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請問在湘潭哪裡能買到米酒
很多地方都可以買到啊,九總、東坪街道那邊也有賣米酒的啊,價格又不貴,有很多價格檔次的,從5元到20幾元的米酒都有啊
② 到了湖南有哪些一定要吃的當地美食
1、剁椒魚頭
毋庸置疑,毋庸置疑,它確是如今餐桌上最火的一道湘菜,也是湘菜的招版牌代表。確是如權今餐桌上最火的一道湘菜,也是湘菜的招牌代表。剁椒魚頭是湖南省的傳統名菜,屬於湘菜系。據傳,起源和清代文人黃宗憲有關。通常以鱅魚魚頭、剁椒為主料,配以豉油、姜、蔥、蒜等輔料蒸制而成。特別是這個辣,讓你辣得過癮,順帶可品出魚的鮮來,特別是剁椒的汁水滲到魚頭上,簡直妙不可言!
③ 湘潭有什麼有風味的小吃啊
1、紅月亮的魚頭
2、對河建設路口農家福手撕小鱉
3、馬家河的黑山羊
4、渙新街的魔芋鴨,熱魚
5、紅玫瑰的口味兔、口味蛇
6、平政路鐵駝、郭記的口味龍蝦、鹵味
7、牧羊人的唰羊肉
8、九匯巷又一村的口味雞
9、軍分區停車場對面貓記活魚的魚
10、對河潭魚頭的鰱子魚
11、沿江大道的河水煮河魚
12、望衡亭的洄渡魚 民主路有個夜宵攤子里的水餃也還不錯.
還有和平新村裡的一個吃家常肉的地方
還有就是江麓的狗肉...
華星對面巷子里的面....
基建營步步高對面的松花江吃東北菜、餃子 1、和平新村後麵店子就是從規劃局大門進去,名稱是夢緣酒家。
2、市政府對面的冰店叫新天地,夏天賣冰冬天賣羊毛衫,老闆喜歡聽王傑的歌。
3、板塘鋪的雞實際上是在荷塘,坐三路車可以到,一個很小的門面,在荷塘供銷社的對面,老闆姓代。荷塘供銷社隔壁小店的狗肉和鱖魚也不錯。
4、熙春路上的水煮田雞,我們經常光顧的是胖子夜宵。
5、現在14總航運碼頭的三毛河魚裡面的魚很好。
6、易家灣碼頭邊上的幾家魚店裡面的魚好鮮嫩,真正的河水煮河魚,又便宜又好吃。
7、芙蓉路口往二大橋方向的女蛇王餐館,裡面的蛇比較正宗。老闆是個女的。
再說幾個老的,現在沒有了的:
1、吉安路上的羅氏鴨子。現在沒有了,老闆跑到板塘鋪商業銀行邊上一條小巷子裡面開了一個白鴿酒樓,鴨子的味道還是沒有變。
2、狗肉村的狗肉。老闆姓張,原來在河東大道上面開,後來搬到吉按路,很久沒有去過了,現在好象沒有做了。
3、芙蓉路口原來的湘潭人家的家常飯菜。後來一把火燒了。我到外地旅遊,吃了幾天的白乾飯之後,最想的就是這里的家常飯菜。現在記憶最深的是這里的野豬肉、叫花子肉和黑麂子肉。
十八總的左氏河魚店裡面的魚真的好恰,只是價錢有點貴。
如果想要便宜一點的,可以到昭山的大門口那裡去,洄渡魚只要30元一斤,味道真的是很好!
還有基建營仁芳商場旁邊的涼皮
恩。。。還有。。民主路步步高旁邊一條¥%#%(具體怎麼說我也不曉得了)巷子里的雲吞
湘潭大學還有一個有名的 烏江魚 滿好吃的
市政府對面有個帥哥在賣涼皮哦.
下攝司半邊街的麻辣燙
韶山賓館四號樓的紅燒肉(選料極精,一頭豬只能作幾份,賓館規定一桌只能點一份,多要沒有了,80元一份,原來專門作給毛主席吃的)。
湘鄉棋榟橋的水煮刁子魚。
湘鄉特產的土蛋糕。
十八總開關廠邊上巷子里的臘味。
十七總換新巷裡的菌子。
二醫院後門後的吹魚吹肉。
建設南路工業品市場裡面有一家餐館的 泡腌魚 老乾媽爆肥腸 好恰得死,你們冒來過吧。他們那裡的大師傅是一個戴眼鏡的。餐館名字好像是叫華輝餐館
雨湖賣狗狗那邊的報刊亭邊上個賣泡菜的娭吉~
好吃
13、板塘鋪的狗肉、魚、雞(名字不記得) 其實臭乾子還是雨湖電信廣場那個地方的臭乾子好恰啊!還有河邊的臭乾子也好恰!
