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為什麼要喝雄黃酒、點雄黃、插艾蒲
名俗認為可以辟邪,科學的角度講,這些可以殺菌,去潮,提高免疫力。
⑵ 民間故事400字
民間故事400字
有獎勵寫回答共18個回答
echoyxd
TA獲得超過10.6萬個贊
聊聊關注成為第位粉絲
傳說,有一條白蛇修煉了一千年,終於修成人形,化為美麗端莊的白娘子,另一條青蛇修煉了五百年,也化為富有青春活力的小青姑娘。她們二人結伴來到西湖遊玩,當她們來到斷橋時,白娘子在人群中看見一位清秀的白面書生,心中暗生情意。小青便悄悄地作法,降下大雨。白面書生許仙打著傘來到湖邊乘船,
正好看見白娘子和小青被大雨淋得很狼狽,許仙忙把自己的傘遞過去讓她們避雨,自己卻躲得很遠,任憑雨淋。白娘子看見許仙這樣老實靦腆,心裡更喜歡了,許仙也對美麗的白娘子產生了愛慕之情。在小青的撮合下,許仙和白娘子成了親,並且在西湖邊上開了一家葯店,治病救人,鄉親們都很喜歡他們。
但是金山寺的法師法海卻認為白娘子是妖精,會禍害民間。他悄悄地告訴許仙,白娘子是白蛇化身而成,還教許仙怎樣識別白蛇。許仙將信將疑。轉眼端午節到了,老百姓都喝雄黃酒避邪,許仙按照法海教的辦法,逼迫白娘子喝雄黃酒。白娘子這時候已經懷孕,她推卻不了許仙,喝了酒後,馬上現出蛇的原形,許仙立刻被嚇死了。白娘子為了救活許仙,不顧自己懷孕,千里迢迢來到昆侖聖山偷盜起死回生的靈芝草。白娘子與守護靈芝草的護衛拚命惡戰,護衛被白娘子感動了,將靈芝贈給她。許仙被救活以後,知道白娘子真心愛自己,夫妻更加恩愛。
可是法海還是容不下白蛇在人間生活。他將許仙騙進金山寺,強迫他出家為僧。白娘子和小青非常憤怒,率領水族士兵攻打金山寺,想救出許仙。她們不斷作法,引發洪水,金山寺被洪水包圍,這就是傳說中很有名的「水漫金山」。法海也大顯法力,白娘子因為臨產,打不過法海,只得在小青的保護下逃跑。當她們逃到斷橋時,正遇上從金山寺逃出來的許仙。許仙與白娘子二人經過劫難,又在初逢的斷橋相見,百感交集,不由得抱頭痛哭。白娘子剛生下兒子,法海就趕來了,他無情地將白娘子鎮壓在西湖邊的雷峰塔下,詛咒說,除非西湖水干,雷峰塔倒掉,否則白娘子永遠也不能再回到人間。
多年後,小青修煉得道,重回西湖,她打敗了法海,將西湖水吸干,將雷峰塔掀倒,終於救出了白娘子。
編輯於 2015-08-08
TA的回答是否幫助到你了?
能夠幫助到你是知道答主們最快樂的事啦!
