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吳茱萸,制吳茱萸,它們用法有什麼不同請老師們解答。謝謝!
治口瘡的話,是用生吳茱萸研末用米醋調敷足心湧泉穴,能引火下行,治口舌生瘡
2. 為什麼葯引子多用黃酒
黃酒既是葯引子,又是丸散膏丹的重要輔助材料。《本草綱目》上說「諸酒醇不同,唯米酒入葯用」(米酒即黃酒),黃酒具有通曲脈、厚腸胃、潤皮膚、散濕氣、養脾氣、扶肝、除風下氣等治療作用。 中醫偏愛黃酒作為葯引子的原因大體如下: 一、黃酒的酒精含量比較適中,可溶解葯物中的有效成分,提高葯效,以在體內發揮葯效用。 二、黃酒中含有豐富的營養物質,性質此較溫和。相此白酒性烈、酒精度過高,而果子酒又含有機酸等物質,不宜與葯物配伍。啤酒的酒精含量太低,溶解不了葯物。 三是、中醫以黃酒作為葯引子,要使其引導、向導,戰勝疾病,亦吸取民間使用黃酒葯引的、豐富的、有效經驗. 黃酒是我國三大酒類即黃酒、葡萄酒、白酒中,最早出現的發酵酒。《詩經》中有「十月獲稻,為此春酒」的記載。意指公元前11世紀陝西歧山周人秋收稻穀、冬春釀酒的習俗。 黃酒是中國國酒,是我們祖先傳下來的美味酒品。它含有多種人體必需的氨基酴,豐富的糖分、有機酸、蛋白質、礦物質、維生素和微量元素。黃酒被人們譽為「液體蛋糕」,就是指的具有豐富的營養。長江三角洲人傑地靈,經濟發達,民間釀酒業由來已久,清朝初期就有相當規模的黃酒作坊,而聞名遐邇的江蘇黃酒———沙洲優黃,在光緒年間就已形成一定的規模和影響。經過幾代人的摸索總結,具有鮮明江南水鄉特色的以半干半甜為特點的黃酒釀造工藝逐步成型,並在長江三角洲風行起來,尋常百姓都以每天飲一杯黃酒為時尚。 飲黃酒時尚,在於黃酒健康。有詩人道:「黃酒不傷身,微醉如酒神,品自香中來,天地皆入樽」,就是喝黃酒的好處。黃酒的養胃健腎、和血行氣的功用,是其它酒品不能媲美的。黃酒中的糯米發酵而產生的醇香,更是余香繞梁、沁人肺腑。黃酒不甜不辣,入口最適,能者海量自有一決雌雄之地,婦孺老人也能淺酌助興,這就是黃酒的「人緣」,自然比烈酒下肚傷身強多了。 在治療某些疾病的時候,醫生開完葯方有時會囑咐病人,服葯時需要用黃酒做葯引。為什麼不用白酒、啤酒而一定要用黃酒做葯引呢?中醫認為,酒有通風散寒、舒筋、活血、止瀉止痛、利尿及驅蟲等多種功能,同時,酒還是一種引經葯,在治療某些疾病時與酒同服能引諸葯到某些經絡,從而使治療更加有的放矢。 然而,由於白酒中醇的濃度較高,過多飲用對心、肝、腎及神經系統都有一定的毒害作用,因此,白酒少飲能活血化瘀,通經活絡,多飲則損傷臟腑元氣。而做葯引需一定的酒量,一般情況下,服中葯者皆病人也,無論是何種病症,此時身體解毒功能均較健康人差,因此不是能耐受大量高濃度酒精侵害的。 