雨湖羅源廣場的雞腳抓子.爽 喇叭街口子的蒸餃,八仙橋麗紅麵粉館的米粉和干扣。大湖的大鬍子面館的面。九匯溝新梁街里頭的鍋餃。十八總大碼頭的米粉。
湘潭熙春路袁記酒家,那血鴨真正好恰
東坪鎮的狗肉,過去一問就知道. 往火車站這邊走的草塘菜場旁邊有個羅哥狗肉,生意好得不得了,就是現在分量少了一點;湘水人家的小炒仔鴨,辣得我鼻涕眼淚一起流;寶豐街的老鄉村的干鍋毛肚,麻辣鮮香,比嵐園的好恰多到,分量都多一些;老縣城的一兔兩恰,肉鮮嫩,骨頭入味,鹹鹹辣辣好下飯;三大橋下面的恰魚的地方,號稱是河水煮河魚,味道確實要比別的地方的好一些;還有楊家灣的大方,臘味生意好得不得了;水利局對面的多一鋒,味道要比其他分店的正得多。
板塘鋪羊村吃羊肉羊血.
三角坪體育中心體校對門的土雞不要錯過啊!
另外有人喜歡恰紅燒邊魚不?在沿江路河邊上望城裡頭走,有個湘哥餐館,那裡的紅燒邊魚是一絕啊,外焦里嫩,顏色都很誘人,香味就更不要說了,菜還在街對面就能聞到香味了,哈哈~~夏天的時候去吃飯,點了菜要等一個小時才能吃到的,停的車都排上百把米了!
在東湖路一直朝前面走,過了電視台後,左邊有幾家夜宵店,唯一有一家通宵營業的,一個魁梧的戴眼鏡的老頭是老闆,他那裡的唆螺特別夠味,好大好大一粒。味道特別好,而且好辣,辣得你又只想恰。我就最喜歡恰他那裡的唆螺了。順便吃下他那裡的蘭花乾子,也是好香的!
在城裡頭進去的口子,喇叭街,魚鄉村對面的一個小店子,那裡的蒸餃特別好吃,一直吃到晚上1、2點都是好幾桌人,冬天露天的,外面風好大不大,他那裡都可以坐得滿,可見生意之好,餃子之好恰。
14、熙春路的水煮青蛙
15、可可西餐廳的吉列豬扒
16、民主新村對面馬路的宵夜粥
17、大湖電影院附近宵夜鹵味,干扣面
18、江麓一罐香宵夜、小吃
19、一大橋下的燒烤和麻辣燙
④ 湖南湘潭有什麼特產
1.
湘蓮:湘潭有「中國湘蓮之鄉」的美稱,是歷代皇室貢品,「寸三蓮」馳名中外是蓮中珍品。湘潭湘蓮產量佔全國的63.4%,且質量均為上乘,年成交額1.2億元左右。全縣目前有4000多人從事著蓮子的種植、加工、販運。蓮子的系列產品及深加工也在不斷的發展。1992年中國國立商檢局對湘蓮測定認為,凈蓮肉含十八種人體不可缺少的微量元素、性平、味甘,具有降血壓、健脾胃、安神固精、潤肺、清心之效,蓮芯性味苦寒,有強心鎮靜、清熱平火、除煩利尿之功能。湘蓮被譽為中國南方「人參」.
2.
燈芯糕:燈芯糕是湘潭的傳統副食特產。它不僅形似燈芯,潔白柔潤,味道甜辣,清涼芳香,彎轉成圈而不斷,而且可以用火點燃,散發純凈的玉桂香味。而且打開一盒從第一根開始接連不斷到最後一根,不多不少整整24個小時。 湘潭製作燈芯糕,已經有400多年的歷史了。相傳,當時湘潭縣忠臣鄉,住著個叫易奎的窮書生,母子兩人相依為命,艱苦度日。易奎聰明好學,17歲就中了秀才。他本來第二年可以去考舉人的,為了照顧生病的老母,接連三次放棄了這種機會。到了28歲那年,母親說什麼也要上他去應考。考試完畢,他匆忙回家一看,嚇得目瞪口呆。原來老母已人事不知,口裡銜著一根燈芯。易奎心裡十分難過,後悔自己不該離開母親。他急得團團轉,東找西找終於找到一點糯米。他趕緊把糯米磨碎,放點糖,蒸成糕,切成燈芯模樣,一根根喂給母親吃,說也奇怪,喂著喂著,母親睜開了眼,很快還能說話了。易奎十分高興,逢人遍告。不久,來了喜報,他考取了舉人。這時,他母親也完全恢復了健康,真不雙喜臨門。從此,忠臣鄉一帶,家家戶戶都學著做這種糕,名字就叫「燈芯糕」。後為,燈芯糕傳到縣城,經過糕點作坊科學配料,反復試驗,精心製作,便成了湘潭的名貴食品。
燈芯糕採用上等糯米米粉、白糖、豬油、肉桂、紅絲作原料 ,140多年前,在清代咸豐年間全國名特產品博覽會上,湘潭燈芯糕被評為一等特產;1915年巴拿馬國際商品賽會上,受到各國代表的稱贊;1988年5月,又被評為湖南省「名糕點」。此後,燈芯糕的質量不斷提高,改用提煉過的純桂子油取代原配方中的肉桂粉,使產品的桂味更加純正濃郁,榮獲湖南省優秀產品的稱號.
