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酒類全科 > 雄黃酒區域

雄黃酒區域

發布時間:2021-02-08 12:44:53

❶ 雄黃酒會熏到吉娃娃小狗嗎家裡出現蜈蚣,說可以撒雄黃酒,就是不知道小狗會有影響嗎

不會熏到,只要酒不和吉娃娃放同一個房間,如果透氣就沒事

❷ 各個地區過端午節都有什麼習俗

各地節俗
[河北省]北平忌端午節打井水,往往於節前預汲,據說是為了避井毒。市井小販也於端午節兜售櫻桃桑葚,據說端午節吃了櫻桃桑葚,可全年不誤食蒼蠅。各爐食鋪出售「五毒餅」,即以五種毒蟲花紋為飾的餅。灤縣已許聘的男女親家咸於端午節互相饋贈禮品。趙縣端午,地方官府會至城南舉行聚會,邀請城中士大夫宴飲賦詩,稱為「踏柳」。
[山東省]鄒平縣端午,每人早起均需飲酒一杯,傳說可以避邪。日照端午給兒童纏七色線,一直要戴到節後第一次下雨才解下來扔在雨水裡。臨清縣端午,七歲以下的男孩帶符(麥稓做的項鏈),女孩帶石榴花,還要穿上母親親手做的黃布鞋,鞋面上用毛筆畫上五種毒蟲。意思是借著屈原的墨跡來殺死五種毒蟲。即墨在端午節早晨用露水洗臉。
[山西省] 解州端午,男女戴艾葉,稱為「去疾」,幼童則系百索於脖子上,據說這是「為屈原縛蛟龍」。隰州端午,各村祭龍王,並在田間掛紙。懷仁縣端午又名「朱門」。定襄縣端午,學生需致贈節禮給教師。潞安府以麥面蒸團,稱為「白團」,與粽子一起拿來互相饋贈。
[陝西省] 興安州端午,地方官率領僚屬觀賞競渡,稱之「踏石」。興平縣端午以綾帛縫小角黍,下面再縫上一個小人偶,稱為「耍娃娃」。同官縣端午以蒲艾、紙牛貼門,稱為「鎮病」。
[甘肅省] 靜寧州端午摘玫瑰以蜜腌漬為飴。鎮原縣端午贈新婚夫婦香扇、羅綺、巾帕、艾虎。子弟並邀集父兄宴請師長,稱為「享節」。漳縣端午,牧童祀山神。積薪丘,在雞鳴前焚燒,俗稱「燒高山」。
[江蘇省]嘉定縣端午,不論貧富,必買石首魚(俗稱鰉魚)煮食。儀征縣也有「當褲子、買黃魚」的俗諺。南京端午,各家皆以清水一盒,加入少許雄黃,鵝眼錢兩枚,合家大小均用此水洗眼,稱為「破火眼」,據說可保一年沒有眼疾。武進有夜龍舟之戲,晚上在龍舟四面懸上小燈競渡,且有簫鼓歌聲相和。
高郵的端午較為特殊,有系百索子、貼五毒、貼符、放黃煙子、吃「十二紅」等習俗,孩子興掛「鴨蛋絡子」,就是挑好看的鴨蛋裝在綵線結成的絡子中,掛在胸前。
