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酒類全科 > 瑤族雄黃酒

瑤族雄黃酒

發布時間:2021-02-07 21:44:51

『壹』 說幾個傳統的民族節日,在簡單介紹一下

彝族
火把節 六月二十四日至二十五日 石林、楚雄、大理 點火把、摔跤、鬥牛、歌舞
插花/打歌節 二月初八 大姚、雙江 採集杜鵑花插於各處、青年男女盛裝跳「左腳舞」
密枝節 二月初八 石林 祭龍樹、野餐
祭龍節 二月初八 景谷 跳蘆笙舞
賽衣節 三月二十八日 大姚 賽衣
三月會 三月二十八 牟定 趕集、跳舞
虎節 正月初八至正月十五 雙柏縣小麥地沖 跳舞

白族
三月街 三月十四至十六日 大理 物資交流、賽馬、賽龍舟、歌舞
繞三靈 四月二十三至二十五日 大理 繞山、祭祖、跳霸王鞭、八角鼓舞
火把節 六月二十五日 大理村寨 驅邪求吉、祈求豐收
本主節 日期不一 大理 供奉「本主」、誦經唱文,焚香磕
頭、歌舞、游樂、競技等
石寶山歌會 七月末八月初三天 劍川 彈唱白族情歌

苗族
花山節 一月三日 屏邊、永善 對歌、跳蘆笙舞、爬花桿

納西族
米拉會/棒棒會 五月十五日 麗江 賽馬、農具交易會
祭天 節期不定 麗江 祈年求豐,消災除邪
騾馬大會 三月七月 牲畜交易
三朵節 二月初八 麗江 賽馬、跳「阿哩哩」、野餐
七月會 七月中旬 麗江 大牲畜交易、對歌

摩梭人
朝山節 七月二十五日 瀘沽湖 祭拜女神、歌舞、射箭、結交阿夏

景頗族
目腦縱歌 一月十五日 潞西、隴川 跳文崩舞

藏族
成佛日 四月一至四日
跳神法會 藏歷除夕 迪慶 跳神節目
賽馬會 五月初五 中甸草場 搭帳篷,野炊、宴客、賽馬
成道日 十月二十五日
端陽節 五月初五 迪慶 賽馬、跳鍋庄舞、弦子舞、野餐

布依族
牛王節 四月八日
羅平、富源 吃牛王粑、給牛散食、歌舞
傣族 潑水節 版納、德宏 歌舞、賽龍舟、潑水、放升高
採花節 景谷 採花獻佛
送龍節 公歷一月 西雙版納大勐龍 送祭品給龍神

哈尼族
扎哩作 一月一日 墨江 祭祖、對歌、盪鞦韆、宴請
阿瑪突 二月屬龍日 金平 祭山、祭祖、祭社林等
新米節 八月第一二個龍日 紅河 嘗新、祭天、祭親奠
苦扎扎 六月 紅河 對歌、跳舞、祭天神
十月年 十月 思茅、紅河 祭祖、通街宴
姑娘節 二月二日 紅河 野餐、唱歌跳舞
祭母節 三月第一個屬牛日 思茅 祭母、唱思母歌

壯族
隴端節 三月 富寧 物資交流、青年男女對歌、社交

僳僳族
刀桿節 二月八日 怒江、保山 上刀山、跳嘎
賽歌會 臘月或正月上旬 怒江 賽歌、沐浴
澡堂會 春節 迪慶 沐浴、交友

回族
開齋節 回歷十月一 昆明等地 禮拜、贈「油香」等
古爾邦節 回十二月 昆明等地 團拜、宰牛羊等

拉祜族
葫蘆節 十月 瀾滄 跳蘆笙舞、物資交流、
擴拾節 正月初一 瀾滄、孟連 接新水、跳蘆笙舞、狩獵
祭太陽神 立夏日 瀾滄縣 敬獻神靈、祈禱年豐

佤族
拉木鼓節 臘月 西盟、滄源 拉木鼓、剽牛、跳舞

瑤族
盤王節 五月二十九日 文山、紅河 祭祖、歌舞

普米族
轉山會 五月五日 寧蒗 轉山、歌舞、鳴槍

阿昌族
會街 九月十五日 怒江、德宏 耍青龍、白象、跳象腳鼓舞

基諾族
祭大 三月 版納 跳鼓舞、竹桿舞、打陀螺

水族
端節 八月下旬至十月上旬 富源 銅鼓舞、對歌尋偶

獨龍族
卡雀哇 臘月 貢山 剽牛、祭天、跳鍋庄、互邀作客

愛伲族
耶苦扎 六月 版納 打鞦韆、跳舞、聚餐

怒族
鮮花節 三月十五日 怒江峽谷 採集鮮花、祭祀仙女
怒族年 臘月二十九日 怒江峽谷 射箭、打石頭靶、歌卜(猜唱)、盪鞦韆、舞蹈

『貳』 越南有什麼風土人情

1、由於受中國文化影響,越南的傳統節日與中國相似。民間傳統節日主要有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盤古節和送灶王節等。春節是越南民間最盛大的節日。

夏歷正月初一日為春節。按照越南的傳統習俗,從臘月二十三日的「送灶王節」開始,就算進入春節了,屆時,各家女主人都要趕制新衣,連日准備年貨,還要清掃房屋。除夕晚上,全家吃團圓飯,燃放鞭炮。春節主要吃用葦葉包的糯米粽子。

2、越南的國服是奧黛,又稱為越南「長衫」,分為男版和女版,女性身著奧黛更為普遍。奧黛通常使用絲綢等軟性布料,上衣是一件長衫,兩側開叉至腰部,下半身配上一條喇叭筒的長褲。當地人一般在婚嫁、重大節日、外交和會客等正式場合穿著奧黛。

3、古代越族人從擇偶到成親要經過六個主要儀式,即:納采、問名、納吉、請期、納幣和迎親。如今這些儀式已被簡化,僅剩下提親、訂親和迎親。

(2)瑤族雄黃酒擴展閱讀

其他日常生活禁忌

1.年初、月初忌穿白色、藍靛色衣服,白色、藍靛色是喪服的顏色,年初、月初穿白色、藍靛色衣服怕成為凶兆。

2.在喜慶和祭祀活動中,忌諱穿白色服裝,辦喪事除外;

