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酒類全科 > 福清雄黃酒

福清雄黃酒

發布時間:2021-02-08 13:21:00

A. 福清的服飾作文1o0字

在福清傳統時令節俗中,迎春、接春、迎年等生動體現了古越遺風的履痕;而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重陽節等以及婚喪壽慶傳統風俗中的合婚、定聘、禳壽、正壽、開吊等和信仰民風中的關公誕、迎城隍、魁星誕、土地誕、魯班誕等則明顯來自中原文化的影響,是古代中原文化的活化石。福清民間對海上女神林默娘(即馬祖,俗呼馬祖)和對陸上女神陳靖姑(即臨水太後陳夫人,俗呼臨水奶)的崇拜和信仰,說明道教對福清民俗影響之深,尤其是數百年來在民間被尊為婦女、兒童保護神的臨水奶,幾乎深入到民間的家家戶廣。信仰民風中的觀音誕、地藏王誕、泗洲佛、浴佛節等等則充分展示了佛教的滲透。佛、道兩教在福清民俗中間付受到信徒們的崇奉,往往一案同供佛、道兩神位。相對而言,伊斯蘭教對福清的習俗影響較小。近代以來,在福清的生活習尚中,也受天主教和基督教的影響。脫鞋人屋、燈展、花展等則生動地反映了福清人又善於汲收外來文化習尚的傳統。福清風俗在形成過程中,既具有吸收融匯外來習俗的融通力,又具有地域割據碎狀性的排他型。生活民俗中則出現同鄉不同俗,信仰民風中既有一爐香供道、佛兩教的現象,又有"奉教"(指西方傳來的天主教、基督教)是野教的排他型現狀出現。福清風俗蘊含著尊重傳統又勇於開拓,留戀鄉土又熱衷於外出的奇異雙向型,培育了眾多英才,使閩海鄉賢輩出,諸如近代史上第一個放眼看世界的民族英雄林則徐、引進西方新興資產階級思想的啟蒙思想家嚴復、中國翻譯界奠基人林紓、中國近代史上在南洋開辟"新福清"的著名華僑領袖黃乃裳等等。福清風俗,充分呈現著"東南山國"與"閩海雄風"的封閉和開放雙向交錯的人文形態。
春節拜年 農歷正月初一,古稱履端,是辭舊迎新之節,也是一年中最隆重的節日。早晨吃太平面(線面加2個蛋),象徵一年太平。初一至初三,整肅衣冠向家中長輩、親友"拜年",講吉利話。鬧元宵正月十五,鬧元宵,逛燈市。福清地區初七以後,即盛行燈市,觀燈和送燈。南後街專門出售各種紙制花燈,街道兩旁,屋槽之下,花燈高懸,琳琅滿目。
過拗九 正月二十九,是福清地區獨有的節俗。煮糯米粥,配以紅棗、紅糖、荸薺、桂圓、花生等佐料,謂"拗九粥",舉家當早餐;出嫁的女兒也要送拗九粥給父母,意為祝願平安度過"九"這一關。清明掃墓清明節,祭祖掃墓,食品主要是菠菠棵、光餅籌。
端午劃龍舟 五月初五,又稱五日節。初一至初五主要活動是龍舟競度;初五中午"過節"要喝雄黃酒,吃花生粽和荷葉包。
七夕話鵲橋 七月初七之夜是神話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時間。福清地區在這個節日普遍互相贈送蠶豆,以作結緣紀念。
中秋賞月 八月十五,又稱團圓節。家人團聚吃月餅、飲酒和賞滿月。舊時笙歌達旦,謂之"待月華"。
重陽敬老 九月初九,謂之重陽節,是敬老日。舊時民眾登高、放風箏,熱鬧非常。
冬至 又稱冬節。全家歡聚一堂搓粞為丸,福清話叫"搓丸",是團圓的意思。
過小年 十二月廿四,也叫"祭灶"。家家戶戶打掃廚房,迎接新年,食品主要是灶糖灶餅。
過年 農歷年的最後一天,又叫除夕,是一年中最重要的節日。全家團聚一起,歡歡喜喜吃年夜飯,給小孩分壓歲錢。過了"年",第二天即是春節。

七街三十六巷之今昔~福建福清風光

玉融古城,是一首滄桑的民謠,余韻未消;耋耋老人從爺爺的爺爺那兒,一輩輩聆聽七街三十六巷的故事。夜深人靜之時,猶聞木屐趿過石板巷道的「嗒嗒」聲響;晨曦薄霧之中,小巷深處彷彿傳來「茶食茶食」……「黃米糕光餅」的叫賣聲,那賣橄欖串的老者,用竹筒裝著竹簽,一下一下不緊不慢地甩出清脆的聲響,從唐朝一直響到今天……
今天的融城,是祖國東南沿海的一顆璀璨明珠。1990年撤縣建市以來,舊城改造,規劃建設,城區面貌日新月異,百萬福清人民,建設僑鄉新市齊努力,一個現代化的城市正在崛起。懷舊的文人墨客叩問歷史老人:七街三十六巷今安在?
(一)

翻開歷史長卷,我從老花鏡中畢恭畢敬閱讀融城。我們居住作息的這座小城,從唐聖歷二年(公元699年)析長樂東南8鄉建置萬安縣(福清市初名)以來,一直是縣治所的駐地,歷經擴建、修繕,至今已1300餘年。
融城作為福清的政治、文化中心,在過去的1300年裡,有1114年處於封建社會,有109年處於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後來的時間,就屬於新中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融城的街路巷名,在封建社會中主要由布衣百姓所取,官府文人興致所至,或為某種需要,也取了不少,後來官方多次整改,文人也處處插手,這方面的街巷名稱比例日漸增多,文化氣息漸濃。仔細檢索融城,我們揪住了歷史老人的飄然銀須:
唐宋間有:小橋、上井、產塘、夏鋪、魚市、橫街共6街33巷;明清時有:縣前、學前、西門、上井、下井、小橋、產塘、後埔、魚市、橫街、場前,共計11街33巷。
斗轉星移,轉眼間新中國成立,福清解放。1950年,融城有:河前、新街、一拂、產塘、後埔、小橋、宦街、福星、魚市9街58巷;至1979年,融城還有大北、後埔、小橋、產塘、水陸、學前、魚市、橫街、福星、新街等10街61巷。
1988年福清修志,記載7街為:後埔街、魚市街、水陸街(西門街)、產塘街、小橋街、大北街、宦街;36巷為:上巷、河頭巷、鄭巷、旺巷、腳帶巷、相連巷、城隍巷、陽春巷、古夏巷、東巷、高巷、鳳山巷、吳厝巷、學尾巷、深巷、杜伯弄、杏園弄、湖濱霞、玉斗園、參府前、福塘境、較場埔墘、五德堂。
1990年福清撤縣建市前夕,共有42條路124道巷。
我們驚喜地發現,小橋街、後埔街(唐宋間為夏鋪)和產塘街的名稱,是由唐宋間沿用至今。古老的融城,悠久的歷史,生生不息的傳統文化,怎不讓玉融兒女感慨萬千而又驕傲自豪!

(二)

隨著我市改革開放的逐步深化和經濟建設的不斷發展,市政建設也取得了巨大進展,舊城改造與新城區建設同時進行,城區面積由原來的4.6平方公里擴大到現在的10平方公里多,新建擴建了十多條主幹道和三十多條次幹道,改造了近百條小街巷,成片的舊城區被改造成新的住宅區,街路兩側高樓林立,城市面貌日新月異。與此同時,地名也發生了很大變化,成片的地名實體消失了,一個個新的地名應運而生。撤縣建市以來,福清市地名辦為規范城區街巷道路名稱做了大量工作。1995年7月,根據1986年國務院頒布的《地名管理條例》和1988年省政府頒布的《福建省地名管理規定》以及1992年福州市頒布的《福州市地名管理辦法》中的有關規定,本著「突出特點,注重歷史,照顧習慣,保持穩定,體現規劃」的原則,對融城城區內主要街道草擬了名稱,分別有:
一拂街、東門街、利橋街、後埔街、文興街、水陸街(西門街)、小橋街和鳳凰路、江濱路、龍興路、龍旺路、龍山路、融北路、下橋路、利民路、玉屏路、鳳北路、龍華路、東皋路、孤山路、鴻商路、玉塘路、城隍路、金墩路、田墘路、龍津路、向陽路、鳳南路、融西路、龍門路、橋溪路、江南路、天寶路、雙旌路、福山路、永安巷、永居巷、永樂巷、永業巷等7街28路4巷。六年來,這些名稱在城區建設中逐漸為人們所接受,如今,寬闊的街道車水馬龍,石板的巷道不復存在,代之以整潔的水泥路。賣茶食的小伙腳上穿的是皮鞋,筐子架在自行車後座的兩邊,一邊踩車一邊很傳統地吆喝:「茶食、茶食!」公交車穿梭於各主要街道,新建的向高街古香古色和現代氣息和諧交融。在它的旁邊,依託豆區名園,誕生了一條古玩街,與瑞雲塔前、黃閣重綸下的利橋街相呼應、相媲美。

(三)

融城的街巷道名,或依地勢地貌而命名,或據實際功用而稱謂,或具紀念意義,或為祈求吉祥如意,爭奇斗艷,意味深長。如雙旌路,東從南門橋南頭接江南路,西至雙旌山東麓,雙旌山系福清形勝之一,故路以山名。後埔街,原名夏鋪街,古為夏氏集居地,街路兩旁多為夏姓開設的店鋪,故名。因「夏」與「後」諧音乃漸成後埔街,「文革」間曾改名反帝路,1987年又改為後埔路,現恢復原名。江濱路,舊時為紀念邑人明內閣首輔葉向高,以向高號台山為名,稱台山路,民國間為紀念孫中山,改名中山路,後又名環城路,「文革」期間改名解放路,1979年恢復環城路。永安巷、永居巷、永樂巷、永業巷則以「安居樂業」四字冠「永」定名,表示居民住戶美好的心願。
在現有的街巷中,已很難找到往昔的影子了。但在沿用小橋、產塘、後埔街名的同時,有一條貫穿城區東西的街道卻越來越長,越來越漂亮,那就是一拂街。
一拂街,原名一拂路,東從華僑影劇院接東門街,西至湖濱霞接江濱路,全長0.8公里,舊時分段曾名曰學前街、福新街、府前街、魚市街、市心街、宦街等。這條街道的名稱,是為紀念北宋時福清名人鄭俠而起的,八十年代末將橫亘在縣府前的整條大街,取消各街段名稱,統稱為一拂街。1993年對一拂路西部的湖濱霞進行改造,成為一拂路西頭一小段,故再取消湖濱霞之名,歸一拂街。
紀念鄭俠為何要叫「一拂街」呢?因為鄭俠號稱「一拂先生」,這里有一段感人的傳說。
鄭俠,北宋時本縣海口人。生性耿直,一身正氣,治平四年(1067)二十七歲中進士,因關心民間疾苦,痛斥官場邪惡,向皇帝進了「流民圖」和「邪曲小人圖」,得罪了大官僚,被流放到瓊州,年過半百方獲准回京,蘇東坡保薦他到泉州當了教諭。不久,又受奸臣排擠,調回京城當看守城門的小吏。
鄭俠雖經磨難,脾氣卻越來越倔,梭角越磨越銳。有一回,他當面指斥當朝太師蔡京縱子作惡,得罪了這個奸臣。當鄭俠告老返鄉之時,蔡京攔在路上,要檢查鄭俠的十個箱子,一番唇槍舌劍之後,蔡京蠻橫地打開了鄭俠的御封箱子。誰知開了九箱,全是瓦礫石塊,最後一箱打開,只見文房四寶和書籍一應俱全,蔡京以為珍寶必在箱底,翻出之後,竟是一塵拂,鄭俠悠然自得地說:「下官一身干凈,就靠此物,時時勤拂拭,不使染塵埃。」說罷,手持塵拂往蔡京身上一拂,哈哈大笑:「可惜大人一身塵積太厚,無法拂除。」蔡京張口結舌,在圍觀民眾的譏笑聲中灰溜溜地走了。
這就是「一拂先生」和一拂街的由來,為民請命,一身正氣的一拂先生將永駐家鄉人民心間。福清市委市政府體民心順民意為清廉為政的鄭俠塑像,安放在街心公園東南角,面對一拂街人來人往,觀太平盛世融城繁華,共享改革開放成果,而一拂路,就是一拂先生鑲嵌在玉融大地上的豐碑。
融城七街三十六巷,如閩劇曲調如訴如泣,是史詩偉章如歌如頌。愛我融城,讓七街三十六巷美如畫卷