⑶ 飲用菖蒲酒,雄黃酒的故事起源,歷史上有什麼相關的小故事嗎
端午節喝雄黃酒的由來
「端午日,設蒲筋,磨雄黃酒飲之。」
這種雄黃酒,是在酒中加人雄黃。雄黃,又名雞冠,是一種礦物質,也是一種常用的中葯。雄黃的成份為硫化砷,有毒,對於各種皮膚真菌和金色葡萄球菌、變形桿菌等有抑製作用,並對毒蟲有驅殺的作用。明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指出:
「雄黃味辛溫有毒,具有解蟲蛇毒、操涅、殺蟲,驅疚功效。……主治百蟲毒、蛇後毒。」
這使我們想到(白蛇傳》這個民間故事,許仙在端午節拿雄黃酒給白娘子喝,結果白娘子飲醉顯露原形,許仙被嚇昏了。這一情節便是根據雄黃的作用想像出來的。
到了明清,菖蒲酒和雄黃酒合為一種酒。明謝肇制《五雜俎》雲:「飲菖蒲酒也·一而又以雄黃人酒飲之。」這就是說,又把雄黃放人菖蒲酒中同飲之。清顧祿《清嘉錄》中說:「研雄黃末,屑蒲根,和酒以飲,謂之『雄黃酒』。」這種酒需放在陽光下曝曬,有的甚至從五月初一就開始曬起來。到了端午這天,全家團聚,喝杯雄黃酒,一表慶賀,二為健身。
雄黃酒還可當消毒水使用。《清嘉錄)中說:
「又以余酒染小兒額,及手足心,隨灑堵壁間,以怯毒蟲。」
江南各家則用雄黃浸水蘸書「王」字於兒童額上,這種做法閩俗稱作「畫額」。這樣做,一是借雄黃消毒,二是借猛虎鎮邪,因為「王」字是虎之額紋,而虎又是獸中之王,如今孩子額上有「王」字,如虎一般,故能鎮伏五毒。清蔡雲有一首(吳歇)寫道:
「稱健粽子滿盤堆,好佑雄黃入酒杯。
余瀝尚堪怯五毒,亂塗兒領噀牆隈。」
「噀牆隈」,即把雄黃酒灑到容易生蟲的角音兄兒,起到消毒作用。俗諺日:「灑了雄黃酒,百病都遠走。」
除了菖蒲酒和雄黃酒,還曾有一種硃砂酒。明人馮應京(月令廣義》中說:
「午日用硃砂酒,辟那解毒,余酒染額腳手足心,無池蛇之患。又以灑場壁門窗,以避毒蟲。」
硃砂,是一種礦物,又稱丹砂,是提煉水銀的重要原料,有葯用價值。古人曾用硃砂人酒,可能因其效果不及雄黃,至清已被雄黃酒所取代。
⑷ 端午節習俗,傳說,故事(縮寫)
故事傳說
1、紀念屈原。戰國時期的楚國(今湖北)詩人屈原在該日抱石跳汨羅江自盡,統治者為樹立忠君愛國標簽將端午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
2、紀念伍子胥。這個人為人忠良,因被小人陷害致其被夫差賜死,其死後夫差還命人將其屍體裝入皮革中,在五月初五那天扔進江里。伍子胥冤死後,後人為了紀念他,便有了現在的端午節。
3、孝女曹娥,因為自己的父親淹死於江中,自己又苦苦找了數日也找不著父親的屍體。於是在五月初五這天,自己也跳入了江中,過了幾天,曹娥抱著自己父親的遺體浮了上來。這樣的行為,感動了當地的人,為了紀念曹娥的孝行,便有了今天的端午節。
習俗
1、吃粽子。端午節吃粽子已經深入人心,是一種儀式感的存在。而現在粽子已經成為吃貨們競相推崇的美食了,除了傳統的蜜棗、豆沙,南方人民愛吃的肉粽也已經征服了大眾的味蕾。
2、佩香囊。端午節小孩佩香囊,傳說有避邪驅瘟之意,香囊內有硃砂、雄黃、香葯,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小巧可愛,現已成為一種普遍的工藝品。
3、懸艾。在端午節,人們把插艾和菖蒲作為重要內容之一。家家戶戶都要灑掃庭院,以菖蒲、艾條插於門眉,懸於堂中。並用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製成人形或虎形,稱為艾人、艾虎;製成花環、佩飾,美麗芬芳,婦人爭相佩戴,用以驅瘴。
4、點雄黃酒。在端午節時,人們會將雄黃泡在酒中,在小孩的耳朵、鼻子、腦門、手腕、腳腕等處抹上雄黃酒,據說,這種做法可以使蚊蟲、蛇、蠍、蜈蚣、壁虎等不上身。
⑸ 盜仙草的故事梗概
取材復於清朝方成培的《雷峰塔》傳制奇。 金山寺僧法海嫉恨許仙與白素貞美滿姻緣,警告許仙白為蛇妖所變。端陽節日,許聽從法海之言,勸白飲雄黃酒,白現原形,許仙驚嚇而死。白潛入昆侖山,盜取靈芝仙草,遭鶴鹿二仙毫阻止,白素貞被打敗,恰在此時,南極仙翁出於同情而贈以靈芝,救活許仙。
