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酒類全科 > 九制豨薟草葯酒

九制豨薟草葯酒

發布時間:2021-02-10 15:50:33

① "羌活"和"姜活"的區別

姜活
產地:
為傘形多年生草本植物姜活 Notopeteryginm incisum Ting ex H.T. Chang 及寬葉姜活 Notopteryiginm forbesii Boiss 的根莖及根。主產於中國四川、甘肅及雲南等地。
春及秋季採挖,乾燥,切片生用。
性味、歸經:
辛、甘,溫。歸膀胱、腎經。

功效:
散寒祛風,勝溫止痛。

臨床應用:
1. 用於風寒感冒,頭痛身疼。

姜活辛溫,氣雄而散,發表力強,主散太陽經風邪及寒濕之邪,有散寒祛風,勝濕止痛之功,散善治風寒濕邪襲表,惡寒發熱,肌表無汗,頭痛項強,肢體酸痛者,常與防風、細辛、蒼術、川芎等葯同用,如九味姜活湯;

若寒濕偏重,頭痛身重者,可配伍獨活、蒿本、川芎等葯,如姜活勝濕湯。

姜活辛散祛風、味苦燥濕、性溫散寒,能去風寒濕邪,通利關節而止痛,且作用部位偏上,善治腰以上風寒濕痹,尤以肩背肢節疼痛為佳,多伍防風、姜黃、當歸等葯同用,如蠲痹湯。

用量、用法:
3-10 克。

使用注意:
姜活氣味濃烈,用量過多,易致嘔吐,脾胃虛弱不宜服。

血虛痹痛,陰虛頭痛者慎用。

現代研究:
姜活含揮發油、Beta-谷甾醇、歐芹屬素乙、有機酸及生物鹼等。

姜活注射液有鎮痛及解熱作用,並對皮膚真菌、布氏桿菌有抑製作用。姜活水溶部份有抗實驗性心律失常作用。揮發油亦布抗炎、鎮痛、解熱作用,並能對抗腦垂體後葉素引起的心肌缺血和增加心肌營養性血流量。

羌活
開放分類: 生物、植物、中葯、葯材、葯用

為傘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羌活的乾燥根莖和根。

[植物形態]羌活為多年生草本植物,莖直立,莖、葉皆有毛。常紫色,有縱溝紋。基生葉及莖下部葉具柄,基部兩側成膜質鞘狀,葉為二至三回奇數羽狀復葉,小葉3~4對,卵狀披針形,小葉二回羽狀分裂邊緣缺刻狀淺裂至羽狀深裂,最下一對小葉具柄;莖上部的葉近無柄,葉片薄,無毛。復傘形花序,傘幅10~15;小傘形花序約有花20~30朵,花五瓣白色。根可入葯,有鎮痛、發汗、利尿之效。古代以羌族地區出產者為最佳,故又名羌活、獨活。傳說此草得風不搖,無風自動,故又名獨搖草。雙懸果長圓形,主棱均擴展成翅。花期7 月,果期8~9月。

[葯材形狀]按葯材形態分為「蠶羌」、「竹節羌」、「大頭羌」和「條羌」等。蠶羌為略彎曲的根莖,環節緊密似蠶,長4~13cm,直徑 0.6~2.5cm。表面棕褐色至棕黑色,有點狀根痕及棕色破碎鱗片,外皮脫落處呈棕黃色。體輕,質脆,易折斷,斷面不平坦,有放射狀裂隙,皮部棕黃色,可見黃色分泌腔,習稱「硃砂點」,木質部黃白色,髓部黃色至棕黃色。氣香,味微苦而辛。根莖環節疏生似竹節狀者,習稱「竹節羌」。條羌為根莖及根,呈類圓柱形,長10~15cm,直徑1~3cm,根莖部具莖基及葉鞘殘基,根部具縱紋及皮孔。氣味較淡。

[功效]散寒解表,祛風濕,止痛。

[應用]

1、用於風寒感冒,頭痛身疼。本品辛溫,氣雄而散,發表力強,主散太陽經風邪及寒濕之邪,有散寒祛風、勝濕止痛之功,故善治風寒濕邪龍表,惡寒發熱、肌表無汗、頭痛項強、肢體酸痛者,常與防風、細辛、蒼術、川芎等葯同用,如九味羌活湯;若寒濕偏重,頭痛身重者,可配伍獨活、稿本、川芎等葯,如羌活勝濕湯。