[四川省]石柱有「出端午佬」的習俗。由四人以兩根竹竿抬起一張鋪有紅毯的大方桌。毯上用竹篾編一個騎虎的道士。敲鑼打鼓,街遊行。舊時,川西還有端午「打字子」的習俗。是日,成都人皆買李子,於城東南角城樓下,上下對擲,聚觀者數萬。光緒二一年(一八九五年)因擲李與外國傳教士發生衡突,此俗因而停止。樂山、新津等地端午賽龍舟時,還舉行盛大商品交易會。在綿陽市和遂寧市的部分地區,有端午吃包子的傳統,具體由來有待考證。
[浙江省] 桐盧縣鄉塾之學童,端午節具禮於師長,稱之「衣絲」。醫家則於午時采葯,相傳此日天醫星臨空。
[江西省] 建昌府午節用百草水洗浴,以防止疥瘡,新昌縣以雄黃、丹砂酒中飲之,稱之「開眼」。
[湖北省] 黃岡市端午節巴河鎮迎儺人,花冠文身,鳴金逐疫。宜昌縣端午競渡,但以五月十三、十四、十五三日特盛。五月十五又稱「大端陽」,食粽、飲蒲酒,例同端午。
[湖南省] 攸縣端午,孕婦家富者用花幣酒食,貧者備雞酒,以竹夾楮錢,供於龍舟之龍首前祈求安產。岳州府競渡以為禳災、去疾。又作草船泛水,稱為「送瘟」。
[福建省]福州端午舊俗,媳婦於是日以壽衣、鞋襪、團粽、扇子進獻公婆。建陽縣以五日為葯王曬葯囊日,人家皆於此日作醬。上杭縣端午用小艇縛蘆葦作龍形戲於水濱,稱為競渡。仙游縣端午競渡後,獻紙於虎嘯潭,以吊念嘉靖癸年戚繼光於此溺兵。邵武府端午節前,婦女以絳紗為囊盛符。又以五色絨作方勝,聯以綵線,系於釵上。幼女則懸之於背,稱為「竇娘」。
[廣東省] 從化縣端午節正午以燒符水洗手眼後,潑灑於道,稱為「送災難」。新興縣端午,人家各從其鄰近廟宇鼓吹迎導神像出巡。巫師並以法水、貼符驅逐邪凡魅。石城縣端午,兒童放風箏,稱為「放殃」。
(海南省) 每逢端午,海南各處都會如中原一般舉辦龍舟競渡等活動。在如今保存最為完好的古縣治城垣定安,五百年歷史的明成化古城門洞內,仍有兩個石階疊架著兩條鮮艷、修長、昂揚的龍舟。海島先人,端午時節,扛起龍舟,奔向大河,揮汗於南渡江中競渡……歷史就從一個個古色端午,時光交錯著流淌到了今朝。素有「椰鄉」之稱的文昌,是宋慶齡的祖居地,臨海傍河。自古以來,當地沿海沿河居民每逢端午,都會舉辦賽龍舟的活動,祈福求安。海南除了與內地相同的賽龍舟、吃粽子、掛菖蒲和艾草,還有一個海島百姓都熟知的內容,就是洗龍水和洗草葯澡。
飲雄黃酒:在長江流域地區盛行。
吃餾米:在部分晉語地區盛行,餾米即黃米(黍)蒸制的米飯。
游百病:在貴州地區盛行。

