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酒類全科 > 紹興黃酒傳說

紹興黃酒傳說

發布時間:2021-01-31 07:43:17

㈠ 紹興黃酒的文化

黃酒作為我國歷史最悠久的酒種,經過歷代炎黃子孫幾千年的養育和呵護,已經與中華民族文化相融相隨、密不可分,同時,黃酒又承載著中華民族文化中的一種禮儀、一種精神、一種藝術、一種習俗。
(一)禮儀規范——黃酒之本
黃酒是作用於精神的東西,可使人為善,也可使人為惡。酒雖有利弊,但適度把握,裨益頗多,酒功能有三:一可解除疲勞,恢復體力;二可葯用治病,滋補健身;三可成禮。中國儒家主張的禮治與黃酒的溫文而雅可謂是一脈相承,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在中國古代,祭祀是君王向臣民推行禮治的示範,它體現出來的是上下尊卑的等級名分,直到今天,酒宴席位的尊卑有別,仍然是以禮為核心的。經過千百年的洗禮、沉澱,酒禮約定俗成,自覺不自覺地成為各個階層人士的一種行為規范,滲透到倫理道德、風俗習慣等各個方面,紮根形成了古樸厚重、生生不息的酒禮文化。
(二)膽劍精神——黃酒之魂
正如俄羅斯人與伏特加,法國人與白蘭地,黃酒也正是中國民族精神的寫照。儒家主張人們應該以「齊家、治國、平天下」 為努力方向,要有為社會大眾貢獻才智的人生價值取向和不怕艱險、百折不撓的膽劍精神。從古到今,儒家思想的探求者努力進取、一往無前的人生態度和價值觀念,從黃酒得以見證,借黃酒得以升華。
2500年前的越王句踐卧薪嘗膽,十年生聚,十年教訓,投醪勞師,一舉滅吳,報仇血恥。在稱霸中原後,句踐置酒文台,舉酒慶功。「鑒湖女俠」秋瑾把酒拔劍,「吾輩愛自由,勉勵一杯酒」,與黑暗勢力決斗,不愧為一代女豪傑。徐渭才華橫溢,倔強不馴,不畏權貴,杯不離手,醉中作畫,留下不朽之作。與徐渭一樣,當時紹興一大批文人進入官府當官,他們作為儒生這樣一個特定的知識群體,「學而優則仕」,抱負「治國平天下」的理想。他們有智有謀,剛柔並濟,如同黃酒之秉性,不會輕易為五斗米折腰,道不同不相為謀,和則用,不和則去。正如清代袁枚《隨圓食單》中贊美:「紹興酒如清官廉吏,不參一毫假而其味方真;又如名士耆英,閱盡世故而其質愈厚。」袁老夫子把黃酒比作廉吏,不僅是對黃酒的由衷贊嘆,更是對黃酒之魂的精闢提煉。
(三)文學藝術——黃酒之韻
濃濃的黃酒中滲透著無數名人趣事美談,黃酒史其實是一部人文史,具有強大的文化張力。
在紹興,飲酒者並不都是文人,但文人大多都嗜酒,紹興黃酒的美味陶醉了諸多文人墨客、名人志士等千古風流的人物,演繹了無數人文佳話。最令人稱道的當屬「曲水流觴」這一千古風雅酒會。東晉永和九年,大書法家王羲之和當時名士謝安、孫綽、許詢、支遁等四十二人在會稽(今紹興)蘭亭舉行了一場別開生面的詩歌會,曲水流觴,即興賦詩。王羲之更是乘著酒興寫下名震千古之《蘭亭集序》,傳說王羲之後來多次書寫都不能達到原來的境界,不僅表明藝術珍品需在天人合一的環境下造就,也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酒的神力。唐宋大詩人大詞人對酒也情有獨鍾,經常借酒作詩抒情。賀知章晚年從長安回到故鄉,寓居「鑒湖一曲」,飲酒自娛。李白《重憶》中「稽山無賀老,卻棹酒船回」,表達了他對賀知章的深深懷念之情。陸游曾自稱「放翁爛醉尋常事」,他在《醉中書懷》一詩中寫到:「平生百事懶,惟酒不待勸」,表達了他對酒的喜愛之情。然而說到文人,不能不提近代的大文豪魯迅,2012年凡來紹興的遊客,都要光顧他筆下的咸亨酒店,學一學孔乙己摸樣,買一碗紹興黃酒、一碟茴香豆,慢慢體會一下其中的意境。酒以城而名,城以酒而揚,紹興黃酒已經成為紹興一張金燦燦的名片。

㈡ 花雕酒的來歷

花雕酒的來歷:花雕酒又名狀元紅和女兒紅,相傳古時江浙地區的人都會自家釀專黃酒,因屬為想送人但苦於一般的器皿不夠精細,所以就請人燒制一些外面雕有龍鳳、花草、魚鳥的瓦罐或土罐,因此裝在此類器皿中的黃酒被尊稱為花雕。

花雕酒是屬於發酵酒中的黃酒,中國黃酒中的奇葩。選用上好糯米、優質麥曲,輔以江浙明凈澄澈的湖水,用古法釀制,再貯以時日,產生出獨特的風味和豐富的營養。

(2)紹興黃酒傳說擴展閱讀

花雕酒作用療效:

1、保健功能:具有和血、行氣、行神、驅寒、壯筋骨等諸多保健功能。常飲能使人精神旺盛,體力充沛。據《本草綱目》記載,可與許多名貴中葯泡製成療效顯著的經酒。有固本增元,怯除病痛的功效。

