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黃酒酒麴是那種
在濰坊奎文區虞河路與福壽街交叉口南200米路東有家叫一品特產的店店。專賣紹興黃內酒/老酒(花雕酒)容,品種挺全的,像古越龍山,會稽山,唐宋,塔牌,女兒紅等都有賣!價格還其便宜!以前去買過壇子的10斤的花雕酒/黃酒,價格90-100左右。是真正的原廠生產的好酒,價格也很便宜!像超市裡賣150左右的他家不超過100就能買到!
⑵ 紹興黃酒酒麴哪裡買
去大的超市看看吧,也許有。或者網購
⑶ 怎樣做黃酒的酒麴和酒葯
酒麴分大麴 小曲
小曲製造技術
除了北方的麥曲外,至遲在晉代南方已出現了團狀的米曲。晉人嵇含在<< 南方草木狀>>中記載了南方的草曲,也即米曲,這是關於南方米曲的最早記載。
小曲一般是南方所特有,從晉代第一次在文獻中出現以來,名稱繁多,宋代 <<北山酒經>>中共有四例。其製法大同小異:採用糯米或粳米為原料, 先浸泡蓼葉或蛇麻花,或絞取汁。取其汁拌米粉,揉面米團。
傳統小曲的生產流程:
陳酒葯 水 米粉 辣蓼草末
│ │ ↓ │
│ └——→拌料←—————┘
│ ↓
│ 打實
│ ↓
│ 切塊
│ ↓
│ 滾角
│ ↓
└————————→ 接種
↓
入缸保溫培養
↓
入匾培養,換匾,並匾
↓
裝籮,出籮
↓
曬干
圖2.2 傳統小麴生產流程
傳統的麥曲,完全採用天然接種微生物的方式。小曲的接種在宋代以前, 也不例外。但在<<北山酒經>>中則記載了一種人工接種的方式,即:"團成餅子,以舊曲末逐個為衣"。也就是說把新製成的曲團在陳曲粉末上滾動一下, 陳曲末便粘在新曲團的表面,陳曲末中有大量的根霉孢子,可以在曲團上迅速繁殖,形成生長優勢。由於可以人為地選擇質量較好的陳曲作為曲種,這就可以擇優汰劣。通過年復一年的人工選育,自然淘汰,質量優越的曲種(實際上是微生物菌種)就保留下來了。而天然接種的酒麴,酒麴中微生物的來源主要是水源,原料本身所帶入,或者制曲場所及用具。性能優良的菌種無法代代相傳,酒質也就無法恆定。
明清時期,小曲中加入種類繁多的中草葯,成為這一時期的特點。明代<< 天工開物>>中說:"其入諸般君臣與草葯,少者數味,多者百味,則各土各法,亦不可殫述"。這種傳統做法一直延續至現代。周恆剛先生在1964 年搜集的四川邛崍的葯曲配方中,有一例,其配方中用葯達72味,合計50多公斤,可配1460公斤的原料( <<糖化曲>>,1964年,中國財經出版社)。但小曲也有少加甚至不加葯的。 如明代的東陽酒麴中只加辣蓼。寧波白葯也是如此。故明代以來,小曲向葯小曲和無葯小曲兩個方向發展。
小曲中的微生物主要是根霉,據有關科技工作者分離鑒定,在分離到的828株毛霉科的黴菌中,其中根霉佔643株。根霉不僅具有糖化作用,還具有酒化酶, 故具有酒化作用。小曲中還有許多其它微生物,現代工業微生物從中得到不少有益的菌種,繼續為人類做出貢獻。
大麴的發展
元代以來,蒸餾燒酒開始普及,很大一部分麥曲用於燒酒的釀造。 因而傳統的麥曲中分化出一種大麴,雖然在原料上與黃酒用曲基本相同,但在製法上有一定的特點。到了近現代,大麴與黃酒所用的麥曲便成為兩種不同類型的酒麴。明清時期,河南,淮安一帶成了我國大麴的主要生產基地。
大麴是從麥曲中分化出來的,故在古代酒的文獻資料中大麴的概念並不明確。一般指曲的形體較大的麥曲。這里所說的大麴,是指專門用於蒸餾酒釀造所用的麥曲。大麴與黃酒所用的麥曲的主要區別在於制曲原料,曲型和培養溫度這三個方面。
1 制曲原料
大麴的原料為豌豆,小麥和大麥。其配比也隨各地而有所不同。 豌豆在原料中佔30%-50%。因此豆類原料的廣泛使用,對於大麴中的微生物種類, 相對數量,對曲香,酒香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2 制曲工藝
