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紹興黃酒哪個牌子好求推薦
塔牌、唐宋、越品、古越龍山、東方紹興。以上五個品牌的黃酒質地醇厚,口感好,值得推薦。
5、東方紹興:它的歷史要從明代說起,當時它只是紹興縣里的一家小酒坊,後來逐漸的擴大變為了一家大酒廠,並且延續到今天。酒廠因占據著優異的地理位置,所以是以水質清冽的鑒湖水做原料,製造的黃酒有著清甜甘醇的口感。
(1)紹興雄黃酒擴展閱讀
1、在飲用時,品質好的黃酒具有滋潤、豐滿、濃厚的口感,有甜味和稠粘的感覺。而我們聽到的所謂酒的「老」、「嫩」則是指其酸味的含量多少,它是對酒的滋味起著很重要的緩沖作用的。
2、如果是釀造的黃酒的話,一般具有比較明顯、濃郁的原料香味,而若是勾兌過的黃酒,不僅沒有原料的香味,而且還有一種刺鼻的酒精味道。
② 紹興黃酒與養生保健的目錄
1.什麼叫黃酒?
2.黃酒就是米酒嗎?
3.漢至隋時期黃酒釀造技術如何?
4.唐宋時期黃酒釀造技術如何?
5.元明清時期黃酒釀造技術如何?
6.紹興黃酒在古代的發展如何?
7.紹興黃酒在近代的發展如何?
8.紹興黃酒在現代的發展如何?
9.紹興有名的酒坊和酒廠有哪些?
10.紹興黃酒的釀造技術可分為哪幾個階段?
11.黃酒的品種有哪些?
12.國家標准中黃酒是如何分類的?
13.按釀造方法可將黃酒分為哪幾類?
14.按原料和釀酒用曲可將黃酒分為哪幾類?
15.黃酒的原料有哪些?
16.紹興黃酒包括哪些品種?
17.紹興黃酒釀造工藝有哪些特色?
18.紹興黃酒成為酒林珍品的原因是什麼?
19.酒葯和麥曲在釀酒中有何作用?
20.什麼叫淋飯酒?
21.什麼叫攤飯酒?
22.紹興黃酒的設備、工藝有何特點?
23.紹興黃酒的成品包裝有何特點?
24.紹興黃酒業近年來取得了哪些科研成果?
25.紹興黃酒的陶制飲具有哪些?
26.紹興黃酒的非陶制飲具有哪些?
27.紹興酒俗有哪些?
28.什麼叫婚嫁酒和生喪酒?
29.什麼叫歲時酒、時節酒和生活酒?
30.紹興酒令有哪些?
31.什麼叫字詞令和詩語令?
32.什麼叫花草魚蟲令?
33.什麼叫骰子令?
34.什麼叫拳令?
35.國家對黃酒業發展的政策是什麼?
36.黃酒產業的現狀如何?
37.紹興黃酒產業的出路在何方?
38.為什麼說黃酒是「液體蛋糕」?
39.為什麼說紹興黃酒適合不同人群飲用?
40.為什麼說黃酒中的蛋白質為酒中之最?
41.黃酒中低聚糖的含量和作用如何?
42.黃酒中含有哪些無機鹽和微量元素?
43.黃酒中含有哪些生理活性成分?
44.黃酒中含有哪些維生素?
45.黃酒有哪些葯用價值?
46.為什麼說黃酒為「百葯之長」?
47.黃酒不同飲用方法的保健作用有何不同?
48.黃酒的質量指標有哪些?
49.黃酒在烹調中的作用有哪些?
50.黃酒有哪幾種飲法?
51.如何選購和保藏紹興黃酒?
52.紹興黃酒有何獨特的葯用價值?
53.紹興黃酒的營養功能和調味功能有哪些特色?
54.過度飲酒可出現哪些症狀?
55.什麼是適度飲酒?
56.適量飲酒對健康有益的證據有哪些?
57.黃酒對人體健康有哪些好處?
58.飲酒與冠心病的關系如何?
59.為什麼說黃酒變質不宜飲用?
60.為什麼說要倡導科學飲酒?
61.冠心病和高血壓患者可飲酒嗎?