⑹ 中國四大民間傳說的四個故事
《牛郎織女》、《孟姜女》、《梁山伯與祝英台》和《白蛇傳》
中國是一個地大物博、歷史悠久的國家,在民間蘊藏著極為豐富的民族文化遺產。其中,最具有中國特色的是著名的《牛郎織女》、《孟姜女》、《梁山伯與祝英台》和《白蛇傳》等四大民間傳說。流傳最廣,影響最大。
牛郎織女的傳說始於《詩經·大東》:「跂彼織女」、「睆彼牽牛」的記載。《古詩十九首·迢迢牽牛星》已稱牛郎織女為夫妻。應劭《風俗通》逸文:「織女七夕當渡河,使鵲為橋,相傳七日鵲首無故皆髡,因為梁(註:橋)以渡織女也。」故事已初步形成,並與七夕習俗相結合。
孟姜女的傳說起源於《左傳》杞梁妻拒絕齊侯郊吊,遵守禮法的記載,後來加上《檀弓》的「齊庄公襲莒於奪(隧),杞良死焉。其妻迎其柩於路而哭之哀是故事的雛型。漢·劉向《列女傳》(四)記:「齊杞梁殖戰死,其妻哭於城下,十日而城崩。」又唐(佚名)《琱玉集》記「秦時有燕人杞良,娶孟超女仲姿為妻,因良被築長城官吏所擊殺,仲姿哭長城下,城即崩倒。」可知這個傳說在唐代已盛行,但孟仲姿和杞良,在傳說中已改名為孟姜女和范喜良。
梁祝的故事最早見於唐·梁載言的《十道四蕃志》,記載了梁、祝「二人嘗同學」、「同冢」的故事。晚唐·張讀的《宣寶志》有較詳細的記載。到明代馮夢龍的《古今小說》,又增加了英台不解帶,梁山伯生疑和化蝶的情節。
白蛇的故事形成最晚,起源:一說源於唐傳奇《白蛇記》;一說源於《西湖三塔記》。到明代馮夢龍的《白娘子永鎮雷峰塔》(《警世通言》),故事已初步定型。
⑺ 【新白娘子傳奇】許仙(葉童飾演),有這么一個故事情節 端午節杭州習俗 許仙給白娘子喝雄黃酒,結果白
自然規律改變不了
⑻ .端午節喝雄黃酒的來歷對人體有無害
http://www.ybxmf.com/bbs/dispbbs.asp?boardid=88&id=2788&page=1
......
「五月五,是端陽。門插艾,香滿堂。吃粽子,灑白糖。龍船下水喜洋洋。」這首流傳了數千年的民謠便是對端午習俗的總結。不過在端午的這一天,除了吃粽子、賽龍船外,我國民間還有飲雄黃酒、懸艾草、簪菖蒲、掛鍾馗、戴香包等多為祛邪健身習俗。
戴香包,各地都有。每逢端午節,尤其是婦女和兒童,都佩戴香包。追溯香包的起源,早在先秦時代,女子用五線製成的飾物戴在頭上,到了南北朝時期,就發展為香袋,到了唐代,出現了裝有香料的香球。香包的主要原料是雄黃、艾葉、熏草等,其作用在古代被神化了,《封神榜》中的小哪吒的紅兜肚,有斗邪必勝的效果。人們熟悉《白蛇傳》的白娘子,就是因為經不起許仙的勸誘,喝了雄黃酒才顯露了原形的。其實早在《抱朴子·登涉》中就有記載:「黃帝欲登園丘,其地多大蛇,廣成子教之佩戴雄黃、其蛇皆去。」後,這個記載被美國人W·愛伯哈德拿去,在他編撰的《中國文化象徵詞典》中,就這段記載作了如下說明:「黃帝部族發生了大瘟疫,聽說廣成子醫道高明,派人前去討教醫治瘟疫的辦法,廣成子用雄黃裝包,讓他倆戴在身,結果病治好了。」這一說法倒也有科學的道理。在遠古時代,廣成子其人既是巫師又是醫生,可見香包在我國遠古時代就有了。
端午時節及節後,氣候炎熱,蠅蟲飛動,毒氣上升,疫病萌發。古人認為人是吃五穀雜糧生百病的,而病從口入,多為邪雜之氣,經口鼻吸入。人們在長期同各種病魔斗爭過程中,發現飲雄黃酒、佩戴香包能驅邪解毒,自有它的醫理。要說香包先說雄黃和雄黃酒。雄黃許多地方都盛產,人們在不斷的實踐過程中用雄黃釀成雄黃酒,《清嘉錄》記載:「研雄黃末,屑蒲根,和酒飲之,謂之雄黃酒。」即在酒里加上雄黃。雄黃,橘紅色,可入葯解病毒。雄黃酒是端午節的美酒。舊時建寧幾乎家家釀雄黃酒,但多為男人飲,有些會喝酒的女人也飲些,小孩不能喝,大人就用手蘸酒在小孩面龐耳鼻手心足心塗沫一番。後來人們就在雄黃里加入艾葉、熏草等原料製成香包供婦女和兒童佩戴。
香包以葯物之味,經口鼻吸入,使經脈大通,祛邪扶正,以達到祛病強身之功效。況雄黃、艾葉、熏草都揮發一種奇異的香味,而蛇蟲聞之遠遁,既減少了傳染源,又可起到殺除病菌,消除汗臭,清爽神志的作用。
......
--------------------------------------------------------------------------------------------------------------
