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果中蠱、如何解蠱
古代醫葯不發達,如有人染上了蠱毒,通常用兩種方法治療:一是服用草葯,周禮稱這種草葯為嘉草(見庶氏注)。還有一個是禱告神明,請神明降下醫葯,史記就有「秦德公作伏祠,磔狗邑四門,以御蠱災。」(見封禪書)的記載。
本草綱目引用古代療治奇毒的葯方,是在每年五月五日收取許多毒蟲做蠱,這種蠱主治惡瘡,不料後來有人利用這種蠱來害人。民間在端午節當日午時也有「聚五毒」和飲雄黃酒、在脖子上搽雄黃酒的舉動,其用意都在預防生瘡。
江蘇省溧陽縣的鄉下,早年常有人中蠱。當地的竹林寺有一個會治無名種毒的和尚,製造一種葯丸專門治療蠱毒,一枚葯丸的售價是絹一匹,治癒了不少中蠱的病患。在當地做「觀察使」的韓晃,為了根絕蠱毒,在溧陽縣溫泉旁建造一座寺廟,請竹林寺那位懂葯性的高僧主持,專門治療民間發生的蠱毒,並請高僧把葯方公開刻在石碑上。
這份治蠱的葯方是:在每年農歷五月初取初生的桃子一個,把它的皮碾成細末,份量是二錢。另用盤蝥末一錢,先用麥麩炒熟,再用生大蕺末二錢,將這三味葯用米湯和拌在一起,搓成如棗核一樣大的丸子,中蠱的人祇要用米湯吞服這種葯丸一個,就會葯到毒除。
(1)雄黃酒能解蠱毒嗎擴展閱讀:
下蠱法:先殺一隻大公雞,扔到山上,七天後去取。那時公雞肉已經沒有了。被蜈蚣,百腳,蠍子、毒蛇、螞蟻給吃光了。把雞骨架拿回家,晾乾,碾成粉,就成為蠱。中蠱的人根據下蠱的分量多少,少則兩周,多則三年,會突然死去。(下蠱就是對別人施巫術,使他聽受自己控制或者倒霉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