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冬至做米酒有什麼說法
冬天發酵糯米酒,一定要包一層棉衣,溫度保持在33度以上,38度一下,這個區間酵母活性最高,發酵的最好。
Ⅱ 米酒怎樣窖藏
米酒最主要是發酵徹底結束後,取澄清液裝入容器,密封貯存在通風乾燥溫度較低的環境中,這樣最好。
米酒的製作方法:
1:精選晚季糯米,(早糯米滲雜的粳米比較多,米質不好,釀的酒口感較差),用簸箕簸去米屑,用清水反復淘洗後置於缸中,加山泉水浸泡,夏季兩小時,冬季四小時。並將所有用具及容器進行殺菌消毒。
2:撈起糯米,瀝干水分,徐徐地倒入飯甑中,加蓋,蒸上幾分鍾後,打開用竹子插出十幾個上汽孔,用猛火蒸至八分熟,(以能聞到糯飯香氣,用兩個手指搓捏,飯粒能整個捏扁,不留生心為准),起鍋,在鐵鍋上放上木架,將飯甑置於架上,均勻灑上幾勺涼開水降溫,不讓米飯繼續變熟變爛。溫度掌握在用手放於甑底承接,滴下的水不太燙手為宜。
特別備註:這種淋糯米飯的水,我們叫淋酒水,有極好的潤膚作用。本人早已養成了用它沐浴的習慣。建議淋飯時用干凈容器承接,釀完酒後趁水還是熱的,趕緊來個痛快的熱水浴。洗完後你一定會覺得皮膚特別的潤滑哦。
3:預先將酒麴加少許涼開水化開,然後一邊往拌酒缸中倒入米飯,一邊往其中撒入酒麴,加以拌合。這個細節非常關鍵,米飯溫度太涼,酒麴不會發酵,太高則會把酒麴中的酵母菌燙死,失去發酵的作用,最終以敗北收場。
4:拌合的速度要快,不能讓米飯太涼,在此過程中如果感覺飯太燙手,則將其分散,待稍涼後再拌。拌好酒麴後,在缸中間挖一小孔,孔呈圓形,上寬下窄,這個孔是用來觀察糯米飯的發酵情況的。
5:將發酵缸蓋上能透氣的竹簸箕,(注意不能密封),用棉被或稻草包好保溫,放於相對較為封閉的房間,門窗關好,包裝物視當時氣溫而定,冬天應包裹嚴實,夏天不另外加溫,春秋兩季則可以給它稍微穿些薄薄的「衣服」。這和女孩子穿衣服差不多。大熱天的穿件毛衣就燜壞了,大冬天的若是穿件夏裙就得感冒打噴嚏了。
6:24小時後,進入房間,倘能聞到一股香醇的酒香,打開缸蓋,能看到觀察洞底部有略顯渾濁的酒液出現,以耳朵貼近缸口,能聽見輕微的嗶啵聲,似乎無數精靈在歡歌,那麼第一階段就基本可以說是大功告成了。
在這一段時間裡面,應該密切注意氣溫的變化情況,同時可以隔幾個小時用手探入缸外壁查看,溫度以手掌略感溫熱為宜。太冰則給它多穿一點,太熱則幫它脫掉一件,總之要像對待剛出生的小寶寶一樣呵護。
如果24小時內(俗稱對時)沒有出現酒娘,發酵缸內也聽不到有輕微的嗶嗶啵啵的聲音,那這壇酒的前途就有點不妙了。出現這種狀況的原因一般是因為外界溫度太低,應該及時給它多穿些衣服。如果兩至三天後,還是無動於衷,那麼基本可以確定這壇酒犧牲了。
7:酒液出現後,就可以把覆蓋的東西拿掉了,待差不多一天的時間,觀察洞里就滿了。這時連飯舀上一湯匙,嘗一口,那個甜和糯啊,簡直能讓你覺得在那一刻自己就是全世界最幸福的人。
這酒液就是傳說中的酒娘,非常甜美,但喝的時候千萬提高警惕,否則輕易就被它放倒了。同時這種剛發酵出來的純正酒娘,具有特殊的去除疤痕的作用。在我們老家,凡是因為磕碰、外傷癒合後出現的疤痕,尤其是小孩子,一定會用這種帶飯酒釀去塗抹。多塗幾次,就恢復如初了。
我媽媽的兒媳婦非常愛吃這東西,這么多年來,我每次釀酒,到這一步時就一定會先舀一碗起來,讓她慢慢去感受幸福,看她抿上兩口後面若桃花燦爛如霞的樣子好漂亮溫柔。
8:准備一個酒壇,洗凈,倒放瀝干,大小視需要而定。酒娘滿後,將發酵缸里的糯米飯連同酒液用碗舀進酒壇里。動作要盡量溫柔,不要高高的直接嘩嘩嘩嘩倒下去。然後封缸繼續發酵。
倘若是做酒娘,到這里就差不多搞定了。幾天以後,發酵完成,將酒過濾,除去酒糟,就可以享用了,也有不去酒糟的,這個要早幾天出缸,保持糯米飯的酥軟甜糯。過濾下的酒糟是煮湯的好材料,做魚湯豆腐湯時加上少許酒糟,味道甘甜鮮美,營養豐富。
9:不想做酒娘的話,在這個程序里,需要放一勺涼開水,俗稱「結娘」,放水要選在氣溫低的早晨,倒時要沿缸壁緩緩下流,然後蓋上蓋子,同時把酒壇放於陰涼通風的地方靜置發酵。