2、營養功能:營養豐富,內含21種氨基酸,含多種蛋白質、糖類和維生素。

3、調味功能:可去腥、去膻、增香,使菜餚更加鮮美,具有美容功效。

㈢ 有關黃酒的文化小故事有哪些

雪夜訪戴

王徽之,是王羲之第五子。東晉時,士人崇尚縱酒放達,王徽之亦如此。因此,不久他就放棄官東歸,退隱山陰。有一日,夜裡下大雪,他睡醒過來,命家人開門酌酒。他邊喝酒,邊展視遠處,但見一片雪白,「四望皎白」。「因起彷徨」,於是詠起左思《招隱》詩,忽然想到了當世名賢戴逵。戴逵即戴安道,《晉書》本傳說他「少博學,好談論,善屬文,能鼓琴,工書畫,其餘巧藝靡不畢綜」,「性不樂當世,常以琴書自娛」,「後徙居會稽剡縣」(今嵊縣)。山陰與剡縣相隔甚遠,溯江而上,有100多里。王徽之連夜乘小船而去,過了一天才到了戴逵家門。但這時,他卻突然停住了,不但不進門,反而折身轉回。有人問他,你辛辛苦苦遠道來訪,為什麼到了門前,不進而返呢?他坦然說道:「我本是乘酒興而來的,現在酒興盡了,沒有興致了,何必一定要見到戴逵呢?」這就是千秋傳頌的「雪夜訪戴」的故事。

「白馬湖」的先生們與紹興老酒

白馬湖的名人,如夏丐尊、劉董宇、朱自清、朱光潛等在春暉中學時就有「酒聚」的習慣。他們不愛白酒,只喝紹興老酒。後來這幾位名士先後到上海,辦起「立達學院」,仍繼承了白馬湖畔的「酒聚」習慣。開明書店開張後,索性名正言順地成立起「開明酒會」,並且明訂了入會條件:必須具有一次能喝下五斤紹興加飯的能耐才能吸收入會。當時夏丐尊、豐子愷、葉聖陶、鄭振繹和開明書店的章錫琛老闆全都達到入會條件而入選。這個酒會每周舉行一次,許多組稿、編輯、出版、展覽等事宜都在這酒會中達成。

一次,豐子愷的學生錢君也想入會,但苦於只能喝三斤半紹興老酒,章老闆硬是不同意,還是年長的夏丐尊仁慈,勸說:「君積極要求入會,值得鼓勵,尺度略可放寬,打個七折吧!」在人們敦促努力爭取達標的呼聲中,錢君終於破格入了會,而且不負眾望,居然不久一次也能喝下五斤紹興加飯酒了。

據現在台灣的文藝界人士、「白馬湖」人陳星先生回憶,豐子愷與1948年去台灣,與開明書店章老闆在台北市中山堂舉行個人畫展之際,作家謝冰瑩勸他在台灣定居,豐子愷說:「台灣好極了,真是個美麗的寶島,四季如春,人情味濃。只是缺少了一個條件,是我不能定居的主要原因。」謝冰瑩問:「什麼條件?」豐子愷獨句回答:「沒有紹興老酒!」引來了四周人的一陣大笑。

這不是笑話,因為台灣光復初期,隨著陳儀的浙江、江蘇幫等上台灣島,因餐聚、生活的需要,幾位有遠見的紹興酒釀造開始到台灣生產起紹興老酒,填補了台灣不產紹興老酒的空的。但是質量太差,差到什麼程度?據陳星先生回憶:豐子愷到台灣不久,耐不住沒紹興酒喝,便給在上海的學生胡治均寫信,說他在台灣備受舊友新知的款待,一切都很好,但「美中不足是此間酒味太差,難以上口。」胡治均心領神會,馬上在上海買了兩壇紹興「花雕」酒,託人隨船帶到台灣。這可樂壞了老師,豐子愷特別為此在台北舉行了一次酒宴,使台灣的白馬湖舊友和新知們大過了一回紹酒癮。這段酒話,至今仍為台灣健在的與「白馬湖」有淵源的人們傳為佳話.

蔡元培:每飯必酒

近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於紹興長於紹興,對紹興酒可謂是耳濡目染,偏愛有加。

據他的好友回憶介紹,他雖在外地工作了數十年,但始終保持從小在家鄉養成的生活習慣和愛好,他喜歡紹興酒,餐餐必飲。每年他都托親友從紹興買上數壇酒運去,備在家中自飲或請客。除了紹興酒,蔡元培的下酒菜也大多是紹興特產,如乾菜、霉千張等。逢年過節,他還要托親友給他郵寄醬鴨、槽雞、魚乾等紹興年貨。就連他平時用的酒壺也是從紹興帶去的錫制酒壺,里圓外方,中有夾層,天冷時可充灌熱水溫酒。

蔡元培每日飲酒,一些好友說他是「每飯必酒」,但他很有節制,從不喝醉。他平時自斟自飲,一般每餐以舊時四兩為度,菜是普通的家常菜,細嚼慢飲,少飲常樂。1939年,劉海栗先生拜訪他時,曾過問他是否每飯必酒?72歲高齡的蔡元培沒有否認,他坦然地告訴劉海栗;「不要緊,人到老年不免可憐自己,這點積習難以戒除了。我喝得很少,從未醉過。」

蔡元培是一名大學問家,性情隨和,溫文爾雅。他待人接物總是謙遜和氣,飲宴之時,注重飲酒禮節,不論男女老幼向他敬酒,他都要舉杯回敬。一次,他的一位學生陪侍蔡元培到寧波,在象山黃公嶴一史姓朋友家小住。史家招待熱情周到,主人知道蔡元培好酒,除中晚餐供酒外,早餐也備有豐盛酒菜。這位學生也愛酒,但沒有喝早酒的習慣,他就把酒杯倒扣在飯桌上,表示自己不喝早酒。事後蔡元培對他說,這樣做不好,不合酒桌禮儀。主人倒滿一杯你不喝,放在那裡,人家知道你不喝早酒,不會勉強你,但倒扣杯子就顯得對主人不夠尊重。這為學生很受啟發,以後每當別人向他敬酒時,他一定會象他老師蔡元培那樣,注重禮節,並謙恭回敬。

