫暖乾燥處。夏季,l-2天即可成甜白酒;冬天,約需3-5天,但如果把酒飯放在靠近火塘的地方,成酒也較快。拉枯族用糯米為原料,篩去細糠,留下粗糠和米同釀。釀制方法是,用熱水浸泡原糧再煮沸,取出後趁熱用木甑蒸透,控裝在陶罐內,撒上自製酒麴,約一小時後即可飲用,其味清涼甜美。甜白酒實質上是在糧食中的澱粉完全糖化、而酒化過程即將開始時而形成的水酒,甘甜可口,只隱約透出酒的醇香,是老幼咸宜的飲料。各民族釀制甜白酒有悠久的歷史,早在元、明之際,已有商品化生產。明初,徐霞客由雲南大理人永昌(今保山)途中,穿越一山峽,「有數家當南峽,是為彎子橋,有賣漿者,連糟而啜之,即餘地之酒釀也」。可見,早在明代,即使深山幽谷,甜白酒也成為商品,供山峽古道上匆匆過往的商旅「連糟而啜之」。甜白酒具有很高的營養價值。以甜白酒煮雞蛋,是彝族等民族待客的佳品。明清以來,相襲成俗。時至今日,每逢佳節良辰,泡米蒸飯釀白酒仍是許多少數民族最要緊的節前准備工作之一。白酒煮雞蛋還是滋補身體。恢復元氣、催奶的保健型食品,彝族聚居區「產婦必食」。
辣白酒是以大米、糯米、玉米、大麥、小麥、青稞、粟、稗等糧食為主要原料釀成的低度原汁酒,屬黃酒類。各族群眾釀制水酒已具有悠久的歷史。早在明中後期形成的彝族、傣族等許多民族的文獻典籍中,已有辣白酒的酒麴配製與釀造的記載。在明代,水酒釀造已經進入釀酒的理論總結階段。
1.滿族糜子酒
滿族的傳統飲料。「糜」,即黃米。其作法是;將大黃米用水浸泡之後上鍋蒸熟,裝人壇中,將原米湯一同兌入,米湯不足可加水,之後加黃酒麴攪拌均勻,2日後即可飲用。
2.彝族辣白酒
彝族普遍喜歡暢飲辣白酒,也善於釀制辣白酒,以糯米為首選原料,大米次之,玉米再次之,高粱、粟、稗等糧食亦可用於釀制。釀制辣白酒的基本步驟是:
a、浸泡或煮熟原料:將用以釀酒的原料糧用清水浸泡透心或煮熟。
b、蒸飯:將浸泡透心或煮熟的原料糧裝在甑子內用猛火蒸透這時的原料相稱為酒飯,蒸酒飯的甑子以木製或竹製為佳。
c、涼飯;酒飯蒸透後出甑,放在干凈的竹席或笤箕上,攤開,使酒飯自然降溫變涼。夏天須涼透,冬天則由於氣溫較低,酒飯降到手觸有溫暖感為止。用紗布包住酒飯,猛然拋在事先准備好的涼開水中,又立即取出,濾水後攤開即可,這種強制性快速降溫法,叫做「白龍過江」。
d、撒曲裝罐:酒飯涼到符合要求後,撒上酒麴,再淋少許涼開水,攪拌均勻即可裝入清洗晾乾的罐中。酒麴以自己挖掘採集植物配製的土酒麴為佳。裝罐時,可直接入罐盛裝,亦可在罐底放置竹篩或其他竹編濾器,使罐底留出一定的空間,以分開酒糟和酒汁,使酒液清爽。
e、出窩:酒飯入罐後,l-2天完成糧食中澱粉的糖化,形成甜白酒;5-7天後,由於酒麴中酵母菌的作用,完成酵化,酒香濃郁的辣白酒即告釀成,這時即可取出飲用或貯存了。由於酒飯裝罐後要保持一定的溫度以利於發酵,常將酒罐放在靠近火糖的地方,或是埋在米糠內,嚴冬時節,甚至用棉被來裹捂,所以,這種釀造白酒的過程也叫「捂白酒」。