3.夫婦倆忌諱用一條洗臉毛巾;

4.夫婦倆忌諱互遞牙簽;

5.忌諱除自己丈夫或妻子以外的人用自己的梳子;

6.忌諱床上的席子反著鋪;

7.忌諱背對供桌而坐;

8.忌諱在屋內戴斗笠;

9.照相時忌諱三個人合影,據說中間的人將遭遇不吉利;

10.忌諱在年初打掃屋子。這樣做,據說會一年辦事不順利;

11.妻子懷孕時,忌諱丈夫殺生或打樁;

12.懷孕的婦女忌諱宰雞宰鴨;

13.忌諱孕婦從外地回家裡生孩子;

14.家有產婦,忌諱外人進屋;

『叄』 雲南少數民族風俗都是什麼樣的

維吾爾族 維吾爾族的住宅,多成院落,一般大門忌朝西開。房屋呈方形,有較深的前廊,庭院多栽花卉、葡萄、果樹,打掃得十分潔凈。室內砌土炕,牆上掛壁毯,開壁龕,並飾以多種花卉圖案。飲食方面,他們以麵粉、大米為主食,喜喝奶茶,佐以麵粉烤制的饢。飯菜種類很多,有抓飯。肉粥、拉麵、湯面、薄皮包子、烤包子、油塔子、烤肉等。喜歡吃甜瓜、西瓜、葡萄、蘋果、梨、杏、石榴等水果,主要吃牛、羊肉以及雞、鴨、魚肉;禁食豬肉、驢肉、食肉動物及凶禽猛獸;禁食一切動物的血。

維吾爾族的傳統服裝為,男女老少均戴四楞小花帽。男子普遍喜歡穿對襟「袷袢」(長袍),內著綉有花紋的短衫。女子喜著連衣裙,外套黑色對襟背心,戴耳環、手錫、戒指、項鏈等裝飾品,姑娘多梳小辮,現在城市居民一般穿時裝。

維吾爾族人待人講究禮貌。在遇到尊長或朋友時,習慣於把右手按在前胸中央,然後身體前傾,連聲問好。家裡來客都熱情招待。維吾爾族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他們的舞蹈輕巧、優美,以旋轉快速和多變著稱,反映了維吾爾族人樂觀開朗的性格。維吾爾族以農業為主兼營牧業,有經商傳統,同時傳統手工業十分發達,而且具有較高的藝術水平,他們製作的地毯、刺綉、絲綢衣料、銅壺、小刀、民族樂器等,具有獨特的民族風格。

哈薩克族 哈薩克族大部分從事畜牧業。在牧區,春、夏、秋三季住可以拆卸攜帶的圓形氈房,冬天住平頂土房。哈薩克族飲食很豐富,他們愛吃用牛、羊、山羊奶製成的奶皮子、酥油、乳酪、奶疙瘩,愛喝馬奶、駱駝奶和酸奶、奶茶等。在牧區,牧民多食肉,夏季吃新鮮肉,冬季吃事先熏好的干羊肉,並喜歡吃馬腸子。肉煮好後,把它削成片,混以面片、洋蔥、大蔥、胡椒,便成為哈薩克族最愛吃的「納仁」。另外,哈薩克族人還吃用馬油、小米、白糖混制的「傑尼提」、饢、「包爾沙克」、抓飯等食物。

在牧區,哈薩克男子冬天普遍穿羊皮、狐皮、狼皮大氅和用駝毛絮里的大衣;褲子多用牛皮縫制,名曰「夏里巴爾」。婦女喜歡穿紅色和其他顏色的連衣裙,天冷時外罩對襟棉大衣,也穿羊羔皮、狐皮、狼皮大衣。姑娘們穿各種綉花衣服,在花帽上以貓頭鷹羽毛作帽纓。阿勒泰地區的哈薩克族牧民,夏天戴白氈帽,婦女戴白布披中,天冷時戴絨頭巾,伊犁地區的哈薩克族則戴圓形皮帽。哈薩克族牧民都穿長統皮靴,冬天穿用氈子縫制的長襪,外著皮靴。哈薩克族熱情好客,招待來客要拿出家裡最好的食物,並宰殺羊只。進餐時,主人先將帶有羊頭的一盤肉獻在客人面前,客人將盤中的羊頭拿起後,割下羊頭右面頰上的一片肉自己吃下,再割羊耳給主人家年幼者,然後將羊頭送還主人。

哈薩克族男女都嫻善騎術。青年男子喜歡摔跤和刁羊,每逢節日和喜慶,牧民都要舉行各種騎術表演和比賽;「姑娘追」是青年們最喜愛的娛樂項目。

回族 回族主要從事農業,部分經商,與漢族經濟文化聯系密切,酷愛養花,庭院中繁花似錦,屋內栽養盆花,講究清潔衛生。飲食方面,肉食只限於牛、羊、駝、雞、鴨、鵝、魚。禁食豬、驢、騾、狗等肉。飲食有自己的特點,家庭飲食一般以拉條子、拌面、揪片子、蒸饃、烤餅和香豆子花捲為主,還有肉湯、羊肉泡饃、蒸肉、清湯牛肉麵、涼粉等獨具風格的食品,回族喜歡飲茶,主要喝磚茶、紅茶、青茶和沱茶。招待客人時,一般還在茶里加上白砂糖和紅棗。

服飾方面,散居在城鎮的回族穿著基本上和漢族相同。在回族聚居區,一般中年以上的男子多戴小帽,穿白色襯衫,外套青色和棕色坎肩。青年婦女愛穿純樸素青的黑色大襟衫襖。已婚婦女一般都要盤頭,戴白色、青色布帽或頭巾。未婚少女一般都梳辮子,不戴頭巾。中青年婦女有佩帶耳環、戒指等金銀首飾的習慣。

蒙古族 蒙古族主要從事畜牧業生產,也有一部分從事農業。在牧區,蒙古族多住圓形氈房,俗稱「蒙古包」。蒙古包的門一定朝南開,爐子設在氈房正中天窗底下。在農牧區,蒙古族都住平房,室內有土炕。