大麴的形體較大。如<<天工開物>> 所描述的當時淮郡所造的曲是打成磚片。這種曲形延續至今。
大麴的生產工藝流程:
小麥→潤水→堆積→磨碎→加水拌和→裝入曲模→踏曲→入制曲室培養→翻曲→堆曲→出曲→入庫貯藏→成品曲
磚塊式的大麴,是由專門的制曲工人踏制的。 踏曲是一項即辛苦又有趣的工作。頗有講究。首先是其嚴密的組織形式及相互配合的工作方式,往往有一監工,由曲坊主人或有經驗的人擔任。制曲工人有嚴密的分工,有人專門量原料和水,有的專門拌料,有的專事搬運,曲面裝入木模,由踏曲工踏實。踏曲工有十幾人甚至數十入之多。每人規定踏幾腳,如第一人連踏三腳,第二人接過去,同時即翻一面,再踏三腳,第三人又接下去,最多時一塊曲需經過60人的踏制。然後由專入取出木模,還有專門的人從事曲塊邊邊角角部位的踏制,有人負責修曲,使曲塊平滑。由數人搬至曲室。這樣嚴密的踏曲組織系統,其目的是為了踏制高質量的塊曲。踏曲最重要的是要使曲塊緊密,一方面是為了減少曲塊在搬運過程中曲塊的破碎,更重要的是曲塊的緊密程度直接或間接地影響酒麴中所繁殖的微生物。制塊曲所用的曲模,採用磚形,這大概也是數百年的經驗積累下來,人們認為這是一種最佳的幾何形狀。前面說過,較原始的曲模較小,有園形,扁方形,而長方體的磚形則是綜合了各種因素之後所確定的最佳幾何形狀。這些因素大致包括:曲面的粘性, 曲塊水分的蒸發需要,散熱的需要,踏制時的力量大小,曲塊堆積的需要,搬運的需要。
3 培養溫度
曲塊成型後,送入曲房,微生物菌體是由多種渠道自然接種的。 在密閉的曲房內,微生物開始繁殖,並散發熱量,溫度的升高又加速水分的蒸發,使整個曲房內溫度和濕度都上升。從培菌過程的操作來說,大麴與黃酒麥曲並無顯著差異,翻曲,通風,堆曲等仍是必要的操作步聚。但關鍵的區別是培菌溫度。大麴向高溫曲方向變化。
大麴的培養溫度可達50-60℃。各地的做法也有所不同。如民國時期唐山地區的培養溫度為52℃,茅台酒的酒麴培菌溫度可達60℃。翻曲的工人往往裸體進入曲房進行操作,也不免汗流夾背。
大麴向高溫曲的方向發展,客觀原因之一, 可能是曲室內堆積的曲塊數量增加,導致曲房內溫度上升速度快,幅度大(前面已說過, 這是由於品字形堆曲法的採用所造成的),明清時期,制曲成為一門手工業,曲坊專門從事酒麴生產, 為盡量利用空間,曲房內的塊曲數量有可能盡量增加。另外一個重要原因則是人們意識到高溫曲所釀造的酒香氣較好。其機理雖未完全闡明,但有一條是較為肯定的,即酒麴上生長的高溫菌與低溫菌的的比例隨培養溫度而變,高溫菌代謝產物對酒的香氣成分具有一定的作用。
不同類型的大麴,培養時期的最高溫度有所不同。 大致有三種類型:中溫曲,高溫曲和超高溫曲。中溫曲以清香型白酒汾酒所用的大麴為代表,最高溫度為50℃ 以下。其培養過程的特點是:制曲著重於曲的排列,曲房的窗戶晝夜兩封兩啟,溫度則兩起兩落。控制熱曲和涼曲溫度較為嚴格,熱涼升降幅度較大,小熱大涼,適合於多數中溫性微生物生長,以白色曲較多。中溫曲的糖化力,液化力和發酵力最高。高溫曲以濃香型白酒所用的大麴為代表。制曲時期最高溫度大於50℃,制曲期間,以曲的堆積為主,復蓋嚴密,以保潮為主。培養期間溫度的掌握主要靠翻曲來實現,只有當最高溫度超過工藝要求的極限時,才進行翻曲,放潮降溫。工藝特點為多熱少涼。曲的糖化力,液化力和發酵力均不及中溫曲。超高溫曲以醬香型白酒所用大麴為代表。如茅台酒所用的大麴,制曲時著重於曲的堆積,復蓋嚴密,以保溫保潮為主,每當曲溫升至60-65℃時,才開始翻曲。超高溫曲的糖化力,液化力和發酵力均最低。故曲的用量最大,茅台酒用曲,曲糧比高達1:1。
