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酒類全科 > 山西雄黃酒

山西雄黃酒

發布時間:2021-01-31 10:40:40

⑴ 古人端午節流行塗雄黃酒的意義是什麼

雄黃酒屬於陽性的東西,古代人們端午節的時候在額頭塗抹雄黃酒是為了辟邪用的。

端午節時以雄黃塗抹小兒額頭的習俗,雲可驅避毒蟲。典型的方法是用雄黃酒在小兒額頭畫「王」字,一借雄黃以驅毒,二借猛虎(「王」似虎的額紋,又虎為獸中之王,因以代虎)以鎮邪。

除在額頭、鼻耳塗抹外,亦可塗抹他處,用意一致。山西《河曲縣志》雲:「端午,飲雄黃酒,用塗小兒額及兩手、足心,……謂可卻病延年。



(1)山西雄黃酒擴展閱讀:

端午節的其他習俗

1、佩豆娘

舊時端五節婦女的頭飾,多見於江南。一些地區亦稱作健人。此物一說源於古代的步搖,一說即艾人的別樣形式。《清嘉錄》引《唐宋遺紀》雲:「江誰南北,五日釵頭彩勝之制,備極奇巧。…加以幡幢寶蓋,綉球繁纓,鍾鈴百狀,或貫以串,名曰豆娘,不可勝紀。」

2、貼午時符

舊時廣東一些地方有貼「午時符」的習俗。午飯後,家家貼「午時符」。符用寬約一寸,長近一尺的黃紙條,上面用硃砂寫上「五月五日午時書,官非口舌疾病蛇蟲鼠蟻皆消除」等字樣。在大門上懸掛菖蒲、鳳尾、艾葉等,並紮上一束蒜頭,塗以硃砂避邪。

3、拜神祭祖

拜神祭祖是端午節重要習俗之一。「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類之本也。」天地是生命的根本,祖先是人類的根本,祭祖是一種傳承孝道的習俗,通過祭祀來祈求和報答他們的庇護和保佑。


⑵ 山西省原平市端午節有什麼風俗

山西省原平市端午節的風俗:

一、小孩佩香囊

端午節小孩佩香囊,傳說有避邪驅瘟之意,香囊內有硃砂、雄黃、香葯,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玲瓏可愛。

二、門口懸掛艾葉菖蒲

人們把插艾和菖蒲作為端午節的重要內容之一。艾可驅蚊蠅、蟲蟻,凈化空氣;菖蒲提神通竅、健骨消滯、殺蟲滅菌的葯物。端午節這天,家家灑掃庭除,以菖蒲、艾條插於門眉,懸於堂中;或製成人形或虎形,稱為艾人、艾虎,婦人小孩爭相佩戴,用以驅瘴。

⑶ 山西大同民風民俗600字

清明習俗: 大同的清明節習俗有著自己的特點,這天,城內多吃麻葉、粽子、饃饃,農村將雜面炒專熟而食。農村還有蒸「寒燕」的習俗,扎在樹枝上,送孩童玩食。
大同在清明節前半月即可上墳祭祖,是日青年男女還要折柳枝,插於頭上、門前,還要玩盪鞦韆游戲。
端午習俗:節前一天,家家戶戶家門、院門上懸艾虎、艾符、剪紙雞以避邪。各家煮艾水沐浴以避蟲毒,同時製作涼糕、粽子、麻團(糯米團包餡滾芝麻),並相互饋贈親友、鄰里。另外,飲雄黃酒也是大同端午節的重要習俗之一,是用來防病祛毒的。
中秋習俗:大屬同人的中秋節十分隆重,各種慶祝活動豐富多彩,其中最主要的習俗就是供月、拜月、賞月、吃月餅了。每年一進農歷八月,大街小巷的面鋪便支起了「月餅烤爐」,市民們則拿著白面、麻油、糖去打月餅。這種月餅里沒餡,通常以「三油三糖」為上品,即10斤面內要放3斤油、3斤糖。

⑷ 端午節!

