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端午時節飲雄黃酒香四溢的下聯
端午時節飲雄黃酒香四溢? 傍晚光陰喝解毒葯苦一生!
雄黃,是四硫化四砷(回As4S4),加答熱到一定溫度後在空氣中可以被氧化為劇毒的三氧化二砷,即砒霜。雄黃有毒。腸道吸收後能引起吐、瀉、眩暈甚至驚厥,慢性中毒能損害肝、腎的生理功能。請戒劣俗,勿飲雄黃酒。
❷ 雲門桃李爭榮日,關於這個對子
這對子主要是後面五個字,前面的兩個有湊數之嫌。
桃李,這是兩種植物名,都是樹,荷蘭即荷花蘭花,兩種植物名,都是花,也對得上。
爭即爭奪,對比,即比賽比較之意,能對上。
爭榮耀的日子,比犀利、厲害的時候
因此,爭榮日對比利時,也沒問題。
其實這就是無情對的趣味所在。
無情對:
以下摘自網路:
【概念】
眾所周知,對聯一般要求上下聯內容要相關,配合要緊密。但有一種對聯,只講究上下聯字詞相對,至於內容則各講各的,絕不相干,使人產生奇譎難料,回味不盡的妙趣。這就是所謂的「無情對」。
宋·龔明之《中吳紀聞》載,有一個姓葉的先生出聯:「雞冠花未放。」有人對:「狗尾草先生。」字詞相對,而意則各不相干。前句本為主謂句,表意為雞冠花尚未開放,而對句成了偏正結構句,「狗尾草」成了「先生」的定語,這就大大地嘲諷了葉先生。
民國初年,重慶一酒家出「三星白蘭地」徵求下聯。聯壇妙手各逞文思,紛紛應對,但老闆總不滿意。其時郭沫若年紀尚輕,聞訊趕去,想到四川有一道名菜,正可與酒相對成聯,乃對下聯「五月黃梅天」。「五月」對「三星」,「黃梅天」對「白蘭地」,字字工整,可意思卻風馬牛不相及。
傳說明成祖朱棣曾對文臣解縉說:「我有一上聯『色難』,但就是想不出下聯。」解縉應聲答道:「容易。」朱棣說:「既說容易,你就對出下聯吧。」解縉說:「我不是對出來了嗎?」朱棣愣了半天,方恍然大悟。「色難」,即面有難色之意。「色」對「容」,「難」對「易」,實乃精巧之無情對。
清末大臣張之洞,一日於北京陶然亭宴客,席中以對句佐興。一客以一句詩出上聯:「樹已千尋難縱斧。」張之洞作答:「果然一點不相干。」「果」對「樹」,乃物名;「一點」對「千尋」,皆量詞(古八尺為尋);「干」對「斧」,皆器物名(「干」是古代一種兵器)。上下句極是工整,但句意卻毫不相干,出人意表。後,張之洞出對:「陶然亭。」按常理下聯亦應對以地名,但工部侍郎李文田卻以人名為對:「張之洞。」「張」對「陶」,皆為姓;「之」對「然」,是虛詞;「洞」對「亭」,乃物名,字字成對而聯意又極「無情」,情趣卻也由此而生。因下聯對得精妙,眾人皆相視大笑。
陸耳山,曾與紀曉嵐共同編撰《四庫全書》,某日出城訪友,歸途過四眼井休息飲馬,得上句「飲馬四眼井」,可就是對不出下句。他日跟紀曉嵐提起,紀曉嵐說你陸耳山本身便是好對,陸耳山不解,紀曉嵐便含笑對出下聯:「馱人陸耳山。」兩人大笑。
清咸同年間名將陳海鵬解甲歸田,於新河養鴨。一次,客人來拜訪,他便以鴨招待。於是有好事者為之題聯:「欲吃新河鴨;須交陳海鵬。」陳海鵬去世,其孫承繼祖業,有人續上聯為之:「欲吃新河鴨子;須交陳海鵬孫。」兩副對聯皆是無情對。
郁達夫某年游杭州西湖,至茶亭進餐,面對近水遙山,得上聯「三竺六橋九溪十八洞」,一時未得下句,適逢主人前來報帳,其食單賬目恰成下聯「一茶四碟二粉五千文」。
以前,有位自稱厲害的人,出了一句上聯「公門桃李爭榮日」。一位學者則對「法國荷蘭比利時」。一言既出,場下立即鬨堂大笑,那位自稱厲害的人頓時瞠目結舌,又有些莫名其妙。但轉念一想,又明了,會心一笑。從此,兩人成了朋友。原來這是對無情對。
