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無錫江陰哪裡的米酒最好
自家釀的米酒最好,那一木桶,糯米蒸飯,放上酒麴,釀成自家好米酒,一大家族分分,多好!
⑵ 江陰特產是什麼
1.馬蹄酥 江陰傳統特色糕點。清朝末年仿製鎮江同名糕點,並經改進成面,該產品採用上等麵粉、赤豆為原料,加果仁為輔料,用糯米發酵後製成。因成品四周厚、中間薄、形似馬蹄而得其名。其特點為酥、松、軟兼備,色、香、味俱佳 。
2.江陰黑杜酒 又名杜酒,相傳為"酒仙"杜康在江陰居住時所造。黑杜酒既不同於淡薄乏味的江南傳統米酒,又不同於凶烈味辣的北方高粱酒,而是一種醇厚香甜、酒度適中之佳釀。江陰黑杜酒,從投料到釀成酒,需要五十天時間,酒成後,還要密封兩年以上。這種酒味道甘香,
酒質醇厚,富有營養,常食有強身健脾,理氣活血的功能。產婦在月子里,常用核桃肉、芝麻加此酒蒸透了吃,用來排污補身。
3.華士醬油 又稱「鼎國醬油」,江陰華士釀造生產,創制於1853年(咸豐三年)。它選 用優質大豆和麵粉為原料,發酵成醬後經日曬夜露一年,充分成熟上色再制醬油,故色澤 濃赤,醬香醇厚,味鮮可口,久存不壞。該醬油近百年來蜚聲江南,並遠銷內地、邊疆。
4.拖爐餅 源於鄉間麵食"提爐餅"。"提爐"是一種烹制工具,由桶爐和爐蓋組成。爐蓋為鐵製品,待燒燙後嚴密蓋在桶爐上,上下烘烤,集中熱氣,慢慢烤熟爐餅。後來,隨著人們生活習慣的改變,提爐不再用於製作拖爐餅的過程中,而只用煎盤,並減少了油糖,具體的做法是,用無勁頭而增肥的熱面團做餅殼,包時,加了餡心(拖爐餅的主要餡心是薺菜),放幾粒板油丁,撮一些白糖,收口後要撳扁成餅,然後刷水撒白芝麻,用平底鍋煎制,煎時爐火不宜過旺,用文火煎到兩面黃,便噴水加蓋燜,燜熟即出鍋。剛出鍋的拖爐餅,巴掌般大,圓溜溜,黃光光,軟兜兜,油汪汪,色味俱佳,十分可口。但餅里的油汁滾燙,品嘗時要少咬,慢嚼,細品。拖爐餅宜熱吃,因餡心中有板油丁,且用豬油煎制,如冷了吃,便會失去許多佳味。有書記載:其製法重用油酥食糖,以炙炭復於煎盤,上下同時煎烘,以黃透為度,無外焦內生之弊,甜咸適口,為餅中佳品。
5.顧山燒餅 顧名思義是江陰顧山鎮所產的燒餅,又因其始制於每年的春天,且其餡所用之薺菜,也是春天之物,故顧山燒餅亦名春餅。顧山燒餅的取料,制用方法與拖爐餅大同小異。其皮都是起酥的。其餡,都是用薺菜,豆沙,棗仁,核桃仁,豬板油丁,白糖,桂花等製成的。
所不同之處是,顧山的燒餅是烘烤而成的,而拖爐餅是煎烘而成的。
6.草鞋底 是江陰的傳統特色點心,它用麵粉精心製作,特別香酥可口。其形狀色澤,恰似民間用稻草編織的草鞋底。據傳,"草鞋底"始產於江陰抗清斗爭中。清順治二年(1645),清軍南下,江陰人民不畏強暴,閉城抗清。日子長了,城外百姓焦急萬分,城內糧盡無援,千萬同胞必定遭殃。大家都在想辦法送糧入城。江陰城東有座蒲鞋橋,是民間編織"蒲鞋"、"草鞋"的集散地。橋頭有家夫妻燒餅鋪,夫妻倆正在為無法送糧救助城內軍民而犯愁。這天來了個賣草鞋的老漢,要求將草鞋換燒餅充飢。看到草鞋,男的受此啟發,把草鞋底樣的燒餅烘熟後,一隻一隻繫上稻草細繩,混在真草鞋內,混過了清兵關卡,偷偷來到城下,然後用繩將餅吊進城內。接著夫妻倆將這方法秘密傳給了同夥,使城內得到了一批批香甜可口的燒餅。後清兵把城攻破,但做此餅的方法沿襲了下來,並美其名曰"草鞋底"。
