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酒類全科 > 百粵雄黃酒

百粵雄黃酒

發布時間:2021-02-07 22:43:24

㈠ 經常喝客家黃酒有什麼好處

黃酒是中國國酒,是們祖先傳下來的美味酒品。它含有多種人體必需的氨基酴,豐富回的糖分、有機酸、蛋白答質、礦物質、維生素和微量元素。黃酒被人們譽為「液體蛋糕」,就是指的具有豐富的營養。長江三角洲人傑地靈,經濟發達,民間釀酒業由來已久,清朝初期就有相當規模的黃酒作坊,而聞名遐邇的江蘇黃酒———沙洲優黃,在光緒年間就已形成一定的規模和影響。經過幾代人的摸索總結,具有鮮明江南水鄉特色的以半干半甜為特點的黃酒釀造工藝逐步成型,並在長江三角洲風行起來,尋常百姓都以每天飲一杯黃酒為時尚。飲黃酒時尚,在於黃酒健康。有詩人道:「黃酒不傷身,微醉如酒神,品自香中來,天地皆入樽」,就是喝黃酒的好處。黃酒的養胃健腎、和血行氣的功用,是其它酒品不能媲美的。黃酒中的糯米發酵而產生的醇香,更是余香繞梁、沁人肺腑。黃酒不甜不辣,入口最適,能者海量自有一決雌雄之地,婦孺老人也能淺酌助興,這就是黃酒的「人緣」,自然比烈酒下肚傷身強多了。

㈡ 如何對人下盅

不知LZ與他人有何大仇?不至於~~
不過盅大都沒有科學依據,沒有電影或小說中的那般恐怖,不過也有確實存的。
百蠱術就是指下盅種類非常之多.蠱大多是少數民族才會使用.而據說百蠱術原創是苗人,由其在廣西一帶的苗人大多都會使用一點蠱術,百蠱術只有頭人才會用. 蠱:相傳是一種人工培養而成的毒蟲。過去,在中國的南方鄉村中,曾經鬧得非常厲害,談蠱色變。科學家們認為蠱是沒有科學根據的,但也不是神學迷信,於是蠱被列入玄學.
制蠱法
多於端午日制之,乘其陽氣極盛時以制葯,是以致人於病、死。又多用蛇、蠱、蜈蚣之屬來制,一觸便可殺生。
癲蠱
傳說多是壯族所為,把蛇埋土中,取菌以害人。 疳蠱:又謂之「放疳」、「放蜂」。據說,兩粵的人,多善為此。方法是:端午日,取蜈蚣和小蛇,螞蟻、蟬、蚯蚓、蚰蠱、頭發等研末為粉,置於房內或箱內所刻的五瘟神像前,供奉久之,便成為毒葯了。
泥鰍蠱
用竹葉和蠱葯放水中浸之,即變有毒的泥鰍。
石頭蠱
用隨便的石頭,施以蠱葯而成的。
篾片蠱
將竹片施以蠱葯後便成。
金蠶蠱
據說這種蠱不畏火槍,最難除滅;而且金蠶蠱還能以金銀等物嫁之別人。《嶺南衛生方》雲:制蠱之法,是將百蟲置器密封之,使它們自相殘食,經年後,視其獨存的,便可為蠱害人。金蠶的害人能使人中毒,胸腹攪痛,腫脹如瓮,七日流血而死。 據說,篾片蠱害人,是將竹篾一片,長約四五寸,悄悄的把它放在路上,行人過之,篾跳上行人腳腿,使人痛得很厲害。久而久之,篾又跳入膝蓋去,由是腳小如鶴膝,其人不出四五年,便會一命嗚呼。 石頭蠱的害人:將石頭一塊,放在路上,結茅標為記,但不要給他人知道。行人過之,石跳上人身或肚內,初則硬實,三四月後,更能夠行動、鳴啼,人漸大便秘結而瘦弱,又能飛入兩手兩腳,不出三五年,其人必死。 泥鰍蠱的害人:煮泥鰍與客吃,食罷,肚內似有泥鰍三五個在走動,有時沖上喉頭,有時走下肛門。如不知治,必死無疑。 中害神的害人:中毒後,額焦、口腥、神昏、性躁、目見邪鬼形,耳聞邪鬼聲、如犯大罪、如遇惡敵,有時便會產生自盡的念頭。 疳蠱的害人:將蛇蟲末放肉、菜、酒、飯內,給人吃。亦有放在路上,踏著即入人身。入身後,葯末粘在腸臟之上,弄出肚脹、叫、痛、欲瀉、上下沖動的症狀來。 腫蠱的害人:壯族舊俗謂之放「腫「,中毒後,腹大、肚鳴、大便秘結,甚者,一耳常塞。 癲蠱的害人:取菌毒人後,人心昏、頭眩、笑罵無常,飲酒時,葯毒輒發,忿怒兇狠,儼如癲子。 陰蛇蠱的害人:中毒的,不出三十日,必死。初則吐瀉,然則肚脹、減食、口腥、額熱、面紅。重的面上、耳、鼻、肚有蠱行動翻轉作聲,大便秘結。加上癲腫葯,更是沒有治好的希望。 生蛇蠱的害人:中毒的情況,與陰蛇蠱害人相似,但也有些異點。即腫起物,長二三寸,跳動,吃肉則止;蠱入則成形,或為蛇、或為肉鱉,在身內各處亂咬,頭也很痛,夜間更甚;又有外蛇隨風入毛孔來咬,內外交攻,真是無法求治。

㈢ 瑞午節來歷的故事

源於紀念屈原
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他遭讒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獨具風貌,影響深遠(因而,端午節也稱詩人

節)。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舍棄自己的祖國,於五月初五,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傳說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傷不已,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吊屈原。漁夫們劃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准備的飯團、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里,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後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壇雄黃酒倒進江里,說是要葯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後來為怕飯團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粽子。以後,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源於紀念伍子胥
端午節的第二個傳說,在浙江一帶流傳很廣,是紀念春秋時期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員,楚國人,父兄均為楚王所殺,後來子胥棄暗投明,奔向吳國,助吳伐楚,五

戰而入楚都郢城。當時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屍三百,以報殺父兄之仇。吳王闔廬死後,其子夫差繼位,吳軍士氣高昂,百戰百勝,越國大敗,越王勾踐請和,夫差許之。子胥建議,應徹底消滅越國,夫差不聽,吳國大宰輔伯嚭受越國賄賂,讒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賜子胥寶劍,子胥以此死。子胥本為忠良,視死如歸,在死前對鄰舍人說:「我死後,將我眼睛挖出懸掛在吳京之東門上,以看越國軍隊入城滅吳」,便自刎而死,夫差聞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屍體裝在皮革里於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傳端午節亦為紀念伍子胥之日。

源於紀念孝女曹娥

端午節的第三個傳說,是為紀念東漢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東漢上虞人,父親溺於江中,數日不見屍體,當時孝女曹娥年僅十四歲,晝夜沿江號哭。過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後抱出父屍。就此傳為神話,繼而相傳至縣府知事,令度尚為之立碑,讓他的弟子邯鄲淳作誄辭頌揚。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紹興,後傳曹娥碑為晉王義所書。後人為紀念曹娥的孝節,在曹娥投江之處興建嫦娥廟,她所居住的村鎮改名為曹娥鎮,曹娥殉父之處定名為曹娥江。

源於古越民族圖騰祭
近代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證實:長江中下游廣大地區,在新石器時代,有一種幾何印紋陶為特徵的文化遺存。該遺存的族屬,據專家推斷是一個崇拜龍的圖騰的部族----史稱百越族。百越族亦寫百粵族(越粵互通),指華南越地的百越族原住民。又稱為越族、古越族、越人、古越人,是泛指居於古代南方越地的古代部落。百越有許多支系,其中干越、揚越、東甌、閩越(閩越族)、南越(南越族)等幾支百越中的大族,西甌、駒越、駱越等演變為現代的壯侗語族,如壯族、傣族、黎族等,以及越南、寮國、泰國、緬甸、印度境內的京族、岱族、佬族、泰族、撣族、阿豪姆人 等民族。 出土陶器上的紋飾和歷史傳說示明,他們有斷發紋身的習俗,生活於水鄉,自比是龍的子孫。其生產工具,大量的還是石器,也有鏟、鑿等小件的青銅器。作為生活用品的壇壇罐罐中,燒煮食物的印紋陶鼎是他們所特有的,是他們族群的標志之一。直到秦漢時代尚有百越人,端午節就是他們創立用於祭祖的節日。在數千年的歷史發展中,大部分百越人已經融合到漢族中去了,其餘部分則演變為南方許多少數民族,因此,端午節成了全中華民族的節日。