魯迅:把酒論世

魯迅先生家鄉在紹興,對紹興酒自是有特別的感情,所以魯迅先生盡管不嗜酒,卻也常常小酌,或會朋友,把酒論世;或自斟自飲,以遣心中感懷。

1910年,魯迅在紹興府中學堂任學監時,課余便常至泰生酒店小飲。因為酒店臨河,自備烏蓬船,船艙里養著多種鯽魚。人在雅室開窗俯瞰,鯽、鯉、鯖諸種活鮮一目瞭然,點食即捕,烹煮上桌,鮮魚美味,令人難忘。當時,魯迅最愛吃的河鮮是清蒸鯽魚。宴請朋友時,他總要點這道菜。當然,魯迅先生有時也以魚干、醬鴨、槽雞佐酒,而且特別喜食火腿。1912年魯迅的好友許壽裳特地託人買這酒店的魚干、醬鴨、糟雞等佐酒物送給他。魯迅對此頗為感動。魯迅有一首著名的小詩《自潮》:「運交華蓋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頭。破帽遮顏過鬧市,漏船載酒泛中流。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躲進小樓成一統,管他冬夏與春秋。」詩後題有跋:「達夫賞飯,閑人打油,偷得半聯,湊成一律,以請亞子先生教正。」原來,1932年10月5日,郁達夫就開玩笑地對他說:「這些天來,你辛苦了吧?」魯迅笑著說:「昨天想到兩句: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就是再也尋不到幾句象樣的句子。」達夫說:「看來你的華蓋運還沒有脫去!」魯迅高興地說:「給你這么一說,我又得了兩句,可以湊成一首小詩了!」《魯迅日記》10月12日記:「午後為柳亞子書一條幅」,這條幅即為上述的《自嘲》。

魯迅先生有許多飲酒詩、文,特別是《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葯及酒之關系》一文,就魏晉時期的竹林七賢闡述了酒在文人創作和心理上所起的作用,並論及了酒的功德,且時露鋒芒,以古論今,針砭時弊,入木三分。至於魯迅的小說,十之八九分都寫到酒。可以說,現在生意紅火的咸亨酒店,全是因為沾了魯迅先生大作的光。當然,咸亨酒店為魯迅的小說提供了人物活動的重要環境,而魯迅先生筆下的孔乙己正是取材於他的鄰居——酒鬼文人「孟夫子」。另外。魯迅的諸多作品,如《狂人日記》、《阿Q正傳》、《在酒樓上》、《故鄉》、《祝福》等,無不以酒寫人寫事,或以人以事寫酒,使魯迅的作品中時時飄出紹酒的醇香,把人帶到二十年代那個特定的氛圍里去時添了幾許誘人的魅力。可以說,魯迅先生沒有對紹興酒和紹興酒俗的深刻體驗,是描繪不出如此生動逼真的酒鄉風情圖的。

㈣ 紹興酒的來歷

紹興酒的來歷
從前,紹興有個做衣服的人,他的妻子要生小寶寶了專。他高興地做了幾屬壇酒,准備妻子生了兒子以後請朋友來喝。
可是他妻子卻生了女兒,那時候的人都喜歡男孩子,不喜歡女孩子,這個人也一樣,他非常生氣,就把酒藏在樹底下。
不久女兒長大了,非常聰明伶俐,這個做衣服的人就把她嫁給了自己最喜歡的徒弟。
在請朋友們喝喜酒的時候,他想起了十幾年前藏在樹底下的幾壇老酒,便挖出來請客。
結果一打開酒壇,一陣香氣撲過來,酒非常好喝。
從此,紹興有很多人家生了女兒就把酒埋藏起來,等到嫁女兒時拿出來請客人喝,於是大家把這酒叫「女兒紅」酒。這種酒實在太香太好喝了,人們還把這種酒當禮品來送人,「女兒紅」成了紹興的一種名酒。

㈤ 浙江紹興酒的歷史

紹興釀酒,歷史悠久,馳名中外。早在吳越之戰時,越王勾踐出師伐吳前,以酒賞士,留下「一壺解遣三軍醉」的千古美談。在南北朝時期,黃酒已被列為貢品。「汲取門前鑒湖水,釀得紹酒萬里香」。

紹興有酒的文字記載,當推《呂氏春秋》和《左氏春秋》,《左氏春秋》,中的「越語」篇中,有越王為增加國家人口補充兵力和勞動,曾採用過一系列獎勵生育的政策和措施,內中有「生丈夫,二壺酒,一犬;生女子,二壺酒,一豚。」以酒獎勵生育體現兩方面的作用,一作為國君的恩施,使百姓感激國君,聽從國君;二作為對產婦的一種保健用品,幫助催奶和恢復產婦的體能,有利於優育。因此,以黃酒作為產婦的保健用品一直沿用至今。《呂氏春秋》,是秦國宰相呂不韋主持編撰的綜合性史書。在「卷九季秋紀第九順民」篇中,有「越王苦會稽之恥,欲深得民心……有酒流之江與民同之」的記載。這里,勾踐為獲得百姓的支持,在有酒時,要倒入河江中與老百姓共飲,說明當時的酒是比較寶貴的,飲酒是一種高檔的享受。

曲水流觴—最風雅的酒會
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初三,晉代大書法家、會稽內使王羲之攜親朋謝安等42人,在紹興蘭亭舉行飲酒賦詩的「曲水流觴」活動,在蘭亭清溪兩旁席地而坐,將盛了酒的觴放在溪中,由上游浮水徐徐而下,經過彎彎曲曲的溪流,觴在誰的面前打轉或停下,誰就即興賦詩或飲酒。王羲之將大家的詩匯集起來,乘酒興而書,寫下了舉世聞名的《蘭亭集序》,被後人譽為「天下第一行書」,王羲之也因此被譽為「書聖」。傳說王羲之酒後曾多次重寫《蘭亭集序》都不能達到原來的境界,這不僅表現了藝術珍品需要在天人合一的環境下造就,也表明了酒的神力和活力。

投醪勞師最豪情的壯行酒
公元前492年,越國為吳國所敗,越王句踐夫婦被作為人質,去吳國苦役三年。句踐回國後奮發圖強,修明政治,臣民一心,揚風鼓帆,終於復國滅吳,報仇雪恥,留下了投醪勞師、壺酒興邦的佳話。《呂氏春秋順民篇》記載:越王句踐出師伐吳時,父老鄉親向他敬酒,他把酒倒在河的上游,與將士們一起迎流共飲,於是軍民感奮,戰氣百倍,終於戰勝吳國,一雪恥辱。那條河後人稱之為「投醪河」,至今還在紹興城南靜靜流淌著。