而啤酒不僅醇度較低,而且啤酒在我國早年很少飲用,因此也不適合做葯引。黃酒酒精度較低只有15度左右,黃酒多是用糯米釀制而成,而且營養豐富。據中醫記載,「黃酒味苦,甘、辛,可入葯,主治行葯勢、殺百邪惡毒、氣通血脈、厚腸胃、潤肌膚、散寒濕氣、養脾、扶肝、除風下氣、熱飲甚良。」可見黃酒不僅是酒類飲品,而且具有良好的祛病養身作用。用黃酒做葯引不僅能引葯歸經,而且對身體具有一定的補益、除濕、通絡、活血等功效。特別是對一些因寒濕攻脾而引起的胃腸不適,用溫黃酒做葯引治療效果更佳。 黃酒是以糯米、臨淵酒麴、紅曲等為原料經釀造而成的發酵酒。黃酒呈淡黃色,澄明,氣芳香,味醇厚。黃酒屬非蒸餾酒類,含乙醇15%~20%較蒸餾酒類如高梁酒,燒酒等為低。黃酒中還含有麥芽糖,葡萄糖,糊精,甘油,酸類(如氨基酸)、酯類等。 中醫認為:黃酒性大熱,味甘辛。功能「行葯勢……通血脈,厚腸胃,潤皮膚,散濕氣……養脾氣,扶肝,除風,下氣,……熱飲之甚良。」 在治療某些疾病的時候,醫生開完葯方有時會囑咐病人,服葯時需要用黃酒做葯引。為什麼不用白酒、啤酒而一定要用黃酒做葯引呢?中醫認為,酒有通風散寒、舒筋、活血、止瀉止痛、利尿及驅蟲等多種功能,同時,酒還是一種引經葯,在治療某些疾病時與酒同服能引諸葯到某些經絡,從而使治療更加有的放矢。 然而,由於白酒中醇的濃度較高,過多飲用對心、肝、腎及神經系統都有一定的毒害作用,因此,白酒少飲能活血化瘀,通經活絡,多飲則損傷臟腑元氣。而做葯引需一定的酒量,一般情況下,服中葯者皆病人也,無論是何種病症,此時身體解毒功能均較健康人差,因此不是能耐受大量高濃度酒精侵害的。 而啤酒不僅醇度較低,而且啤酒在我國早年很少飲用,因此也不適合做葯引。黃酒酒精度較低只有15度左右,黃酒多是用糯米釀制而成,而且營養豐富。據中醫記載,「黃酒味苦,甘、辛,可入葯,主治行葯勢、殺百邪惡毒、氣通血脈、厚腸胃、潤肌膚、散寒濕氣、養脾、扶肝、除風下氣、熱飲甚良。」可見黃酒不僅是酒類飲品,而且具有良好的祛病養身作用。用黃酒做葯引不僅能引葯歸經,而且對身體具有一定的補益、除濕、通絡、活血等功效。特別是對一些因寒濕攻脾而引起的胃腸不適,用溫黃酒做葯引治療效果更佳。 黃酒是以糯米、臨淵酒麴、紅曲等為原料經釀造而成的發酵酒。黃酒呈淡黃色,澄明,氣芳香,味醇厚。黃酒屬非蒸餾酒類,含乙醇15%~20%較蒸餾酒類如高梁酒,燒酒等為低。黃酒中還含有麥芽糖,葡萄糖,糊精,甘油,酸類(如氨基酸)、酯類等。 中醫認為:黃酒性大熱,味甘辛。功能「行葯勢……通血脈,厚腸胃,潤皮膚,散濕氣……養脾氣,扶肝,除風,下氣,……熱飲之甚良。」 中醫中葯用酒炮製葯材歷史悠久。相傳夏商時代已將酒用於中葯炮製,我國最早的中葯學專著《神農本草經》中已有葯材的「酒煮」、「酒浸」的記載。