㈣ 關於蠱

蠱是許多蟲攪在一起造成的。本草綱目說:造蠱的人捉一百隻蟲,放入一個器皿中。這一百隻蟲大的吃小的,最後活在器皿中的一隻大蟲就叫做蠱。可知蠱本來是一種專門治毒瘡的葯。後來才被人利用來害人。 有毒的蠱多在中國大陸南方各省養成,種類很多,有蜣蜋蠱、馬蝗蠱、金蠶蠱、草蠱和挑生蠱等。放蠱的人趁他人不注意的時候,把蠱放入食物,吃了以後,就會染上蠱毒,染了蠱毒的人會染患一種慢性的病痛。以現代觀點說,這是一種人為的,由許多原蟲的毒引發出來的怪病。 ※金蠶蠱最毒 金蠶蠱是在四川省偏僻地區養成的,漸漸流傳於湖南、福建、廣東各省。這種蠱的表皮是蠶金色,每天喂它錦鍛四寸,把它解出的糞便放在食物裏,吞服了的人就會生病死亡。 傳說這一種蠱會使養它的人暴富,也會使養它的人發生災害,因而不能得罪它。如果無意繼續供養它,要准備一隻小箱子,放些金銀錦綢,把金蠶蠱墊在裡面,然後把這只小箱子放在路旁,聽憑別人把箱子攜走,叫做嫁金蠶蠱。 金蠶蠱對於人體的危害很大,它像人死後屍體上生的屍蟲一樣,侵入人的肚子後,會吃完人的腸胃。它的抵抗力很強,水淹不死,火燒不死,刀也砍不死(見本草綱目引用蔡攸叢話)。 ※蛇蠱和虱蠱 大陸有些偏遠地區的人專門養蠱謀財。這些人養的蠱,有的是蛇蠱,有的是虱蠱。蛇蠱是在五月初五日放大、小蛇在瓦壇裏,虱蠱是聚集多數的虱蟲製成的。這兩種蠱毒都可以置人於死地,特別是虱蠱如果侵入人腹,會把內臟吃光。 放蠱的人看準了一家有錢人家,就計畫將蠱放入。中蠱的人在沒有醫葯可治的情形下就會死去,死人的財產隨之移入蠱主的家裏。養蠱的主人養了這種殺人的蠱後必須用蠱連續殺人,每年一個,如果間隔三年不以蠱殺人,蠱主本人也會中蠱死去。 ※針蠱與羊毛疔 針蠱是用毒蟲的液精造成的。驅蠱錄記載:有一人中蠱向醫生求診,醫生叫他口含黑豆一粒,並服一種名叫歸魂散的中葯,結果他嘴裡吐出許多羊毛和爛紙,並有一粒黑子,這粒黑子就是蠱,它被羊毛圍在裡面,並被長一寸的麻繩縛住,麻繩一頭打結,一頭散放,上面粘了無數小乾蟲。另有一個中蠱的人求診,經醫生開方:用青布包雄黃末,加山甲末和皂角末,蘸熱燒酒,擦遍全身,擦出了不少的羊毛,耳朵裏也有羊毛伸出來,醫生叫這種蠱為羊毛疔。 根據醫宗金鑒記載:羊毛疔有的呈五色,有的長一丈。治療的方法是:叫患者服五味消毒飲,也就是用青布包雄黃末、蘸熱燒酒,用它擦前後心,先擦一個大圈,後擦一個小圈,擦前心時羊毛疔會移至後心,擦後心時羊毛疔會移至前心,要反覆擦來擦去,羊毛才會出現,取出的羊毛要挖一個深坑把它埋了 。 ※植物蠱 明崇禎十七年(西元一六四四年),廣東省香山縣發生一件植物蠱疑案。在香山縣的山林裏,有一種草叫胡蔓草,葉子像蒓花,有黃色、有白色,葉子含有劇毒,放入人的口裏,人就會百孔出血;葉汁若吞進肚子裏,腸胃也會潰爛。當地的莠民常常利用胡蔓草做蠱害人。 ※避蠱的方法 傳說的避蠱方法很多。試驗是否已經中金蠶蠱?可啃白礬或口嚼生黑豆。白礬的味道很苦,啃這兩種東西的人,如果覺得白礬是甜的,生黑豆是香的,就是中了蠱,要用石榴皮煎成汁,服用以後,可以吐出金蠶蠱的蠱毒。 有旅行經驗的人,進入蠱區要飲食的時候,會偷偷的用筷子揀第一塊食物放在手裏,用餐完畢以後,隨手將放在手裏的食物埋在人行道的十字路地下,蠱就回到放蠱的人家裏。有的人經過蠱區,遇到可疑的食物,先請主人下筷子揀吃,這樣可以避免中蠱。 有的人在蠱區就食,通常先問主人:「這碗菜、這碗面你們有沒有下蠱?」一面揀出一塊食物,放在一邊,然後就食,蠱就不能為害了。 ※治蠱的葯草 古代醫葯不發達,如有人染上了蠱毒,通常用兩種方法治療:一是服用草葯,周禮稱這種草葯為嘉草(見庶氏注),一是禱告神明,請神明降下醫葯,史記就有「秦德公作伏祠,磔狗邑四門,以御蠱菑。」(見封禪書)的記載。 後漢書說:在仲夏月,用一根米色的繩索,將葷菜和彌牟連在一起來撲滅蠱毒,在大門上掛一枝桃樹以驅邪氣(見禮儀志)。本草綱目引用古代療治奇毒的葯方,是在每年五月五日收取許多毒蟲做蠱,這種蠱主治惡瘡,不料後來 有人利用這種蠱來害人。民間在端午節當日午時也有「聚五毒」和飲雄黃酒、在脖子上搽雄黃酒的舉動,其用意都在預防生瘡。 ※治蠱的葯丸 江蘇省溧陽縣的鄉下,早年常有人中蠱。當地的竹林寺有一個會治無名種毒的和尚,製造一種葯丸專門治療蠱毒,一枚葯丸的售價是絹一匹,治癒了不少中蠱的病患。在當地做「觀察使」的韓晃,為了根絕蠱毒,在溧陽縣溫泉旁建造一座寺廟,請竹林寺那位懂葯性的高僧主持,專門治療民間發生的蠱毒,並請高僧把葯方公開刻在石碑上。 這份治蠱的葯方是:在每年農歷五月初取初生的桃子一個,把它的皮碾成細末,份量是二錢。另用盤蝥末一錢,先用麥麩炒熟,再用生大蕺末二錢,將這三味葯用米湯和拌在一起,搓成如棗核一樣大的丸子,中蠱的人只要用米湯吞服這種葯丸一個,就會葯到毒除。 恐怖的巫術--放蠱 蠱,相傳是一種人工培養而成的毒蟲。放蠱是我國古代遺傳下來的神秘巫術;過去,在中國的南方鄉村中,曾經鬧得非常厲害,談虎色變,誰也不敢當它是假的。文人學士交相傳述,筆之翰籍,也儼然以為煞有其事;一部分的醫葯家,也信以為真,於是,就想出許多治蠱的名堂. 蠱之種類有十一種 蛇蠱、金蠶蠱、蔑片蠱、石頭蠱、泥鰍蠱、中害神、疳蠱、腫蠱、癲蠱、陰蛇蠱、生蛇蠱。 過去,有些人專以制蠱來謀財害命。制蠱法:多於端午日制之,乘其陽氣極盛時以制葯,是以致人於病、死。又多用蛇、蠱、蜈蚣之屬來制,一觸便可殺生。其餘有些特殊的,分說如下: 癲蠱:傳說多是壯族所為,把蛇埋土中,取菌以害人。 疳蠱:又謂之 「放疳」、「放蜂」。據說,兩粵的人,多善為此。方法是:端午日,取蜈蚣和小蛇,螞蟻、蟬、蚯蚓、蚰蠱、頭發等研末為粉,置於房內或箱內所刻的五瘟神像前,供奉久之,便成為毒葯了。 泥鰍蠱:用竹葉和蠱葯放水中浸之,即變有毒的泥鰍。 石頭蠱:用隨便的石頭,施以蠱葯而成的。 蔑片蠱:將竹片施以蠱葯後便成。 金蠶蠱:據說這種蠱不畏火槍,最難除滅;而且金蠶蠱還能以金銀等物嫁之別人。

㈤ 端午節剪頭有什麼說法嗎

1 源於紀念屈原
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他遭讒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獨具風貌,影響深遠(因而,端午節也稱詩人節)。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舍棄自己的祖國,於五月初五,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傳說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不已,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吊屈原。漁夫們劃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准備的飯團、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里,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後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壇雄黃酒倒進江里,說是要葯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後來為怕飯團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棕子。以後,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2 源於紀念伍子胥

端午節的第二個傳說,在江浙一帶流傳很廣,是紀念春秋時期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員,楚國人,父兄均為楚王所殺,後來子胥棄暗投明,奔向吳國,助吳伐楚,五戰而入楚都郢城。當時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屍三百,以報殺父兄之仇。吳王闔廬死後,其子夫差繼位,吳軍士氣高昂,百戰百勝,越國大敗,越王勾踐請和,夫差許之。子胥建議,應徹底消滅越國,夫差不聽,吳國大宰,受越國賄賂,讒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賜子胥寶劍,子胥以此死。子胥本為忠良,視死如歸,在死前對鄰舍人說:「我死後,將我眼睛挖出懸掛在吳京之東門上,以看越國軍隊入城滅吳」,便自刎而死,夫差聞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屍體裝在皮革里於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傳端午節亦為紀念伍子胥之日。