10:要是想做甜酒,則需要多等幾天,結娘後數日,往酒壇中再倒入少許涼開水,繼續發酵幾天,待口感合適時,即可出壇過濾後裝瓶飲用。將甜酒或酒娘冷凍後食用,甘甜可口,風味絕佳,絕不是可樂汽水王老吉他們可以媲美的哦。
11:如果想喝老酒,需要的發酵時間會更長些,酒麴也要適當多一點。夏天大概在半月左右,冬天則需兩個月以上。最好的老酒是在冬至前一段做好,待冬至那天放水,春節期間取出燉熟,俗稱冬至酒。經過這么長時間的發酵,壇中糯米飯精華畢出,酒液濃厚,酒糟則名副其實就剩糟了。這種酒糟是做飼料的好原料。
記得十幾歲時,有一回,老媽做了一壇酒,讓我喂豬時分餐給放一些酒糟,我沒腦沒袋的一次性全部放下去了,結果把兩天大肥豬給灌醉了,哥倆個全身紅亮發燙,哼哼唧唧,暈乎乎地有點摸不著頭腦,其中一個大概覺得光喝酒沒勁,迷迷糊糊中把另一頭的耳朵當成了下酒菜,吧嗒吧嗒地給啃掉了一大半,那一頭雖然鮮血橫流,但卻居然毫無痛感,還和對方耳鬢廝磨眉來眼去大玩曖昧。可見酒可亂性啊,連豬喝醉了亦是如此。1997年,當全世界都在猜測泰森為什麼會咬下霍利菲爾德的耳朵時,只有我一個人知道,那一天他肯定是吃多了酒糟。
12:若是想做烹調用的酒醋,則需在其發酵過程中加以攪拌,使其變酸。相對於用老酒做菜,酒醋因酸性較大,能去腥,增鮮,使肉質更加細嫩,香醇,易於消化。過沸後的酒醋,酸味盡失。但卻保持了它獨特的調味功能。
13:燉酒:燉酒是整個釀造過程中最重要的一環。將出壇過濾後的酒靜置,待其沉澱,取上層清液倒入燉酒壇中,連壇置於鍋內,鍋里加水,加蓋,用猛火燒至水沸,繼而借水溫再燒至酒沸,立即撤火,改用文火燉一天一夜後出鍋。隔夜燉過後的酒,酒色深黃帶紅,酒液粘稠,香氣濃郁,清澈透明,性味甘溫,更宜於養身健體,因燉熟後的酒被強行終止發酵,故適合長期保存,倘若有地窖存放,可經年不壞,而且時間越長越好。浙江紹興一帶,女孩出生時,家裡就會釀上幾壇美酒窖藏,待其出嫁時取出招待賓客及作為嫁妝,稱之為女兒紅。
13:將酒壇置於陰涼處待享用,隨喝隨取。取用過程中盡量輕拿輕放,避免搖晃。
14:全程結束。
Ⅲ 因冬至節氣而聞名的酒:冬釀酒怎麼喝
喝冬釀酒時,有的來人想加熱再源喝,可將酒杯放在熱水內加溫,而不能將酒放在微波爐里加熱,如果直接將酒加熱,酒很容易變味,顏色也會跟著發生變化。
因為一旦直接加熱,冬釀酒的「鮮潔度」變了,味道因此發生改變。
蘇州冬釀酒原來叫冬陽酒,因為冬至過後陽氣上升而得名。農歷認為,冬至為一年中最重要的節氣,因為這一天過後,陽氣上升,萬物開始慢慢復甦。
所以有一個說法就是"冬至大過了年"。由於宋代以後浙江東陽當地的釀酒名聲遠播,加上元代馬致遠《撥不斷》" 菊花開,正歸來。
伴虎西僧、鶴林友、龍山客;似杜工部、陶淵明、李太白;有洞庭柑、東陽酒、西湖蟹"。以及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東陽酒,常飲、入葯俱良",才把兩種不同的概念混淆了。
於是我們才看到古代吳地文人常作"冬陽酒",其他地區文人常寫作為"東陽酒"。
到了日本佔領後,民間又常作"東洋酒"(誤以為是日本酒),一直到近年,商家從《吳歙》"冬釀名高十月白,請看柴帚掛當檐。一時佐酒論風味,不愛團臍只愛尖"發掘出"冬釀"兩字。
Ⅳ 紅米酒是用什麼米做的
家釀紅米酒
至今仍對家釀紅米酒有著特殊的嗜好,是緣於對其釀造過程的熟悉與親切。小時候對釀制紅酒,一直懷著一種特別的渴盼。
秋收之後,家裡的糧倉終於充實了一點,暫時沒有了飢餓之虞。父親便會利用晚上時間釀制新酒。下午出工之前,將糯米放入大水桶中浸泡。將准備用來釀酒的酒壇洗凈,倒扣在燒著開水的鍋里熏蒸殺菌備用。晚上吃完飯收拾好了鍋灶後,升起火,搬出大飯甑,將浸透的糯米瀝干,倒入飯甑用猛火蒸。平時早早入睡的小孩,這晚都會很興奮,圍在灶膛前,主動幫忙劈柴燒火,以討好父親和消磨難熬的等待。蒸熟蒸透之後倒入大竹籮,攤開冷卻。釀酒的晚上,父親的心情格外好,露出平時少有的慈祥,不知生計艱難的小孩們便會乘此機會飽餐一頓,甚至還偷著搓一團藏著明天再吃(常常因此而影響了父親對糯米量的判斷放多了水而釀壞了酒),這香噴噴的糯米飯對於長年吃黑乎乎的地瓜米飯的我來說,實在是太大的誘惑!我想,對於家釀紅酒的長時不衰的好感便是在這里培養起來吧。