B. 福清文化 多舉幾個例

1、春節拜年 農歷正月初一,古稱履端,是辭舊迎新之節,也是一年中最隆重的節日。早晨吃太平面(線面加2個蛋),象徵一年太平。初一至初三,整肅衣冠向家中長輩、親友"拜年",講吉利話。鬧元宵正月十五,鬧元宵,逛燈市。福清地區初七以後,即盛行燈市,觀燈和送燈。南後街專門出售各種紙制花燈,街道兩旁,屋槽之下,花燈高懸,琳琅滿目。
2、過拗九 正月二十九,是福清地區獨有的節俗。煮糯米粥,配以紅棗、紅糖、荸薺、桂圓、花生等佐料,謂"拗九粥",舉家當早餐;出嫁的女兒也要送拗九粥給父母,意為祝願平安度過"九"這一關。清明掃墓清明節,祭祖掃墓,食品主要是菠菠棵、光餅籌。
3、端午劃龍舟 五月初五,又稱五日節。初一至初五主要活動是龍舟競度;初五中午"過節"要喝雄黃酒,吃花生粽和荷葉包。
4、七夕話鵲橋 七月初七之夜是神話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時間。福清地區在這個節日普遍互相贈送蠶豆,以作結緣紀念。
5、中秋賞月 八月十五,又稱團圓節。家人團聚吃月餅、飲酒和賞滿月。舊時笙歌達旦,謂之"待月華"。
6、重陽敬老 九月初九,謂之重陽節,是敬老日。舊時民眾登高、放風箏,熱鬧非常。
7、冬至 又稱冬節。全家歡聚一堂搓粞為丸,福清話叫"搓丸",是團圓的意思。
8、過小年 十二月廿四,也叫"祭灶"。家家戶戶打掃廚房,迎接新年,食品主要是灶糖灶餅。
9、過年 農歷年的最後一天,又叫除夕,是一年中最重要的節日。全家團聚一起,歡歡喜喜吃年夜飯,給小孩分壓歲錢。過了"年",第二天即是春節。

C. 誰給我弄一篇端午節習俗的作文 要福清當地的習俗

就查一些資料,一整理,再加上自己看到的。

給你一些資料:關於端午節的由來,說法甚多,諸如:紀念屈原說;紀念伍子胥說 ;紀念曹娥說;起於三代夏至節說;惡月惡日驅避說,吳月民族圖騰祭說等等。以上各說,各本其源。據學者聞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歷史教育》列舉的百餘條古籍記載及專家考古考證,端午的起源,是中國古代南方吳越民族舉行圖騰祭的節日,比屈原更早。但千百年來,屈原的愛國精神和感人詩辭,已廣泛深入人心,故人們「惜而哀之,世論其辭,以相傳焉」,因此,紀念屈原之說,影響最廣最深,占據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領域,中國民眾把端午節的龍舟競渡和吃粽子等,都與紀念屈原聯系在一起。

端午節是古老的傳統節日,始於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歷史。端午節的由來與傳說很多,這里僅介紹以下四種:

源於紀念屈原

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饞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獨具風貌,影響深遠(因而,端午節也稱詩人節)。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舍棄自己的祖國,於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傳說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吊屈原。漁夫們劃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准備的飯團、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里,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後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壇雄黃酒倒進江里,說是要葯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後來為怕飯團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棕子。

以後,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源於紀念伍子胥

端午節的第二個傳說,在江浙一帶流傳很廣,是紀念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員,楚國人,父兄均為楚王所殺,後來子胥棄暗投明,奔向吳國,助吳伐楚,五戰而入楚都郢城。當時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屍三百,以報殺父兄之仇。吳王闔廬死後,其子夫差繼位,吳軍士氣高昂,百戰百勝,越國大敗,越王勾踐請和,夫差許之。子胥建議,應徹底消滅越國,夫差不聽,吳國大宰,受越國賄賂,讒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賜子胥寶劍,子胥以此死。子胥本為忠良,視死如歸,在死前對鄰舍人說:「我死後,將我眼睛挖出懸掛在吳京之東門上,以看越國軍隊入城滅吳」,便自刎而死,夫差聞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屍體裝在皮革里於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傳端午節亦為紀念伍子胥之日。

源於紀念孝女曹娥

端午節的第三個傳說,是為紀念東漢(公元23--220年)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東漢上虞人,父親溺於江中,數日不見屍體,當時孝女曹娥年僅十四歲,晝夜沿江號哭。過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後抱出父屍。就此傳為神話,繼而相傳至縣府知事,令度尚為之立碑,讓他的弟子邯鄲淳作誄辭頌揚。

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紹興,後傳曹娥碑為晉王義所書。後人為紀念曹娥的孝節,在曹娥投江之處興建曹娥廟,她所居住的村鎮改名為曹娥鎮,曹娥殉父之處定名為曹娥江。

源於古越民族圖騰祭

近代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證實:長江中下游廣大地區,在新石器時代,有一種幾何印紋陶為特徵的文化遺存。該遺存的族屬,據專家推斷是一個崇拜龍的圖騰的部族----史稱百越族。出土陶器上的紋飾和歷史傳說示明,他們有斷發紋身的習俗,生活於水鄉,自比是龍的子孫。其生產工具,大量的還是石器,也有鏟、鑿等小件的青銅器。作為生活用品的壇壇罐罐中,燒煮食物的印紋陶鼎是他們所特有的,是他們族群的標志之一。直到秦漢時代尚有百越人,端午節就是他們創立用於祭祖的節日。在數千年的歷史發展中,大部分百越人已經融合到漢族中去了,其餘部分則演變為南方許多少數民族,因此,端午節成了全中華民族的節日。

【端午節的習俗】

我國民間過端午節是較為隆重的,慶祝的活動也是各種各樣,比較普遍的活動有以下種種形式:

賽龍舟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於古時楚國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後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之。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競渡之習,盛行於吳、越、楚。

其實 ,「龍舟競渡」早在戰國時代就有了。在急鼓聲中劃刻成龍形的獨木舟,做競渡游戲,以娛神與樂人,是祭儀中半宗教性、半娛樂性的節目。

後來,賽龍舟除紀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們還付予了不同的寓意。

江浙地區劃龍舟,兼有紀念當地出生的近代女民主革命家秋瑾的意義。夜龍船上,張燈結綵,來往穿梭,水上水下,情景動人,別具情趣。貴州苗族人民在農歷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八舉行「龍船節」,以慶祝插秧勝利和預祝五穀豐登。雲南傣族同胞則在潑水節賽龍舟,紀念古代英雄岩紅窩。不同民族、不同地區,劃龍舟的傳說有所不同。直到今天在南方的不少臨江河湖海的地區,每年端節都要舉行富有自己特色的龍舟競賽活動。

清乾隆二十九年(1736年),台灣開始舉行龍舟競渡。當時台灣知府蔣元君曾在台南市法華寺半月池主持友誼賽。現在台灣每年五月五日都舉行龍舟競賽。在香港,也舉行競渡。

此外,劃龍舟也先後傳入鄰國日本、越南等及英國。1980年,賽龍舟被列入中國國家體育比賽項目,並每年舉行「屈原杯」龍舟賽。1991年6月16日(農歷五月初五),在屈原的第二故鄉中國湖南嶽陽市,舉行首屆國際龍舟節。在競渡前,舉行了既保存傳統儀式又注入新的現代因素的「龍頭祭」。 「龍頭」被抬入屈子祠內,由運動員給龍頭「上紅」(披紅帶)後,主祭人宣讀祭文,並為龍頭「開光」(即點晴)。然後,參加祭龍的全體人員三鞠躬,龍頭即被抬去汩羅江,奔向龍舟賽場。此次參加比賽、交易會和聯歡活動的多達60餘萬人,可謂盛況空前。爾後,湖南便定期舉辦國際龍舟節。賽龍舟將盛傳於世。

端午食粽

端午節吃粽子,這是中國人民的又一傳統習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來已久,花樣繁多。

據記載,早在春秋時期,用菰葉(茭白葉)包黍米成牛角狀,稱「角黍」;用竹筒裝米密封烤熟,稱「筒粽」。東漢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鹼,用菰葉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為廣東鹼水粽。

晉代,粽子被正式定為端午節食品。這時,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還添加中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稱「益智粽」。 時人周處《岳陽風土記》記載:「俗以菰葉裹黍米,……煮之,合爛熟,於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南北朝時期,出現雜粽。米中摻雜禽獸肉、板栗、紅棗、赤豆等,品種增多。粽子還用作交往的禮品。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瑩如玉」,其形狀出現錐形、菱形。日本文獻中就記載有「大唐粽子」。宋朝時,已有「蜜餞粽」,即果品入粽。詩人蘇東坡有「時於粽里見楊梅」的詩句。這時還出現用粽子堆成樓台亭閣、木車牛馬作的廣告,說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時尚。元、明時期,粽子的包裹料已從菰葉變革為箬葉,後來又出現用蘆葦葉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現豆沙、豬肉、松子仁、棗子、胡桃等等,品種更加豐富多彩。

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國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葉、包粽子,其花色品種更為繁多。從餡料看,北方多包小棗的北京棗粽;南方則有豆沙、鮮肉、火腿、蛋黃等多種餡料,其中以浙江嘉興粽子為代表。吃粽子的風俗,千百年來,在中國盛行不衰,而且流傳到朝鮮、日本及東南亞諸國。

佩香囊

端午節小孩佩香囊,傳說有避邪驅瘟之意,實際是用於襟頭點綴裝飾。香囊內有硃砂、雄黃、香葯,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可愛。

懸艾葉菖蒲

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節,人們把插艾和菖蒲作為重要內容之一。家家都灑掃庭除,以菖蒲、艾條插於門眉,懸於堂中。並用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製成人形或虎形,稱為艾人、艾虎;製成花環、佩飾,美麗芬芳,婦人爭相佩戴,用以驅瘴。