3.
檳榔:檳榔可作葯用,性溫,味苦,主治蟲積、食滯、脘腹脹育、水腫腳氣等症。它又是一種果品,特別是在湘潭人的生活中,有著特殊的地位。湘潭人在相互客串中,待客可以不用煙,不用茶,只要敬上一口檳榔,就足以表示主人的誠意了。孩子還在襁褓之中,有的父母便會把一絲絲的檳榔讓小孩吸吮,真可稱得上是「奶操」。大街小巷的小商小販中,以賣檳榔的生意最好。遍布全市各個角落的檳榔攤子,竟有數萬個之多。 湘潭人吃檳榔很是講究。剛摘下的鮮果呈青色。形似鴨蛋而略短,先用水煮兩小時左右,使之變成棕紅色,再用煙薰七天七夜,就成了乾果。這道工序一般在產地完成。買回乾果後,用清水洗凈,用開水燙過,噴上少量糖精水,存放二十四小時左右,才可食用。食前用刀把檳榔剖成兩至四瓣,點上用石灰加飴糖熬成的鹵水,有的人還愛點上一滴桂子油,放入口中反復咀嚼,又甜又澀,芳香滿口,越嚼越有味,餘味悠長。一口好檳榔能嚼得人面頰潮紅,渾身燥熱,甚至遍體生津。嚼檳榔的樂趣如此,難怪湘潭人對它如此厚愛了.
4.
湘潭醬油:「到了湘潭,不買『龍牌醬油』,等於沒去。」此話並非無稽之談。湘潭素來有「醬油王國」之稱。 早在1915年,湘潭的龍牌醬油就與貴州茅台酒同時獲得「巴拿馬國際博覽會金獎」。湘潭龍牌醬油除有「取消澤鮮艷,醬香濃郁、滋 味鮮美、咸甜可口和久貯不變、無渾濁沉澱及霉花浮膜」等獨特優點外,還含有260多種香氣成分及人體所必需的氨基酸,乃上等營養佳品。龍牌醬油滴滴香濃 源遠流長,上世紀60年代前後出生的湘潭人,沒有誰不是吃龍牌醬油泡飯長大的。湘潭有句婦孺皆知的俚語??「龍牌醬油燈芯糕,砣砣妹子盡你挑」。這些足以證實龍牌醬油在湘潭人日常生活中的普及和必備。早在100多年前,清代大學者、著名書法家何紹基就在品味龍牌醬油做的佳餚後,留下了「三餐人永壽,一滴味無窮」的名句
湘潭制醬歷史悠久,《湘潭縣志》記載,早在清乾初年,湘潭就有了制醬作坊。湘潭市醬作業首創自清乾隆初年本縣商人龔裴然,當時龔慶祥齋酒醬作坊生產的醬油「汁農郁、色烏紅、香溫馨」,被稱為「色香味三絕」。 湘潭的龍牌醬油選用上等黃豆、麵粉為原料,採用獨特的傳統工藝釀造,具有色美味鮮、香味濃郁、咸中帶甜、久貯無渾濁、無沉澱、無霉花等特點。而首創原汁醬油的吳元泰、吳恆泰醬園是兩家百年老店。
1956年公私合營後,「兩吳」和「大豐」三大醬園合而為湘潭市制醬廠,產品商標就為「龍牌」,「龍」便正式成為了湘潭醬油的象徵。1965年12月,龍牌醬油被 評為中南五省優質出口的醬油;1978年6月,在全國出口醬油評議會上獲第一名;1981年和1985年,兩次獲得國家銀質獎。然而,這並非湘潭制醬同仁的終極目標,他們早已把目光投向了金牌。1985年第一個響應葉劍英委員長關於和平統一的「九條建議」,毅然從台灣歸來的馬璧教授,聽說家鄉的醬油兩 度「奪銀」,即興作詩道:「台北鄰商曝醬香,每聞此味憶家鄉,回歸喜見銀牌獎,預料金牌更閃光。」果然,「功夫到家福自來」,1988年12月27日,湘潭的龍牌醬油,終於獲得首屆食品博鑒會金獎。獲金獎後,中華全國歸僑聯合會主席張國基題詞致賀:「天廚臻味覺,鼎鑊賴調和。」
湘潭龍牌醬油之所以能香滿天下,是因為選料、製作乃至儲具都十分講究。主料採用脂肪、蛋白質含量較高的澧河黑口豆、荊河黃口豆和湘江上游所產的鵝公豆。輔料食鹽專用福建結晶子鹽;胚 缸則用體薄傳熱快、久儲不變質的蘇缸。生產中,浸籽、蒸煮、攔料、發酵、踩缸、曬坯、取油七道一序,環環相扣,嚴格操作,一絲不苟。生產醬油外,還有原醬伏醬、紫油蘿卜、紫油姜,歷來深受廣大消費者的歡迎。特別是紫油姜久負盛名,它採用在白露前出土形似人指掌、桿斷無筋、枝長瘦、荷口短的優質嫩姜,經精細加工,最後以龍牌醬油浸泡,其味道鮮美,咸辣可口,清香細嫩,是增進食慾的佳品.