f、貯藏:白酒飲用的辦法有兩種,一是原汁取飲,二是根據酒汁濃度或口味需要,兌入適量的涼開水飲用。暫時不用,即行貯藏。貯藏的方法是,把辣白酒取出,裝入潔凈的陶罐中,再用草灰製成的稀糊裹緊罐塞,以避免透氣。用這種方法貯藏水酒,夏天可保存約20天,冬天貯存可長達數年,貯存時間越長,酒味越是醇厚,酒勁越加綿長。「彝家老酒」,就是這類長期貯藏的水酒。積年貯藏的水酒,取出後酒香撲鼻,糟與汁已完全分離。糟浮酒面,已薄如蟬翼;酒液清徹亮麗,略呈黃褐色。飲用時醇香爽口,絕無掛喉、刺鼻的感覺,飲用後神清氣爽,不打頭,酒勁悠然綿長,善飲者也常常不勝其力。
3.納西窨酒
窨酒是滇西納西族獨創的地方水酒。早在清道光年間,即已創制。窨酒的原料是滇西所產的優質稻米,配製方法按發酵法為傳統工藝操作,泡米、蒸飯、涼飯後,授曲搭窩,使酒飯糖化。裝罐或裝缸後,以糟燒白酒代水落罐,形成蓋面,低溫發酵約月余,即可取出榨酒,分缸澄清後,再密封貯存陳釀即成。
4.「酥理瑪」
酥理馮是滇西北普米族、納西族、白族的傳統佳釀,為敬神祭祖驅邪等活動所必備。酥理瑪以優質大麥為主要原料。釀造時,首先要把加工的糧食淘洗干凈,然後把它放進鍋里煮,直到籽粒快要煮熟時,取出晾冷,再按一定的比例撒上酒麴並攪拌均勻,然後放進大布口袋裡發酵。兩天後,就會散發出酒味,此時就把它密封在大壇子里。到一定時候,拔出壇塞,放入適量清水,再如前蓋嚴,待2-3小時後即可將壇里的清水倒出來,即成。綿和醇香,清涼可口,尤其適宜於炎熱的夏季飲用。
5.哈尼族紫米酒
滇南谷地、紅河兩岸的哈尼族以當地所產的優質紫米發酵釀造而成的紫米酒,是接待賓客的最佳飲品,清末民初即已遠近聞名。此外,種植紫米的傣族、彝族、景頗族也有釀制紫米酒的傳統。雲南墨江哈尼族自治縣境內哈尼族聚居區的群眾尤其擅長於釀制。
6.苗族米酒
滇東南苗族聚居區的苗族以大米或糯米釀制水酒,方法與彝族水酒基本相同。苗族米酒是大米或糯米發酵而成的原汁水酒,含糖量高,酒精度低,是解除疲勞、清心提神的最佳飲料。苗族群眾常用以佐餐,「白酒泡包穀飯」是滇東南苗族的傳統飲食習俗。
7.布朗族翡翠酒
翡翠酒是布朗族群眾以糯米原料釀造的水酒,其製作方法與其他民族釀造水酒的方法大體相同,所不同的是,糯米發酵成酒後,布朗族在出酒時用一種叫「懸鉤子」的植物葉片將糟與汁濾開,酒色透明清亮,呈翡翠色,是布朗山寨接待親朋好友的上等飲料。
8.僳僳族「拉酒」
雲南怒江峽谷的僳僳族釀制和飲用的水酒「拉酒」,因飲用方法而得名,獨具特色。僳僳族以小麥、玉米、高粱、稗子等為原料,煮熟蒸透後,拌上酒麴,密封貯存在瓦罐中發酵成酒渣。佳賓臨門時,取出適量的發酵酒渣,放在鍋中或盆中,置於火塘火上,飲者團團圍坐,主人不斷往鍋中或盆中加水,一面拉濾酒渣,一面斟酒敬客,直到酒味淡時為止。
9.佤族「布來隆」
滇西阿佤山區的佤族稱水酒為「布來隆」。最好的「布來隆」是用小紅米為原料釀制的,此外,大米、玉米、小麥、大麥、高粱、粟、稗均可用以釀造。佤族釀造「布來隆」的方法與僳僳族「拉酒」的製作過程基本相同。首先是做酒飯,將原料糧磨細蒸熟後,拌上酒麴,讓其發酵後,晾乾,用瓦罐之類的容器密封貯藏。需要酒時,將晾乾儲存的酒飯按需求量取出,裝入酒罐內,加上涼開水後,均勻攪拌,泡上10小時左右,即成水酒。這也正是佤族把釀制水酒稱為「泡酒」的原因。佤族多在頭天晚上泡酒,次日飲用。飲用時,用備好的細竹彎管插入酒罐內,把酒汁從底部吸出,使酒糟和酒液自然分開。家中自飲時,吸出的酒裝在碗內。若需野外勞作時喝,則讓酒流人葫蘆內以便攜帶。
