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端午節中佩戴辟邪物和塗雄黃酒的習俗反應了人們怎樣的生存狀態和人生態度
道教對端午習俗的影響也體現在飲用雄黃酒這一點上。從唐代以來,我國大部分版地區在端午節時都有權喝雄黃酒的習俗,《燕京歲時記》中說,每到五月,「自初一日起,取雄黃酒曬之,用塗小兒額及鼻耳間,以避毒物」,尤其是經過《白蛇傳》的傳播之後,雄黃酒更為人們所熟知。在《圖經衍義本草》中說雄黃列「玉石部中品」,具有殺精物惡鬼邪氣百蟲毒、勝五兵的功效,對於雄黃酒,《道藏》之《神仙酒煉雄黃》說服用過之後能使「腹中三蟲伏屍皆去,心開目明,使人有威武,入水辟蛟龍,入山辟虎狼,入軍辟五兵。」正是道教對雄黃酒功效的誇耀,使得民間十分看重其作用,並逐漸形成了端午飲用雄黃酒辟百毒的風俗。中醫認為,雄黃性溫,味苦辛,有毒,主要用做解毒、殺蟲葯。外用治療疥癬惡瘡、蛇蟲咬傷等,效果較好。內服微量,可治驚癇、瘡毒等症。如今,我國江南地區還有端午節喝雄黃酒的習俗。在汪曾祺的《端午節的鴨蛋》中提到過雄黃酒,其中說:「喝雄黃酒,用酒和的雄黃在孩子的額頭上畫一個王字,這是很多地方都有的。」
此外,端午節時小孩要佩戴香囊,傳說也有避邪驅瘟的作用,關於端午賽舟的習俗,早期在民間認為是為了用龍船將「瘟病」趕快送走,也與驅瘟的目的分不開。
② 古人端午節流行塗雄黃酒的意義是什麼
雄黃酒屬於陽性的東西,古代人們端午節的時候在額頭塗抹雄黃酒是為了辟邪用的。
端午節時以雄黃塗抹小兒額頭的習俗,雲可驅避毒蟲。典型的方法是用雄黃酒在小兒額頭畫「王」字,一借雄黃以驅毒,二借猛虎(「王」似虎的額紋,又虎為獸中之王,因以代虎)以鎮邪。
除在額頭、鼻耳塗抹外,亦可塗抹他處,用意一致。山西《河曲縣志》雲:「端午,飲雄黃酒,用塗小兒額及兩手、足心,……謂可卻病延年。
(2)辟邪雄黃酒擴展閱讀:
端午節的其他習俗
1、佩豆娘
舊時端五節婦女的頭飾,多見於江南。一些地區亦稱作健人。此物一說源於古代的步搖,一說即艾人的別樣形式。《清嘉錄》引《唐宋遺紀》雲:「江誰南北,五日釵頭彩勝之制,備極奇巧。…加以幡幢寶蓋,綉球繁纓,鍾鈴百狀,或貫以串,名曰豆娘,不可勝紀。」
2、貼午時符
舊時廣東一些地方有貼「午時符」的習俗。午飯後,家家貼「午時符」。符用寬約一寸,長近一尺的黃紙條,上面用硃砂寫上「五月五日午時書,官非口舌疾病蛇蟲鼠蟻皆消除」等字樣。在大門上懸掛菖蒲、鳳尾、艾葉等,並紮上一束蒜頭,塗以硃砂避邪。
3、拜神祭祖
拜神祭祖是端午節重要習俗之一。「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類之本也。」天地是生命的根本,祖先是人類的根本,祭祖是一種傳承孝道的習俗,通過祭祀來祈求和報答他們的庇護和保佑。
③ 雄黃酒的民間習俗
習俗一:插艾草掛香囊 作用:驅蚊蟲防感冒
過端午,很有的講究。「清明插柳、端午插艾」,端午這一天天一亮,家家戶戶的門窗上都要插上兩根艾草和菖蒲,艾草能避邪氣。
另外,家長會給孩子掛個香囊,也是可以辟邪驅瘴氣,香囊用到的中葯有川芎、白芷、蒼術、冰片、薄荷,每味各5克。將這幾味中葯研細,然後放在布袋中,縫合好。可以佩戴在胸前、腰際或肚臍處,也可以把香囊掛在室內或車內。
上海一位中醫科主任蔡德亨教授說,從中醫角度講,艾葉是一味芳香化濁的中葯,有較強的驅毒除瘟作用,懸掛艾葉及燃燒艾葉可以殺菌消毒、預防瘟疫流行。中醫認為香囊有散風驅寒、健脾和胃、防蚊防病的作用。孩子們將香囊懸掛在胸口,可以聞聞可以驅蚊,另外,可以預防感冒。
習俗二:喝雄黃酒 副作用:會引起貧血(待考究)
