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外用葯酒的產品來源
本款「外用葯酒」外擦型蛇酒是由「廣東省省級先進企業廣州《輝誠牌蛇酒》特製」是給風濕、類風濕患者「飲用輝誠牌蛇酒」同時結合外擦使用的。
中國、廣州《輝誠牌蛇酒》是在古傳配方的基礎上,結合現代工藝、精心釀制的高品質,防病治病養生健體、純天然動植物泡製獨特性能的功能型蛇酒。公司法人、總經理《輝誠牌蛇酒創始人》劉建青先生從1994年起,專業專注從事研發生產「針對:風濕、類風濕、純天然動植物功能型蛇酒」對研製蛇酒技術精益求精,中國蛇酒行業專家。因研製的蛇酒技法獨特,口感純正效果顯著,深受全國各地「風濕、類風濕患者和餐飲行業」的一致好評和青睞。公司生產基地位於「國家地質公園」廣東省陽江地區、陽春市合水鎮。擁有一流的生態環境,先進的生產設備、廣東省釀酒重點單位,廣東省放心釀酒基地,廣東省陽春酒廠。廠房面積23360平方米,固定資產2400萬元。廣東省省級先進企業,中國露酒行業標準的制定者之一,廣東省工業大學定點實習基地。
以蛇泡酒在我國已有悠久的歷史,最早的記載始見於《神農本草經》可謂源遠流長。蛇酒顧名思義就是將蛇與酒合理配伍,蛇借酒性、酒助蛇力、二者合一更可加強搜風通絡祛風除濕之功效。不含激素無任何副作用依賴性,是防病治病養生健體的一種純天然,獨特性能的功能型蛇酒。明代醫師李時珍所著的《本草綱目》中對其製作和服法作了精闢的闡述。詳細記載了蛇酒的功效,蛇酒使用於風濕、類風濕、類風濕關節炎、強直性脊椎炎、四肢麻木、關節炎、筋骨疼、肩周炎、腰腿疼痛、口眼歪斜、無名疼痛等症狀。浸泡地道的蛇酒成品透明、色呈淡黃、氣味略帶芳香及蛇腥氣,味膩清潤微澀。是防病治病養生健體的一種純天然動植物泡製,獨特性能的功能型蛇酒。飲用後吸收極為迅速,能較快地發揮效果。飲用蛇酒既沒有飲用中葯湯劑之葯味苦澀,又沒有飲用白酒的辛辣嗆口故有「天賜良葯」之美稱。 輝誠牌蛇酒以幫助眾多風濕類風濕患者擺脫痛苦疼痛的折磨為使命,以堅韌不拔的開拓精神,並以年輕上進的積極心態開拓市場服務市場。目前市場上林林總總很多種蛇酒,良莠不齊、讓消費者選擇十分困難。中國廣州輝誠牌蛇酒是高品質、防病治病養生健體,純天然動植物泡製,獨特性能的功能型蛇酒。公司核心拳頭產品,輝誠牌[風濕]三蛇酒、輝誠牌[類風濕]五步蛇三蛇酒,以其獨特的效果,幫助眾多疾病纏身多年痛苦萬分的風濕、類風濕患者擺脫了疼痛痛苦的折磨。廣東省電視台、廣東省人民出版社,等官方媒體都有報道。《輝誠牌蛇酒創始人》劉建青先生,先進事跡榮譽登錄《中華愛國國典》。中華愛國國典由國家及地方省圖書館永久館藏,並由北京大學、清華大學、香港大學、復旦大學、廈門大學等100家大學圖書館館藏,激勵引導世代學子愛國思想,作為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讀本,激勵億萬華夏子孫為祖國繁榮昌盛、社會穩定而奮斗。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利用蛇為人類造福的國家之一,用蛇酒治療疾病在我國已有悠久的歷史,最早記載始見於《神農本草經》。明代醫師李時珍所著的《本草綱目》中有了更為詳細的敘述。在當代利用蛇做葯,為人類治病就更加普遍了。蛇酒顧名思義就是將蛇與酒合理配伍,蛇借酒性酒助蛇力二者合一更可加強搜風通絡祛風除濕之功效,對治療風濕、類風濕無任何副作用依賴性,故有「天賜良葯」之美稱。隨著現代工業的高速發展,對空氣的污染和環境的破壞等多種因素,風濕、類風濕的發病率有明顯上升。眾多風濕、類風濕患者「最初並不是因為病情有多嚴重」而是因為剛開始就吃那些「立竿見影」含激素的葯物,最終「激素帶來的嚴重副作用」往往超過病情本身。所以治療風濕、類風濕千萬不能吃那些立竿見影含激素的葯物。自古以來蛇酒就是治療風濕、類風濕症狀的「天賜良葯」無任何副作用依賴性,但是目前市場上「林林總總很多種蛇酒良莠不齊」,讓消費者選擇十分困難。生產蛇酒的企業眾多,幾乎全部生產蛇酒的企業「為做更大的市場」都是定位養生保健。蛇酒雖是治療風濕、類風濕的天賜良葯,但生產企業定位不同也就配方及成份不同。如果購買蛇酒目的是治風濕、類風濕「就一定要購買針對:風濕、類風濕配方的蛇酒」。千萬不能不清楚購買到「養生保健型蛇酒」以免耽誤病情……
❷ 酒的歷史和分類有哪些
中國釀酒時代久遠,已有約數千年歷史。
酒是由米、麥、高粱等與酒麴拌和發酵回釀成的飲料。酒具有答極高的醫療保健作用。我國酒的品種很多,大致分為白酒、黃酒、果酒、葯酒、啤酒5大類。白酒的主要成分為酒精;黃酒的主要成分為糖分;果酒含有果實的營養成分,具有葯用價值。酒味甘、辛、性溫。
酒具有通血脈、行葯勢之功效。適量飲酒可興奮神經,促進葯力發揮;過量飲酒則醉人傷肝。酒有祛風活血、止痛的作用,大多作葯引使用。
葯酒可分為補性酒和葯性酒,多屬飲料酒,起滋補作用;葯性酒以防治疾病為主;啤酒的營養在酒類中最高,被譽為「液體麵包」,含氨基酸17種,包括8種人體必需氨基酸,維生素含量也不少,如維生素B1、B2、B6、C和煙醯胺、泛酸、葉酸、肌醇等;啤酒含熱量較高,並含有生物素、鈣、磷、鐵、鉀等。
忌暴飲、雜飲、空腹飲。
❸ 歷史上酒與葯緊密相關
歷史上酒與葯緊密相關
在古代,酒曾被視作一種葯物,除了作為飲用品外,其最專大的作就是用來治療疾病屬。酒是用谷類和酒麴釀制而成,中醫認為其氣剽悍而質清,味甘辛而性熱,無毒,具有溫通血脈、益脾暖胃、開結化瘀、利筋骨、舒關節、潤皮膚、祛寒濕等功效。班固在《前漢書·食貨志》中就稱酒為「百葯之長」。