[編輯本段]【特性】
無情對,大多為信手拈來,偶然得之,但絕非「拉郎配」、「亂點鴛鴦」所能成功,對句也必須有完整的意思,而且出其不意,方能妙趣橫生,卻又回味無窮。
所謂的無情對又名羊角對,是晚清士大夫中興起的一種文字游戲。它的特徵是要求字面對仗愈工整愈好,兩邊對的內容越隔得遠越好。還規定即興屬對,不能拖時間;比如上聯:三星白蘭地。下聯:五月黃梅天。其中字字相對,而且上聯指天氣,下聯指酒名,互不相干,是無情對的典範。相傳,為清代張之洞所創 。這種對聯形式,出句和對句各自成章,通過別解才能上下呼應。一天,張之洞在陶然亭會飲,以當時人的一句詩「樹已半尋休縱斧」為上句,張對之以「果然一點不相干」,另一人則對以「蕭何三策定安劉」。上下聯中「樹」、「果」、「蕭」皆草木類;「已」、「然」、「何」皆虛字;「半」、「一」、「三」皆數字;「尋」、「點」、「策」皆轉義為動詞;「休」「不」、「定」皆虛字;「縱」、「相」、「安」皆虛字;「斧」、「干」、「劉」則為古代兵器。尤其是張之洞的對句,以土語對詩句,更是不拘一格。
[編輯本段]【要點】
無情對必須有三個要點
一、逐字相對;
二、上下必須具備極強的歧義效果,以能讓人會心一笑或拍案叫絕為標准;
三、大量採用借對法。
第一要點如上所言,而象:
上聯:欲解牢愁唯縱酒;
下聯:興觀群怨不如詩。
此聯雖然歷來被視為無情對,但我認為是一個意境聯,其中解對觀都是六十四卦卦名,牢中帶牛,群中帶羊,牛羊相對,這些都是採用了借對法,它在語氣、結構上呈聯結關系,是屬於流水對,不具備歧義關系,不具備第二要點,所以不能算是一個無情對,只是一個使用借對法的意境聯。如杜甫《巫峽敝廬奉贈侍御四舅》「行李淹吾舅,誅茅問老翁」,中的「行李」的「李」並不是桃李的「李」,但是詩人借用桃李的「李」的意義來與「茅」字作對仗,「行」也借用了「行走」的意義來和「誅」對仗。又如杜甫《曲江》「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古代八尺為尋,兩尋為常,所以借來對數目字「七十」。這些都是對仗中局部使用借對法,而不能因此便以此聯為無情對。
而一些流傳比較廣的『無情對』如:
上聯:雄黃酒;
下聯:牡丹煙。
此聯是從古對:雄黃陣(京劇目);牡丹亭(書名)演變出來的;但我也認為不當列入無情對,因為他修改的歧義不強,上下呈聯結關系了,修改的效果很好,煙對酒的對仗比陣對亭工整多了,但一改歧義效果弱了,所以更接近於短語對或嵌名對;
而第三要點是無情對的一個特色,每個無情對一般都應該具備。如:
上聯:三星白蘭地;
下聯:五月黃梅天;
其中星在對聯中是等級單位,屬於量詞,對月則採用了他同時是天文名詞的異意;
白蘭地在對聯中是譯名,應屬於擬聲詞,對黃梅天是分別採用了顏色、花卉、天文地理名詞的異意來對仗,都是屬於借對法。
[編輯本段]【無情對的特點】
無情對的特點,首先是對仗上面的工穩,何謂工穩,舉例說明:
五月黃梅天,
三星白蘭地。
諸位請看,三對五,數字相對;星對月,天文相對;白對黃,顏色相對;蘭對梅,花卉相對;地對天,天文相對。可謂字字相對,工穩非常。
無情對的另一特點,就是上下聯意思風馬牛不相及,再舉一例子:
皓月一盤耳,
紅星二鍋頭。