現代的白酒生產,優質酒和國家名酒都採用傳統法製作的大麴。 為減輕制曲工人的勞動強度,曾應用過機械化制曲。
⑷ 紹興花雕酒與黃酒有何區別
花雕酒和黃酒的區別:
一、范圍不同:黃酒是酒的種類的總名回稱,花雕酒是黃酒的一個答分支。黃酒品種甚多,著名的有花雕酒、元紅酒、加飯酒等。
二、味道和含糖量不同:黃酒的含糖量在0-10%之間,酒精約為15度-20度左右;花雕酒的含糖量在0.5%-5%之間,酒精度約為16 — 19度左右。
三、香味不同:花雕酒屬於比較柔和的,顏色是橙黃清亮的,聞起來會有濃郁芬芳,喝起來香味十足有一種甘甜。黃酒酒性比較烈,如果愛吃螃蟹可以喝一點黃酒可以暖胃。
四、製作不同:黃酒主要使用稻米、黍米以及黑米作為原材料,之後經過蒸料,然後再加入麥曲、米曲,之後再進行糖化和發酵製作而成的。花雕酒使用的上好的糯米以及優質的賣曲,使用最古老的方法釀制。
⑸ 酒紹興黃酒做法的酒麴與湖南米酒酒麴有區別嗎
個人有區別:黃酒酒麴要用到葯曲、麥曲;
湖南米酒麴,只是以根霉為主的曲葯。
⑹ 黃酒酒麴製作方法
准備材料:酵子(農村蒸饅頭用的非市場上出售的成品酵母)、小麥20kg、麻葉、曲模、新鮮麻繩
製作步驟:
1、 首先將小麥用清水淘洗干凈,去除雜志,然後攤曬在房頂晾乾。
2、 將晾乾之後的小麥通過粉碎機過一遍,以小麥碎到半個為准,或者在老式磨面機上過一遍,取面和麥仁兩部分。
3、 將酵子事先用清水浸泡數小時之後,加入破碎之後的小麥攪拌均勻,以能用手用力捏成型為准,不可過干或過濕。
4、 在曲模底部縱橫鋪上麻繩,然後均勻的鋪上麻葉,以6到7層為宜,選取較大的葉子墊底。
5、 向曲模內裝填原料,沒裝填一點都要用力按壓,使得經過攪拌的小麥原料能夠擠壓密實,大麴的厚度以10cm以下為宜,不可裝填過厚。
6、 完成以上步驟就可以封裝了,在最上面均勻的鋪上麻葉,同底部,以內部原料不露出為標准,在捆綁麻繩過程中要盡量拉緊實。
注意事項:
在大麴製作過程中要選擇麻葉和麻繩為材料,因為麻葉發熱,可以幫助麥曲的發酵提供熱量,同時在發酵過程中麥曲體積逐漸變小,選用新鮮的麻繩在晾乾之後也會相應的收縮,保證捆綁的緊實。
在整個捆綁過程中要注意不能讓內部的原料暴露出來,因為經過發酵之後內部的原料首先變稀,然後變硬,防止原料的流出,大麴捆綁之後要放在太陽下暴曬,防止雨淋。一般經過一個月左右便可以了。
⑺ 做黃酒應該用什麼酒麴
黃酒酒麴俗稱大麴、麥曲、磚頭曲,在我北方農村比較的常見,常見的用內途便是冬季釀容造黃酒之用,一般在我國北方的婚嫁民俗中,大麴也扮演者一定的角色,在嫁女兒的一方,都會伴上一塊麥曲,一來取酒麴發酵作用中的「發」字討一個好彩頭,希望婚後的日子越來越發,同時在我國北方的農村產婦生產完畢之後都有喝月子酒的習俗,而這月子酒就是我們常見的黃酒,這塊酒麴也會被婆家人用來釀造黃酒。
⑻ 黃酒酒麴的分類
⒈糯米黃酒,以酒葯和麥曲為糖化,發酵劑。
⒉黍米黃酒,以米麴黴製成的麩曲為糖化,發酵劑。
⒊大米黃酒,為一種改良的黃酒,以米曲加酵母為糖化、發酵劑。
⒋紅曲黃酒,以糯米為原料,紅曲為糖化,發酵劑。
⑼ 紹興干黃酒是不是曲酒
紹興老酒聲譽斐然,清朝時被評為全國十大名產之一。在1910年的南洋勸業會上,1915年美國巴拿馬萬國博覽會,1936年浙贛特產展覽會上,多次榮獲金牌和優等獎狀。1952年、1963年,紹興加飯酒分別被評為全國「八大名酒」和「十八大名酒」之一,1979年加飯酒又獲「國家名酒」稱號,由國家經委授予金質獎章和獎狀;同時,元紅酒、善釀酒雙獲「國家優質酒」稱號,由輕工業部授予「優質產品證書」。1980年香雪酒也榮獲省府頒發的「優質產品證書」。1983年加飯、元紅雙獲輕工業部酒類質量大賽金杯獎,善釀獲銀杯獎,香雪獲部優稱號。