10.獨龍族水酒
滇西北獨龍江流域的獨龍族嗜飲水酒,其釀制方法也別開生面。獨龍人釀制水酒多用玉米,也可用大米、高粱、稗等。他們將原料糧磨碎煮熟或蒸透後,晾涼,拌上酒麴,在地上挖掘一個罐形的土窖,窖的底部和四壁用干凈肥碩的芭蕉葉鋪墊,將酒飯放在窖內,再層層蓋上芭蕉葉,使酒飯與土層完全隔離,用稀泥封閉窖口,在窖口上燃一堆火,使酒窖內的酒飯在一定的溫度下發酵。 3-4天後,去火,在窖口上鑽一個小孔,湊近孔口嗅其中冒出的熱氣。若有酸敗之味,即放棄不用;若熱氣中散發出芬芳的酒香,則小心地扒開泥土,以防泥土落窖。拉開芭蕉葉後,取出已發酵的酒飯盛罐中,攪碎舂搗,濾糟取汁即可飲用。獨龍族常在濾出的酒斗中兌上清涼的山泉水,飲之甘美醇香,消暑解渴。
11.拉祜族米酒
拉祜族喜飲米酒。糯米為其首選原料,大米、玉米亦可用於釀制。製作方法與佤族「布來隆」等水酒的釀造基本相同。
12.青稞酒
青稞酒是藏族、土族等民族的民間傳統飲料,流行於西藏。青海、四川及雲南等藏族及土族聚居區,是一種度數很低的酒。製作方法頗為簡單:先把青稞洗凈煮熟,待溫度稍降,便加上酒麴,用陶罐或木桶裝好封閉,使其發酵,2-3天後,加入清水蓋上蓋子即成。青稞酒呈淡黃色,味微酸,是一種不經蒸餾、近似黃酒的水酒,酒精含量較少,約15-20度,分頭道、二道、三道酒三種。埋藏3-5年的陳酒,呈蜜狀,飲之味濃,香氣襲人。
13.奧崩
珞巴族的傳統水酒,流行於西藏珞渝的馬尼崗和梅楚卡地區。一般以玉米為原料釀造,間或用雞爪谷和達謝(一種以棕類喬木為原料製成的食品)。其製法是:先將玉米煮熟,放入酒麴伴勻,裝人葫蘆密封發酵一段時間即成酒釀。飲用時,裝在一個竹製的過濾容器內上澆涼水,流經酒釀,下端濾出的即為水酒。
14.麻苛列
亦稱「濁酒」,為朝鮮族的傳統飲料,流行於吉林、遼寧、黑龍江等地。以大米為原料、以大麥為酒麴釀制而成。酒色白而味甜。多在冬季釀制,度數較低。
15.醉酒
黎族傳統飲料,流行於海南。釀法有兩種:其一,用糯米為原料,用水浸泡半天後撈起放進甑里蒸熟。晾乾後,放進用芭蕉葉密封的籮中。第三天後便可發酵,並散發出芳香的酒味。第四天就有酒汁滴下,稱為「酒滴」。第七天後,酒便釀成。此時,將其挪入壇中密封,埋於地下,時間越長酒味越濃,酒味越好。其二,將糯米飯團拌以適量的酒餅,放人陶盆里,用芭蕉葉密封盆口,7天後釀成。其特點是,含有人體所需要的多種氨基酸,營養豐富,酒味醇甘,是健身的滋補品。
16.姑待酒
亦稱「嚼酒」,為高山族的傳統飲料,流行於台灣西南沿海地區。《諸羅縣志·番俗考》記載道:「搗米成粉。番女嚼米置地,越宿以為曲,調粉以釀。沃以水,色白。曰姑待酒。」姑待酒味甘酸或微酸。外出勞動,盛於葫蘆中,兌以泉水飲用。
三:燒酒
燒酒指各種透明無色的蒸餾酒,一般又稱白酒,各地還有白乾、老白乾、燒刀酒、燒鍋酒、蒸酒、露酒、酒露、露滴酒等別稱。