2、用於風寒濕痹,戶臂疼痛。本品辛散祛風、味苦燥濕、性濕散寒,能去除風寒濕邪,通利關節而止痛,且作用部位偏上,故善治腰以上風寒濕痹,尤以戶背肢節疼痛者佳,多伍防風、姜黃、當歸等葯同用。

[用法用量]煎服,3-10g。

[作用注意]本品氣味濃烈,用量過多,易致嘔吐,脾胃虛盡善盡美弱者不宜服用。血虛痹痛,陰虛頭痛者慎用。

五加皮
(《本經》)

【異名】南五加皮(《科學的民間葯草》)。

【來源】為五加科植物五加或無梗五加、刺五加、糙葉五加、輪傘五加等的根皮。

【植物形態】①五加(《本經》),又名:豺漆(《本經》),文章草(《巴蜀異物志》),五花(《雷公炮炙論》),豺節(《別錄》),木骨、追風使、刺通(《本草圖經》),白刺(《綱目》),茨五甲(《草木便方》),白竻樹、五葉路刺、細柱五加、老虎獠、五花眉、水面油、白蘆刺、五加花、雞腳風。
落葉灌木,高2~3米。莖直立或攀援,分枝無刺或有外曲刺,刺通常單生於葉柄的基部。葉互生或數葉簇生於短枝上;葉柄長4~9厘米,光滑或疏生有小刺;掌狀復葉,小葉5枚,少有3或4枚,頂端1枚較大,兩側小葉漸次較小,倒卵形至卵狀披針形或近菱形,長3~8厘米,寬1.5~4厘米,先端尖或漸尖,基部楔形,邊緣具鋸齒,兩面光滑或僅沿脈上有銹色絨毛;小葉無柄。傘形花序,單生於葉腋或短枝末梢,花序柄長1~3厘米,果時伸長;花多數,黃綠色,直徑約2厘米,花柄柔細,光滑,長6~10毫米;萼5齒裂,裂片三角形,直立或平展;花瓣5片,著生於肉質花盤的周圍,卵狀三角形,頂端尖,開放後反卷;雄蕊5;子房下位,2室,花柱2枚,分離,柱頭圓頭狀。漿果狀核果近球形,側向壓扁,直徑約5毫米,熟時紫黑色,近中央有縱脈3條。種子2粒,細小,半圓形而扁,淡褐色。花期5~7月。果期7~10月。
生長於山坡上或叢林間。分布陝西、河南、山東、安徽、江蘇、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四川、雲南、貴州、廣西、廣東等地。

【採集】夏、秋採挖,剝取根皮,曬干。

【葯材】乾燥根皮呈捲筒狀,單卷或雙卷,長7~10厘米,筒徑約6毫米,厚約1~2毫米。夕表麵灰褐色,有橫向皮孔及縱皺,內表面淡黃色或淡黃棕色。質脆,易折斷,斷面不整齊;淡灰黃色。氣微香,味微苦澀。以粗長、皮厚、氣香、無木心者為佳。