蒙古族喜歡吃乳酪、奶干、奶皮子、奶油等奶製品,牛羊肉和麵食,飲酸奶子、奶酒,也喜歡喝茶。農牧區的蒙古族主要吃各種糧食和蔬菜,喜喝米酒

蒙古族的傳統服飾很有特色。男女都喜歡穿鑲邊的蒙古袍子,腰扎紅黃綠彩色緞帶,腳穿皮靴和氈靴,頭纏紅藍布。現在除老人外,平日一般都穿制服,只有在節日或喜宴時才穿蒙古袍。婦女不論冬夏都喜歡穿裙子或連衣裙,用各色頭巾包頭。

蒙古族人熱情好客。招待客人時,首先擺上乳酪、奶油,各種面制干糧和奶茶,喝完奶茶後還要敬酒。隨後端上手抓羊肉,貴客則上整羊。主人把羊的薦骨連著尾巴放在盤子里,上面放上不帶面頰的羊頭,把小刀遞給客人。客人把羊頭的一隻耳朵割下來,再切一塊肉吃下,然後把刀還給主人,主人才動手切肉,請客人動手隨便吃。為了表示對客人尊敬和熱情,主人要把自己酒杯里的酒,讓在座的每個人都嘗一嘗。蒙古族特別尊敬長輩和教師。無論何時,對年長的人都稱「您」,進門、入座、喝茶、吃飯、敬酒等都讓年長的人領先,「巴格西」歷來被作為貴客迎送招待。

柯爾克孜族 柯爾克孜族牧民住的圓形氈房稱為「勃孜宇」。夏季多住在平原河流附近,冬季則遷居向陽山谷。定居的柯爾克孜族多住平頂方形土房,有壁龕和天窗,住宅周圍種有蔬菜瓜果。柯爾克孜族牧民的食品也很豐富。乳製品有酥油、奶疙瘩等。枚民們喜歡牛羊奶、馬奶、酸奶、奶茶,食牛羊馬等各種肉食和米面細糧。

柯爾克孜族傳統服飾很講究。男子喜歡戴氈帽,上身穿白色綉有花邊的圓領襯衫,冬天穿黑、藍色「袷袢」,下身穿寬褲,著高筒靴。女子喜歡穿對襟上衣,綴銀扣;也有穿多榴長裙和下端帶皺憫的連衣裙、外套黑色坎肩和袷袢的。姑娘們普遍喜好紅色衣裙,戴紅色絲絨圓頂小帽或大紅色水獺皮帽。老幼皆喜歡穿綉有花紋的高筒皮靴。未婚女子梳許多小辮,婚後改扎雙辮。裝飾品多為銀器,如手飼、耳環、項鏈、戒指等。有的還佩帶鑄有花紋的圓銀片胸飾。柯爾克孜族人好客,重禮節,凡有客人來訪,都要拿出最好的飲食款待,尤以宰羊待客最為尊敬。在遷居時,鄰居們要宰羊互相招待,以示告別或迎送。

錫伯族 錫伯族的村屯四周築有圍牆。住房自成院落,庭院種植花木蔬菜。大門多朝南開。住室的窗戶和箱櫃等傢具都雕圖案,最常見的是牡丹和蓮花。錫伯族婦女擅長剪紙,紙糊的窗戶都用剪紙裝飾得十分美觀。,在飲食方面,以面、米為主食,愛食奶茶、酥油、奶油等乳製品。

忌食狗肉。秋天習慣用圓白菜、韭菜、胡蘿卜、芹菜和辣椒腌制鹹菜,叫花花菜,作為冬春兩季的食物。還喜歡在農閑時打獵、捕魚,並用魚腌制臘魚肉。

在服飾上,婦女喜歡穿旗袍,男子穿對襟短衫,褲腳在腳踝扎緊,現在中青年男子愛穿制服、西服,婦女愛穿連衣裙。

錫伯族 注重禮節。在家庭生活中,長幼有序,晚輩對尊長行「打千」禮。

錫伯族的節日與漢族基本相同,如春節、清明、端午等。錫伯族遷至伊犁後,將農歷四月十八從東北出發西遷時同父母兄弟分別的那一天,作為每年的紀念日,全「牛錄」(旗)老少到野外開展娛樂活動。

烏孜別克族 烏孜別克族多吃牛、羊、馬肉及其乳製品,日常食品是使和奶茶,喜歡吃庫爾達克(上豆燉肉)和蜂蜜、糖漿。「納仁」是具有民族風味的食品,也是待客的上好食品。

烏孜別克族 的傳統房屋形式有多種,頂樓呈圓形的稱為「阿瓦」,一般則為平頂長方形的土房,取暖多用壁爐。

烏孜別克族家庭多是父母與未成家子女在一起,也有祖孫三代住在一起的。有和維吾爾、塔塔爾族聯姻的傳統。

烏孜別克族的傳統服裝,以男女都戴各式各樣的小花帽為特點。小花帽有綉花的、有用燈芯絨或黑絨製作的。婦女有時還在小帽外面加戴頭巾。男子穿長及膝蓋、斜領,右任名為「托尼」的長袍,腰間束以三角形綉花腰帶,婦女穿寬大多榴的連衣裙,不系腰帶。一般多穿皮靴。婦女穿的「且特克」(綉花鞋)十分別致美觀。男子襯衣的領邊、前襟開口處和袖口常綉有彩色圖案花邊,體現了烏孜別克族工藝美術的特點,烏孜別克婦女善於刺綉,工藝品「派提努斯」花盤具有獨特民族風格。城市烏孜別克人多穿西裝。

塔吉克族 塔吉克族分布在海拔3000米左右的大小山谷里,每年春天播種青棵、豌豆、小麥等耐寒作物,初夏趕畜群到高山草原放牧,秋後回村收獲、過冬,過著半定居半游牧的生活。塔吉克族人衣食起居等都有適應生活環境的特色。男子穿無領對襟長外套,系腰帶,寒冷時外加光面羊皮大氅;戴羔皮圓高筒帽,以黑絨為面,上綉數道花邊,帽沿下翻時,掩住雙耳和面頰,可御風雪,已婚女子系後身圍裙,所戴圓頂綉花棉帽綴有後簾可保暖,外出時在帽上系方形白色頭巾,新嫁娘則系紅色頭巾。男女都穿氈襪,穿野羊皮軟靴,用氂牛皮作靴底,輕柔堅實,適於攀緣山路。塔吉克人喜食酥油、酸奶、奶疙瘩、奶皮子等乳製品,飲奶茶,以肉食為上好食品。