燒酒起源於唐朝,至宋元以後逐漸普及。明代葯物學家李時珍對燒酒的製作方法做了這樣的描述:「其法,用濃酒和糟入甑蒸,令氣上,用器取酒滴。凡酸敗之酒皆可蒸燒……其清如水,味極濃烈,蓋酒露也。」少數民族地區燒酒始於何時,未見確切的記載。最遲在明代中後期,偏僻山區的少數民族也已經熟練地掌握蒸餾酒的技術了。至明末清初,少數民族的燒酒釀制技術已達到了很高的水平,與中原地區的釀制的水準不相上下,滇中地區元謀盆地一帶:「所稱谷者,皆稻也。諸谷猶常產,而唯高粱為最。高粱有二種,其黏者為酒露,可敵汾酒,名甲滇南。」同一時期,昆明的南田酒、武定的花桐酒。大理的鶴慶酒,「其味較之汾酒尤醇厚。」清代以來,燒酒釀制技術在各少數民族中迅速普及。至今,不能掌握燒酒釀制工藝的民族僅有少數。
1.小鍋酒
雲南哀牢山彝族聚居區的群眾善於釀制燒酒,因製作過程中蒸烤是中心環節,故稱釀制燒酒的過程為烤酒,又因蒸烤是在家庭小作坊中以小灶、小鍋來完成,其成品酒習慣上也稱小酒。小鍋酒的主要原料是大麥、五米、苦蕎,也常用稻穀、稗子、粟、薯等。釀造小鍋酒的過程分兩個階段:一是捂酒飯。將備好的原料糧浸泡透心或煮熟,攤開,晾涼,撒上酒麴並攪拌均勻,然後裝入瓦罐或專用的小酒窖內,封蓋發酵。二是烤酒。烤酒器具有大、小鐵鍋各一口,木製酒甑一隻,酒漏一個,引酒管一根,貯酒器一個。以上各項准備工作完成後,加火把水煮沸,使強烈的蒸氣上升,把酒飯內的酒氣蒸出上升到大鍋底部,快速凝聚為酒液,滴落在酒漏里,再順著引酒竹管流到貯酒器內。彝家小鍋酒醇香爽口,清心提神。傳統以自釀自飲為主,也是饋贈親友的佳品。
2.燜鍋酒
雲南紅河兩岸的哈尼族自釀自飲的燒酒叫「燜鍋酒」。哈尼人的燜鍋酒具有悠久的釀造歷史。燜鍋酒的釀造原料以玉米、高粱、稻穀、苦蕎為佳,稗、粟、薯等亦可,燜制器具與彝家小鍋酒大致相同,而釀造程序上卻有獨到之處:先把選擇好的原料糧用清水浸濕,再放入普通的飯甑中蒸數小時,蒸到穀物綻皮露心時,抬到打掃干凈的房頂上,攤開晾涼後,再撒上酒麴,攪拌均勻,裝進一個專用於貯存酒飯的大篾囤里,用稻草把蔑囤團團捂緊使酒飯發酵。發酵時間觀氣溫高低而定,短則2-3日,長則8-10日。到酒飯發酵流出汁液時,再移入瓦缸中,用草木灰和成稀泥糊封嚴缸口,發酵10一15日後,就可以取出燜酒了。燜酒時,蒸酒飯用的木甑是圓台形的,甑內安放一個接酒的器皿,鍋、瓢、盆、剖開的葫蘆均可。甑的上口放置一個盛冷水的鐵鍋,鍋內的水隨時撤換以保持冷涼。甑底的水鍋水加熱沸騰後使甑內的酒飯蒸氣上升,在甑頂的鍋底凝結成酒滴,落入接酒器皿中,蒸烤一定的時間後,要抬一日盛著冷水的鍋,取酒品嘗,這叫頭道酒,一般度數較高;倒出酒後,架上冷水鍋繼續燜酒,再燜出的酒度數逐漸降低,稱二道酒。
燜鍋酒清澈晶瑩,醇厚甘甜,是哈尼山寨節慶必備的飲料。哈尼族之外,傣族、景頗族、拉祜族等都善於釀製品質極佳的燜鍋酒。
3.蒸酒