最早的上古時期,醫生看病,常用酒來治療疾病《說文解字》中說「醫」字從酉酒,即說明酒與醫葯的密切關系。隨著社會科學的進步和醫葯知識的不斷豐富,人們逐漸認識到酒本身不僅可以治病,也是一種良好的有機溶劑,與中葯相互配合,可以起到更好的治療作用。於是,產生了葯酒。葯酒是我國醫葯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創舉,它進一步豐富了祖國醫學治療疾病的手段,拓展了酒和中葯使用的方法。較早的葯酒配方中,所用的葯物的味數是比較少的,多是一酒一葯。隨著醫葯的發展和人們對葯酒認識的不斷積累,葯酒中配人葯料的味數逐漸增加,並形成一定的配方或「秘方」,同時也出現了對葯的文字記載。
更多釀酒技術可上網路搜索「唐三鏡黃麗娜」了解更多 釀酒技術
❹ 葯酒是在哪個朝代之後出現的
中國的葯酒的主要特點是在釀酒過程中或在酒中加入了中草葯,從葯酒的使用方法上分,可將葯酒分為內服、外用,既可內服又可外用的三大類。
葯酒
滋補酒用葯,講究配伍,根據其功能,可分為補氣、補血、滋陰、補陽和氣血雙補等類型。<<博物志>>曾記載道:昔有三人冒霧晨行,一人飲酒,一人飽食,一人空腹。空腹者死,飽食者病,飲酒者健。此酒勢辟惡,勝於他物之故也。"從這則記載可以看到酒對於健康的作用,但更能說明酒與葯之密切關系的內在因素還可從以下幾點得到發掘。
食葯合一:葯往往味苦而難於被人們接受,但酒卻是普遍受歡迎的食物,酒與葯的結合,彌補了葯的苦味的缺陷,也改善了酒的風味。相得益彰。經常服葯,人們從心理上難以接受,但將葯物配入酒中製成葯酒,經常飲用,既強身健體,又享樂其中,卻是人生一太快事。
酒為百葯之長:<<漢書·食貨志>>中說:"酒,百葯之長"。這可以理解為在眾多的葯中,酒是效果最好的葯,另一方面,酒還可以提高其它葯物的效果。酒與葯有密不可分的關系,在遠古時代,酒就是一種葯,古人說「酒以治疾」。"醫"的古文字是"____",本身就是一種釀造酒。古人釀酒目的之一是作葯用的。可見在古代酒在醫療中的重要作用。遠古的葯酒大多是釀造成的,葯物與酒醪混合發酵,在發酵過程中,葯物成分不斷溶出,才可以充分利用。
遠古時期
殷商的酒類,除了"酒","醴"之外,還有"鬯"。鬯是以黑黍為釀酒原料,加入鬱金香草(也是一種中葯)釀成的。這是有文字記載的最早葯酒。鬯常用於祭祀和占卜。鬯還具有驅惡防腐的作用。<<周禮>>中還記載:"王崩,大肆,以鬯"。也就是說帝王駕崩之後,用鬯酒洗浴其屍身,可較長時間地保持不腐。
從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中出土的的一部醫方專書,後來被稱為<<五十二病方>>,被認為是公元前3世紀末,秦漢之際的抄本,其中用到酒的葯方不下於35個,其中至少有5方可認為是酒劑配方,用以治療蛇傷,疽,疥瘙等疾病。其中有內服葯酒,也有供外用的。
<<養生方>>是馬王堆西漢墓中出土帛書之一,其中共有六種葯酒的釀造方法,但可惜這些葯方文字大都殘斷,只有"醪利中"較為完整,此方共包括了十道工序。
但值得強調的是遠古時代的葯酒大多數是葯物是加入到釀酒原料中一塊發酵的。而不是象後世常用的浸漬法。其主要原因可能是遠古時代的酒保藏不易,浸漬法容易導致酒的酸敗。葯物成份尚未溶解充分,酒就變質了。採用葯物與釀酒原料同時發酵,由於發酵時間較長,葯物成分可充分溶出。
我國醫學典籍<<黃帝內經>>中的<<素問·湯液醪醴論>>專篇曾指出:"自古聖人之作湯液醪醴,以為備耳"。這就說古人之所以釀造醪酒,是專為葯而備用的。
<<黃帝內經>>中有"左角發酒",治屍厥,"醪酒"治經絡不通,病生不仁。"雞矢酒"治臌脹。
三、漢代至唐代之前的葯酒
採用酒煎煮法和酒浸漬法起碼始於漢代。約在漢代成書的<<神農本草經>> 中有如下一段論述:"葯性有宜丸者,宜散者,宜水煮者,宜酒漬者"。用酒浸漬,一方面可使葯材中的一些葯用成分的溶解度提高,另一方面,酒行葯勢,療效也可提高。漢代名醫張仲景的<<金匱要略>>一書中,就有多例浸漬法和煎煮法的實例。「鱉甲煎丸方",以鱉甲等二十多味葯為末,取煅灶下灰一斗,清酒一斛五斗,浸灰,候酒盡一半,著鱉甲於中,煮令泛爛如膠漆,絞取汁,內諸葯,煎為丸。還有一例"紅藍花酒方",也是用酒煎煮葯物後供飲用。<<金匱要略>>中還記載了一些有關飲酒忌宜事項,如"龜肉不可合酒果子食之,""飲白酒,食生韭,令人病增","夏月大醉,汗流,不得冷水洗著身及使扇,即成病"。"醉後勿飽食,發寒冷"。這些實用知識對於保障人們的身體健康起了重要的作用。
南朝齊梁時期的著名本草學家陶弘景,總結了前人採用冷浸法制備葯酒的經驗,在<<本草集經注>>中提出了一套冷浸法制葯酒的常規:"凡漬葯酒,皆須細切,生絹袋盛之,乃入酒密封,隨寒暑日數,視其濃烈,便可___出,不必待至酒盡也。滓可暴躁微搗,更漬飲之,亦可散服"。這段話注意到了葯材的粉碎度,浸漬明間及浸漬時的氣溫對於浸出速度,浸出效果的影響。並提出了多次浸漬,以充分浸出葯材中的有效成分,從而彌補了冷浸法本身的缺陷,如葯用成分浸出不徹底,葯渣本身吸收酒液而造成的浪費。從這段話可看出在那時葯酒的冷浸法已達到了較高的技術水平。
東漢順帝漢安元年(126~144在位)時,沛國豐(今江蘇豐縣)人張陵(張道陵)於大邑縣境鶴鳴山倡導正一盟威之道,俗稱五斗米道,亦稱天師道。相傳,張天師在鶴鳴山修道傳教時,恰逢地方瘟疫肆虐,生靈塗炭,十室九空。為拯救蒼生於水火,天師將自創金丹術和極富道教特色的人體醫學思想加以整合,研製出袪病健體的神秘草葯配方。張天師將葯浸於酒中送於百姓,瘟疫得以袪除。百姓病除之後感覺身輕體健,精神煥發強於從前。因葯入酒,酒帶葯行,葯促酒力,使酒醇香甘怡,沁人心脾且功效神妙,百姓感念天師施救蒼生之恩,贊譽此葯酒為「妙沁神酒」,即為當下出名的妙沁葯酒。