5.
湘黃雞: 湘黃雞,是產於湖南的黃雞,又稱三黃雞。湘黃雞軀體大小適中,成雞一般重1600克,結構勻稱,頭小,單冠,腳矮,頸短。公雞前胸寬闊,毛色金黃帶紅,軀體秀麗而英武,啼聲響亮而清脆;母雞軀體較短,背寬,後軀渾圓,腹部柔軟而富彈性,產蛋性能好。湘黃雞的葯用價值較高,能補虛損,健脾胃,強筋骨,調經血,止白帶,是婦科要葯,久病體虛者和產婦燉食湘黃雞,尤有滋補、強身健體、促進恢復的功效.
6.
火焙魚:湘潭、湘鄉、韶山等地農村,四時都有火焙魚。此魚煎炒蒸食均可,加上辣椒、大蒜、紫蘇、藿香等佐料,味道極佳 ,是下飯的上 等菜。火焙魚的製作是:將小魚去掉內臟,用鍋子在火上焙乾,冷卻後,以谷殼、花生殼、桔子皮、木屑等薰烘。這種魚不僅好吃,也便於攜帶和收藏。更因火焙魚是毛主席生前最愛吃的食品之一而名揚四海,現在成了一些賓館、酒店的桌上的佳餚。並冠以毛家火焙魚的美稱.
7.
鄉里臘味:湘潭,湘鄉,韶山鄉下都有薰制臘菜的習慣.製法一般是冬至後取鮮肉切成條塊,用鹽腌漬兩三天,晾乾,以糠殼,癟谷,木屑,花生殼等煙火薰烤,成臘黃色即成.因以農 歷十二月(臘月)薰制的最好,故稱冬臘肉,味香可口,且不像鮮肉油膩,許多人都喜歡吃,深受消費者歡迎.
8.龍口荸薺:薺,又名馬蹄、烏芋、地栗,俗稱慈菇,是一種多年生草本植物。
荸薺各處都有,但湘潭縣龍口產的最著名。那裡水源充足,土壤肥沃,農戶幾乎家家種植,年產量在20萬公斤以上。龍口荸薺顆粒碩大、皮薄、汁多,肉細味甜,外形扁圓、平滑,呈深栗色或棗紅色。它含有豐富的澱粉、蛋白質、脂肪、磷、鈣,鐵質及硫胺素、尼克酸,抗壞血酸、胡蘿I、素等。它生吃,嚼來滿口甜汁;去皮加糖熟食,是筵席上有名的甜菜。荸薺還具有較高的葯用價值:地上部分性平味苦,能除濕熱、利尿;球莖性寒味甘,有解熱、健胃、明目、消渴、治黃疸、解除便秘、抑制綠濃桿菌的作用。中醫臨床常用於早期高血壓,慢性腎炎、紅眼腫痛等疾病。用荸薺與石膏煎水服,可預防流行性腦膜炎;用它與海蜇頭和水煎服,可治陰虛、痰熱、高血壓等病。民間還有將荸薺搗爛成汁後調活蚯蚓,待其化水後敷治燒傷或燙傷,有一定療效.9.湘鄉烘糕:湘鄉烘糕自清雍正元年(1723),由縣城天元齋齋館研製成功以來,歷200餘年而不衰。
1.