3 源於紀念孝女曹娥端午節的第三個傳說,是為紀念東漢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東漢上虞人,父親溺於江中,數日不見屍體,當時孝女曹娥年僅十四歲,晝夜沿江號哭。過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後抱出父屍。就此傳為神話,繼而相傳至縣府知事,令度尚為之立碑,讓他的弟子邯鄲淳作誄辭頌揚。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紹興,後傳曹娥碑為晉王義所書。後人為紀念曹娥的孝節,在曹娥投江之處興建曹娥廟,她所居住的村鎮改名為曹娥鎮,曹娥殉父之處定名為曹娥江。

4 源於古越民族圖騰祭
近代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證實:長江中下游廣大地區,在新石器時代,有一種幾何印紋陶為特徵的文化遺存。該遺存的族屬,據專家推斷是一個崇拜龍的圖騰的部族----史稱百越族。百越族亦寫百粵族(越粵互通),指華南越地的百越族原住民。又稱為越族、古越族、越人、古越人,是泛指居於古代南方越地的古代部落。百越有許多支系,其中干越、揚越、東甌、閩越(閩越族)、南越(南越族)等幾支百越中的大族,西甌、駒越、駱越等演變為現代的壯侗語族,如壯族、傣族、黎族等,以及越南、寮國、泰國、緬甸、印度境內的京族、岱族、佬族、泰族、撣族、阿豪姆人 等民族。
出土陶器上的紋飾和歷史傳說示明,他們有斷發紋身的習俗,生活於水鄉,自比是龍的子孫。其生產工具,大量的還是石器,也有鏟、鑿等小件的青銅器。作為生活用品的壇壇罐罐中,燒煮食物的印紋陶鼎是他們所特有的,是他們族群的標志之一。直到秦漢時代尚有百越人,端午節就是他們創立用於祭祖的節日。在數千年的歷史發展中,大部分百越人已經融合到漢族中去了,其餘部分則演變為南方許多少數民族,因此,端午節成了全中華民族的節日。