熱浸法制葯酒的最早記載大概是北魏<<齊民要術>>中的一例"胡椒酒",該法把乾薑,胡椒末及安石榴汁置入酒中後,"火暖取溫"。盡管這還不是制葯酒,當做為一種方法在民間流傳,故也可能用於葯酒的配製。熱浸法確實成為後來的葯酒配製的主要方法。
酒不僅用於內服葯,還用來作為麻醉劑,傳說華佗用的"麻沸散",就是用酒沖服。華佗發現醉漢治傷時,沒有痛苦感,由此得到啟發,從而研製出"麻沸散"。
唐宋時期
唐宋時期,葯酒補酒的釀造較為盛行。這一期間的一些醫葯巨著如<<備急千金要方>>,<<外台秘要>>,<<太平聖惠方>>,<<聖濟總錄>>都收錄了大量的葯酒和補酒的配方和製法。如<<備急千金要方>>卷七設"酒醴"專節,卷十二設"風虛雜補酒,煎"專節。<<千金翼方>>卷十六設"諸酒"專節。<<外台秘要>>卷三十一設"古今諸家酒方"專節。
宋代<<太平聖惠方>>所設的葯酒專節多達六處。除了這些專節外,還有大量的散方見於其它章節中。唐宋時期,由於飲酒風氣濃厚,社會上酗酒者也漸多,解酒,戒酒似乎也很有必要,故在這些醫學著作中,解酒,戒酒方也應運而生。有人統計過,在上述四部書中這方面的葯方多達一百多例。
唐宋時期的葯酒配方中,用葯味數較多的復方葯酒所佔的比重明顯提高,這是當時的顯著特點。復方的增多表明葯酒制備整體水平的提高。唐宋時期,葯酒的製法有釀造法,冷浸法,熱浸法。以前兩者為主。<<聖濟總錄>>中有多例葯酒採用隔水加熱的"煮出法"。
元明清時期
元明清時期,隨著經濟,文化的進步,醫葯學有了新的發展。葯酒在整理前人經驗,創制新配方,發展配製法等方面都取得了新的成就,使葯酒的制備,達到了更高的水平。
這一時期,我國已積累了大量醫學文獻,前人的寶貴經驗受到了元明清時期醫家的普遍重視,因而,在元明清時期,出版了不少著作,為整理前人的經驗做出了重要的貢獻。<<飲膳正要>>是我國的第一部營養學專著。共三卷。天歷三年(1330年)刊。
忽思慧為蒙古族營養學家,任宮廷飲膳太醫時,將累朝親侍進用奇珍異饌,湯膏煎造,及諸家本草,名醫方術,並日所必用谷肉果菜,取其性味補益者,集成一書。書中關於飲酒避忌的內容,是很有道理的。具有重要的價值。書中的一些補酒,雖沒有詳細記載,但都是頗為有效的,在<<本草綱目>>中則有詳細記載。
明代偉大的醫學家李時珍寫成了舉世聞名的名著<<本草綱目>>,共五十二卷,萬曆六年(1578年)成書。該書集明及歷代我國葯物學,植物學之大成,廣泛涉及食品學,營養學,化學等學科。該書在收集附方時,收集了大量前人和當代人的葯酒配方。卷25酒條下,設有"附諸葯酒方"的專目,他本著"輯其簡要者,以備參考。
明代朱棣等人的<<普濟方>>,方賢的<<奇效良方>>,王肯堂的<<證治准繩>>等著作中輯錄了大量前人的葯酒配方。明清時期也是葯酒新配方不斷涌現的時期。明代吳旻的<<扶壽精方>>,龔庭賢的<<萬病回春,<<壽世保元>>,清代孫偉的<<良朋匯集經驗神方>>,陶承熹的<<惠直堂經驗方>>,項友清的<<同壽錄>>,王孟英的<<隨息居飲食譜>>等都記載著不少時清時期出現的新方。這些新方有兩個值得提出的特點:1補益性葯酒顯著增多。明代吳__的<<扶壽精方>>葯酒門載葯酒方9首,方雖不多,但集方極精,其中有著名的"延齡聚寶酒",史國公葯酒等。在<<萬病回春>>和<<壽世保元>>兩書中,記載葯酒近40種,補益為主的葯酒佔有顯著地位,象"八珍酒",扶衰仙鳳酒,長生固本酒,延壽酒,延壽瓮頭春酒,長春酒,紅顏酒等都是配伍較好的補益性葯酒,有較大的影響。吳,龔二氏輯錄的葯酒方,對於明清時期的補益性葯酒的繁榮起了積極的作用。
在前面所列的清代書目中,也記載著數目可觀的補益性酒,其中的歸圓菊酒,延壽獲嗣酒,參茸酒,養神酒,健步酒等都是較好的補益性葯酒。與明清以前的葯酒相比,這一時期可說是補益葯酒繁榮的時期。2慎用性熱燥熱之葯。唐宋時期的葯酒,常用一些溫熱燥烈的葯物,象烏頭,附子,肉桂,乾薑等。這樣的葯物如果濫用,往往會傷及陰血。金元時期我國醫學界學術爭鳴十分活躍,濫用溫燥葯的風氣受到許多著名醫家的批評。這對明清時期的醫學有深刻的影響。故明清的很多葯酒配方採用平和的葯物以及補甸養陰葯物組成,這樣就可以適用於不同病情和機體狀況,使葯酒可以在更廣泛的領域中發揮作用。
明清時期還出現了一批方論專書,作者著重研究用葯組方的規律,結合優秀方劑,從理論上闡述用葯道理和配伍規律,象明代吳昆的<<醫方考>>,清代汪昂的<<醫方集解>>。這此專著闡述配方時也涉及到葯酒。<<醫方考>>一書中就論述了七種葯酒配方的組方用葯的道理和主治功效,基中包括虎骨酒,史國公酒,枸杞酒,紅花酒,豬膏酒等。這對於促進葯酒配方的研究,指導正確使用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明清時期的葯酒在配製方法上,突出表現了在熱浸法的普遍使用上。適當提高浸漬溫度可使植物性葯材組織軟化,膨脹,增加浸出過程中的溶解和擴散速度,有利於有效成分的浸出,而且還可以破壞葯材中的一些酶類物質,增強葯酒的穩定性,因此採用熱浸法對於許多葯物來說具有更好的浸出的效果,是一種科學方法。
民國時期
由於戰亂頻繁,葯酒研製工作和其他行業一樣,也受到一定影響,進展不大。