湘蓮:湘潭有「中國湘蓮之鄉」的美稱,是歷代皇室貢品,「寸三蓮」馳名中外是蓮中珍品。湘潭湘蓮產量佔全國的63.4%,且質量均為上乘,年成交額1.2億元左右。全縣目前有4000多人從事著蓮子的種植、加工、販運。蓮子的系列產品及深加工也在不斷的發展。1992年中國國立商檢局對湘蓮測定認為,凈蓮肉含十八種人體不可缺少的微量元素、性平、味甘,具有降血壓、健脾胃、安神固精、潤肺、清心之效,蓮芯性味苦寒,有強心鎮靜、清熱平火、除煩利尿之功能。湘蓮被譽為中國南方「人參」.
2.
燈芯糕:燈芯糕是湘潭的傳統副食特產。它不僅形似燈芯,潔白柔潤,味道甜辣,清涼芳香,彎轉成圈而不斷,而且可以用火點燃,散發純凈的玉桂香味。而且打開一盒從第一根開始接連不斷到最後一根,不多不少整整24個小時。 湘潭製作燈芯糕,已經有400多年的歷史了。相傳,當時湘潭縣忠臣鄉,住著個叫易奎的窮書生,母子兩人相依為命,艱苦度日。易奎聰明好學,17歲就中了秀才。他本來第二年可以去考舉人的,為了照顧生病的老母,接連三次放棄了這種機會。到了28歲那年,母親說什麼也要上他去應考。考試完畢,他匆忙回家一看,嚇得目瞪口呆。原來老母已人事不知,口裡銜著一根燈芯。易奎心裡十分難過,後悔自己不該離開母親。他急得團團轉,東找西找終於找到一點糯米。他趕緊把糯米磨碎,放點糖,蒸成糕,切成燈芯模樣,一根根喂給母親吃,說也奇怪,喂著喂著,母親睜開了眼,很快還能說話了。易奎十分高興,逢人遍告。不久,來了喜報,他考取了舉人。這時,他母親也完全恢復了健康,真不雙喜臨門。從此,忠臣鄉一帶,家家戶戶都學著做這種糕,名字就叫「燈芯糕」。後為,燈芯糕傳到縣城,經過糕點作坊科學配料,反復試驗,精心製作,便成了湘潭的名貴食品。
燈芯糕採用上等糯米米粉、白糖、豬油、肉桂、紅絲作原料 ,140多年前,在清代咸豐年間全國名特產品博覽會上,湘潭燈芯糕被評為一等特產;1915年巴拿馬國際商品賽會上,受到各國代表的稱贊;1988年5月,又被評為湖南省「名糕點」。此後,燈芯糕的質量不斷提高,改用提煉過的純桂子油取代原配方中的肉桂粉,使產品的桂味更加純正濃郁,榮獲湖南省優秀產品的稱號.
3.
檳榔:檳榔可作葯用,性溫,味苦,主治蟲積、食滯、脘腹脹育、水腫腳氣等症。它又是一種果品,特別是在湘潭人的生活中,有著特殊的地位。湘潭人在相互客串中,待客可以不用煙,不用茶,只要敬上一口檳榔,就足以表示主人的誠意了。孩子還在襁褓之中,有的父母便會把一絲絲的檳榔讓小孩吸吮,真可稱得上是「奶操」。大街小巷的小商小販中,以賣檳榔的生意最好。遍布全市各個角落的檳榔攤子,竟有數萬個之多。 湘潭人吃檳榔很是講究。剛摘下的鮮果呈青色。形似鴨蛋而略短,先用水煮兩小時左右,使之變成棕紅色,再用煙薰七天七夜,就成了乾果。這道工序一般在產地完成。買回乾果後,用清水洗凈,用開水燙過,噴上少量糖精水,存放二十四小時左右,才可食用。食前用刀把檳榔剖成兩至四瓣,點上用石灰加飴糖熬成的鹵水,有的人還愛點上一滴桂子油,放入口中反復咀嚼,又甜又澀,芳香滿口,越嚼越有味,餘味悠長。一口好檳榔能嚼得人面頰潮紅,渾身燥熱,甚至遍體生津。嚼檳榔的樂趣如此,難怪湘潭人對它如此厚愛了.
4.