7.水發團圓 江陰人用的團圓,歷來有兩種:一種是用干糯米粉燙熟或炒熟後滾上乾粉捏制出來的,另一種是濕米粉篩出來的。用濕米粉篩出來的團圓,俗稱水發團圓。其與乾粉捏制出來的團圓相比,製作要方便得多,吃口要軟糯得多。水發團圓的製作方法是:將剛春的濕米粉置於小盤籃中,讓其攤開。然後,將盤籃不停地來回移動,使盤籃中的濕米粉產生出了滾雪球效應,成為大小不一的粉團,並使結構越滾越緊。待盤籃中所有的濕米粉都滾成團後,則用大眼的篩子篩上一遍,將小的留在盤籃中,加粉後繼續滾。將篩子中留下的,過分大的拿去,捏散後再重滾。這樣,留在篩子中的團圓便成了生的水發團圓。水發團圓製成後,只要燒上一鍋開水,將團圓倒入,待其浮上水面後,便能撈入加了桂花紅糖湯的碗中食用。這時的水發團圓又甜又香,又軟又糯,口感是頗有特色的。
8.粉鹽豆 江陰城內老縣前曾有潘復興老店等多家專制粉鹽豆的地方。其製法就是將黃豆用水浸胖,略微曬干,然後用白砂將其炒松,再用粉和鹽水拌炒,粉鹽豆的味道鹹淡適宜,香脆異常,是消遣下酒佳品。值得一題的是,粉鹽豆曾被裝成罐頭食品,行銷蘇滬各地。
9.刀魚面 宋時王安石有詩雲:"海外珠犀長入市,人間魚蟹不論錢。"說的是江陰水肥土沃,魚蟹滿地的豐饒景象。這並不是詩人的誇張。江陰是長江三角洲的一塊寶地,歷來是魚蝦的天堂,更是刀魚面的發源地。刀魚面的製作是極講究技術的。廚師必須具有極好的眼力,從那刀魚窄窄而多芒的背部挑出一塊骨芒最少的肉;用利刀剃剔下來,剁成肉泥和入面中,加上適量蛋清,這還只是開頭。接著便是揉面,揉面是極講究的,北方有拉麵、擀麵,而江陰的刀魚面,非拉非擀,是用桿子壓出來的。將擀麵杖一頭固定,另一頭則夾於廚師兩腿之間,坐於臀下,再將面坯放於杖底。廚師將全身的重量和力氣傾注面坯,使勁壓面,直壓到面坯柔似水,韌似膠,才慢慢將它延展開來,薄至透明方才將其折迭起來,用小刀細細的切,隨手一撈,瀟灑地拋開去,極細極滑,猶如縷縷銀須。下至鍋中,團乎乎打轉,撈入碗中,淋以雞湯;鮮、細、滑、香,那嗅覺、味覺交並而來。江陰土話說得實在:"面湯甩到眼瞠,叫你打耳光不放。" 正月燈節前後,就有少量刀魚上市。一俟春潮洶涌,一尾尾銀色刀魚從廣袤的海域逆流而上。那時,江陰市場充塞刀魚,各家飯店爭相掛出顯赫的招牌:"刀魚面!"正是來江陰品嘗刀魚的好時候。
10.過橋鱔 "過橋鱔"是江陰的特色名菜。相傳清朝乾隆年間,曾任江陰知縣的蔡澎去孔廟祭祀,家廚打算值此祭孔之際,做個特別菜點,助主人雅興。於是買了粗壯黃鱔,去鱔骨,刳花刀,剁成大塊,拌上調料,放在油里炸,然後加上雞湯,用小火慢慢燜制入味。知縣蔡孔回衙,家人獻上此菜。他見那肥壯弓挺的鱔段,就像孔廟前的玲瓏小橋,鱔上刳的花紋,恰似橋上的層層石級,好看極了。再一嘗,鱔肉酥脆,味道甜中有咸,辣中伴香,當即給此起名"過橋鱔" ,並附詩一首:
舉世文豪,皆出孔門;
烹調精華,伊尹最先。
鱔名馳譽,過橋稱絕;
