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酒類全科 > 黃金糯米酒

黃金糯米酒

發布時間:2021-01-29 16:49:34

Ⅰ 女孩來月經後還能長高嗎

月經初潮年齡與身高並沒有直接的關系。青春期是發育最好的一段時期,身高、第二性徵等都從這時候開始發育,但也要看年齡和遺傳等各方面的原因。 一般是在月經初潮過後的一兩年內,身高是長得最快的時期。這段時期要注意飲食問題,要全方面的攝食,更不要為了健美而實行減肥,要多運動。 根據遺傳學來說,預測你的身高可以用以下公式: 男孩未來身高(厘米)=(父親身高+母親身高)×1.078÷2 女孩未來身高(厘米)=(父親身高×0.923+母親身高)÷2 一般偏差不會超過5%左右 當然,下面的公式,也可以預測月經初潮後身高增長值: 初潮後身高增長值(厘米):初潮時身高 ÷(94.1% -97.6%)— 初潮時身高。 例如,你現在的身高為146厘米,根據上述公式計算,初潮後的身高值平均為:146 ÷ 95.85% — 146=6.3厘米;增長范圍為:146 ÷(94.1%--97.6%)— 146 = 9.2--3.6厘米。也就是說,你的身高按幾率算,可能增長6.5厘米,但是也有可能長得多一些,達9厘米;少一些的話,可能只有4厘米左右. 但是記住,這一切並不一定的.切記注意合理營養,以及合理的運動鍛煉. 這個的話一般不到一個星期就幾天

Ⅱ 黃金碰到米酒可以嗎

沒事!黃金只要別碰強酸

Ⅲ 春節的簡介

春節簡介

春節,是農歷正月初一,又叫陰歷年,俗稱「過年」。這是我國民間最隆重、最熱鬧的一個傳統節日。春節的歷史很悠久,它起源於殷商時期年頭歲尾的祭神祭祖活動。按照我國農歷,正月初一古稱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稱年初一,到了民國時期,改用公歷,公歷的一月一日稱為元旦,把農歷的一月一日叫春節。

春節到了,意味著春天將要來臨,萬象復甦草木更新,新一輪播種和收獲季節又要開始。人們剛剛度過冰天雪地草木凋零的漫漫寒冬,早就盼望著春暖花開的日子,當新春到來之際,自然要充滿喜悅載歌載舞地迎接這個節日。
千百年來,人們使年俗慶祝活動變得異常豐富多彩,每年從農歷臘月二十三日起到年三十,民間把這段時間叫做「迎春日」,也叫「掃塵日」,在春節前掃塵搞衛生,是我國人民素有的傳統習慣。

然後就是家家戶戶准備年貨,節前十天左右,人們就開始忙於采購物品,年貨包括雞鴨魚肉、茶酒油醬、南北炒貨、糖餌果品,都要采買充足,還要准備一些過年時走親訪友時贈送的禮品,小孩子要添置新衣新帽,准備過年時穿。

在節前要在住宅的大門上粘貼紅紙黃字的新年寄語,也就是用紅紙寫成的春聯。屋裡張貼色彩鮮艷寓意吉祥的年畫,心靈手巧的姑娘們剪出美麗的窗花貼在窗戶上,門前掛大紅燈籠或貼福字及財神、門神像等,福字還可以倒貼,路人一念福倒了,也就是福氣到了,所有這些活動都是要為節日增添足夠的喜慶氣氛。

春節的另一名稱叫過年。在過去的傳說中,年是一種為人們帶來壞運氣的想像中的動物。年一來。樹木凋蔽,百草不生;年一過,萬物生長,鮮花遍地。年如何才能過去呢?需用鞭炮轟 ,於是有了燃鞭炮的習俗,這其實也是烘托熱鬧場面的又一種方式。

春節是個歡樂祥和的節日,也是親人團聚的日子,離家在外的孩子在過春節時都要回家歡聚。過年的前一夜,就是舊年的臘月三十夜,也叫除夕,又叫團圓夜,在這新舊交替的時候,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除夕晚上,全家老小都一起熬年守歲,歡聚酣飲,共享天倫之樂,北方地區在除夕有吃餃子的習俗,餃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和字就是合;餃子的餃和交諧音,合和交有相聚之意,又取更歲交子之意。在南方有過年吃年糕的習慣,甜甜的粘粘的年糕,象徵新一年生活甜蜜蜜,步步高。
待第一聲雞啼響起,或是新年的鍾聲敲過,街上鞭炮齊鳴,響聲此起彼伏,家家喜氣洋洋,新的一年開始了,男女老少都穿著節日盛裝,先給家族中的長者拜年祝壽,節中還有給兒童壓歲錢,吃團年飯,初二、三就開始走親戚看朋友,相互拜年,道賀祝福,說些恭賀新喜、恭喜發財、恭喜、過年好等話,祭祖等活動。

節日的熱烈氣氛不僅洋溢在各家各戶,也充滿各地的大街小巷,一些地方的街市上還有舞獅子,耍龍燈,演社火,游花市,逛廟會等習俗。這期間花燈滿城,遊人滿街,熱鬧非凡,盛況空前,直要鬧到正月十五元宵節過後,春節才算真正結束了。

春節是漢族最重要的節日,但是滿、蒙古,瑤、壯、白、高山、赫哲、哈尼、達斡爾、侗、黎等十幾個少數民族也有過春節的習俗,只是過節的形式更有自己的民族特色,更蘊味無窮。