這是最近在雲心文秀中對的無情對,為雲無心出岫的出句,「皓月一盤耳」,是一個感嘆句,意思為:皎潔的月亮,象一個圓盤一樣。到了對句,卻是無論如何也不能解釋成:「紅色的星星象兩個鍋子裡面的頭」的,只能用其原來的意思,就是一個品牌產品的名稱。
上述的例子,是一個很極端的「風馬牛」,而無情對中,也有對句意思與出句能作牽強配合的,舉例說明:
水發千支終入海,
風流萬種盡歸天。
下聯的意思,很明顯是嘲笑「風流人物」要「歸天」的,但若要強詞奪理的話,也未必是不能說得通:風無論怎樣的流動,最後還是要歸到天上去。
由以上的例子,我們可以得出怎樣的結論呢?大家不妨探討一下。
[編輯本段]【無情對的創作】
無情對的創作一般有以下幾種:
1、反推論
反推論,是指作者的創作思路從無情對的對句開始,通常是由一句俗語、熟語或成語等既有句子而反向尋求出句。比方說,雲無心出岫的:同觀日落、皓月一盤耳,搜集資料的:甘地有緣涉足非洲,等等,均是屬於這類反推論的創作。這一類型的創作,通常作者會把後得的句子發表出來,和大家作一個愉快的交流,到最後有人能度出其心思了,便大可以報以哈哈一笑。所以我很遺憾當天一下子便把搜集資料的「苦海無邊回頭是岸」給對了出來,使之沒有了這一份享受。
2、巧合
巧合,是指出句者本無意求無情對的,但對句者在靈光一閃處把其對成無情對了,比方說,剛才的「風流萬種」句,就是這樣的情況。巧合的無情對,在質量上通常會比反推論的無情對稍微有所欠缺,越長的句子越能反映出這種差距,這點很正常的,因為長的句子,受到的限制會比短句子多。
3、求句
這在一些比賽中通常會看見,其中也偶然會發現有佳品,但同時也不得不注意幾個問題:
一是出句者可能沒有考慮到無情對句存在的限制,是所有對仗中最多的,往往出了句而得不到好的對句,如某處比賽中的無情對出句:春江水暖鴨先知,應對者無數,但效果不甚佳,我曾想了許多種方法去應對,但都因為條件不足而不能完成。
二是出句者自身對無情對的概念不甚了解,常常把產生歧義的對句作為出句,那麼即使對句者對出了原句,總體效果已經沒有什麼意思了,舉個例子:牙刷,一般就是指日用品,但在粵語裡面卻有指人「飛揚跋扈」的意思,以「毛巾」作出句,對以「牙刷」,能讓人忍俊不禁,但若用「牙刷」作出句,對以「毛巾」,便覺得索然無味了。
[編輯本段]【無情對的手法--借對】
無情對為何通常會產生妙趣橫生的效果,其中一個很重要的手法,就是借對。這里所說的借對,不是常見的借字(如清字借代青字,鴻雁的鴻字借代紅色的紅等),而是借義,從邏輯上講是偷換概念,如:
細羽家禽磚後死,
粗毛野獸石先生。
又如:
珍妃蘋果臉,
瑞士葡萄牙。
為何要「借」呢?概因無情對之所以「無情」,是其能產生歧義,而歧義的構成,是源於我國文字的精妙性,一些字(詞)具有多義性,即使是兩個組合相同的句子,也可能因意義不同而大相庭徑。這點,在外語上也會有一些,但從來沒有哪一種文化可以與漢字的精深奧妙匹敵。
[編輯本段]【無情對手法在聯句中的運用】
無情對,作為一種獨特的對子形式而獨樹一幟。我曾經作出過嘗試,就是在對聯裡面加入無情對的成分--運用借對手法入聯。
請先看此聯:
鄉下采風,一架瓜棚遮北斗;[孤峰倨坐]
山中避雨,半邊竹笠寄東坡。[御賜金牙]
聯中的「山中避雨」對「鄉下采風」,便是用了借對的手法,「采風」,一般是指新聞、藝術工作者到鄉間去搜集、發掘資料,探究民間藝術;而避雨對采風,可謂是有點「風馬牛」的。同樣,「北斗」與「東坡」也是貌合神離的一對。但到探究聯意的時候,這對卻又可以成聯,因為半邊竹笠寄東坡,是有典可稽的,正是東坡居士體察民情的一段動人故事,遙寄東坡,正好與采風相互呼應。
