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從紹興小吃看紹興歷史文化
你好!
歷史文化名城——紹興
紹興在我心裡,就象是一位渾身透著歷史文化的朋友,讓我這個對中華歷史文化有著濃厚興趣的人不得不去拜訪。
零七年八月五日下午我從杭州乘車來到了這個隨處皆文化,皆風景,皆歷史,皆靈性的城市。紹興的確是個人傑地靈的地方,自古濟濟多名士。古今卓越的學術和藝術成就,名垂宇宙;歆動千古的逸聞韻事,蹤跡歷歷可尋。
王羲之的別業戒珠寺,為賣扇老嫗書扇的題扇橋,蘭亭修楔的流觴曲水,陸游悲吟《釵頭鳳》的沈園池台,徐渭的青藤書屋,魯迅的百草園,蔡元培故居,城南的秋瑾故宅和暢堂,城中的周恩來祖居百歲堂-----,處處使人流連,目迷心醉。在紹興客運中心下車後,才下午4點,我不顧旅途勞累,就租一輛人力三輪車去參觀魯迅故居。
魯迅故居是一所青瓦粉牆、磚木結構、坐北朝南的六進大宅院,建於清代嘉慶年間,距今已有二百餘年歷史。穿過台門斗,隔一個小天井,便是一間普通的泥地平房,往東走過側門,繞過拐彎處的石欄水井,沿長廊進內,就是當年魯迅一家的住處。還看到魯迅家的廚房,當年閏土的父親就在此作過雜務,現在還保存著過去的灶台、炊具等。又過三間平屋就是百草園,《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描寫了百草園的斑斕色彩、無限童趣,百草園里的矮牆,是魯迅當年「翻斷磚,找蜈蚣,按斑蝥的地方,」那原來的矮牆,現在用木柵欄圍起來了。接著步行到三味書屋,三味書屋是清末紹興城有名的私塾。書屋前靜靜的溪水,那掛著松下白鹿的白牆,他曾經偷偷看過小人書、描過畫的課桌,那個鞭策了他一生的「早」字。
書屋外還有一排光滑的石桌,據說他以前就在這樣的石桌上練字,書桌依舊,保持原貌。看著盛滿魯迅童心的百草園,具有我國江南民族特色的三味書屋,讓我更對魯迅先生所經歷的滄桑、成長的社會環境以及他光輝的戰斗的一生產生一種敬佩之情。走出魯迅故里,我踏著步行街上的石板路,看到街兩旁都是一間間列開的商店,做的買賣自然是紹興傳統特產:黃酒、霉乾菜、臭豆腐等。周圍的商店名大都借用了魯迅作品中的人名、地名等。
如「未庄酒店」、「阿Q酒店」、「孔乙己土特產商店」、「七斤嫂土特產商店」等等,不勝枚舉。我在「潘大姐正宗臭豆腐」的醒目招牌站下,從店內飄出的炸臭豆腐的味道,其實我知道臭豆腐「好臭」,反而有點「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的感覺,聞到卻是一種清香。我一個人要了一小份,端上桌來,咬上一口,發覺外面炸得微黃酥脆,裡面的豆腐是嫩滑的,蘸上一點花生醬或蕃茄醬,味道好極了。一小碟只有五、六小塊豆腐,不一會兒功夫就被我風卷殘雲消滅掉了,摸摸嘴,真有點意猶未盡。
走出小吃店,躍入眼簾的就是魯迅筆下大名鼎鼎的「咸亨酒店」,門前有一幅對聯:「小店名氣大、老酒醉人多」,很是相得益彰。我是不好酒的,不然倒可以進去喝上幾杯,來一碟茴香豆,燙一壺紹興老酒。酒店前的招牌人物則是立在門前的「孔乙己」塑像,「孔乙己」著一件玄色長衫,身子側倚在櫃台上,櫃台上置放一隻盛茴香豆的小碟子,他左臂抬至胸,右手握著一酒碗,一副潦倒又憂郁的神情。這里的商家充分利用並挖掘魯迅這塊無形資源來進行招攬及經營生意,也算是紹興「名人經濟」的一大特色吧。看看天色已晚,