端午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是為了紀念我國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屈原的。一般在端午節時都要吃粽子、賽龍舟等。

⑸ 山西省懷仁縣的歷史

山西省懷仁縣的歷史:

1、唐堯,屬冀州

2、虞舜,屬幽州

3、夏、商,屬冀州

4、周,屬幽州

5、春秋,屬代地,

6、戰國,屬趙國,

7、秦,屬代郡班氏縣。

8、漢,屬代郡班氏縣、雁門郡劇陽縣、善無,雁門郡平城縣。

9、三國,屬班氏縣、劇陽縣、平城縣,是羌胡人和鮮卑人居住地。

38、1960年01月,改設懷仁區,由大同市管轄。

39、1964年12月,重新設懷仁縣。

40、1965年05月,重歸雁北地區。

41、1993年07月10日,因原雁北地區撤銷,懷仁縣等3縣劃歸朔州市。

42、2001年,鵝毛口鎮並入雲中鎮,里八庄鄉並入毛皂鎮,小峪鎮並入新家園鄉。區劃調整後,全縣轄4個鎮、6個鄉。

雲中鎮、吳家窯鎮、金沙灘鎮、毛家皂鎮、何家堡鄉、新家園鄉、親和鄉、海北頭鄉、馬辛庄鄉、河頭鄉。

43、2018年2月,經國務院批准,撤銷懷仁縣,設立縣級懷仁市,以原懷仁縣的行政區域為懷仁市的行政區域。懷仁市由山西省直轄,朔州市代管。

⑹ 酒以養生,端午飲酒怎麼喝

雄黃酒
端午節喝雄黃酒是從古時候就傳承下來了的習俗。古語曾說「飲了雄黃酒,病魔都遠走」。雄黃是一種礦物質,俗稱「雞冠石」,一般飲用的雄黃酒,只是在白酒或自釀的黃酒里加入微量雄黃,是不會純飲的。
雄黃本屬礦物,含有三硫化砷成分,與酒混合。即成雄黃酒,用以驅蟲解五毒,小兒塗於頭額。耳鼻,手足心。並灑牆壁問,以法諸毒。流傳民間之《白蛇傳》故事,即是以雄黃酒解蛇虺諸毒,而現白蛇原形。此種習佰,在長江流域地區的人家很盛行。
不過從現代醫學的角度來看,喝雄黃酒對人體是極有害的,即便不喝,只是把雄黃酒塗在孩子的頭上、身上,也不可取。即使小劑量服用,也會對肝臟造成傷害。所以,一般不建議直接飲用雄黃酒。
五加酒
「五月初五采五加,釀五加酒」是民間的習俗。五加即五加皮,氣香味苦,五加樹皮有奇香,可滋補肝腎壯筋骨。民間認為喝了五加酒,可以避難避邪。五加皮的葯用主要為治疝氣、腹痛、男子陽痿、小便余瀝、女人腰脊痛、兩腳疼等。地處潮濕的區域,特別適合在端午節喝五加酒。
菖蒲酒
端午節飲用的最多的另一種酒就是菖蒲酒了,菖蒲酒是用菖蒲、艾葉泡製而成,在宋代,菖蒲被視為「辟邪之物」,因此後來端午節飲菖蒲酒辟邪的風氣大為盛行。
早在先秦時期,《神農本草經》、《周禮》等古籍中,就有關於菖蒲葯用價值的記載。以菖蒲浸酒,在明代最為盛行。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曾指出「菖蒲酒,治三十六風,十二痹,通血脈,治骨痿,久服耳目聰明」。
菖蒲酒產於山西垣曲,是一種配製酒,色橙黃微翠綠,清亮透明,氣味芳香,酒香釀厚,葯香協調,而不失中草葯之天然特色,入口甜香,甜而不膩,略帶葯味,使人不厭,釀和爽口,辣不嗆喉,飲後令人神氣清爽。酒度為45度,糖度為12度。

