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清明節和端午節的區別是怎樣的哪個是紀念屈原的,哪個是掃墓的,哪個是吃粽子的,哪個是喝雄黃酒殺蛇的
清明節和端午節的區別
1,清明節是春天,端午節是夏天
2,清明節是祭祀先祖回掃墓的日子,端午節是為了紀念答屈原
3,清明節中國民間有插柳習俗,端午節人們所共知的粽子外,喝雄黃酒,塞龍舟也是這個時間。
4,清明節日期冬至之後108天,所以有的時候是4號有的時候是5號,端午節日期是每年農歷五月初五
② 雄黃酒的民間習俗
習俗一:插艾草掛香囊 作用:驅蚊蟲防感冒
過端午,很有的講究。「清明插柳、端午插艾」,端午這一天天一亮,家家戶戶的門窗上都要插上兩根艾草和菖蒲,艾草能避邪氣。
另外,家長會給孩子掛個香囊,也是可以辟邪驅瘴氣,香囊用到的中葯有川芎、白芷、蒼術、冰片、薄荷,每味各5克。將這幾味中葯研細,然後放在布袋中,縫合好。可以佩戴在胸前、腰際或肚臍處,也可以把香囊掛在室內或車內。
上海一位中醫科主任蔡德亨教授說,從中醫角度講,艾葉是一味芳香化濁的中葯,有較強的驅毒除瘟作用,懸掛艾葉及燃燒艾葉可以殺菌消毒、預防瘟疫流行。中醫認為香囊有散風驅寒、健脾和胃、防蚊防病的作用。孩子們將香囊懸掛在胸口,可以聞聞可以驅蚊,另外,可以預防感冒。
習俗二:喝雄黃酒 副作用:會引起貧血(待考究)
端午這一天,人們要聚在一起喝雄黃酒,雄黃酒是用研磨成粉末的雄黃泡製的白酒或黃酒,一般在端午節飲用。古代人就認為雄黃可以剋制蛇、蠍等百蟲,「善能殺百毒、辟百邪、制蠱毒,人佩之,入山林而虎狼伏,入川水而百毒避」。中國神話傳說中常出現用雄黃來克制修煉成精的動物的情節,比如變成人形的白蛇精白娘子不慎喝下雄黃酒,失去控制現出原形。所以古人不但把雄黃粉末撒在蚊蟲孳生的地方,還飲用雄黃酒來祈望能夠辟邪,讓自己不生病。蔡德亨教授說:「雄黃酒里含有砷,這是砒霜的主要成分,喝雄黃酒等於吃砒霜,喝了會抑製造血功能,會造成貧血。即使小劑量服用,也會對肝臟造成傷害;雄黃具有腐蝕作用。」
但含砷元素並不能說明雄黃有毒,雄黃與砒霜的分子結構不同,就決定兩者不同的化學性質。就例如硫酸鋇和氯化鋇,分子結構不同決定兩者毒性完全不同。
習俗三:吃五紅作用:增加陽氣,多數是文化意義
在端午節中午要吃五紅,到底是哪五紅呢,在君和堂門診大廳的端午節展示區內,記者看到了烤鴨、莧菜、紅油鴨蛋、龍蝦和黃鱔,吃五紅是為了嚇退蛇、蜘蛛、蠍子、蜈蚣還有壁虎這五種毒物,希望它們不要進自己的家。南京中醫葯大學教授、江蘇中華文化學院特約研究員吉文輝,吃五紅是過端午的一個重要議程。這個端午習俗很有講頭,這個傳統不能丟。端午,其實告訴人們,盛夏即將來臨,提醒老百姓要注意防病祛蟲。這些紅菜主要增加人們的陽氣。當然,更多的是文化意義上的端午。
③ QQ三國清明節活動要許多雄黃酒
每天可以免費在主城裡領到一個,之後你還想要的話就要去江陵的神秘商人(地圖的左下角)那裡買了,
④ 清明艾和端午艾是一樣的嗎!