雲南怒江兩岸的怒族和僳僳族稱燒酒為蒸酒,蒸酒之名,緣自釀造中以蒸為主要工序。蒸酒的首選原料為玉米,也有高粱。稻穀、蕎、粟。製作過程與彝家小鍋酒大同而小異。浸泡原糧、蒸熟酒飯、貯存發酵的程序悉同前者。蒸制燒酒時,使用的器具則有所不同。怒族、僳僳族所用的甑子是用老樹原木挖空而成,甑子的中上部留一小孔插上細竹管,是為出酒槽。鍋底加熱時,酒氣上升遇冷凝聚為酒,落入釀中的接酒器中,再通過出酒槽流出,即為成品蒸酒。先出者度數高,酒勁大;隨著蒸烤時間的推移,酒度漸次降低,越後者味越寡薄。
各民族幾乎者能釀造不同風味、不同品質的燒酒,除以上酒類外,滇南拉枯族的董棕樹心酒、嫩包穀帶核蒸酒以原料獨特而別具特色。總體而言,少數民族燒酒的釀造具有以下共同點:
第一,發酵酒麴一般是自行配製的土酒麴,燒酒的風味與品質的不同很大程度上是土酒麴之間的差異造成的。
第二,在燒酒釀造進程中,浸泡原糧、蒸烤酒飯所用的水,有相當嚴格的要求,有好水才能釀出好酒,是各民族的共識。大凡出好酒的地方,都是山育水秀之處,山泉清冽,溪流凈琮。
第三,蒸烤的器具基本相同,釀造的程序大體相似,小鍋小灶小曲烤小酒,蒸鍋天鍋木甑出好酒。
四:奶酒
奶酒主要為我國北方游牧民族所釀造與飲用。從古代的匈奴、東胡、烏桓、鮮卑到現在的蒙古、柯爾克孜。鄂溫克等民族,都非常擅長釀造奶酒,也最喜歡飲用奶酒。元代蒙古人把馬奶酒作為最重要的飲料。元朝宮廷和蒙古諸王都掌握有一批專門釀造馬奶酒的人,所制馬奶酒除自飲之外,還在舉行宴會、款待客人、賞賜臣屬和祭祀時使用。
1.馬奶酒
蒙古族等民族古代過著「逐水草而遷徙」的游牧生活。為防飢喝,常在隨身攜帶的羊皮袋中裝些馬奶。由於整天飛馬顛簸,馬奶的乳清和乳滓分離開來,乳律下沉,乳清上浮並成了具有催眠作用的奶酒。
其製作方法是:將馬乳傾入羊皮袋或其它容器中,不時用木棒攪動,數日後待其發酵變酸,便可飲用。通常色白而濁,味微釀而略有膻氣。若攪之7-8日乃至更長時間,則色清而味甜,且無膻昧,謂之「黑馬奶」。馬奶酒有滋補強身。健胃補腎和治療肺結核的功能。>>>草原上的馬奶酒 馬奶酒與手扒肉
2.薩林阿日喀
「薩林阿日喀」是蒙古語的音譯,意思是「奶酒」,漢語又稱之為「蒙古酒」。它是在馬奶酒的基礎上通過蒸餾工藝製成的。其製作方法是:把發酵的馬奶倒人鍋中,上面扣一個無底木桶。木桶內側上端有幾個鐵鉤,將一個小陶瓷罐掛在木桶內側的小鉤上,使其懸空吊在木桶中央。木桶口上放上冷卻水的鐵鍋。燒火煮奶,蒸氣不斷上升到鐵鍋底部,遇冷凝聚滴入小陶罐中,成為色清亮如水的液體,這就是頭鍋奶酒。頭鍋奶酒度數不高,叫「阿爾乞如」。還可以將頭鍋奶酒多次蒸餾,使酒的度數逐次提高。二釀的奶酒叫「阿爾占」,三釀的奶酒叫「浩爾吉」,四釀的叫「德善舒爾」,五釀的叫「沾普舒爾」,六釀的叫「熏舒爾」。六蒸六釀為上品奶酒。
❷ 古代酒的叫法
杜康、歡伯、杯中物、金波、秬鬯、白墮、凍醪、壺觴、壺中物、酌、酤、醑、醍醐、黃封、清酌、昔酒、縹酒、青州從事、平原督郵、麴生、麴秀才、麴道士、曲居士、曲櫱、春、茅柴、香蟻、浮蟻、綠蟻、碧蟻、天祿、椒漿、忘憂物、掃愁帚、釣詩鉤、狂葯、酒兵、般若湯、清聖、濁賢。