㈥ 中國傳統文化 一種 要非常詳細

賽龍舟
目錄
【簡介】
【由來和發展】
【主要規則】
【中國各地的賽龍舟】
【走向國際的賽龍舟】
【相關作品】

編輯本段【簡介】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一項重要活動,在我國南方十分流行,它最早當是古越族人祭水神或龍神的一種祭祀活動,其起源有可能始於原始社會末期。賽龍舟是中國民間傳統水上體育娛樂項目,已流傳兩千多年,多是在喜慶節日舉行,是多人集體劃槳競賽。史書記載,賽龍舟是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而興起的。由此可見,賽龍舟不僅是一種體育娛樂活動,更體現出人們心中的愛國主義和集體主義精神。龍舟船的大小因地而異。比賽是在規定距離內,同時起航,以到達終點先後決定名次。我國各族的龍舟賽略有不同。漢族多在每年「端午節」舉行,船長一般為20—30米,每艘船上約30名水手。
編輯本段【由來和發展】
龍舟一詞,最早見於先秦古書《穆天子傳·卷五》:「天子乘鳥舟、龍舟浮於大沼。」預《九歌·湘君》中「駕飛龍今北征,邅吾道兮洞庭」,「石瀨淺淺,飛龍兮翩翩」,學者們也認為「飛龍」即龍舟。《湘君》即描寫湘人馭駕龍舟,將玉佩沉入江中(與拋蹤子入江相仿)悼念某位歷史人物之詩。這即與「魂舟」暗合,與楚國《人物御龍帛畫》之像暗合,可互為印證。 《荊楚歲時記》載:「五月五日,謂之浴蘭節。…… 是日,競渡,競采雜葯。」此後,歷代詩賦、筆記、志書 等記載競渡就數不勝數了。
龍舟,與普通船隻不太相同,大小不一,橈手人數不一。如廣州黃埔、郊區一帶龍船,長33米,路上有lOO人,橈手約80人。南寧龍舟長20多米,每船約五六十人。湖南汨羅縣龍舟則長16—22米,撓手24—48人。福建福州龍舟長18米,撓手32人。龍船一般是狹長、細窄,船頭飾龍頭,船尾飾龍尾。龍頭的顏色有紅、黑、灰等色,均與龍燈之頭相似,姿態不一。一般以木雕成,加以彩繪(也有用紙扎、紗扎的)。龍尾多用整木雕,上刻鱗甲。除龍頭龍尾外,龍舟上還有鑼鼓、旗幟或船體繪畫等裝飾。如廣東順德龍舟上飾以龍牌、龍頭龍尾旗、帥旗,上綉對聯、花草等,還有綉滿龍風、八仙等圖案的羅傘。一般龍舟沒有這么多的裝飾,多飾以各色三角旗、掛彩等。古代龍舟也很華麗,如畫龍舟競渡的《龍池競渡圖卷》(元人王振鵬所繪),圖中龍舟的龍頭高昂,碩大有神,雕鏤精美,龍尾高卷,龍身還有數層重檐樓閣。如果是寫實的,則可證古代龍船之精麗了。又如《點石齋畫報。追蹤屈子》繪蕪湖龍船,也是龍頭高昂,上有層樓。有的地區龍舟還存有古風,很精麗。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於古時楚國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後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之。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競渡之習,盛行於吳、越、楚。
其實 ,「龍舟競渡」早在戰國時代就有了。在急鼓聲中劃刻成龍形的獨木舟,做競渡游戲,以娛神與樂人,是祭儀中半宗教性、半娛樂性的節目。後來,賽龍舟除紀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們還賦予了不同的寓意。
龍船競渡前,先要請龍、祭神。如廣東龍舟,在端午前要從水下起出,祭過在南海神廟中的南海神後,安上龍頭、龍尾,再准備競渡。並且買一對紙制小公雞置龍船上,認為可保佑船平安(隱隱可與古代鳥舟相對應)。閩、台則往媽祖廟祭拜。有的直接在河邊祭龍頭,殺雞滴血於龍頭之上,如四川、貴州等個別地區。
而湖南汨羅縣,競渡前必先往屈子祠朝廟,將龍頭供在詞中神翁祭拜,披紅布於龍頭上,再安龍頭於船上競渡,既拜龍神,又紀念屈原。而在湖北的屈原家鄉秭歸,也有祭拜屈原的儀式流傳。祭屈原之俗,在《隋書·地理志》中有記載:「其迅楫齊馳,棹歌亂響,喧振水陸,觀者如雲。」唐劉禹錫《競渡曲》自註:「競渡始於武陵,及今舉楫而相和之,其音咸呼雲:『何在』,斯沼屈之義。」可見兩湖地區,祭屈原與賽龍舟是緊密相關的。可能屈原(及曹娥、伍子胥等)逝去後,當地人民也曾用魂舟送其靈魂歸葬,故有此俗。
又如浙江地區,是以龍舟競渡紀念曹娥。《後漢書·列女傳》中載,曹娥是投江死去的,民間則傳說她下江尋找父屍。浙江地區多祭祀之,《點石齋畫報·虔祀曹娥》即描繪會稽地區人民祭祀曹娥之景象。
《清嘉錄》中記吳地(江蘇一帶)競渡,是源於紀念伍子胥,蘇州因此有端午祭伍子胥之舊習,並於水上舉行競渡以示紀念。另外還有廣西的紀念馬援、福州的紀念閻王王審知等儀式。
各種祭祀、紀念之儀式,無非是點香燭,燒紙錢,供以雞、米、肉、供果、粽子等。如今這些含有迷信色彩朗儀式已很少見,但在過去,人們祭祀龍神廟時氣氛很嚴肅,多祈求農業豐收、風調雨順、去邪祟、攘災異、事事如意,也保佑劃船平安。用人們的話說,「圖個吉利」,表達人們內心良好的願望。
在正式競渡開始時,氣氛十分熱烈。唐代詩人張建封《競渡歌》:「……兩岸羅衣撲鼻香,銀釵照日如霜刃。鼓聲三下紅旗開;兩龍躍出浮水來。棹影斡波飛萬劍,鼓聲劈浪鳴千雷。鼓聲漸急標將近,兩龍望標且如瞬。坡上人呼霹雷驚,竿頭彩掛虹霓暈。前船搶水已得標,後船失勢空揮撓。……」這些詩句淋漓盡致地寫出了龍舟競渡的壯景。婦女們平時是不出門的,如今也爭著來看龍船,銀釵耀日;鼓聲、紅旗指揮下的龍舟飛馳而來,掉如飛劍,鼓聲如雷;終點插著錦綺彩竿,作為標志。龍舟向著標飛快地馳近……近代的龍舟比賽也大抵相同,不過規程稍嚴格一些。近年來,國內外都出現了國際龍舟比賽,吸引了各國健兒。
除了比賽速度外,劃龍舟還有其他一些活動。比如龍舟游鄉,是在龍舟競渡時劃著龍舟到附近熟悉的村莊遊玩、集會。有時龍舟還有各種花樣的劃法,具有表演的含義。如廣州的龍舟,挽手用槳葉插入水中,再往上挑,使水花飛濺;船頭船尾的人則有節奏地頓足壓船,使龍舟起伏如游龍戲水一般。浙江餘杭縣龍舟,有的是讓人把龍尾踩低,使龍頭高翹,船頭的急浪便從龍嘴中噴吐出來,如龍吞雲吐雨一般。
也有的是遊船式競渡。如《淮南子·本經訓》「龍舟鷁首,浮吹以娛」,是劃著龍船、搖船在水上奏樂、遊玩。在《夢粱錄》中記載南宋杭州「龍舟六隻,戲於湖中」。湖上有龍舟,只是畫舫遊船的一部分。
唐、宋、元、明、情各代帝皇,均有臨水邊觀看龍舟的娛樂,也屬於游戲之類。《舊唐書》中記穆宗、敬宗,均有「觀競渡」之事。《東京夢華錄》卷七,記北宋皇帝於臨水殿看金明池內龍舟競渡之俗。其中有綵船、樂船、小船、畫艙、小龍船,虎頭船等供觀賞、奏樂,還有長之四十丈的大龍船。除大龍船外,其他船列隊布陣,爭標競渡,作為娛樂。宋張擇端《金明池奪標圖》即描繪此景。又明代帝皇,在中南海紫光閣觀龍舟,看御射監勇士跑馬射箭。清代則在圓明園的福海舉行競渡,乾隆、嘉慶帝等均往觀看。
又有夜龍舟。在浙江武進,過去有夜龍舟,在四面掛起小燈以競渡。四川五通橋從1982年起出現了夜龍舟,在舟上裝電燈,配焰火,漂浮河燈,輝煌奪目。浙江少數地方還於水上設堆堆浮焰,讓張燈結綵的龍舟從焰中穿過。
又有旱龍舟,是在陸地上進行的模擬龍船比賽的活動。如《南昌府志》載:「五月五日為旱龍舟,令數下人異(y6,共同拾東西)之,傳葩代鼓,填溢通衢,士女施錢祈福,競以爆竹辟除不祥。」浙江武義縣,過去也有旱地推端午船之俗,也認為可除邪祟。另廣東的佛山、東莞、信宜都有旱地劃龍舟之俗,實際上是一種舞蹈,但日期不一定在端午。佛山秋季秋色時的旱地龍舟最為壯觀。又如《徽州府志》載:「五月五日,迎神船逐疫,船用竹為之,襲畫狀似鰍,以十二人為神,載而游緒市。」另有把小型旱龍船給小兒做玩具的。
在劃龍船時,又多有唱歌助興的龍般歌流傳。如湖北秭歸劃龍船時,有完整的唱腔,詞曲根據當地民歌與號子融匯而成,唱歌聲雄渾壯美,扣人心弦,即「舉揖而相和之」之遺風。又如廣東南雄縣的龍船歌,是在四月龍船下水後唱到端午時止,表現內容十分廣泛。流傳於廣西北部桂林、臨桂等地的龍船歌,在競渡時由眾橈手合唱,有人領呼,表現內容也多與龍舟、端午節俗有關,歌聲宏遠動人。《廣西民間音樂選集》中收有臨桂縣(4龍船歌》組曲,如號子般的節奏鮮明、熱烈,唱起來必定十分動人。
另外,還應說一下女龍船。在過去,許多地方的龍舟競渡均不許婦女參加,認為婦女接觸龍舟很不吉利。如今各地都出現了女子龍舟隊,英姿諷爽的女人們奮勇爭光,爭奪第一,絲毫不弱於須眉男兒。
與春節有舞龍也有舞鳳一樣,端午有龍舟也有鳳舟。鳳舟的來源如上述,是源於遠古的烏舟、鷁舟。古代宮廷中有鳳阿(如《天府廣記》中記明代宮廷便有),民間有鳳船競渡。《粵囊》載:「龍舟以吊大夫,鳳船以奉天後,皆與五日為勝會。庚午之夏,番禺石橋村入聚萬金,制鳳船,長十丈,闊丈三,首尾高舉,兩舷重翼為舒斂,背負殿宇,以奉天後,游各水鄉。」1964年後香港又出現了鳳艇賽。這種鳳艇艇身稍短,可坐16名隊員,飾有鳳頭、鳳尾,由女隊員競渡。的確是一種很好的比賽形式,合龍鳳呈祥之意。
有的地方還有龍鳳船。《順德縣志》載:「大良之龍風船妙極華麗。」但今已不見了。湖南汨羅縣的龍舟,前裝龍頭,後置鳳尾,鳳尾是用包有紅紙的竹篾成扇形插於船尾,如矩尾一般,也可稱為龍鳳船。龍鳳船,似乎是龍船與鳥船相融合後留下的痕跡。
江浙地區劃龍舟,兼有紀念當地出生的近代女民主革命家秋瑾的意義。夜龍船上,張燈結綵,來往穿梭,水上水下,情景動人,別具情趣。貴州苗族人民在農歷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八舉行「龍船節」,以慶祝插秧勝利和預祝五穀豐登。雲南傣族同胞則在潑水節賽龍舟,紀念古代英雄岩紅窩。不同民族、不同地區,劃龍舟的傳說有所不同。直到今天在南方的不少臨江河湖海的地區,每年端節都要舉行富有自己特色的龍舟競賽活動。
清乾隆二十九年(1736年),台灣開始舉行龍舟競渡。當時台灣知府蔣元君曾在台南市法華寺半月池主持友誼賽。現在台灣每年五月五日都舉行龍舟競賽。在香港,也舉行競渡。