新中國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政府對中醫中葯事業的發展十分重視,建立了不少中醫醫院,中醫葯院校.開辦葯廠,發展中葯事業,使葯酒的研製工作呈現出新的局面。葯酒釀制,不僅繼承了傳統製作經驗,還吸取了現代科學技術,使葯酒生產趨向於標准化。為了加強質量管理,還把葯酒規范列為國家葯典的重要內容。由於葯酒生產單位與醫療、科研部門進行科研協作,保證了臨床療效的可靠性。尤其是近十多年來,隨著中醫葯工作者和葯酒研究生產人員的共同努力,對中國葯酒的發展歷史,中國葯酒的特點和應用,工藝及質量等方面作了較為全面的歸納和總結,出版發行了不少專著,例如本書《中國葯酒大全》自1991年出版發行以來,共9次印刷,成為中醫葯專著中的一本暢銷書。這些著作的出版發行,反過來又推動了葯酒事業的深層次發展。不但出現一批質量可靠,療效顯著,深受患者和群眾歡迎的葯酒產品,而且在葯酒的毒理研究、葯理研究及質量監測、製作工藝等方面均有迅速發展。
葯酒的發展,不僅逐漸滿足了人民群眾的需要,並且打人了國際市場,博得了國際友人的歡迎。我們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具有中華民族特色和歷史悠久的,又符合現代科學水平的中國葯酒,必然和整個中醫中葯的發展一樣,為人類的健康長壽,作出新的貢獻。
希望可以幫助你
❺ 酒的歷史
酒之起源
在中華民族悠久歷史的長河中,很多事物都走在世界的前列,酒也是一樣,有著它自身的光輝篇章。關於酒的起源,歷來眾說紛紜。不過,人們普遍認同的有猿猴造酒、儀狄造酒、杜康造酒三種。
1.1 猿猴造酒
猿猴以採集野果為生,且有善於藏果的特性。而在自然界中,果實的生長有著嚴格的季節性,故常要有所儲存。洪荒時代的古猿將一時吃不完的果實藏於岩洞、石窪中,久而久之,果實腐爛,那含有糖分的野果通過自然界的野生酵母菌自然發酵而生成酒精、酒漿,因而有了「猿猴善采一百花釀酒」、「嘗於石岩深處得猿酒」等傳說。
這在我國的許多典籍中都有記載。明代文人周旦光的(蓬攏夜話)、李嘩的(紫桃軒又綴)都提到黃山猿猴造酒的故事。李嘩寫道:
黃山多猿揉,春夏采雜花果於石窪中,醞釀成酒,香氣溢發,聞數百步。野樵深入者或得偷飲之,不可多,多即減酒痕,覺之,眾揉伺得人,必腸( ni8o)死之。
無獨有偶,清代文人李調元在《粵東筆記》、陸柞蕃在《粵西偶記》中都記敘過兩廣猿猴造酒的故事。李調元寫道:
瓊州(今海南島)多孩……嘗於石岩深處得猿酒,蓋猿以稻米雜百花所造,一石穴輒有五六升許,味最辣,然極難得。
陸柞蕃寫道:
粵西平樂等府山中多猿,善采百花釀酒。樵子入山,得其巢穴者,其酒多至數百石。飲之,香美異常,名曰猿酒。
猿猴不僅會「造酒」,而且還嗜酒。唐人李肇所撰《國史補》,對人類如何捕捉聰明伶俐的猿猴(即「猩猩」),有一段極精彩的記載:
猩猩者好酒與屐,人有取之者,置二物以誘之。猩猩始見,必大罵日:「誘我也!」乃絕走遠去,久而復來,稍稍相勸,俄頃俱醉,其足皆絆於屐.因遂獲之。 猿猴是十分機敏的動物,它們居於深山野林中,在垠岩林木間跳躍攀緣,出沒無常,很難活捉到它們。經過細致地觀察,人們發現並掌握了猿猴的一個致命弱點,那就是「好酒」。動畫片《猴子撈月亮》就生動地表現了這個過程。人們在猴子出沒的地方,擺幾缸香甜濃郁的美酒。猴子聞香而至,先是在酒缸前躊躇不前,接著便小心翼翼地用指蘸酒吮嘗。時間一久,沒有發現什麼可疑之處,終於經受不住香甜美酒的誘惑,開懷暢飲起來,直到酩ffJ大醉,乖乖地被人捉住。這種捕捉猿猴的方法並非我國獨有,東南亞一帶的群眾和非洲的土著民族捕捉猿猴或大猩猩,也都採用類似的方法。這說明猿猴是經常和酒聯系在一起的。
這些不同時代、不同作者的記載,起碼可以證明這樣的事實,即在猿猴的聚居處,多有類似「酒」的東西發現。至於這種類似「酒」的東西是怎樣產生的,是純屬生物學適應的本能性活動,還是猿猴有意識、有計劃的生產活動,那倒是值得研究的。要解釋這種現象,還得從酒的生成原理說起。
酒是一種發醉食品,是由一種叫酵母菌的微生物分解糖類產生的。酵母菌是一種分布極其廣泛的菌類,在廣交的大自然原野中,尤其在一些含搪分較高的水果中,這種酵母菌更容易繁衍滋長。含糖的水果是猿猴的重要食品。當成熟的野果墜落下來後,由於受到果皮上或空氣中酵母菌的作用而生成酒,是一種自然現象。日常生活中,在腐爛的水果攤位甚至垃圾堆附近,也能常常嗅到由於水果腐爛而散發出來的陣陣酒味兒。猿猴在水果成熟的季節,收貯大量水果於「石窪中」,堆積的水果受自然界中醉母菌的作用而發酵,在石窪中將「酒」的液體析出。這樣的結果,並未影響水果的食用,而且析出的液體—「酒」,還有一種特別的香味供享用。猿猴居然能在不自覺中「造」出酒,這是既合乎邏輯又合乎情理的事情。當然,拔猴從最初嘗到發酵的野果到「醞釀成酒」,是一個漫長的過程。究竟漫長到多少年,那就是誰也無法說清楚的事情了。
通過考古發掘,在三四千年前的商代青銅器中已發現盛有酒。通過對我國原始文化遺址的發掘,可以更清楚地知道,無論是早期的仰韶文化,還是隨後的龍山文化和良沽文化時期,都發現了盛酒用的陶器,有的還十分精緻,在這同時還出土了釀酒用的酒缸。這說明遠在儀狄、杜康時代以前,我國已有了酒。而傳說中的造酒始祖儀狄或杜康,則可獸面墳躊商晚期可能是在前人的基礎上進一步改進了釀酒的工藝,提高了酒的醇度,使之更加甘美濃烈,從而使原始的釀酒,逐步演變成了人類有意識、有目的的釀造活動,更成了一種自覺的生產行為。
應該說,遠古時代的酒,是食品在大自然中經自然「酒化」而成的。眾所周知,酒必須是含有酒精的飲料。而食物中的糖分,像麥芽糖、葡萄糖等,經過自然界中酵母菌的發酵就會生成酒精。那些含有豐富糖分的野生果實,在酵母菌的作用下,通過自然發酵而產生酒精,也就成了「酒」。此種自然成酒的現象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是屢見不鮮的。南宋周密《癸辛雜識》專有談「梨酒」的條目,就是一個例證。