湘潭醬油:「到了湘潭,不買『龍牌醬油』,等於沒去。」此話並非無稽之談。湘潭素來有「醬油王國」之稱。 早在1915年,湘潭的龍牌醬油就與貴州茅台酒同時獲得「巴拿馬國際博覽會金獎」。湘潭龍牌醬油除有「取消澤鮮艷,醬香濃郁、滋 味鮮美、咸甜可口和久貯不變、無渾濁沉澱及霉花浮膜」等獨特優點外,還含有260多種香氣成分及人體所必需的氨基酸,乃上等營養佳品。龍牌醬油滴滴香濃 源遠流長,上世紀60年代前後出生的湘潭人,沒有誰不是吃龍牌醬油泡飯長大的。湘潭有句婦孺皆知的俚語??「龍牌醬油燈芯糕,砣砣妹子盡你挑」。這些足以證實龍牌醬油在湘潭人日常生活中的普及和必備。早在100多年前,清代大學者、著名書法家何紹基就在品味龍牌醬油做的佳餚後,留下了「三餐人永壽,一滴味無窮」的名句
湘潭制醬歷史悠久,《湘潭縣志》記載,早在清乾初年,湘潭就有了制醬作坊。湘潭市醬作業首創自清乾隆初年本縣商人龔裴然,當時龔慶祥齋酒醬作坊生產的醬油「汁農郁、色烏紅、香溫馨」,被稱為「色香味三絕」。 湘潭的龍牌醬油選用上等黃豆、麵粉為原料,採用獨特的傳統工藝釀造,具有色美味鮮、香味濃郁、咸中帶甜、久貯無渾濁、無沉澱、無霉花等特點。而首創原汁醬油的吳元泰、吳恆泰醬園是兩家百年老店。
1956年公私合營後,「兩吳」和「大豐」三大醬園合而為湘潭市制醬廠,產品商標就為「龍牌」,「龍」便正式成為了湘潭醬油的象徵。1965年12月,龍牌醬油被 評為中南五省優質出口的醬油;1978年6月,在全國出口醬油評議會上獲第一名;1981年和1985年,兩次獲得國家銀質獎。然而,這並非湘潭制醬同仁的終極目標,他們早已把目光投向了金牌。1985年第一個響應葉劍英委員長關於和平統一的「九條建議」,毅然從台灣歸來的馬璧教授,聽說家鄉的醬油兩 度「奪銀」,即興作詩道:「台北鄰商曝醬香,每聞此味憶家鄉,回歸喜見銀牌獎,預料金牌更閃光。」果然,「功夫到家福自來」,1988年12月27日,湘潭的龍牌醬油,終於獲得首屆食品博鑒會金獎。獲金獎後,中華全國歸僑聯合會主席張國基題詞致賀:「天廚臻味覺,鼎鑊賴調和。」
湘潭龍牌醬油之所以能香滿天下,是因為選料、製作乃至儲具都十分講究。主料採用脂肪、蛋白質含量較高的澧河黑口豆、荊河黃口豆和湘江上游所產的鵝公豆。輔料食鹽專用福建結晶子鹽;胚 缸則用體薄傳熱快、久儲不變質的蘇缸。生產中,浸籽、蒸煮、攔料、發酵、踩缸、曬坯、取油七道一序,環環相扣,嚴格操作,一絲不苟。生產醬油外,還有原醬伏醬、紫油蘿卜、紫油姜,歷來深受廣大消費者的歡迎。特別是紫油姜久負盛名,它採用在白露前出土形似人指掌、桿斷無筋、枝長瘦、荷口短的優質嫩姜,經精細加工,最後以龍牌醬油浸泡,其味道鮮美,咸辣可口,清香細嫩,是增進食慾的佳品.
5.
湘黃雞: 湘黃雞,是產於湖南的黃雞,又稱三黃雞。湘黃雞軀體大小適中,成雞一般重1600克,結構勻稱,頭小,單冠,腳矮,頸短。公雞前胸寬闊,毛色金黃帶紅,軀體秀麗而英武,啼聲響亮而清脆;母雞軀體較短,背寬,後軀渾圓,腹部柔軟而富彈性,產蛋性能好。湘黃雞的葯用價值較高,能補虛損,健脾胃,強筋骨,調經血,止白帶,是婦科要葯,久病體虛者和產婦燉食湘黃雞,尤有滋補、強身健體、促進恢復的功效.
6.
火焙魚:湘潭、湘鄉、韶山等地農村,四時都有火焙魚。此魚煎炒蒸食均可,加上辣椒、大蒜、紫蘇、藿香等佐料,味道極佳 ,是下飯的上 等菜。火焙魚的製作是:將小魚去掉內臟,用鍋子在火上焙乾,冷卻後,以谷殼、花生殼、桔子皮、木屑等薰烘。這種魚不僅好吃,也便於攜帶和收藏。更因火焙魚是毛主席生前最愛吃的食品之一而名揚四海,現在成了一些賓館、酒店的桌上的佳餚。並冠以毛家火焙魚的美稱.
7.
鄉里臘味:湘潭,湘鄉,韶山鄉下都有薰制臘菜的習慣.製法一般是冬至後取鮮肉切成條塊,用鹽腌漬兩三天,晾乾,以糠殼,癟谷,木屑,花生殼等煙火薰烤,成臘黃色即成.因以農 歷十二月(臘月)薰制的最好,故稱冬臘肉,味香可口,且不像鮮肉油膩,許多人都喜歡吃,深受消費者歡迎.