❸ 哪個地區的端午節分大端午和小端午為什麼會這樣區分

在我國端午節一般是五月初五這一天,但有不少地方,比如湖南,湖北都是有著小端午和大端午的區別。為什麼會如此區別呢?

現在在湖北和湖南某些地方小端午和大端午一樣的重視,在農歷五月的時候,不僅會舉辦劃龍舟比賽,還會有廟會各種節目助興,可以說得上是一年中除了春節最盛大的節目。端午節對於我們中國人來說,不僅僅是一種節日,更像是一種精神寄託。

❹ 端午節流行在哪些地區

端午節流行地區:中國、日本、韓國、朝鮮、越南。
端午節為每年農歷五月初五,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等。「端午節」為中國國家法定節假日之一,並已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端午節起源於中國,最初是中國人民祛病防疫的節日,吳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農歷五月初五以龍舟競渡形式舉行部落圖騰祭祀的習俗;後因詩人屈原在這一天死去,便成了華人紀念屈原的傳統節日;部分地區也有紀念伍子胥、曹娥等說法。
端午節有吃粽子,喝雄黃酒,掛菖蒲、蒿草、艾葉,薰蒼術、白芷,賽龍舟的習俗。

其它國家端午節習俗:
一、日本
日本端午鯉魚幡
日本自古以來就有過中國節的傳統。在日本,端午的習慣是在平安時代以後由中國傳入日本的。從明治時代開始,各節日都改為公歷日。日本的端午節是公歷5月5日。端午節的習俗傳到日本之後,被吸收改造成為日本的傳統文化。日語中,「菖蒲」與「尚武」的發音相同,因此被視為男孩的節日,有男孩的家裡會掛出鯉魚幡。日本人在這一天不劃龍舟,但也跟中國人一樣會吃粽子,並在門前掛出菖蒲草。在1948年,端午節被日本政府正式定為法定的兒童節,成為日本五大節日之一。
另外,為了避邪,把菖蒲插在屋檐下,或將菖蒲放入洗澡水中洗澡。說到避邪,還有著這么一段傳說:從前,有個叫平舒王的君主,誅殺了一個不忠之臣,這個奸臣死後化為一條毒蛇,不斷害人。有個有智謀的大臣,頭戴紅色的蛇頭,身上灑滿菖蒲酒與之激戰,最終制服了毒蛇。從此,在端午節時,插菖蒲、熏艾葉、喝菖蒲酒,就流傳開來,成為傳統的風俗,日本人稱「艾旗招百福,蒲劍斬千邪」。節日特有飲食有日本粽和柏餅。
二、朝鮮半島
朝鮮半島人民認為端午節是一個慶典,是祭天的時候。在農業社會時期的朝鮮半島,民眾共同參與的傳統祭祀活動,祈求豐收。在祭祀舉行時會進行假面舞劇、韓式摔跤、盪鞦韆、跆拳比賽等具有朝鮮地方特色的活動。
三、韓國江陵端午祭
朝鮮半島各地,他們各自都把端午節本土化,並以各自的名字稱呼這個慶典,例如:天中節、重午節、端陽、五月節、戌衣日、水瀨日等。
韓國這天會祭拜山神,用菖蒲水洗頭,吃車輪餅,盪鞦韆,穿韓國的傳統服裝,但不劃龍舟,不吃粽子。在江原道江陵市所舉辦大規模薩滿祭儀、山神祭與等一系列結合巫俗、儒道教地祝祭活動江陵端午祭,由於保留了大量的原始信仰、民俗遺風與傳統文化,1967年被指定為韓國第13號重要無形文化遺產和重要無形文物,2005年11月25日被世界教科文組織指定為人類口頭和無形遺產。

❺ 加飯酒產生於哪個地區

紹興加飯酒

海南新聞網-美食頻道 http://food.hinews.cn 2005年3月15日 17:16

紹興是中國古老的酒鄉,聞名中外。紹興酒屬於黃酒,是中國歷史悠久的傳統名酒,產於浙江紹興釀酒總廠。此酒素有「越陳越香」的特點,所以,又稱之「紹興老酒」。在著名的紹興酒中,最負盛譽的是榮獲國家金質獎的「加飯」。它色澤橙黃清澈,香氣芬芳濃郁,滋味鮮甜醇厚,具有越陳越香,久藏不壞的特點。

紹興酒古稱「山陰甜酒」、「越酒」,南北朝時已很有名氣。梁元帝蕭繹(公元508年一554年)寫的《金樓子》一書中說,他小時讀書時,隨身帶著裝有山陰甜酒的銀罐。

近代,紹興加飯酒在國內外的聲譽越來越高。在1910年南洋勸業會,1915年巴拿馬萬國商品賽會,1925年西湖博覽會和1936年浙贛特產展覽會上,紹興加飯酒都分別榮獲金牌和獎狀。

1952年、1963年、1979年和1985年第一、二、三、四屆全國評酒會上,均被評為國家名酒。1985年3月20日,經法國國際美食及旅遊委員會評審,紹興加飯酒達到國際高質標准,又榮獲金質獎牌。

❻ 蛇害怕雄黃嗎雄黃酒可以殺死蛇嗎

很多人都很怕蛇,在野外旅行以及露營的時候最怕遇到蛇,為此人們想過許多防蛇小妙招,比如:將秋衣扎進秋褲里,把秋褲塞進襪子里,是對蛇最起碼的尊重。

除此之外,在民間流傳度最高的莫過於雄黃,或者雄黃酒驅蛇,這一說法不僅體現在端午節要喝雄黃酒,還體現在電視劇《新白娘子傳奇》中,當白娘子飲用雄黃酒之後,就深感身體不適,之後現出原形嚇死許仙。