隨著人類社會從原始社會進人到農業杜會,人們的主要食物也變成了穀物,於是又出現了穀物酒。而在穀物酒的釀造中,因穀物不能直接與酵母菌發生作用而生成酒精,故穀物中的澱粉必須先經過水解,轉化成葡萄糖後再發酵成酒精,即是先糖化,後發酵,再酒化的過程。天長地久,大自然中野果、穀物的自然酒化現象,經過人們的長期觀察總結,終於使釀酒逐步變成了人類自覺、有意識的生產行為。
1.2 儀狄造酒
儀狄造酒是最通行的說法,一般認為始載於西漢劉向編輯的《戰國策》。其曰:
梁王魏嬰筋諸侯於苑台,酒酣,請魯君舉筋。魯君興,避席擇言日:「昔者,帝女令儀狄作酒而美,進之禹,禹飲而甘之。遂疏儀狄,絕旨酒。日:『後世必有以酒亡其國者』。齊桓公夜半不謙,易牙乃煎敖蟠炙,和調五味而進之,桓公食之而飽,至旦不覺。曰:『後世必有以味亡其國者』。晉文公得南之威,三日不聽朝,遂推南之威而遠之。曰:『後世必有以色亡其國者』。楚王登強台而望崩山,左江而右湖,以臨仿徨,其樂忘死,遂盟強台而弗登。曰:「後世必有以高台肢池亡其國者」。今主君之茸.儀狄之酒也;主君之味,易牙之調也;左白台而右間須,南威之美也;前夾林而後蘭台,強台之樂也。有一於此,足以亡其國。今主君兼此四者,可無戒與?」梁王稱善相屬。
這是一段魯共公姬奮對魏惠王魏嬰的勸諫。當時魏國強盛,魯、宋、衛、韓國君來朝。魏王在苑台(注本多作范台,又名「繁台」,遺跡在今開封)宴請各國諸侯。酒興正濃的時候,主人向客人敬酒。魯共公站起身,離開自己的坐席,正色道:「從前,舜的女兒儀狄擅長釀酒,酒味醇美。儀狄把酒獻給了禹,禹喝了之後也覺得味道醇美。但因此就疏遠了儀狄,戒絕了美酒,並且說道:『後代一定有因為美酒而使國家滅亡的。』齊桓公有一天夜裡覺得肚子餓,想吃東西。易牙就煎熬燒烤,做出美味可口的菜餚給他送上,齊植公吃得很飽,一覺睡到天亮還不醒,醒了以後說:『後代一定有因貪美味而使國家滅亡的。』晉文公得到了美女南之威,三天沒有上朝理政,於是就把南之威打發走了,說道:『後代一定有因為貪戀美色而使國家滅亡的。』楚靈王登上強台遠望崩山,左邊是長江,右邊是大湖,登臨徘徊,唯覺山水之樂而忘記人之將死,於是發誓不再遊山玩水。後來他說:『後代一定有因為修高台、山坡、美池,而致使國家滅亡的。』現在您酒杯里盛的好似儀狄釀的美酒;桌上放的是易牙烹調出來的美味佳餚;您左邊的白台,右邊的間須,都是南之威一樣的美女;您前邊有夾林,後邊有蘭台,都是強台一樣的處所。這四者中佔有一種,就足以使國家滅亡,可是現在您兼而有之,能不警戒嗎?」魏王聽後,連連稱贊諫言非常之好。
值得注愈的是,這里既是對酒之創始者的最早記述,又是對酒之誘惑力及禁酒行為的最早記述。酒,這種神奇的液體,讓人類永遠自相矛盾。
另外,秦漢間人輯錄古代帝王公卿譜系的(世本)對此也有記載。該書原本已佚,現存清人輯佚本。該書的記載也並不可靠,其中說:「儀狄始作酒醒,變五味;少康作林酒。」此後,三國蜀漢學者誰周所著《古史考》也說:「古有酸酪,禹時儀狄作酒。」
大禹是中國聖賢系列中領先的幾位人物之一以治黃河水患聞名。照說他工作那麼辛苦,三過家門而不人,臣下關懷,發明點新鮮飲料慰勞解乏,也是獻「忠心」一種具體而微的方式,後世領導尤為體諒理解。當然,大禹也非木石,「嘗之而美」,可見孟夫子的「口之於味,有同嗜焉」,也算是「後見之明」吧。但問題就出在,他喝著好了,卻沒有對發明人加以表揚獎勵,反而疏遠了他(她)。推測起來,不外乎是造酒耗糜糧食,而在「上三代」生產力水平低下的時期,大禹關心的是老百姓的溫飽問題。酒「嘗之而美」,則容易導致「上有所好,下必甚焉」,群起而效尤。一旦用乘法計算起來,所靡費的食糧就不得了。加之喝上了癮可以亂性,行事理政,就與「賢明」與否無幹了。所以後來夏商周三代的嗜酒之君,就成了「昏君」、「暴君」的象徵。如夏萊造「酒池可以運船,糟堤可以望十里」,如商封「為酒池,回船糟丘,而牛飲者三千餘人為輩」(《史記·殷本紀》注),造「肉林」以資「長夜之飲」,「令男女裸而相逐其間,是為醉樂」(《論衡·語增》),都是造反者「弔民伐罪」時義正詞嚴的好題目。
儀狄這個名字,好像是一個女人的。儀,古文同「娥」,所以傳說中後界的妃子嫦娥,古稱「常儀」,儀狄翻譯成現代語言,就是狄姑娘或狄女士。這點古人是清楚的,因此東漢文人、建安七子之一的王架作過一篇《酒賦》,開頭兩句就說「帝女儀狄,旨酒是獻」,點出了她的性別。
古書上關於酒的記載,矛盾之處很多。舊題西漢時孔子八世孫孔鰍著的(孔叢子)(這本書也是後人編輯先代遺文而成的,不很靠得住)記有戰國時趙國平原君趙勝勸酒的故事:
平原君好士.食客嘗數千人。孔子之玄孫子高穿自魯適趙,平原君與飲,強之酒,曰:「昔有遺諺:『堯舜千鍾,孔子百艦,子路喳噴,尚飲十植』,古之聖賢無不能飲,吾子何辭?"子高曰:「穿聞賢聖以道德兼人,未聞以飲。」平原君曰:「即如先生言,則此言何生?"子高曰:「生於嗜酒者。蓋其勸勵采戲之辭,非實然也。」平原君欣然曰:「吾弗戲子,無所聞此雅官也。」
帝堯和帝舜都是大禹以前的人,比儀狄還要早,可見儀狄之前就有酒了。至於最晚編成於西漢初年的《神農本草》已經載有酒的性味,如果相信此說,那麼遠在傳說中的神農氏時代就己經有酒了。用糧食釀酒是件程序、工藝都很復雜的事,單憑個人力量是難以完成的。儀狄再有能耐,首先發明造酒,似不大可能。如果說,作為一位善釀美酒的匠人、大師,或是監督釀酒的官員,總結了前人的經驗,完善了釀造方法,終於釀出質地優良的酒醛,這還是可能的。郭沫若提出「相傳禹臣儀狄開始造酒,這是指比原始社會時代的酒更甘美濃烈的旨酒」,這種說法似乎更可信。