形美香醇,鮮酥無匹。
自此以後,"過橋鱔"成了江陰的傳統名菜。 過橋鱔流傳於市已有數百年,經過歷代名廚的不斷加工,形更美,味更佳,成了江陰各個大飯店酒席必用的大菜。1987年,"過橋鱔"作為江陰的特色名菜,編入了《中國菜譜·江蘇卷》。
11.刀魚、鰣魚、河豚,是江陰有名的"三鮮"。傳說中有這樣一則有趣的故事:說他們生活在海中,是很要好的"海友"。在春暖花開的四月,結伴遊進長江,以最快的速度向上游游去。哪裡曉得,游到江陰黃山鵝鼻嘴公園,撞到了網罟。刀魚自以為聰明,碰到網罟就馬上後縮。誰知它嘴邊長著一對像鋸齒樣的鬍子,往後一縮,剛好牢牢地粘在網絲上。鰣魚看見刀魚因後縮而"被俘",就憑著體重力大,拚命前沖相救。誰知鰣魚頭小身大,用力一沖,身子正好鑽進網眼,被網絲緊緊卡住了。河豚在後面看見朋友被俘,氣得呼嚕呼嚕直喘氣,把個雪白的肚皮鼓得像個皮球,結果,失去了游泳能力,也成了"網中囚"。就這樣,成了人們桌上的佳餚。
"三鮮"中人們對刀魚的感情最深,以前,清明時節的江陰,集市上賣的是刀魚,行人手裡提的是刀魚,桌上擺的是刀魚,真可謂刀魚的節日,刀魚的世界。刀魚體狹側扁,色白如銀,狀如篾刀,刀魚在江水中異常靈活,游速快如飛燕。清詩有雲:"揚子江頭雪作濤,纖鱗潑潑形如刀。漁人拿網巨浪里,銀光耀形騰光豪。"刀魚不但肉細味腴,而且含有較高的蛋白質,脂肪,磷脂和維生素A、D。刀魚以清蒸最佳,不用去鱗,若將其主骨剔除,搗爛後濾去細刺並和入麵粉,可做成別具風味的刀魚面和刀魚餛飩。刀魚的汁水也是極其鮮美的,用刀魚汁淘飯,可食慾大增。但刀魚頸部有三角刺,吃的時候一定要小心。
和刀魚相比,鰣魚顯得雍容華貴,優雅清高。鰣魚是潮江回濟游性魚類,棲於海洋,每年陰歷五、六月間進入長江產卵,到九十月間再回到海中,年年准時無誤,故稱鰣魚。鰣魚性猛,游擊迅速,魚鱗鋒快,以此搏擊其他魚類,所以又稱它「混江龍」。但又很嬌嫩,一離水面,很快死亡,因此鰣魚難得。江陰有"穀雨見鰣魚"
⑶ 為什麼散裝米酒是白色的而瓶裝米酒是澄清的
散裝米酒來製作的時候沒有將米上的源澱粉洗凈,澱粉溶於水呈白色,而瓶裝米酒將密西的乾乾凈凈,沒有澱粉,所以澄清。
米酒的做法
1、糯米用水浸泡六小時左右泡到可以用手指輕松捏碎即可。
2、倒掉水,上蒸籠蒸(沒有蒸籠直接蒸鍋里蒸)蒸十五分鍾左右至七八成熟關火。
3、自然冷卻後加入甜曲酒,加入一杯涼開水,用勺子輕輕把米飯壓實,中間壓一小窩,蓋上蓋子,夏天可以直接放著就好,現在的溫度可以用盒子裝著,用被子包裹住,兩至三天就好了
注意事項
1、糯米一定要完全涼透以後再加酒麴,不然,做出來的甜酒會帶酸味。
2、糯米最佳發酵溫度為25-30度,過低,發酵菌不會死亡,只是活動力減弱,甜酒不容易來,但是,如果發酵溫度過高,甜酒肯定就做失敗了。
3、整過操作過程一定要無油,無鹽,保持容器和手的潔凈。不然做出來的甜酒不白,口味也不好,或者不成功。
4、甜酒做好以後,為了防止發酵過度,一般會燒一碗開水,淋到做好的甜酒上面,俗稱接甜酒。作用就是殺死發酵菌。
⑷ 無錫特產酒是什麼那個無錫白酒怎樣
無錫特產酒是耘林黑杜酒。
⑸ 無錫特產酒是什麼
無錫特產酒來是耘林黑杜酒。
