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端午節的來歷和習俗(50字左右)
端午節介紹:端午節,我國的傳統節日,這一天吃粽子,賽龍舟、掛菖蒲、喝雄黃酒等等。端午節是中國首個入選世界非遺的節日。
關於端午節的起源有多種傳說,但是在漫長的選擇淘汰中,紀念屈原的傳說流傳最廣,最得人心。「其志潔,其行廉」,從司馬遷對屈原飽含深情的敘述開始,屈原忠貞愛國的形象在歷代文人的敘述中越發高大。漢代以降,人們就認為端午節是因屈原而起的。
在抗戰相持階段的1942年,郭沫若的歷史劇《屈原》以古喻今,激起廣大民眾的愛國熱情,更讓屈原的愛國形象深入人心。1954年,屈原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名錄。
宋穎認為,端午節本不是為了紀念屈原而起,但是在發展過程中,端午節逐漸與屈原和愛國主義緊密聯系在一起,並成為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
(1)雄黃酒的由來50字擴展閱讀:
端午節是中國民間十分盛行的民俗大節,過端午節,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的傳統習慣,由於地域廣大,加上許多故事傳說,於是不僅產生了眾多相異的節名,而且各地也有著不盡相同的習俗。仲夏端午是龍升天的節日,以扒龍舟形式祭龍是端午節的重要禮俗主題,此俗至今在我國南方沿海一帶仍盛行。此外由陰陽術數及季節時令也衍生出了一系列的端午習俗。
根據陰陽術數,午為陽,重午為至陽;斗指正南,卦象為離,天干丙丁,地支曰午,五行屬火,時在仲夏之月,當其時也,萬物生長,其勢盛極。古人把端午日午時,三午相重,視為極陽時分,最能辟陰邪。
Ⅱ 端午節的由來50字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
傳說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吊屈原。漁夫們劃起船隻,在回江上來回打撈他答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准備的飯團、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里,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後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壇雄黃酒倒進江里,說是要葯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後來為怕飯團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棕子。
Ⅲ 端午節的來源,50字!!!急!!!!!!!!!!!!!!
源於紀念屈原
傳說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吊屈原。漁夫們劃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准備的飯團、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里,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後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壇雄黃酒倒進江里,說是要葯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後來為怕飯團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棕子。
以後,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Ⅳ 端午節的由來 50字
端午節的由來 :屈原在被流放到沅、湘流域途中,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不忍舍棄自己的專祖國,屬在寫下《懷沙》之後,投江自盡,後人為紀念屈原而得來。
(4)雄黃酒的由來50字擴展閱讀:
端午節是古老的傳統節日,始於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歷史。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饞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
他在流放中,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獨具風貌,影響深遠(因而,端午節也稱詩人節)。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
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舍棄自己的祖國,於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壇雄黃酒倒進江里,說是要葯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後來為怕飯團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棕子。
以後,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Ⅳ 端午節為什麼喝雄黃酒五十字
傳說屈原投江之後,屈原家鄉的人們為了不讓蛟龍吃掉屈原的遺體,紛紛把粽子、鹹蛋專拋入江中。一位老醫屬生拿來一壇雄黃酒倒入江中,說是可以葯暈蛟龍,保護屈原。一會兒,水面果真浮起一條蛟龍。於是,人們把這條蛟龍扯上岸,抽其筋,剝其皮,之後又把龍筋纏在孩子們的手腕和脖子上,再用雄黃酒抹七竅,認為這樣便可以使孩子們免受蟲蛇傷害。所以灑雄黃酒就是為了紀念屈原,防止被蟲蛇傷害
Ⅵ 端午節的由來50字
傳說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吊屈原。漁夫們劃專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屬他的真身。後來為怕飯團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粽子。 以後,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關於端午節由來的其他傳說:
1、源於紀念伍子胥
端午節的第二個傳說在江浙兩省廣泛流傳。它是為了紀念春秋時期(公元前770-476年)的吳子胥。楚國著名人物吳子胥及其父親和兄弟都被楚王殺害。後來,子胥放棄黑暗,到吳國幫助吳國打敗楚國,並在第五次世界大戰中進入楚國首都。當時楚平王死了,子胥為了報仇,掘墓鞭屍。吳王闔廬死後,他的兒子夫差繼承了王位。吳軍的士氣很高,打敗了越國。越王勾踐要求和平,夫差允許他這樣做。
子胥建議徹底鏟除越國,夫差不聽他的。吳國大宰越國收買了,陷害吳子婿,夫差信之,賜子胥寶劍,子胥以此死。子敘本是一個忠貞的人。臨死前,他對鄰居說:「我死後,我挖出眼睛,把它們掛在吳涇東門上,看越國軍隊進城殲滅吳。」他自殺了。夫差知道後勃然大怒,把他的屍體用皮革放進河中。因此,據說端午節也是對吳子胥節的紀念。
Ⅶ 端午節的來歷資料,50字左右,急急急!!!