62.夏天飲紹興黃酒有何功效?
63.冬天飲紹興黃酒有何作用?
64.飲用紹興黃酒應注意哪些事項?
65.酒後飲茶有何利弊?
66.為什麼說煙酒不能同用?
67.煙酒不分家的危害有哪些?
68.嗜酒者易飢餓的原因是什麼?
69.哪些人不宜喝黃酒?
70.適量飲酒可防癌嗎?
71.服哪些葯前後不能飲酒?
72.紹興黃酒的下酒菜有哪些?
73.人們對黃酒的認識上有哪些誤區?
74.健康飲酒的原則是什麼?
75.飲酒時應忌哪些事項?
76.為什麼規定酒後禁止駕車?
77.為什麼說酒後看電視利少弊多?
78.酒後頭痛的原因是什麼?
79.如何防治酒後頭痛?
80.酒後口渴的原因是什麼?
81.酒後是臉紅好還是臉白好?
82.為什麼說打鼾者應戒酒?
83.紹興黃酒越陳越好嗎?
84.飲酒可以禦寒嗎?
85.為什麼說新婚夫婦不宜飲酒?
86.為什麼說兒童和青少年不宜喝酒?
87.為什麼酒後不宜懷孕?
88.為什麼說孕婦不宜喝酒?
89.老年人飲酒應注意哪些?
90.嗜酒可致癌嗎?
91.女性經期喝酒的危害有哪些?
92.飲酒的量多少才合適?
93.醉酒的原因是什麼?
94.醉酒有哪些表現?
95.如何應對醉酒者?
96.解酒的方法有哪些?
97.哪些食物可解酒後不適?
98.為什麼說空腹飲酒對身體不利?
99.為什麼酒與柿子、涼粉不可同時吃?
100.飲酒最佳的間隔時間是多少?
101.為什麼說節假日飲酒要防急性胰腺炎?
102.過量飲酒對人體有哪些危害?
103.過量飲酒對肝臟的危害有哪些?
104.為什麼說過量飲酒可致高血壓和冠心病?
105.什麼叫假日心臟綜合征?
106.什麼是酒精性心肌病?
107.急性酒精中毒如何分類?
108.急性酒精中毒應如何治療?
109.慢性酒精中毒應如何治療?
110.酒精導致神經系統損傷的機制是什麼?
111.過量飲酒易致中風嗎?
112.什麼是胎兒酒精綜合征?
113.什麼是酒精性肌病?
114.什麼是酒精性痴呆和腦萎縮?
115.什麼是酒精性周圍神經病?
116.什麼是酒精性弱視?
117.什麼是酒精性小腦變性?
118.什麼是威爾尼克腦病?
119.什麼是柯薩可夫精神病?
120.什麼是戒酒綜合征?
121.戒斷綜合征應如何治療?
122.飲酒對性功能的影響如何?
123.為什麼說過量飲酒可引起失眠?
124.為什麼說端午節應慎用雄黃酒?
125.過量飲酒對胃腸道有何影響?
126.過量飲酒對呼吸道的影響如何?
127.過量飲酒可致高脂血症嗎?
128.過量飲酒可致貧血嗎?
129.解酒中葯湯劑有哪些?
130.解酒丸(丹)有哪些?
131.解酒散有哪些?
132.食物中的解酒湯有哪些?
133.解酒果菜汁有哪些?
134.解酒葯茶有哪些?
135.葯酒是如何起源的?
136.葯酒有何特點?
137.葯酒可治療哪些疾病?
138.服用葯酒的原則是什麼?
139.服用葯酒有哪些注意事項?
140.葯酒製作前應做哪些准備工作?
141.製作葯酒有哪些方法?
142.治療呼吸道疾病的葯酒有哪些?
143.治療消化系統疾病的葯酒有哪些?
144.治療心血管疾病的葯酒有哪些?
145.治療泌尿系統疾病的葯酒有哪些?
146.治療血液系統疾病的葯酒有哪些?
147.治療內分泌疾病的葯酒有哪些?
148.治療糖尿病的葯酒有哪些?
149.治療肥胖和高脂血症的葯酒有哪些?