近現代酒制葯材包括酒炙、酒燉、酒蒸等,除有規定者外,一般用黃酒。 古人在方劑中用酒(如瓜蔞薤白白酒湯)或使用酒與水煮湯劑歷史久遠。如漢代張仲景所撰《傷寒論》中:炙甘草湯的煎法用酒七升、水八升;當歸四逆湯加吳茱萸生薑湯的煎法用酒水各六升;《金匱要略》中:芎歸膠艾湯的煎法用酒三升、水五升等都屬於在補陰補血劑中加酒以通葯性的實例。 古今用中成葯以酒為引者頗多。古方如薯蕷丸,腎氣丸,天雄散,侯氏黑散等,或「酒服」或「溫酒調服」。後世方如活絡丹,九分散,疏筋丸,七厘散等都可用黃酒送服。中華人民共和國葯典2005年版收載的中葯成方制劑中有25種成方制劑需要葯引,其中如小活絡丸,馬錢子散,妙濟丸,活血止痛散,跌打活血散等10種的葯引是黃酒。 腰痛寧膠囊方由《急救應驗良方》九分散加味而成。處方組成是:馬錢子粉(調制)、土鱉蟲、麻黃、乳香、沒葯、川牛膝、全蠍、僵蠶、蒼術、甘草等。功能溫經通絡,疏散寒邪,消腫止痛。服用腰痛寧膠囊以黃酒為引,即用黃酒兌少量溫開水送服;黃酒行葯勢以促使葯物直達病位;通血脈以增強活血通絡的作用;矯臭以祛除葯物不良氣味,有利於葯物發揮療效等作用。確實是不可缺少的葯引,應予以足夠的重視。 臨床實踐證明,葯引是根據治療需要,為增強葯物療效與葯物配合使用的物質。其中不少是普通食物,如生薑、鹽、蔥白、紅糖、黃酒、白酒等。服用腰痛寧膠囊以黃酒為引,就是要達到增強葯物療效的目的。 轉載請註明出處: www.3348.cn 黃酒品牌信息網
3. 為什麼古代重陽節要插茱萸
古人認為在重陽節這一天登山插茱萸可以驅蟲去濕、逐風邪。於是人們把茱萸佩戴在手臂上,或磨碎放在香袋裡,還有插在頭上的。大多是婦女、兒童佩戴,有些地方男子也佩戴。
重陽節與茱萸的關系,最早見於神話志怪小說《續齊諧記》中的一則故事:汝南人桓景隨費長房學道。一日,費長房對桓景說,九月九那天,你家將有大災,其破解辦法是叫家人各做一個彩色的袋子,裡面裝上茱萸,纏在臂上,登高山,飲菊酒。
九月初九這天,桓景一家人照此而行,傍晚回家一看,果然家中的雞犬牛羊都已死亡,而全家人因外出而安然無恙。於是茱萸「辟邪」便流傳下來。
(3)吳茱萸和黃酒的功效擴展閱讀:
茱萸雅號「辟邪翁」,重陽佩茱萸的習俗在唐代很盛行。除了佩帶茱萸,人們也有頭戴菊花的。唐代就已經如此,歷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陽節的習俗是把菊花枝葉貼在門窗上,「解除凶穢,以招吉祥」。這是頭上簪菊的變俗。宋代,還有將彩繒剪成茱萸、菊花來相贈佩帶的。
但是在宋元之後,佩茱萸的習俗逐漸稀見了。其變化的因由大概要從重陽節俗的重心的潛移中去理解。
重陽在早期民眾的時間生活中強調的是避邪消災,隨著人們生活狀態的改善,人們不僅關注的現實生活,而且對未來生活給予了更多的期盼,祈求長生與延壽。所以「延壽客」(菊花)的地位最終蓋過了「避邪翁」(茱萸)。