端」字有「初始」的意思,因此「端五」就是「初五」。而按照歷法五月回正是「午」月,因此「端答五」也就漸漸演變成了現在的「端午」。《燕京歲時記》記載:「初五為五月單五,蓋端字之轉音也。」
端午節為每年農歷五月初五,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五日節、艾節、端五、重午、午日、夏節,本來是夏季的一個驅除瘟疫的節日。端午節是我國漢族人民的傳統節日,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動逐漸演變為吃粽子,賽龍舟,掛菖蒲`蒿草、艾葉,薰蒼術、白芷,喝雄黃酒。據說,吃粽子和賽龍舟,是為了紀念屈原,所以解放後曾把端午節定名為「詩人節」,以紀念屈原。至於掛菖蒲、艾葉,薰蒼術、白芷,喝雄黃酒,則據說是為了避邪。「中國端午節」為國家法定節假日之一,並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歷代有大量詩、詞、歌、賦等文學作品傳世。
Ⅷ 為什麼要飲雄黃酒50字
每到端午節,為了復「驅邪」制、「解毒」和健康長壽,南方人至今保持著在門前掛艾蒿、飲雄黃酒的習俗。當地人配製與勾兌雄黃酒的方法極為簡單,一般是將雄黃磨成粉末狀後倒入白酒或黃酒中。然而,喝雄黃酒不僅達不到驅邪、解毒的目的,反而會中毒。
Ⅸ 端午節的來歷和風俗的簡短介紹(50字左右)
端午節介紹:端午節,我國的傳統節日,這一天吃粽子,賽龍舟、掛菖蒲、喝雄黃酒等等。端午節是中國首個入選世界非遺的節日。
關於端午節的起源有多種傳說,但是在漫長的選擇淘汰中,紀念屈原的傳說流傳最廣,最得人心。「其志潔,其行廉」,從司馬遷對屈原飽含深情的敘述開始,屈原忠貞愛國的形象在歷代文人的敘述中越發高大。漢代以降,人們就認為端午節是因屈原而起的。
在抗戰相持階段的1942年,郭沫若的歷史劇《屈原》以古喻今,激起廣大民眾的愛國熱情,更讓屈原的愛國形象深入人心。1954年,屈原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名錄。
宋穎認為,端午節本不是為了紀念屈原而起,但是在發展過程中,端午節逐漸與屈原和愛國主義緊密聯系在一起,並成為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
(9)雄黃酒的由來50字擴展閱讀:
端午的多個名稱由來:
1、天中節
天中節名稱根據陰陽術數而來。明代田汝成《西湖游覽志余·卷二十·熙朝樂事》:「端午為天中節,是因為午日太陽行至中天,達到最高點,午時尤然,故稱之為「天中節」。
2、端陽節
午日為「陽辰」,午月第一個午日,故稱端陽。《荊楚歲時記》中說:因仲夏登高,順陽在上,五月正是仲夏,它的第一個午日正是登高順陽天氣好的日子,故稱之為「端陽節」。
3、重午節
上古干支紀元法,以天乾地支來作為載體,紀元通用天乾地支。最初端午為干支歷的午月午日,正月建寅,第五個月即為午月,午月午日謂之重午。到了漢代時,由於南北統一,歷法變動,朝廷為了方便過節,規定每年的端午節改為陰歷五月初五日。
4、龍舟節
龍舟競渡最早是古越人祭龍祖的一種祭祀活動形式,南越使用舟船普遍,往往在船的首尾畫上龍圖形作為本族的圖騰或保護神。扒龍舟是端午節的一項重要活動,在中國南方十分流行,尤其是廣東地區。
5、當五汛
在上海部分農村,靠杭州灣北岸一帶區域,如奉賢、南匯等地區,習慣上稱「端五節」為「當五汛」。亦有個別地區稱為「五月當午」。
6、龍日節
龍是古越人的原始信仰,源自天象崇拜。東方蒼龍七宿,春季於東方抬頭,夏季於南方騰升,秋季於西方退落,冬季於北方隱沒。仲夏端午,蒼龍升至正南中天,是龍飛天的日子,因此稱為龍的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