150.治療痛風的葯酒有哪些?
151.治療結締組織病的葯物有哪些?
152.治療神經系統疾病的葯酒有哪些?
153.治療精神疾病的葯酒有哪些?
154.治療男性疾病的葯酒有哪些?
155.治療傳染性疾病的葯酒有哪些?
156.治療腫瘤的葯酒有哪些?
157.治療皮膚病和外傷的葯酒有哪些?
158.治療骨科疾病的葯酒有哪些?
159.治療婦科疾病的葯酒有哪些?
160.延年益壽的葯酒有哪些?
③ 雄黃酒與黃酒是不是同一種酒
雄黃酒和黃酒是不同的。
雄黃酒,用研磨成粉末的雄黃泡製的白酒或黃酒,回漢民族傳統節答日端午節的飲品。
雄黃酒需在太陽下曬,有的從五月初一曬到初五。作為一種中葯葯材,雄黃可以用做解毒劑、殺蟲葯。於是古代人就認為雄黃可以剋制蛇、蠍等百蟲,「善能殺百毒、辟百邪、制蠱毒,人佩之,入山林而虎狼伏,入川水而百毒避」。雖然雄黃酒里含砷化合物,砷元素是砒霜的主要成分,但是少量的砷是對身體有益的。
黃酒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酒類之一,源於中國,且唯中國有之,與啤酒、葡萄酒並稱世界三大古酒。約在三千多年前,商周時代,中國人獨創酒麴復式發酵法,開始大量釀制黃酒。黃酒產地較廣,品種很多,著名的有山東即墨老酒、江西吉安固江冬酒,無錫惠泉酒、紹興狀元紅、紹興女兒紅、張家港的沙洲優黃、吳江的吳宮老酒、百花漾等桃源黃酒;上海老酒、鶴壁豫鶴雙黃、福建閩安老酒、江西九江封缸酒、江蘇白蒲黃酒(水明樓)、江蘇金壇和丹陽的封缸酒、河南雙黃酒、廣東客家娘酒、張家口北宗黃酒和紹興加飯酒(花雕酒等)、廣東珍珠紅酒等。
④ 雄黃酒怎麼做的
主料
糯米10斤
黃酒小曲18克
方法/步驟
1
清洗容器,清洗的時候要注意缸沿也要清洗,用開水浸泡了下缸體,算是殺菌。
把麥曲加入
加水為18斤,加水後感覺到了整個的上浮
將飯團翻過來,打散,攪拌,密封。到此為止工作算是完成一大半了。
剩下的時間就是靜待發酵了,一般一星期左右發酵完成,當然溫度是很重要的。
溫馨小提示
1
酒類發酵的最佳適宜溫度是25-35度,如果你在冬天釀酒的話,最好採取保溫措施。可以搞幾個泡沫盒子圍起來。
2
發酵完成後,把酒糟過濾出來,此時黃酒酒味有點新,就是越陳越香嘛。
3
建議取一半解饞,另一半封缸繼續陳釀,別有風味哦。
⑤ 請問黃酒可以加熱喝嗎
黃酒可以加熱喝。
黃酒在稍稍加熱之後就會散發出濃郁的酒香,並且這個味道非常的柔和。在這個時候飲用,不僅能夠品嘗到味道香甜的酒香,同時對於我們的身體健康也是非常有利的。
最好是將黃酒加熱到三十八攝氏度左右,這樣在加熱的過程中,黃酒中一些對於人體健康無益的物質就會揮發掉,例如甲醇、醛還有醚等等有機化合物。同樣一些脂類惡芳香類的物質也會隨著的溫度的上升而進行蒸騰,這樣就會令黃酒的味道更加愛的甘香醇厚。
所以說,黃酒燙熱了喝有利於身體健康。除了能夠有效的祛寒、活血之外,對於一些手足麻木、風濕關節炎以及跌打損傷具有很好的療效。
(5)紹興雄黃酒擴展閱讀:
黃酒還有以下兩種常見喝法:
1、冰鎮黃酒
冰鎮黃酒的方法非常的簡單,一般只需要在超市所買來的黃酒直接放入冰箱的冷藏室中,然後將溫度控制在三攝氏度左右,這樣過一段時間之後就可以直接嘗到美味的冰鎮黃酒了。除此之外,也可以在常溫下,在黃酒之中加入冰塊,攪拌之後服用,能夠給黃酒帶來不一樣的感覺。
2、佐餐黃酒
黃酒還能夠當作一種日常做飯的調味品,不同的菜搭配不同的酒,這樣不僅能夠領略到美酒的不同風味,同時也能夠令菜的口感上更加的多元化。通常情況下,黃酒比較適合搭配一些蔬菜類或者海蜇皮這些冷盤。
除此之外,也可以作為一種加飯酒,和一些肉類還有大閘蟹等等配合,這樣不僅能夠達到除腥味的目的,同時還能夠提升食材本身的鮮味;另外一種半甜型的黃酒則是比較適合和雞鴨這種肉類混合,能完美的提升食材的味道。
參考資料:人民網:經常喝黃酒的好處以及注意事項
⑥ 雄黃酒是什麼酒紹興人端午節喝的雄黃酒是怎麼做的
據李時珍的《本草綱目》記載:「雄黃性味辛溫有毒,具有解蟲蛇毒燥濕,殺蟲祛痰功效。」古人根據這一經驗認為「雄黃主治百蟲毒、蛇虺毒」。在沒有碘酒和紅葯水消毒的年代裡,用白酒浸雄黃,再泡上幾塊白礬,待酒揮發幹了,便成了雄黃礬。將這種雄黃礬用水打濕塗抹在被蚊蟲叮咬的皮膚上,可起到「消毒解癢」的作用。因此,每逢端午節,人們把房子打掃干凈,在房內特別是食物貯藏室、廚房灑上雄黃水,用以殺死或防止毒蟲。
從現代科學的角度看,飲雄黃酒是有害的。趙之珩解釋說,雄黃,別稱雞冠石,是一種礦物,內含砷、汞等有害物質。砷通過消化進入人體後,日久便會損傷肝臟。
由此可見,如果趁端午節喜慶之時,過多地飲雄黃酒,勢必嚴重危及身體健康,即使飲少量對身體也是有害的。
因為端午節是五毒出沒的季節,所以才有喝雄黃酒的習慣。
⑦ 紹興名酒
花雕酒
女兒紅
⑧ 雄黃酒哪裡有啊主產地在哪些地方
雄黃酒是用雄黃研抄磨成粉末襲的雄黃泡製的白酒或黃酒,一般是在端午節飲用。大多產地江南地區。
雄黃酒是用研磨成粉末的雄黃泡製的白酒或黃酒,中華民族傳統節日端午節的飲品。雄黃酒需在太陽下曬,有的從五月初一曬到初五。作為一種中葯葯材,雄黃可以用做解毒劑、殺蟲葯。
於是古代人就認為雄黃可以剋制蛇、蠍等百蟲,「善能殺百毒、辟百邪、制蠱毒,人佩之,入山林而虎狼伏,入川水而百毒避」。古人不但把雄黃粉末撒在蚊蟲孳生的地方,還飲用雄黃酒來祈望能夠避邪,讓自己不生病。從現代醫學的角度來看,雄黃是一種含砷的化學物質,本身具有毒性,食用可能會對人體造成損害。
(8)紹興雄黃酒擴展閱讀
喝雄黃酒的注意事項
雄黃的主要化學成分是有毒的二硫化二砷,加熱後經化學反應變成三氧化二砷,也就是砒霜。人如果誤服,5~50mg即可引起急性砷中毒,中毒表現為惡心、嘔吐、腹痛、腹瀉或水樣大便,便中帶血,同時伴有肝、脾、腎功能損害,血壓下降和循環衰竭,甚至出現中樞神經系統麻痹、意識模糊、昏迷等。
⑨ 紹興哪裡可以買到雄黃粉的直接是雄黃酒就更好了!蜈蚣都上床了、急!!!
雄黃很毒的,一般葯店都沒賣
⑩ 紹興端午習俗
但願能幫到你,希望採納!