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莖、葉都含有揮發性芳香油。它所產生的奇特芳香,可驅蚊蠅、蟲蟻,凈化空氣。中醫學上以艾入葯,有理氣血、暖子宮、祛寒濕的功能。將艾葉加工成「艾絨」,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葯材。

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狹長的葉片也含有揮發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竅、健骨消滯、殺蟲滅菌的葯物。

可見,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端午節也是自古相傳的「衛生節」,人們在這一天灑掃庭院,掛艾枝,懸菖蒲,灑雄黃水,飲雄黃酒,激濁除腐,殺菌防病。這些活動也反映了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端午節上山采葯,則是我國各國個民族共同的習俗。

懸鍾馗像

鍾馗捉鬼,是端午節習俗。在江淮地區,家家都懸鍾馗像,用以鎮宅驅邪。唐明皇開元,自驪山講武回宮,瘧疾大發,夢見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紅無襠褲,偷楊貴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繞殿而跑。大鬼則穿藍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明皇喝問,大鬼奏曰:臣姓鍾馗,即武舉不第,願為陛下除妖魔,明皇醒後,瘧疾痊癒,於是令畫工吳道子,照夢中所見畫成鍾馗捉鬼之畫像,通令天下於端午時,一律張貼,以驅邪魔。

掛荷包和拴五色絲線

應劭《風俗通》記載:「五月五日,以五彩絲系臂,名長命縷,一名續命縷,一命辟兵繒,一名五色縷,一名朱索,辟兵及鬼,命人不病瘟」。

中國古代崇拜五色,以五色為吉祥色。因而,節日清晨,各家大人起床後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腳腕、脖子上拴五色線。系線時,禁忌兒童開口說話。五色線不可任意折斷或丟棄,只能在夏季第一場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時,拋到河裡。據說,戴五色線的兒童可以避開蛇蠍類毒蟲的傷害;扔到河裡,意味著讓河水將瘟疫、疾病沖走,兒童由此可以保安康。

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卷八記載:端午節物,百索、艾花、銀樣鼓兒,花花巧畫扇,香糖果子、粽小,白團。紫蘇、菖蒲、木瓜、並皆茸切,以香葯相和,用梅紅匣子盛裹。自五月一日及端午前一日,賣桃、柳、葵花、蒲葉、佛道艾。次日家家鋪陳於門首,與五色水團、茶酒供養。又釘艾人於門上,士庶遞相宴賞。

陳示靚的《歲時廣記》引《歲時雜記》提及一種「端五以赤白彩造如囊,以綵線貫之,搐使如花形,或帶或釘門上,以禳赤口白舌,又謂之搐錢」。以及另一種「蚌粉鈴」:「端五日以蚌粉納帛中,綴之以綿,若數珠。令小兒帶之以吸汗也。」這些隨身攜帶的袋囊內容物幾經變化,從吸汗的蚌粉、驅邪的靈符、銅錢,辟蟲的雄黃粉,發展成裝有香料的香囊,製作也日趨精緻,成為端午節特有的民間藝品。

類似還有飲雄黃酒:此種習俗,在長江流域地區的人家很盛行。游百病:此種習俗,盛行於貴州地區的端午習俗。

【端午節詩選】

端 午

(唐)文 秀

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七律.端午

(唐)殷堯藩

少年佳節倍多情,老去誰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趨習俗,但祈蒲酒話昇平。

鬢絲日日添白頭,榴錦年年照眼明;

千載賢愚同瞬息,幾人湮沒幾垂名。

競 渡 歌(節錄)

(唐)張建封

五月五日天晴明,楊花繞江啼曉鷹;

使君未出郡齋外,江上早聞齊和聲;

使君出時皆有準,馬前已被紅旗引;

兩岸羅衣撲鼻香,銀釵照日如霜刃;

鼓聲三下紅旗開,兩龍躍出浮水來;

棹影斡波飛萬劍,鼓聲劈浪鳴千雷;

鼓聲漸急標將近,兩龍望標目如瞬;

坡上人呼霹靂驚,竿頭彩掛虹霓暈;

前船搶水已得標,後船失勢空揮撓。

節 令門.端 陽

(清)李靜山

櫻桃桑椹與菖蒲,更買雄黃酒一壺。

門外高懸黃紙帖,卻疑賬主怕靈符。

七 律.端午

老 舍

端午偏逢風雨狂,村童仍著舊衣裳;

相邀情重攜蓑笠,敢為泥深戀草堂;

有客同心當骨肉,無錢買酒賣文章;

當年此會魚三尺,不似今朝豆味香。

端午節是全年四大節之一。五月是毒月,五日是毒日,五日的中午又是毒時,居三毒之端。端午節又叫「五月端」。五月是整個熱天的開端,五毒蛇開始活躍,鬼魅魍魎也會猖獗,這些都會給人特別是會給無所顧忌又無抵抗能力的孩子帶來災難,必須在五月端這天集中地為孩子消災防毒,因此,人們又把五月端說成是「小孩節」或「娃娃節」。

端午節的活動很豐富,從早晨天蒙蒙亮開始,一直持續到正午才結束。

五月端的早晨家家吃粽子紀念屈原,一般是前一天把粽子包好,夜間煮熟,早晨食用。包粽子主要是用河塘邊盛產的嫩蘆葦葉,也有用竹葉的,統稱粽葉。粽子的傳統形式為三角形,一般根據內瓤命名,包糯米的叫米粽,米中摻小豆的叫小豆粽,摻紅棗的叫棗粽;棗粽諧音為「早中」,所以吃棗粽的最多,意在讀書的孩子吃了可以早中狀元。過去讀書人參加科舉考試的當天,早晨都要吃棗粽,至今中學、大學入學考試日的早晨,家長亦要做棗粽給考生吃。

煮粽子的鍋里一定要煮雞蛋,有條件的還要再煮些鴨蛋、鵝蛋,吃過蘸糖的甜粽之後,要再吃蘸鹽的雞蛋「壓頂」。據說吃五月端粽鍋里的煮雞蛋主夏天不生瘡;把粽子鍋里煮的鴨蛋、鵝蛋放在正午時陽光下曬一會再吃,整個夏天不頭痛。

端午節正式被韓國申請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並已獲得成功,這對我們中國人本國文化遺產的保護也是一次深刻的教訓。

