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魯迅哪個文章里說吃螃蟹要喝黃酒才好吃的
金瓶梅中出現最多的酒是金華酒。無論大事小事,動輒小廝們出去拎一兩壇「金華酒兒「,「娘每們吃「。金華酒應該是米做的黃酒,清甜綿軟,怪不得幾房老婆一吃就是一壇。 西門慶結十兄弟,更是先買了五六壇送到玉皇廟里盡情一醉——他也知道弟兄們明擺著吃他用他。黃酒普遍被認為是溫和補養的東西,男女老少皆宜,無論清晨黃昏,一兩斤地吃著。月娘盼生子,揀定了壬子日與西門慶交歡,次日清晨便備了羊羔美酒,雞子腰子與他補腎。這「好甜金華酒兒「,就象劉姥姥在賈家吃的「蜜水兒似的「,落喉圖個舒暢,過後頭暈目眩。吃得「眉黛低橫,秋波斜視「。男男女女盡皆忘情,「餳成一塊「。雖是小說常用套話,細想來有趣得緊。懷妊和哺乳期的李瓶兒也照吃不誤。瓶兒有奶媽,用不著自己的奶。瓶兒產後流血不止,逐漸釀成血山崩,初起時也一樣陪著女眷們吃酒,身體不舒服就回房歇一轉再回來。習慣了今天的衛生和健康標準的人看得大驚失色。
加料加味的酒在金瓶梅中也極多見。吳月娘西門慶為娶李瓶兒置氣一回,大雪夜月娘燒香言歸於好。第二日小老婆們聚集臧否一回,攛掇著家中擺酒慶賀。西門慶見來興兒雪地里提回雞鵝下飯和金華酒,說「家裡現放著酒,又去買「,一面叫把前廂房的雙料茉莉酒,提兩壇攙著吃。 茉莉花熏茶是常事,浸酒只金瓶梅中見。雙料還恐味不足。紅樓夢里湘雲請合家上下吃螃蟹,黛玉吃了一點子,覺得心口微微的疼,要吃燒酒。寶玉忙命將合歡花浸的燒酒取一壺來。黃酒力弱,浸葯材的多是燒酒。浸花兒的可能也是燒酒?西門慶和王六兒勾搭,嫌她家酒是街上一般小酒店買來的,不好,叫小廝送了竹葉青去,說里頭有許多葯味,甚是峻利。竹葉青是白酒。後來又去王六兒家,掏出錢來讓她去買南燒酒吃。江南一帶好浸燒酒,楊梅燒,玫瑰燒,虎骨木瓜燒。想是金瓶梅的古風一路傳下來的。李瓶兒死,西門慶大辦喪事,大排酒戲。悲痛歸悲痛,彼時的喪事和喜事一樣是為外人看熱鬧的。吃酒吃到天色將晚,西門慶又拎出四壇麻姑酒,說吃完了這些才准走。哪個搖席破座,必罰哪個。和今天很多人的酒風,何其相似乃爾。西門慶書房賞雪,一邊聽小優兒彈唱,一邊打開一壇雙料麻姑酒。麻姑酒不止是個名色,不知有什麼葯料花香在里頭。
依時飲食是優良傳統。西門慶家夏天吃劉太監謝人情送的木樨荷花酒,秋天吃菊花酒。西門慶共同貪贓枉法買合人命的同僚夏提刑,比西門慶做官早,陞官快,卻未寫他家事如何。夏提刑請西門慶家去吃自做的菊花酒,西門慶嫌「異香異氣「,回來要李瓶兒另熱葡萄酒給他吃。另年秋天重陽宴,西門慶令人打開一壇夏家送的菊花酒,卻是「碧靛青,噴鼻香「。吃法是開壇先攙一瓶涼水,去其蓼辣之性。黃酒不是碧清的,也沒有「蓼辣之性「。應該是燒酒。
明清兩朝民間吃葡萄酒,在很多小說里都有提到。且認為葡萄酒是「素「的,和尚也吃得。唐三藏孫行者西天取經,一路被人勸吃葡萄酒。除了唐太宗敬的一杯,余者皆孫行者代領了。行者酒量又不好,吃了就發猴酒瘋。西門慶家吃螃蟹跟葡萄酒,金蓮為了剌著李瓶兒招待了書童兒在房裡吃酒,就說吃螃蟹須得就金華酒,還得再來只燒鴨子。剌得瓶兒臉上紅一陣白一陣。不過單說飲酒配搭,金蓮有理。今天中國人持螯把酒,還把的是黃酒。西餐里吃蝦蟹海鮮這些東西,配的是白葡萄酒。金瓶梅時的葡萄酒有無紅白之分不清楚,可是寶玉吃的葡萄酒是紅的。芳官拿了玫瑰露給五兒吃,柳家的母女兩個見是胭脂一般的汁子,以為是葡萄酒,忙叫拿旋子燙滾水。熱吃的紅葡萄酒,法國義大利的品酒家聽了,非魂飛魄散不可。