農歷五月初五為端午節,又稱端陽節、午日節、艾節、端五、重午、午日、夏節。雖然名稱不同,但各地人民過節的習俗是相同的。端午節是我國二千多年的舊習俗,每到這一天,家家戶戶都懸鍾馗像,掛艾葉菖蒲,賽龍舟,吃粽子,音雄黃酒,游百病,配香囊,備牲醴。
端午節的第一個意義就是紀念歷史上偉大的民族詩人屈原。屈原,名平,是戰國時代的楚國人,生於楚威王五年夏歷正月初七,或謂生於楚宣王二十七年,卒於楚襄王九年。
端午節的第二個意義是伍子胥的忌辰。伍子胥名員,楚國人,父兄均為楚王所殺,後來子胥棄暗投明,奔向吳國,助吳伐楚,五戰而入楚都郢城。當時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屍三百,以報殺父兄之仇。吳王闔廬死後,其子夫差繼位,吳軍士氣高昂,百戰百勝,越國大敗,越王勾踐請和,夫差許之。子胥建議,應徹底消滅越國,夫差不聽,吳國大宰,受越國賄賂,讒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賜子胥寶劍,子胥以此死。子胥本為忠良,視死如歸,在死前對鄰舍人說:"我死後,將我眼睛挖出,懸掛在吳京之東門上,以看越國軍隊入城滅吳。"便自刎而死,夫差聞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屍體,裝在皮革里於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傳端午節亦為紀念伍子胥之日。
端午節第三個意義是為紀念東漢孝女曹娥救父投江而死。曹娥是東漢上虞人,父親溺於江中,數日不見屍體,當時孝女曹娥年僅十四歲,晝夜沿江號哭。過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
後抱出父屍。就此傳為神話,繼而相傳至縣府知事,令度尚為之立碑,讓他的弟子邯鄲淳作詩辭頌揚。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紹興,後傳曹娥碑為晉王義所書。後人為了紀念曹娥的孝節,在曹娥投江之處興建曹娥廟,她所居住的村鎮改名為曹娥鎮,曹娥殉父之處定名為曹娥江。
端午節第四個意義是紀念現代革命女詩人秋瑾。秋瑾是六月五日殉國,後人為敬仰其詩,復哀其忠勇事跡,乃與詩人節合並舉行紀念,而詩人節亦因紀念愛國詩人屈原而定為端午節。秋瑾字睿卿競雄,號鑒湖女俠,小字玉姑,浙江紹興人,幼年擅長詩、詞、歌、賦,且喜騎馬擊劍,有花木蘭、秦良玉在世之稱。28歲時參加革命,影響極大,預謀起義,開會時為清軍所捕,不屈,於光緒三十三年六月五日在紹興軒亨口英勇就義。
懸鍾馗像:鍾馗捉鬼,是端午節習俗。在江淮地區,家家都懸鍾馗像,用以鎮宅驅邪。唐明皇開元,自驪山講武回宮,瘧疾大發,夢見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紅無襠褲,偷楊貴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繞殿而跑。大鬼則穿藍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明
皇喝問,大鬼奏曰:臣姓鍾馗,即武舉不第,願為陛下除妖魔,明皇醒後,瘧疾痊癒,於是令畫工吳道子,按照夢中所見畫成鍾馗捉鬼之畫像,通令天下於端午節時,一律張貼,以驅邪魔。
卦艾葉菖蒲:在端午節,家家都以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製成人形稱為艾人。將艾葉懸於堂中,剪為虎形或剪為小虎,貼以艾葉,婦人爭相佩帶,以僻邪驅瘴。用菖蒲作劍,插於門楣,有驅鬼祛貴之神效。
賽龍舟:當時楚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死去,於是有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是為龍舟競渡之起源,後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之。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屍體。競渡之習,盛行於吳、越楚。清乾隆二十九年台灣開始有龍舟競渡,當時台灣知府蔣元君曾在台南市法華寺半月池主持友誼賽。現在台灣每年五月五日都舉行龍舟競賽。香港有競渡,近來英國人也有仿效中國人的做法,組織鬼佬隊,進行競賽活動。