塔吉克族的村莊里,大都是正方平頂,木石結構的房屋,牆壁多用石塊、草皮砌成。屋頂架樹枝,抹上拌有麥草秸的泥土。門向東開,一般都靠近牆角。頂部中央開天窗。

塔吉克族家庭一般都是三代同堂,男性是一家之主。嬰兒的出生是件大喜事,親友聞訊前來祝福。在嬰兒身上灑麵粉以示吉利。塔吉克人注重禮節,熱情好客,誰拿走客人一件東西,意味著懇請客人前去做客。忌用腳踩食鹽或食物,忌騎馬穿過羊群,忌接近主人的羊圈或以腳踢羊,這會被認為是大不敬。吃飯時忌將飯菜倒在地上,等主人收拾完餐具才能離席,交談時忌脫帽。

塔塔爾族 塔塔爾族的飲食,種類多,美味可口。主要有肉湯飯,克孜杜爾瑪(一種烤制的食物)、沙里瑪阿西(一種煮制的食物)、古拜底埃(用雞蛋和麵粉製成的小饢和用肉、乳酪、酥油、大米等焙烘製成),各種油煎餅、烤餅、煎蒸包子、餅干、醬汁、釀制飲料以及各種炒菜等。

塔塔爾族的房屋多用土坯、磚塊、石塊、木材等材料建築。有土、木房之分,房門一般朝陰面開。塔塔爾族多住套間,房外都建有圍牆,自成院落,廚房內還有爐灶,饢坑。為防止食品變質,每家倉庫或院內都壘挖一深坑,夏天放易腐食品,冬天將積雪和冰塊放進去,這種食品儲藏室叫「帕孜」,牧區的塔塔爾族適應游牧生活,住帳篷。

塔塔爾族的傳統服裝,男子一般穿綉花白襯衣,外加齊腰短背心或黑色對襟長衫和黑褲,喜戴黑、白兩色綉花小帽,冬季多戴黑色捲毛皮帽。女子以鑲有珠子的小花帽為美,喜穿白、黃或紫紅色連衫帶褶邊的長裙。年長者多穿帶領、左衽的白襯衣,外加黑色齊腰短坎肩兒。一般情況下,多系布腰帶,冬秋兩季,戴皮帽,穿各式長短大衣、短襖,年長者外加套鞋。現在,塔塔爾族青年男子多穿西裝和時裝。

達斡爾族 達斡爾族飲食主要以麵粉、大米及牛羊馬豬肉、家禽肉蛋為主。在新疆因長期與信仰伊斯蘭教的民族居住在一起,豬肉雖不在禁忌之列,但也很少食用,與東北地區達斡爾族大相徑庭。花樣品種有米飯、拉麵、湯面、烤饢等,基本上與漢族和其他兄弟民族相同,喜在春季3-5月份吃涼面,臘月八日吃臘八飯。

達斡爾人的庭院為方形或長方形。門朝南開,一般不能與院大門相對。住室以西屋為貴,西屋又以南炕為貴。達斡爾人有敬老、互助和好客的優良傳統。老年人在社會上威信很高,在各種場合都受到晚輩尊重,人們不論彼此是否認識,都有互相幫助的義務,對於客人,即使生活上有困難,也樂於款待。

達斡爾族最大節日是春節,臘月三十那天要祭祖、掃墓,晚上玩個通宵,大年初一大家一起向長輩拜年、請安,然後男女老少穿上節日服裝,逐戶拜年。達斡爾族請安禮的姿勢因本人的性別和對方的身份不同而有所區別。

信仰伊斯蘭教的少數民族過肉孜節和古爾邦節。回族過肉孜節較隆重,維、哈等民族過古爾邦節比較隆重。蒙古族、錫伯族、達斡爾族同漢族一樣過春節。

信仰伊斯蘭教的民族人死後一般都實行土葬,先由宗教人士給死者擦澡,然後以白布裹屍,用移屍木匣抬到事先挖好的墓穴入葬。出葬時不許婦女和不信伊斯蘭教的人到墓地去。死後的第七天、第四十天和一周年均要舉行悼念活動,請阿匐念經,請親友吃飯,此項儀式叫「乃孜爾

蒙古族 蒙古族主要從事畜牧業生產,也有一部分從事農業。在牧區,蒙古族多住圓形氈房,俗稱「蒙古包」。蒙古包的門一定朝南開,爐子設在氈房正中天窗底下。在農牧區,蒙古族都住平房,室內有土炕。

蒙古族喜歡吃乳酪、奶干、奶皮子、奶油等奶製品,牛羊肉和麵食,飲酸奶子、奶酒,也喜歡喝茶。農牧區的蒙古族主要吃各種糧食和蔬菜,喜喝米酒。

蒙古族的傳統服飾很有特色。男女都喜歡穿鑲邊的蒙古袍子,腰扎紅黃綠彩色緞帶,腳穿皮靴和氈靴,頭纏紅藍布。現在除老人外,平日一般都穿制服,只有在節日或喜宴時才穿蒙古袍。婦女不論冬夏都喜歡穿裙子或連衣裙,用各色頭巾包頭。

蒙古族人熱情好客。招待客人時,首先擺上乳酪、奶油,各種面制干糧和奶茶,喝完奶茶後還要敬酒。隨後端上手抓羊肉,貴客則上整羊。主人把羊的薦骨連著尾巴放在盤子里,上面放上不帶面頰的羊頭,把小刀遞給客人。客人把羊頭的一隻耳朵割下來,再切一塊肉吃下,然後把刀還給主人,主人才動手切肉,請客人動手隨便吃。為了表示對客人尊敬和熱情,主人要把自己酒杯里的酒,讓在座的每個人都嘗一嘗。蒙古族特別尊敬長輩和教師。無論何時,對年長的人都稱「您」,進門、入座、喝茶、吃飯、敬酒等都讓年長的人領先,「巴格西」歷來被作為貴客迎送招待。