[編輯本段]【無情對結構問題】
可以說,無情對中的確常會因為偷換邏輯、借對等種種方法導致結構上的不同,但這點並不是絕對的。有此現象,但不是普遍或必須存在的,於是我們便不能說這是本質特性。《對聯》雜志2002.10月版裡面也有一篇題為《無情對與借對》的文章,裡面主要是從借對手法的角度去分析無情對,大體上包括:從形式分有:借義、借音,從類別分有借對使上下相差甚遠而成對的、借對使結構不同而成對的、借對使詞性不同而成對的、借對組合音節少的詞與音節多的詞巧妙成對的等等。
用我們常用的詞語來說,就是導致產生歧義、導致結構不同、導致詞性不同、導致節奏不同。然而上述四種(或者更多)之中,除了第一種是無情對必須具備和產生的效果之外,其他三種都只是由於借對的原因而產生的與一般對聯要求的不一致,或許可以這樣說,是一種隸屬於借對前提下產生的改變,而不能被認定為一種本質特性。
附一:
另外一個說法:出句盡量無歧義。
比如黃花與綠帽則出句應為黃花,若出句為有歧義的綠帽則無情之趣盡失。
附二:余德泉所著《對聯通·(四)無情對》對無情對的論述:
有一種所謂無情對,用《清稗類鈔·流水聯》中的話來說,就是「對聯僅對字面,而命意絕不相同者」,古人亦稱為「流水聯」,而與通常將一句話分成兩半說的所謂「流水對」即串對有別。這種對聯,只求上下聯的平仄與對仗相合,而不管內容上有無聯系。看該條所舉的例子:
對聯僅對字面,而命意絕不相同者,世所謂流水聯者是也。如:
木已半枯休縱斧;
果然一點不相干。
「干」對「斧」,以虛字作實字解矣,工絕。又有一聯曰:
楊三已死無京丑;
李二先生是漢奸。
以「先生」對「已死」,至工。又:
春眠末覺花心動;
夏禮能言杞足征。
欲解牢愁須縱酒;
興觀群怨不離詩。
亦工。又光緒時,天津富翁某嘗自擬上聯,囑人對之,句曰:
三徑漸荒鴻印雪;
兩江總督鹿傳霖。
❸ 對聯:雄黃酒 牡丹煙
無情對——
上聯:雄黃酒;
下聯:牡丹煙。
此聯是從古對:雄黃陣(京劇目);牡丹亭(書名)演變出來的。
❹ 和雄黃酒對仗是什麼
和雄黃酒對仗是什麼?
上聯:雄黃酒
下聯:牡丹煙
和雄黃酒對仗可以是大紅袍。
❺ 無情對--月老牽紅線
星君戴綠巾
眾所周知,對聯一般要求上下聯內容要相關,配合要緊密。但有一種對聯,只講究上下聯字詞相對,至於內容則各講各的,絕不相干,使人產生奇譎難料,回味不盡的妙趣。這就是所謂的「無情對」。
宋·龔明之《中吳紀聞》載,有一個姓葉的先生出聯:「雞冠花未放。」有人對:「狗尾草先生。」字詞相對,而意則各不相干。前句本為主謂句,表意為雞冠花尚未開放,而對句成了偏正結構句,「狗尾草」成了「先生」的定語,這就大大地嘲諷了葉先生。
民國初年,重慶一酒家出「三星白蘭地」徵求下聯。聯壇妙手各逞文思,紛紛應對,但老闆總不滿意。其時郭沫若年紀尚輕,聞訊趕去,想到四川有一道名菜,正可與酒相對成聯,乃對下聯「五月黃梅天」。「五月」對「三星」,「黃梅天」對「白蘭地」,字字工整,可意思卻風馬牛不相及。
傳說明成祖朱棣曾對文臣解縉說:「我有一上聯『色難』,但就是想不出下聯。」解縉應聲答道:「容易。」朱棣說:「既說容易,你就對出下聯吧。」解縉說:「我不是對出來了嗎?」朱棣愣了半天,方恍然大悟。「色難」,即面有難色之意。「色」對「容」,「難」對「易」,實乃精巧之無情對。