【功用主治】祛風濕,壯筋骨,活血去瘀。治風寒濕痹,筋骨攣急,腰痛,陽痿,腳弱,小兒行遲,水腫,腳氣,瘡疽腫毒,跌打勞傷。

註:姜活與羌活的葯理相同,應該是沒有區別的,羌活可以代替姜活
川加皮與五加皮是相同的,只不過川加皮為四川產的,產地的不同,葯理相同,無區別
薟就是稀薟草的簡稱

② 肩關節周圍炎偏方能不能治療

肩關節周圍炎,簡稱肩周炎,是肩周肌肉、肌腱、滑囊和關節囊等軟組織退行性改變所引起的廣泛的炎症反應。中醫認為,本病的發生是年老體弱,肝腎不足,精血虧虛,筋骨失於濡養,感受風寒濕邪而致。
臨床以肩關節疼痛、活動受限為主要特徵的慢性疾患,好發於4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女性多於男性,左側較右側多見,雙側同時發病者少見。早期表現,僅以疼痛為主,或僅有輕微隱痛或肩關節不適和束縛感;繼則疼痛逐漸加重,夜間尤甚,常影響睡眠,肩關節活動也逐漸完全受限;最後形成「凍結狀態」。本病在中醫學屬「痹證」范圍,又稱為五十肩、漏肩風、肩凝症、凍結肩等。
肩周炎的發生與發展大致可分為三期:即急性期(開始期)、慢性或(凍結期)、恢復期(解凍期),各期的臨床表現也不盡相同。
【方一】粗鹽外敷方【來源】民間。
【組成】食用粗鹽500克,生薑片3錢、小茴香25克【功用】消炎止痛,溫經散寒。
【主治】肩周炎,各種關節炎。
【用法】炒熱(不要太燙),用棉布包好,每晚睡前敷患處至鹽涼,三日後調換用料,連用9天。
【按】粗鹽具有消炎、鎮痛、發汗的作用,可以排出體內多餘的水分,並且促進皮膚的新陳代謝,排除體內廢物。生薑片辛溫行氣,小茴香溫經散寒。【方二】活血通絡葯酒【來源】宋祿法。東方葯膳,2006,(1):26。
【組成】黃芪10克,白術10克,川木瓜9克,青皮6克,廣木香6克,龍眼肉15克,丁香6克,白蔻仁6克,茯苓6克,當歸10克,川芎9克,白芍6克,秦艽8克,羌活5克,川牛膝9克【加減】若肩腫加防己20克,以利濕消腫;疼痛甚加姜黃10克,以通絡止痛;頭昏者加天麻10克,鉤藤10克,以熄風邪。
【功用】溫經散寒,養血和血,通絡止痛。
【主治】肩周炎。
【方解】黃芪、白術、龍眼肉補氣;川木瓜、羌活、秦艽、白蔻仁、茯苓祛濕;青皮、廣木香、當歸、川芎、白芍行氣活血;丁香、川牛膝補腎強壯。
【用法】上葯製成粗末,放入玻璃容器中,加入冰糖180克,白酒500毫升,夏天密閉浸泡5日,冬天浸泡10日,濾去渣,取上清液備用。每次服用10毫升,1日2次,飯後溫服,連服15天為1療程。一般服用2~3療程即可獲愈。
【方三】健腎蠲痹湯【來源】陳彥,劉鴻賓。湖南中醫葯導報,2000,6(1):42。
【組成】狗脊30克,骨碎補、活血藤、威靈仙各20克,續斷、淫羊藿、秦艽、木瓜、烏梢蛇、桑枝、當歸各15克,防風12克,甘草5克【功用】補腎強筋,祛風勝濕,通絡止痛。
【主治】肩周炎。
【方解】方中骨碎補、淫羊藿、續斷、狗脊補肝腎、強筋骨、祛風濕、通筋絡;木瓜、威靈仙、秦艽祛風散寒除濕、宣痹通絡;桑枝、烏梢蛇、當歸活血祛瘀,消腫散結。配合中葯外敷,具有祛風散寒除濕,活血祛瘀止痛之功。
【用法】水煎服,日1劑。同時配合消炎治血散外敷:金銀花50克,連翹、防風、白芷、續斷、紅花、透骨草各20克,樟腦10克,細辛6克諸葯研末,用水拌濕裝入紗布袋,放火鍋內用中火蒸煮1小時,取出後加入食醋外敷(每次蒸熱後可加醋外用)肩關節周圍,紗布袋上再加壓熱水袋,應用時先將局部皮膚洗凈,將准備好的葯末貼在壓痛最明顯處。每天1次,7天為1療程。
【按】外用葯末先用水蒸煮,再用醋調和,目的是使中葯有效成分能夠充分浸出,並起到疏通、祛毒和有利於葯性發揮的作用。採用熱水袋加壓可促進局部血液循環,毛孔開放,增進皮膚對葯液的吸收,直達病所,且減輕組織粘連,加速炎性物的消除和新陳代謝,從而達到治療目的。