吃粽子:荊楚之人,在五月五日煮糯米飯或蒸粽糕投入江中,以祭祀屈原,為恐魚吃掉,故用竹筒盛裝糯米飯擲下,以後漸用粽葉包米代替竹筒。
飲雄黃酒:此種習俗,在長江流域地區的人家很盛行。
游百病:此種習俗,盛行於貴州地區的端午節。
佩香囊:端午節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驅瘟之意,而且有襟頭點綴之風。香囊內有硃砂、雄黃、香葯,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奪目。 端午節的來歷:
端午節的來歷
端午節的傳說
戰國時代楚秦爭奪霸權,詩人屈原位列右大夫,很受楚王器重。後來,屈原的主張遭到上官大夫靳尚為首的守舊派的反對,他們不斷在楚懷王的面前詆毀屈原,楚懷王漸漸疏遠了屈原。有著遠大抱負的屈原倍感痛心,他懷著難以抑制的憂郁悲憤,寫出了《離騷》、《天向》等不朽詩篇。
公無前229年,秦國攻佔了楚國八座城池,接著又派使臣請楚懷王去秦國議和。屈原看破了秦王的陰謀,冒死進宮陳述利害,楚懷王不但不聽,反而將屈原逐出郢都。楚懷王如期赴會,一到秦國就被囚禁起來,楚懷王悔恨交加,憂郁成疾,三年後客死於秦國。楚頃襄王即位不久,秦王又派兵攻打楚國,頃襄王倉惶撤離京城,秦兵攻佔郢都。屈原在流放途中,接連聽到楚懷王客死和郢都攻破的噩耗後,萬念俱灰,仰天長嘆一聲,投入了滾滾激流的汩羅江。江上的漁夫和岸上的百姓聽說屈原大夫投江自盡,都紛紛來到江上奮力打撈屈原的屍體,同時拿來了粽子、雞蛋投入江中。有些郎中還把雄黃酒倒入江中,以便葯昏蛟龍水獸使屈原大夫屍體免遭傷害。
從此,每年五月初的屈原投江殉難日,楚國人民都到江上劃龍舟,投粽子,以此來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端午節的風俗就這樣流傳下來。
端午亦稱端五,是我國最大的傳統節日之一。「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稱「端五」也就如稱「初五」;端五的「五」字又與「午」相通,按地支順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時為「陽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陽」。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稱重五,也稱重午。此外,端午還有許多別稱,如:夏節、浴蘭節、女兒節,天中節、地臘、詩人節等等。端午節的別稱之多,間接說明了端午節俗起源的歧出。事實也正是這樣的。關於端午節的來源,時至今日至少有四、五種說法,諸如:紀念屈原說;吳越民族圖騰祭說;起於三代夏至節說;惡月惡日驅避說,等等。
迄今為止,影響最廣的端午起源的觀點是紀念屈原說。在民俗文化領域,我國民眾把端午節的龍舟競渡和吃粽子都與屈原聯系起來。俗說屈原投江以後,當地人民傷其死,便駕舟奮力營救,因有競渡風俗;又說人們常放食品到水中致祭屈原,但多為蛟龍所食,後因屈原的提示才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做成後來的粽子樣。
農歷五月初五,俗稱「端午節」。端是「開端」、「初」的意思。初五可以稱為端五。農歷以地支紀月,正月建寅,二月為卯,順次至五月為午,因此稱五月為午月,「五」與「午」通,「五」又為陽數,故端午又名端五、重五、端陽、中天等。從史籍上看,「端午」二字最早見於晉人周處《風土記》:「仲夏端午,烹鶩角黍」。端午節是我國漢族人民的傳統節日。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動逐漸演變為:吃粽子,賽龍舟,掛菖蒲、艾葉,薰蒼術、白芷,喝雄黃酒。據說,吃粽子和賽龍舟,是為了紀念屈原,所以解放後曾把端午節定名為「詩人節」,以紀念屈原。至於掛菖蒲、艾葉,薰蒼術、白芷,喝雄黃酒,則據說是為了壓邪。盡管端午節年年過,但是關於端午節的來歷,卻不甚清楚,歸納起來,大致有以下諸說。