利用這些時間,父親將適量的泉水和紅粬倒入酒壇子里。水的質量和水與糯米的比例是決定酒質量的關鍵因素,通常選用上好的泉水釀制;米與水的配備通常為「對加(1:1)」、「加一(1:1.1)」、「加二(1:1.2)」、「加三(1:1.3)」。按1:1,水多則酒易「熟」(發酵成熟),但酒味「薄」(稀);反之,發酵速度慢,酒濃;最為講究的是「酒釀酒」,即用已釀成的酒代替水。待糯米自然冷卻之後,放入壇中,封嚴壇口,約過了12個時辰之後,用專用的竹片在每天早上或黃昏攪拌一至二次。
釀酒時氣溫太高,酒易變酸;氣溫太低,也會受凍變壞。最佳時間是在冬至前後和農歷正月、二月。冬至前後釀的酒叫冬至酒,這時氣溫正適宜於釀制,等到開春後再開壇取酒,經過一個冬季細細的醞釀,酒質溫厚純正;正月、二月期間,春風和煦、桃花爛漫,正是釀酒的最佳時節,這時釀的酒叫桃花酒,溫潤香醇。酒釀熟後,用曝曬過的酒簍(柱狀竹簍)塞入酒壇中,將酒與糟分離開來,並把酒舀出,密封在胎密質細的陶器中貯存。剛釀出的色紅味甜;封存久了,紅色漸轉為茶色、琥珀色,封存得越長,特別是低溫條件下長期封存,則氨基酸的含量會大量增加,酒味越香醇濃郁。
據檢測,家釀紅米酒含有大量人體必需的蛋白質、維生素B1、B2和鈣、磷、鐵及少量的鋅、銅、鎂、錳、硒等微量元素。紅酒性熱味甘,有活血、健脾、促進新陳代謝,補血養顏、舒筋活絡、強身健體和延年益壽的功效,因此最宜冬季飲用。本地產婦坐月子期間,必定要飲用紅酒。
此外,紅酒還能同肉中的脂肪起酯化反應,生成芳香物質,使菜餚增味和去腥、去膻。因此,在烹制菜餚特別是肉類和魚類時,人們通常都要用上一些紅酒。
Ⅳ 冬至進補食譜應如何安排
冬至是二十四節氣中最重要的節氣,對人的影響極大,是人體陰陽氣交的關鍵時期。冬令進補多選擇冬至開始,此時進補可發揮最大效應,促進人體陽氣的萌生,消耗相對減少。冬至時節的進補食譜擇優介紹如下。
1.菜餚類進補食譜(1)五香牛肉【原料】牛肉2500克,食鹽90克,白糖24克,紅醬油60克,姜塊2塊,蔥結3隻,料酒、茴香、桂皮、紅米汁各適量。
【製作】選用牛肘子部位的全瘦肉,先按肌肉纖維用刀直切開後,切成500克左右的塊,然後用刀根戳出一排排刀洞,四面戳到。板上先撤上少許食鹽,將肉塊放在上面反復推擦,擦至鹽粒溶化(俗稱出汗),然後放在缸內腌3~4天(夏季腌一天),經過多次翻動,腌至肉紅、硬、香;將鍋內加水適量,用大火燒滾(水要多),投入肉塊,上下翻動幾次,撈出刷洗干凈;在鍋底先放鍋墊,墊上放牛肉塊,加入茴香,桂皮、蔥結、姜塊、料酒、白糖、醬油和紅米汁,在大火上燒滾,至牛肉變紅色時,再加入白湯淹沒牛肉,放入適量食鹽,試味後,加蓋燒至沸滾,再移小火上燜煮2小時左右,等用筷子能戳進牛肉時,撈出,冷透後,按其肌肉纖維橫向切片即成。
【功效】滋補腎陰,補血益氣。
(2)芪杞燉乳鴿【原料】黃芪30克,枸杞子30克,乳鴿1隻。
【製作】將乳鴿浸入水中淹死,去毛和內臟,洗凈,放入燉蠱內,加水適量,再加入黃芪和枸杞子。將盛鴿和葯的盅放入鍋內,隔水燉熟即成。
(3)牛膝蹄筋【原料】牛膝10克,豬蹄筋100克,雞肉500克,火腿50克,蘑菇25克,胡椒5克,味精5克,紹酒30克,生薑10克,蔥10克,食鹽5克,清湯適量。
【製作】將牛膝洗凈浸潤後,切成斜口片;蹄筋放在蒸盆中,加入清水適量,上籠蒸約4小時,待蹄筋酥軟時取出,再用冷水浸漂2小時,剝去外層筋膜,洗凈;火腿洗凈後,切成絲;蘑菇水發後,切成絲;生薑、蔥洗凈後,切成薑片、蔥段。
將發脹後的蹄筋切成節,雞肉剁成2厘米的方塊。將蹄筋、雞肉放入蒸碗內,把牛膝片擺在雞肉的面上,火腿絲和蘑菇絲調合勻後,撒在周圍;薑片、蔥段放入蒸碗中,再加胡椒粉、味精、紹酒、食鹽、清湯,調好湯味,灌入蒸碗中,上籠蒸約3小時,待蹄筋熟爛後,立即出籠,揀去薑片、蔥節,再調味後即成。