清末大臣張之洞,一日於北京陶然亭宴客,席中以對句佐興。一客以一句詩出上聯:「樹已千尋難縱斧。」張之洞作答:「果然一點不相干。」「果」對「樹」,乃物名;「一點」對「千尋」,皆量詞(古八尺為尋);「干」對「斧」,皆器物名(「干」是古代一種兵器)。上下句極是工整,但句意卻毫不相干,出人意表。後,張之洞出對:「陶然亭。」按常理下聯亦應對以地名,但工部侍郎李文田卻以人名為對:「張之洞。」「張」對「陶」,皆為姓;「之」對「然」,是虛詞;「洞」對「亭」,乃物名,字字成對而聯意又極「無情」,情趣卻也由此而生。因下聯對得精妙,眾人皆相視大笑。
陸耳山,曾與紀曉嵐共同編撰《四庫全書》,某日出城訪友,歸途過四眼井休息飲馬,得上句「飲馬四眼井」,可就是對不出下句。他日跟紀曉嵐提起,紀曉嵐說你陸耳山本身便是好對,陸耳山不解,紀曉嵐便含笑對出下聯:「馱人陸耳山。」兩人大笑。
清咸同年間名將陳海鵬解甲歸田,於新河養鴨。一次,客人來拜訪,他便以鴨招待。於是有好事者為之題聯:「欲吃新河鴨;須交陳海鵬。」陳海鵬去世,其孫承繼祖業,有人續上聯為之:「欲吃新河鴨子;須交陳海鵬孫。」兩副對聯皆是無情對。
郁達夫某年游杭州西湖,至茶亭進餐,面對近水遙山,得上聯「三竺六橋九溪十八洞」,一時未得下句,適逢主人前來報帳,其食單帳目恰成下聯「一茶四碟二粉五千文」。
無情對,大多為信手拈來,偶然得之,但絕非「拉郎配」、「亂點鴛鴦」所能成功,對句也必須有完整的意思,而且出其不意,方能妙趣橫生,卻又回味無窮。
所謂的無情對又名羊角對,是晚清士大夫中興起的一種文字游戲。它的特徵是要求字面對仗愈工整愈好,兩邊對的內容越隔得遠越好。還規定即興屬對,不能拖時間;比如上聯:三星白蘭地。下聯:五月黃梅天。其中字字相對,而且上聯指天氣,下聯指酒名,互不相干,是無情對的典範。相傳,為清代張之洞所創 。這種對聯形式,出句和對句各自成章,通過別解才能上下呼應。一天,張之洞在陶然亭會飲,以當時人的一句詩「樹已半尋休縱斧」為上句,張對之以「果然一點不相干」,另一人則對以「蕭何三策定安劉」。上下聯中「樹」、「果」、「蕭」皆草木類;「已」、「然」、「何」皆虛字;「半」、「一」、「三」皆數字;「尋」、「點」、「策」皆轉義為動詞;「休」「不」、「定」皆虛字;「縱」、「相」、「安」皆虛字;「斧」、「干」、「劉」則為古代兵器。尤其是張之洞的對句,以土語對詩句,更是不拘一格。
無情對必須有三個要點。
一:逐字相對;
二:上下必須具備極強的歧義效果,以能讓人會心一笑或拍案叫絕為標准;
三:大量採用借對法。
第一要點如上所言,而象:
上聯:欲解牢愁唯縱酒;
下聯:興觀群怨不如詩。
此聯雖然歷來被視為無情對,但我認為是一個意境聯,其中解對觀都是六十四卦卦名,牢中帶牛,群中帶羊,牛羊相對,這些都是採用了借對法,它在語氣、結構上呈聯結關系,是屬於流水對,不具備歧義關系,不具備第二要點,所以不能算是一個無情對,只是一個使用借對法的意境聯。如杜甫《巫峽敝廬奉贈侍御四舅》「行李淹吾舅,誅茅問老翁」,中的「行李」的「李」並不是桃李的「李」,但是詩人借用桃李的「李」的意義來與「茅」字作對仗,「行」也借用了「行走」的意義來和「誅」對仗。又如杜甫《曲江》「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古代八尺為尋,兩尋為常,所以借來對數目字「七十」。這些都是對仗中局部使用借對法,而不能因此便以此聯為無情對。
而一些流傳比較廣的『無情對』如:
上聯:雄黃酒;
下聯:牡丹煙。