一,紀念屈原說。此說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吳均《續齊諧記》和北周宗懍《荊楚歲時記》的記載。據說,屈原於五月初五自投汨羅江,死後為蛟龍所困,世人哀之,每於此日投五色絲粽子於水中,以驅蚊龍。又傳,屈原投汨羅江後,當地百姓聞訊馬上劃船撈救,千直行至洞庭湖,終不見屈原的屍體。那時,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匯集在岸邊的亭子旁。當人們得知是打撈賢臣屈大夫時,再次冒雨出動,爭相劃進茫茫的洞庭湖。為了寄託哀思,人們盪舟江河之上,此後才逐漸發展成為龍舟競賽。『看來,端午節吃粽子、賽龍舟與紀念屈原相關,有唐代文秀《端午》詩為證:「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二,迎濤神說。此說出自東漢《曹娥碑》。春秋時吳國忠臣伍子胥含冤而死之後,化為濤神,世人哀而祭之,故有端午節。
三,龍的節日說。這種說法來自聞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歷史教育》。他認為,五月初五是古代吳越地區「龍」的部落舉行圖騰祭祀的日子。其主要理由是;(一)端午節兩個最主要的活動吃粽子和競渡,都與龍相關。粽子投入水裡常被蚊龍所竊,而競渡則用的是龍舟。(二)競渡與古代吳越地方的關系尤深,況且吳越百姓還有斷發紋身「以像龍子」的習俗。(三)古代五月初五日有用「五彩絲系臂」的民間風俗,這應當是「像龍子」的紋身習俗的遺跡。
四,惡日說。在先秦時代,普遍認為五月是個毒月,五日是惡日。《呂氏春秋》中《仲夏記》一章規定人們在五月要禁慾、齋戒。《夏小正》中記:「此日蓄葯,以蠲除毒氣。」《大戴禮》中記,「五月五日畜蘭為沐浴」以浴驅邪認為重五是死亡之日的傳說也很多。《史記·孟嘗君列傳》記歷史上有名的孟嘗君,在五月五日出生。其父要其母不要生下他,認為「五月子者,長於戶齊,將不利其父母。」《風俗通》佚文,「俗說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論衡》的作者王充也記述:「諱舉正月、五月子;以正月、五月子殺父與母,不得舉也。」 東晉大將王鎮惡五月初五生,其祖父便給他取名為「鎮惡」。宋徽宗趙佶五月初五生,從小寄養在宮外。可見,古代以五月初五為惡日,是普遍現象。可見從先秦以後,此日均為不吉之日。這樣,在此日插菖蒲、艾葉以驅鬼,薰蒼術、白芷和喝雄黃酒以避疫,就是順理成章的事。
五,夏至說。持這一看法的劉德謙在《「端午」始源又一說》和《中國傳統節日趣談》中,提出三個主要理由:(一)權威性的歲時著作《荊楚歲時記》並未提到五月初五日要吃粽子的節日風俗,卻把吃粽子寫在夏至節中。至於竟渡,隋代杜台卿所作的《玉燭寶典》把它劃人夏至日的娛樂活動,可見不一定就是為了打撈投江的偉大詩人屈原。(二)端午節風俗中的一些內容,如「踏百草」、「鬥百草」、「采雜葯」等,實際上與屈原無關。(三)歲時風物華紀麗》對端午節的第一個解釋是:「日葉正陽,時當中即端午節正是夏季之中,故端午節又可稱為天中節。由此午節的最早起源當系夏至。兌紛出,而以紀念屈原說影響最為廣泛。由於屈原的人格藝超群,人們也願意把這一紀念日歸之於他。
端午節的習俗有:
吃粽子、賽龍舟等等 農歷五月初五為端午節,又稱端陽節、午日節、艾節、端五、重午、午日、夏節。雖然名稱不同,但各地人民過節的習俗是相同的。端午節是我國二千多年的舊習俗,每到這一天,家家戶戶都懸鍾馗像,掛艾葉菖蒲,賽龍舟,吃粽子,音雄黃酒,游百病,配香囊,備牲醴。
端午節的第一個意義就是紀念歷史上偉大的民族詩人屈原。屈原,名平,是戰國時代的楚國人,生於楚威王五年夏歷正月初七,或謂生於楚宣王二十七年,卒於楚襄王九年。