此外,劃龍舟也先後傳入鄰國日本、越南等及英國。1980年,賽龍舟被列入中國國家體育比賽項目,並每年舉行「屈原杯」龍舟賽。1991年6月16日(農歷五月初五),在屈原的第二故鄉中國湖南嶽陽市,舉行首屆國際龍舟節。在競渡前,舉行了既保存傳統儀式又注入新的現代因素的「龍頭祭」。 「龍頭」被抬入屈子祠內,由運動員給龍頭「上紅」(披紅帶)後,主祭人宣讀祭文,並為龍頭「開光」(即點晴)。然後,參加祭龍的全體人員三鞠躬,龍頭即被抬去汩羅江,奔向龍舟賽場。此次參加比賽、交易會和聯歡活動的多達60餘萬人,可謂盛況空前。爾後,湖南便定期舉辦國際龍舟節。賽龍舟將盛傳於世。
還有一個傳說,很久以前,鄒圩沒有河流,只有一條又小又臟的水溝。一天,有個打魚人在水溝里網住了一條小蛇。這條小蛇十分奇特,尾部有九片閃耀的鱗片。當魚人把手觸向鱗片時,蛇眼裡閃著乞求的光芒,十分可憐。漁人頓生惻隱之心,撫了一下它的鱗片,就把它放回了水溝。誰知那九片鱗忽然落了,小蛇長身而舞,化為一條小龍。原來,它是一條上天的神龍,因觸犯了天條,受玉皇大帝處罰,變成這模樣,它的尾巴上被加了九把鎖—就是小蛇尾上的九片閃耀的鱗。玉皇曾言:「這鎖要打開,除非得到人的陽氣。」剛才漁人無意中竟打開了小龍身上的千年枷鎖。小龍為了感謝漁人,在水溝里不停地翻動,並從口裡不停的噴出水來,灌注在小水溝里。慢慢地,小水溝變成了大河(也就是現在的鄒圩清水河),河水為鄒圩帶來了五穀豐登。為了紀念這條神龍,人們把沿河的村子稱為龍頭寨,上龍首等村。在神龍升天這一天,也就是端午節舉行賽龍舟,以示慶賀。
1984年,原國家體委決定將龍舟賽列為體育比賽項目,舉辦了「屈原杯」龍舟賽。
龍舟賽歷史悠久,傳入國外後,深受各國人民的喜愛並形成了國際比賽。1983年,我國首次派隊參加龍舟大賽,一舉奪得全部兩項冠軍。1984年國際龍舟大賽在香港舉行, 有美國、德國、日本、英國、紐西蘭、新加坡、泰國、馬來西亞、澳洲、澳門、香港等16個隊參賽。中國隊又奪得冠軍。龍舟賽在我國南方地區開展的比較普遍,已形成一年一度的「龍舟節」。
編輯本段【主要規則】
1、航道
·根據河道條件,設男女400米,500米,600米,800米,1000米(可按當地條件變更距離)直道競賽。
·比賽應設在靜水水域,航道是直的,起航線與終點線必須平行並與航道線垂直。
·根據參賽隊數及場地條件,設2或4,6,8條航道,每條航道寬度可按9m,11m,13.5m布置。
·航道最淺處水深不得少於2.50m,航道內不得有水草、暗礁和木樁,航道外5m內應無障礙物。
2、器材
·按各地傳統龍舟式樣規格製造,製作材料不限。
·舵槳及劃槳規格按各地傳統要求製作。
3、龍舟附屬裝置
·傳統龍舟可按各習慣製作龍頭和龍尾,並備有鑼、鑼架、鼓和鼓架等,另可帶水標二個,預備劃槳若干個。
4、隊員
·隊員必須身體健康,會游泳,熟悉水性。
·龍舟參賽隊員為25人。
·每隊設隊長一名(運動員兼),比寒時必須佩戴標志。
·每隊登舟比賽隊員為23人,包括:舵手、鑼手、鼓手各1人,劃手20人。
·每隊替補隊員2人。替換時需經裁判員驗明資格,並於檢錄登龍舟前替換完畢,登龍舟後不得替換。
編輯本段【中國各地的賽龍舟】
後來,賽龍舟除紀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們還付予了不同的寓意。
1、江浙
江浙地區劃龍舟,兼有紀念當地出生的近代女民主革命家秋瑾的意義。夜龍船上,張燈結綵,來往穿梭,水上水下,情景動人。
2、福建
泉州端午節賽龍舟的活動與其他地方差不多,惟獨惠安崇武較為特殊。早年崇武在端午節也有賽龍舟,但與外地有所不同,主要是於台風季節即將到來之前在海上舉行的祝神驅魔活動。據傳後來因某一年失事,就不再在海上賽龍舟,而改在陸上游龍舟,遊行時要唱《阿螺歌》,其歌詞大意是請求神靈消災滅禍,但近百年已沒再舉行。由此看來,崇武的賽龍舟、游龍舟和「采蓮」習俗一樣,都是民間信仰中龍崇拜的一種形式,即要借龍王之神威,避惡消災保平安。
3、苗族
苗族的賽龍舟是在每年5月24日至27日的「龍船節」舉行,以慶祝插秧勝利和預祝五穀豐登,船長約20米,寬1米,由三根直而粗的杉樹挖成槽形,捆綁而成,中間是母船,兩邊為子船,每艘船上有38名水手,有一長者任鼓頭,一名男扮女裝的小孩任鼓手。比賽時,炮聲響處,各水手即按鑼鼓節拍劃槳前進。
4、傣族
是每年傣歷6、7月(清明節後十日左右)「潑水節」舉行,紀念古代英雄岩紅窩。每船有600名水手,4名舵手和4名引道手。比賽時,由一人敲鑼指揮,水手按鑼聲節奏劃槳前進。也有女子參與此項活動。
5、台灣、香港地區
清乾隆二十九年(1736年),台灣開始舉行龍舟競渡。當時台灣知府蔣元君曾在台南市法華寺半月池主持友誼賽。現在台灣每年五月五日都舉行龍舟競賽。在香港,也舉行競渡。
編輯本段【走向國際的賽龍舟】
如今,劃龍舟也先後傳入鄰國日本、越南等及英國。
1980年,賽龍舟被列入中國國家體育比賽項目,並每年舉行「屈原杯」龍舟賽。1991年6月16日(農歷五月初五),在屈原的第二故鄉中國湖南嶽陽市,舉行首屆國際龍舟節。在競渡前,舉行了既保存傳統儀式又注入新的現代因素的「龍頭祭」。 「龍頭」被抬入屈子祠內,由運動員給龍頭「上紅」(披紅帶)後,主祭人宣讀祭文,並為龍頭「開光」(即點晴)。然後,參加祭龍的全體人員三鞠躬,龍頭即被抬去汩羅江,奔向龍舟賽場。此次參加比賽、交易會和聯歡活動的多達60餘萬人,可謂盛況空前。爾後,湖南便定期舉辦國際龍舟節。賽龍舟將盛傳於世。
編輯本段【相關作品】
歸州重五
南宋 陸游
斗舸紅旗滿急湍,船窗睡起亦閑看。
屈平鄉國逢重五,不比常年角黍盤。
東甌百詠
清·郭鍾岳
龍舟競渡鬧端陽,五色旌旗水上揚。
爭看鞦韆天外盪,梢婆笑學女兒裝。
龍舟競渡
現代 吳雁澤*演唱;施光南*曲;任志萍*詞
鑼聲(喲)密密(喲)鼓聲稠(喲)
端陽佳節賽龍(啊)舟。賽龍舟。
鑼聲(喲)密密(喲)鼓聲稠,鼓聲稠
端陽賽龍舟,嘿!端陽賽龍舟。
粗胳膊的小伙顯身手,喲啰喲啰嗬。
大嗓門的姑娘喊加油,喲啰喲啰嗬嗬。
漿作蛟龍腿呀,旗是那蛟龍頭。
江上搏來浪里斗,不奪頭名不罷休,
不奪頭名不(哇)罷休哇!
喲啰,喲啰,喲啰,喲啰,
不(呀么)不罷休!
揮動(喲)戰旗(喲)闖急流,闖急流,
同心爭上游,嘿!爭(呀么)上游。
十七八青年賽猛虎,喲啰喲啰嗬。
拼搏正是好時候,喲啰喲啰嗬嗬。
勝也不擺尾呀,敗也不低頭,
汨羅江上五月五,你追我趕賽龍舟,
你追我趕賽(呀)龍舟哇!
喲啰,喲啰,喲啰,喲啰,
賽(呀么)賽龍舟!
喲啰啰喂,喂啰喲
喲啰啰喂,喂依啰喲
喲啰嗬,喲啰嗬,喲啰嗬,喲啰嗬,
你追我趕,我追你趕,
加油!加油!加油!加油!
加油!加油!加油!加油!
賽(呀么)賽龍舟!嘿!
賽龍舟、鳳凰人俗稱爬龍船,已經延續了幾百年,與我國其它地方一樣一年一度端午節舉行。不同的是鳳凰的端午賽龍舟在文化大革命中照樣舉行。
「端午節」的起源有很多說法——1、聞一多認為是龍的節日,即古代吳越人舉行圖騰祭祀的日子。2、為了紀念伍子胥。相傳他被吳王賜死後在五月初五被扔到錢塘江,後化為「波神」。3、為了避暑消災。4、還有就是流傳最廣的紀念屈原。
在鳳凰「端午節」最合理的來由就是紀念屈原。鳳凰人認為屈原是苗人,他的作品中有許多成分只能用苗語才能正確解釋...
鳳凰的端午賽龍舟在農歷五月初五小端午時進行,一般前後三天,是一年鳳凰人最隆重和最熱鬧的事情。
端午賽龍舟時,四里八鄉的人們扶老攜幼前來觀看,人如蟻集,鑼鼓震天。
以前,每兩船的比賽勝者都會在上岸時受到隊友隆重的鞭炮歡迎,激動的情緒感染著所有在場的人...遺憾的是竟然被政府禁止了。
比賽時,只見鑼鼓手坐在龍舟前端,一聲聲號子,一錘錘鼓點,有板有眼,時急時舒。橈手們聽令而動,揮橈劃槳;招子手穩立舟尾,眼觀八方,把舵定航,一副勝券在握的智者風范。熟悉的人們,遠遠地聽著那鼓點的節奏,便知賽事的進展。「咚咚咚咚鏘」,那是江上閑游。「咚咚鏘,咚咚鏘」,便是初賽小試鋒芒。如果聽那鑼鼓點子「咚鏘、咚鏘、咚鏘」越來越急促,和著那兩岸吶喊震天撼地,定是決賽進入最後的沖刺。
決賽是劃龍舟最為激烈的時刻,當緊密的鑼鼓一敲響,兩條龍舟劈江斬浪,直飛虹橋目標……兩岸數萬觀眾,心都懸起,吶喊聲,歡呼聲響成一片,震天動地。這樣的龍舟盛況也曾打動過南宋詩人陸游,他曾為此賦詩:「斗舸紅旗滿急湍,船窗睡起亦閑看。屈平鄉國逢重五,不比常年角黍盤。」
吊腳樓的一個特殊的作用,那就是五月初五時觀看龍舟賽。到了那天,橋上,河邊,人山人海,擂鼓震天,一片歡騰。隨著一聲清脆的銅鑼聲,吶喊聲,吆喝聲同時響成一片。人在歡騰,水在叫喊,被擠在身後的人則如同熱鍋上的螞蟻,左看右看,看到得只是一個個後腦勺,不由得唉聲嘆氣,深感遺憾。而此時,站在吊腳樓上的人們也正興致勃勃地為賽者吶喊助威,只不過他們不用受擁擠之苦,而且更能把賽況看的一清二楚,更能身臨其境般地感受到那緊張與興奮的氣氛,恨不得自己能跳到船上去一展身手。在此時此景,吊腳樓好像與沱江水已融為一體,共享著它的快樂與歡騰 。
端午那天還有喝雄黃酒、吃粽子的習俗。 過去人們喝完雄黃酒後,將剩餘的灑在床下屋角,有殺蟲的作用。小孩不能喝酒,便在額頭上寫個「王」字,也可以趨毒。
吃粽子時分送親友一般為6的倍數,1、3、4、7、8、9為不可用的數字。
鳳凰的龍舟雖然不大,但打造十分講究,選擇上好木料,船形如龍,扁長、輕巧、兩頭翹,無槳樁。
竿軍記得以前賽龍舟時,龍舟是參加比賽的人自己准備,而且是兩條船綁在一起當一隻賽船,大小不一,鄉下來的賽隊將糞船當賽船,場面很滑稽...
因為鳳凰沙灣的特殊河道,每次只能兩船進行,龍舟比賽時賽道是彎曲的,因此為了公平,兩隊必須賽兩場,按成績定勝負。
龍舟競渡要求很嚴,對龍舟上的橈工人數、穿著都有要求。橈工們各有分工,舟前有站頭的,舟後有拖艄的,
鳳凰沱江河畔賽龍舟,山水樓閣同河面飄浮的薄霧,配上雄健飛奔的蛟龍,那畫面真是美不勝收,猶如在仙境中享受一種競技活動。
端午賽龍舟最有意思的是搶鴨子。比賽結束時,主辦方以及富裕的好事之人會從虹橋、吊腳樓、船上扔出很多鴨子,參賽者從各處將船劃到跟前,跳下水搶鴨子,搶到的鴨子歸自己,一時人聲鼎沸,亦有兩岸有興之人,和衣跳入河中,各顯本領,不逞相讓,場面一片混亂.....
端午賽龍舟的成績在鳳凰是一種至高榮譽,因此每年參加的賽隊很多。得勝的村寨、街道或單位在長時間都是人們的談論話題。
竿軍印象較深的賽隊有:棉寨、溪口、洄龍閣、沙灣,尤其是洄龍閣、沙灣隔河相望,互相不服,每年必摩拳擦掌、龍舟賽上一見高低。
因龍舟賽過於熱鬧,鳳凰人不喜歡舌戰,打架等異常情況經常發生。
龍舟賽結束有時也出人意料。比賽結束後,輸了的船不服氣,一怒之下打碎橈片、砸爛龍船,以示輸船沒輸人。