【功效】祛風濕,補肝腎,強筋骨。
(4)玫瑰烤羊心【原料】羊心1個,藏紅花6克,鮮玫瑰花50克或無糖玫瑰醬15克,食鹽適量。
【製作】羊心切片備用。鮮玫瑰花搗爛取汁,放入小沙鍋內,加清水適量、藏紅花同煮,煮沸後,改文火繼續煮15分鍾濃縮取汁備用。羊心串成串,醮上玫瑰、紅花汁,在火上反復翻烤至羊心熟透即可食用。
【功效】補心解郁。
2.湯羹類進補食譜(1)粟米龍眼粥【原料】粟米100克,龍眼肉15克,粳米50克。
【製作】將粟米淘洗干凈,粳米淘洗干凈,龍眼肉去雜質。
將粟米、梗米、龍眼肉同放鍋內,加水800毫升,置武火燒沸,再用文火煮35分鍾即成。
【功效】補心腎,益腰膝。
(2)大麥湯(溫)
【原料】草火1個,羊肉200克,大麥仁500克,食鹽適量。
【製作】將羊肉洗凈;大麥仁用開水淘洗凈,備用。將大麥仁放入鍋內,加水適量,先用武火燒沸,再用文火煮熟。
將羊肉、草果放入鍋內,加水適量熬煮2小時,然後將羊肉、草果撈起,將湯與大麥仁粥合並,再用文火燉熬熟透。
將羊肉切成小塊,放入大麥湯內,加鹽少許,調勻,即可食用。
【功效】溫中下氣,暖脾胃,破冷氣,去腹脹。
(3)雞汁粥【原料】母雞一隻,粳米50克。
【製作】將母雞宰殺後,除去毛樁、內肌,洗凈,放入鍋內,加水適量,置武火上燒沸,再用文火燉45分鍾,將雞撈起,留雞湯,打去油,即成雞汁。
將粳米淘洗干凈,放入鍋內,加入雞汁,置武火上燒沸,再用文火煮35分鍾即成。
【功效】滋補氣血,安養五臟。
(4)羊肉粥【原料】羊肉100克黃芪25克,紅參5克(或用黨參50克)茯苓5克,大棗7枚,粳米50克。
【製作】先將羊肉去脂皮細切,留出一半。另取羊肉一半,與黃芪、紅參、茯苓、大棗,加適量水煮,去渣,取汁,人粳米煮粥。臨熟時將留取羊肉加人,肉熟,再入鹽少許,即可服食。
【功效】補氣益血,健脾溫腎。
(5)麻雀蔥花粥【原料】麻雀3~4隻。
【製作】麻雀炒熟,加大米150克,水適量,共煮成粥,最後放入蔥花20克,米酒少許,加油鹽調味,1日內分2次食用。
【功效】溫補腎陽。
3.飲料類進補食譜(1)鮮奶玉液【原料】牛奶200克,生核桃仁45克,炸核桃仁80克,粳米60克,白糖12克。
【製作】將粳米洗凈後用水浸泡1小時撈起,濾干水分,和生核桃仁、炸核桃仁、牛奶、清水拌勻磨細,再過濾。鍋內注入清水燒沸,加入白糖,待全溶化後,過濾去渣再燒沸,將濾液慢慢倒入鍋內,攪勻燒沸即成。
【功效】補腎助陽,潤腸通便。
(2)膃肭臍酒【原料】膃肭臍30~50克,白酒500克。
【製作】將膃肭臍洗凈,切成小塊,用紗布袋裝,扎緊口,放入盛酒的瓶中,浸泡1星期即可。
【功效】溫腎壯陽。
【禁忌】陰虛火旺者忌飲。
附:冬至的飲食習俗:吃餃子、餛飩和湯圓俗話說「冬至餃子夏至面」,在冬至這天,我國最普遍的食俗便是吃餃子。吃水餃的歷史要追溯到漢末。當時河南南陽出了個「醫神」張仲景。他原來在長沙居官,告老還鄉時,正逢臘月。張仲景見到整天為生活奔波而衣不遮體的窮人,面對寒風刺骨的冰天雪地,好多人的耳朵都凍爛了,心裡十分難受。冬至那天,他在南陽東關搭起醫棚,盤起火灶,專門熬一種「去寒嬌耳湯」,舍給窮人們喝,治療耳朵的凍傷。這種葯湯是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溫熱的葯材合煮而成的。人們喝了湯,他又把剩下的羊肉和葯材撈出來切碎,用麵皮包成耳朵的樣子,稱作「嬌耳」(有的寫作「矯耳」、「膠耳」),下鍋煮熟,分給人們每人兩只。喝湯吃「嬌耳」後,人們渾身發暖,兩耳起熱,治好並保住了凍壞的耳朵。後來每到冬至日,人們就模仿張仲景做「嬌耳」煮食並喝熱湯,日久成俗,「嬌耳」也傳久生變,又有了「餃子」、「扁食」、「水餃子」、「水點心」等地方性名稱。冬至日吃餃子的習俗就這樣一代一代流傳下來。