1.3 杜康造酒
另一種說法是杜康造酒,這種說法除了一些文人這樣說以外,在民間特別流行,原因是舊時代的訓蒙讀本、唱本、寶卷、勸善書之類大都是這樣說的。杜康造酒的說法主要由於曹操的樂府詩《短歌行》提到「何以解優,惟有杜康」而流行。在這里,杜康是酒的代名詞,因此人們把姓杜名康的這個人當作了釀酒的祖師。現代還有不少注釋這首詩的人把杜康往釋為最早釀酒者。
河南省洛陽市汝陽縣有杜康溝、杜康泉、杜康河和杜康墓、杜康廟,當地流傳著杜康造酒的傳說。據說杜康是黃帝手下的一位大臣。當時,經過神農氏嘗百草、辨五穀,人們開始耕地種糧食。杜康受命管理生產和保存糧食,很負責任。由於土地肥沃,風調雨順,連年豐收,糧食越打越多,但是由於沒有倉庫和科學的保管方法,豐收的糧食堆在山洞裡,時間一長,全都因潮濕而霉壞了。黃帝知道這件事後,非常生氣,令杜康專職負責糧食保管,如有霉壞,從重處罰。杜康由一個負責糧食生產的大臣一下子降為糧庫保管,心裡十分難過。但他又想到螺祖、風後、倉領等臣,都有所發明創造,立下大功。螺祖發明繅絲紡織,風後發明指南車,倉領發明文字。唯獨自己沒有什麼功勞,還犯了罪。想到這里,他的怒氣全消了,並且暗自下決心:非把糧食保管這件事做好不可。
此後,杜康在森林裡發現了一片開闊地,周圍有幾棵大樹枯死了,只剩下粗大的樹干,里邊已空了。杜康靈機一動,他想,如果把糧食裝在樹洞里,也許就不會霉壞了。於是,他把樹林里凡是枯死的大樹,都一一進行了掏空處理。不幾天,就把打下的糧食全部裝進樹洞里了。誰知,兩年以後,裝在樹洞里的糧食,經過風吹、日曬、雨淋,慢慢地發酵了。一天,杜康上山查看糧食時,突然發現一棵裝有糧食的枯樹周圍躺著幾只山羊、野豬和兔子。開始他以為這些野獸都是死的,走近一看,發現它們還活著,似乎都在睡大覺。杜康一時弄不清是啥原因,還在納悶,一頭野豬醒了過來。它一見來人,馬上竄進樹林去了。緊接著,山羊、兔子也一隻只醒來逃走了。杜康上山時沒帶弓箭,所以也沒有追趕。他正准備往回走,又發現兩只山羊在裝著糧食的樹洞跟前低頭用舌頭舔著什麼。杜康連忙躲到一棵大樹背後觀察,只見兩只山羊舔了一會兒,就搖搖晃晃起來,走不遠就躺倒在地上了。杜康飛快地跑過去把兩只山羊捆起來。然後才詳細察看山羊剛才用舌頭舔過的地方。不看則罷,一看可把杜康嚇了一跳。原來裝糧食的樹洞,已裂開一條縫子,裡面的水不斷往外滲出,山羊、野豬和兔子就是舔了這種水才倒在地上的。杜康用鼻子聞了一下,滲出來的水特別清香,自己不由得也嘗了一口。味道雖然有些辛辣,但卻特別醇美。他越嘗越想嘗,最後一連喝了幾口。這一喝不要緊,霎時,只覺得天旋地轉,剛向前走了兩步,便身不由己地倒在地上昏昏沉沉地睡著了。
醒來後,杜康將樹洞里滲出來的這種味道濃香的水盛了半罐.去找黃帝。黃帝聽完報告,仔細品嘗了杜康帶來的味道濃香的水,立刻與大臣們商議此事。大臣們一致認為這是糧食中的一種元氣,並非毒水。黃帝沒有責備杜康,命他繼續觀察,仔細琢磨其中的道理。又命倉mi給這種香味很濃的水取個名字。倉領隨口道:「此水味香而醇,飲而得神。」說完便造了一個「酒」字。黃帝和大臣們都認為這個名字取得好。
但是,稍有點古文化知識的人都知道,杜這個姓是周朝才有的。《通志·氏族》載:「杜氏,亦曰唐杜氏,祁姓,帝堯之後,建國於劉,為陶唐氏,裔孫劉累以能擾龍事孔甲,故在夏為御龍氏,在商為9韋氏,在周為唐杜氏。成王滅唐,而封叔虞,乃遷唐氏於杜,是為杜伯。……」陶唐氏,可能是做陶的;御龍氏,據說是養龍的;系韋氏,看來是養豬的,9即豬。周武王滅封建立周王朝,此時唐杜氏仍為一個獨立的小國。武王之子成王把弟弟封在唐,於是把唐杜國取消,唐杜氏遷走。周宣王時,唐杜氏後代做官,稱杜伯,為周宣王所誅,子孫逃亡至晉國,才以封地杜為姓。因此。如果存在杜康這樣一個人,應該是春秋時代人,最早不會在周朝以前。而確鑿的歷史記載,在周以前老早就有酒了,例如有名的夏萊王和殷封王,古書上都說他們有酒池糟丘;而甲骨文、金文里也已經有了「酒」字。
研究酒的學者認為,杜康可能是周秦間一個著名的釀酒家。一提起杜康,人們就知道是講酒。寫過《酒譜》一書的宋朝人竇革就是這樣推論的。這個推斷大致可信。假使今天有一個詩人寫道:「何以解憂,惟有茅台。」人們也會懂得是借酒消愁之意,絕不可以也不會把茅台當作酒的發明地或發明人。而在儀狄或杜康造酒說中,人們認為酒是大禹時代的儀狄和周代的杜康所造,故有「儀狄始作酒醪」、「少康作林酒」之說。
有傳說稱:杜康常把吃不完的剩飯倒在中空的桑樹洞中,日久樹洞中便散發出一股濃郁的芬芳香味來,杜康由此受到啟發,根據此原理釀出了酒。西晉江統《酒浩》就此寫道:
酒之所興,肇自上皇;或雲儀狄,一日杜康。有飯不委之空桑,積郁成味,久蓄氣芳,本出於此,不由奇方。
❻ 葯酒出現年代
酒在醫學上的運用,確為中國醫學的一項重大發明。古埃及、古希臘以及古印度的醫籍和傳說中,也有用酒的痕跡,但我們中國,可以說所有的醫著中都載用葯酒,這一點,其他文明古國的典籍以及在歷史上使用、重視程度,都無法與中國比擬。
戰國時期的《呂氏春秋》說過:「肥肉厚酒,務以自強,命曰爛腸之食」。《抱朴子》曰:「君釀酒,酒成以附子、甘草入酒中,立成美酒。」甲骨文中還有「鬯其酒」的記載。據漢代班固《白虎通·考點》解釋說:「鬯者,以百草之香,鬱金合而釀之,成為鬯。」可見,「鬯其酒」,便是芬芳的葯酒。從我們中國漢字演化角度看,古代「殹」字,上半部「醫」與「殳」,指針裝醫袋、竹刀,古醫以刀、針為主,而巫醫盛世,自是加「巫」了。後來,酒被大量使用並被推崇,由是,「醫」下,「巫」便為「酉」了。而「酉」古通假「酒」,醫與酒的聯系之緊,於斯可見。