㈦ 廣州的民間風俗有些什麼

廣州的民間風俗

廣州是一個有著十分豐富的民間民族風情的南粵名城。廣州近年來在歡度春節、元旦、五一節、國慶節等傳統民族節日的基礎上,開展了每年一度的非常有廣州特色的八大節慶活動:春節期間的迎春花市和元宵節,農歷二月的波羅廟誕會,端午節(期間有盛大的節日慶典——龍舟節),番禺荷花節,從化、增城的荔枝節,重陽節,中國旅遊藝術節暨廣東歡樂節,廣州美食節等。
此外還有每年春、秋兩季舉辦的菊花展,元旦舉行的花車巡遊,中秋節的中秋燈會,以及10月舉行的廣州旅遊文藝匯演等,為廣州這座花城增添了絢麗的色彩。
中秋節·
中秋節,是廣州的民間風俗,每年農歷八月十五是月亮最圓最亮之時,人們以月圓比喻家人團圓美滿之意。蘇軾有名句:"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正是詠月抒情,遙寄對親友的思念。廣州人中秋之夜必賞月。在天台或曠地陳設方桌,擺上月餅、柚子、炒螺、香芋、龍眼等時令果餅,一家老少圍坐一起,談天說地、唱歌、食果餅,直至深夜月落才散。多數人家除賞月外,還保留著拜月的傳統。因相傳中秋夜是月的生日,月姐秋之為女神,所以多由女子拜月。拜月後,習慣開柚子食。廣州中秋之夜,還會舉行燈會。明月映燈彩,天上人間,一片璀璨;賞月觀燈,以"千里共嬋娟"祝福與贊美。

重陽節·
重陽節登高是廣州市的歲時風俗。每年農歷九月初九為重陽節。重陽登高,取其吉利。以往重陽節人們主要是登高、掃墓、放風箏。70年代以後,重陽登高之風日盛,而放風箏的習俗已很少見,掃墓者也大為減少,而以登山游樂為主。廣州人重陽登高往往選擇白雲山、越秀山,每年登山者不下20萬人。其中不少青年男女還在重陽前夜登山,通宵達旦。

荔枝節·
荔枝節,每年7月份,正值蟬鳴荔熟時節,增城、從化等市又是一派喜慶節日的景象,這里分別舉辦一年一度的荔枝節。荔枝節期間,除了品嘗、觀賞荔枝這種嶺南獨有的優質水果之外,還舉辦歌舞表演、體育表演、美術攝影、圖書展覽、商品展銷、貿易洽談等活動。
1990年以來,增城每年均舉辦荔枝節,荔枝之鄉更是聲名遠播,慕西園掛綠之名而到增城的海內外遊客絡繹不絕。商家們還在這里洽談生意,鋪路搭橋,共同推動當地經濟的發展。

荷花節·
荷花節,每年8月舉辦的羊城荷花節,遊客們紛紛到番禺市觀賞荷花,品嘗荷花植物類食品,以及觀賞其他的綜合文娛游樂活動,其樂也陶陶。
番禺是個水鄉,河網縱橫交錯,池塘及河道多產蓮藕、蓮子。荷花也叫蓮花、芙蕖,是一種經濟類植物。荷花婀娜多姿,亭亭玉立,出污泥而不染,花香百里荷塘,歷來受到人們稱贊。荷花結的籽叫蓮子,是一種優質食品;其莖為蓮藕,具有很高的營養價值與食用價值,可作蔬菜、藕粉、蜜餞食品等。
番禺新墾所產的蓮藕遠近聞名。該地原來是一片新圍墾的綠洲,土地肥沃,泥質松軟,土層深厚,種上蓮藕後產量很高。後又育出了"貓兒頭"和"壽星桃"等優質藕種,質量好,含澱粉多,生食爽甜,熟食粉香,無論煲、炒、炆、煮,都同樣可口。
番禺便是在當地盛產蓮花基礎上舉辦荷花節的。通過舉辦這一類型的民間節慶活動,以經濟開路,商貿搭台,促進旅遊及經濟事業的發展。

端午節(龍舟節)·
端午節(龍舟節)
農歷五月初五,在廣州市區海珠橋到人民橋的珠江河面上舉辦龍舟況渡活動。屆時,廣州城區萬人空巷,人聲鼎沸,熱鬧非凡。遊客前來參觀龍舟比賽,可同時參與"洗龍舟水"、"掛香囊"、"嘗龍舟宴"等多項民間習俗活動。
廣東龍舟節
龍舟競渡在廣州至少有上千年的歷史。每年端午節,都要舉辦端午賽龍舟的活動。早期賽龍舟只是一種宮庭活動。到了明、清兩代,廣州是龍舟競渡的鼎盛期。而古時廣州龍舟競渡與今天不同,是"舟大人多",一種藝術性很強的群眾藝術活動。正如屈大均當年所形容的:"舟龍長十餘丈,高六七尺,龍須去水二尺,龍額與項坐六七人,中有錦亭,坐倍之。旗者、蓋者、鉦鼓者、揮橈擊楫者,不下七八十人。"有的龍舟,"上建五丈檣,檣上有台閣二重,中有五輪閣一重,下有平台一重。每重有雜劇五十餘種,童子凡八十餘人。"而現在則是舟小人少。龍舟競渡變成了一種體育競技比賽活動。
現在,端午節龍舟競渡活動己演變成為廣東龍舟節。在美麗的珠江河面上.1995年起,每年都舉辦了廣州國際龍舟邀請賽。來自廣州市和全國各地,乃至美國、澳大利亞、新加坡.加拿大等國家地區的幾十條龍舟,在珠江上盪舟參賽。時間長達幾個小時之久。

龍船景
龍船景則是廣州地區端午期間舉辦的一種歲時民間娛樂活動。端午前後,廣州市郊各鄉都將擇定一日,進行龍船表演.稱為"龍船景"。屆時,村前門樓披紅掛綠,沿江沿河兩岸彩旗飛揚.鑼鼓聲到處可聞。人們穿上新衣到沿岸觀看龍船表演各種技藝,叫做"趁景"。珠江三角洲以往最負盛名的龍船景則是廣州市屬增城市的新塘景,每年市郊和附近各市縣都有不少龍船趕赴新塘"應景",參加表演或比賽。這項活動一直流傳至今。1965年廣州出現了第一支女子龍舟隊成為大新聞,一舉改變了婦女過去不能上龍船的舊傳統。現在,廣州各市、區如番禺、黃埔等都組織起許多女子龍舟隊.婦女們頂起了"半邊天"。

廣州人的端午風俗
廣州人每逢過端午節,有許多民間習俗,如斟艾酒、飲硃砂雄黃酒、掛菖蒲艾草、食各式粽子,還要在房前屋後灑雄黃,門前貼符章,小孩要佩戴硃砂雄黃香包等,以為這樣可避邪。此外,最有廣州特色的要數劃龍舟、龍船景和吃荔枝了。屆時,大家都來到河邊看劃龍舟。傳說,南漢後主劉龔(958--971年在位)當年在廣州城西疏浚"玉液池",每年農歷端午節舉行龍舟競渡;而明代舉行的龍舟競渡活動也有多種古籍記載。
建國後,從1953年起,廣州每年都組織龍舟比賽或表演。"文革"期間,這項民間賽事被迫停止。1979年後,劃龍舟重新恢復。從1985年起,廣州市按照國際標准先後組織了4屆龍舟賽。1988年的龍舟競渡,開創了將體育、經貿、文化、娛樂旅遊活動相結合的先河。1990年參賽龍舟1434艘次,觀眾166萬人,其中海外旅遊者6000餘人。從1995年起,廣州市政府更是創辦了每年在珠江流經鬧市區河段舉辦的廣州國際龍舟邀請賽,使之成為廣州市民歡度民間節慶的一個新熱點。