希望能幫到您 歡迎討論~

㈥ 想了解黃酒的文化

一、傳承吳文化的「蘇式老酒」
黃酒是吳越文化中最典型的代表之一,具有兩千多年的歷史。眾所周知,以惠泉黃酒為代表的吳文化和以紹興黃酒為代表的越文化,是中華黃酒文化中的兩支風格各異的傑出流派。

據《史記》、《吳越春秋》等書記載,作為吳文化發源地的無錫釀酒歷史有兩千年以上。明人馮夢龍的《醒世恆言》中,已寫過「惠山泉酒」之名。清代年間,惠泉酒已是進獻帝王的貢品。1722年康熙帝「駕崩」,雍正繼位,曹雪芹之父在江寧織造任上,一次就發運40壇惠泉酒進京,可見無錫惠泉酒已經成為賈府這個貴族之家的飲用酒是不奇怪的。
惠泉黃酒作為蘇式老酒的典範,它以江南地下泉水和江南優質糯米作為原料,主要採取半甜型黃酒的釀造工藝,經過數千年文化積淀和工藝完善,終於成為明代的江南名酒,直至清代的宮廷御用酒,完成了從普通民間黃酒,發展成皇家御用黃酒的神話,從此源遠流長,乃至今天。到了近現代,由於結合了現代技術、科學管理,「蘇式老酒」的風格更臻至完美,其味溫雅柔和、甘爽上口,飲後讓人怡神舒暢、回味悠長。
今天,隨著吳文化的傳承、發揚、光大,「蘇式老酒」也成為了中國黃酒多元化市場中的一支百花爭艷的典型代表,這應該不虧於乾隆皇帝當年對無錫惠泉酒御筆親題傳世佳釀之美名吧。1956年由當地十幾家釀酒作坊合並組建。
二、「惠泉」:歷久彌香文化酒
凡是好酒,必有芳香。凡是歷史名酒,也必然浸融了深厚的文化精髓。
惠泉黃酒作為「蘇式老酒」的典型代表,以地下優質泉水和江南上等糯米為原料,輔以獨特的惠泉酒釀造工藝,經過多年窖藏而成。其香氣中正平和,介於外露與內涵之間。輕搖一下惠泉黃酒,一股醇和馥郁的香氣便自然沁入肺腑,令人心曠神怡。酒色為琥珀色,晶瑩明亮、富於光澤。當酒液滋潤到整個舌面,感覺到酒質協調、柔和順口、清爽冰涼、別具風味。惠泉黃酒同時也品位高格,是被譽為「傳世佳釀」的古代四大名酒之一,深受社會精英、成功人士的喜愛。因此毫不奇怪的是:「喝惠泉黃酒,嘗節日美食」已成為當今的一股潮流,為祥和歡樂的節日點綴上濃濃的喜慶色彩。「惠泉」被顧客消費者稱做「可與XO比肩的文化名酒」,並在日本躋身入「世界名酒」行列。同時它還是國家免檢產品。
三、蘇式老酒,起於惠泉
眾所周知,無錫惠泉酒、紹興加飯酒、丹陽封缸酒和福建沉缸酒並稱為中國古代四大名酒。其中最讓無錫人民引以為豪的莫過於惠泉酒。

傳說
黃酒是我國最古老的酒種,是酒中之祖,酒中之王。黃酒釀造技術堪稱天下一絕,是祖國寶貴的科學文化遺產。
這一古老的釀造工藝究竟始於何時?自古以來眾說不一。在近現代出土的新石器時代的陶器製品中,有很多專門的酒器,這給了我們很大的想像空間和研究線索,但翻閱一下現有的典籍史冊,居然沒有關於酒的發明的詳盡記載,只是在字里行間偶爾有一句半句提及黃酒,而其餘的就是遍及在民間鄉里的傳說。這些傳說雖不能以一而論,但總能從中窺得一斑。
1酒星造酒
中國民間流傳黃酒是天上的酒星釀造的,人們把酒星當作釀酒的天神。宋代竇革在《酒譜》中就有這樣的說法:「天有酒星,酒之作也,其與天地並矣。」
在中國古代文學作品中,也不乏詠酒的篇章。《後漢書?孔融傳》有「天垂酒星之耀,地列酒泉之郡,人著旨酒之德」 之說;李賀《秦王飲酒》詩中有「龍頭瀉酒邀酒星」 之慨;皮日休《酒中十詠並序?酒星》有「誰遣酒旗耀,天文列其位」 之詠;陸龜蒙《奉和襲美酒中十詠並序?酒星》有「不獨祭天廟,亦應邀客星」 之誠等等。這也許僅僅是詩人的形象思維而已。
天上「酒旗星」 確實存在,最早見於《周禮》一書,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現代天文學家通過宇宙光譜分析發現,宇宙外層空間存在著酒精分子。這些酒精分子是從地球上揮發上去的還是其他星球上形成的?至今仍是一個不解之謎。
2房縣黃酒
「房陵黃酒」歷史悠久,古代曾稱為「封疆御酒」、「帝封皇酒」。有史料記載,紹興黃酒最早產於公元前492年越王勾踐時期,而「房陵黃酒」早在公元前827年西周時期已成為「封疆御酒」。聞名天下的《詩經》作者尹吉甫是房陵人,楚王派太師尹吉甫作為使者向周宣王進貢,尹吉甫帶了一罈房陵人自產的「白茅」(黃酒)獻給周宣王,寶物呈上殿開罈滿殿香,周宣王嘗了一口,大贊其美,遂封為「封疆御酒」。並派人把房陵每年供送的「白茅」用大小不等的罈子分裝,依「白茅」封疆土,獎諸侯。房縣黃酒興盛於唐代,武則天廢中宗李顯,貶為廬陵王,流放於房陵。在房陵居住十四年,隨行720名宮廷匠人對房縣民間釀方進行改進而成。李顯登基後,封房縣黃酒為「黃帝御酒」,故又稱「皇酒」。房縣黃酒屬北方半甜型,色玉白或微黃,酸甜可口。黃酒在當地人一年四季常備不缺,婚、喪、嫁、娶必不可少。
儒家文化
黃酒是中國最古老的獨有酒種,被譽「國粹」,儒家文化乃中國最具特色的民族文化,稱之「文化精髓」。兩者源遠流長,博大精深。黃酒生性溫和、風格雅緻,酒文化古樸厚重,傳承人間真善之美、忠孝之德;儒家內涵講究中庸之道,主張清淡無為,宣揚仁、義、禮、智、信等人倫道德。細細體味,黃酒與儒家文化可謂一脈相承,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㈦ 有關紹興黃酒的歌謠