柯爾克孜族 柯爾克孜族牧民住的圓形氈房稱為「勃孜宇」。夏季多住在平原河流附近,冬季則遷居向陽山谷。定居的柯爾克孜族多住平頂方形土房,有壁龕和天窗,住宅周圍種有蔬菜瓜果。柯爾克孜族牧民的食品也很豐富。乳製品有酥油、奶疙瘩等。枚民們喜歡牛羊奶、馬奶、酸奶、奶茶,食牛羊馬等各種肉食和米面細糧。

柯爾克孜族傳統服飾很講究。男子喜歡戴氈帽,上身穿白色綉有花邊的圓領襯衫,冬天穿黑、藍色「袷袢」,下身穿寬褲,著高筒靴。女子喜歡穿對襟上衣,綴銀扣;也有穿多榴長裙和下端帶皺憫的連衣裙、外套黑色坎肩和袷袢的。姑娘們普遍喜好紅色衣裙,戴紅色絲絨圓頂小帽或大紅色水獺皮帽。老幼皆喜歡穿綉有花紋的高筒皮靴。未婚女子梳許多小辮,婚後改扎雙辮。裝飾品多為銀器,如手飼、耳環、項鏈、戒指等。有的還佩帶鑄有花紋的圓銀片胸飾。柯爾克孜族人好客,重禮節,凡有客人來訪,都要拿出最好的飲食款待,尤以宰羊待客最為尊敬。在遷居時,鄰居們要宰羊互相招待,以示告別或迎送。

錫伯族 錫伯族的村屯四周築有圍牆。住房自成院落,庭院種植花木蔬菜。大門多朝南開。住室的窗戶和箱櫃等傢具都雕圖案,最常見的是牡丹和蓮花。錫伯族婦女擅長剪紙,紙糊的窗戶都用剪紙裝飾得十分美觀。,在飲食方面,以面、米為主食,愛食奶茶、酥油、奶油等乳製品。

忌食狗肉。秋天習慣用圓白菜、韭菜、胡蘿卜、芹菜和辣椒腌制鹹菜,叫花花菜,作為冬春兩季的食物。還喜歡在農閑時打獵、捕魚,並用魚腌制臘魚肉。

在服飾上,婦女喜歡穿旗袍,男子穿對襟短衫,褲腳在腳踝扎緊,現在中青年男子愛穿制服、西服,婦女愛穿連衣裙。

錫伯族 注重禮節。在家庭生活中,長幼有序,晚輩對尊長行「打千」禮。

錫伯族的節日與漢族基本相同,如春節、清明、端午等。錫伯族遷至伊犁後,將農歷四月十八從東北出發西遷時同父母兄弟分別的那一天,作為每年的紀念日,全「牛錄」(旗)老少到野外開展娛樂活動。

烏孜別克族 烏孜別克族多吃牛、羊、馬肉及其乳製品,日常食品是使和奶茶,喜歡吃庫爾達克(上豆燉肉)和蜂蜜、糖漿。「納仁」是具有民族風味的食品,也是待客的上好食品。

烏孜別克族 的傳統房屋形式有多種,頂樓呈圓形的稱為「阿瓦」,一般則為平頂長方形的土房,取暖多用壁爐。

烏孜別克族家庭多是父母與未成家子女在一起,也有祖孫三代住在一起的。有和維吾爾、塔塔爾族聯姻的傳統。

烏孜別克族的傳統服裝,以男女都戴各式各樣的小花帽為特點。小花帽有綉花的、有用燈芯絨或黑絨製作的。婦女有時還在小帽外面加戴頭巾。男子穿長及膝蓋、斜領,右任名為「托尼」的長袍,腰間束以三角形綉花腰帶,婦女穿寬大多榴的連衣裙,不系腰帶。一般多穿皮靴。婦女穿的「且特克」(綉花鞋)十分別致美觀。男子襯衣的領邊、前襟開口處和袖口常綉有彩色圖案花邊,體現了烏孜別克族工藝美術的特點,烏孜別克婦女善於刺綉,工藝品「派提努斯」花盤具有獨特民族風格。城市烏孜別克人多穿西裝。

塔吉克族 塔吉克族分布在海拔3000米左右的大小山谷里,每年春天播種青棵、豌豆、小麥等耐寒作物,初夏趕畜群到高山草原放牧,秋後回村收獲、過冬,過著半定居半游牧的生活。塔吉克族人衣食起居等都有適應生活環境的特色。男子穿無領對襟長外套,系腰帶,寒冷時外加光面羊皮大氅;戴羔皮圓高筒帽,以黑絨為面,上綉數道花邊,帽沿下翻時,掩住雙耳和面頰,可御風雪,已婚女子系後身圍裙,所戴圓頂綉花棉帽綴有後簾可保暖,外出時在帽上系方形白色頭巾,新嫁娘則系紅色頭巾。男女都穿氈襪,穿野羊皮軟靴,用氂牛皮作靴底,輕柔堅實,適於攀緣山路。塔吉克人喜食酥油、酸奶、奶疙瘩、奶皮子等乳製品,飲奶茶,以肉食為上好食品。

塔吉克族的村莊里,大都是正方平頂,木石結構的房屋,牆壁多用石塊、草皮砌成。屋頂架樹枝,抹上拌有麥草秸的泥土。門向東開,一般都靠近牆角。頂部中央開天窗。

塔吉克族家庭一般都是三代同堂,男性是一家之主。嬰兒的出生是件大喜事,親友聞訊前來祝福。在嬰兒身上灑麵粉以示吉利。塔吉克人注重禮節,熱情好客,誰拿走客人一件東西,意味著懇請客人前去做客。忌用腳踩食鹽或食物,忌騎馬穿過羊群,忌接近主人的羊圈或以腳踢羊,這會被認為是大不敬。吃飯時忌將飯菜倒在地上,等主人收拾完餐具才能離席,交談時忌脫帽。