1973年出土的長沙馬王堆漢墓中有《五十二病方》,1998年筆者在馬王堆博物館專門做過研究,發現酒在漢及以前的醫療實踐中是各種葯物使用最多的品種。全書283方,用酒之方有33個,佔11.6%。有的方中,葯先酒制,如治「諸傷」,「治齊口,口淳酒漬而餅之,煏瓦鬵炭。」意思是用淳酒浸泡葯物後,再放入陶制或瓦制釜內焙烤。有的葯物用酒煮服,如治療「傷脛(痙)」,「擇薤一把,以敦(淳)酒半斗煮沸,飲之。」有的葯劑用酒浸後飲其計,實際就是葯酒。如治毒蛇咬傷:「用韭蘭,以酒沃,飲其汁,以宰(渣)封其痏。」
❼ 三百年歷史的葯酒有哪些
中國十大名酒,是指貴州茅台、五糧液、西鳳酒、四特酒 、郎酒、雙溝大麴、洋河大版曲、古井貢、劍南權春、汾酒等十大白酒品牌。中國名酒為國家評定的質量最高的酒。國內曾先後五次進行白酒國際級評比,茅台酒、汾酒、瀘州老窖、五糧液、沱牌曲酒等酒在歷次國家評酒會上都被評為名酒。
❽ 酒文化的中國葯酒
酒與醫葯的結合,是我國醫葯發展史上的重要創舉。古時「酒」寫作「酉」專,《說文屬解字》中是這么解釋的:「酉,就也,八月黍成,可為耐酒。」這里的 「就」意為「成熟」,「黍成」就可做酒(酉),黍,性味甘平,益氣補中,不也是中葯嗎?古時候「醫」字從酉(酒),即說明酒與醫葯的密切關系,所以後世又 有「酒為百葯之長」的說法。
葯酒應用於防治疾病,在我國醫葯史上已處於重要地位,成為歷史悠久的傳統劑型之一,至今在國內外醫療保健事業中 享有較高的聲譽。作為我國醫葯學寶庫中的一朵奇葩,葯酒的出現,首先得益於人類對酒的發現,而它的發展,則是藉助於釀酒技術的不斷進步和完善。現代醫學證 實,適當飲酒,可通絡祛風,舒筋活血,驅寒暖身,消積健脾和安神鎮靜,具有一定的治病保健的功效。
❾ 保健酒的歷史,從什麼時候開始
一、遠古時期的葯酒及滋補酒
殷商的酒類,除了"酒","醴"之外,還有"鬯"。鬯是以黑黍為釀酒原料,加入 鬱金香草(也是一種中葯)釀成的。這是有文字記載的最早葯酒。鬯常用於祭祀和占卜。鬯還具有驅惡防腐的作用。《周禮》中還記載:"王崩,大肆,以 鬯 "。 也就是說帝王駕崩之後,用鬯酒洗浴其屍身,可較長時間地保持不腐。
從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中出土的的一部醫方專書,後來被稱為《五十二病方》 ,被認為是公元前3世紀末,秦漢之際的抄本,其中用到酒的葯方不下於35個, 其 中至少有5方可認為是酒劑配方,用以治療蛇傷,疽,疥瘙等疾病。 其中有內服葯 酒,也有供外用的。 《養生方》是馬王堆西漢墓中出土帛書之一, 其中共有六種葯酒的釀造方法, 但可惜這些葯方文字大都殘斷,只有"醪利中"較為完整,此方共包括了十道工序。但值得強調的是遠古時代的葯酒大多數是葯物是加入 到釀酒原料中一塊發酵的。而不是象後世常用的浸漬法。其主要原因可能是遠古時 代的酒保藏不易,浸漬法容易導致酒的酸敗。葯物成份尚未溶解充分,酒就變質了。
採用葯物與釀酒原料同時發酵,由於發酵時間較長,葯物成分可充分溶出。 我國醫學典籍《黃帝內經》中的《素問•湯液醪醴論》專篇曾指出:" 自古聖 人之作湯液醪醴,以為備耳"。這就說古人之所以釀造醪酒,是專為葯而備用的。
《黃帝內經》中有"左角發酒",治屍厥,"醪酒"治經絡不通,病生不仁。" 雞矢酒 "治臌脹。
二、漢代至唐代之前的葯酒及滋補酒
採用酒煎煮法和酒浸漬法起碼始於漢代。約在漢代成書的《神農本草經》 中 有如下一段論述:"葯性有宜丸者,宜散者,宜水煮者,宜酒漬者"。用酒浸漬, 一 方面可使葯材中的一些葯用成分的溶解度提高,另一方面,酒行葯勢,療效也可提 高。漢代名醫張仲景的《金匱要略》一書中,就有多例浸漬法和煎煮法的實例。如 "鱉甲煎丸方",以鱉甲等二十多味葯為末,取煅灶下灰一斗,清酒一斛五斗,浸灰, 候酒盡一半,著鱉甲於中,煮令泛爛如膠漆,絞取汁,內諸葯,煎為丸。還有一例 "紅藍花酒方",也是用酒煎煮葯物後供飲用。《金匱要略》中還記載了一些有關飲 酒忌宜事項,如"龜肉不可合酒果子食之,""飲白酒,食生韭,令人病增"," 夏月 大醉,汗流,不得冷水洗著身及使扇,即成病"。"醉後勿飽食,發寒冷"。 這些實 用知識對於保障人們的身體健康起了重要的作用。 南朝齊梁時期的著名本草學家陶弘景, 總結了前人採用冷浸法制備葯酒的經 驗,在《本草集經注》中提出了一套冷浸法制葯酒的常規:"凡漬葯酒,皆須細切, 生絹袋盛之,乃入酒密封,隨寒暑日數,視其濃烈,便可___出,不必待至酒盡也。 滓可暴燥微搗,更漬飲之,亦可散服"。這段話注意到了葯材的粉碎度, 浸漬明間 及浸漬時的氣溫對於浸出速度,浸出效果的影響。並提出了多次浸漬,以充分浸出 葯材中的有效成分,從而彌補了冷浸法本身的缺陷,如葯用成分浸出不徹底,葯渣 本身吸收酒液而造成的浪費。從這段話可看出在那時葯酒的冷浸法已達到了較高的 技術水平。 熱浸法制葯酒的最早記載大概是北魏《齊民要術》中的一例"胡椒酒", 該法 把乾薑,胡椒末及安石榴汁置入酒中後,"火暖取溫"。盡管這還不是制葯酒,當做 為一種方法在民間流傳,故也可能用於葯酒的配製。熱浸法確實成為後來的葯酒配 制的主要方法。 酒不僅用於內服葯,還用來作為麻醉劑,傳說華佗用的"麻沸散", 就是用酒 沖服。華佗發現醉漢治傷時,沒有痛苦感,由此得到啟發,從而研製出"麻沸散"。
三、唐宋時期的葯酒及滋補酒