我國南方有些地區冬至的食俗是吃餛飩和湯圓。餛飩四川人叫「抄手」,廣東人叫「雲吞」,因其煮熟後像荷包蛋,為混沌初開,故名「餛飩」。據民間傳說,春秋時昊王夫差沉湎於歌舞酒色,某年冬至設宴,嫌肉食膩肥,很不高興。西施乃用麵粉和水擀成薄薄的皮子,內裹少許肉糜,滾水一氽之後,隨即撈起,加入湯汁,進獻夫差。夫差食之贊不絕口,問為何物。西施信口以「混沌」作答。此後、餛飩這一美味就逐漸傳至民間。雖然人們平日也偶爾吃吃餛飩,但冬至那天卻人人都要品嘗一碗,不單是紀念西施的創造,還為了慶賀冬至的「一陽出生」。宋人廚密在《武林舊事》中記述當時杭州冬至習俗:「三日之內,店肆皆罷市,垂簾飲博,謂之『做節』享先則以餛飩,有『冬餛飩年撥』之諺。貴家求奇,一器凡十餘色,謂之百味餛飩。」可見在宋朝,杭州的人們已經有冬至吃餛飩和以錕飩祭祖的風俗。晚清紹興學者范寅在《越諺·飲食》中說餛飩「或芝麻糖或醢肉襄以麵粉,冬至時食」。可見古代紹興還有甜味的餛飩。
湯圓是南方普遍流傳的重要冬至食品之一,又稱團子、團圓子、丸子、圓子、冬至圓等,用糯米粉做成,有的加陷兒。古詩有「家家搗米做團圓,如是明朝冬至天」句。因圃子是圓的,可相爭「陽圓」,所以,冬至吃圓子的主要用意是為了慶賀「陽生」,同時寄予祈求團圓喜慶之意。
關於吃圓子的由來,在浙江南部有這樣一個傳說:相傳很早以前,有一位樵夫上山砍柴,不慎跌入深澗,不能脫險,就採摘狀如湯圓的野生之物「黃精姜」來充飢,才免餓死。十幾年後,樵夫遍體長了毛,身輕若燕,竟然飛回家裡,但已經不會說話了,給他米飯也不吃。家裡人就為他做了糯米湯圓,他一見湯圓,以為是黃精姜,就吃起來。後來慢慢恢復了本性;在冬至日竟開口與家人說話了。從此便有了冬至吃湯圓的習俗。我國台灣冬至也吃湯圓,並且要做成紅、白兩種顏色。按老輩人的說法:不吃金丸(紅湯圓)、銀丸(白湯圓),不長一歲。
Ⅵ 紅粬米酒是怎麼釀成的
紅曲酒是糯米加紅曲和白曲發酵的酒,其紅色是紅曲酶自然發酵的結果。而且,紅曲酶中還含有降血脂、降血壓、降膽固醇和防癌的天然他汀,是養生保健效果佳的養生酒。紅曲酒的做法是什麼呢。
了解紅曲酒的做法之前先准備好材料,材料1500克糯米300-450克紅曲米(根據個人的喜好,如果不喜歡太紅就少放)2個酒餅/酒麴2個3300毫升的密封罐,如果做一罐,就是自己按比例計算用料。
紅曲酒做法如下:
1.糯米淘洗後放清水裡浸泡12小時。浸泡好的糯米再次淘洗至洗米水變清澈。
2.把淘好的米放蒸格里蒸30-50分鍾(一定蒸至米熟透沒有白心,如果沒有那麼大的蒸格,也用以放到電飯鍋里煮,但水不要放多,以傾斜鍋能看到水就行。)把十斤水(我用的是自來水)放到做酒的玻璃罐里(如果有陶缸是好)備用。
3.蒸好的米放到大盆里涼至不燙手。
4.把酒麴放到飯里拌勻。
5.然後放進已經注入清水的罐里,合上蓋(不要蓋嚴,要留點空隙);
6.把酒罐用黑袋子包起來避光,放到陰涼的地方。
7.這是飯剛放下去一會的樣子。
8.第二天把蓋子打開就會聽到發酵冒泡的輕微聲響,正常情況從第二天起,會開始膨脹冒泡。這段時間,每天要用干凈的木棍或竹棍攪動兩三次,以促進發酵。
9.大約6-7天後,飯不再浮起,開始往下沉的時候,把蓋封好,用黑袋子包好,放在陰涼不見光的地方。
10.大約30天左右就可以用了。
Ⅶ 求梅州有色糯米酒的製作方法
客家糯米酒是好東西,特別是冬天,它能補脾胃、益肺氣。溫能養氣,正氣旺盛,身體也就溫暖了。在冬天加進一些紅棗、桂圓、花生,簡直就是補血豐胸的不二方。可是好的糯米酒,在超市買不到。小時家釀的糯米酒,幾斤米才出一斤酒呢。算一下超市的酒一大瓶才幾塊錢,加了很多糖水,沒幾粒米的。每年秋季收割以後,到冬至節前這段時間,村村寨寨,幾乎每家都在釀糯米酒。每個普通家庭主婦,都有釀酒的技術。
釀糯米酒很簡單,過程是這樣:先把糙糯米蒸熟,然後把它散開待冷,再散上一定份量的酒餅和紅(米曲)後,就把它裝進小缸里,然後在缸面和周圍用稻草和棉被等遮蓋嚴密保暖。幾天後,缸里的糯米飯便發酵變成糟粕,而且滲透有許多液體。這時就用「酒類」(一種用竹篾編織成的小簍)放進缸里,讓液體進入「酒類」,然後用碗或杯子把這液體舀進酒壇。人們稱這種液體為「酒娘」。酒娘的度數很高,須滲入一定份量的沸水。這樣就算釀成了糯米酒。糯米酒色淡紅,所以又稱「紅酒」,由於它滲進了沸水,故又稱「水酒」。如果在酒里加女貞子或枸杞,就是女兒酒了。 這種農家自釀的糯米酒,味醇而香甜,少刺激性;飲量適當,能舒筋活絡、強壯體魄。農民逢年過節或招待賓客時,必用此酒。釀酒剩下的糟粕,再加上食鹽混和後,叫「糟麻」。人們把它貯藏起來作為長期煮湯之用,亦有人把它和鮮魚一起煮,味道極佳。