【方四】加味芍葯甘草湯【來源】吳曉,張徐德,韓啟鎖,等。陝西中醫,2000,21(11):491。
【組成】白芍、黃芪各30克,炙甘草20克,當歸15克,川芎、羌活各10克,桂枝9克【加減】腎虛者,加山茱萸、淫羊藿各10克【功用】養血止痛,疏風通絡,調和營衛。
【主治】肩周炎。
【方解】芍葯為君,入肝經,補肝血,斂肝陰,合甘草治療陰血不足、筋脈失養、四肢攣急作痛;羌活辛甘溫,具有補血活血、散寒止痛之功,可除血虛血寒諸痛;羌活辛散祛風,味苦燥濕,善治肩背肢節濕痛;桂枝合芍葯以調和營衛、通陽解肌、宣痹止痛。
【用法】每天1劑,加水300毫升,水煎25分鍾,取液;葯渣加水200毫升,水煎30分鍾,去渣留液,合並2次葯液,分早晚服。10劑為1療程,治療2個療程。
【按】現代葯理研究表明,甘草有抑制末梢神經興奮,配伍白芍對中樞性和脊髓性的疼痛均具有抑製作用。
【方五】肩凝方【來源】楊火蓮。新中醫,2000,32(增刊):325。
【組成】羌活10克,桑枝、葛根、生薏苡仁、千年健、豨薟草、雞血藤、寬筋藤各30克,延胡索、白芍、白花蛇(先煎)、威靈仙各15克【加減】風濕熱型者,用肩凝方基本方;風寒型者,去薏苡仁,加桂枝、細辛、制川烏;氣虛痰阻型者,去薏苡仁加黃芪30克,白術、地龍各15克,黨參25克;血虛型者,去羌活、延胡索、薏苡仁,加黃精、當歸、川芎、熟地黃;寒熱夾雜型者,加制川烏(先煎)、桂枝、姜黃。偏陰虛型,去羌活、薏苡仁,加玉竹、秦艽、鱉甲(先煎);瘀阻脈絡型者,加桃仁、三七(先煎)、制乳香、制沒葯、地鱉蟲。
【功用】溫經通絡,活血化瘀。
【主治】肩周炎。
【方解】方中羌活祛風散寒,勝濕止痛,尤以上半身關節疼痛更為有效,白花蛇、桑枝、豨薟草、葛根、千年健、寬筋藤、威靈仙等均有祛風通絡止痛作用,白芍、雞血藤養血活血,且延胡索有良好的止痛效果,薏苡仁能緩解肌肉緊張疼痛。全方共奏祛風通絡止痛之效。據臨床葯理報道:羌活、延胡索、薏苡仁、威靈仙、豨薟草、千年健、白芍、白花蛇等均有緩解疼痛的功效。
【用法】水煎服,日1劑,分早晚兩次溫服。
【方六】加味桂枝芍葯知母湯【來源】楊潤蘭。新中醫,1998,30(7):42。
【組成】桂枝、麻黃、熟附子各8克,白芍20克,白術、知母、地龍各15克,防風、羌活、姜黃各10克,白花蛇1條(約30克),蜈蚣2條,全蠍6克,葛根30克【加減】病程較長,痛有定處,舌質瘀黯者,加蘇木10克,炮穿山甲15克;血虛者,加當歸、川芎各10克,氣虛者,加黨參、黃芪各20克,陰虛者,加山茱萸10克,熟地黃15克;陽虛者,加肉桂6克,乾薑10克;前伸受限明顯者,加白芷10克;後伸受限者加柴胡10克。
【功用】活血化瘀,溫經通絡。
【主治】肩周炎。
【方解】方中桂枝、生薑、麻黃、防風溫通經脈,驅散寒濕;白術、熟附子益氣通陽,逐濕;白芍、知母、甘草養陰清熱,緩急止痛又可制陽葯之溫燥;痹痛日久入絡,痰瘀深伏,故酌加白花蛇、全蠍、蜈蚣、地龍等蟲類葯,以其性善走竄,搜剔以祛伏痰,逐瘀滯,蠲痹痛。
【用法】每天1劑,水煎溫服,復渣葯液適溫外洗患部。同時囑適當配合功能鍛煉。
【按】桂枝芍葯知母湯出自《金匱要略》,由桂枝、知母、防風、白術、生薑、白芍、麻黃、炮附子、甘草味葯組成。主治風濕痹證,郁而化火,肢節腫痛灼熱諸症。
【方七】辛芥桂枝湯【來源】陳振隆。新中醫,1998,30(4):35。
【組成】細辛、姜黃各10克,桂枝、甘草各6克,白芥子12克,白芍30克,蜈蚣3條,茯苓20克【加減】寒痛者,加制川烏、麻黃,甚者,加重細辛至20克;背痛者,加羌活、吳茱萸;氣虛者,加黨參、黃芪;血虛者,加何首烏;筋攣者,加木瓜;陰虛者,去細辛,加女貞子;濕濕者,加制半夏;氣滯者,加香附;血瘀者,加丹參、桃仁、川芎、三棱;陰虛有熱象者,去桂枝、細辛、加桑枝、地龍、葛根。
【功用】溫陽益氣。
【主治】肩周炎。