然而,這一說法早就被人民網辟謠:雄黃並不能驅蛇,而且蛇也不怕雄黃。

現如今的主流做法是將蛇驅逐出人類活動區域附近,讓它們在野外生存。另外許多蛇都害怕人類,如果在山上行走時,最好使用竹竿敲打地面,告知周圍的蛇「我來了」,一般的蛇聽到動靜後都會躲開。

如果真的被蛇咬到,千萬不要聽信偏方使用草葯救治,更不能用嘴巴將毒素吸出來,這是因為口腔內有黏膜,黏膜能夠吸收蛇毒,為別人吸蛇毒也會造成自身中毒。最好的做法是抓緊時間去醫院,注射相應的毒蛇血清。

總結

雄黃驅蛇效果因「蛇」而異,不同的蛇對雄黃的反應也不同。而且使用雄黃驅蛇的原理是雄黃發出的氣味被蛇嗅到,由於氣味過於刺激而避開。按照這種原理我們可以使用風油精、大蒜、酒等能夠發出強烈刺激氣味的東西代替,而且這些東西價格低廉,對環境沒有污染,更方便操作。

❼ 奉化市的民間習俗和其他地區的有什麼不同

我們這里的節時習俗與江南的其他地方差不多,比較隆重的有除夕和春節,清明,立夏,七月半,重陽,冬至等。
除夕叫過年,年夜飯家人團聚,菜餚豐盛,飯後有長輩給幼輩分發壓歲錢的習俗。舊時還要貼門聯,這幾年好象沒有了,不過,臨近半夜12點時候,放關門炮的習慣還保留下來了。
正月初一的早上吃湯圓,舊時講究穿新衣,講吉利話,忌哭泣、吵嘴或打破杯、碗等。初二起,小輩給長輩親戚拜年,延續至十八。正月里過去流行盤龍燈,農村裡搭戲台看戲。現在少了些。而盤龍燈的多是外地人來討個吉利給些小錢。正月十四度元宵夜,吃湯果、湯團,很奇怪,在上半年的節日,我們這里一般提早一到二天先過了。
清明節為民間掃墓、踏青之節。上海的老親戚們這時紛紛過來,名曰掃墓祭祖,實則踏青旅遊。當然祖墳還是要去的,除草,添培新土,插竹掛紙錢。中午或晚上相聚吃清明羹飯。
立夏吃茶葉蛋、米鴨蛋,米鴨蛋就是用艾做的團子,有地方叫艾團。
農歷五月初五俗稱端五(午)節,裹棕子、 做塊,過去還喝雄黃酒,據說可驅邪,杭州有白娘子喝了許仙的雄黃酒顯形的傳說。
七月半,鬼節。做羹飯,祭祀先人。好事者(一般是老婆婆們)請僧眾拜懺,放焰口,追薦亡人,或燒紙錢,接濟孤魂野鬼。
農歷九月初九過重陽,親友相約賞菊、登山,吃花糕。
中秋節這里叫做八月十六,吃月餅。應該與其他地方的風俗差不多。
冬至時有種說法,「冬至大如年」,吃僵板湯果。僵板就是酒釀。農歷十二月上旬起,撣塵(大掃除),做年糕。廿三日(清光緒《奉化縣志》載廿四日),晚祭灶,送灶神上天。
奉化吹打
奉化吹打根據民間藝人的口碑材料及明代文人余懷的《板橋雜記》、張岱的《陶庵夢憶》等著作所載,可以推斷奉化吹打盛行於明代中葉。奉化市位於浙江東部沿海,東面海、西枕山、北接寧紹平原。農、林、牧、漁、手工業發展較為全面,為「奉化吹打」的起源和發展提供了一定的便利條件和經濟基礎。
當地習俗每逢廟會、喜慶婚嫁、喪葬祭祀時,職業或半職業性的民間樂隊(堂、班、社、會)便在其中表演。樂隊成員多來自農民及理發業。樂器以嗩吶、笛子、鑼、鼓等吹打樂器為主。集民族吹管樂、絲弦樂和打擊樂於一身,最大的特點是創造性地使用了定律的「十面鑼」。民國時期「九韶堂"為當地規模最大、水平最高、曲目最多的樂隊,代表性曲目有《將軍得勝令》、《萬花燈》、《劃船鑼鼓》等。
奉化吹打對研究浙東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宗教及風土人情具有較大的佐證作用;對於挖掘、整理、傳承、發展我國民族器樂曲也具有不可替代的藝術價值。同時,奉化吹打使用的「十面鑼」具有創造性藝術價值,現已成為我國一種獨特的民族樂器,被器樂界廣泛使用。
「十面鑼」創始人錢小毛及其作品《漁舟凱歌》曾多次隨「中國藝術團」赴國外訪問演出,並被攝入電影《百花爭艷》之中;1984年「奉化吹打」被編入由人民音樂出版社編輯出版的《中國音樂詞典》;1986年月12月,《將軍得勝令》等五首曲譜入編《中國民族民間器樂曲集成》浙江卷