黃酒
從科學的角度,雄黃酒需要謹慎對待,而黃酒則有益於人體健康。黃酒其實是種米酒,與白酒不同的是,黃酒沒有經過蒸餾,酒精含量低於20%,不同種類的黃酒顏色亦呈現出不同的米色、黃褐色或紅棕色。
中醫上,黃酒可以做葯用,生飲對心跳過快、厭食、煩躁等有療效;熱飲可以緩解血淤、缺奶、風濕性關節炎、腰酸背痛及手足麻木。
熱著喝是有利身體健康的,燙過之後會揮發掉一些酒里的有害物質。黃酒加話梅,養陰美容的作用顯著,還能潤肺護肝,緩解酒精對肝臟的傷害。黃酒加桂圓、荔枝、紅棗同煮能緩解月經不調、貧血、遺精和腹瀉。

⑺ 端午節時山西省有什麼風俗習慣

五月初五日,為端午節,亦稱端陽節、重午節、端五節、重五節、女兒節、天中節、地臘節等等,是山西民間夏季最隆重的節日。

端午節的內涵,源於古人的驅邪避瘟活動。盛夏,是黃土高原上各種疾病滋生、蔓延最活躍的季節。古人解不開這個謎,便認為是邪祟作怪,並由此創造了一系列避邪手段進行抗衡。後相沿成俗,形成了今天我省的端午民俗活動。

端午確定為節日,應該與農歷二十四節氣中的夏至有關。夏至是我國歷史上最早確定的夏季節氣,早在商未周初就已經有了,稱為仲夏。夏至的確定為古人夏季民俗活動提供了前提條件。《後漢書·禮儀志》就說,漢代五月五日的風俗來源於夏、商、周時的夏至節。唐人韓鄂在《歲華紀麗》中亦將端午節解釋為「口吐正陽時當中夏」。

在古代,端午節是被看成惡月惡日來對待的。隨著社會的發展,我省人民將五月五日定為春秋時晉國名臣介於推的紀念日。《鄴中記》、《琴操》中都有這方面的記載。南北朝以後,由於民族遷移和風俗的融化,介子推的紀念日期固定在寒食節,並被全國人民所認同。而荊楚地區五月五日紀念屈原的說法在全國范圍內占據了正統地位。但在明、清以後,晉北地區又創立了端午節是紀念明初大將軍常遇春之母的說法。大略意思是常遇春父親為進京趕考舉子,母親是雌性白色人熊。父被母強虜山洞,成婚生子。後來其父攜幼年的常遇春逃離山洞,母親悲痛投江而死。常遇春成人後,於五月端午節投粽子於江以祭母。此說顯然脫胎於紀念屈原之說,卻輸入了兒不嫌母醜、後輩兒女對先人不忘盡孝之禮的傳統思想。

端午節吃粽子,是我省城鄉人民傳統的習俗。包粽習慣在端午節的頭一天。傳統粽子以黍米為餡,佐以紅棗,外包蘆葉,吃時拌糖。現在亦有配以各種豆類、麥類以及江米為餡,佐料加柿餅、栗子、果脯、肉類等等。城市人雜,粽於更是甜、咸、辣味皆有,角、錐、筒形俱見。晉北地區民間包粽子,浸米時水裡要放些艾葉。晉南地區則要將一些粽子用五色線捆繞。其用意都在辟邪。一些地方民間習慣在端午節太陽未出山時,將特定形式和數目的粽子投山或置水,普遍的說法有紀念屈原、介子推及常遇春之母等等。