更有疲倦之感,我就在附近找了個旅館住下。晚上整理一下筆記,洗完澡後舒舒服服的睡了。第二天早六點醒來,感覺精神倍增。吃了早點後,接著,我來到了沈園。沈園為宋代江南著名園林,集紹興歷史文化、古典園林於一體,人文與自然巧妙融合。沈園是個很小的園子,裡面的亭台樓閣,一壇幽水,曲徑通幽處更是鳥語花香。碧綠蔥蔥的竹子倒也把她勾畫得小巧玲瓏,又透出小家碧玉的秀美。
相傳,唐琬是陸游的表妹,人稱才女,兩人情投意合,19歲時嫁於陸游,才子佳人,理當是又一對趙明誠、李清照,但卻被陸母生生拆散了。 陸游在沈園遊玩的時候,意外地碰到了唐琬和趙士誠夫婦。陸游在粉牆上寫下古來今往誦傳不絕的愛情名詞《釵頭鳳》: :「紅酥手,黃滕酒,滿城春色宮牆柳。東風惡,歡情薄。一懷愁緒,幾年離索。錯!錯!錯! 春如舊,人空瘦,淚痕紅悒鮫綃透。桃花落,閑池閣。山盟雖在,錦書難托。莫!莫!莫!」次年,唐琬獨自一人又來到沈園,和詞一首: 「世情薄,人情惡,雨送黃昏花易落。曉風乾,淚痕殘。欲箋心事,獨語斜闌。難!難!難! 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鞦韆索。角聲寒,夜闌珊。
怕人尋問,咽淚妝歡。瞞!瞞!瞞!」 唐琬就從此鬱郁寡歡,不久就病逝了。 他們兩人的詞被並排拓印在一面牆上,看到牆上陸游和唐婉分別所作的《釵頭鳳》讓人頓覺悲涼,那段凄美的愛情故事彷佛近在眼前……生命有盡頭,愛情沒有盡頭,能千古流傳的,都是愛的神話。游完沈園,幾位戴著烏氈帽的人力車夫走過來,問我去老街玩否?其中一個人攤開一本宣傳畫冊就向我滔滔不絕地介紹起了那邊的景緻,還說可以一邊帶我逛完整個街區,一邊給我當導游一路解說,還可以順便幫我照照相。我們經過價格商量後,我乘坐上「烏氈帽」的黃包車,向紹興老街「倉橋直街」進發。一坐上車,「烏氈帽」就向我介紹起紹興的「三烏」和「三缸」:
「三烏」指的是烏篷船、烏氈帽和烏乾菜(即霉乾菜);「三缸」指的是酒缸、染缸和醬缸。「如果不知『三烏』和『三缸』,等於枉來一趟紹興!」進入錯落有致的老街區,「烏氈帽」向我解說道,環山河兩岸和倉橋直街兩側的民居,大多建於清代,粉牆烏瓦,磚木結構,色彩平和,尺度宜人。特別是沿街保存的40多個台門,差不多都是石庫門框,黑漆門扇,石板天井,青磚地坪,木雕漏窗,木板樓面,老虎天窗,風火山牆,瓦陳屋脊,外觀樸素平實,而內質典雅含秀,散發著紹興民居特有的那種「書卷氣」。
這些承擔著歷史記憶的民居建築,如今仍然以民居住宅為主,酒店、茶樓、客棧、美容、古玩以及土特產之類的店鋪點綴其間,通常都是一兩間店面,木板排門,依然當年景象。故名「老街」,被評定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地區遺產保護優秀獎」。途徑一個當鋪,「烏氈帽」說這就是魯迅小時候家貧時曾經去當過東西的鋪子,我下去看了看,斗大的「當」字在木版門上非常醒目,我走進去感受了一下,頗有那麼幾分古色古香的當鋪味道。
然後「烏氈帽」把我拉到一家酒鋪門前,說這家酒鋪產的酒才是最正宗的黃酒,其他的地方,魚龍混雜,則很難說得清。紹興黃酒以花雕和會稽山最負盛名,這里主要出產花雕酒。謂之「花雕」,源自裝酒的瓶子雕琢有花鳥蟲魚等圖案而得名。走入店家,我果然看到有一小姑娘正在那裡聚精會神給一個酒瓶雕花描金,就像在雕琢工藝品。出了酒肆,我們來到八字橋旁,橋是古石橋,古樸大方,上面爬滿了綠色的青藤,小河從橋下緩緩流過,兩岸都是白牆黑瓦的民居,還有人在河邊用最古老的方式在洗衣。我在橋邊留影後,沿河而走,又來到「寶珠橋」,古橋在雨濕寒梢中更顯得古遠幽靜。聽說這座七邊形拱橋的歷史已經上百年了。相傳乾隆皇帝下江南曾來到這個橋頭上遊玩時,一不小心把一顆寶珠墜落到橋下的小河裡。故名「寶珠橋」。