D. 連江的端午節的習俗

端午節
農歷五月初五為端午節,又稱重陽節、重五節。
在福建,人們都認為端午節的龍舟競渡與包粽子,是為了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這兩項活動成了端午節的主要習俗。此外還有掛艾葉、菖蒲,飲雄黃酒等。各地區還有一些不同的習俗。
端午節期間,從閩南到閩北,從閩東到閩西,海濱湖汊,大江小河,幾乎都能看到競渡的龍舟,都能聽到喧天的鑼鼓。龍舟競渡俗稱「扒龍船」,龍舟的樣式、參賽人員和比賽方式等,全省各地大同小異。
福州重龍舟競渡,舊時台江、西湖皆有之,而蘇岐特盛,龍舟長3丈多,寬5尺左右,首尾如龍形,兩側繪有五彩的龍身。劃舟手28至30人,加上司舵、執旗、鑼鼓手、放鞭炮者,合計有34至38人之多。福州沿江及臨湖的鄉社,都擁有自己的龍舟。端午節前,准備「扒龍船」的鄉社便開始集資。人們敲鑼打鼓,帶著本鄉龍舟的旗幟,挨戶募捐,俗稱「采蓮」。鄉間大戶出錢請「扒龍船」者宴飲的,就可坐「龍船」頭,這是一件很風光的事。坐龍船頭的人,還負責背本鄉龍船神(各鄉的龍船都奉有一種神)的香火袋,成為本鄉龍船的領頭人。「扒龍船」的場面熱烈壯觀,清代有詩雲:「涼船過處水生風,鰲鼓聲喧萬槳同。若個錦標先奪得,蒲葵扇系手巾紅。」詩作者自註:「土音呼斗龍舟為扒涼船。好事者以中扇為標系竹竿,插岸上。眾舟鼓木世爭先,以得為榮。鼓聲、鑼聲為與人聲共闐,水為之沸。」(清·董平章:《秦川焚余草》中《榕城端午竹枝詞》)現在,福州的賽龍舟依然紅火。雖然象「采蓮」及掛香火袋的習俗不多見了,但在人員組成、訓練及參賽等事宜,仍然由各鄉村農民自發組織。
莆田龍舟船首的造型大有講究。雕成龍頭的,說明龍舟所屬的村子出過舉人,船頭齊平,上畫有龍頭的,表示這個村沒有出過舉人;船頭齊平、上畫著太陽的,表明出過孝子;船頭齊平、畫著龍頭,但龍鼻子卻又是雕成的,則表示這村出過貴人。唐代梅妃故鄉江東村的龍舟便是如此。莆田龍舟最短的是「九對」,有18名劃手,加上司鼓、司鑼、掌舵各1人,全船共21人。最長的是』十五對」,即全船劃手30人,外加3人,共33人。莆田以木蘭溪為界分南北兩洋。北洋龍舟,掌舵者是舟上的總指揮,以村中頭面人物充任。南洋龍舟,司鑼者為舟上的總指揮,也是村裡的頭面人物。競賽時,北洋在終點處立一標竿,上系綵球,以得球者勝。南洋則無,僅以先到達終點者勝。民間有《龍船歌》道:「天時好,天時好,早稻收了田插好。田工閑,扒龍船,是輸是贏無『單倒』(方言,意為沒關系)。搶龍珠,跳龍門,『扶背』(方言,即掌舵)須要用心思。你也爭,伊也搶,搶起大家試本事。要同心,要協力,第一船漿要齊落,你也扒,我也扒,比賽一了也就過。伊請你,你請伊,大家齊唱龍船歌」。《龍船歌》描繪了莆田龍舟競渡活動既激烈又和諧的場面。
閩南一帶龍舟競渡更為盛行。廈門、漳州、泉州每年都有規模很大的賽事,參賽者除本地之外,還有來自鄰近縣區的龍舟。龍舟造型呈長而狹的柳葉狀,船頭雕刻大龍頭,須眉齊全,雙目炯炯。龍頭上披掛綵綢,船兩側彩繪鱗甲。有的龍嘴還能張能合,舌頭能伸能縮。整條龍舟如活龍一般。龍舟因顏色不同而有「白龍」、「黃龍」、「青龍」、「黑龍」等名稱。也有些地方船頭安上蛙、蝦、虎等模型,稱為「蛙龍」、「蝦龍」、「虎龍」等。據道光版《廈門志》「歲時」(卷15)載:端午「競渡於海濱,龍船分五色,惟黑龍不出。富人以銀錢、扇帕懸紅旗招之,名曰『插標』,即古錦標意。」廈門、漳州等地還在競渡終點停泊「標船」,以鴨子為標。競賽開始,一艘艘龍舟如箭離弦,飛速破浪前進,岸上觀戰者人山人海,鼓掌喝彩。當龍舟到達終點時,「標船」把鴨子投入水中。龍舟上的健兒紛紛跳往水中追捉,觀眾吶喊助威,極為熱鬧。
著名愛國華僑陳嘉庚倡導的集美學村龍舟賽,蜚聲海內外。他生前在集美學村親自設計和修建了寬300米、長800米的龍舟池,並建造了可容16名劃手的龍舟10艘,每年舉行龍舟賽會。1957年端午節,陳嘉庚曾親自主持龍舟賽會,邀請同安、海滄、杏林等鄰近90多個社鄉龍舟隊,男女運動員2000多人參加。1987年端午節,首屆「嘉庚杯」國際龍舟邀請賽在集美舉行,參賽的除福建省隊、廈門市隊外,還有日本、澳大利亞、香港、澳門等國家和地區的代表隊參加。1988年6月24日,在福清東張水庫也舉辦過國際龍舟邀請賽,是規模空前的一次龍舟國際盛會。
各地龍舟競渡還有不同的習俗。在長樂,龍舟一般按親族建造。小姓的以一族為單位,大姓的以族之下的房為單位,甚至細分到房以下的派系,大致幾十戶或上百戶擁有一艘龍舟。新船竣工後,人們抬舟游鄉,而後放到河裡「試水」。坐船頭者和司舵、司鑼、司鼓的都要「投標」決定,即誰出的錢多誰當。新船試水後,便舉行邀請賽,由本族青壯年分成幾組與外姓的龍舟比賽,俗稱「請二班」。在泰寧,從五月初五至六月初六都屬賽龍舟的日子。最熱鬧的是五月廿七的廟會。賽事全由農民自發組織。比賽分甲、乙兩隊,甲隊為青龍船公,乙為黃龍船媽,每舟設司鼓、司鑼、司舵各1人,劃手8人。與別處不同的是,比賽時應逆水而上。龍舟上的司鼓是村中德高望重者,不論比賽輸贏,司鼓者都得請賽手晚餐宴飲,以示慰問。在霞浦的一些地方,龍舟競渡時還把粽子拋入水中。在漳平,從四月初一起就有試龍舟的鼓聲,俗稱「龍船鼓」。男女老少聽到第一聲「龍船鼓」,都要在原地跳幾下,據傳說這樣可以抖掉身上的跳蚤,不會再被跳蚤咬了。在清流,緊張激烈的龍舟競渡後,有別開生面的游花船。花船上搭著平台,四周飾以綵帶紙花,演員身著古裝表演。表演之後,還有捉鴨活動(即把鴨子拋入水中讓人去捉),與他處不同的是,無論龍舟上的劃手,還是岸上的觀眾,均可入水追捉,誰捉到歸誰。一時熱鬧非凡,平添許多節日喜慶氣氛。在沙縣,競渡之後在木排上表演肩膀戲,以盡觀眾余興。在上杭,龍舟分黃色的黃龍和黑色的烏龍兩種。另有神船,祀神並司號令,且有鼓樂隊。開賽時,神船令下,黃、黑兩舟鼓槳猛進。此時神船上鼓樂齊鳴,場面熱烈壯觀。龍舟以先達終點者為勝。又有用豬膀胱(俗稱「豬尿泡」)吹如氣球,染紅黃各色,上寫發獎者名號,投入江中,漂流而下。龍舟競渡爭奪,奪得的憑此向給獎者取獎。在平和,舊時龍舟賽時間分二天。初四叫「劃水花」,地點在南山大塘,先把水攪渾,至有魚跳上龍舟為止,然後把魚蒸熟祭江。初五舉行決賽。
1949年之後,除了在「文化大革命」時期外,全省各地每年都有規模不等的龍舟競賽,並且大多是民間自發組織。現在人們已把賽龍舟視為一項水上競賽的體育活動。1984年國家體委把賽龍舟列為正式的體育比賽項目,更推動了這一活動的開展。
包粽子是端午節的又一大習俗。粽子古稱「角黍」,舊時相傳是為紀念屈原的,現在已成為節日的時令美食。粽子從五月初一起就開始製作,其方法是:以稻草灰鹼水、或豆殼灰鹼水、或其他植物鹼水浸糯米(現有以食用鹼,味道稍遜),待浸透後用俗稱「粽葉」的狹長竹葉包成三角錐體狀,再以一種細韌的草(福州稱蒯草)或小麻繩紮好,10個1串或50個一串,放入鍋中煮熟即可。
省內各地粽子品種多樣,風味迥殊。按外部造型分,有牛頭粽(即三角粽,又稱牛角粽,是最普通的一種)、四角粽、尖尾粽,以及用筍殼葉裹成的大粽(將樂一帶俗稱「棕母」)等。據記載,古時還有九子粽、百索粽、筒粽、秤椎粽(清·乾隆《福州府志》卷24《風俗》),現已不見。
按用料分,有咸粽、豆粽、鹼粽等。鹼粽又稱肉粽,其用料除糯米外,還有精肉或蝦仁、或牡蠣干、或香菇丁等。講究的人家還先把浸透的糯米拌上好醬油或鹵肉汁,放在鍋里炒過,然後再加上豬肉、香菇、栗子等佳品,包成粽子。豆粽則是在糯米中加上豇豆或黃豆、或花生,所以福州地區也稱「花生粽」。在長泰,豆粽又稱赤米粽,製法特殊,即先把黃豆磨碎,然後同粘性不強的赤米混拌,並注入少許鹽水包成粽子。講究的則拌以蔥花、五香、油炒五花肉等,吃起來又香又脆。咸粽又稱甜粽,僅以糯米浸鹼水,並無其它佐料,最為普及。煮熟後剝開竹葉,顏色淺黃、晶瑩透亮,蘸上蜂蜜或白糖,吃起來涼滑爽口。鹼粽可久貯不變質。涼成的鹼粽干還可以煮成鹼粽甜湯,有助於消化,因此人們常以鹼粽干消積。這是咸粽與豆粽所不及的。
互相饋送粽子之俗,省內很普遍,俗稱饋節、分節或送節。將樂有俗語稱:「斗米粽,家家送。」在山村,學生提粽送老師,晚輩提粽送長輩,以示對師長的敬意。凡有新喪的人家,該年端午不包粽子,由親戚(多數是對門親家)送粽。在詔安,送此類粽子固定在初一這天,其他地方在端午節之前均可。而在福州一帶,上年紀者至今篤信端午不能送粽(送終)。舊時,海澄的一些地方在半夜裡把粽子沉入江中,以祭屈原,據說這樣蛟龍便無所得。今無此俗。在莆田、福鼎、大田、尤溪、南平、壽寧、霞浦等地,粽子是節日祀祖先必可不少的供品。
畲族同胞在端午節也有包粽子的習俗,其粽子更具特色。取菅草葉包裹,俗稱「五節粽」。據民國版《霞浦縣志》「禮俗」(卷24)記載:「山鄉畲民制粽橫式,謂之『橫巴』。米亦糯,而鹼獨佳,故質柔韌,較尋常的角式者更可口,俗稱『畲婆粽』。亦互相饋送如常儀。」
漳平的端午節還包「假粽」和「乖粽」。所謂「假粽」是用竹葉包穀皮,然後送到屋外去,據說這是為送蚊送蟲,以避免蟲蟻的叮咬。所謂「乖粽」,是專門包給小孩子吃的,據說小孩吃了後便會變乖,很聽話。「乖粽」用料與一般粽子相同,只不過包粽時間提前些。
端午節除粽子外,各地還有不同的應時食品。廈門舊時有食黃鱔之俗,目的是「驅邪」。福安人吃大螺,俗稱「炒鬼眼」,也有辟邪之意。「泉、莆是日多食鸜鵒螺,以能明目。」(明·何喬遠:《閩書》卷38《風俗志》)在泉州一帶,吃「煎