我國釀酒歷史悠久,品種繁多,自產生之日開始,就受到先民歡迎。人們在飲酒贊酒的時候,總要給所飲的酒起個饒有風趣的雅號或別名。這些名字,大都由一些典故演繹而成,或者根據酒的味道、顏色、功能、作用、濃淡及釀造方法等等而定。酒的很多綽號在民間流傳甚廣,所以文在詩詞、小說中常被用作酒的代名詞。這也是中國酒俗文化的一個特色。
白墮:這是一個善釀者的名字。 蘇轍在《次韻子瞻病中大雪》詩中寫道,「殷勤賦黃竹,自勸飲白墮」。
凍醪:即春酒。是寒冬釀造,以備春天飲用的酒。據《詩·豳風·七月》記載,「十月獲稻,為此春酒,以介眉壽
壺觴:本來是盛酒的器皿,後來亦用作酒的代稱, 陶潛在《歸去來辭》中寫道,「引壺觴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顏」。
壺中物:因酒大都盛於壺中而得名。 張祜在《題上饒亭》詩中寫道,「唯是壺中物,憂來且自斟」醇酎這是上等酒的代稱。
酌:本意為斟酒、飲酒,後引申為酒的代稱,如「便酌」「小酌」。李白在《月下獨酌》一詩中寫道,「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
酤:據《詩·商頌·烈祖》記載,「既載清酤,齎我思成」。[傳」: 酤
我國是酒的故鄉,也是酒文化的發源地,是世界上釀酒最早的國家之一。酒的釀造,在我國已有相當悠久的歷史。在中國數千年的文明發展史中,酒與文化的發展基本上是同步進行的。
大體上,古酒約分兩種:一為果實谷類釀成之色酒,二為蒸餾酒。有色酒起源於古代,據《神農本草》所載,酒起源於遠古與神農時代。《世本八種》(增訂本)陳其榮謂:「儀狄始作,酒醪,變五味,少康(一作 杜康)作秣酒。」
儀狄、少康皆夏朝人。即夏代始有酒。余以為此種酒,恐是果實花木為之,非谷類之酒。谷類之酒應起於農業興盛之後。陸柞蕃著《粵西偶記》關於果實花木之酒,有如下記載:(廣西)平樂等府深山中,猿猴極多,善采百花釀酒。
❸ 北方黃酒和南方黃酒的區別
北方黃酒根據黃酒釀造國標、製作工藝(糖度)作類別名確定:釣詩鉤(干型)、君子觴(半干型)、太和湯(半甜型)、淥蟻(甜型)。釣詩鉤、君子觴、太和湯、淥蟻,皆為歷史宋元朝前對酒的愛稱或別名。
南方黃酒中紹興黃酒的分類,按照製作工藝(糖度)分類只有四種:元紅、加飯、善釀、香雪——分別代表紹興干型黃酒、半干型、半甜型和甜型。
❹ 「酒」這東西有好幾種說法,誰能為我一一列舉出來
國人喜歡喝酒,心情好要喝,謂之「喜慶」;心情不好也要喝,說是「解憂」。酒專分白酒,啤酒,紅酒等等,屬還有酒之雜種———「雞尾酒」。和葯一樣「是酒三分毒」,道理大家都知道,然而卻都不怕,喝得上吐下瀉在所不惜。酒場上的笑話也多,而且一個個濕氣淋漓,多半都是真性情。
❺ 古代對美酒的稱呼和寓意
1、歡來伯
因為酒能消憂解愁能給人源帶來歡樂,所以就被稱為歡伯。此別號早出在漢代焦延壽的「酒為歡伯,除憂來樂」中。
2、掃愁帚、釣詩鉤
因酒能掃除憂愁,且能鉤起詩興,使人產生靈感,所以蘇軾就這樣稱呼。後便以「掃愁帚」,「釣詩鉤」作為酒的代稱。
3、般若湯
佛教徒用的隱語。佛家禁止僧人飲酒,但有的僧人卻偷飲,因避諱,才有這樣的稱謂。