老酒糯米做,
吃了變糯糯。
老酒糯米做,
吃了變糯糯。
糯糯鼾聲響,專
困到大天亮。
天亮老屬鴨醒,
雄雞罵婆娘。
婆娘胭脂厚,
眼淚沖出溝。
老滿來拆勸,
銀子賠十兩。
嫁妝有本錢,
去勾光棍頭。
光棍抱酒壺,
夜夜喊爹娘。
老酒糯米做,
吃了變糯糯。
老酒糯米做,
吃了變糯糯。

還有很多的啊

㈧ 尋求花雕酒的傳說

傳說之四:花雕相傳是在新婚之日埋在地下,到花甲之年才開啟的紹興美酒。
想必大家都還知道一種酒,名字叫做花雕。這是紹興特產陳年花雕酒,即酒中極品。此酒以其色澤透明澄清、誘人的馥郁芳香,口味醇厚甘甜、具有甜、酸、苦、辛(辣)鮮、澀、味於一體豐滿酒體,加上有高出其他酒的營養價值,因而形成了澄、香、醇、柔、綿、爽兼備的綜合風格。紹興花雕酒也是烹飪中調料,有去腥、增香,使菜餚更加鮮美。由於酒精度、糖度、酸度含量適當、適量、飲用能生津和血、行氣、行神、驅寒、壯骨的功效。盛夏季節,加小塊冰,飲後涼爽收汗,別有風味。我喜歡花雕,並不是因為它被國際譽為「東方名酒之冠」更被北京人民大會堂選定唯一國宴用黃酒及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釣魚台國賓館國宴用酒的原因,而那麼迷戀它。那是因為,我喜歡花雕的傳說。聽奶奶講:相傳,最美的花雕酒,是在新婚之夜時,兩個人共同將這一壇酒埋於地下,到了花甲之年才開啟的紹興美酒,方被稱為花雕。通過這個傳說,我明白了,花雕為什麼集合了甜、酸、苦、辛(辣)鮮、澀、那麼多的味道,那就是兩個人一生的生活,那就是生活,什麼味道都有,不都是甜蜜的,不然就不是生活,也不會有那般醇香的味道。花雕的傳說,在我最喜歡的詩人顧城那裡依然得到了證實,更加讓我感到欣喜,顧城曾經在1980年4月特意為花雕做了一首很長的詩,名為《花雕的自語》
我的顱穹完滿而光潤
貯藏著火和泉水
貯藏著琥珀色的思念
詩的汁液,夢的沉香
朦朦朧朧的乞求和祝願
這記憶來自粘滿稻草
粗瓷般反光的秧田
來自土窖,紫雲英的呼吸
無名草的膚色
帆影和散落在泥土中的歷史
在一個紅燭搖動的時刻
我被掩埋,不是為了
追悼,而是為了誕生
這是季風帶來的習俗
也是愛人間的秘密
我聽見落葉,犁掘,夯聲
聽見蟬和蛹的蛻變
聽見蚯蚓和鼴鼠的撫問
(它們把我設想成為一枚古海岸上巨大的圓貝)
然而,我的創造者呢?
那排門和腰門的開啟
柴的破碎,孩子的鈴鐸
漸漸加重的步音,回憶我都無法聽見
渴求,在渴求中成熟
像地下的根塊
——被陽光遺忘,缺少喜色的果實
在無法流露的封閉之中
最醇的愛已經釀透
我幻想著昏眩的時刻
白發和咿啞的歡笑
我將傾盡我的一切呼喚
在暫短的沉寂里
融化星空和藍
可是現今社會,還有幾人可以釀就出真正醇香的花雕。初萌的愛情看到的僅是生命,持續的愛情看到的才是永恆。

㈨ 紹興的一個傳說

投醪河的傳說:

投醪河,又名勞師澤,亦寫作簞醪河。從浙江省紹興市鮑家橋至稽山中學的投醪河河段,東西長251米,寬約7米,至今保存完整。句踐在公元前473年出師伐吳雪恥, 三軍師行之日,越國父老敬獻壺漿,祝越王旗開得勝,句踐「跪受之」,並投之於上流,令軍士迎流痛飲。士兵感念越王恩德,同仇敵愾,戰氣百倍,人百其勇,無不用命,奮勇殺敵,終於打敗了吳國。投醪河亦由此長傳不朽。元代詩人徐天祜曾作《詠簞醪河》。詩:

往事悠悠逝水知,習流尚想報吳時。

一壺解遣三軍醉,不比夫差酒作池。

抽醪河,原名簞醪河,又名勞師澤,在紹興城南。它雖是一條小河,卻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人們一提起這條河,就聯想起一個動人的故事。

那是在春秋舊中國時期,吳國與越國交戰。越王勾踐被俘回國以後,立志發憤圖強,艱苦奮斗。他惟恐自己貪圖安逸,消磨了報仇雪恥的志氣,使睡在柴草堆上,還在室內掛上一隻苦膽,每天睡覺前都要看看它,吃飯時也先嘗嘗它。這就是有名的"卧薪嘗膽"。就這樣,越國經過十年生聚,十年教訓,兵強馬壯起來。這時他決心報仇雪恥,收復失地。

當越王勾踐將要伐吳,大軍啟程之日,越國父老送了一壇"黃酒"為越王餞行,預祝越王旗開得勝,凱旋而歸。勾踐接了酒後,心想:要打敗吳國雪恥復國,必須和兵士同甘共苦。為了激勵兵士,他如願開了誓師大會,並將父老送來的美酒倒進這條河裡,然後,命令兵士迎流而飲,以鼓舞士氣。
--------------------------------------------------------
越王勾踐 卧薪嘗膽 :