E. 端午節福建人是怎麼過節

農歷五月初五為端午節,又稱重陽節、重五節。在福建,人們都認為端午節的龍舟競渡與包粽子,是為了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這兩項活動成了端午節的主要習俗。此外還有掛艾葉、菖蒲,飲雄黃酒等。各地區還有一些不同的習俗。
端午節,為每年農歷五月初五。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個午日正是登高順陽好天氣之日,故五月初五稱為「端陽節」
端午節期間,從閩南到閩北,從閩東到閩西,海濱湖汊,大江小河,幾乎都能看到競渡的龍舟,都能聽到喧天的鑼鼓。龍舟競渡俗稱「扒龍船」,龍舟的樣式、參賽人員和比賽方式等,全省各地大同小異。
福州重龍舟競渡,舊時台江、西湖皆有之,而蘇岐特盛,龍舟長3丈多,寬5尺左右,首尾如龍形,兩側繪有五彩的龍身。劃舟手28至30人,加上司舵、執旗、鑼鼓手、放鞭炮者,合計有34至38人之多。福州沿江及臨湖的鄉社,都擁有自己的龍舟。端午節前,准備「扒龍船」的鄉社便開始集資。人們敲鑼打鼓,帶著本鄉龍舟的旗幟,挨戶募捐,俗稱「采蓮」。鄉間大戶出錢請「扒龍船」者宴飲的,就可坐「龍船」頭,這是一件很風光的事。坐龍船頭的人,還負責背本鄉龍船神(各鄉的龍船都奉有一種神)的香火袋,成為本鄉龍船的領頭人。「扒龍船」的場面熱烈壯觀,清代有詩雲:「涼船過處水生風,鰲鼓聲喧萬槳同。若個錦標先奪得,蒲葵扇系手巾紅。」詩作者自註:「土音呼斗龍舟為扒涼船。好事者以中扇為標系竹竿,插岸上。眾舟鼓木世爭先,以得為榮。鼓聲、鑼聲為與人聲共闐,水為之沸。」(清·董平章:《秦川焚余草》中《榕城端午竹枝詞》)現在,福州的賽龍舟依然紅火。雖然象「采蓮」及掛香火袋的習俗不多見了,但在人員組成、訓練及參賽等事宜,仍然由各鄉村農民自發組織。
莆田龍舟船首的造型大有講究。雕成龍頭的,說明龍舟所屬的村子出過舉人,船頭齊平,上畫有龍頭的,表示這個村沒有出過舉人;船頭齊平、上畫著太陽的,表明出過孝子;船頭齊平、畫著龍頭,但龍鼻子卻又是雕成的,則表示這村出過貴人。唐代梅妃故鄉江東村的龍舟便是如此。莆田龍舟最短的是「九對」,有18名劃手,加上司鼓、司鑼、掌舵各1人,全船共21人。最長的是』十五對」,即全船劃手30人,外加3人,共33人。莆田以木蘭溪為界分南北兩洋。北洋龍舟,掌舵者是舟上的總指揮,以村中頭面人物充任。南洋龍舟,司鑼者為舟上的總指揮,也是村裡的頭面人物。競賽時,北洋在終點處立一標竿,上系綵球,以得球者勝。南洋則無,僅以先到達終點者勝。民間有《龍船歌》道:「天時好,天時好,早稻收了田插好。田工閑,扒龍船,是輸是贏無『單倒』(方言,意為沒關系)。搶龍珠,跳龍門,『扶背』(方言,即掌舵)須要用心思。你也爭,伊也搶,搶起大家試本事。要同心,要協力,第一船漿要齊落,你也扒,我也扒,比賽一了也就過。伊請你,你請伊,大家齊唱龍船歌」。《龍船歌》描繪了莆田龍舟競渡活動既激烈又和諧的場面。
閩南各地還有各自獨特的端午習俗。據介紹,廈門、漳州等地還在競渡終點停泊「標船」,以鴨子為標。競賽開始,一艘艘龍舟如箭離弦,飛速破浪前進,岸上觀戰者人山人海,鼓掌喝彩。當龍舟到達終點時,「標船」把鴨子投入水中。龍舟上的健兒紛紛跳往水中追捉,觀眾吶喊助威,極為熱鬧。 漳州市詔安縣數百年來走「貢王」的民俗為當地鄉親喜聞樂見。每逢端午節,當地鄉人分別從兩廟中抬沈世紀、李伯瑤二將的神像出行,環繞北關遊街時,由廟宇燈籠前導,刀斧戈戟羅列雙行,社眾排隊隨後,齊唱原名龍船鼓歌的「貢王歌」,十分熱鬧。清代進士黃開泰有一首《端陽走貢王竹枝詞》記其盛況:「滿城競唱貢王歌,結隊遊街鼓伴鑼。端午舁神因底事?開漳英烈績難磨。」 泉州端午節有很多祈福消災習俗,包括門楣插「五瑞」(即五種植物)、小孩胸佩香袋、泡雄黃酒、炒午時鹽等。另外還有一種諧趣的驅邪消災的習俗叫「采蓮」,采蓮隊伍中有鋪兵、鑼鼓陣、花童或男扮女裝的提花婆,由一位扮相邋遢不堪、手舉長桿幡旗的「醉漢」充當前導,最後由四人抬著一具木雕龍頭壓陣,為沿途的民眾入室舞旗拂掃。
著名愛國華僑陳嘉庚倡導的集美學村龍舟賽,蜚聲海內外。他生前在集美學村親自設計和修建了寬300米、長800米的龍舟池,並建造了可容16名劃手的龍舟10艘,每年舉行龍舟賽會。1957年端午節,陳嘉庚曾親自主持龍舟賽會,邀請同安、海滄、杏林等鄰近90多個社鄉龍舟隊,男女運動員2000多人參加。1987年端午節,首屆「嘉庚杯」國際龍舟邀請賽在集美舉行,參賽的除福建省隊、廈門市隊外,還有日本、澳大利亞、香港、澳門等國家和地區的代表隊參加。1988年6月24日,在福清東張水庫也舉辦過國際龍舟邀請賽,是規模空前的一次龍舟國際盛會。
包粽子是端午節的又一大習俗。粽子古稱「角黍」,舊時相傳是為紀念屈原的,現在已成為節日的時令美食。粽子從五月初一起就開始製作,其方法是:以稻草灰鹼水、或豆殼灰鹼水、或其他植物鹼水浸糯米(現有以食用鹼,味道稍遜),待浸透後用俗稱「粽葉」的狹長竹葉包成三角錐體狀,再以一種細韌的草(福州稱蒯草)或小麻繩紮好,10個1串或50個一串,放入鍋中煮熟即可。
省內各地粽子品種多樣,風味迥殊。按外部造型分,有牛頭粽(即三角粽,又稱牛角粽,是最普通的一種)、四角粽、尖尾粽,以及用筍殼葉裹成的大粽(將樂一帶俗稱「棕母」)等。據記載,古時還有九子粽、百索粽、筒粽、秤椎粽(清·乾隆《福州府志》卷24《風俗》),現已不見。
按用料分,有咸粽、豆粽、鹼粽等。鹼粽又稱肉粽,其用料除糯米外,還有精肉或蝦仁、或牡蠣干、或香菇丁等。講究的人家還先把浸透的糯米拌上好醬油或鹵肉汁,放在鍋里炒過,然後再加上豬肉、香菇、栗子等佳品,包成粽子。豆粽則是在糯米中加上豇豆或黃豆、或花生,所以福州地區也稱「花生粽」。在長泰,豆粽又稱赤米粽,製法特殊,即先把黃豆磨碎,然後同粘性不強的赤米混拌,並注入少許鹽水包成粽子。講究的則拌以蔥花、五香、油炒五花肉等,吃起來又香又脆。咸粽又稱甜粽,僅以糯米浸鹼水,並無其它佐料,最為普及。煮熟後剝開竹葉,顏色淺黃、晶瑩透亮,蘸上蜂蜜或白糖,吃起來涼滑爽口。鹼粽可久貯不變質。涼成的鹼粽干還可以煮成鹼粽甜湯,有助於消化,因此人們常以鹼粽干消積。這是咸粽與豆粽所不及的。
互相饋送粽子之俗,省內很普遍,俗稱饋節、分節或送節。將樂有俗語稱:「斗米粽,家家送。」在山村,學生提粽送老師,晚輩提粽送長輩,以示對師長的敬意。凡有新喪的人家,該年端午不包粽子,由親戚(多數是對門親家)送粽。在詔安,送此類粽子固定在初一這天,其他地方在端午節之前均可。而在福州一帶,上年紀者至今篤信端午不能送粽(送終)。舊時,海澄的一些地方在半夜裡把粽子沉入江中,以祭屈原,據說這樣蛟龍便無所得。今無此俗。在莆田、福鼎、大田、尤溪、南平、壽寧、霞浦等地,粽子是節日祀祖先必可不少的供品。
福建的傳統文化尤其是閩南文化都是在中國北方已經失傳的古代中國漢文化!