4、綠蟻、碧蟻
酒面上的綠色泡沫,也被作為酒的代稱。
5、天祿
相傳,隋朝末年,王世充曾對諸臣說,「酒能輔和氣,宜封天祿大夫」。所以用天祿來作為酒的別稱。
6、青州從事、平原督郵
「青州從事」是美酒的隱語。「平原督郵」則是壞酒的隱語。
從事」、「督郵」,原為官名。因為青州境內有齊郡,齊與臍同音,凡好酒都是酒力下沉到臍部的,從事又是美職;而劣酒則不下肚,至橫膈膜為止,平原有鬲縣,與膈同音,督郵又是賤職,故以此為喻。
❻ 酒的代稱有哪些
一、以人名代稱
相傳最早造酒的人叫杜康,許慎《說文解字》中記載:「古者少康初作秫酒。少康,杜康也。」後人遂把「杜康」作為酒的代稱。曹操《短歌行》雲:「何以解憂,唯有杜康。」在南北朝時,有個會釀酒的人叫劉白墮,他釀的酒就叫「白墮春醪」。《洛陽枷藍記》稱他的酒:「飲之香美,經月不醒。」以人名代稱的還有「劉伶醉」「乾隆醉」等。
二、以顏色代稱
古代的酒盛在杯中常浮起黃綠色的泡沫,故把酒稱為「鵝黃、鴨綠、綠蟻」等。楊萬里《生酒歌》雲:「坐上**紅間熊白,瓮頭鴨綠變鵝黃。」謝月兆《在郡卧病呈沈尚書》雲:「嘉魴聊可薦,淥蟻方獨特。」白居易《問劉十九》雲:「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張華《輕薄篇》雲:「蒼梧竹葉清,宜城九醞酉差。」李賀《將進酒》雲:「琉璃鍾,琥珀濃,小槽酒滴珍珠紅。」屈原詩雲:「持杯醉飲狀元紅。」這里的「珍珠紅」「狀元紅」都是用顏色代稱的。此外用顏色代稱的還有「干紅」「紅友」「葡萄綠」等。
三、以季節代稱
早在春秋時期,人們在秋冬之季釀酒,經春始成,故名春酒。後來,以春命名的酒就更多了。李白《哭宣城善釀紀叟》詩中曾寫到「老春」:「紀叟黃泉里,還應釀老春。夜台無李白,沽酒與何人?」劉禹錫《洛中送韓七中丞之吳興口號五首》詩雲:「鸚鵡杯中箬下春。」韓愈《感春四首》詩雲:「百年未滿不得死,且可勤買拋青春。」陸游詩雲:「玻璃春滿琉璃鍾,宦情苦薄酒興濃。」這里的「箬下春」「拋青春」「玻璃春」也都是酒名。我國現今以「春」命名的也不少,如「劍南春」「鑒河春」「景陽春」等。
四、以官職代稱
以官職的高底來指代酒的優劣,把優質的酒稱為「青州從青」,把劣質的酒稱為「平原督郵」。劉義慶《世說新語》中記載:「醒公有主簿,善別酒,有酒輒令先嘗。好者謂之青州從事,惡者謂之平原督郵。」皮日休詩雲「醉中不得親相倚,故遣青州從事來」,就是攜美酒來問候之意。
五、以功用代稱
早在春秋時期,我國勞動人民就唱出了「為此春酒,以介眉壽」(《詩經·豳風·七月》)的歌謠。可見酒能延年益壽,因此又被稱為「千歲葯」,蘇軾《浣溪紗》雲:「玉粉輕黃千歲葯,雪花浮動萬家春,醉歸江路野梅新。」又因飲酒能使人舒筋活血,四體融會,故稱為「天祿大夫」。《青異錄》載:「酒能輔和氣,宜封天祿大夫。」古人常借酒消愁,故又稱「掃愁帚」「銷憂葯」。蘇軾《洞庭春色》雲:「應呼釣詩鉤,亦號掃愁帚。」白居易《勸酒寄元九》雲:「俗號銷愁葯,神速無以加
❼ 黃酒與白酒有什麼區別啊
區別:
一、口感不同
黃酒香氣濃郁,甘甜味美,風味醇厚。