Ⅷ 冬至吃什麼湯圓 冬至酒釀湯圓做法大全
相傳漢武帝時宮中有一位宮女,名叫「元宵」,長年幽於宮中,思念專父母,終日以屬淚洗面。大臣東方朔決心幫助她,於是對漢武帝謊稱,火神奉玉帝之命於正月十五火燒長安,要逃過動難,唯一的辦法是讓「元宵姑娘」在正月十五這天作很多火神愛吃的湯圓 ,,並由全體臣民張燈供奉。武帝准湊,「元宵姑娘」終於見到家人。此後,便形成了元宵節。 關於元宵節習俗的形成,說法頗多,但一般變為在漢代就初具雛形。史載漢武帝的時候,漢室要祭祀一位叫"太一"的神明。據稱泰一是當時相當顯赫的一位神明,地位在五帝之上,並有恩於漢帝,所以受到的奉祀比較隆盛。相傳另一位漢室皇帝漢文帝也和元宵節有關。 元宵又叫湯圓,歷史上還有許多別稱 「面繭、粉果、元寶、湯 餅、圓不落角」等等,直至明永樂年間才被正式定名為「元宵」.元宵分有餡,無餡兩種。無餡的個小,味甜,以白糖、桂圓、桂花、藕丁、蜜餞為佐料,又稱「珍珠湯圓」,有餡的個大,狀如核桃。北方元宵多為甜餡,有白糖、豆 沙、芝 麻、山楂等類,南方的則甜、咸、葷、素皆有,尤以寧波湯圓,貴陽吳家湯圓著稱。
Ⅸ 客家米酒怎麼做啊
提起酒,大家通常會想到剛烈、豪放,而一說到老酒,我們似乎就已經能夠感受出酒中濃郁的親情、故土情,以及客家人的淳樸之情。 對於喜好烈酒的北方人來說,客家老酒淡得好像飲料一樣,沒多大滋味,但它卻是客家人老少咸宜的美酒。聽老人說,它已經有五千年的歷史,這就足見其魅力經久不衰。客家人家家戶戶喝老酒,家家戶戶會做老酒,其工藝相當簡單,但要做好也需要用心。客家米酒是用糯米為原料釀造的,每年過了冬至,客家婦女就把酒缸、酒瓮、大鍋等蒸酒器洗干凈,准備做酒了。傳統的做法是:先將糯米用水泡透,然後瀝干水,將米盛進木製的飯甑,再把飯甑放入預先舀入適量清水的大鍋,用柴火將原料蒸成「酒飯」。「酒飯」金黃金黃的,粘粘乎乎的,聞起來很香。小孩子經常盛上一大碗「酒飯」,往裡面加白糖,吃起來特香。等酒飯被晾到微溫時,按一定比例配入特製的「酒餅」,再把「酒飯」裝入酒缸糖化發酵,上面蓋上蓑衣或稻草等保溫材料。數天之後,「酒飯」便酒氣熏人,這就是我們所說的「酒釀」。這時釀制者通常要嘗一下味道,如果認為發酵已經恰如其分時,便在酒踣中置入適量的涼開水,再把酒踣裝入密封的酒瓮。記得小時候跟在媽媽後面,等她嘗完了,自己也偷著喝,結果喝得迷迷糊糊的。客家娘酒的最後一道工序是將米酒從糯米中濾出來裝入酒瓮後,加入紅曲,用草皮封好,埋入燃有暗火的火堆中煮上好幾個小時,取出來後四鄰五舍都可以聞其香。剛做好的酒要端給親戚、鄰居嘗新的,恰巧碰到路人,也要請他喝的。 客家人逢大事必喝老酒。「結婚酒」、「滿月酒」、「生日酒」、「拜師酒」、「出師酒」,都要喝老酒。招待客人,如果沒有老酒,再美的菜餚也不夠滋味。客家人有句謠諺:男人喝正月,女人喝坐月(生孩子)。就是說,正月里男人可以開懷暢飲,整個正月浸泡酒中,而平常很少喝酒的女人在生孩子時,要喝姜酒(用老酒炒雞加上適量姜),可以滋補身體、調劑血脈,使臉色紅潤。平時不準喝酒的小孩,在過年時也敢大膽喝點老酒。 客家人喝老酒用大碗,三碗兩碗都不顯醉,絲毫不輸於北方人的豪爽。心情好來上一碗,喜上添花;心情陰郁使時來上一壺,煩惱自然逃跑。 客家人喝老酒時挺注意禮節的:筵席時第一回「篩酒」(倒酒),是按尊卑長幼次序先後斟酒,最後才給自己斟酒。酒斟好後,酒壺嘴不能對著客人,要對著自己,否則就是失禮。敬酒時,敬酒者要站起來,左手摁胸,右手舉杯講幾句祝頌的吉祥語,並且要先喝表示敬意。 歲月流逝,而老酒卻始終是客家人生活的一部分,越陳越香。客家兒女出外求學、創業,無論得意與否,最想念的還是那洋溢著家鄉味道的老酒。那酒里滿是遊子的牽掛。老酒永不老。
Ⅹ 冬至要吃什麼!