是的,但含義不一樣。
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節,人們把插艾和菖蒲作為重要內容之一。家家都灑掃庭除,以菖蒲、艾條插於門眉,懸於堂中。並用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製成人形或虎形,稱為艾人、艾虎;製成花環、佩飾,美麗芬芳,婦人爭相佩戴,用以驅瘴。
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莖、葉都含有揮發性芳香油。它所產生的奇特芳香,可驅蚊蠅、蟲蟻,凈化空氣。中醫學上以艾入葯,有理氣血、暖子宮、祛寒濕的功能。將艾葉加工成「艾絨」,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葯材。
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狹長的葉片也含有揮發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竅、健骨消滯、殺蟲滅菌的葯物。
可見,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端午節也是自古相傳的「衛生節」,人們在這一天灑掃庭院,掛艾枝,懸菖蒲,灑雄黃水,飲雄黃酒,激濁除腐,殺菌防病。這些活動也反映了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端午節上山采葯,則是我國各國個民族共同的習俗。
懸鍾馗像
鍾馗捉鬼,是端午節習俗。在江淮地區,家家都懸鍾馗像,用以鎮宅驅邪。唐明皇開元,自驪山講武回宮,瘧疾大發,夢見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紅無襠褲,偷楊貴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繞殿而跑。大鬼則穿藍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明皇喝問,大鬼奏曰:臣姓鍾馗,即武舉不第,願為陛下除妖魔,明皇醒後,瘧疾痊癒,於是令畫工吳道子,照夢中所見畫成鍾馗捉鬼之畫像,通令天下於端午時,一律張貼,以驅邪魔。
掛荷包和拴五色絲線
應劭《風俗通》記載:「五月五日,以五彩絲系臂,名長命縷,一名續命縷,一命辟兵繒,一名五色縷,一名朱索,辟兵及鬼,命人不病瘟」。
中國古代崇拜五色,以五色為吉祥色。因而,節日清晨,各家大人起床後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腳腕、脖子上拴五色線。系線時,禁忌兒童開口說話。五色線不可任意折斷或丟棄,只能在夏季第一場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時,拋到河裡。據說,戴五色線的兒童可以避開蛇蠍類毒蟲的傷害;扔到河裡,意味著讓河水將瘟疫、疾病沖走,兒童由此可以保安康。
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卷八記載:端午節物,百索、艾花、銀樣鼓兒,花花巧畫扇,香糖果子、粽小,白團。紫蘇、菖蒲、木瓜、並皆茸切,以香葯相和,用梅紅匣子盛裹。自五月一日及端午前一日,賣桃、柳、葵花、蒲葉、佛道艾。次日家家鋪陳於門首,與五色水團、茶酒供養。又釘艾人於門上,士庶遞相宴賞。
陳示靚的《歲時廣記》引《歲時雜記》提及一種「端五以赤白彩造如囊,以綵線貫之,搐使如花形,或帶或釘門上,以禳赤口白舌,又謂之搐錢」。以及另一種「蚌粉鈴」:「端五日以蚌粉納帛中,綴之以綿,若數珠。令小兒帶之以吸汗也。」這些隨身攜帶的袋囊內容物幾經變化,從吸汗的蚌粉、驅邪的靈符、銅錢,辟蟲的雄黃粉,發展成裝有香料的香囊,製作也日趨精緻,成為端午節特有的民間藝品。
類似還有飲雄黃酒:此種習俗,在長江流域地區的人家很盛行。游百病:此種習俗,盛行於貴州地區的端午習俗。
⑤ 元旦 春節 元宵 清明 端午 中秋 重陽的傳統習俗是什麼
這些節日的傳統習俗如下:
一、元旦。現在比較普遍的就是由團體組織的活動,如元回旦聯歡會、掛答慶祝元旦的標語、或舉行集體活動等。
二、春節。貼春聯、放鞭炮、辦年貨,逛廟會,每個春節民俗都有著獨特的傳統年味兒。
三、元宵,即農歷一月十五。「猜燈謎」又叫「打燈謎",是元宵節後增的一項活動。除此之外還有吃元宵,或水煮或油炸,熱熱火火,團團圓圓。
四、清明。最重要的祭祀節日之一,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這天人們吃青團等冷食,來紀念介子推。
五、端午節,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一項重要活動。此外還有吃粽子,用來紀念屈原。
六、中秋節,是中國重要的象徵團員的節日,這一天,合家團圓,賞月,吃月餅等。
七、重陽節,登高望遠,吃重陽糕,喝菊花酒,賞菊花等。
⑥ 清明節的習俗 端午節的習俗
清明節習俗
傳統習俗一:掃墓祭祖
中國歷史上,寒食禁火,祭奠先人,清明節掃墓祭祖成了此後持續不斷的風俗傳統。就是到了今天的社會,人們在清明節前後仍有上墳掃墓祭祖的習俗:鏟除雜草,放上供品,於墳前上香禱祝,燃紙錢金錠,或簡單地獻上一束鮮花,以寄託對先人的懷念。