除了南酒燒酒葡萄酒,還有豆酒。是豆子浸的酒還是豆子釀的酒?無從得知。豆類雖然也含澱粉多糖,卻蛋白也高,釀酒恐怕容易腐壞。或是另有秘傳手藝。荊都監送的豆酒,西門慶打開看,也是碧靛般清,其味深長。象白酒,原汁釀出再蒸餾過。歐洲國家民間用各種水果釀酒,桃子杏子,發酵蒸餾,有水果香,更十分濃烈。出名的水手酒Rum,是甘蔗做的烈酒。若中國的豆酒傳世,怕不與Tofu齊名。西門慶吃了人家送的豆酒,改日在宋御史面前便薦荊都監「才勇兼備「。宋御史回京,果然一本參奏皇帝,保薦了荊都監。轉頭便升了東南統制兼漕運總兵官,穿著大紅補服來拜。人情往來,原來如此。
吃酒要有下酒。書中擺出來,總說是雞鵝鴨蹄,按酒下飯。究竟下酒的是什麼? 只在招待送葯胡僧時細細寫了一筆。道是頭魚,糟鴨,烏皮雞,舞鱸公。總歸是有味不膩,能一遞一口吃個不停的。此處的糟鴨象是冷盤,不比儒林外史馬二先生西湖上見的滾熱的糟鴨。末後卻又拿出兩樣艷物來與胡僧下酒,一碟子癩葡萄,一碟子流心紅李子。汪曾祺說過,癩葡萄是苦瓜。苦瓜熟後籽兒一粒粒血紅,果然「艷物「。苦瓜李子下酒,倒也新奇。王六兒生日,拉攏著西門慶家的小廝,留著餚饌壽面與玳安。一碟驢肉,一碟臘燒雞。山東吃驢肉由來以久。
『貳』 魯迅的哪些作品中提到了紹興特產
好像是這幾種。。應該是茴香豆在孔乙己中被提到了。
『叄』 有關紹興黃酒的歌謠
老酒糯米做,
吃了變糯糯。
老酒糯米做,
吃了變糯糯。
糯糯鼾聲響,專
困到大天亮。
天亮老屬鴨醒,
雄雞罵婆娘。
婆娘胭脂厚,
眼淚沖出溝。
老滿來拆勸,
銀子賠十兩。
嫁妝有本錢,
去勾光棍頭。
光棍抱酒壺,
夜夜喊爹娘。
老酒糯米做,
吃了變糯糯。
老酒糯米做,
吃了變糯糯。
還有很多的啊
『肆』 魯迅和酒
[編輯本段]魯迅簡介
魯迅(1881.9.25—1936.10.19),原名周樟壽,後改名周樹人,字豫山,後改為豫才,我國現代偉大的無產階級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世界十大文豪之一。後發表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時正式用筆名——魯迅。被譽為現代文學的一面旗幟。他的著作主要以小說、雜文為主,代表作有:小說集《吶喊》《彷徨》《故事新編》等,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舊事重提》),散文詩集《野草》,雜文集《墳》《熱風》《華蓋集》《華蓋集續編》《南腔北調集》《三閑集》《二心集》《而已集》等。
魯迅的小說、散文、詩歌、雜文共數十篇(首)被選入中、小學語文課本等,已成為家喻戶曉的藝術形象小說《祝福》《阿Q正傳》等先後被改編成電影。北京、上海、廣州、廈門等地先後建立了魯迅博物館、紀念館等,同時他的作品被譯成英、日、俄、西、法、德等50多種文字,在世界各地擁有廣大的讀者。
魯迅以筆為武器,戰斗一生,被譽為「民族魂」。毛澤東評價他是中華文化革命的主將。「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是魯迅先生一生的寫照。
[編輯本段]魯迅的生平和創作