4. 怎樣合理調理脾胃
多鍛煉身體,不要久坐,多放鬆心情,你可以試試這兩個方法。 第一個,推腹法,晚專上睡覺時候躺在床上屬,用你的手從大概胸部下面一點用力往肚臍眼那個方向推。每天這么幾分鍾。 第二個,你可以試試 山葯薏米粥 ,調理脾胃也是不錯的。 其實應該去看醫生,對症下葯在能徹底看好,希望樓主早日解決脾胃問題。永遠健健康康。
5. 茱萸的茱萸傳說
從重陽節的身插茱萸和飲菊花酒,聯想到端午節的懸艾葉、飲雄黃酒的習俗。其實,端午節和重陽節,一是春夏交替,一是秋冬交替,都是疾病容易流行的時節。這也反映了我們祖先具有預防疾病的科學思想。茱萸是一味中葯。《中國葯學大辭典》解釋,本品南北皆可,入葯以「吳地」為佳,所以又稱吳茱萸。所謂的「吳地」,即歷史上的吳國。這茱萸的名字也是來自於一個傳說。
相傳,在春秋戰國時期,弱小的吳國每年都得按時向強鄰楚國進貢。有一年,吳國的使者將本國的特產「吳萸」葯材獻給楚王。貪婪無知的楚王愛的是珍珠瑪瑙金銀財寶,根本看不起這土生土長的中葯材,反認為是吳國在戲弄他,於是大發雷霆,不容吳國使者有半句解釋,就令人將其趕出宮去。楚王身邊有位姓朱的大夫,與吳國使者交往甚密,忙將其接回家中,加以勸慰。吳國使者說,吳萸乃我國上等葯材,有溫中止痛、降逆止吐之功,善治胃寒腹痛、吐瀉不止等症,因素聞楚王胃寒腹痛的痼疾,故而獻之,想不到楚王竟然不分青紅皂白……聽罷,朱大夫派人送吳國使者回國,並將他帶來的吳萸精心保管起來。
次年,楚王受寒舊病復發,腹痛如刀絞,群醫束手無策。朱大夫見時機已到,急忙將吳萸煎熬,獻給楚王服下,片刻止痛,楚王大喜,重賞朱大夫,並詢問這是什麼葯?朱大夫便將吳國使者獻葯之事敘述。楚王聽後,非常懊悔,一面派人攜帶禮品向吳王道歉,一面命人廣植吳萸。幾年後,楚國瘟疫流行,腹痛的病人遍布各地,全靠吳萸挽救成千上萬百姓的性命。楚國百姓為感謝朱大夫的救命之恩,便在吳萸的前面加上一個「朱」字,改稱「吳朱萸」。後世的醫學家又在朱字上加個草字頭,正式取名為「吳茱萸」,並一直沿用至今。
6. 腦供血不足能用吳茱萸敷湧泉穴嗎
湧泉穴,在人體足底穴位,位於足前部凹陷處第2、3趾趾縫紋頭端與足跟連線的前三分之一處,為全身俞穴的最下部,乃是腎經的首穴。
【主治疾病】
1、慢性咽炎
取吳茱萸30克、生附子6克、麝香0.3克,共研細末,加少許麵粉與醋調和,做成面餅,將葯餅蒸微熱敷雙側湧泉穴,敷後安睡3小時。若半夜腳心發熱,則火氣下行。每天一次,10次為一療程。
2、急性扁桃腺炎
取黃連30克、吳茱萸20克,共研細末,混勻貯瓶備用,貼敷時取上葯適量,加火醋調成糊膏狀,晚上睡前敷於雙側湧泉穴,然後用紗布覆蓋,膠布固定。第二天早晨取下,每晚貼敷一次,3次為一療程。3.牙齦炎:生附子30克,研為細末,用時取上葯適量,加水調成糊膏狀,敷於雙側湧泉穴,紗布覆蓋,膠布固定,每天換葯一次。本方對腎陰虧損型牙齦炎療效較好。