現在人們經常用「卧薪嘗膽」一語,來表達刻苦自勵、奮發向上的決心。傳說歷史上有這樣一個故事:越王勾踐在一次戰爭中被吳國打敗,只得向吳屈辱求和。在吳王的威逼之下,勾踐還到吳國宮廷中服了三年的苦役,過著牛馬不如的生活。勾踐被釋放回國以後,為了奮發圖強,報仇雪恥,他睡覺躺在硬柴上,坐卧飲食都要嘗一下苦膽,以不忘國家破亡的痛楚,激勵自己的勇氣和鬥志。然而這卧薪嘗膽的成語故事,其真實情況究竟如何呢?
記載春秋史事的古書,當推《左傳》和《國語》為最原始,也最可信。《左傳》中「定公」和「哀公」兩部分,《國語》有「吳語」和「越語」,都詳細記述關於越王勾踐之事。但那裡沒有片言只語談及卧薪嘗膽。到西漢司馬遷撰《史記》時,始述越王勾踐曾「置膽於坐,坐卧即仰膽,飲食亦嘗膽」;東漢趙曄作《吳越春秋》,也說到勾踐「懸膽於戶,出人嘗之」,仍毫不提及卧薪。
至唐宋時期,在一些著述文字中,開始出現越王勾踐曾「枕戈嘗膽」的傳說。唐代偉大詩人杜甫在《壯游》詩中曾有」枕戈億勾踐」之句。北宋王洙注釋此詩稱:越王勾踐「出則嘗膽,卧則枕戈」。南宋初年李綱在《議國是》疏中,曾說勾踐「枕戈嘗膽以勵其志」;在《論使事札子》中又說:「勾踐枕戈嘗膽,卒以報吳」。
查「卧薪」和「嘗膽」連綴起來作為一個成語使用,最早出現於北宋蘇軾的《擬孫權答曹操書》。那是一篇游戲性質的書信體文章,文中說:「仆受遺以來,卧薪嘗膽」。它與越王勾踐完全無關。由於蘇軾是個大文豪,所作文章影響巨大,故到南宋時,曾開、真德秀和黃震等官吏、學者,就在他們的奏章、著述中屢次提到勾踐有「坐薪嘗膽」或「卧薪嘗膽」的事。不過與此同時,南宋學者呂祖謙在《左氏傳說》中,卻說吳王夫差曾「坐薪嘗膽」。至明代張溥作《春秋列國論》又說:「夫差即位,卧薪嘗膽」。以後馬驌編《左傳事緯》和《繹史》仍把卧薪嘗膽之事系於吳王夫差名下。至清初吳乘權編《綱鑒易知錄》記:「勾踐反國,乃苦身焦思,卧薪嘗膽」。不久,蔡元放在修訂的《東周列國志》中又雲:「(越王勾踐)累薪而卧,不用床褥;又懸膽於坐卧之所,飲食起居必取而嘗之」。這樣,關於卧薪嘗膽的故事才愈傳愈廣。
綜上所述可見,史書記載越王勾踐卧薪嘗膽,有一個發展演變的過程;在戰國時代編纂的《左傳》、《國語》中,絲毫沒有這樣的事;西漢司馬遷寫的《史記》和東漢趙曄撰的《吳越春秋》,開始記有「嘗膽」,但還未見卧薪;唐宋間的一些詩文中,出現了越王勾踐「枕戈嘗膽」的說法。「卧薪嘗膽」一語,北宋的蘇軾最早使用;自南宋至明代,學者們對卧薪嘗膽者,一說為勾踐,一說是夫差;至清初《綱鑒易知錄》料《東周列國志》問世,方成定論」。
說「卧薪」的記載最早出現於宋代,有的學者表示不能同意。他們認為《吳起春秋》所記越王勾踐「目卧則攻之以蓼」,就是「卧薪」之意。所謂「蓼」,清人馬瑞辰解釋為「辛苦之菜」(《毛詩傳箋通釋》卷六)。這種「蓼」菜積聚得多了,就成為「蓼薪」。越王勾踐那時日夜操勞,眼睛疲倦得想睡覺(「目卧」),就用苦菜(「蓼薪」)來刺激。嘗膽是讓味覺感到苦,卧薪是讓視覺感到苦。後人把「卧薪」說成睡在硬柴上,那是一種誤解。
自漢代始記的「嘗膽」和自宋代才見的「卧薪」,是歷史上真有其事,還是出於誤傳?越王勾踐曾「枕戈嘗膽」,還是「卧薪嘗膽」?「卧薪」是想睡覺時用苦菜刺眼,還是睡在硬柴上磨練筋骨?要弄清這些問題,看來還頗費斟酌。