8.龍口荸薺:薺,又名馬蹄、烏芋、地栗,俗稱慈菇,是一種多年生草本植物。
荸薺各處都有,但湘潭縣龍口產的最著名。那裡水源充足,土壤肥沃,農戶幾乎家家種植,年產量在20萬公斤以上。龍口荸薺顆粒碩大、皮薄、汁多,肉細味甜,外形扁圓、平滑,呈深栗色或棗紅色。它含有豐富的澱粉、蛋白質、脂肪、磷、鈣,鐵質及硫胺素、尼克酸,抗壞血酸、胡蘿I、素等。它生吃,嚼來滿口甜汁;去皮加糖熟食,是筵席上有名的甜菜。荸薺還具有較高的葯用價值:地上部分性平味苦,能除濕熱、利尿;球莖性寒味甘,有解熱、健胃、明目、消渴、治黃疸、解除便秘、抑制綠濃桿菌的作用。中醫臨床常用於早期高血壓,慢性腎炎、紅眼腫痛等疾病。用荸薺與石膏煎水服,可預防流行性腦膜炎;用它與海蜇頭和水煎服,可治陰虛、痰熱、高血壓等病。民間還有將荸薺搗爛成汁後調活蚯蚓,待其化水後敷治燒傷或燙傷,有一定療效.9.湘鄉烘糕:湘鄉烘糕自清雍正元年(1723),由縣城天元齋齋館研製成功以來,歷200餘年而不衰。
9 烘糕:曾以烘糕作士軍糧,戰後呈皇帝及朝廷大臣品嘗,倍受贊譽,被欽定為貢品。1932年曾送芝加哥博覽會展出。1937年湖南各界攜烘糕赴滬慰勞十九軍將士,對抗日將士鼓舞極大。烘糕以上等白米、白糖為原料,經浸米、磨粉、篩粉、拌糖、上匣、劃片、烘焙等工序製成。象牙色、落口溶、火炙香、清純爽口,營養豐富;因不含油鹽,又系直接火烤而成,故衛生無菌,便於保存,既可作旅行干糧,又可作嬰兒代乳食品,尤宜家庭備用,饋送親友.
⑤ 湘潭有什麼地方特色小吃好吃
毛家菜因抄毛主席故鄉而聞名,毛家紅襲燒肉主席贊不絕口。正宗的毛家飯店位於湘潭
韶山沖,這里的紅燒肉選的是五花腩,把五層三花的肚腩肉用冰糖八角桂皮先蒸再炸後
入鍋放豆豉作料,做法非常講究和復雜。做好的毛家紅燒肉色澤金黃油亮,肥而不膩,
十分的香潤可口。
湘潭的特產,在很久以前是2樣:「燈芯糕」,用糯米為原料做的,約12厘米長,細細的四方形,吃起來有甜甜的、清涼的感覺。「龍牌醬油」,是一種發酵法制的醬油,味道很鮮濃。
可是,這兩樣東西實在是太普通了,尤其是這么多年過去了,隨著改革開放和外商的進入,好吃的點心各地都有,而廣東的「生抽」也逐漸取代了醬油來燒菜。可憐的湘潭,這么多年沒什麼變化,在改革的時代,湘潭是個掉隊的城市。
說了半天,我不得不遺憾地告訴你,湘潭沒什麼特色好吃的東西(指可以帶回去給你的東西),但是湘潭餐館里的菜還是做得很好吃的,色、香、味都不錯,只是味比較重。在湖南省,菜的口味僅次於長沙。
⑥ 長沙特產有什麼可以帶
1、長沙臭豆腐
長沙臭豆腐是湖南長沙傳統的特色名吃,長沙當地人又稱臭內乾子。色墨黑,外焦里容嫩,鮮而香辣。 焦脆而不糊、細嫩而不膩、初聞臭氣撲鼻,細嗅濃香誘人。
2、長沙口味蝦
長沙口味蝦是一道,非常有特色的地方風味小吃,主要製作食材是小龍蝦,配料是干辣椒、食鹽、胡椒粉,通過大火燒制而成。
3、湘綉
湘綉,湖南省長沙市特產,中國國家地理標志產品。
湘綉是中國四大名綉之一,是以湖南長沙為中心的帶有鮮明湘楚文化特色的湖南刺綉產品的總稱,它起源於湖南的民間刺綉,吸取了蘇綉和粵綉的優點而發展起來,已經有2000多年歷史。
4、長沙棕編
長沙棕編是以棕葉編制而成的小工藝品,被譽為「江南一絕」。 長沙棕編屬於非物質文化遺產,願其發揚光大,以歷史和現代的題材,編制出豐富多彩的工藝品,為弘揚中華民族文化,為增強民族的凝聚力,為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發揮應有的作用。
5、溈山毛尖