3、小兒腹瀉
取苦參、蒼術各30克,共研為細末,用時取上葯適量,加米醋調成糊狀,敷於雙側湧泉穴,以紗布覆蓋,膠布固定,每日換葯一次,10次為一療程。本方用於濕熱型小兒腹瀉療效較好。
4、高血壓病
取吳茱萸100克,龍膽草60克,土硫磺20克,硃砂15克,明礬30克,將上葯共研細末,每次用上葯適量,加米醋調成糊狀,貼敷於雙側湧泉穴,覆蓋紗布,膠布固定,兩日一換,1月為一療程。
5、.風熱感冒:取白芥子9克、雞蛋清1個,將白芥子研成細粉,然後用蛋清調勻,分成兩份,敷於雙側湧泉穴,1小時後取下。本方有較好的退熱效果,適用於高熱者。
6、病毒性結膜炎
取黃連30克,研成細末,用時取上葯適量,用冷開水調成糊狀,敷於雙側湧泉穴,覆蓋紗布,膠布固定,每日一次。
7、口瘡
取吳茱萸30克,研成細末,貯瓶備用,每次取上葯適量,用醋調成膏狀,敷於雙側湧泉穴,再以紗布覆蓋,膠布固定,每日換葯一次。
8、經行吐衄
取黃柏、丹皮、山梔、廣鬱金各15克,大蒜適量,共搗爛做成餅狀,敷貼於雙側湧泉穴,以紗布覆蓋,膠布固定,每日一次。
9、小兒流口水
制南星30克,生蒲黃12克,老醋適量。用法:前2味葯研細末,以老醋調成糊餅,包敷足心湧泉穴,男左女右,小時易之。 小兒流口水,中醫稱為小兒滯頤,多因脾胃濕熱,廉泉不約或脾胃虛寒,不能收攝津液所致。本方可平調脾胃寒熱,包敷湧泉穴,乃上病下取之意。
10、治療陽痿
取巴戟天、補骨脂、仙茅各10克。製法:將上葯共研細末,加入適量食醋調成稀糊狀,分成2份。用法:將調好的葯膏貼敷於雙足的湧泉穴上,外以紗布覆蓋,膠布固定。每天換葯一次,連續用葯5~7天。 功效:溫陽補腎,適用於腎陽虛所致的陽痿。
11、治療遺精
取龍骨、牡蠣、芡實、沙苑蒺藜各30克,五味子、龜板各20克,菟絲子15克。製法:將上葯共研細末,調勻,裝瓶備用。用法:每次取葯末適量,加入食醋調成稀糊狀,貼敷於雙足的湧泉穴上,外以紗布覆蓋,膠布固定。每天換葯一次,7天為一個療程。功效:補腎固精,適用於遺精、早泄、腰酸耳鳴、倦怠乏力等。
12、治療強中
取水蛭9條,麝香0.3克,蘇合香`克,蜂蜜適量。製法:先將水蛭烘乾,研為細末,再加入麝香、蘇合香共研細末,調勻,加入適量蜂蜜調成稀糊狀。用法:當陰莖勃起時,取調配好的葯膏貼敷於雙足的湧泉穴上,外以紗布覆蓋,膠布固定。每天換葯一次,一般用葯3~5次後,即可使病情得到緩解。功效:活血通絡,適用於陽強不倒。
13、治療前列腺肥大
取水仙頭1個,大麻子30粒。製法:將大麻子去殼,與水仙頭一起搗爛成泥糊樣。用法:每天換葯一次,連續用葯7~10天。功效:通絡利濕,適用於老年性前列腺肥大。