㈩ 酒的傳說

三花酒的民間傳說

廣西桂林三花酒全國聞名,它是採用桂林的千萬株桂花釀制而成的,因此其味特別醇香,令人陶醉。
傳說在桂林的桂花島上,有一個人,名叫象郎,小時候在自家的菜園里種了一棵桂花樹。象郎把這棵樹看得象寶貝似的,終日跟樹作伴,培土啊,澆水啊,還傻獃獃地自個兒對著桂花樹說話哩。象郎傾注了十八年的心血,這棵桂花樹終於長粗長高了。
一年的中秋之夜,明月當空,象郎又來到掛花樹下,擺上了月餅、糕點,備好了酒,要跟桂花樹一塊兒過節。這時候,突然傳來「象郎!象郎」的喊聲,聽聲音象是個女人在喊他,象郎抬頭一看,只見桂花樹下走出一位姑娘。象郎簡直不相信自己的眼睛,可是,沒錯呀!姑娘已經走到自己身邊哩。
象郎驚訝地問:「你……你是誰家女子?怎麼來到我的菜園?」那女子說:「我是桂花仙子,感謝郎君十八年來跟我朝夕相伴,如不嫌棄,願以身相許。」原來,這棵桂花樹是桂花仙子變的。桂花仙子見象郎又勤勞又忠厚,早就愛上他了。今天中秋佳節,特地來跟象郎相見,傾訴衷腸。
象朗見桂花仙子漂亮溫柔,一片誠心,自然是十二個同意。於是,桂花仙子搬來了自己釀造的美酒,兩人花前月下,飲酒談心,對天盟誓,訂下了終身。
這事兒被龜王和蛇夫人知道了,—在象郎和桂花仙子成親的那天,他們變作老夫妻倆,前去祝賀。正當賓朋舉杯,圍著新郎、新娘祝賀的時候,龜主和蛇夫人突然露出了本相,指揮龜兵蛇將一擁而上,搶走了桂花仙子和她釀造的美酒。
龜王把桂花仙子擄進了洞里,威脅她說:「你就在這洞里給我造長壽酒,要不然的話,嘿嘿,我就要把你活活地餓死!」
桂花仙子又氣又恨,哪裡還肯給他造酒!龜王惱羞成怒,便把桂花仙子關進了牢里。桂花仙子雖有一身武藝,可此時此地已做了階下之囚,縱有天大的本事也無法施展。她淚流滿面,默默地思念著象郎。
再說象郎見桂花仙子被龜王搶走,實在傷心,痛哭不已,下決心一定要把桂花仙子救出來。他到處找啊,找啊,終於找到了龜洞。他悄悄地潛進洞去,殺死了兩個看守牢門的龜兵,打開了牢門。夫妻相見,抱頭痛哭。象郎說:「這兒不是久留之地,我們得快些逃出去。」他們拔下了龜兵的兩口寶劍,殺出了洞門。
龜王和蛇夫人得報,親自率領龜兵蛇將追了上來。象郎只顧護著桂花仙子逃走,不提防龜王從身後擲來一支飛劍,正中後心,—含恨倒在灕江之濱。桂花仙子見象郎中箭倒地,悲憤難忍,咬緊牙關,揮舞寶劍,殺退了龜兵蛇將。龜王和蛇夫人一看不妙,欲想逃命,桂花仙子哪裡肯放過他們,追遲上去一劍一個,殺死了妖魔,為象郎報了仇。
桂花仙子安葬了象郎,手提桂花籃,飛上月宮,采滿了桂花,向象郎的墓地撤去,只見滿天的桂花紛紛揚揚地灑落在桂林的山山水水中。從此,依山帶水的桂林,桂樹成林,萬里飄香;人們用馨香的桂花和純質的灕江水,釀出了三花酒,跟桂林的奇山秀水一樣,久享盛名。