⑹ 江陰黑杜酒好喝嗎
口味略甜,真的很抄香, 後勁還可以。男人也可以喝。
給產婦是用核桃沫加雞蛋燒 在加點喝黑酒一起煮後吃的。
江陰黑杜酒是用糯米釀制而成,該酒視之如膠墨,嗅之香味濃郁,入口甜而不膩,飲後補血健脾,向為孕婦產後調經活血補酒,品列江南名酒。
相傳此酒也為杜康所創,當年杜康在家鄉以高粱、玉米等糧食釀制出著名的「杜康酒」後,偕同好友劉伶雲游四海,來到江南,並隱居於江陰城東。杜康用江南糯米經蒸熟後發酵釀制的米酒,酒性綿厚醇甜,更適合江南一帶人飲用。一日,杜康在對糯米進行蒸煮時,劉伶到訪,杜康忙於接見好友,竟將一鍋釀酒的米飯煮焦,兩人覺得 丟了太可惜,決定用此米飯釀酒。不想這種酒不僅具備了米酒的特點,且酒香四溢,還有補血、健脾、開胃之功效,於是就把這種酒命名為黑酒,也因此有了「江陰黑酒飲三碗,醉倒劉伶整三天 」的故事。
江陰黑酒酒度在13度左右,濃郁醇厚,甘甜綿軟,營養豐富,其獨特品味,長期以來深受江南百姓的喜愛,每逢佳節,這里的人家必備此良酒招待客人
⑺ 江陰黑杜酒跟黃酒的區別有哪些
黑杜復酒是用純糯米炒黑製成,制古法釀造的耘林黑杜酒所沉澱文化底蘊之厚實,如體味之絕(絕品),如聲色之妙(妙釀),如風俗之實(實用),如搭配之巧(豐富),遠非其它酒可以比擬,是深諳中國文化之道的真正古酒,含有21種氨基酸及大量B族維生素,具備人體自身不能合成,必須依靠食物攝取的8種必需氨基酸,內含多種微量元素,如每100毫升含鎂量為20~30毫克,比白葡萄酒高10倍,比紅葡萄酒高5倍,被譽為「酒中黑牛奶」。
⑻ 江陰地區鄉下喝的是什麼米酒怎麼做
一、抄製作米酒的原料、使用量
襲1. 米(以糯米也稱酒米為最好),2kg-2.5kg糯米(大米)。
2. 製作米酒專用的米酒麴,用8g米酒麴。
二、製作方法
1. 將米淘洗干凈放入清水淹沒浸泡16—24小時(冬天略長),將糯米浸泡至用手碾即碎為好。(大米不用浸泡)。沒有吃完的米飯也可以,就是效果稍差。
2. 將浸泡好的米瀝干水後,蒸熟。
3. 用冷開水將蒸熟後的米飯攤干沖洗降溫至30℃左右。做到米粒之間不粘連為好。
4. 將蒸熟的糯米撒曲拌勻,裝入容器中抹平。容器中間搭窩留一圓孔,容器封口,放在30℃左右溫暖地方發酵24—36小時,有酒香味即可食用。
⑼ 江陰黑杜酒的由來
相傳此酒也為杜康所創,當年杜康在家鄉以高粱、玉米等糧食釀制出著名回的「杜康酒答」後,偕同好友劉伶雲游四海,來到江南,並隱居於江陰城東。杜康用江南糯米經蒸熟後發酵釀制的米酒,酒性綿厚醇甜,更適合江南一帶人飲用。一日,杜康在對糯米進行蒸煮時,劉伶到訪,杜康忙於接見好友,竟將一鍋釀酒的米飯煮焦,兩人覺得 丟了太可惜,決定用此米飯釀酒。不想這種酒不僅具備了米酒的特點,且酒香四溢,還有補血、健脾、開胃之功效,於是就把這種酒命名為黑酒,也因此有了「江陰黑酒飲三碗,醉倒劉伶整三天 」的故事。
江陰黑酒酒度在13度左右,濃郁醇厚,甘甜綿軟,營養豐富,其獨特品味,長期以來深受江南百姓的喜愛,每逢佳節,這里的人家必備此良酒招待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