登上古橋,觀小橋流水人家,是紹興到處可見的一道亮麗風景線,詩情畫意盡在不言中。老街的盡頭是水上戲台,就是魯迅筆下的社戲演義之處。「烏氈帽」介紹說,你若乘上烏篷船,徜徉在稽山鏡水間,不僅能領略水鄉澤國之佳景,還可看到悠久歷史養成的固有風俗。家家臨水,戶戶枕河,劃只小船可以串門訪友。我的眼前彷彿浮現出迅哥兒正和一幫小夥伴們坐在烏蓬船上一邊磕瓜子,一邊看著戲台上演戲的情景。在水上戲台前留影後,我們又游覽了「青藤書屋」、「蔡元培故居」、「秋瑾故居」、「周恩來祖居」等名人故居。「青藤書屋」是一個幽靜的小園,兩間舊式的平屋,位於紹興前觀巷的青藤書屋,以它特有的魅力吸引著中外遊客。這里是我國古代十大畫家之一的徐渭誕生和讀書的地方。這里不僅可以看到這位才華橫溢的藝術家和文學家的不朽作品,還能了解到這位幽默大師不阿權貴的品格和其一生的坎坷遭遇。「蔡元培故居 」是被各界尊之為「學界泰斗、人世楷模」的蔡元培先生的誕生地,它位於紹興市區筆飛弄的故居內。蔡元培字鶴卿,號孑民,是我國近代著名的民主革命家、教育家和科學家。故居主體建築坐北朝南,共三進,自南而北依次為門廳、大廳、樓房。門廳與廂房、大廳與樓房之間均有天井相隔,是紹興傳統的「台門」建築。 「秋瑾故居」 位於塔山南麓。「莫道女兒非英物,夜夜龍泉壁上鳴」。古樸幽靜的故居,盛滿一代女中英傑的豪氣壯志。秋瑾,號競雄,清末女革命家,1907年在紹興軒亭口就義。 「和暢堂」保存完好,建築風格頗具清代江南水鄉的民居特色。「周恩來祖居」 位於紹興城內勞動路。史料記載,周恩來是宋著名理學家周敦頤的後裔。其先輩輾轉遷徒,於明代洪武年間定居紹興府。清康熙戊寅,祖上王氏壽百歲,清廷授「百歲壽母」匾額,遂有「百歲堂」之稱。周恩來祖上世居於此。一九三九年三月,周恩來曾在此從事抗日革命活動,並留下不少珍貴文物。游完名人故居,接近中午十二點,我付給烏氈帽車費。
結束了此次紹興古城之游。盡管是一次比較短暫的旅遊,但紹興這座歷史文化名城的名人、店鋪、石街、情物讓我銘記在心。「鑒湖越台名士鄉,憂仲為國痛斷腸。劍南歌接秋風吟,一列氤氳入詩囊。」這是毛澤東1961年9月「紀念魯迅八十壽辰」的一首七絕詩。紹興之所以被毛澤東稱為:「名士鄉」真不為過。就是這句踐艱苦奮斗、發奮圖強,陸游憂仲為國、至死不忘,蔡元培海納百川、兼容並包,魯迅甘為孺子、勇敢硬骨,周恩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精神,啟迪了一代又一代的華夏兒女,也顯示了紹興這座歷史文化名城的不同凡響之處。
㈡ 關於紹興老台門建築的介紹
大台門
台門前有石板平鋪的曬谷場,台門有兩扇寬闊的大門,入門仰望,有一橫匾,映入眼簾的是兩個醒目的大宇「進士」。旁有題跋,為大清乾隆某某年某某科第幾名之類。頭道門至二道門間為門斗。跨過高高的門檻後,為一天井,然後為正廳,名「觀聚堂」。一副楹聯:承祖父訓克勤克儉,教子刊、賢唯讀唯耕。左右兩側為偏廳。正廳顯得很有氣派,四根粗大的木質圓柱,昂然挺立,地面鋪著平坦的地磚。大廳上方懸掛著有盤龍圖案精雕細刻的木質吊籃,這裡面存放什麼東西,誰也不知道,或許是清代朝廷封誥之類。總之,這貼有金箔的盤龍吊籃是可仰望而不可觸摸的東西。