F. 急急急急!作業啊!從古到今福清風俗習慣有什麼變化

福清風俗四大特點
千百年來流行於民間的風尚,習俗,基本反映出福清地區人民群眾的生活傳統習慣、道德規范和精神風貌。是閩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和鮮明標志。從歷史沿革的脈絡看,福清風俗具有4個較為明顯的特點:
(1) 繼承古越文化的遺風;
(2) 大量接受古代中原文化的影響;
(3) 受到宗教特別是佛教和道教的影響;
(4) 近現代以來,對海外文化的吸收。
在福清傳統時令節俗中,迎春、接春、迎年等生動體現了古越遺風的履痕;而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重陽節等以及婚喪壽慶傳統風俗中的合婚、定聘、禳壽、正壽、開吊等和信仰民風中的關公誕、迎城隍、魁星誕、土地誕、魯班誕等則明顯來自中原文化的影響,是古代中原文化的活化石。福清民間對海上女神林默娘(即馬祖,俗呼馬祖)和對陸上女神陳靖姑(即臨水太後陳夫人,俗呼臨水奶)的崇拜和信仰,說明道教對福清民俗影響之深,尤其是數百年來在民間被尊為婦女、兒童保護神的臨水奶,幾乎深入到民間的家家戶廣。信仰民風中的觀音誕、地藏王誕、泗洲佛、浴佛節等等則充分展示了佛教的滲透。佛、道兩教在福清民俗中間付受到信徒們的崇奉,往往一案同供佛、道兩神位。相對而言,伊斯蘭教對福清的習俗影響較小。近代以來,在福清的生活習尚中,也受天主教和基督教的影響。脫鞋人屋、燈展、花展等則生動地反映了福清人又善於汲收外來文化習尚的傳統。福清風俗在形成過程中,既具有吸收融匯外來習俗的融通力,又具有地域割據碎狀性的排他型。生活民俗中則出現同鄉不同俗,信仰民風中既有一爐香供道、佛兩教的現象,又有"奉教"(指西方傳來的天主教、基督教)是野教的排他型現狀出現。福清風俗蘊含著尊重傳統又勇於開拓,留戀鄉土又熱衷於外出的奇異雙向型,培育了眾多英才,使閩海鄉賢輩出,諸如近代史上第一個放眼看世界的民族英雄林則徐、引進西方新興資產階級思想的啟蒙思想家嚴復、中國翻譯界奠基人林紓、中國近代史上在南洋開辟"新福清"的著名華僑領袖黃乃裳等等。福清風俗,充分呈現著"東南山國"與"閩海雄風"的封閉和開放雙向交錯的人文形態。
春節拜年 農歷正月初一,古稱履端,是辭舊迎新之節,也是一年中最隆重的節日。早晨吃太平面(線面加2個蛋),象徵一年太平。初一至初三,整肅衣冠向家中長輩、親友"拜年",講吉利話。鬧元宵正月十五,鬧元宵,逛燈市。福清地區初七以後,即盛行燈市,觀燈和送燈。南後街專門出售各種紙制花燈,街道兩旁,屋槽之下,花燈高懸,琳琅滿目。
過拗九 正月二十九,是福清地區獨有的節俗。煮糯米粥,配以紅棗、紅糖、荸薺、桂圓、花生等佐料,謂"拗九粥",舉家當早餐;出嫁的女兒也要送拗九粥給父母,意為祝願平安度過"九"這一關。清明掃墓清明節,祭祖掃墓,食品主要是菠菠棵、光餅籌。
端午劃龍舟 五月初五,又稱五日節。初一至初五主要活動是龍舟競度;初五中午"過節"要喝雄黃酒,吃花生粽和荷葉包。
七夕話鵲橋 七月初七之夜是神話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時間。福清地區在這個節日普遍互相贈送蠶豆,以作結緣紀念。
中秋賞月 八月十五,又稱團圓節。家人團聚吃月餅、飲酒和賞滿月。舊時笙歌達旦,謂之"待月華"。
重陽敬老 九月初九,謂之重陽節,是敬老日。舊時民眾登高、放風箏,熱鬧非常。
冬至 又稱冬節。全家歡聚一堂搓粞為丸,福清話叫"搓丸",是團圓的意思。
過小年 十二月廿四,也叫"祭灶"。家家戶戶打掃廚房,迎接新年,食品主要是灶糖灶餅。
過年 農歷年的最後一天,又叫除夕,是一年中最重要的節日。全家團聚一起,歡歡喜喜吃年夜飯,給小孩分壓歲錢。過了"年",第二天即是春節。
七街三十六巷之今昔~福建福清風光
玉融古城,是一首滄桑的民謠,余韻未消;耋耋老人從爺爺的爺爺那兒,一輩輩聆聽七街三十六巷的故事。夜深人靜之時,猶聞木屐趿過石板巷道的「嗒嗒」聲響;晨曦薄霧之中,小巷深處彷彿傳來「茶食茶食」……「黃米糕光餅」的叫賣聲,那賣橄欖串的老者,用竹筒裝著竹簽,一下一下不緊不慢地甩出清脆的聲響,從唐朝一直響到今天……
今天的融城,是祖國東南沿海的一顆璀璨明珠。1990年撤縣建市以來,舊城改造,規劃建設,城區面貌日新月異,百萬福清人民,建設僑鄉新市齊努力,一個現代化的城市正在崛起。懷舊的文人墨客叩問歷史老人:七街三十六巷今安在?
(一)
翻開歷史長卷,我從老花鏡中畢恭畢敬閱讀融城。我們居住作息的這座小城,從唐聖歷二年(公元699年)析長樂東南8鄉建置萬安縣(福清市初名)以來,一直是縣治所的駐地,歷經擴建、修繕,至今已1300餘年。
融城作為福清的政治、文化中心,在過去的1300年裡,有1114年處於封建社會,有109年處於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後來的時間,就屬於新中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融城的街路巷名,在封建社會中主要由布衣百姓所取,官府文人興致所至,或為某種需要,也取了不少,後來官方多次整改,文人也處處插手,這方面的街巷名稱比例日漸增多,文化氣息漸濃。仔細檢索融城,我們揪住了歷史老人的飄然銀須:
唐宋間有:小橋、上井、產塘、夏鋪、魚市、橫街共6街33巷;明清時有:縣前、學前、西門、上井、下井、小橋、產塘、後埔、魚市、橫街、場前,共計11街33巷。
斗轉星移,轉眼間新中國成立,福清解放。1950年,融城有:河前、新街、一拂、產塘、後埔、小橋、宦街、福星、魚市9街58巷;至1979年,融城還有大北、後埔、小橋、產塘、水陸、學前、魚市、橫街、福星、新街等10街61巷。
1988年福清修志,記載7街為:後埔街、魚市街、水陸街(西門街)、產塘街、小橋街、大北街、宦街;36巷為:上巷、河頭巷、鄭巷、旺巷、腳帶巷、相連巷、城隍巷、陽春巷、古夏巷、東巷、高巷、鳳山巷、吳厝巷、學尾巷、深巷、杜伯弄、杏園弄、湖濱霞、玉斗園、參府前、福塘境、較場埔墘、五德堂。
1990年福清撤縣建市前夕,共有42條路124道巷。
我們驚喜地發現,小橋街、後埔街(唐宋間為夏鋪)和產塘街的名稱,是由唐宋間沿用至今。古老的融城,悠久的歷史,生生不息的傳統文化,怎不讓玉融兒女感慨萬千而又驕傲自豪!
(二)
隨著我市改革開放的逐步深化和經濟建設的不斷發展,市政建設也取得了巨大進展,舊城改造與新城區建設同時進行,城區面積由原來的4.6平方公里擴大到現在的10平方公里多,新建擴建了十多條主幹道和三十多條次幹道,改造了近百條小街巷,成片的舊城區被改造成新的住宅區,街路兩側高樓林立,城市面貌日新月異。與此同時,地名也發生了很大變化,成片的地名實體消失了,一個個新的地名應運而生。撤縣建市以來,福清市地名辦為規范城區街巷道路名稱做了大量工作。1995年7月,根據1986年國務院頒布的《地名管理條例》和1988年省政府頒布的《福建省地名管理規定》以及1992年福州市頒布的《福州市地名管理辦法》中的有關規定,本著「突出特點,注重歷史,照顧習慣,保持穩定,體現規劃」的原則,對融城城區內主要街道草擬了名稱,分別有:
一拂街、東門街、利橋街、後埔街、文興街、水陸街(西門街)、小橋街和鳳凰路、江濱路、龍興路、龍旺路、龍山路、融北路、下橋路、利民路、玉屏路、鳳北路、龍華路、東皋路、孤山路、鴻商路、玉塘路、城隍路、金墩路、田墘路、龍津路、向陽路、鳳南路、融西路、龍門路、橋溪路、江南路、天寶路、雙旌路、福山路、永安巷、永居巷、永樂巷、永業巷等7街28路4巷。六年來,這些名稱在城區建設中逐漸為人們所接受,如今,寬闊的街道車水馬龍,石板的巷道不復存在,代之以整潔的水泥路。賣茶食的小伙腳上穿的是皮鞋,筐子架在自行車後座的兩邊,一邊踩車一邊很傳統地吆喝:「茶食、茶食!」公交車穿梭於各主要街道,新建的向高街古香古色和現代氣息和諧交融。在它的旁邊,依託豆區名園,誕生了一條古玩街,與瑞雲塔前、黃閣重綸下的利橋街相呼應、相媲美。
(三)
融城的街巷道名,或依地勢地貌而命名,或據實際功用而稱謂,或具紀念意義,或為祈求吉祥如意,爭奇斗艷,意味深長。如雙旌路,東從南門橋南頭接江南路,西至雙旌山東麓,雙旌山系福清形勝之一,故路以山名。後埔街,原名夏鋪街,古為夏氏集居地,街路兩旁多為夏姓開設的店鋪,故名。因「夏」與「後」諧音乃漸成後埔街,「文革」間曾改名反帝路,1987年又改為後埔路,現恢復原名。江濱路,舊時為紀念邑人明內閣首輔葉向高,以向高號台山為名,稱台山路,民國間為紀念孫中山,改名中山路,後又名環城路,「文革」期間改名解放路,1979年恢復環城路。永安巷、永居巷、永樂巷、永業巷則以「安居樂業」四字冠「永」定名,表示居民住戶美好的心願。
在現有的街巷中,已很難找到往昔的影子了。但在沿用小橋、產塘、後埔街名的同時,有一條貫穿城區東西的街道卻越來越長,越來越漂亮,那就是一拂街。
一拂街,原名一拂路,東從華僑影劇院接東門街,西至湖濱霞接江濱路,全長0.8公里,舊時分段曾名曰學前街、福新街、府前街、魚市街、市心街、宦街等。這條街道的名稱,是為紀念北宋時福清名人鄭俠而起的,八十年代末將橫亘在縣府前的整條大街,取消各街段名稱,統稱為一拂街。1993年對一拂路西部的湖濱霞進行改造,成為一拂路西頭一小段,故再取消湖濱霞之名,歸一拂街。
紀念鄭俠為何要叫「一拂街」呢?因為鄭俠號稱「一拂先生」,這里有一段感人的傳說。
鄭俠,北宋時本縣海口人。生性耿直,一身正氣,治平四年(1067)二十七歲中進士,因關心民間疾苦,痛斥官場邪惡,向皇帝進了「流民圖」和「邪曲小人圖」,得罪了大官僚,被流放到瓊州,年過半百方獲准回京,蘇東坡保薦他到泉州當了教諭。不久,又受奸臣排擠,調回京城當看守城門的小吏。
鄭俠雖經磨難,脾氣卻越來越倔,梭角越磨越銳。有一回,他當面指斥當朝太師蔡京縱子作惡,得罪了這個奸臣。當鄭俠告老返鄉之時,蔡京攔在路上,要檢查鄭俠的十個箱子,一番唇槍舌劍之後,蔡京蠻橫地打開了鄭俠的御封箱子。誰知開了九箱,全是瓦礫石塊,最後一箱打開,只見文房四寶和書籍一應俱全,蔡京以為珍寶必在箱底,翻出之後,竟是一塵拂,鄭俠悠然自得地說:「下官一身干凈,就靠此物,時時勤拂拭,不使染塵埃。」說罷,手持塵拂往蔡京身上一拂,哈哈大笑:「可惜大人一身塵積太厚,無法拂除。」蔡京張口結舌,在圍觀民眾的譏笑聲中灰溜溜地走了。
這就是「一拂先生」和一拂街的由來,為民請命,一身正氣的一拂先生將永駐家鄉人民心間。福清市委市政府體民心順民意為清廉為政的鄭俠塑像,安放在街心公園東南角,面對一拂街人來人往,觀太平盛世融城繁華,共享改革開放成果,而一拂路,就是一拂先生鑲嵌在玉融大地上的豐碑。
融城七街三十六巷,如閩劇曲調如訴如泣,是史詩偉章如歌如頌。愛我融城,讓七街三十六巷美如畫卷。
最後,提供你一個福清民俗的網址:
http://www.fjta.gov.cn/fuzhou/fuqing/coustom/
具體內容我不帖了,自己看吧^_^

G. 福清的風土人情800字作文

福清風俗四大特點

千百年來流行於民間的風尚,習俗,基本反映出福清地區人民群眾的生活傳統習慣、道德規范和精神風貌。是閩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和鮮明標志。從歷史沿革的脈絡看,福清風俗具有4個較為明顯的特點:
(1) 繼承古越文化的遺風;
(2) 大量接受古代中原文化的影響;
(3) 受到宗教特別是佛教和道教的影響;
(4) 近現代以來,對海外文化的吸收。
在福清傳統時令節俗中,迎春、接春、迎年等生動體現了古越遺風的履痕;而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重陽節等以及婚喪壽慶傳統風俗中的合婚、定聘、禳壽、正壽、開吊等和信仰民風中的關公誕、迎城隍、魁星誕、土地誕、魯班誕等則明顯來自中原文化的影響,是古代中原文化的活化石。福清民間對海上女神林默娘(即馬祖,俗呼馬祖)和對陸上女神陳靖姑(即臨水太後陳夫人,俗呼臨水奶)的崇拜和信仰,說明道教對福清民俗影響之深,尤其是數百年來在民間被尊為婦女、兒童保護神的臨水奶,幾乎深入到民間的家家戶廣。信仰民風中的觀音誕、地藏王誕、泗洲佛、浴佛節等等則充分展示了佛教的滲透。佛、道兩教在福清民俗中間付受到信徒們的崇奉,往往一案同供佛、道兩神位。相對而言,伊斯蘭教對福清的習俗影響較小。近代以來,在福清的生活習尚中,也受天主教和基督教的影響。脫鞋人屋、燈展、花展等則生動地反映了福清人又善於汲收外來文化習尚的傳統。福清風俗在形成過程中,既具有吸收融匯外來習俗的融通力,又具有地域割據碎狀性的排他型。生活民俗中則出現同鄉不同俗,信仰民風中既有一爐香供道、佛兩教的現象,又有"奉教"(指西方傳來的天主教、基督教)是野教的排他型現狀出現。福清風俗蘊含著尊重傳統又勇於開拓,留戀鄉土又熱衷於外出的奇異雙向型,培育了眾多英才,使閩海鄉賢輩出,諸如近代史上第一個放眼看世界的民族英雄林則徐、引進西方新興資產階級思想的啟蒙思想家嚴復、中國翻譯界奠基人林紓、中國近代史上在南洋開辟"新福清"的著名華僑領袖黃乃裳等等。福清風俗,充分呈現著"東南山國"與"閩海雄風"的封閉和開放雙向交錯的人文形態。
春節拜年 農歷正月初一,古稱履端,是辭舊迎新之節,也是一年中最隆重的節日。早晨吃太平面(線面加2個蛋),象徵一年太平。初一至初三,整肅衣冠向家中長輩、親友"拜年",講吉利話。鬧元宵正月十五,鬧元宵,逛燈市。福清地區初七以後,即盛行燈市,觀燈和送燈。南後街專門出售各種紙制花燈,街道兩旁,屋槽之下,花燈高懸,琳琅滿目。
過拗九 正月二十九,是福清地區獨有的節俗。煮糯米粥,配以紅棗、紅糖、荸薺、桂圓、花生等佐料,謂"拗九粥",舉家當早餐;出嫁的女兒也要送拗九粥給父母,意為祝願平安度過"九"這一關。清明掃墓清明節,祭祖掃墓,食品主要是菠菠棵、光餅籌。
端午劃龍舟 五月初五,又稱五日節。初一至初五主要活動是龍舟競度;初五中午"過節"要喝雄黃酒,吃花生粽和荷葉包。
七夕話鵲橋 七月初七之夜是神話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時間。福清地區在這個節日普遍互相贈送蠶豆,以作結緣紀念。
中秋賞月 八月十五,又稱團圓節。家人團聚吃月餅、飲酒和賞滿月。舊時笙歌達旦,謂之"待月華"。
重陽敬老 九月初九,謂之重陽節,是敬老日。舊時民眾登高、放風箏,熱鬧非常。
冬至 又稱冬節。全家歡聚一堂搓粞為丸,福清話叫"搓丸",是團圓的意思。
過小年 十二月廿四,也叫"祭灶"。家家戶戶打掃廚房,迎接新年,食品主要是灶糖灶餅。
過年 農歷年的最後一天,又叫除夕,是一年中最重要的節日。全家團聚一起,歡歡喜喜吃年夜飯,給小孩分壓歲錢。過了"年",第二天即是春節。