魯迅於1881年出生在浙江紹興一個官僚地主的家庭里,但在他13歲那年,他的原來在京城做官的祖父因科舉舞弊案入獄,此後他的父親又長期患病,終至死亡,家境敗落下來。家庭的變故對少年魯迅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他是家庭的長子,上有孤弱的母親,下有幼弱的弟妹,他不得不同母親一起承擔起生活的重擔。天真活潑的童年生活結束了,他過早地體驗到了人生的艱難和世情的冷暖。他經常拿著醫生為父親開的葯方到葯店去取葯,拿著東西到當鋪去變賣。在過去家境好的時候,周圍人是用一種羨慕的眼光看待他這個小「公子哥兒」的,話語里包含著親切,眼光里流露著溫存。但現在他家窮了下來,周圍人的態度就都變了:話語是涼涼的,眼光是冷冷的,臉上帶著鄙夷的神情。周圍人這種態度的變化,在魯迅心靈中留下的印象太深刻了,對他心靈的打擊也太大了,這使他感到在當時的中國,人與人之間缺少真誠的同情和愛心。人們是用「勢利眼」看人待物的:對有錢有勢的人是一種態度,對無錢無勢的人又是另一種態度。多年之後,魯迅還非常沉痛地說:「有誰從小康人家而墜入困頓的么,我以為在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見世人的真面目。」《〈吶喊〉自序》
『伍』 魯迅筆下的孔乙己,溫一碗酒,來一碟茴香豆,這個茴香豆的原材料是蠶豆還是豌豆
茴香豆的原材料是蠶豆。
魯迅先生的著名小說《孔乙己》片斷:「魯鎮的酒專店的格局,是和屬別處不同的:做工的人,傍午傍晚散了工,每每花四文銅錢,買一碗酒,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每碗要漲到十文,靠櫃外站著,熱熱的喝了休息;倘肯多花一文,便可以買一碟鹽煮筍,或者茴香豆,做下酒物了,如果出到十幾文,那就能買一樣葷菜。
茴香豆用干蠶豆作原料,揀去變色蟲蛀的劣豆,在水中浸泡瀝干。入鍋後加適量的水,用急火約煮15分鍾。掀開鍋蓋, 見豆皮周緣皺凸,中間凹陷,就馬上加入茴香、桂皮、食鹽和食用山萘,再用文火慢煮,使調味品從表皮滲透至豆肉中,待水分基本煮干後,離火揭蓋冷卻即成。
(5)魯迅與紹興黃酒擴展閱讀:
茴香豆作為浙江紹興著名的傳統小吃,屬於民間閑食,亦是城鄉酒店四季常備之下酒物。民謠雲:「好吃茴香豆,嚼嚼韌糾糾,要用謙豫、同興好醬油。」
茴香豆酥軟清鮮,香味濃厚。茴香豆表皮起皺呈青黃色,豆肉熟而不腐、軟而不爛,咀嚼起來滿口生津,五香馥郁,咸而透鮮,回味微甘。民間認為茴香豆「入肚暖胃」,越嚼越有味,因而有「桂皮煮的茴香豆,謙裕、同興好醬油,曹娥運來芽青豆,東關請來好煮手,嚼嚼韌糾糾,吃咚嘴裡糯柔柔」的民謠。
『陸』 紹興魯迅故居門口的黃酒是真的十年嗎
當然是真的,黃酒假的很少,便宜,沒必要作假
『柒』 有關黃酒的文化小故事有哪些
雪夜訪戴
王徽之,是王羲之第五子。東晉時,士人崇尚縱酒放達,王徽之亦如此。因此,不久他就放棄官東歸,退隱山陰。有一日,夜裡下大雪,他睡醒過來,命家人開門酌酒。他邊喝酒,邊展視遠處,但見一片雪白,「四望皎白」。「因起彷徨」,於是詠起左思《招隱》詩,忽然想到了當世名賢戴逵。戴逵即戴安道,《晉書》本傳說他「少博學,好談論,善屬文,能鼓琴,工書畫,其餘巧藝靡不畢綜」,「性不樂當世,常以琴書自娛」,「後徙居會稽剡縣」(今嵊縣)。山陰與剡縣相隔甚遠,溯江而上,有100多里。王徽之連夜乘小船而去,過了一天才到了戴逵家門。但這時,他卻突然停住了,不但不進門,反而折身轉回。有人問他,你辛辛苦苦遠道來訪,為什麼到了門前,不進而返呢?他坦然說道:「我本是乘酒興而來的,現在酒興盡了,沒有興致了,何必一定要見到戴逵呢?」這就是千秋傳頌的「雪夜訪戴」的故事。
「白馬湖」的先生們與紹興老酒