❽ 每個地方端午節的習俗

關於端午節
懸鍾馗像:鍾馗捉鬼,是端午節習俗, 在江淮地區, 家家懸鍾馗像, 用以鎮宅驅邪。
賽龍舟:當時楚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死去, 於是有許多人劃船趕迫拯救, 是為尤舟競渡之起源, 後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之。 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 以免魚吃掉屈原的屍體。競渡之習, 盛行於吳,越、楚。
台灣開始有尤舟競渡是始於清乾隆二十九年, 由當時台灣知府蔣元君在台南市法華寺半月池主持友誼賽。 現在台灣每年五月五日均舉行尤舟競賽, 香港有競渡之舉,近英國人亦仿效我國人作法, 組織鬼佬隊,進行競賽活動。

據近代著名的愛國學者聞一多先生的《端午考》說:「端午節本是吳越民族舉行圖騰祭妃的節日, 而賽龍舟便是祭儀中半宗教。半娛樂性節目。」

四五千年前, 居住在原始圖騰社會的水鄉部落的人民,受到蛇蟲、 疾病的侵害和水患威脅,為了抵禦這些天災, 他們尊奉想像中的具有威力的龍作為自己的祖先兼保護神(即圖騰), 並把船建造成龍形、 畫上龍紋, 每年端午舉行競渡。以表示對龍的尊敬,也說明自己是龍的子孫,龍的傳人。

吃粽子:荊楚之人在五月五日煮糯米飯或蒸粽糕投入江中, 以祭祀屈原,為恐魚吃掉,故用竹筒盛裝糯米飯擲下,以後漸用粽葉包米代替竹筒。

飲雄黃酒:雄黃本屬礦物, 含有三硫化砷成分,與酒混合。即成雄黃酒,用以驅蟲解五毒,小兒塗於頭額。耳鼻,手足心。 並灑牆壁問, 以法諸毒。流傳民間之《白蛇傳》故事,即是以雄黃酒解蛇虺諸毒,而現白蛇原形。此種習佰,在長江流域地區的人家很盛行。

游百病:為盛行於貴州地區的端午習俗。 男女老幼往野外遊玩, 穿新衣, 在中午一時左右, 路上山上或樹下擠滿人群,手抱花草, 非常快樂。晚上回家將花草和水煮開洗澡,老年人稱為「游百病」及「洗百病」,不出去游百病及洗百病的人,一年到頭就不會獲得吉利。

佩香囊:端午節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驅瘟之意,而且有襟頭點綴之風。香囊內藏有硃砂。 雄黃。香葯, 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 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奪目

❾ 端午飲雄黃酒的習俗從前在長江流域地區極為盛行,為什麼那天要喝雄黃酒

傳說屈原投江之後,屈原家鄉的人們為了不讓蛟龍吃掉屈原的遺體,紛紛把粽子、鹹蛋拋入江中。一位老醫生拿來一壇雄黃酒倒入江中,說是可以葯暈蛟龍,保護屈原。一會兒,水面果真浮起一條蛟龍。於是,人們把這條蛟龍扯上岸,抽其筋,剝其皮,之後又把龍筋纏在孩子們的手腕和脖子上,再用雄黃酒抹七竅,以為這樣便可以使孩子們免受蟲蛇傷害。據說這就是端午節飲雄黃酒的來歷。至今,我國不少地方都有喝雄黃酒的習慣。