黃酒是我國特有的傳統釀造酒,至今已有三千多年歷史,因其酒液呈黃色而取名為黃酒。黃酒以糯米、大米或黍米為主要原料,經蒸煮、糖化、發酵、壓榨而成。黃酒為低度(15%-18%)原汁酒,色澤金黃或褐紅,含有糖、氨基酸、維生素及多種浸出物,營養價值高。成品黃酒用煎煮法滅菌後用陶壇盛裝封口。酒液在陶壇中越陳越香,故又稱為老酒。
黃酒之分類:
黃酒品種繁多,製法和風味都各有特式,主要生產於中國長江下游一帶,以浙江紹興的產品最為著名。黃酒大致可分為:
1、按原料和酒麴分:
糯米黃酒
以酒葯和麥曲為糖化、發酵劑。主要生產於中國南方地區。
黍米黃酒
以米麴黴製成的麩曲為糖化、發酵劑。主要生產於中國北方地區。
大米黃酒
為一種改良的黃酒,以米曲加酵母為糖化、發酵劑。主要生產於中國吉林及山東。
紅曲黃酒
以糯米為原料,紅曲為糖化、發酵劑。主要生產於中國福建及浙江兩地。
2、按生產方法分:
淋飯法黃酒將糯米用清水浸發兩日兩夜,然後蒸熟成飯,再通過冷水噴淋達到糖化和發酵的最佳溫度。拌加酒葯、特製麥曲及清水,經糖化和發酵45天就可做成。此法主要用於甜型黃酒生產。
攤飯法黃酒
將糯米用清水浸發16至20天,取出米粒,分出漿水。米粒蒸熟成飯,然後將飯攤於竹席上,經空氣冷卻達到預定的發酵溫度。配加一定分量的酒母、麥曲、清水及浸米漿水後,經糖化和發酵60至80天做成。用此法生產之黃酒品質一般比淋飯法黃酒較好。
喂飯法黃酒
將糯米原料分成幾批。第一批以淋飯法做成酒母,然後再分批加入新原料,使發酵繼續進行。用此法生產之黃酒與淋飯法及攤飯法黃酒相比,發酵更深透,原料利用率較高。這是中國古老的釀造方法之一。早在東漢時期就已盛行。現在中國各地仍有許多地方沿用這一傳統工藝。著名的紹興加飯酒便是其典型代表。
3、按味道或含糖量分:
˙甜型酒(10%以上)
˙半甜型酒(5%-10%)
˙半干型酒(0.5%-5%)
˙干型酒(0.5%以下)
4、按其他不同方式分:
根據酒的顏色取名:
˙如元紅酒(琥珀色)
˙竹葉青(淺綠色)
˙黑酒(暗黑色)
˙紅酒(紅黃色)
根據加工工藝不同取名:
˙加飯酒(原料用米量加多)
˙老廒酒(將浸米酸水反復煎熬,代替浸米水,以增加酸度,用來培養酵母)
根據包裝方式取名:
˙花雕(在酒壇外繪雕各種花紋及圖案)
根據特殊用途取名:
˙女兒紅(女兒在出生時將酒壇埋在地下,待女兒出嫁時取出,敬飲賓客)
⑽ 做黃酒用什麼酒麴
黃酒酒麴俗稱大麴、麥曲、磚頭曲,在我北方農村比較的常見,常見的用途便是冬季釀造黃酒之用,一般在我國北方的婚嫁民俗中,大麴也扮演者一定的角色,在嫁女兒的一方,都會伴上一塊麥曲,一來取酒麴發酵作用中的「發」字討一個好彩頭,希望婚後的日子越來越發,同時在我國北方的農村產婦生產完畢之後都有喝月子酒的習俗,而這月子酒就是我們常見的黃酒,這塊酒麴也會被婆家人用來釀造黃酒。
對於農村的朋友來說,大麴作為釀造黃酒的一種重要配料,都較為的熟悉,但是對於生活在城市或者沒有釀造黃酒傳統地區的朋友來說還較為的陌生,一些對黃酒釀造感興趣的朋友也一直的想了解黃酒酒麴的製作方法,在這里我做一個簡單的介紹。
注意事項:
在大麴製作過程中要選擇麻葉和麻繩為材料,因為麻葉發熱,可以幫助麥曲的發酵提供熱量,同時在發酵過程中麥曲體積逐漸變小,選用新鮮的麻繩在晾乾之後也會相應的收縮,捆綁的緊實。
在整個捆綁過程中要注意不能讓內部的原料暴露出來,因為經過發酵之後內部的原料首先變稀,然後變硬,防止原料的流出,大麴捆綁之後要放在太陽下暴曬,防止雨淋。一般經過一個月左右便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