白酒質無回色(或微黃)透明,氣味芳香純答正,入口綿甜爽凈。
二、釀造方法
黃酒採用的是低溫冷發酵的工藝,黃酒一般發酵都是三個月以上,在釀造方面黃酒的比較原始。
白酒採用的是短時間發酵加蒸餾技術,屬於較為先進的釀造工藝。
三、原料不一樣
黃酒釀造所用的原料多以小米、黍米、糯米、大米幾種為主。
白酒所用原料主要以大米、玉米、小麥、高粱等。
(7)紹興黃酒的別稱擴展閱讀
白酒除了飲用外,還有其他功能:
減痛:不慎將腳扭傷後,將溫白酒塗於傷處輕揉,能舒筋活血,消除疼痛。
去腥:手上沾有魚蝦腥味時,用少許清洗,即可去掉腥氣味。
除膩:在烹調脂肪較多的肉類、魚類時,加少許白酒, 可使菜餚味道鮮美而不油膩。
消苦:剖魚時若弄破苦膽,立即在魚肚內抹一點白酒,然後用冷水沖洗,可消除苦味。
減酸:烹調菜餚時,如果加醋過多,只要再往菜中倒些白酒,可減輕酸味。
去泡:因長途行走或因勞動摩擦手腳起泡時,臨睡前把白酒塗於起泡處,次日晨可去泡。
增香:往醋中加幾滴白酒和少許食鹽,攪拌均勻,既能保持醋的酸味,又能增加醋香味。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白酒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黃酒
❽ 中國的一些古代酒名,如屠蘇花雕這些。
桑落酒:不知桑落酒,今歲誰與傾。色比涼漿猶嫩,香同甘露永春。十千提攜一斗,遠送瀟湘故人。不醉郎中桑落酒,教人無奈別離情。
新豐酒:清歌弦古曲,美酒沽新豐。新豐有酒為我飲,消取故園傷別情。心斷新豐酒,銷愁斗幾千。新豐美酒斗十千,咸陽游俠多少年。
菊花酒:他鄉共酌金菊酒,萬里同悲鴻雁天。今日登高樽酒里,金菊清香滿手傳。
茱萸酒:茱萸酒法大家同,好是盛來白碗中。暖腹辟惡消百病,延年勝過枸杞羹。
竹葉青:金盆盛酒竹葉香,十杯五杯不解意。百杯之後始顛狂,一顛一狂多意氣。
藍尾酒:歲盞後推藍尾酒,春盤先勸膠牙餳。李白醉去無醉客,可憐神采吊殘陽。
松醪酒:松醪酒好昭潭靜,閑過中流一弔君。十分滿盞黃金液,一尺中庭白玉塵。對此欲留君便宿,詩情酒分合相親。
長安酒:高歌長安酒,忠墳不可吞。勸君多買長安酒,南陌東城佔取春。
聖酒、劉郎酒:聖酒山河潤,仙文象緯舒。莫辭更送劉郎酒,百斛明珠異日酬。
屠蘇酒:書名薈萃才偏逸,酒號屠蘇味更熟。懶向門前題郁壘,喜從人後飲屠蘇。
元正酒:十載元正酒,相歡意轉深。謝將清酒寄愁人,澄澈甘香氣味真。
羅浮春、葡萄春、芳春酒、春酒:一杯羅浮春,遠餉採薇客。九釀葡萄春,朱門金叵羅。月照芳春酒,無忘酒共持。一尊春酒甘若飴,丈人此樂無人知。
白玉腴酒、赤泥印酒:往時看曝石渠書,白酒須飲白玉腴。滑公井泉釀最美,赤泥印酒香寰宇。
扶頭酒、玉卮醪酒:一壺扶頭酒,泓澄瀉玉壺。不如且置之,飲我玉卮醪。美酒濃香客要沽,門深誰敢強提壺。
餘杭酒、青田酒:十千兌得餘杭酒,二月春城長命杯。忘情好醉青田酒,日落西山客忘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