14、治療副睾腫大
取吳茱萸、蜂蜜、黃酒各適量。製法:將吳茱萸放入鍋內以文火翻炒,炒至葯物呈灰白色或白色時將鍋移開,冷後研末。每次取吳茱萸末30克,加入適量的黃酒、蜂蜜調成稀糊狀。用法:將調配好的葯膏貼敷於雙足的湧泉穴和腹部的中極穴(臍下4寸)上,葯膏厚度約5毫米,外以軟塑料膜覆蓋,膠布固定。這樣可以保持濕潤,增強葯效。隔天換葯一次,5次為一個療程,停葯3~5天,再進行下一個療程。一般用葯3~5周疼痛消失。 功效:溫經散寒,活血止痛。
7. 哪些食物可以補脾胃,養脾胃
常用中葯有人參、茯苓、白術、甘草、大棗、蜂蜜、黃芪、山葯、黨參、薏米、白扁豆等。
*…*養胃秘訣
一、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少吃多餐,飯只吃七份飽。早上要吃好,中午要吃飽,晚上要吃少。忌暴飲暴食。
二、改變飲食習慣:按時就餐,坐著吃飯不要站立或蹲著。戒吃辛辣、油炸、煙熏食物如燒烤等,不吃過酸、過冷等刺激強烈的食物,不飲酒,少飲濃茶、咖啡等。多吃素菜和粗纖維食品如芹菜、香菇等。
三、積極食療和按摩保健:羊肉、狗肉等溫熱食物均有養胃效果適合胃寒病症;大蒜消毒殺菌可以幫助消除炎症,建議多吃;另外枸杞、銀耳、紅棗、核桃都可以零食或入菜。飯後、睡前可以搓熱雙手以肚臍為中心順時針環摩64圈。完畢搓熱雙手按摩小腹。
^_^ 養胃食物
1、小米:暖胃,安神
2、南瓜:南瓜性溫,味甘。
解毒:南瓜內含有維生素和果膠,果膠有很好的吸附性,能粘結和消除體內細菌毒素和其他有害物質,如重金屬中的鉛、汞和放射性元素,起到解毒作用。
保護胃粘膜,幫助消化:南瓜所含果膠還可以保護胃腸道粘膜,免受粗糙食品刺激,促進潰瘍面癒合,適宜於胃病患者。南瓜所含成分能促進膽汁分泌,加強胃腸蠕動.幫助食物消化。
消除致癌物質:南瓜能消除致癌物質亞硝胺的突變作用,有防癌功效,並能幫助肝、腎功能的恢復,增強肝、腎細胞的再生能力。
3、菠菜、胡蘿卜、洋蔥、大蒜
養胃食譜
■紫菜南瓜湯:老南瓜100克,紫菜10克,蝦皮20克,雞蛋1枚,醬油、豬油、黃酒、醋、味精、香油各適量。
做法:先將紫菜水泡,洗凈,雞蛋打人碗內攪勻,蝦皮用黃酒浸泡,南瓜去皮、瓤,洗凈切塊;再將鍋放火上,倒人豬油,燒熱後,放人醬油熗鍋,加適量的清水,投人蝦皮、南瓜塊,煮約30分鍾,再把紫菜投入,10分鍾後,將攪好的蛋液倒人鍋中,加人佐料調勻即成。此湯具有護肝補腎強體之功效。
注意事項:南瓜性溫,胃熱熾盛者少食
■木瓜鯇魚尾湯
用料:番木瓜1個,鯇魚尾100克。
製法:木瓜削皮切塊,鯇魚尾入油鑊煎片刻,加木瓜及生薑片少許,放適量水,共煮1小時左右。
功用:滋養、消食。對食積不化、胸腹脹滿有輔助療效。
■參芪猴頭燉雞