白馬湖的名人,如夏丐尊、劉董宇、朱自清、朱光潛等在春暉中學時就有「酒聚」的習慣。他們不愛白酒,只喝紹興老酒。後來這幾位名士先後到上海,辦起「立達學院」,仍繼承了白馬湖畔的「酒聚」習慣。開明書店開張後,索性名正言順地成立起「開明酒會」,並且明訂了入會條件:必須具有一次能喝下五斤紹興加飯的能耐才能吸收入會。當時夏丐尊、豐子愷、葉聖陶、鄭振繹和開明書店的章錫琛老闆全都達到入會條件而入選。這個酒會每周舉行一次,許多組稿、編輯、出版、展覽等事宜都在這酒會中達成。
一次,豐子愷的學生錢君也想入會,但苦於只能喝三斤半紹興老酒,章老闆硬是不同意,還是年長的夏丐尊仁慈,勸說:「君積極要求入會,值得鼓勵,尺度略可放寬,打個七折吧!」在人們敦促努力爭取達標的呼聲中,錢君終於破格入了會,而且不負眾望,居然不久一次也能喝下五斤紹興加飯酒了。
據現在台灣的文藝界人士、「白馬湖」人陳星先生回憶,豐子愷與1948年去台灣,與開明書店章老闆在台北市中山堂舉行個人畫展之際,作家謝冰瑩勸他在台灣定居,豐子愷說:「台灣好極了,真是個美麗的寶島,四季如春,人情味濃。只是缺少了一個條件,是我不能定居的主要原因。」謝冰瑩問:「什麼條件?」豐子愷獨句回答:「沒有紹興老酒!」引來了四周人的一陣大笑。
這不是笑話,因為台灣光復初期,隨著陳儀的浙江、江蘇幫等上台灣島,因餐聚、生活的需要,幾位有遠見的紹興酒釀造開始到台灣生產起紹興老酒,填補了台灣不產紹興老酒的空的。但是質量太差,差到什麼程度?據陳星先生回憶:豐子愷到台灣不久,耐不住沒紹興酒喝,便給在上海的學生胡治均寫信,說他在台灣備受舊友新知的款待,一切都很好,但「美中不足是此間酒味太差,難以上口。」胡治均心領神會,馬上在上海買了兩壇紹興「花雕」酒,託人隨船帶到台灣。這可樂壞了老師,豐子愷特別為此在台北舉行了一次酒宴,使台灣的白馬湖舊友和新知們大過了一回紹酒癮。這段酒話,至今仍為台灣健在的與「白馬湖」有淵源的人們傳為佳話.
蔡元培:每飯必酒
近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於紹興長於紹興,對紹興酒可謂是耳濡目染,偏愛有加。
據他的好友回憶介紹,他雖在外地工作了數十年,但始終保持從小在家鄉養成的生活習慣和愛好,他喜歡紹興酒,餐餐必飲。每年他都托親友從紹興買上數壇酒運去,備在家中自飲或請客。除了紹興酒,蔡元培的下酒菜也大多是紹興特產,如乾菜、霉千張等。逢年過節,他還要托親友給他郵寄醬鴨、槽雞、魚乾等紹興年貨。就連他平時用的酒壺也是從紹興帶去的錫制酒壺,里圓外方,中有夾層,天冷時可充灌熱水溫酒。
蔡元培每日飲酒,一些好友說他是「每飯必酒」,但他很有節制,從不喝醉。他平時自斟自飲,一般每餐以舊時四兩為度,菜是普通的家常菜,細嚼慢飲,少飲常樂。1939年,劉海栗先生拜訪他時,曾過問他是否每飯必酒?72歲高齡的蔡元培沒有否認,他坦然地告訴劉海栗;「不要緊,人到老年不免可憐自己,這點積習難以戒除了。我喝得很少,從未醉過。」
蔡元培是一名大學問家,性情隨和,溫文爾雅。他待人接物總是謙遜和氣,飲宴之時,注重飲酒禮節,不論男女老幼向他敬酒,他都要舉杯回敬。一次,他的一位學生陪侍蔡元培到寧波,在象山黃公嶴一史姓朋友家小住。史家招待熱情周到,主人知道蔡元培好酒,除中晚餐供酒外,早餐也備有豐盛酒菜。這位學生也愛酒,但沒有喝早酒的習慣,他就把酒杯倒扣在飯桌上,表示自己不喝早酒。事後蔡元培對他說,這樣做不好,不合酒桌禮儀。主人倒滿一杯你不喝,放在那裡,人家知道你不喝早酒,不會勉強你,但倒扣杯子就顯得對主人不夠尊重。這為學生很受啟發,以後每當別人向他敬酒時,他一定會象他老師蔡元培那樣,注重禮節,並謙恭回敬。
魯迅:把酒論世
魯迅先生家鄉在紹興,對紹興酒自是有特別的感情,所以魯迅先生盡管不嗜酒,卻也常常小酌,或會朋友,把酒論世;或自斟自飲,以遣心中感懷。