粽子作為節日食品,最遲在漢代就有了。據記載,早期的粽子稱為角黍。角者,形也。黍者,料也。具體做法是用菰蘆葉裹粘米,以淳濃灰汁煮熟,於端午節食用。黍米煮熟置涼水中浸泡,炎熱天吃後具有止渴、去熱功效。而菰蘆葉、灰汁同樣有清涼、敗火的葯用。可見粽子是古人夏季防暑祛病實踐中創造出來一種應時食品。五月端午節前後,晉南地區處於收打小麥階段,晉北則是夏鋤大忙時期。勞動歸來,渾身燥熱,從涼水中撈得吃一個粽子,解渴、充飢、打涼、下火,周身上下說不出的舒坦。因此,這種食品一直在民間常盛不衰。

飲雄黃酒,也是山西民間端午節的重要習俗。其來歷與吃粽子有相似之處,主要用於防病和祛毒。中葯典籍記載,「五月五日飲菖蒲、雄黃酒,可除百疾而禁百蟲」。雄黃是一種中葯材,具有解毒、殺菌、辟邪之功效。菖蒲,亦為葯材,有鎮靜、安神之功能,並具芳香氣味,可做香料。在端午節以前,民間要用菖蒲根和雄黃泡酒,曝曬在太陽下面,以備節日飲用。山西民間有「喝了雄黃酒、百病遠遠丟」的諺語。節日期間,成年人除飲雄黃酒外,還要在七竅之處塗抹一點。小孩子不飲酒,做母親的則要用筷子蘸酒,點在孩子的耳、鼻及肚臍等處。歷代相傳,說是可以辟瘟和驅除蛇、蠍、蜈蚣、蚰蜒等五毒蟲害。

另外,在宅院中還有「端午到、插艾蒿」的習俗。艾蒿昧辣,是一種芳香化濁葯物,具有殺蟲和防治植物病害的功效。蚊子、蒼蠅往往避其味而遠逃。端午節,家家戶戶要在門上插一束艾蒿以辟邪。晉北習慣將艾蒿編成人形,懸於門楣,稱為艾人。晉南習慣將艾蒿編成虎形,懸於門首,稱為艾虎。曲沃等地是用紙剪成老虎、粘艾葉,貼在門上,稱為貼門虎。萬榮等地是採制茶葉懸掛門楣。一些靠河水草盛的地方,習慣在門上插菖蒲。還有的地方是門上貼鍾馗面像驅邪。晉南一些地方,端午節要用五色線將傢具、門環等物纏繞。

端午節辟邪表現在家人安全方面,小孩子一直是重點保護對象,民間傳有「端午到,戴香包」的說法。當母親的要在節前用碎布做成禽獸、花卉等各種形狀的小包,內裝雄黃、蒼術、香需等中葯材及香料,稱為香包。佩帶在孩子身上。男孩多為老虎、獅子之類,女孩多為花卉鳥類。傳說可以防止病毒人身。晉北一些地方還盛行用碎布、細茭桿做成符節,縫在孩子背上,俗稱「討吃子」。取意人窮命大,希望孩子消災免難,健康成長。除香包外,還要用五色花錢搓成索,在神靈前擺供祈禱後,掛在孩子們的手腕、腳腕、脖子上,稱為「百索」,要戴夠一百天方才解除。也有的地方是五月初一掛上,到端午節的早晨太陽出山前解下,埋在車轍下,意思是讓鐵車輪砸爛五毒蟲。對於不會走路的小娃娃,做母親的要抱到老年人的家裡睡上一會兒,稱作「躲午」。家庭其它成員,則是人人耳朵上戴一小枝艾蒿。婦女是將艾技插在頭上或綰在辮梢上,還要用鳳仙花色染紅指甲。鄉寧等地端午節,特別講究在太陽出山以前,從河裡提回一桶潔凈的水,浸以艾葉,以供全家人洗手洗臉,據說可以辟邪驅毒。萬榮等地在日出之前,上山或到田間採集枸杞、果木、車前子、茶葉等。經七蒸七曬後陰干,稱為「百葉茶」。晉北一些地方,習慣端午節前置買一面新鏡子,節日試新,全家人都照一照。