塔塔爾族 塔塔爾族的飲食,種類多,美味可口。主要有肉湯飯,克孜杜爾瑪(一種烤制的食物)、沙里瑪阿西(一種煮制的食物)、古拜底埃(用雞蛋和麵粉製成的小饢和用肉、乳酪、酥油、大米等焙烘製成),各種油煎餅、烤餅、煎蒸包子、餅干、醬汁、釀制飲料以及各種炒菜等。

塔塔爾族的房屋多用土坯、磚塊、石塊、木材等材料建築。有土、木房之分,房門一般朝陰面開。塔塔爾族多住套間,房外都建有圍牆,自成院落,廚房內還有爐灶,饢坑。為防止食品變質,每家倉庫或院內都壘挖一深坑,夏天放易腐食品,冬天將積雪和冰塊放進去,這種食品儲藏室叫「帕孜」,牧區的塔塔爾族適應游牧生活,住帳篷。

『肆』 客家的祖籍是哪

古代客家先民的歷史開始於秦征嶺南融百越時期 ,歷經西晉永嘉之亂、東晉五胡亂華,唐內末黃巢之亂,宋室南渡容,中原漢族大舉南遷,陸續遷入南方各省,經過千年演化;

最遲在南宋已逐漸形成一支具有獨特方言、風俗習慣及文化形態的漢族民系。

客家文化節大多是客屬地政府或客屬社團推動,以客家文化為主題,以弘揚客家文化,發展、創新客家文化為目的的節日盛會。


(4)瑤族雄黃酒擴展閱讀:

客家族群是自秦朝至今在南方地區已有兩千多年居住歷史的重要群體,是廣東、福建和江西等省份本地主要族群。

以廣東為例,客家民系形成的時間相對於廣東其他漢族民系要晚(這里的晚說的是客家民系這一稱謂形成的時間較晚),事實上客家民系是存在於廣東有上千年歷史的本地族群。

同時客家人並不比其他漢族民系晚來於廣東,在廣東的梅州、河源、韶關、惠州等地最早的居民就是同化了部分原當地土著的客家先民。

『伍』 贛州習俗

贛州的民間風俗源遠流長,幾乎在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都傳承著頗具特色的風俗習慣,反映著贛州人的勤勞、聰慧、朴實、好客、講衛生等優良的性格特徵。
歲時節日的習俗
贛州市的居民,因受客家人習俗的影響,除了按漢族人普遍的習慣,要在春節、清明、端午、中秋等傳統節日舉行慶典、祭典 和宴飲、游覽等活動之外,還特別注重立春、立夏、中元、重陽節
樣幾個節日。
春節 農歷正月初一至十五,俗稱「過年」是一年之中最隆重的傳統節日。除夕夜,長者通宵不眠,謂之「守歲」。到初一零點,家家鳴放鞭炮份揍新年,清晨起床,人人更新衣,晚輩拜尊長,尊長給小孩壓歲錢。舊習,這天不串門、禁掃地,忌污言穢語,以圖全年吉祥;有的全日吃素,以求全年老幼平安,解放後,不出門和禁掃地習俗漸除,市區居民串家走戶,親戚朋友互相拜訪,各級領導親臨生產第一線走訪堅持工作的人們。舊習初二始,走訪親友,登門拜年。說「健康長壽」、「萬事如意」等吉利話,主人隨即用臘味、糖果招待來客,陪客飲酒喝茶。從初一開始每日鳴放鞭炮焰火,玩耍各式燈彩,什麼龍燈、鯉魚燈、車子燈、跑蚤燈、 搶泡龍、擺字燈,各色各樣彩燈晝夜玩耍,直至元宵節。十五日元宵節更是熱鬧、各色燈彩、高蹺、獅舞在各處街巷村鎮翩翩起舞,爆竹轟鳴,鼓樂喧天,熱鬧非凡。舊時玩龍燈,謂能驅邪降福、大吉大利、國泰民安、風調雨順,所以燈隊來時,無論機關商店都爭相鳴爆迎接,高喊「龍來龍來,恭禧發財」、「龍燈到府上,四季保興旺」、「龍燈轉個身,今年賺萬金」等,以示吉祥,然後主人請吃茶喝酒或贈送紅包。農村花燈游村過屋,燈籠火把劃破長空,更是熱鬧異常。
立春 這一天,當立春時刻到來時,那怕是在半夜,人們也要點燃香燭,鳴放鞭炮,謂之「迎春」,接著便擺春酒,吃春卷,舊時還要耍春燈,以示慶賀。這一習俗自古不衰。它反映了贛州人對春的嚮往和摯愛。
清明 舊稱「三月節」。宋元以清明出遊為「踏青」,故又稱「踏青節」。這天家家戶戶多用三牲(豬、雞、魚)、米酒、香燭紙箔進行基祭。鄉村還有插柳技勸「三月三草」於門前之習俗。解放後,每逢清明節,各機關、團體、學校還組織青少年前往革命烈士陵園,祭掃烈士陵墓,緬懷烈士功績;在此前後的一段時間,也有沿襲古時踏青習俗,組織青少年去郊外游覽者,渭之「春遊」。
立夏 贛南的瑤族和畲族都將狗視為本民族的圖騰崇拜物,相傳立夏這天是狗的生日,家家都以米粉肉奉狗。贛州人受這一習慣的影響,沿襲下來,立夏這一夭,家家都要吃一頓米粉
肉和薤包子。
端午節 每年端午節前夕,贛州各處的農貿市場上都有艾草、楓樹葉、石菖莆、一掃光等鮮草出售。端午節這一天家家都要用這些鮮草烹水洗澡,據說除了可以健身之外,還可以驅邪。舊時這一天,戶戶門插菖蒲、艾葉,兒童佩帶香包和絲網雞蛋,當午還在房前屋後灑雄黃粉,然後設筵席合家飲雄黃酒。贛州三面臨江,每年端午節,章江、貢江都有龍舟大賽,是時沿河兩岸,人們邊吃粽子邊為龍舟賽吶喊。一千多年來,從未間斷。
中元節 贛州人稱中元節為「七月半」又稱鬼節。這一天家家都要為去世的親人備些紙錢,有的人還置些紙做的日用品,傍晚時,家家殺一隻鴨子,將鴨血濺在紙錢上,然後點燃香燭,將紙錢和冥物一同焚燒,謂之送給陰間的親人享用。
重陽節 贛州人過重陽節時居然很少人去登高,但家家戶戶都要飽食口頓「薯包」,那用腳板薯擂成泥漿狀,交加上麵粉或米粉,油炸而成香薯包。近年來每到重陽節,都有大量薯包上市,許多人家已不再自己動手油炸,這一習俗一直彼沿襲下來