端午這一天,人們要聚在一起喝雄黃酒,雄黃酒是用研磨成粉末的雄黃泡製的白酒或黃酒,一般在端午節飲用。古代人就認為雄黃可以剋制蛇、蠍等百蟲,「善能殺百毒、辟百邪、制蠱毒,人佩之,入山林而虎狼伏,入川水而百毒避」。中國神話傳說中常出現用雄黃來克制修煉成精的動物的情節,比如變成人形的白蛇精白娘子不慎喝下雄黃酒,失去控制現出原形。所以古人不但把雄黃粉末撒在蚊蟲孳生的地方,還飲用雄黃酒來祈望能夠辟邪,讓自己不生病。蔡德亨教授說:「雄黃酒里含有砷,這是砒霜的主要成分,喝雄黃酒等於吃砒霜,喝了會抑製造血功能,會造成貧血。即使小劑量服用,也會對肝臟造成傷害;雄黃具有腐蝕作用。」
但含砷元素並不能說明雄黃有毒,雄黃與砒霜的分子結構不同,就決定兩者不同的化學性質。就例如硫酸鋇和氯化鋇,分子結構不同決定兩者毒性完全不同。
習俗三:吃五紅作用:增加陽氣,多數是文化意義
在端午節中午要吃五紅,到底是哪五紅呢,在君和堂門診大廳的端午節展示區內,記者看到了烤鴨、莧菜、紅油鴨蛋、龍蝦和黃鱔,吃五紅是為了嚇退蛇、蜘蛛、蠍子、蜈蚣還有壁虎這五種毒物,希望它們不要進自己的家。南京中醫葯大學教授、江蘇中華文化學院特約研究員吉文輝,吃五紅是過端午的一個重要議程。這個端午習俗很有講頭,這個傳統不能丟。端午,其實告訴人們,盛夏即將來臨,提醒老百姓要注意防病祛蟲。這些紅菜主要增加人們的陽氣。當然,更多的是文化意義上的端午。
④ 為什麼雄黃可以辟邪除穢
雄黃不可以辟邪,辟邪之物需沾染天地正氣或極重的陽氣。
⑤ 畫符為什麼要用雄黃酒
雄黃可以用做解來毒劑、殺自蟲葯。於是古代人就認為雄黃可以剋制蛇、蠍等百蟲,「善能殺百毒、辟百邪、制蠱毒,人佩之,入山林而虎狼伏,入川水而百毒避」。中國神話傳說中常出現用雄黃來克制修煉成精的動物的情節,比如變成人形的白蛇精白娘子不慎喝下雄黃酒,失去控制現出原形。所以古人不但把雄黃粉末撒在蚊蟲孳生的地方,還飲用雄黃酒來祈望能夠避邪,讓自己不生病。
⑥ 雄黃酒怎麼泡製
雄黃酒作為很常見的中葯材,可以達到解毒殺蟲的作用,所以雄黃酒可以驅百蟲,又能解百毒,不過現在很少會有人去喝雄黃酒,大多數都會自己去外面購買現成的,其實雄黃酒自己在家裡面泡製,不僅很有樂趣,而且還可以有成就感,想要泡雄黃酒,在方法上面一定要用對,還有就是選擇好正確的配料。
主要價值
雄黃酒作為一種中葯葯材,雄黃可以用做解毒劑、殺蟲葯。於是古代人就認為雄黃可以剋制蛇、蠍等百蟲,"善能殺百毒、辟百邪、制蠱毒、人佩之、入山林而虎狼伏、入川水而百毒避"。
雄黃,作為葯用,歷史悠久,其葯性辛苦、溫,有大毒;歸肝、胃、大腸經;主要是外用於殺蟲、解毒,治療癰腫疔瘡、濕疹疥癬、蛇蟲咬傷。
"雄黃"又名雄精、石黃、薰黃、黃金石,產自湖南、甘肅、雲南、四川等地。雄黃[1]性溫、微辛、有毒,既可以外搽又可以內服,主要用做解毒、殺蟲,外用治療惡瘡、蛇蟲咬傷等,效果較好。雄黃少量飲用,可治驚癇、瘡毒,但由於雄黃有腐蝕之力,所以一定要經醫生指示,並遵古法泡製的雄黃酒才能喝。
在醫葯工業上可作葯物及強刺激劑,高品位的雄黃和雌黃礦石可直接作中葯。
雄黃酒滅五毒。"惟有兒時不能忘,持爻簪蒲額頭王"。額頭王,即指每逢端午節時,用雄黃酒在孩子額上畫個"王"字。也有的在鼻尖、耳垂上塗上一些,還有的將雄黃調入白酒加熱後直接下肚或抹身,說這樣可以驅邪,避免"疫癘"之氣。雄黃酒是有毒的。可是至今,每當端午節來臨,有些人總要喝杯雄黃酒。這主要是由於人們以為雄黃能"驅避百邪"的想法在作怪。
雄黃的主要化學成分是硫化砷。雄黃加熱經氧
化還原反應會轉變為三氧化二砷,也就是劇毒品砒霜。由此可見,飲用加熱的雄黃酒實際上是在服毒。酒可以擴張血管,加速砷在消化道和皮膚的吸收,時間短者十幾分鍾、長者4一5小時即會中毒,輕者表現為腦骨後疼痛、惡心、嘔吐、腹瀉、腹痛、大便呈"米泔樣",重者至死亡。