此聯是從古對:雄黃陣(京劇目);牡丹亭(書名)演變出來的;但我也認為不當列入無情對,因為他修改的歧義不強,上下呈聯結關系了,修改的效果很好,煙對酒的對仗比陣對亭工整多了,但一改歧義效果弱了,所以更接近於短語對或嵌名對;
而第三要點是無情對的一個特色,每個無情對一般都應該具備。如:
上聯:三星白蘭地;
下聯:五月黃梅天;
其中星在對聯中是等級單位,屬於量詞,對月則採用了他同時是天文名詞的異意;
白蘭地在對聯中是譯名,應屬於擬聲詞,對黃梅天是分別採用了顏色、花卉、天文地理名詞的異意來對仗,都是屬於借對法。
❻ 雄黃酒下肚,龍舟順水出,打一個節日
上聯:粽子龍舟雄黃酒,端午文化傳承久。下聯:離騷九歌再問天,楚辭精神萬古傳。
❼ 上聯:飲一盞雄黃酒,信口雌黃.求下聯
上聯;飲一盞雄黃酒,信口雌黃
下聯;喝兩瓶礦泉水,潤肺清泉
上聯;飲一盞雄黃酒,信口雌黃
下聯;尋千兩狗頭金,富貴無頭
❽ .又.到一年端午時下一句
轉眼間,一年一度的端午節又到了,端午節在農歷的五月初五,是一個傳統的節日,這一日,人們都要賽龍舟、吃粽子、喝雄黃酒、在屋檐上插上艾葉,有時還要佩戴香囊,在手腕上纏紅絲線。 據說,端午節是為了紀念我國古代著名詩人屈原而產生的,這個節日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
端午節的早晨,天還蒙蒙亮,婆婆就已經把包粽子的材料各准備好了。婆婆將粽葉和繩線(水草)放入了鍋中蒸了一會兒,晾幹了水,糯米等餡料放入清水中浸泡,再倒掉水,放入食用鹼,忙活了一會兒,才開始包粽子。只見婆婆挑了兩片又寬又長的粽葉,熟練地捲成喇叭狀,再降一些餡料放入「喇叭」里,最後三下五除二地左一包,右一裹,用繩線系緊,一個四角的粽子就包好了,讓我看的眼花繚亂,目瞪口呆,我也躍躍欲試,向婆婆那樣包起來,雖然動作很生硬,不是像婆婆那樣得心應手,而且包的還不太像,可還是成功了,那粽子支起「耳朵」,還挺神氣的呢!
一個多小時後,粽子就煮熟了,香氣撲鼻,讓人垂涎欲滴,忍不住打開粽葉大大的咬上一口,粽葉獨特的香味與糯米的味道混在一起,真好吃。吃著這香甜的粽子,我彷彿感受到屈原的那顆火熱的愛國之心在跳動,在呼喚:「懲治貪官污吏,為人民除害!」
啊!這小小的粽子,包含著屈原的愛國精神,願這個傳統與屈原的這愛國精神一直傳承下去。
❾ 各位朋友節日快樂.有一對上聯.求下聯
天為葉,地為米,成就乾坤大正[棕]
雄黃酒,菖蒲劍,汨羅忠魂屈冤[原]
❿ 對聯中的極品,無情對對聯
人生的殘酷抄在於時光的無情,所以靈魂的拯救不能苛求來世。那在冬日給你光和熱的人,願他平靜、安詳。雖有無情對,亦須真晴天。——《新京報》
從上面這個句子加粗的話來看,就知道今天小編要講講的是對聯中的另類,無情對。
大家都知道,對對聯一般講究的是上下的聯內容要相關配合要緊密。但無情對不一樣,它只講究上下聯字詞相對,而內容卻不需相對應,但是必須要自然隨意點睛之筆,所以很容易有詭譎之意,奇異之筆,故此容易被很多人喜歡。
無情對大多為妙手偶得之,強求不得。這里我提幾聯給大家觀賞。
無情對的三個要點:
一、逐字相對
二、反差效果顯著
三、借對法
首先是逐字相對,看下面這簡單又妙極一聯:
上聯:雄黃酒
下聯:牡丹煙
然後是反差效果
上聯:欲解牢愁唯縱酒
下聯:興觀群怨不如詩
最後借對法
上聯:三星白蘭地
下聯:五月黃梅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