『陸』 最古老的中華傳統美食有哪些

1、宮保雞丁

宮保雞丁是一道聞名中外的漢族傳統名菜。魯菜、川菜、貴州菜中都有收錄,關於宮保雞丁的歷史由來說法各異,有說和丁寶楨「太子少保」,人稱「丁宮保」有關,說他在四川任總督時比較喜歡用這道菜來宴請客人,受到了賓客的喜愛,因此,把他的家廚做的這道菜叫「宮保雞丁」。

部分人認為這道菜和左宗棠有很大關系,因為左宗棠有「左宮保」的稱號。後來這道菜還被傳到了國外,受到了許多人的愛戴。在國外,老早都把宮保雞丁認為是中國第一菜。

2、北京烤鴨

說到中國美食,無論是國人還是外國人,最先想到的必定是北京烤鴨,目前北京烤鴨已經被人們公認為國際名菜。此外,北京烤鴨的歷史也是十分悠久。早在南北朝時期,就有烤鴨的記載。

3、東坡肉

東坡肉距今已有千年歷史,屬浙菜菜系,是杭州名菜,深受各類人群的喜愛。相傳1080年北宋詩人蘇東坡在湖北黃岡時,當地多食豬肉,它想出了用慢火,少水,多酒的方法製作豬肉。蘇東坡在黃州任職沒多久,被排擠,後要求調往杭州,這道佳餚就流行於江浙地帶了。

4、麻婆豆腐

麻婆豆腐是川菜的代表菜之一,相傳於清朝同治年間,成都北郊的一家劉氏,因為面部有麻點被稱為」陳麻婆「,創制的燒豆腐,就有了「陳麻婆豆腐」。

清末詩人的《錦城竹枝詞》已有記載。主要原料由豆腐、香蔥、豆瓣構成,其特色在於「麻、辣、燙、香、酥、嫩、鮮、活」八字,味道好吃,回味無窮。

5、西湖醋魚

西湖醋魚浙江杭州傳統名菜,選用西湖鯤魚作原料烹制時火候要求非常嚴格,僅能用三四分鍾燒得恰到好處。起源於南宋臨安,一宋式兄弟,為叔嫂報仇前,嫂嫂給他做過一道酸甜味道的魚來告誡它生活的不易。

最終它功成名就,通過這道菜找到了嫂嫂。此典故耐人尋味,就像西湖醋魚一樣,吃起來酸甜回味,就像人生的酸甜苦澀一樣,發人省思。

6、叫花雞

叫花雞至今已經有五百多年的歷史,因其色澤明亮,芳香撲鼻,被載入《中國名菜譜》。相傳明末清初,常熟虞山麓有一叫化子,某天得一雞。

因沒有炊具調料,自創方法把雞做熟了。沒想到結果出乎意料,雞肉香氣四溢,吃起來滿口留香。叫化子抱雞狼吞虎咽,正被大學士錢牧齋路過,聞到香味就嘗了一下,味道特別,讓人難忘,回家命家人稍加調味如法炮製,味道更是鮮美無比。

『柒』 韶關本土的特色小吃有哪些

糍粑

『捌』 江南民間習俗

1、農歷二月十二日是百花生日,所以稱作「花朝節」。是日江南人有許多獨特的習俗。賞紅,按《清嘉錄》的記載,是指花朝節當天人們都會虔誠地給庭院中的花枝剪貼上七色彩繒,或紮上紅綠綢帶,插上小紅旗,向百花表示慶賀。據說花神生日而不去賞紅,花樹便會氣死。

2、所以這天,人們要給即給花木繫上綢帶,或掛上紅紙條,一時無數枝梢綵帶飄動,形成獨特的風景,難怪清人張春華《滬城歲事衢歌》感嘆:「春到花朝染碧叢,枝梢剪采裊東風。蒸霞五色飛晴塢,畫閣開尊助賞紅。」而清代蔡雲的詩:「 百花生日是良辰,未到花朝一半春。

3、紅紫萬千披錦綉,尚勞點綴賀花神。」詠的即是花朝節的景象。記載的正是人們給花樹賞紅、賀花神生日的故事。如今看來,這個「賞」字,恐怕兼有欣賞、賞給花樹的意思。踏青·飲酒·戴花 當日,江南人家喜相邀出城踏青。一邊談笑風生,一邊爭觀桃花。

(8)瑤族雄黃酒擴展閱讀:

1、廟會,江南舊時,各地幾乎都有花神廟。花朝節當天,花神廟邊多有廟會。舊上海,花朝節當日城內沉香閣特別熱鬧,因而清人秦榮光《上海縣竹枝詞》記述:「花朝十二賽花神,十九觀音佛誕辰。約伴向沉香閣去,桃花扇小杏衫新。」

2、花神燈,夜幕降臨,江南人家喜張「張花神燈」。該燈通常以當地所產可作傘面的半透明油紙「談箋」糊成,多呈傘形、六角,故也稱「涼傘燈」,上鏤人物、花卉、珍禽異獸。

『玖』 壯族有哪些習俗

做 糍 粑

解放前、後,桂中地區上林、忻城、來賓等地村民凡逢年過節,走親訪友,婚嫁喜事等興做糍粑。糍粑作小吃或禮品送人。

糍粑,系用上等糯米經浸泡,蒸熟後,將其倒入粑粑坎(石頭鑿成)里(如圖)兩人用木錘來回、上下地舂(錘),舂至無飯粒後,將其絞放在抹有食油(防粘桌)的桌面上,根據大小需要,捏成粑粑團,用手按壓整理成碗口大的圓餅。糍粑可以保存十幾天不會變質,食時將其在碳火上烘烤片刻,回軟後即可拌糖拌菜或素食。糍粑還可以切成顆粒狀的糍粑丁煮糖水食或泡水回軟後用油煎的別有風味的佐餐。