元宵節·廣州情人節
元宵節是春節期間的重大節日。頗具特色的羊城鬧元宵將使遊客體味到濃郁的鄉土風味和地方情調,尤其是元宵夜,滿城燈光璀燦如畫,各主要交通幹道及旅遊景點燈流似海,無限春光,盡在此間。
元宵燈會
鬧元宵是廣州人的歲時風俗。農歷正月十五是中國民間的元宵節,又叫燈節。
廣州的元宵燈會活動由來已久。早在南漢時,廣州元宵夜在長壽寺(即今天的六榕寺)的花塔(現六榕花塔,當時稱舍利塔)上下燃遍燈燭,與月比光,並預祝豐年,稱為"賽月燈會"。到清代,廣州元宵燈市設在今解放中路的"四牌樓";辛亥革命後,燈會曾一度冷落;解放後再度興盛。
元宵燈飾品種很多,主要有宮燈、絲料燈、夾紗燈、走馬燈、象形紙扎燈、花果燈、龍燈和燈樓等。龍燈與燈樓屬於大型彩燈,由幾十個燈籠連接起來的龍燈,還可以耍舞上街遊行呢!
實際上,廣州"元宵燈會"是一項民間彩燈的展覽。春節期間廣州舉辦的元宵燈會,除展擺廣州燈飾之外,越秀公園、烈士陵園和廣州文化公園,還經常舉辦四川自貢、山西大同等地的燈會。

㈧ 端午節的習俗有哪些zongzi

端午節在傳承發展中雜揉了多地多種民俗為一體,節俗內容豐富,因地域不同而又存在著習俗內容或細節上的差異。

扒龍舟(隱寓蒼龍)與食粽子(隱寓主星心宿二)是端午節的兩大禮俗主題,這兩大傳統禮俗主題在中國自古傳承,至今不輟。傳統的節日儀式與相關習俗活動,是節日元素的重要內容,承載著豐富多彩的節日文化內涵。

端午習俗活動圍繞敬龍酬龍、祈福納祥、壓邪攘災等形式展開,內容豐富多彩,熱鬧喜慶,帶有濃郁的各地域特色。

具體習俗活動主要有:扒龍舟、掛艾草與菖蒲、聚午宴、端午浴、放紙鳶、盪鞦韆、系百索子、贈香扇、曬百日姜、掛黃葛藤、畫額、佩香囊、佩長命縷、拴五色線、食粽子、采葯制茶、立蛋、佩豆娘、貼五毒圖、游旱龍、劃喜船、打午時水、浸龍舟水、九獅拜象、放紙龍、點艾條、薰蒼術、搶青、馬拉溜、掛鍾馗像、品花宴等等。

節慶食品諸如粽子、五黃、艾草糕、艾糍、打糕、煎堆、茶蛋、五毒餅、菖蒲酒、雄黃酒、午時茶等等。

2、掛艾草。

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節,人們把插艾草和菖蒲作為重要內容之一,家家都灑掃庭除,以菖蒲、艾條插於門眉,懸於堂中。

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狹長的葉片也含有揮發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竅、健骨消滯、殺蟲滅菌的葯物;菖蒲葉片呈劍型,插在門口可以避邪,所以方士們稱它為「水劍」,後來的風俗則引申為「蒲劍」,可以斬千邪。

艾草代表招百福,是一種可以治病的葯草,插在門口,可使身體健康。

艾草在中國古代就一直是葯用植物,針灸裡面的灸法,就是用艾草作為主要成分,放在穴道上進行灼燒來治病。每至端午節之際,人們總是將艾置於家中以「避邪」,乾枯後的株體泡水熏蒸以達消毒止癢,產婦多用艾水洗澡或熏蒸。

有關艾草可以驅邪的傳說已經流傳很久,主要是它具備醫葯的功能而來,如宗懍的《荊楚歲時記》中曰:「雞未鳴時,采艾似人形者,攬而取之,收以灸病,甚驗。是日采艾為人形,懸於戶上,可禳毒氣。」

南北各地均有端午掛艾草習俗。有意思的是,無論是南方視為天地純陽正氣吉日進行驅邪祛病,還是北方視為惡月惡日進行避惡避毒,其掛艾草、熏艾、菖蒲、葯水浴等習俗內涵是相通的。

3、端午浴

端午日洗浴(浴蘭),浴蘭湯,是西漢末禮學家戴德著作《大戴禮記》記載的古俗。但這里蘭不是蘭花,而是菊科的佩蘭或草葯,有香氣,可煎水沐浴。

《九歌·雲中君》亦有「浴蘭湯會沭芳」之句。《荊楚歲時記》:「五月五日,謂之浴蘭節。」

《五雜俎》記明代人因為「蘭湯不可得,則以午時取五色草拂而浴之」。後來一般是煎蒲、艾等香草洗澡。

在廣東,兒童用苦草麥葯煮水洗,或用艾、蒲、白玉蘭等花草煮水洗;少年、成年男子則到江河、海邊沖涼,謂之洗龍舟水,洗去晦氣。

在湖南、廣西等地,則用柏葉、大風根、艾草、菖蒲、桃葉等煮成葯水洗浴,不論男女老幼,全家都洗。端午浴,此俗至今尚存,且廣泛流行,據說可治皮膚病、去邪氣。

4、佩香囊

佩香囊,是端午傳統習俗之一。

香囊內通常填充一些具有芳香開竅的中草葯,有清香、驅蟲、避瘟、防病的功效。

端陽以四色線系臂,並佩戴香囊,小巧玲瓏精緻可觀。

香囊又叫香袋、香包、荷包,一般是內裝香料,用五色絲線纏繞而成,或者採用彩色綢緞或布塊包上棉花,摻和著川芎、白芷、排草、芩草、丁香、山艾、細辛、甘松、白芷、甘草、雄黃粉等中葯粉,再用綵綢扎綉而成,下邊還垂上紅、綠、青、藍、紫各種線穗,佩在胸前,香氣撲鼻。

端午節小孩佩香囊,傳說有避邪驅瘟之意。香囊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小巧可愛,現已成為一種普遍的工藝品。在中國南方一些城市,青年男女還用香囊來表達濃濃愛意。

5、鑄陽燧

東漢王充的《論衡》記載了端午節「鑄陽燧」的禮儀習俗:「陽燧取火於天,於五月丙午日中之時,消煉五石,鑄以為器,摩勵生光,仰以向日,則火來至,此取真火之道也」。

古人認為,午月午日午時具三重之火,是陽氣極盛之時,在此時刻以火克金,是最佳的熔金鑄鏡的時刻,鑄成的銅鏡具有不可思議的神力。

6、栓五色絲線

五色絲線,又俗稱五色絲、五彩絲。古俗名稱避兵繒、朱索等。系在蚊帳、搖籃上的又叫宛轉繩、健繩。

應劭《風俗通》中說:「五月五日,以五彩絲系臂,名長命縷,一名續命縷,一名辟兵繒,一名五色縷,一名朱索,辟兵及鬼,命人不病瘟」。

中國古代崇敬五色,以五色為吉祥色。因而,節日清晨,各家大人起床後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腳腕、脖子上拴五色線。系線時,禁忌兒童開口說話。

五色線不可任意折斷或丟棄,只能在夏季第一場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時,拋到河裡。據說,戴五色線的兒童可以避開蛇蠍類毒蟲的傷害;扔到河裡,意味著讓河水將瘟疫、疾病沖走。

在東晉葛洪的《抱朴子》中又記述有將五色紙掛於山中,召喚五方鬼神的巫術,大概是以五色象徵五方鬼神齊來護佑之意,源於我國古代的五行觀念。

可能與古代南方人的文身之俗有關,五色絲系於臂上,或為文身遺俗。《漢書·地理志》記越人「文身斷發,以辟餃龍之害」;

晉人劉義慶《世說》等書,記以五色絲纏繞粽子,以投入江中,為蚊龍所憚。

雖系傳說,卻透出了一絲值得玩味的信息。五色絲的五色代表五行,漢代開始信仰陰陽五行之說,五色代表了五方位,彼此相生相剋,具有神秘的驅邪迎吉作用。

青色屬木,代表東方;赤色屬火,代表南方;黃色屬土,代表中央;白色屬金,代表西方;黑色屬水,代表北方。

以動物為標志,東方為青龍,南方為朱雀,西方為白虎,北方為玄武(龜蛇),中央為黃龍,均為靈物。實際上,五色絲可以驅邪避瘟的象徵意義遠比實際功能明顯。

7、浸龍舟水

端午節期間浸龍舟水是嶺南一帶的傳統習俗,因為龍舟寓意吉祥,龍舟滑過的水人們都認為是「大吉水」,按照傳統說法浸龍舟水寓意吉祥如意、事事順心。

端午節期間下的雨水稱為龍降水或端午水、龍舟水,每年「龍舟水」來時,人們就會帶著家人到江邊去洗龍舟水,古人認為「龍舟水」有辟邪的作用,可凈身,洗去晦氣,帶來吉祥。

8、放紙鳶

在中國南方一帶城市,端午節放風箏也是一種習俗。端午時期,兒童放風箏稱之為「放殃」。風箏,即紙鳶。

它是玩具,在竹篾等骨架上糊上紙或絹,拉著系在上面的長線,趁著風勢可以放上天空,屬於一種單純利用空氣動力的飛行器。

9、懸鍾馗像

鍾馗捉鬼,是流行於江淮地區的端午節習俗。在江淮地區,家家都懸鍾馗像,用以鎮宅驅邪。

據傳唐明皇開元,自驪山講武回宮,瘧疾大發,夢見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紅無襠褲,偷楊貴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繞殿而跑。