用料:猴頭菌100克,母雞1隻(約750克),黃芪、黨參、大棗各10克,薑片、蔥結、紹酒、清湯、澱粉各適量。
製法:將猴頭菌洗凈去蒂,發脹後將菌內殘水擠壓干凈,以除苦味,再切成2毫米厚片待用。把母雞去頭腳,剁方塊,放入燉盅內,加入薑片、蔥結、紹酒、清湯,上放猴頭菌片和浸軟洗凈的黃芪、黨參、大棗,用文火慢慢燉,直至肉熟爛為止,調味即成。
功用:補氣健脾養胃。
健脾養胃的食物,如山葯、蓮子、大豆、穀物、扁豆、薏苡仁、山楂、香蕉、大棗、板栗及豬瘦肉、牛肉、雞肉、牛奶、豆製品等。補益脾胃的中草葯有人參、茯苓、黃芪、白術、甘草等,與食物配製成葯膳效果更佳。
如何護胃呢?這就要重「五養」
保暖護養-天涼之後,晝夜溫差變化大,患有慢性胃炎的人,要特別注意胃部的保暖,適時增添衣服,夜晚睡覺蓋好被褥,以防腹部著涼而引發胃痛或加重舊病;
飲食調養-胃病患者的飲食應以溫、軟、淡、素、鮮為宜,做到定時定量,少食多餐,使胃中經常有食物和胃酸進行中和,從而防止侵蝕胃粘膜和潰瘍面而加重病情;
忌嘴保養-胃病患者要注意忌嘴,不吃過冷、過燙、過硬、過辣、過粘的食物,更忌暴飲暴食,戒煙禁酒。另外,服葯時應注意服用方法,最好飯後服用,以防刺激胃粘膜而導致病情惡化;
平心靜養-胃病發生與發展,與人的情緒、心態密切相關。因此,要講究心理衛生,保持精神愉快和情緒穩定,避免緊張、焦慮、惱怒等不良情緒的刺激。同時,注意勞逸結合,防止過度疲勞而殃及胃病的康復;
運動健養-腸胃病人要結合自己的體征,加強適度的運動鍛煉,提高機體抗病能力,減少疾病的復發,促進身心健康。
常食健脾養胃的食物,如山葯、蓮子、大豆、穀物、扁豆、薏苡仁、山楂、香蕉、大棗、板栗及豬瘦肉、牛肉、雞肉、牛奶、豆製品等。補益脾胃的中草葯有人參、茯苓、黃芪、白術、甘草等,與食物配製成葯膳效果更佳。
下面介紹幾則溫胃祛寒食療劑:
清燉鯽魚
原料:鯽魚1條,橘皮10克,生薑50克,胡椒2克,吳茱萸2克,黃酒50克,鹽、蔥、味精適量。
製法:將鯽魚去鱗及內臟,生薑切片後放魚上幾片,其餘和橘皮、胡椒、吳茱萸一起紗布包填魚腹內,加入黃酒、鹽、蔥、和水15毫升,隔水清蒸半小時,取出葯包加入味精即可。
服法:佐餐食用。
功效:溫胃止痛,克輔治虛寒胃痛,對清水腹瀉,腹痛也有效。
砂仁肚條
原料:砂仁10克,豬肚1000克,花椒、胡椒、蔥白、生薑適量。
製法:按燒菜的一般方法製作。
服法:佐餐食用。
功效:溫中化濕,行氣止痛。主治胃脘冷痛,脹悶不舒,不思飲食,嘔吐泄瀉等。
乾薑粥
原料:乾薑3克,高良姜3克,粳米60克。
製法:先煎乾薑、高良姜取汁,再入粳米同煮為粥。
服法:早晚各1劑。
功效:溫中和胃,祛寒止痛。主治脾胃虛寒,脘腹冷痛,嘔吐呃逆,泛吐清水,腸鳴腹瀉。
冬季喝點祁門紅茶很好,養胃。特級的很有韻味,初泡分上下層次。別泡太多.