【方解】加細辛以溫陽散寒止痛;姜黃活血通絡;蜈蚣驅風通絡治痹;桂枝合羌活引諸葯至肩臂部;白芥子善除腠理膜內之痰,對治療肌膜、筋膜粘連有獨到之妙用。方中重用細辛有祛寒止痛的作用。
【用法】水煎服,日1劑。治療10天為1療程。
【按】凡肩關節活動范圍受限者配合推拿、按摩、拔火罐,或作自我功能鍛煉:搖肩、伸臂、旋轉肩關節、爬牆、搭肩或引體向上等運動。
【方八】葛根湯【來源】梁豐。江蘇中醫,1998,19(11):30。
【組成】葛根20克,麻黃、甘草各9克,桂枝6克,白芍30克,生薑2片、大棗3枚【功用】解肌發汗,生津舒筋,舒柔筋脈,活血定痛。
【主治】肩周炎。
【方解】方中葛根味甘辛涼,重用之有顯著的解肌舒柔筋脈作用;麻黃辛溫,具溫通發散之力,有溫通血脈、活血通絡、祛瘀定痛的作用,其氣味輕清,外可疏通肌膚經絡,內可消解積痰凝血,是活血化瘀之佳品,其雖有較強的發汗作用,然臨床應用於此症時多不發汗,亦未見明顯副作用;桂枝辛溫通陽,助麻黃以通行氣血;芍葯配甘草酸甘化陰,助葛根柔筋緩急止痛,又可制麻黃、桂枝之辛散太過;姜棗調和營衛,補益氣血。
【用法】每天1劑,水煎2次,共取葯液400毫升,分3次服,2周為1療程。同時配合外敷。取蘭香草,打成粉末,每次50克,以米醋炒熱敷患處,每天1次。
【按】蘭香草味辛,氣香,性微溫,具有祛風除濕、行氣止痛、散瘀消腫之功效。用米醋炒熱後,散寒溫通作用更強,外敷患處疼痛明顯減輕。【方九】溫經活絡湯【來源】秦泗明。陝西中醫,1996,17(9):414。
【組成】桂枝、白芍、黃芪、葛根、當歸、川芎、桑枝各20克,姜黃、制乳香、制沒葯、防風、地龍、全蠍各10克【功用】舒筋活血,搜風止痛。
【主治】肩周炎。
【方解】黃芪補氣;桂枝、桑枝溫經通絡;葛根、白芍、當歸、川芎、姜黃、制乳香、制沒葯、地龍、全蠍舒筋活血;防風祛風散寒。
【用法】每天1劑,水煎2次,早晚分服。服葯10天為1療程。
【方十】祛寒化濕散【來源】宮衛東。江蘇中醫,1997,18(8):24。
【組成】麻黃、樟腦、高良姜各10克,桂枝20克,紅花、細辛、白芷、制沒葯、赤芍、羌活、獨活各6克,威靈仙、薏苡仁、蒼術各12克【功用】溫經通絡,散寒除濕。
【主治】肩周炎。
【方解】本葯散為麻桂溫經湯和薏苡仁湯的合方。其中麻桂溫經湯溫經散寒解痙,薏苡仁湯化濕通絡,樟腦、高良姜祛邪止痛。重用桂枝既能溫經散寒,又能引葯上行,直達病所。本組葯物外敷,能使局部皮膚溫度上升,毛細血管擴張,血流加速,保證了組織所需的氧和營養物供給,使機體在風寒濕刺激下產生的一系列病理變化得到改善。樟腦、細辛則具有麻醉樣鎮痛作用,這使該方鎮痛作用更強。
【用法】上葯共研末,加蜜調勻如糊狀,以不流動為度。用時將上葯於睡前一次性外敷於患肩部,外蓋塑料薄膜,再加熱水袋熨之。每次5~10小時,連續5天更換敷葯。患肩配合功能鍛煉。

閱讀全文

與九制豨薟草葯酒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洛維斯紅酒怎麼樣 瀏覽:743
白酒t20什麼意思 瀏覽:544
白酒可以對什麼喝 瀏覽:115
長城紅酒一瓶喝不完能放多久 瀏覽:405
法國紅酒臭嗎 瀏覽:961
楓塔妮紅葡萄酒價格 瀏覽:160
法國葡萄酒的關稅 瀏覽:514
鹿頭的紅酒什麼牌子 瀏覽:961
93年矛藝白酒多少錢一瓶 瀏覽:594
濃烈的雄黃酒 瀏覽:954
法國人熱愛紅酒 瀏覽:680
怎麼就知道紅酒好不好 瀏覽:344
五大連池原漿一號啤酒廠 瀏覽:646
一瓶葡萄酒10萬什麼牌子 瀏覽:117
南非白葡萄酒savage 瀏覽:42
一頓白酒多少箱 瀏覽:553
哈爾濱啤酒與青島啤酒多少度 瀏覽:25
雷歐庭紅葡萄酒 瀏覽:812
後海啤酒多少錢一瓶 瀏覽:639
紅酒忌諱什麼葯一起吃 瀏覽:9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