正廳後還有中廳、後廳。廳與廳之間有天井相隔,中廳、後廳各有東西廂房,三個廳的兩側為住房,有樓上樓下,形成東、西兩條弄堂。一個家族,子孫繁衍,這里常常提及的是大房如何如何,二房、三房這樣那樣。那時以多子多孫為「福」,故大台門里兒童成群,有時老人們指著孩子說,這是三房裡的老四,那是大房裡老二家的三孫子。人丁興旺,熙熙攘攘。
據老人們說,這觀聚堂為上溯五代的祖先憑多年做官的俸祿,花好幾萬兩銀子精心建造。我們紹興這地方,讀書人多,官多,師爺多,台門就多。周圍方圓三里就有五座台門,如「春官第」、「西園」。台門大同小異,又各具特色。有的近似宙宇殿堂,官家氣派;有的多房間、多樹木、綠木扶疏,宜室宜家。台門里的人時聚時散,時興時衰。「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正常年景,逢年過節,回家省親,外出做官的、經商的、教書的人如鴻雁歸來,紅燭高照,家庭團聚,喜氣盈門。或老人做壽,兒孫成親,鑼鼓喧天,鞭炮齊鳴,熱氣騰騰。一當過了元宵,辦完了喜事,人們都紛紛外出,求升遷、求發財、求養家蝴口,各自南北奔波,台門也就歸於靜謐。
抗日戰爭爆發,兵荒馬亂。工廠關門,商店倒閉,經濟凋敝,百業蕭條,台門里在外做事的男人們紛紛失業,或先或後地回家避難來,台門里又熱鬧起來了。不過和太平時期正常年景時的心情是不同的。回來的人,一臉苦相,凄凄惶惶地說:「唉,日本兵打進來,到處殺人放火,真慘,回到家裡,總算撿了一條命,不知將來日子怎麼過呀!」老人和妻子笑語溫馨安慰說:「回來哉,好咯,好咯,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趁此將息將息。天無絕人之路,苦日腳總會出頭的。」家人捧出熱氣騰騰的洗臉水和洗腳水,洗涮完後,又端上一碗熱氣騰騰的糖氽雞蛋。也許是當地的風俗,當家人從外地歸來,一要洗去路上風塵,二要吃上糖氽雞蛋這道點心,心頭含有甜甜蜜蜜,又生生不息的意思。台門里的女人當年如花似玉,灼灼其華,慕名嫁入這大台門,新婚燕爾,十天半月後,夫君到外地或做官或經商或教書,勞燕分飛。幾度寒暑,歲月悠悠,鴻雁傳書,終於妻子獲悉丈夫將要回來,便梳妝打扮,登上樓台,極目遠眺。如今丈夫來到面前怎不喜出望外!遠道歸來的男子不禁潸然淚下,內心激動,喃喃自語:「回到家裡溫馨、舒坦,外頭戰火紛飛,家裡還安穩,家,就是避風的港灣,歇腳的去處。」這台門雖然仍那樣寬闊,庭院深深,但已陳舊破敗。不過,在遊子心中卻是童年玩耍之所,父母居住之地,魂牽夢繞的地方。
台門里還有人家的當家人至今未歸,漂泊在外,父母妻兒更牽腸掛肚,提心吊膽,到鎮上去看航船。等船上最後一個人登岸,仍不見自己的家人歸來,便黯然神傷,依門依閭地守望著。「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郵差進村,眾人相望,不知有沒有自己的家信,有沒有匯款?誰家新媳婦能收到丈夫來信又有匯款,左鄰右舍都羨慕得很,小姐妹不無調侃地唱起小調:「小白菜,嫩艾艾,丈夫出門到上海,洋鈿一百一百寄回來。」新媳婦臉上泛起紅暈,不好意思地說:「這年頭,太平無事就上上大吉了,伊良心好,月月帶鈔票來,我心裡過意不去。」小姐妹說:「這叫夫妻恩愛。」哈哈哈……在那年月,這種笑聲,難得!