冬至是養生的大好時機,主要是因為「氣始於冬至」。因為從冬季開始,生命活動開始由衰轉盛,由靜轉動。此時科學養生有助於保證旺盛的精力而防早衰,達到延年益壽的目的。冬至時節飲食宜多樣,谷、果、肉、蔬合理搭配,適當選用高鈣食品。
各地在冬至時有不同的風俗,中國北方多數地方有冬至吃餃子的習俗。冬至經過數千年發展,形成了獨特的節令食文化。吃餃子成為多數中國人冬至的風俗。當然也有例外如在山東省滕州市流行冬至當天喝羊肉湯的習俗,寓意驅除寒冷之意。
北方冬至吃水餃
每年農歷冬至這天,不論貧富,餃子是必不可少的節日飯。諺
雲:「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戶戶吃水餃。」
這種習俗,是因紀念「醫聖」張仲景冬至舍葯留下的。
滕州羊肉湯
冬至吃羊肉的習俗據說是從漢代開始的。相傳,漢高祖劉邦在冬至這一天吃了樊噲煮的羊肉,覺得味道特別鮮美,贊不絕口。從此在民間形成了冬至吃羊肉的習俗。人們紛紛在冬至這一天,吃羊肉以及各種滋補食品,以求來年有一個好兆頭。現山東滕州一帶,這天被稱作伏九,節前會給長輩送諸如羊肉等禮品,伏九家家都要喝羊肉湯,對個人對長輩對家庭都為圖個好兆頭。
江南米飯
在江南水鄉,有冬至之夜全家歡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飯的習俗。
相傳,共工氏有不才子,作惡多端,死於冬至這一天,死後變成疫鬼,繼續殘害百姓。但是,這個疫鬼最怕赤豆,於是,人們就在冬至這一天煮吃赤豆飯,用以驅避疫鬼,防災祛病。
番薯湯果
在寧波的傳統習俗中,番薯湯果是冬至必吃的美食之一。
「番」和「翻」同音,在寧波人的理解中,冬至吃番薯,就是將過去一年的霉運全部「翻」過去。
湯果,跟湯團類似,但個頭要小得多,而且裡面沒有餡。湯果也被叫做圓子,取其「團圓」、「圓滿」之意。老寧波也有「吃了湯果大一歲」的說法。
寧波人在做番薯湯果時,習慣加酒釀。在寧波話中,酒釀也叫「漿板」,「漿」又跟寧波話「漲」同音,取其「財運高漲」、「福氣高漲」的好彩頭。
台灣糯糕
在我國台灣還保存著冬至用九層糕祭祖的傳統,
用糯米粉捏成雞、鴨、龜、豬、牛、羊等象徵吉祥中意福祿壽的動物,然後用蒸籠分層蒸成,用以祭祖,以示不忘老祖宗。同姓同宗者於冬至或前後約定之早日,集到祖祠中照長幼之序,一一祭拜祖先,俗稱「祭祖」。祭典之後,還會大擺宴席,招待前來祭祖的宗親們。大家開懷暢飲,相互聯絡久別生疏的感情,稱之為「食祖。」冬至節祖先,在台灣一直世代相傳,以示不忘自己的「根」。 蘿卜、青菜、豆腐、木耳等。
台州擂圓
浙江台州人好美食,冬至是一年中重要節氣,在這一天要做些特色菜餚和食物,首先要祭奠祖先,祈禱祖先保佑全家人來年一切平安如意。然後全家人歡樂地聚在一起喝酒吃菜。其中吃「冬至圓」(擂圓,又叫硬擂圓、翻糙圓)是台州的老傳統,擂圓取圓圓潤潤、團圓之意。
擂圓是冬至的重頭戲,「圓」意味著「團圓」「圓滿」,與平日里吃的湯圓相比,臨海人的冬至圓不但內容豐富、形式各異,而且意味深長。擂圓是用糯米粉做的,先把糯米粉和溫水揉成面團,再摘成醋碟大小的圓子揉圓,煮熟後放在豆黃粉里滾拌,因為這個過程臨海的方言叫「擂」,所以冬至圓起名叫「擂圓」,而豆黃粉是用黃豆炒熟後磨成粉再拌入紅糖,味道香甜濃郁,配上糯米圓的細膩糯軟,令人食慾大增。夾一個粘滿豆粉的擂圓,趁熱咬上一口,香噴噴、甜滋滋、暖烘烘、軟綿綿,一股幸福的滋味油然而生。除了經典的甜圓,也有很多家裡喜歡鹹的冬至圓,咸圓就是在糯米團里放餡,包類似豬肉、豆腐乾、冬筍、香菇、紅蘿卜、白蘿卜等細丁,可蒸可煮,鮮香多汁,另有一番滋味。
蘇州釀酒