溈山毛尖是長沙寧鄉特產,也是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產於湖南省寧鄉縣水溈山的溈山鄉。溈山為高山盆地,自然環境優越,茂林修竹,奇峰峻嶺,溪河環繞,蘆花瀑布一瀉千丈,常年雲霧飄渺,罕見天日,素有「千山萬山朝溈山,人到溈山不見山」之說。
⑦ 湖南湘潭的鄉間風俗有哪些形式是什麼樣的
如: 邵陽市抄
正月初一早上必吃油煎糍粑,鄰里拜年,初二出嫁女兒回娘家拜年,初五破五,十五元宵節做湯圓食之。
三月三薺菜煮雞蛋。
五月初五端午節,包粽子插艾蒿另有艾蒿煮水沐浴等,女婿送粽子至岳家。邵東還有稱五月初五為小端午,五月十五為大端午,也有包粽子一俗,但不似小端午風行。
六月早稻收割有嘗新一俗,現已少見。
七月初七有乞巧小孩子拜鄉間小橋為親娘者,謂之橋親娘,傳如此小孩能茁壯成長。七月初十左右開始中元節,放鞭炮燒紙錢迎接逝去先人謂之接老客,十四放鞭炮燒紙錢送之走謂之送老客。期間天天上供燒紙並以爛熟綠豆為餡做糯米粑粑以油桐樹葉裹之謂之桐子葉粑粑上供。
八月十五中秋節。
九月初九重陽節,敬老而已
十二月二十四謂之小年,家家大掃除,亦隆重過之。小年以後開始舂糍粑殺年豬。俗傳小年以後死人皆為閻王誤做年豬收之,故喪家秘不發喪直至翌年破五之後。大年三十舉家團圓,鄉間多在中午團年。
另,邵陽習俗酒席在中午舉行。
⑧ 湘潭市有什麼好吃的
1紅月亮的魚頭
2對河建設路口農家福手撕小鱉
3馬家河的黑山羊
4渙新街的魔芋鴨,熱魚
5紅玫瑰的口味兔、口味蛇
6平政路鐵駝、郭記的口味龍蝦、鹵味
7牧羊人的唰羊肉
8九匯巷又一村的口味雞
9軍分區停車場對面貓記活魚的魚
10對河潭魚頭的鰱子魚
11沿江大道的河水煮河魚
12望衡亭的洄渡魚 民主路有個夜宵攤子里的水餃也還不錯.
13河東電纜廠菜場對面的居民區里有個搞唆螺的很贊哦。我每年夏天都在那裡吃消夜的。那個味道啊,沒話說,老闆娘很胖,態度不好,但為了美食……我還是堅持拉!~
14還有和平新村裡的一個吃家常肉的地方
15還有就是江麓的狗肉...
16華星對面巷子里的面....
17基建營步步高對面的松花江吃東北菜、餃子 1、和平新村後麵店子就是從規劃局大門進去,名稱是夢緣酒家。
18市政府對面的冰店叫新天地,夏天賣冰冬天賣羊毛衫,老闆喜歡聽王傑的歌。
19板塘鋪的雞實際上是在荷塘,坐三路車可以到,一個很小的門面,在荷塘供銷社的對面,老闆姓代。
20荷塘供銷社隔壁小店的狗肉和鱖魚也不錯。
21 熙春路上的水煮田雞,我們經常光顧的是胖子夜宵。
22現在14總航運碼頭的三毛河魚裡面的魚很好。
23易家灣碼頭邊上的幾家魚店裡面的魚好鮮嫩,真正的河水煮河魚,又便宜又好吃。
24芙蓉路口往二大橋方向的女蛇王餐館,裡面的蛇比較正宗。老闆是個女的。「燈芯糕」,用糯米為原料做的,約12厘米長,細細的四方形,吃起來有甜甜的、清涼的感覺。「龍牌醬油」,是一種發酵法制的醬油,味道很鮮濃。
可是,這兩樣東西實在是太普通了,尤其是這么多年過去了,隨著改革開放和外商的進入,好吃的點心各地都有,而廣東的「生抽」也逐漸取代了醬油來燒菜。可憐的湘潭,這么多年沒什麼變化,在改革的時代,湘潭是個掉隊的城市。
說了半天,我不得不遺憾地告訴你,湘潭沒什麼特色好吃的東西(指可以帶回去給你的東西),但是湘潭餐館里的菜還是做得很好吃的,色、香、味都不錯,只是味比較重。在湖南省,菜的口味僅次於長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