大鬼則穿藍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明皇喝問,大鬼奏曰:臣姓鍾馗,即武舉不第,願為陛下除妖魔。

明皇醒後,瘧疾痊癒,於是令畫工吳道子,照夢中所見畫成鍾馗捉鬼之畫像,通令天下於端午時,一律張貼,以驅邪魔。

10、畫額

端午節時以雄黃塗抹小兒額頭的習俗,雲可驅避毒蟲。典型的方法是用雄黃酒在小兒額頭畫「王」字,一借雄黃以驅毒,二借猛虎(「王」似虎的額紋,又虎為獸中之王,因以代虎)以鎮邪。

清富察敦祟《燕京歲時記》:「每至端陽,自初一日起,取雄黃合酒灑之,用塗小兒領及鼻耳間,以避毒物。」除在額頭、鼻耳塗抹外,亦可塗抹他處,用意一致。

山西《河曲縣志》雲:「端午,飲雄黃酒,用塗小兒額及兩手、足心,…謂可除病延年。」

11、佩長命縷

長命縷是端午節時的厭勝佩飾,長命縷亦稱續命縷、續命絲、延年縷、長壽線、百索、辟兵紹、五彩縷等,名稱不一,形制、功用大體相同。

其俗在端午節以五色絲結而成索,或懸於門首,或戴小兒項頸,或系小兒手臂,或掛於床帳、搖籃等處,俗謂可去邪祟、避災除病、益壽延年。此俗始於漢代。

東漢應劭《風俗通·佚文》:「午日,以五彩絲系臂,避鬼及兵,令人不病瘟,一名長命縷,一名辟兵紹」。

12、佩豆娘

佩豆娘是舊時端五節婦女的頭飾,。多見於江南。一些地區亦稱作健人。此物一說源於古代的步搖,一說即艾人的別樣形式。

《清嘉錄》引《唐宋遺紀》雲:「江誰南北,五日釵頭彩勝之制,備極奇巧。凡以繒銷翦制艾葉,或攢綉仙、佛、合、烏、蟲、魚、百獸之形,八寶群花之類。 [40]

13、避五毒

端午在古代北方人心目中是毒日、惡日,在民間信仰中這個思想一直傳了下來,所以有了種種求平安、避五毒的習俗。五毒是指蜈蚣、毒蛇、蠍子、壁虎和蟾蜍,這五種動物是古時北方盛傳的五大毒物。

14、采葯

采葯是古老的端午節俗之一。民間認為,午日午時陽氣旺盛,是草木一年中葯性最強的一天,端午遍地皆葯。端午,時在仲夏,當其時也,萬物生長,其勢盛極,是草葯生長旺盛之時。

端午期間,我國不少地方都有熏艾葉、掛菖蒲、飲葯酒等習俗,中草葯在其中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夏小正》載:「此日蓄葯,以蠲除毒氣。」《歲時廣記》卷二十二「采雜葯」引《荊楚歲時記》佚文:「五月五日,競采雜葯,可治百病。」

後魏《齊民要術·雜記》中,有五月捉蛤蟆的記載,亦是制葯用。有不少地區均有端午捉蛤蟆之俗,如江蘇於端午日收蛤蟆,刺取其沫,製作中葯蟾酥;杭州人還給小孩子吃蛤蟆,說是可以消火清涼、夏無瘡癤。

還有在五日於蛤蟆口中塞墨錠,懸掛起來晾乾,即成蛤蟆錠,塗於膿瘡上可使消散。采葯是因端午前後草葯莖葉成熟,葯性好,才於此日形成此俗。

陳元靚《歲時廣記》卷二十二「合諸葯」條引《瑣碎錄》「五月上辰及端午日、臘日、除日前三日合葯,可久不歇氣味」,是說端午時所合之葯的葯效會保持很久。端午所制之葯以菖蒲酒、艾酒、雄黃酒較為普及。

15、打午時水

端午節"打午時水」是盛行於南方沿海一帶的傳統習俗,打午時水即是端午當天中午11點到13點之間在井裡打水,古人把打上來的午時水視為大吉水,這個時候的水是最能辟邪。

重午日的午時,陽上加陽,所以「午時水」有「極陽水」之稱;亦稱龍目水、正陽水等。這一天的午時陽氣最盛,端午日午時驅邪最佳,具有辟邪、凈身、除障的效果。

台南有取午時水打鐵的傳統,利用午時水的至陽之氣,可讓各項鐵具更堅固耐用。

16、薰蒼術

薰蒼術是端午節傳統習俗活動之一,在民間用蒼術消毒空氣,即將天然的蒼術捆綁在一起,燃燒後產生的薄煙,不僅會散發出清香,還可以驅趕蚊蟲,令人神清氣爽。

17、九獅拜象、劃喜船、游旱龍

近代,全國各地在傳承中也有創新,既有傳統習俗展演,也加入了時代味道。九獅拜象,是在傳統的舞龍燈基礎上,凸顯舞獅象造型;在江西省贛州市上猶縣,端午節期間有當地獨有的客家民俗活動「九獅拜象」巡遊表演。

劃喜船,是湖南婁星區孫水流域一帶的傳統習俗,每年端午前夕,村裡的青壯年男人們無論身在何處,都會自覺回村參與「劃喜船」活動。

游旱龍,在廣東省潮州市饒平縣,每到端午時節,人們便用竹子和紙製成粉、褐、青、紫、紅、黃六種顏色的龍舟「游旱龍」,從農歷五月初一至初六,每天依次巡遊。

18、端午食粽

端午食粽,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習俗。粽子,又叫做「角黍」、「粽籺」、「筒粽」,其由來久遠,花樣繁多。「艾葉香,香滿堂;桃枝插在大門上,出門一望麥兒黃;這兒端陽,那兒端陽,處處都端陽。」

——這是舊時流行甚廣的一首描寫過端午節的民謠。端午節吃粽,古往今來,中國各地都一樣。粽籺最初是用來祭祀祖先和神靈;到了晉代,成為端午節慶食物。

每年五月初,中國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葉、包粽子,其花色品種繁多。從餡料看,北方多包小棗的北京棗粽;南方則有豆沙、鮮肉、火腿、蛤蔞、蛋黃等多種餡料。

吃粽子的風俗,千百年來,在中國各地盛行不衰,而且流傳到朝鮮、日本及東南亞諸國。

19、吃五黃

五黃,即是黃魚、黃瓜、黃鱔、鴨蛋黃、雄黃酒(雄黃酒有毒性,一般都喝普通的黃酒代替雄黃酒)。

吃五黃是漢族的民間風俗,流行於江南等地。農歷五月,江南人稱五黃月,因有五種帶「黃」音的食物上市而得名。

在端午節的中午吃五黃餐,即是把五種黃顏色的食物混在一起吃。

因為中醫理論認為,端午節是在農歷五月初五,是一年中陽氣最盛的時候,而中午,又是一天中陽氣最盛的時候,可利用端午節氣的力量,抑制霉運、提升自己的精力。

20、飲蒲酒、雄黃、硃砂酒,以酒灑噴

雄黃也是一種葯材,據說能殺百毒。端午飲雄黃酒的習俗,從前在長江流域地區極為盛行。古語曾說「飲了雄黃酒,病魔都遠走」。

《荊楚歲時記》中說:「以菖蒲或鏤或屑,以冷酒。」蒲酒味芳香,有爽口之感,後來又在酒中加入雄黃、硃砂等。

明馮應京《月令廣義》:「五日用硃砂酒,辟邪解毒,用酒染額胸手足心,無會虺蛇(古書上說的一種毒蛇)之患。又以灑牆壁門窗,以避毒蟲。」此俗流傳較廣。雄黃加水和酒灑於室內可消毒殺菌,飲蒲灑也頗有益。

閱讀全文

與百粵雄黃酒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洛維斯紅酒怎麼樣 瀏覽:743
白酒t20什麼意思 瀏覽:544
白酒可以對什麼喝 瀏覽:115
長城紅酒一瓶喝不完能放多久 瀏覽:405
法國紅酒臭嗎 瀏覽:961
楓塔妮紅葡萄酒價格 瀏覽:160
法國葡萄酒的關稅 瀏覽:514
鹿頭的紅酒什麼牌子 瀏覽:961
93年矛藝白酒多少錢一瓶 瀏覽:594
濃烈的雄黃酒 瀏覽:954
法國人熱愛紅酒 瀏覽:680
怎麼就知道紅酒好不好 瀏覽:344
五大連池原漿一號啤酒廠 瀏覽:646
一瓶葡萄酒10萬什麼牌子 瀏覽:117
南非白葡萄酒savage 瀏覽:42
一頓白酒多少箱 瀏覽:553
哈爾濱啤酒與青島啤酒多少度 瀏覽:25
雷歐庭紅葡萄酒 瀏覽:812
後海啤酒多少錢一瓶 瀏覽:639
紅酒忌諱什麼葯一起吃 瀏覽:9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