戰亂時,男人回家與家人廝守在一起,雖平安無事,也不再寂寞,但坐吃山空,一兩年下來,一家家都支撐不住了,開始當賣度日了,台門里日益呈現衰敗景象。周圍的農家雖長期艱苦度日,但農田裡一年四季總多少有些收獲,一會兒蠶豆上市,一會兒麥子收割,主糧呀,副糧呀,南瓜呀,蔬菜呀,著實使台門里的人家望而生羨。
觀聚堂台門雖掛著「唯讀唯耕」的楹聯。但實際上沒有一戶人家是真正務農的,祖上所謂的「耕」,實際上是指出租土地給農民,讓農民去耕的意思。在那戰亂年代,只讀不耕的人家,沒有收入,哪能生存?
先前,鄰近的農民缺農本,或青黃不接時常向台門里人家借點錢,小額借貸在悄悄進行。而後時易勢變,戰亂年代台門里人家紛紛失業,轉而向農家借錢借糧。又不時傳出台門里的某家一件皮袍子換了幾斗米,銅火鍋、香爐換了幾升蠶豆,物物交換在悄悄地進行。台門里的人家風光不再,男人們都紛紛外出謀事去了,只要能蝴口能生存就滿足了。台門里又平靜了,歸於貧困的靜寂。
台門里的內當家們
她們向農民學習養家禽,台門里雞聲咯咯,台門前小河中的鴨子、白鵝在水中悠遊覓食。農諺日:「讓鵝吃(吃田中的剩餘的稻穀及青草)、讓鵝劃(水中游)六十天就好賣。」「麻花鴨,叫嘎嘎,游入水中吃魚蝦,天天生鴨蛋,主人稱我黃金鴨。」
她們也種蔬菜,在宅邊種上一畦碧綠的蔬
菜,眼前種子播下去,青蔥的菜苗長出來,雨水澆灌,舒展枝葉,生長壯大,及時採摘,怎不喜悅?