1910年,魯迅在紹興府中學堂任學監時,課余便常至泰生酒店小飲。因為酒店臨河,自備烏蓬船,船艙里養著多種鯽魚。人在雅室開窗俯瞰,鯽、鯉、鯖諸種活鮮一目瞭然,點食即捕,烹煮上桌,鮮魚美味,令人難忘。當時,魯迅最愛吃的河鮮是清蒸鯽魚。宴請朋友時,他總要點這道菜。當然,魯迅先生有時也以魚干、醬鴨、槽雞佐酒,而且特別喜食火腿。1912年魯迅的好友許壽裳特地託人買這酒店的魚干、醬鴨、糟雞等佐酒物送給他。魯迅對此頗為感動。魯迅有一首著名的小詩《自潮》:「運交華蓋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頭。破帽遮顏過鬧市,漏船載酒泛中流。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躲進小樓成一統,管他冬夏與春秋。」詩後題有跋:「達夫賞飯,閑人打油,偷得半聯,湊成一律,以請亞子先生教正。」原來,1932年10月5日,郁達夫就開玩笑地對他說:「這些天來,你辛苦了吧?」魯迅笑著說:「昨天想到兩句: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就是再也尋不到幾句象樣的句子。」達夫說:「看來你的華蓋運還沒有脫去!」魯迅高興地說:「給你這么一說,我又得了兩句,可以湊成一首小詩了!」《魯迅日記》10月12日記:「午後為柳亞子書一條幅」,這條幅即為上述的《自嘲》。
魯迅先生有許多飲酒詩、文,特別是《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葯及酒之關系》一文,就魏晉時期的竹林七賢闡述了酒在文人創作和心理上所起的作用,並論及了酒的功德,且時露鋒芒,以古論今,針砭時弊,入木三分。至於魯迅的小說,十之八九分都寫到酒。可以說,現在生意紅火的咸亨酒店,全是因為沾了魯迅先生大作的光。當然,咸亨酒店為魯迅的小說提供了人物活動的重要環境,而魯迅先生筆下的孔乙己正是取材於他的鄰居——酒鬼文人「孟夫子」。另外。魯迅的諸多作品,如《狂人日記》、《阿Q正傳》、《在酒樓上》、《故鄉》、《祝福》等,無不以酒寫人寫事,或以人以事寫酒,使魯迅的作品中時時飄出紹酒的醇香,把人帶到二十年代那個特定的氛圍里去時添了幾許誘人的魅力。可以說,魯迅先生沒有對紹興酒和紹興酒俗的深刻體驗,是描繪不出如此生動逼真的酒鄉風情圖的。
『捌』 紹興是一個與魯迅、蔡元培、秋瑾……等人物密不可分的地方。獨特的台門建築、紹興黃酒的悠久、精緻的烏篷
紹興是一個與魯迅、蔡元培、秋瑾等人物密不可分的地方。獨特的台內門建築、悠久的紹興黃酒、精緻容的烏篷船、小小的氈帽,構成了獨具特色的景緻。另外,關於大禹、王羲之、陸游與唐婉的故事,讓這個城市充滿了傳統文化的風韻和浪漫的色彩.
····你發紹興幹嘛。……與等 沖突,去掉。 黃酒改悠久的紹興黃酒。 形容詞在前面。
『玖』 紹興哪裡老酒黃酒好喝,據說魯迅故里那邊的不好喝~
去孔乙己愛去的咸亨酒店吧,那邊不錯的
『拾』 魯迅筆下的 酒文化
酒是魯迅小說中不可或缺的因素,其作用在渲染氣氛、分析人物、深化主回題中得以體現。酒作為答特定文化的化身,具有強烈的民俗色彩,而飲酒行為背後所體現的酒神、日神哲理.
酒文化在魯迅的作品中起重要作用:《孔乙己》的飲酒演繹出舊知識分子的悲劇;《祝福》女主角都成為男權祭酒的祭品;《風波》中趙七爺把政治當成下酒菜……。酒使兩人作品極富文化內涵,酒館吧台提供了透視國民「社會病症的門診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