七街三十六巷之今昔~福建福清風光

玉融古城,是一首滄桑的民謠,余韻未消;耋耋老人從爺爺的爺爺那兒,一輩輩聆聽七街三十六巷的故事。夜深人靜之時,猶聞木屐趿過石板巷道的「嗒嗒」聲響;晨曦薄霧之中,小巷深處彷彿傳來「茶食茶食」……「黃米糕光餅」的叫賣聲,那賣橄欖串的老者,用竹筒裝著竹簽,一下一下不緊不慢地甩出清脆的聲響,從唐朝一直響到今天……
今天的融城,是祖國東南沿海的一顆璀璨明珠。1990年撤縣建市以來,舊城改造,規劃建設,城區面貌日新月異,百萬福清人民,建設僑鄉新市齊努力,一個現代化的城市正在崛起。懷舊的文人墨客叩問歷史老人:七街三十六巷今安在?
(一)

翻開歷史長卷,我從老花鏡中畢恭畢敬閱讀融城。我們居住作息的這座小城,從唐聖歷二年(公元699年)析長樂東南8鄉建置萬安縣(福清市初名)以來,一直是縣治所的駐地,歷經擴建、修繕,至今已1300餘年。
融城作為福清的政治、文化中心,在過去的1300年裡,有1114年處於封建社會,有109年處於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後來的時間,就屬於新中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融城的街路巷名,在封建社會中主要由布衣百姓所取,官府文人興致所至,或為某種需要,也取了不少,後來官方多次整改,文人也處處插手,這方面的街巷名稱比例日漸增多,文化氣息漸濃。仔細檢索融城,我們揪住了歷史老人的飄然銀須:
唐宋間有:小橋、上井、產塘、夏鋪、魚市、橫街共6街33巷;明清時有:縣前、學前、西門、上井、下井、小橋、產塘、後埔、魚市、橫街、場前,共計11街33巷。
斗轉星移,轉眼間新中國成立,福清解放。1950年,融城有:河前、新街、一拂、產塘、後埔、小橋、宦街、福星、魚市9街58巷;至1979年,融城還有大北、後埔、小橋、產塘、水陸、學前、魚市、橫街、福星、新街等10街61巷。
1988年福清修志,記載7街為:後埔街、魚市街、水陸街(西門街)、產塘街、小橋街、大北街、宦街;36巷為:上巷、河頭巷、鄭巷、旺巷、腳帶巷、相連巷、城隍巷、陽春巷、古夏巷、東巷、高巷、鳳山巷、吳厝巷、學尾巷、深巷、杜伯弄、杏園弄、湖濱霞、玉斗園、參府前、福塘境、較場埔墘、五德堂。
1990年福清撤縣建市前夕,共有42條路124道巷。
我們驚喜地發現,小橋街、後埔街(唐宋間為夏鋪)和產塘街的名稱,是由唐宋間沿用至今。古老的融城,悠久的歷史,生生不息的傳統文化,怎不讓玉融兒女感慨萬千而又驕傲自豪!

(二)

隨著我市改革開放的逐步深化和經濟建設的不斷發展,市政建設也取得了巨大進展,舊城改造與新城區建設同時進行,城區面積由原來的4.6平方公里擴大到現在的10平方公里多,新建擴建了十多條主幹道和三十多條次幹道,改造了近百條小街巷,成片的舊城區被改造成新的住宅區,街路兩側高樓林立,城市面貌日新月異。與此同時,地名也發生了很大變化,成片的地名實體消失了,一個個新的地名應運而生。撤縣建市以來,福清市地名辦為規范城區街巷道路名稱做了大量工作。1995年7月,根據1986年國務院頒布的《地名管理條例》和1988年省政府頒布的《福建省地名管理規定》以及1992年福州市頒布的《福州市地名管理辦法》中的有關規定,本著「突出特點,注重歷史,照顧習慣,保持穩定,體現規劃」的原則,對融城城區內主要街道草擬了名稱,分別有:
一拂街、東門街、利橋街、後埔街、文興街、水陸街(西門街)、小橋街和鳳凰路、江濱路、龍興路、龍旺路、龍山路、融北路、下橋路、利民路、玉屏路、鳳北路、龍華路、東皋路、孤山路、鴻商路、玉塘路、城隍路、金墩路、田墘路、龍津路、向陽路、鳳南路、融西路、龍門路、橋溪路、江南路、天寶路、雙旌路、福山路、永安巷、永居巷、永樂巷、永業巷等7街28路4巷。六年來,這些名稱在城區建設中逐漸為人們所接受,如今,寬闊的街道車水馬龍,石板的巷道不復存在,代之以整潔的水泥路。賣茶食的小伙腳上穿的是皮鞋,筐子架在自行車後座的兩邊,一邊踩車一邊很傳統地吆喝:「茶食、茶食!」公交車穿梭於各主要街道,新建的向高街古香古色和現代氣息和諧交融。在它的旁邊,依託豆區名園,誕生了一條古玩街,與瑞雲塔前、黃閣重綸下的利橋街相呼應、相媲美。

(三)

融城的街巷道名,或依地勢地貌而命名,或據實際功用而稱謂,或具紀念意義,或為祈求吉祥如意,爭奇斗艷,意味深長。如雙旌路,東從南門橋南頭接江南路,西至雙旌山東麓,雙旌山系福清形勝之一,故路以山名。後埔街,原名夏鋪街,古為夏氏集居地,街路兩旁多為夏姓開設的店鋪,故名。因「夏」與「後」諧音乃漸成後埔街,「文革」間曾改名反帝路,1987年又改為後埔路,現恢復原名。江濱路,舊時為紀念邑人明內閣首輔葉向高,以向高號台山為名,稱台山路,民國間為紀念孫中山,改名中山路,後又名環城路,「文革」期間改名解放路,1979年恢復環城路。永安巷、永居巷、永樂巷、永業巷則以「安居樂業」四字冠「永」定名,表示居民住戶美好的心願。
在現有的街巷中,已很難找到往昔的影子了。但在沿用小橋、產塘、後埔街名的同時,有一條貫穿城區東西的街道卻越來越長,越來越漂亮,那就是一拂街。
一拂街,原名一拂路,東從華僑影劇院接東門街,西至湖濱霞接江濱路,全長0.8公里,舊時分段曾名曰學前街、福新街、府前街、魚市街、市心街、宦街等。這條街道的名稱,是為紀念北宋時福清名人鄭俠而起的,八十年代末將橫亘在縣府前的整條大街,取消各街段名稱,統稱為一拂街。1993年對一拂路西部的湖濱霞進行改造,成為一拂路西頭一小段,故再取消湖濱霞之名,歸一拂街。
紀念鄭俠為何要叫「一拂街」呢?因為鄭俠號稱「一拂先生」,這里有一段感人的傳說。
鄭俠,北宋時本縣海口人。生性耿直,一身正氣,治平四年(1067)二十七歲中進士,因關心民間疾苦,痛斥官場邪惡,向皇帝進了「流民圖」和「邪曲小人圖」,得罪了大官僚,被流放到瓊州,年過半百方獲准回京,蘇東坡保薦他到泉州當了教諭。不久,又受奸臣排擠,調回京城當看守城門的小吏。
鄭俠雖經磨難,脾氣卻越來越倔,梭角越磨越銳。有一回,他當面指斥當朝太師蔡京縱子作惡,得罪了這個奸臣。當鄭俠告老返鄉之時,蔡京攔在路上,要檢查鄭俠的十個箱子,一番唇槍舌劍之後,蔡京蠻橫地打開了鄭俠的御封箱子。誰知開了九箱,全是瓦礫石塊,最後一箱打開,只見文房四寶和書籍一應俱全,蔡京以為珍寶必在箱底,翻出之後,竟是一塵拂,鄭俠悠然自得地說:「下官一身干凈,就靠此物,時時勤拂拭,不使染塵埃。」說罷,手持塵拂往蔡京身上一拂,哈哈大笑:「可惜大人一身塵積太厚,無法拂除。」蔡京張口結舌,在圍觀民眾的譏笑聲中灰溜溜地走了。
這就是「一拂先生」和一拂街的由來,為民請命,一身正氣的一拂先生將永駐家鄉人民心間。福清市委市政府體民心順民意為清廉為政的鄭俠塑像,安放在街心公園東南角,面對一拂街人來人往,觀太平盛世融城繁華,共享改革開放成果,而一拂路,就是一拂先生鑲嵌在玉融大地上的豐碑。
融城七街三十六巷,如閩劇曲調如訴如泣,是史詩偉章如歌如頌。愛我融城,讓七街三十六巷美如畫卷

H. 福清民俗文化

福清風俗四大特點

千百年來流行於民間的風尚,習俗,基本反映出福清地區人民群眾的生活傳統習慣、道德規范和精神風貌。是閩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和鮮明標志。從歷史沿革的脈絡看,福清風俗具有4個較為明顯的特點:
(1) 繼承古越文化的遺風;
(2) 大量接受古代中原文化的影響;
(3) 受到宗教特別是佛教和道教的影響;
(4) 近現代以來,對海外文化的吸收。
在福清傳統時令節俗中,迎春、接春、迎年等生動體現了古越遺風的履痕;而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重陽節等以及婚喪壽慶傳統風俗中的合婚、定聘、禳壽、正壽、開吊等和信仰民風中的關公誕、迎城隍、魁星誕、土地誕、魯班誕等則明顯來自中原文化的影響,是古代中原文化的活化石。福清民間對海上女神林默娘(即馬祖,俗呼馬祖)和對陸上女神陳靖姑(即臨水太後陳夫人,俗呼臨水奶)的崇拜和信仰,說明道教對福清民俗影響之深,尤其是數百年來在民間被尊為婦女、兒童保護神的臨水奶,幾乎深入到民間的家家戶廣。信仰民風中的觀音誕、地藏王誕、泗洲佛、浴佛節等等則充分展示了佛教的滲透。佛、道兩教在福清民俗中間付受到信徒們的崇奉,往往一案同供佛、道兩神位。相對而言,伊斯蘭教對福清的習俗影響較小。近代以來,在福清的生活習尚中,也受天主教和基督教的影響。脫鞋人屋、燈展、花展等則生動地反映了福清人又善於汲收外來文化習尚的傳統。福清風俗在形成過程中,既具有吸收融匯外來習俗的融通力,又具有地域割據碎狀性的排他型。生活民俗中則出現同鄉不同俗,信仰民風中既有一爐香供道、佛兩教的現象,又有"奉教"(指西方傳來的天主教、基督教)是野教的排他型現狀出現。福清風俗蘊含著尊重傳統又勇於開拓,留戀鄉土又熱衷於外出的奇異雙向型,培育了眾多英才,使閩海鄉賢輩出,諸如近代史上第一個放眼看世界的民族英雄林則徐、引進西方新興資產階級思想的啟蒙思想家嚴復、中國翻譯界奠基人林紓、中國近代史上在南洋開辟"新福清"的著名華僑領袖黃乃裳等等。福清風俗,充分呈現著"東南山國"與"閩海雄風"的封閉和開放雙向交錯的人文形態。
春節拜年 農歷正月初一,古稱履端,是辭舊迎新之節,也是一年中最隆重的節日。早晨吃太平面(線面加2個蛋),象徵一年太平。初一至初三,整肅衣冠向家中長輩、親友"拜年",講吉利話。鬧元宵正月十五,鬧元宵,逛燈市。福清地區初七以後,即盛行燈市,觀燈和送燈。南後街專門出售各種紙制花燈,街道兩旁,屋槽之下,花燈高懸,琳琅滿目。
過拗九 正月二十九,是福清地區獨有的節俗。煮糯米粥,配以紅棗、紅糖、荸薺、桂圓、花生等佐料,謂"拗九粥",舉家當早餐;出嫁的女兒也要送拗九粥給父母,意為祝願平安度過"九"這一關。清明掃墓清明節,祭祖掃墓,食品主要是菠菠棵、光餅籌。
端午劃龍舟 五月初五,又稱五日節。初一至初五主要活動是龍舟競度;初五中午"過節"要喝雄黃酒,吃花生粽和荷葉包。
七夕話鵲橋 七月初七之夜是神話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時間。福清地區在這個節日普遍互相贈送蠶豆,以作結緣紀念。
中秋賞月 八月十五,又稱團圓節。家人團聚吃月餅、飲酒和賞滿月。舊時笙歌達旦,謂之"待月華"。
重陽敬老 九月初九,謂之重陽節,是敬老日。舊時民眾登高、放風箏,熱鬧非常。
冬至 又稱冬節。全家歡聚一堂搓粞為丸,福清話叫"搓丸",是團圓的意思。
過小年 十二月廿四,也叫"祭灶"。家家戶戶打掃廚房,迎接新年,食品主要是灶糖灶餅。
過年 農歷年的最後一天,又叫除夕,是一年中最重要的節日。全家團聚一起,歡歡喜喜吃年夜飯,給小孩分壓歲錢。過了"年",第二天即是春節。