她們起早落夜地紡紗,每紡一斤紗可以賺六七兩的棉花錢,一天也只能紡幾兩紗,收益是很少的,但日積月累,不無小補。
台門里的婦女,先前被鄰近的農家稱為「太太」、「少奶奶」的,於今她們都向.農家打招呼,千萬不要那樣稱呼了,不如叫我某某嫂好了。
紹興以釀造業著稱,有千百年的歷史,紹興老酒,在中國,誰人不知,哪人不曉?紹興人對釀酒、制醬、腌萊耳濡目染,很快掌握要領,嫻熟其事。她們做酒制醬時的情形,雖事隔多年,仍歷歷在目。做酒,採取股份制,以三斗糯米為一股,湊成後幾石糯米做一大缸。先將糯米浸入水中,然後將糯米蒸熟,糯米飯加上酒葯,均勻拌和,置於缸中,用稻草蓋實,呈密封狀。經發酵,酒味芳香撲鼻。掀開一看,就是通常見到的甜酒釀,亦稱老醪。糯米飯一分為二,一為酒漿,二為酒糟,由技術專精的「做酒師傅」攜帶專門的釀酒工具,進行蒸餾。蒸餾過程屏退左右,只見灶上爐火熊熊,一覺醒來,大功告成。黃酒徐徐灌入酒壇,用泥封蓋;蒸餾而成的白酒裝成若千瓶,酒糟一大堆;合夥的人家按比例領取黃酒、白酒和酒糟。台門里人家只需少量酒糟,用來腌糟魚、糟肉、糟雞,多餘的酒糟附近的農戶早巳訂好,無償贈送。那酒糟是農民養豬的上等精飼料,這是物盡其用,無任何浪費。
「行得春風有夏雨」,純朴的農民感恩圖報,蠶豆上市或春筍出土,農民便帶著蠶豆、鮮筍進入台門,分別向相關人家送上,笑容滿面地說:「這蠶豆、春筍都是新鮮咯,東西不多,千里鵝毛一片心,請太太、少奶奶、小少爺嘗嘗。」內當家們說:「真不好意思,謝謝你一片好心,稱呼要改一改,現在我們也是普通人家。」農民說:「勿客氣,叫慣哉,不過讀書人家總會發的,這是好打包票的。」彼此在熱情交談中話別,溫情脈脈。
冬令時節,家家買幾百斤大白菜,堆黃,一層菜,撒上一層鹽,層層疊疊,腌制咸白菜。當地風俗請小男孩在一層層的菜上腳踏,使鹽分入菜,滿滿一缸,上面蓋幾十斤重的石頭,壓得嚴嚴實實,三周左右腌萊就製成了。腌菜分生吃、熟吃兩種吃法,蒸煮加水謂熟腌菜;腌菜取來將菜心切細,澆上麻油,謂生腌菜。兩種吃法,各有風味。油菜、芥菜(雪裡蕻)腌制後,即可佐餐,若在太陽下暴曬,鹹菜水分漸漸蒸發,呈琥珀色,褐中透紅,菜香撲鼻,即為馳名遐邇的紹興梅乾菜了。梅干萊燒肉,是江、浙、滬一帶的名菜,在海外也受青睞。
紹興人還善於制醬。麵粉與黃豆、蠶豆加水拌和做成面團,讓其發酵,置於缸盆中,加紗罩或玻璃罩,在太陽下暴曬,漸漸流出的液汁為醬油,沉澱呈糊狀之物質為醬。黃瓜等置於醬中暴曬,則為醬瓜。老豆腐切成小塊,讓其在一定溫度下發酵,加黃酒、花椒,便製成美味可口的乳腐。
台門里的內當家們在那苦難的年代,克勤克儉,操持家務。在男人外出「打工」,收入菲薄的境況中,敬老扶幼,頑強地生存下來,令人可敬可佩。
㈢ 紹興有什麼風俗
紹興習俗:大禹陵風箏節、會稽山櫻花節、蘭亭國際書法節、紹興黃酒節、公祭大禹、魯迅故里過大年、吼山桃花節、柯岩香林桂花節
1、大禹陵風箏節,時間:3月22日-4月15日,地點:會稽山
2、會稽山櫻花節,時間:3月25日至4月15日,地點:會稽山櫻花林
3、蘭亭國際書法節,時間:每年農歷3月初3到4月,地點:蘭亭
4、紹興黃酒節,時間:每年10月。紹興黃酒節始於1991年,旨在弘揚紹興黃酒文化,擴大黃酒在國內外的知名度;並以紹興黃酒為載體,開展一系列的經貿洽談、招商引資、技術人才引進、旅遊項目推介等活動,促進紹興與外界在經貿、科技、人才、旅遊的全方位合作。
5、公祭大禹,時間:清明節,地點:會稽山。新中國成立後,黨中央和人民政府一直都重視大禹陵,民間祭禹也斷續進行。1995年,在大禹陵舉行了「浙江省暨紹興市各界公祭大禹陵典禮」,這是新中國第一次公祭活動。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紹興
㈣ 有關紹興習俗的問題
你乾脆直接問,有什麼迷信活動就可以了,習俗就是迷信!樓上的所列舉的有哪個不是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