端午節其他風俗:躲端午

時端午節習俗,指接新嫁或已嫁之女回家度節。簡稱「躲午」,亦稱「躲端五」。俗以五月、五月五日為惡月、惡日,諸事多需避忌,因有接女歸家躲端午之俗。此俗宋代似已形成,陸游《豐歲》詩有「羊腔酒擔爭迎婦,遣鼓龍船共賽神」之句。《嘉靖隆慶志》亦記雲:「已嫁之女召還過節」。又,《灤州志》:「女之新嫁者,於是月俱迎以歸,謂之『躲端午』」。

❿ 端午節在我國不同地區的風俗有那些

農歷五月初五為端午節,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艾節、端五、重午、午日、夏節。雖然名稱不同,但各地人民過節的習俗是相同的。端午節是我國二千多年的舊習俗,每到這一天,家家戶戶都懸鍾馗像,掛艾葉菖蒲,賽龍舟,吃粽子,飲雄黃酒,游百病,佩香囊,備牲醴。

懸鍾馗像:鍾馗捉鬼,是端午節習俗。在江淮地區,家家都懸鍾馗像,用以鎮宅驅邪。唐明皇開元,自驪山講武回宮,瘧疾大發,夢見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紅無襠褲,偷楊貴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繞殿而跑。大鬼則穿藍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明皇喝問,大鬼奏曰:臣姓鍾馗,即武舉不第,願為陛下除妖魔,明皇醒後,瘧疾痊癒,於是令畫工吳道子,照夢中所見畫成鍾馗捉鬼之畫像,通令天下於端午時,一律張貼,以驅邪魔。

掛艾葉菖蒲:在端午節,家家都以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製成人形稱為艾人。將艾葉懸於堂中,剪為虎形或剪綵為小虎,貼以艾葉,婦人爭相佩戴,以僻邪驅瘴。用菖蒲作劍,插於門楣,有驅魔祛鬼之神效。

賽龍舟:當時楚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死去,於是有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是為龍舟競渡之起源,後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之。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屍體。競渡之習,盛行於吳、越、楚。清乾隆二十九年台灣開始有龍舟競渡,當時台灣知府蔣元君曾在台南市法華寺半月池主持友誼賽。現在台灣每年五月五日都舉行龍舟競賽。香港有競渡,近來英國人也有仿效我國人作法,組織鬼佬隊,進行競賽活動。

吃粽子:荊楚之人,在五月五日煮糯米飯或蒸粽糕投入江中,以祭祀屈原,為恐魚吃掉,故用竹筒盛裝糯米飯擲下,以後漸用粽葉包米代替竹筒。

飲雄黃酒:此種習俗,在長江流域地區的人家很盛行。

游百病:此種習俗,盛行於貴州地區的端午習俗。

佩香囊:端午節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驅瘟之意,而且有襟頭點綴之風。香囊內有硃砂、雄黃、香葯,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奪目。

閱讀全文

與雄黃酒區域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洛維斯紅酒怎麼樣 瀏覽:743
白酒t20什麼意思 瀏覽:544
白酒可以對什麼喝 瀏覽:115
長城紅酒一瓶喝不完能放多久 瀏覽:405
法國紅酒臭嗎 瀏覽:961
楓塔妮紅葡萄酒價格 瀏覽:160
法國葡萄酒的關稅 瀏覽:514
鹿頭的紅酒什麼牌子 瀏覽:961
93年矛藝白酒多少錢一瓶 瀏覽:594
濃烈的雄黃酒 瀏覽:954
法國人熱愛紅酒 瀏覽:680
怎麼就知道紅酒好不好 瀏覽:344
五大連池原漿一號啤酒廠 瀏覽:646
一瓶葡萄酒10萬什麼牌子 瀏覽:117
南非白葡萄酒savage 瀏覽:42
一頓白酒多少箱 瀏覽:553
哈爾濱啤酒與青島啤酒多少度 瀏覽:25
雷歐庭紅葡萄酒 瀏覽:812
後海啤酒多少錢一瓶 瀏覽:639
紅酒忌諱什麼葯一起吃 瀏覽:9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