http://sohu.easytour.com.cn/travel/Colligate/17079.aspx
端午節習俗之 喝雄黃酒驅邪消疫
雄黃酒
因端午節後各種蟲類,還是活躍起來,瘟疫漸多,雄黃具有消除疫病的功用;也是因白蛇傳的故事,白蛇喝了雄黃酒之後,差點現出蛇形,所以民眾則起而仿效,希望收到去邪的功能。
--------------------------------------------------------------------------------------------------------------
http://www.iaskbbs.com/a/todayrenews/0522105687.html
端午節喝不得雄黃酒 2006-5-22 10:55:17 天下文摘 iAskBbs.Com
我國不少地區有過端午節喝雄黃酒的習慣,端午節這天的中午和晚上,把雄黃放到酒中飲服,並把雄黃酒塗在小孩的耳、鼻、額頭、手、足等處,據說可消毒殺蟲,防範蛇、蟲、蜈蚣所傷。其實這樣做很危險。
雄黃的主要成分為硫化坤,是提煉砒霜(雄黃以紅黃色狀如雞冠者質較純粹,如為白色結晶或碾碎時外紅中白者,均為含有砒霜之明徵)的主要原料。喝雄黃酒等於吃砒霜,如果把雄黃酒加熱後飲服,則危險性更大。
雄黃中毒的主要症狀為上吐下瀉。中毒後的急救方法,可用防已9克,或生甘草1份、綠豆2份,煎濃汁頻服。
--------------------------------------------------------------------------------------------------------------
http://bbs.nxnews.net/forum/dispbbs.asp?boardid=84&id=35160
喝雄黃酒易中毒喝雄黃酒易中毒 主要化學成分加熱後變成砒霜
端午將至,民間有飲雄黃酒過節的習俗。近日,有小販在路邊叫賣雄黃酒,但專家提醒,喝雄黃酒極易中毒。
有些市民認為,端午節喝雄黃酒,可以驅邪解毒。但市中心醫院內科主任葯師張軍說,雄黃的主要化學成分是有毒的二硫化砷,加熱後經化學發應變成三氧化二砷,也就是砒霜,人飲用後會中毒。
他還提醒,若一定要用雄黃酒應節令,可噴在床下、牆邊等角落,以避毒蟲。
據<<武漢晚報>>
⑼ 端午節的故事及傳說
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版子蘭等人的權強烈反對,屈原遭饞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獨具風貌,影響深遠(因而,端午節也稱詩人節)。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舍棄自己的祖國,於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傳說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吊屈原。漁夫們劃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准備的飯團、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里,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後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壇雄黃酒倒進江里,說是要葯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後來為怕飯團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棕子。
以後,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