端午節前,晉南地區舊俗要逮回一隻蛤蟆保存。端午節當日把墨錠塞進蛤蟆腹內,陰干,稱為「蛤蟆墨錠」。傳說可以塗抹腫毒,有清熱、解毒之功效。故民間有「疥蛤蟆躲端午」的說法。
晉北地區端午節,講究尋覓「金雞頭」。就是在端午節日出之前,蛇吃蛤蟆,剛吞進時,將蛇頭剁下,讓蛇頭蛤蟆在一起陰干。據說是一種貴重葯材,可消無名腫毒。但只是傳言,實際很難找得。

端午節在一些地方也還形成廟會。壽陽縣歷史上有九大社團,舉辦陽坡廟會。講究頗多,規模盛大。繁峙縣五月初五日傳統在玄帝廟上唱戲。

雁北地區的陽高縣,在端午節有逛城牆的風俗習慣,當地稱為「竄城牆」。歷史上,店鋪作坊各行各業在端午節照例放假半天,學堂師生全部休息。就連在封建禮教束縛下,平時大門不出、二門不邁的大姑娘、小媳婦,在端陽節也要濃艷地打扮一番,自由自在地到街上逛上半天。這一日,周長九里的城牆上人來人往,熙熙攘攘,分外熱鬧。真可謂「男女老少齊登高,佳節觀景樂陶陶」。轉完城牆,照例要到城下的各寺廟祈禱一番。今天,則更多地是為了觀賞風景名勝與文物古跡了。

⑻ 節日諺語:例如:1:喝了雄黃酒,百病遠遠丟。 2:清明插柳,端午插艾。 還能寫幾句嗎

未吃端午粽,寒衣來不可送;吃了端源午粽,還要凍三凍。 (寶山)
端午節,天氣熱;五毒醒,不安寧。 (江浙)
端午請菩薩,端六發烏賊 。(江浙)
良辰當五日,偕老祝千年。(江蘇)
八月十五停活的 冬至節,教學的
(山西,中秋做工人停活,冬至宴請教師)
到中秋,賽摸秋 (鄂西·土家)
八月摸個秋, 摘柚抱瓜不算偷

⑼ 在山西省,過端午的時候為什麼幼童會系百索於脖子上

其實這是山西人的一種美好寄託,想要在端午節的時候紀念屈原,而屈原是跳江死的,所以山西人就想著屈原可能在河裡邊會被一些蛟龍之類的東西給束縛,所以想要用這樣的辦法為屈原把那些對他造成束縛的東西給趕走。所以才會在端午節來的時候為自己的孩子在脖子上面系百索。

而且在山西的其他地方,還有在端午節的河邊會掛上一些紙的說法,傳說是為了祭龍王,想要讓他對屈原好一點。

閱讀全文

與山西雄黃酒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洛維斯紅酒怎麼樣 瀏覽:743
白酒t20什麼意思 瀏覽:544
白酒可以對什麼喝 瀏覽:115
長城紅酒一瓶喝不完能放多久 瀏覽:405
法國紅酒臭嗎 瀏覽:961
楓塔妮紅葡萄酒價格 瀏覽:160
法國葡萄酒的關稅 瀏覽:514
鹿頭的紅酒什麼牌子 瀏覽:961
93年矛藝白酒多少錢一瓶 瀏覽:594
濃烈的雄黃酒 瀏覽:954
法國人熱愛紅酒 瀏覽:680
怎麼就知道紅酒好不好 瀏覽:344
五大連池原漿一號啤酒廠 瀏覽:646
一瓶葡萄酒10萬什麼牌子 瀏覽:117
南非白葡萄酒savage 瀏覽:42
一頓白酒多少箱 瀏覽:553
哈爾濱啤酒與青島啤酒多少度 瀏覽:25
雷歐庭紅葡萄酒 瀏覽:812
後海啤酒多少錢一瓶 瀏覽:639
紅酒忌諱什麼葯一起吃 瀏覽:9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