七街三十六巷之今昔~福建福清風光

玉融古城,是一首滄桑的民謠,余韻未消;耋耋老人從爺爺的爺爺那兒,一輩輩聆聽七街三十六巷的故事。夜深人靜之時,猶聞木屐趿過石板巷道的「嗒嗒」聲響;晨曦薄霧之中,小巷深處彷彿傳來「茶食茶食」……「黃米糕光餅」的叫賣聲,那賣橄欖串的老者,用竹筒裝著竹簽,一下一下不緊不慢地甩出清脆的聲響,從唐朝一直響到今天……
今天的融城,是祖國東南沿海的一顆璀璨明珠。1990年撤縣建市以來,舊城改造,規劃建設,城區面貌日新月異,百萬福清人民,建設僑鄉新市齊努力,一個現代化的城市正在崛起。懷舊的文人墨客叩問歷史老人:七街三十六巷今安在?
(一)

翻開歷史長卷,我從老花鏡中畢恭畢敬閱讀融城。我們居住作息的這座小城,從唐聖歷二年(公元699年)析長樂東南8鄉建置萬安縣(福清市初名)以來,一直是縣治所的駐地,歷經擴建、修繕,至今已1300餘年。
融城作為福清的政治、文化中心,在過去的1300年裡,有1114年處於封建社會,有109年處於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後來的時間,就屬於新中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融城的街路巷名,在封建社會中主要由布衣百姓所取,官府文人興致所至,或為某種需要,也取了不少,後來官方多次整改,文人也處處插手,這方面的街巷名稱比例日漸增多,文化氣息漸濃。仔細檢索融城,我們揪住了歷史老人的飄然銀須:
唐宋間有:小橋、上井、產塘、夏鋪、魚市、橫街共6街33巷;明清時有:縣前、學前、西門、上井、下井、小橋、產塘、後埔、魚市、橫街、場前,共計11街33巷。
斗轉星移,轉眼間新中國成立,福清解放。1950年,融城有:河前、新街、一拂、產塘、後埔、小橋、宦街、福星、魚市9街58巷;至1979年,融城還有大北、後埔、小橋、產塘、水陸、學前、魚市、橫街、福星、新街等10街61巷。
1988年福清修志,記載7街為:後埔街、魚市街、水陸街(西門街)、產塘街、小橋街、大北街、宦街;36巷為:上巷、河頭巷、鄭巷、旺巷、腳帶巷、相連巷、城隍巷、陽春巷、古夏巷、東巷、高巷、鳳山巷、吳厝巷、學尾巷、深巷、杜伯弄、杏園弄、湖濱霞、玉斗園、參府前、福塘境、較場埔墘、五德堂。
1990年福清撤縣建市前夕,共有42條路124道巷。
我們驚喜地發現,小橋街、後埔街(唐宋間為夏鋪)和產塘街的名稱,是由唐宋間沿用至今。古老的融城,悠久的歷史,生生不息的傳統文化,怎不讓玉融兒女感慨萬千而又驕傲自豪!

(二)

隨著我市改革開放的逐步深化和經濟建設的不斷發展,市政建設也取得了巨大進展,舊城改造與新城區建設同時進行,城區面積由原來的4.6平方公里擴大到現在的10平方公里多,新建擴建了十多條主幹道和三十多條次幹道,改造了近百條小街巷,成片的舊城區被改造成新的住宅區,街路兩側高樓林立,城市面貌日新月異。與此同時,地名也發生了很大變化,成片的地名實體消失了,一個個新的地名應運而生。撤縣建市以來,福清市地名辦為規范城區街巷道路名稱做了大量工作。1995年7月,根據1986年國務院頒布的《地名管理條例》和1988年省政府頒布的《福建省地名管理規定》以及1992年福州市頒布的《福州市地名管理辦法》中的有關規定,本著「突出特點,注重歷史,照顧習慣,保持穩定,體現規劃」的原則,對融城城區內主要街道草擬了名稱,分別有:
一拂街、東門街、利橋街、後埔街、文興街、水陸街(西門街)、小橋街和鳳凰路、江濱路、龍興路、龍旺路、龍山路、融北路、下橋路、利民路、玉屏路、鳳北路、龍華路、東皋路、孤山路、鴻商路、玉塘路、城隍路、金墩路、田墘路、龍津路、向陽路、鳳南路、融西路、龍門路、橋溪路、江南路、天寶路、雙旌路、福山路、永安巷、永居巷、永樂巷、永業巷等7街28路4巷。六年來,這些名稱在城區建設中逐漸為人們所接受,如今,寬闊的街道車水馬龍,石板的巷道不復存在,代之以整潔的水泥路。賣茶食的小伙腳上穿的是皮鞋,筐子架在自行車後座的兩邊,一邊踩車一邊很傳統地吆喝:「茶食、茶食!」公交車穿梭於各主要街道,新建的向高街古香古色和現代氣息和諧交融。在它的旁邊,依託豆區名園,誕生了一條古玩街,與瑞雲塔前、黃閣重綸下的利橋街相呼應、相媲美。

(三)

融城的街巷道名,或依地勢地貌而命名,或據實際功用而稱謂,或具紀念意義,或為祈求吉祥如意,爭奇斗艷,意味深長。如雙旌路,東從南門橋南頭接江南路,西至雙旌山東麓,雙旌山系福清形勝之一,故路以山名。後埔街,原名夏鋪街,古為夏氏集居地,街路兩旁多為夏姓開設的店鋪,故名。因「夏」與「後」諧音乃漸成後埔街,「文革」間曾改名反帝路,1987年又改為後埔路,現恢復原名。江濱路,舊時為紀念邑人明內閣首輔葉向高,以向高號台山為名,稱台山路,民國間為紀念孫中山,改名中山路,後又名環城路,「文革」期間改名解放路,1979年恢復環城路。永安巷、永居巷、永樂巷、永業巷則以「安居樂業」四字冠「永」定名,表示居民住戶美好的心願。
在現有的街巷中,已很難找到往昔的影子了。但在沿用小橋、產塘、後埔街名的同時,有一條貫穿城區東西的街道卻越來越長,越來越漂亮,那就是一拂街。
一拂街,原名一拂路,東從華僑影劇院接東門街,西至湖濱霞接江濱路,全長0.8公里,舊時分段曾名曰學前街、福新街、府前街、魚市街、市心街、宦街等。這條街道的名稱,是為紀念北宋時福清名人鄭俠而起的,八十年代末將橫亘在縣府前的整條大街,取消各街段名稱,統稱為一拂街。1993年對一拂路西部的湖濱霞進行改造,成為一拂路西頭一小段,故再取消湖濱霞之名,歸一拂街。
紀念鄭俠為何要叫「一拂街」呢?因為鄭俠號稱「一拂先生」,這里有一段感人的傳說。
鄭俠,北宋時本縣海口人。生性耿直,一身正氣,治平四年(1067)二十七歲中進士,因關心民間疾苦,痛斥官場邪惡,向皇帝進了「流民圖」和「邪曲小人圖」,得罪了大官僚,被流放到瓊州,年過半百方獲准回京,蘇東坡保薦他到泉州當了教諭。不久,又受奸臣排擠,調回京城當看守城門的小吏。
鄭俠雖經磨難,脾氣卻越來越倔,梭角越磨越銳。有一回,他當面指斥當朝太師蔡京縱子作惡,得罪了這個奸臣。當鄭俠告老返鄉之時,蔡京攔在路上,要檢查鄭俠的十個箱子,一番唇槍舌劍之後,蔡京蠻橫地打開了鄭俠的御封箱子。誰知開了九箱,全是瓦礫石塊,最後一箱打開,只見文房四寶和書籍一應俱全,蔡京以為珍寶必在箱底,翻出之後,竟是一塵拂,鄭俠悠然自得地說:「下官一身干凈,就靠此物,時時勤拂拭,不使染塵埃。」說罷,手持塵拂往蔡京身上一拂,哈哈大笑:「可惜大人一身塵積太厚,無法拂除。」蔡京張口結舌,在圍觀民眾的譏笑聲中灰溜溜地走了。
這就是「一拂先生」和一拂街的由來,為民請命,一身正氣的一拂先生將永駐家鄉人民心間。福清市委市政府體民心順民意為清廉為政的鄭俠塑像,安放在街心公園東南角,面對一拂街人來人往,觀太平盛世融城繁華,共享改革開放成果,而一拂路,就是一拂先生鑲嵌在玉融大地上的豐碑。
融城七街三十六巷,如閩劇曲調如訴如泣,是史詩偉章如歌如頌。愛我融城,讓七街三十六巷美如畫卷。

閱讀全文

與福清雄黃酒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洛維斯紅酒怎麼樣 瀏覽:743
白酒t20什麼意思 瀏覽:544
白酒可以對什麼喝 瀏覽:115
長城紅酒一瓶喝不完能放多久 瀏覽:405
法國紅酒臭嗎 瀏覽:961
楓塔妮紅葡萄酒價格 瀏覽:160
法國葡萄酒的關稅 瀏覽:514
鹿頭的紅酒什麼牌子 瀏覽:961
93年矛藝白酒多少錢一瓶 瀏覽:594
濃烈的雄黃酒 瀏覽:954
法國人熱愛紅酒 瀏覽:680
怎麼就知道紅酒好不好 瀏覽:344
五大連池原漿一號啤酒廠 瀏覽:646
一瓶葡萄酒10萬什麼牌子 瀏覽:117
南非白葡萄酒savage 瀏覽:42
一頓白酒多少箱 瀏覽:553
哈爾濱啤酒與青島啤酒多少度 瀏覽:25
雷歐庭紅葡萄酒 瀏覽:812
後海啤酒多少錢一瓶 瀏覽:639
紅酒忌諱什麼葯一起吃 瀏覽:9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