舂 牆

桂中地區上林、忻城、來賓等地舊時農村的住房多是泥舂的泥牆房,如今恐怕很多人只留在模糊的記憶中了。

舂牆的工具(如圖)有:牆板、牆錘、牆鏟、鉤擔、練板、泥箕、吊尺、水平尺、泥篩等。

舂牆時,先將牆板放在預先打好的地基上面,安好地龍天龍,把牆板紮好,即可往板內倒泥,倒一層舂緊一層,舂好一板,卸下牆板,再用細泥把牆兩邊補平,使其平整。

染 衣

舊時桂中地區上林、忻城、來賓等地因經濟條件所限,人們穿著較為簡單,穿的衣服有自己織的「家機布」縫的,有買「大鵬白」做的。這些都是白布,易臟,其他顏色的穿久了易褪色,所以都喜歡染一染使它翻新,像剛縫制的一樣,因而家家戶戶都種藍靛自製燃料。

自製藍靛染土白布也是農村壯族婦女的傳統手藝。婦女大多種藍靛,春種夏收,投入大水缸,浸至水變藍色且起泡沫,撈渣留水,投入適量石灰,用竹籠(豬仔籠)在缸中上下抖動百次左右,使水溶成淀液,待沉澱後棄水即成染料。

染布:先將有鹼性的草木燒成灰,濾水盛入大缸(如圖),投適量藍靛攪勻,過數天,然後反復投布,反復晾曬若干次,染至藍黑色(理想為准),最後用大石板將布滾壓滑溜便可裁衣。

補 鍋

舊時,桂中地區村民,烹、煮、炒、焗、煲的炊具都是生鐵鑄造的,使用久了都會損壞和破裂,丟掉又可惜,買新的又花錢。因此,很多人把它補一補,再用上幾年,既省錢又方便,所以農村就有了補鍋這個行業。

當時來補鍋師傅多是外地來的,他們能吃苦耐勞,不怕臟不怕累,串村走寨,風餐露宿,每到一處村寨,選擇一處空地做臨時工場立即作業。

補鍋工具有:一隻小風箱、一隻熔鑄爐、一些鐵枝、鐵鉗、廢鍋片、熔化杯、少許木炭等等(如圖)。擺好工具後,由一夥計到村頭巷尾去叫喊:補鍋啊!誰家有爛鍋拿來補啊!補鍋……

經這么一喊,有爛鍋的人,紛紛拿到工場,一時間,小小的工場就推滿各種爛鍋。

補鍋開始,先將木炭和碎鍋片放入熔化爐里,點火,拉動風箱鼓風,加熱熔化鐵片使其成為液態鐵水。再在鐵鍋的爛處清理缺口。用鋼匙從熔化杯里舀出一勺鐵水,倒在用草灰鋪墊的隔墊片上,將鐵水從鍋底的爛處下面壓上,另一隻手用隔墊從上面按下,鐵珠在縫口處擠壓扁平,封住了缺口,最後刷層泥漿,如縫口大,可連續操作。收勞務費按用勺鐵水多少而定的。

童 趣

城裡的兒童不一定了解農村兒童的樂趣,其實各有其樂;當今的農村兒童不一定了解舊時農村兒童的樂趣,其實當年也其樂無窮。以玩具為例,提起玩具,現在的人定會想:商店出售的洋娃娃、小狗小貓、小火車、小飛機、滑板滑輪車,還有遙控的飛機、坦克……變形金剛等等。

現要說的是過去孩子們就地取材,自作自製、自娛自樂的土玩具。這些玩具有竹製、紙制的等等(如圖)。各種各樣,品種多極了。現刊發文圖,想讓成年人回想少年的童趣,喚起熟悉的回憶,讓廣大村民和當今的農村兒童了解社會昨天和今天的變遷。

套 鳥

套鳥是桂中地區上林、忻城、來賓等地舊時兒童們愛玩的一種樂趣。每套住一隻鳥,既好玩又得食,真是高興又快活。

套鳥的套子有:竹樁、竹弓、竹篩、樹勾、踩棍、誘餌(穀子或玉米)等(如圖)。

裝套時將竹弓板回,用踩棍別住套繩,在踩棍下放置一串誘餌,靠近竹樁的一段套繩打上一個「豬腳套」(活套子),平放在誘餌上,小鳥遠遠見套架上有谷穗,便飛來覓食,當降落時踩在踩棍上,踩棍跌落,竹弓迅速彈出,覓食的小鳥還未反應過來,腳已被豬腳套套住了。

除了套鳥外,還有一種成年人玩的套鳥法,不同的是不同誘餌引誘貪食者,而是學雌鳥的叫聲,專套那些爭風吃醋的好鬥者。當然,現在提倡愛鳥、護鳥,這些只是童年的回憶。

閱讀全文

與瑤族雄黃酒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洛維斯紅酒怎麼樣 瀏覽:743
白酒t20什麼意思 瀏覽:544
白酒可以對什麼喝 瀏覽:115
長城紅酒一瓶喝不完能放多久 瀏覽:405
法國紅酒臭嗎 瀏覽:961
楓塔妮紅葡萄酒價格 瀏覽:160
法國葡萄酒的關稅 瀏覽:514
鹿頭的紅酒什麼牌子 瀏覽:961
93年矛藝白酒多少錢一瓶 瀏覽:594
濃烈的雄黃酒 瀏覽:954
法國人熱愛紅酒 瀏覽:680
怎麼就知道紅酒好不好 瀏覽:344
五大連池原漿一號啤酒廠 瀏覽:646
一瓶葡萄酒10萬什麼牌子 瀏覽:117
南非白葡萄酒savage 瀏覽:42
一頓白酒多少箱 瀏覽:553
哈爾濱啤酒與青島啤酒多少度 瀏覽:25
雷歐庭紅葡萄酒 瀏覽:812
後海啤酒多少錢一瓶 瀏覽:639
紅酒忌諱什麼葯一起吃 瀏覽:9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