養胃記住「紅黃綠白黑」
何為「紅黃綠白黑」
現代社會的快節奏總讓人們為如何「保胃」傷透了腦筋,這位醫胃專家說,胃病三分治七分養,合理的膳食結構是健康的基礎、「保胃」的前提,如何才是合理的膳食結構呢,很簡單,邱健行列出了九個字:「紅黃綠白黑」和「一二三四」。
所謂「紅黃綠白黑」,是邱健行通過自己多年的醫學實踐,總結出來的五種對健康大有裨益的食物:
「紅」是指西紅柿(即番茄),一天一個西紅柿,患上前列腺癌的幾率減少45%;
「黃」是指玉米、胡蘿卜,這些食物維生素A多,缺乏維生素A的孩子容易感冒、發燒、扁桃體炎;中年人容易患癌症、動脈硬化;老年人容易眼睛發花、視力模糊;
「綠」是指前面提到過的綠茶;
「白」是指燕麥片,它不但可降低膽固醇,還對糖尿病、減肥有特別好的功效,此外還能通大便;
「黑」是指黑木耳,科學實踐證明黑木耳能降低血黏度,每天吃5-15克就行了。
何為「一二三四」
至於「一二三四」,是關於每個人每天健康膳食的四個要點。
「一」是每天一袋牛奶,日本有句話是「一袋牛奶振興一個民族」,「我們中國的膳食有很多優點,但是缺鈣,幾乎90%的人都缺鈣」,他指出,正常每天每人需要800毫克鈣,但是大多數中國人的伙食里只有500毫克,還有300毫克的缺口———正好一袋牛奶就有300毫克的鈣,所以每天補充一袋牛奶,就補充齊了。
「如果有些人喝牛奶實在不習慣,那就喝酸奶,再不行就喝豆漿」,邱健行說。
「二」是250克主食,每天250克碳水化合物,即半斤大米或麥麵粉,「體力勞動多的可以多一些,一些稍胖體力勞動又較少的女性可以適量減少一點,」但吃飯要按四條規矩進行:飯前喝湯,進食速度慢,多咀嚼,晚飯吃得少,這樣體重就很容易維持正常。
「三」是三份高蛋白,每份可在一兩瘦肉、一個雞蛋,2兩豆腐、2兩魚蝦、2兩雞鴨、半兩黃豆中任意選擇,每天要有三份———比如早上吃了一個荷包蛋,中午吃一個肉片苦瓜,晚上吃2兩豆腐或2兩魚。
「四」是四句話:有粗有細、不甜不咸、三四五頓、七八分飽。
有粗有細,就是要粗細糧搭配,營養有互補作用,一星期吃三四次粗糧,如棒子麵、老玉米、紅薯等,對健康有好處。不甜不咸是說不要凈吃甜的,或不要吃太多甜的;也不要吃得太咸,一天吃6克左右的鹽就適中。三四五頓,是指每天吃的餐數,一般人都是三四餐,怎樣安排「五餐」呢———早餐與午餐中間加一頓點心餐,下午四五時吃一頓,晚飯吃得晚一些,這樣總量不變而不是越吃越多。七八分飽是指吃飯要七八分飽———離開飯桌時還未飽,還想吃也讓自己離開飯桌。
養胃美食精彩推薦
■木瓜鯇魚尾湯
用料:番木瓜1個,鯇魚尾100克。
製法:木瓜削皮切塊,鯇魚尾入油鑊煎片刻,加木瓜及生薑片少許,放適量水,共煮1小時左右。
功用:滋養、消食。對食積不化、胸腹脹滿有輔助療效。
食物功效:番木瓜的木瓜蛋白酶,有助於食物的消化吸收,對消化不良、痢疾、胃痛、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等均有療效。番木瓜的脂肪酶,可分解脂肪成脂肪酸,有利於對食物中的脂肪消化吸收。木瓜蛋白酶還能夠促進和調節胰液的分泌,對胰腺功能不全引起的消化不良有治療作用。
鯇魚,味甘,性溫。功能暖胃和中、消食化滯。
■參芪猴頭燉雞
用料:猴頭菌100克,母雞1隻(約750克),黃芪、黨參、大棗各10克,薑片、蔥結、紹酒、清湯、澱粉各適量。
製法:將猴頭菌洗凈去蒂,發脹後將菌內殘水擠壓干凈,以除苦味,再切成2毫米厚片待用。把母雞去頭腳,剁方塊,放入燉盅內,加入薑片、蔥結、紹酒、清湯,上放猴頭菌片和浸軟洗凈的黃芪、黨參、大棗,用文火慢慢燉,直至肉熟爛為止,調味即成。
功用:補氣健脾養胃。
食物功效:猴頭菌又名猴頭菇,有助消化及利五臟的功能。適用於消化不良、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慢性胃炎、胃竇炎、胃痛、胃脹及神經衰弱。
母雞益氣養血,健脾胃,療虛損,善補五臟。
黃芪能補氣固表,斂瘡生肌,促進造血,抗潰瘍、抗炎等。
黨參補中益氣,益血生津。
大棗能健胃補血,滋養強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