傳統習俗二:蹴鞠
鞠是一種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內用毛塞緊。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這是古代清明節時人們喜愛的一種游戲。相傳是黃帝發明的,最初目的是用來訓練武士。
傳統習俗三: 拔河
早期叫「牽鉤」「鉤強」,唐朝始叫「拔河」。它發明於春秋後期,開始盛行於軍中,後來流傳於民間。唐玄宗時曾在清明節舉行大規模的拔河比賽。從那時起,拔河成為清明習俗的一部分。
傳統習俗四:踏青
清明時節,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遊的大好時光。我國民間長期保持著清明踏青的習慣。
⑦ 中國傳統節日喝什麼酒
1、春節-屠蘇酒
屠蘇酒,是在中國古代春節時飲用的酒品,故又名歲酒。屠蘇是古代的一種房屋,因為是在這種房子里釀的酒,所以稱為屠蘇酒。
2、端午節-菖蒲酒
歷代皇家都視為稀世瓊漿,滋補玉液。到了明代,每逢「端陽節」這一天,皇帝除自己飲用外,還賜給宮眷內臣一起品嘗,並要穿上「五毒艾補子蟒衣」,舉行隆重的飲酒儀式。
3、端午節-雄黃酒
端午這一天,人們要聚在一起喝雄黃酒,雄黃酒是用研磨成粉末的雄黃泡製的白酒或黃酒,一般在端午節飲用。
(7)清明飲雄黃酒擴展閱讀:
中國酒文化的歷史淵源:
根據古人的記載,酒的發明也相當偶然。有一次,杜康把剩飯放在空桑之中,日子久了,飯自然發酵,散發出一種芬芳的氣味,並流出一種液體,杜康取而飲之,感覺其味甘美。杜康受此啟發,發明了酒。
所謂空桑,即樹心被朽空的桑樹。據古代文獻記載,洛陽伊水流域有一個地名叫空桑澗,可能與空桑有關。杜康釀的酒稱秫酒,即釀酒的原料以黑秫為主。黑秫是高粱的一種,它野生於洛陽山區,上古先民把它培育成一種重要的農作物。
杜康善於釀酒,其釀制工藝頗為講究。《杜康紀聞》記載的「五齊六法」據說就是杜康釀酒的秘方。它要求造酒用的黑秫要成熟,投曲要及時,浸煮要清潔,要取用山泉之水,釀酒器物要優良,火候要適當。
酒在河洛地區產生後,就融入博大精深的河洛文化中。周公在洛陽發布禁酒令,即《酒誥》,但並未完全禁止飲酒,而是把酒與周禮緊密相連,故周代的五禮均離不開酒。現存的《詩經》據說是孔子刪定的,但孔子刪定之前的「詩」其實就是在洛陽收集保存的官方文獻。在這些詩篇中,與酒有關的佔了大部分篇幅。
⑧ 節日諺語:例如:1:喝了雄黃酒,百病遠遠丟。 2:清明插柳,端午插艾。 還能寫幾句嗎
未吃端午粽,寒衣來不可送;吃了端源午粽,還要凍三凍。 (寶山)
端午節,天氣熱;五毒醒,不安寧。 (江浙)
端午請菩薩,端六發烏賊 。(江浙)
良辰當五日,偕老祝千年。(江蘇)
八月十五停活的 冬至節,教學的
(山西,中秋做工人停活,冬至宴請教師)
到中秋,賽摸秋 (鄂西·土家)
八月摸個秋, 摘柚抱瓜不算偷
⑨ 清明節和端午節習俗分別是什麼弘揚的主題思想是什麼
端午節:
習俗一:吃粽子。
習俗二:賽龍舟。
風俗三:戴五色繩手鏈,請求愛情,旺運勢。
風俗四:佩帶香包驅邪傳愛意。
清明節:
習俗一:祭祀祖先。
習俗二:踏青。
習俗三:放風箏。
習俗四:插柳。
清明節弘揚的主題思想:
傳承清明文化,要重塑民族之魂。清明時節,在追思親人之時,還應該感謝那些為了新中國建設和發展而勇於獻身的先烈。
沒有前赴後繼的犧牲就沒有光輝燦爛的發展成就,沒有救黎民於水火的壯志就沒有中華民族的崛起,在跌宕起伏的歷史長河中,中華兒女始終有著一種強大的凝聚力,始終挺著一根壓不彎的脊樑。清明之際,追思先烈,就是要滿懷感恩之情,珍惜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保持一顆赤子之心,為祖國的繁榮昌盛而不懈奮斗。
特別是在中華民族邁向偉大復興的今天,更需要我們每一個人立足本職崗位、創造良好的業績,充分發揚攻堅克難的優良傳統,以極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努力推動「兩個一百年」目標的實現。
端午節的思想:
從端午節的名稱看,端午節為五月初五,它是一個時間概念。五月初一為端一,初二為端二,從一到五就叫端午。
端午節又叫端陽節。它是根據陰陽二氣的變化,端陽者,陽氣之端點也。這就是說它是陽氣最盛的,陰氣即將回升的時候,這個轉折點就是夏至。
端午又稱中天節,因為午在八卦上為離為火,太陽的威力走到午的方位達到登峰造極,因此,此節的每個時間層次都是午,即午月午日午時,日在中天,陽氣達到極點。根據中國陰陽變化的學說,如果月、日均為陽性,同性相斥,象徵沖突與不和諧,這就需要用另外一種力量達到陰陽平衡與陰陽和諧。
中國傳統節日中重陽和春節都是不吉之日,人們正是通過自己的力量,逢凶化吉,達到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從這個意義上說,端午是崇拜陰性之物以達到陰陽平衡,賽龍舟與水有關,水為陰性即是明證。同時,人們通過祭祀、驅鬼、辟邪、祛惡、清潔身體、祓除穢氣使凶日變成佳節,這體現了中國人的生存智慧。
端午節是全世界華人的節日,通過紀念屈原等一系列活動可以培養人們對中國文化的價值認同,增強人們的敬祖意識、親情意識、家庭觀念、愛國精神,從而形成中華民族的向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