姑蘇地區對冬至這一節氣非常重視,姑蘇地區有俗語雲:「冬至如大年」。傳統的姑蘇人家,會在冬至夜喝冬釀酒,冬釀酒是一種米酒,加入桂花釀造,香氣宜人。姑蘇百姓在冬至夜暢飲冬釀酒的同時,還會配以鹵牛肉、鹵羊肉等各式各樣的鹵菜。在寒冷的冬天,冬釀酒不僅能夠驅寒,更是寄託了姑蘇人對生活的一種美好的祈願。
江西麻糍
麻糍,是浙江,江西的特產,也是福建人的傳統小吃、福建人祭祀時的供品。麻滋陰干後蒸、煎、火烤、砂炒皆宜。
麻糍也是閩南著名小吃,其中又以南安英都出產最為出名,其原料為上好糯米、豬油、芝麻、花生仁、冰糖等。麻糍香甜可口,食後耐餓,有著甜、滑的口感,且軟韌、微冰。成品色澤鮮白,滑韌透明。
合肥吃冬至面
「吃了冬至面,一天長一線」。在安徽合肥,冬至吃面的風俗與節氣、氣候、農事有關。冬至過後即是數九寒天,每隔九天數作一九。在滴水成冰的嚴冬,吃一碗熱騰騰的雞蛋掛面,才算是過了一個冬至。
廣東潮汕的湯圓
潮汕地區漢族民諺雲:「冬節大如年」、「冬節沒返沒祖宗」。意思是外出的人,到冬至這一天無論如何要趕回家敬拜祖宗,否則就是沒有祖家觀念。海峽兩岸的同胞,都很看重冬至,把冬至當作團圓節。
潮汕的人們吃了冬節圓後,還要在家宅的門、窗、桌、櫥、梯、床等顯眼處粘附兩粒冬節圓,甚至漁家的船首,農戶耕牛的牛角,果農種植的果樹也不例外。現代台灣著名學者林再復在《閩南人》一書中描述台灣冬節(閩南語稱冬至為冬節)之日「家家戶戶清晨要以冬至圓仔致祭祖先……從大門、小門、窗門、倉門、床、櫃、桌、井、廁、牛舍、豬舍都得以冬至圓一二粒在上面,祭告一番,以求保佑一家大小平安」。
四式湯圓
先將綠豆、紅豆、糖冬瓜、 芋頭分別煮或蒸熟,去皮,分別加入白糖、芝麻、熟豬油等調味品製成四種甜餡料,將湯圓皮分別包入四種不同的餡心,做上記號。將四種湯圓放入加糖的水中煮熟。每碗裝不同餡料的湯圓各一個。
浙江嘉興桂圓燒蛋
冬至古代為大節日,嘉興重冬至,俗諺「冬至大似年」,保留古風。據《嘉興府志》(卷34·風俗)記載:「冬至祀先,冠蓋相賀,如元旦儀」。民間崇尚冬至進補,有赤豆糯米飯、人參湯;白木耳、核桃仁燉酒、桂圓煮雞蛋等。[11]
至今,嘉興仍然傳承冬至吃「桂圓燒蛋」的習俗,老人們說因為一年中冬至夜晚最長,不吃的話會凍一晚上,半夜還會肚子餓。
紅棗桂圓燒蛋製作
原料:桂圓干,紅棗(可放可不放),雞蛋,水,紅糖/冰糖(可有可無)。
做法:
將剝好的桂圓干(和紅棗)快速的沖洗一遍,放入煮鍋內,加適量水。
用大火將桂圓(紅棗)水煮開,然後調成最小火慢慢篤15分鍾。
15分鍾後,可見桂圓(紅 棗)已經如圖一樣泡開脹大了。
將雞蛋直接打入桂圓紅棗湯中,開中火將雞蛋滾一分鍾後,調成小火將雞蛋再燜約1到3分鍾
將湯盛出即可。
合肥南瓜餅
冬至過了眼看年,合肥人到了冬至都要吃南瓜餅,大街小巷彌漫著南瓜餅的香味,並且還有一句諺語叫做「吃了冬至面,一天長一線」,就是說過了冬至,就會夜短日長了,
1.准備好所有食材。把糯米粉和粘米粉混合拌勻。
把南瓜削皮去籽切成薄片放在碗中。
蓋上蓋子,把南瓜碗放入微波爐,分次轉8分鍾左右,直至南瓜軟爛。
南瓜碗從微波爐中拿出,趁熱加入白砂糖,攪拌均勻。
用湯匙把南瓜壓成南瓜泥。
把南瓜泥倒入糯米和粘米粉盆中。
用筷子把南瓜和粉攪拌成雪花狀,如太干可以稍微加入一點牛奶或者清水。
用手把麵糊揉成光滑的面團,然後搓成長條,分成大小相當的坯子。
把坯子放在手中壓扁。
放入適量的紅豆沙。
把放有紅豆沙的面團收口,輕輕地在砧板上按成餅狀。
把南瓜餅兩面沾上麵包糠。
鍋中倒入適量的植物油,放入南瓜餅,用小火煎至兩面金黃色即可。
出鍋後的南瓜餅放在廚房餐巾紙上吸走多餘的油即可裝盤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