唐宋時期,葯酒補酒的釀造較為盛行。這一期間的一些醫葯巨著如《 備急千 金要方》,《外台秘要》,《太平聖惠方》,《聖濟總錄》都收錄了大量的葯酒和 補酒的配方和製法。如《備急千金要方》卷七設"酒醴"專節,卷十二設" 風虛雜補 酒,煎"專節。《千金翼方》卷十六設"諸酒"專節。《外台秘要》卷三十一設"古今 諸家酒方"專節。宋代《太平聖惠方》所設的葯酒專節多達六處。除了這些專節外, 還有大量的散方見於其它章節中。唐宋時期,由於飲酒風氣濃厚,社會上酗酒者也 漸多,解酒,戒酒似乎也很有必要,故在這些醫學著作中,解酒,戒酒方也應運而 生。有人統計過,在上述四部書中這方面的葯方多達一百多例。
唐宋時期的葯酒配方中,用葯味數較多的復方葯酒所佔的比重明顯提高, 這 是當時的顯著特點。復方的增多表明葯酒制備整體水平的提高。 唐宋時期,葯酒的製法有釀造法,冷浸法,熱浸法。以前兩者為主。《 聖濟 總錄》中有多例葯酒採用隔水加熱的"煮出法"。
四、元明清時期的葯酒和滋補酒
元明清時期,隨著經濟,文化的進步,醫葯學有了新的發展。葯酒在整理前人經驗,創制新配方,發展配製法等方面都取得了新的成就,使葯酒的制備,達到了更高的水平。這一時期,我國已積累了大量醫學文獻,前人的寶貴經驗受到了元明清時期醫家的普遍重視,因而,在元明清時期,出版了不少著作,為整理前人的經驗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飲膳正要》是我國的第一部營養學專著。共三卷。天歷三年(1330年) 刊。 忽思慧為蒙古族營養學家,任宮廷飲膳太醫時,將累朝親侍進用奇珍異饌,湯膏煎 造,及諸家本草,名醫方術,並日所必用谷肉果菜,取其性味補益者,集成一書。 書中關於飲酒避忌的內容,是很有道理的。具有重要的價值。書中的一些補酒,雖 沒有詳細記載,但都是頗為有效的,在《本草綱目》中則有詳細記載。 明代偉大的醫學家李時珍寫成了舉世聞名的名著《本草綱目》,共五十二卷, 萬曆六年(1578年)成書。該書集明及歷代我國葯物學,植物學之大成,廣泛涉及食 品學,營養學,化學等學科。該書在收集附方時,收集了大量前人和當代人的葯酒 配方。卷25酒條下,設有"附諸葯酒方"的專目,他本著"輯其簡要者, 以備參考。 葯品多者,不能盡錄"的原則,輯葯酒69種。除此之外,《本草綱目》 在各葯條目 的附方中,也往往附有葯酒配方,內容豐富,據有人統計《本草綱目》中共計葯酒 方約為200多種。這些配方極大多數是便方,具有用葯少,簡便易行的特點。 《遵生八箋》是明代高濂所著的養生食療專著,共十九卷, 約成書於萬曆十九 年(1591年)全書40多萬字,分為八箋,以卻病延年為中心,涉及醫葯氣功 ,飲饌食療, 文學藝術等。其中的《飲饌服食箋》共有三卷,收釀造類內容17條。釀造類中的碧 香酒,地黃酒,羊羔酒等,均為宋代以來的名酒。其中一些是極有價值的滋補酒。 此外在《遵生八箋》中的《靈秘丹葯箋》中還有30多種葯酒。 《隨息居飲食譜》是清代王孟英所編撰的一部食療名著,共一卷。咸豐十 一年(1861年)刊行。書中的燒酒條下附有7種保健葯酒的配方,製法和療效。 這些 葯酒大多以燒酒為酒基。與明代以前的葯酒以黃酒為酒基有明顯的區別。以燒酒為 酒基,可增加葯中有效成分的溶解。這是近現代以來,葯酒及滋補酒類製造上的一 大特點。 明代朱___等人的《普濟方》,方賢的《奇效良方》,王肯堂的《證治准繩》 等著作中輯錄了大量前人的葯酒配方。 明清時期也是葯酒新配方不斷涌現的時期。明代吳__的《扶壽精方》, 龔庭 賢的《萬病回春,《壽世保元》,清代孫偉的《良朋匯集經驗神方》,陶承熹的《 惠直堂經驗方》,項友清的《同壽錄》,王孟英的《隨息居飲食譜》等都記載著不 少時清時期出現的新方。這些新方有兩個值得提出的特點:
1 補益性葯酒顯著增多。明代吳__的《扶壽精方》葯酒門載葯酒方9首,方雖 不多,但集方極精,其中有著名的"延齡聚寶酒",史國公葯酒等。在《萬病回春》 和《壽世保元》兩書中,記載葯酒近40種,補益為主的葯酒佔有顯著地位,象" 八 珍酒",扶衰仙鳳酒,長生固本酒,延壽酒,延壽瓮頭春酒,長春酒, 紅顏酒等都 是配伍較好的補益性葯酒,有較大的影響。吳,龔二氏輯錄的葯酒方,對於明清時 期的補益性葯酒的繁榮起了積極的作用。在前面所列的清代書目中,也記載著數目 可觀的補益性酒,其中的歸圓菊酒,延壽獲嗣酒,參茸酒,養神酒,健步酒等都是 較好的補益性葯酒。與明清以前的葯酒相比,這一時期可說是補益葯酒繁榮的時期。
2 慎用性熱燥熱之葯。唐宋時期的葯酒,常用一些溫熱燥烈的葯物,象烏頭, 附子,肉桂,乾薑等。這樣的葯物如果濫用,往往會傷及陰血。金元時期我國醫學 界學術爭鳴十分活躍,濫用溫燥葯的風氣受到許多著名醫家的批評。這對明清時期 的醫學有深刻的影響。故明清的很多葯酒配方採用平和的葯物以及補甸養陰葯物組 成,這樣就可以適用於不同病情和機體狀況,使葯酒可以在更廣泛的領域中發揮作 用。 明清時期還出現了一批方論專書,作者著重研究用葯組方的規律, 結合優秀 方劑,從理論上闡述用葯道理和配伍規律,象明代吳昆的《醫方考》,清代汪昂的 《醫方集解》。這此專著闡述配方時也涉及到葯酒。《醫方考》一書中就論述了七 種葯酒配方的組方用葯的道理和主治功效,基中包括虎骨酒,史國公酒,枸杞酒, 紅花酒,豬膏酒等。這對於促進葯酒配方的研究,指導正確使用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明清時期的葯酒在配製方法上,突出表現了在熱浸法的普遍使用上。 適當提 高浸漬溫度可使植物性葯材組織軟化,膨脹,增加浸出過程中的溶解和擴散速度, 有利於有效成分的浸出,而且還可以破壞葯材中的一些酶類物質,增強葯酒的穩定 性,因此採用熱浸法對於許多葯物來說具有更好的浸出的效果,是一種科學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