漫談女奴酒的傳說

中國古代女酒,從有文字記載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特別是周代時期,國家以法令形式確定為禮儀之物,使女酒成為古代宮廷中的「官酒佳釀」和「百葯之長」的御用之品。所謂「女酒」,是古代女性釀的酒而得名。從歷史上的考證推論,則是上古時代部落戰爭中所俘的女性被強制為奴釀酒而稱名的。因此,女奴酒的稱謂和故事在民間也早已流傳廣聞了。
女奴酒的傳說早在越王勾踐時代已有。當時越國因被吳國所敗,在「十年生聚,十年教訓」的復國強邦時期,勾踐「卧薪嘗膽,奮發圖強」;其夫人與同奴婢,浣紗編織,還身臨舂米穀,作醪漿,為越國生聚人才作獎品。當時勾踐手下有一位大臣稱范蠡,他為護送西施入吳,曾攜帶美酒,這個酒是當時越國所釀的女酒,即「女奴酒」。後在途中二人潛通生一子,在就李之地,即現桐鄉崇福鎮暫住,寄子。滅吳後,范蠡與西施重回舊地,不見舊居故友,唯有酒壇尚存,逐建亭紀念取名語兒亭,後改為「語兒鄉」。這一傳說在《吳越春秋》略有記述。所以女奴酒在春秋時期的流行,在紹興民間的傳說中恐怕是有許多道理的。
隨著歷史的變遷,女酒的釀制方法逐漸流傳到民間。特別是漢以來推行酒政,實行榷酒法令,使官家造酒,沽酒,實行酒類專賣。並禁止民間私釀沽酒。但許多皇家豪族由於當時封建的特權卻是充許釀酒的。這種家族內有大批奴僕和囚徒,「男子入於罪隸,女子入於舂藁」,其中有女隸即是「古時沒入官家為奴」的女子,又稱奴婢,《說文介字》中稱為:「古之罪人」。因此,這種女奴在豪門大族中釀造的酒稱「女酒」,而民間稱呼恰為「女奴酒」。由此朝庭對此「女奴酒」不屬於禁釀的理由是因為民間自釀秘藏的醪酒,只允許家釀自用不準售人經營的。這在宋代一部《太平廣記》中記載甚多。比如提到晉代南方酒「……南人有女數歲,即大釀酒,即漉,候冬陂池水竭時置酒罌中,密固其上,座於陂中,至春漲水滿,不復發矣。候女將嫁,因決陂水,取供賀客,南人謂之女酒。味絕美,居常不可致也。」從這段文字記載可以看出,當時的女酒並非是沽酒買賣,而是自釀家酒的珍藏品。當然,晉代以酒類專賣繳稅的制度已比周代實行的全面禁酒要寬容好得多,但在敬神、鄉飲、宴客、養老省親等不屬經營盈利的用酒,仍然是不屬於禁酒案例中,特別是家庭女奴製造的酒,不屬於社會商品買賣的日常用酒,即民間自釀的數量不多的家釀醪酒。由於女酒從開釀到「取供賀客」要經歷十多年的秘藏時間,遂使女酒品位的特殊性更為明顯。所以,晉代的女酒已成為南方江浙一帶女嫁男婚中的婚俗禮品。《晉書•苻堅載記》「選閹人及女隸有聰識者,置博士以授經」這是貴族對奴隸的一種管理方法,使其類似舂米、制酒等繁重苦役中的技術,絕藝使其傳授下來。「女酒」所以流傳後代,除了這是廣大女奴的創造和流傳,更關鍵的則是由於對民間禁酒以致隱蔽成俗,遂成為民間家庭普遍的生活食品。
到了唐宋時期,「女酒」已成為婚俗流行中的酒名。這是由於酒稅的改革,允許民間私釀自賣,唯獨「女奴酒」仍不屬稅課之列,這種情況一直沿襲到近代民國時期。因此女奴酒的傳說頗多。《太平廣記》卷五十九女兒者:「陳市上酒婦也,作酒常美,仙人過其家飲酒。即以素書五卷質酒錢……女兒隨仙人去。」《太平廣記》是一部專門收集自漢代至宋初的野史小說,當時李 等人奉宋太宗之命,集體編纂的,以太平興國二年(977)至六年(981)雕印成書,故稱《太平廣記》。僅管小說來自傳聞,但在紹興近代中有關「女奴酒」的傳聞依然是似真非實的流行過。例如南宋時期的理宗皇帝的母親全皇後,曾先居東浦全安樓,後移居宮後,其宅的「女奴酒」後因理宗登位遂稱為「黃封酒」「御前酒」的種種傳說。這種「民間傳說」在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的酒鄉東浦一帶頗為流傳,往往成為當時鄉間人們在夏夜乘涼時的聊天故事。
東浦賞 曾是紹興古代釀酒發祥地。酒的傳說也很多,唯有「酒仙娘娘」的傳說卻出自一位年輕的「女奴」。說來年月久遠,早在宋代就流傳下來,直到明末清初,賞 這個釀酒村落居然建造「戒定寺」,內供一尊女性的「酒仙菩薩」,歷來受當地釀酒坊主的敬崇,每年七月初三是其生日,舉行盛大的民間「酒仙神誕會」,直到清咸豐三年曾有碑石刻於廟內,至今尚存。這個傳說的「酒仙娘娘」說是十幾歲的「大姑娘」時,為大戶人家作奴。一天出去割草,正值梅雨季節,天氣悶熱,忽然一陣大雨。把她帶去盛飯的竹藍被淋濕,於是有意識地把割來的一種「辣蓼草」遮在其飯蘭上,人在樹下避雨,稍息雨過天晴,她打開飯蘭,見冷飯已被雨淋濕成漿,並有一股香氣撲鼻,並口嘗了一口,感覺「味甘鮮」,於是把飯漿全吃了,事後感到臉發紅,微有睡意,便在草地上休息,進入夢境,遇「女媧娘娘」說「汝為女酒星,為民造福,此為福水」,並送一顆仙丹於她,囑咐她如何造酒之法,醒後見仙丹乃白葯也。於是她趕緊回家,已面目全非,唯石臼石舂石榨而已,她就在七星潭附近搭建草舍,種稻作酒。從此,這里出現世世代代都是以釀酒為生。這個故事是以紹興過去山陰地域的民間傳說為主,尤為生動。紹興過去分山陰、會稽二縣,在酒行中又以地域不同分東路、西路之分,以山陰縣為主的稱西路酒,以會稽縣為主的稱東路酒,按理同是鑒湖之水源的佳釀,而釀酒的傳說各有不同。東路酒的民間傳說有二,一說,過去有一位裁縫師傅,又稱「女紅」,丈夫早死,只剩一女,她們寡母孤女,相依為命,日子過得很清苦。後在大戶人家作婢為生,因為人勤勞誠實,深得主人看重。有一天,這家大戶忽遭大火,家產燒盡,主人悔不痛生,害了一場大病不起,身邊僕人、家奴亦都東離西散,唯有這一對母女仍一如既往盡心服待主人。這對母女在路邊結草為廬,一邊為別人做「女紅」,一邊把主人貯藏於地下的「女酒」作為「酒娘」,即「搭釀沽酒」,供養主人養病看醫,為其主人兒子讀書趕考,數年後其子果中「頭名狀元」後錦衣還鄉,認其母女為「養母義姐」,其酒為「狀元紅」,流傳至今。還有一說,即是「朱買臣五十當富貴」的故事了。朱買臣系漢時會稽太守,年輕時因家境貧困,曾有「借月讀書」之美談,也有因飢餓偷喝主人家貯藏的「老酒」而遭欺凌。只因為這樣才有了他年過五十歲尚做官發跡的傳說了。所謂「老酒」即「女酒」也。
明未清初的文學家張岱曾在《陶庵夢憶》卷八「龍山放燈」一文中記有「女酒星」一來,「萬曆辛丑年,父叔輩張燈龍山……,相傳十五夜燈殘人靜,當壚者正收盤核,有美婦六、七人買酒、酒盡,有未開瓮者,。買大 一,可四斗許,出袖中蔬果,頃刻罄 而去,疑是女人星,或曰酒星」。這段文字的描字述說給後世了解古代女酒的史源提供了民間的傳聞早已有之的依據。所以「女奴酒」只是民間的口頭語,而文字的考證多是以「女酒」出名。因此,對於上述的民間傳說,雖不能作為歷史依據,但也不能一概斥之為虛妄不經的東西。事實上,民間傳說的背後有著真實歷史的影子,這就是民俗文化的基本特色的豐富性。只有當人們認識到民間傳說對「女奴酒」和它在許多世紀以來喪失掉了的無謂的幻想式的願望和理想時,我們才能真正理解、認識「女奴酒」「女酒」的源淵和起因了。

閱讀全文

與紹興黃酒傳說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洛維斯紅酒怎麼樣 瀏覽:743
白酒t20什麼意思 瀏覽:544
白酒可以對什麼喝 瀏覽:115
長城紅酒一瓶喝不完能放多久 瀏覽:405
法國紅酒臭嗎 瀏覽:961
楓塔妮紅葡萄酒價格 瀏覽:160
法國葡萄酒的關稅 瀏覽:514
鹿頭的紅酒什麼牌子 瀏覽:961
93年矛藝白酒多少錢一瓶 瀏覽:594
濃烈的雄黃酒 瀏覽:954
法國人熱愛紅酒 瀏覽:680
怎麼就知道紅酒好不好 瀏覽:344
五大連池原漿一號啤酒廠 瀏覽:646
一瓶葡萄酒10萬什麼牌子 瀏覽:117
南非白葡萄酒savage 瀏覽:42
一頓白酒多少箱 瀏覽:553
哈爾濱啤酒與青島啤酒多少度 瀏覽:25
雷歐庭紅葡萄酒 瀏覽:812
後海啤酒多少錢一瓶 瀏覽:639
紅酒忌諱什麼葯一起吃 瀏覽:9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