以雄黃酒塗在小孩頭部、鼻尖、耳垂或抹在身上驅邪避疫,是沒有科學道理的。但由於雄黃難溶於水,可溶於稀硝酸的特性,絕大部分雄黃並不能被吸收。
雄黃酒有很強的除害作用。我國古代,夏季除害滅病的主要消毒葯劑,雄黃酒便是其中之一。經常將它噴灑在床下、牆角等陰暗地方,以避毒蟲危害。
⑦ 塗抹雄黃酒對身體有害
雄黃酒來中毒
謝康代
我國民間源有端午節喝雄黃酒的習俗,尤其是農村,老老少少都得
喝上幾口雄黃酒,說是辟邪防病,殊不知這是十分危險的。
雄黃是一種外用中葯材,性溫,味辛苦,功能燥濕、殺蟲,常用
於治療疥癬、癰疽瘡毒、破傷風、蛇蟲咬傷,痔瘺及哮喘、驚癇等。
但是,千萬不要喝雄黃酒。因為,雄黃酒內服,可導致中毒。據日本
報道:砷醇混合,有較強的致癌作用,即使小劑量對肝臟也有害。因
為雄黃屬礦物,主要成分是四硫化四砷,可消毒殺蟲。雄黃遇熱或煅
燒後,便成為三氧化砷,即有劇毒的砒霜,有「解百毒,避百邪,殺
百蟲」的作用。民間有些大人除飲用雄黃酒外還會將其塗抹在孩子的
耳鼻面額和手臂、兩腿上。這也是十分危險的。因為雄黃可以由皮膚
吸收,嚴重危害身體健康。
雄黃酒中毒的主要症狀,表現為上吐下瀉,精神疲乏。一旦出現
中毒症狀,應盡快送醫院救治,如一時難以到醫院,可採用催吐排毒
的辦法,盡量多喝開水,中和毒素,然後刺激喉部探吐,再飲用溫水,
補充水分。民間偏方將燒焦的饅頭研細吃下,可以吸附毒物。將綠豆
100克,生甘草3克,一並煎濃汁頻服,有助於解毒。
⑧ 為什麼人們端午節要喝雄黃酒為什麼蛇怕雄黃
雄黃酒是用研磨成粉末的雄黃炮製的白酒或黃酒,一般在端午節飲用。
作為一種中葯葯材,雄黃可以用做解毒劑、殺蟲葯。於是古代人就認為雄黃可以剋制蛇、蠍等百蟲,「善能殺百毒、辟百邪、制蠱毒,人佩之,入山林而虎狼伏,入川水而百毒避」。中國神話傳說中常出現用雄黃來克制修煉成精的動物的情節,比如變成人形的白蛇精白娘子不慎喝下雄黃酒,失去控制現出原形。所以古人不但把雄黃粉末撒在蚊蟲孳生的地方,還飲用雄黃酒來祈望能夠避邪,讓自己不生病。
「雄黃」又名雄精、石黃、薰黃、黃金石,產自湖南、甘肅、雲南、四川等地。雄黃性溫、微辛、有毒,既可以外搽又可以內服,主要用做解毒、殺蟲,外用治療惡瘡、蛇蟲咬傷等,效果較好。雄黃少量飲用,可治驚癇、瘡毒,但由於雄黃有腐蝕之力,所以一定要經醫生指示,並遵古法炮製的雄黃酒才能喝。
現代科學證明,雄黃的主要成分是硫化砷,砷是提煉砒霜的主要原料,喝雄黃酒等於吃砒霜;雄黃含有較強的致癌物質,即使小劑量服用,也會對肝臟造成傷害;雄黃具有腐蝕作用。因此,服用雄黃極易使人中毒,輕者出現惡心、嘔吐、腹瀉等症狀,甚至出現中樞神經系統麻痹,意識模糊、昏迷等,重者則會致人死亡。
中醫認為,雄黃性溫,味苦辛,有毒,主要用做解毒、殺蟲葯。外用治療疥癬惡瘡、蛇蟲咬傷等,效果較好。內服微量,可治驚癇、瘡毒等症。由於雄黃毒性太大,極少用於直接內服,一般內服多入丸、散劑。
⑨ 塗黃酒辟邪的來歷,急急急急急急急急
端午飲雄黃酒,一直自古代傳承下來。
古人認為人是吃五穀雜糧生百病的,病回從口入,多為邪答雜之氣,經口鼻吸入。雄黃酒是人們在不斷的實踐過程中用研磨成粉末的雄黃泡製的白酒或黃酒。《清嘉錄》記載:「研雄黃末,屑蒲根,和酒飲之,謂之雄黃酒。」風俗里滿含著人們平安過日子的願望,不過從現代醫學的角度來看,喝雄黃酒對人體是極有害的,即便不喝,只是把雄黃酒塗在孩子的頭上、身上,也不可取。如果為了應端午節令,一定要用雄黃酒,可將其噴一點在牆角,驅夏日裡的毒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