端午節的第二個意義是伍子胥的忌辰。伍子胥名員,楚國人,父兄均為楚王所殺,後來子胥棄暗投明,奔向吳國,助吳伐楚,五戰而入楚都郢城。當時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屍三百,以報殺父兄之仇。吳王闔廬死後,其子夫差繼位,吳軍士氣高昂,百戰百勝,越國大敗,越王勾踐請和,夫差許之。子胥建議,應徹底消滅越國,夫差不聽,吳國大宰,受越國賄賂,讒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賜子胥寶劍,子胥以此死。子胥本為忠良,視死如歸,在死前對鄰舍人說:"我死後,將我眼睛挖出,懸掛在吳京之東門上,以看越國軍隊入城滅吳。"便自刎而死,夫差聞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屍體,裝在皮革里於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傳端午節亦為紀念伍子胥之日。
端午節第三個意義是為紀念東漢孝女曹娥救父投江而死。曹娥是東漢上虞人,父親溺於江中,數日不見屍體,當時孝女曹娥年僅十四歲,晝夜沿江號哭。過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
後抱出父屍。就此傳為神話,繼而相傳至縣府知事,令度尚為之立碑,讓他的弟子邯鄲淳作詩辭頌揚。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紹興,後傳曹娥碑為晉王義所書。後人為了紀念曹娥的孝節,在曹娥投江之處興建曹娥廟,她所居住的村鎮改名為曹娥鎮,曹娥殉父之處定名為曹娥江。
端午節第四個意義是紀念現代革命女詩人秋瑾。秋瑾是六月五日殉國,後人為敬仰其詩,復哀其忠勇事跡,乃與詩人節合並舉行紀念,而詩人節亦因紀念愛國詩人屈原而定為端午節。秋瑾字睿卿競雄,號鑒湖女俠,小字玉姑,浙江紹興人,幼年擅長詩、詞、歌、賦,且喜騎馬擊劍,有花木蘭、秦良玉在世之稱。28歲時參加革命,影響極大,預謀起義,開會時為清軍所捕,不屈,於光緒三十三年六月五日在紹興軒亨口英勇就義。
懸鍾馗像:鍾馗捉鬼,是端午節習俗。在江淮地區,家家都懸鍾馗像,用以鎮宅驅邪。唐明皇開元,自驪山講武回宮,瘧疾大發,夢見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紅無襠褲,偷楊貴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繞殿而跑。大鬼則穿藍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明
皇喝問,大鬼奏曰:臣姓鍾馗,即武舉不第,願為陛下除妖魔,明皇醒後,瘧疾痊癒,於是令畫工吳道子,按照夢中所見畫成鍾馗捉鬼之畫像,通令天下於端午節時,一律張貼,以驅邪魔。
卦艾葉菖蒲:在端午節,家家都以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製成人形稱為艾人。將艾葉懸於堂中,剪為虎形或剪為小虎,貼以艾葉,婦人爭相佩帶,以僻邪驅瘴。用菖蒲作劍,插於門楣,有驅鬼祛貴之神效。
賽龍舟:當時楚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死去,於是有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是為龍舟競渡之起源,後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之。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屍體。競渡之習,盛行於吳、越楚。清乾隆二十九年台灣開始有龍舟競渡,當時台灣知府蔣元君曾在台南市法華寺半月池主持友誼賽。現在台灣每年五月五日都舉行龍舟競賽。香港有競渡,近來英國人也有仿效中國人的做法,組織鬼佬隊,進行競賽活動。
吃粽子:荊楚之人,在五月五日煮糯米飯或蒸粽糕投入江中,以祭祀屈原,為恐魚吃掉,故用竹筒盛裝糯米飯擲下,以後漸用粽葉包米代替竹筒。
飲雄黃酒:此種習俗,在長江流域地區的人家很盛行。
游百病:此種習俗,盛行於貴州地區的端午節。
佩香囊:端午節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驅瘟之意,而且有襟頭點綴之風。香囊內有硃砂、雄黃、香葯,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奪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