春節的由來與傳說

春節和年的概念,最初的含意來自農業,古時人們把谷的生長周期稱為「年」,《說文。禾部》:「年,谷熟也:。在夏商時代產生了夏歷,以月亮圓缺的周期為月,一年劃分為十二個月,每月以不見月亮的那天為朔,正月朔日的子時稱為歲首,即一年的開始,也叫年,年的名稱是從周朝開始的,至了西漢才正式固定下來,一直延續到今天。但古時的正月初一被稱為「元旦」,直到中國近代辛亥革命勝利後,南京臨時政府為了順應農時和便於統計,規定在民間使用夏歷,在政府機關、廠礦、學校和團體中實行公歷,以公歷的元月一日為元旦,農歷的正月初一稱春節。

1949年9月27日,新中國成立,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上,通過了使用世界上通用的公歷紀元,把公歷的元月一日定為元旦,俗稱陽歷年;農歷正月初一通常都在立春前後,因而把農歷正月初一定為「春節」,俗稱陰歷年。
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初八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為高潮。在春節這一傳統節日期間,我國的漢族和大多數少數民族都有要舉行各種慶祝活動,這些活動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舊布新、迎禧接福、祈求豐年為主要內容。活動形式豐富多彩,帶有濃郁的民族特色。

春節傳說之一:熬年守歲

守歲,就是在舊年的最後一天夜裡不睡覺,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來的習俗,也叫除夕守歲,俗名「熬年」。探究這個習俗的來歷,在民間流傳著一個有趣的故事:

太古時期,有一種兇猛的怪獸,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們管它們叫「年」。它的形貌猙獰,生性兇殘,專食飛禽走獸、鱗介蟲豸,一天換一種口味,從磕頭蟲一直吃到大活人,讓人談「年」色變。後來,人們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動規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竄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嘗一次口鮮,而且出沒的時間都是在天黑以後,等到雞鳴破曉,它們便返回山林中去了。

算準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們便把這可怕的一夜視為關口來煞,稱作「年關」,並且想出了一整套過年關的辦法:每到這一天晚上,每家每戶都提前做好晚飯,熄火凈灶,再把雞圈牛欄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後門都封住,躲在屋裡吃「年夜飯」,由於這頓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辦得很豐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圍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團圓外,還須在吃飯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靈保佑,平安地度過這一夜,吃過晚飯後,誰都不敢睡覺,擠坐在一起閑聊壯膽。就逐漸形成了除夕熬年守歲的習慣。

守歲習俗興起於南北朝,梁朝的不少文人都有守歲的詩文。「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人們點起蠟燭或油燈,通宵守夜,象徵著把一切邪瘟 病疫照跑驅走,期待著新的一年吉祥如意。這種風俗被人們流傳至今。

春節傳說之二:萬年創建歷法說

相傳,在古時候,有個名叫萬年的青年,看到當時節令很亂,就有了想把節令定準的打算。但是苦於找不到計算時間的方法,一天,他上山砍柴累了,坐在樹陰下休息,樹影的移動啟發了他,他設計了一個測日影計天時的晷儀,測定一天的時間,後來,山崖上的滴泉啟發了他的靈感,他又動手做了一個五層漏壺,來計算時間。天長日久,他發現每隔三百六十多天,四季就輪回一次,天時的長短就重復一遍。

當時的國君叫祖乙,也常為天氣風雲的不測感到苦惱。萬年知道後,就帶著日晷和漏壺去見皇上,對祖乙講清了日月運行的道理。祖乙聽後龍顏大悅,感到有道理。於是把萬年留下,在天壇前修建日月閣,築起日晷台和漏壺亭。並希望能測准日月規律,推算出准確的晨夕時間,創建歷法,為天下的黎民百姓造福。

有一次,祖乙去了解萬年測試歷法的進展情況。當他登上日月壇時,看見天壇邊的石壁上刻著一首詩:

日出日落三百六,周而復始從頭來。
草木枯榮分四時,一歲月有十二圓。

知道萬年創建歷法已成,親自登上日月閣看望萬年。萬年指著天象,對祖乙說:「現在正是十二個月滿,舊歲已完,新春復始,祈請國君定個節吧」。祖乙說:「春為歲首,就叫春節吧」。據說這就是春節的來歷。
冬去春來,年復一年,萬年經過長期觀察,精心推算,制定出了准確的太陽歷,當他把太陽歷呈奉給繼任的國君時,已是滿面銀須。國君深為感動,為紀念萬年的功績,便將太陽歷命名為「萬年歷」,封萬年為日月壽星。以後,人們在過年時掛上壽星圖,據說就是為了紀念德高望重的萬年。

春節傳說之三:貼春聯和門神

據說貼春聯的習俗,大約始於一千多年前的後蜀時期,這是有史為證的。此外根據《玉燭寶典》,《燕京歲時記》等著作記載,春聯的原始形式就是人們所說的「桃符」。

在中國古代神話中,相傳有一個鬼域的世界,當中有座山,山上有一棵覆蓋三千里的大桃樹,樹梢上有一隻金雞。每當清晨金雞長鳴的時候,夜晚出去游盪的鬼魂必趕回鬼域。鬼域的大門坐落在桃樹的東北,門邊站著兩個神人,名叫神荼、郁壘。如果鬼魂在夜間幹了傷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郁壘就會立即發現並將它捉住,用芒葦做的繩子把它捆起來,送去喂虎。因而天下的鬼都畏懼神荼、郁壘。於是民間就用桃木刻成他們的模樣,放在自家門口,以避邪防害。後來,人們乾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郁壘的名字,認為這樣做同樣可以鎮邪去惡。這種桃木板後來就被叫做「桃符」。

到了宋代,人們便開始在桃木板上寫對聯,一則不失桃木鎮邪的意義,二則表達自己美好心願,三則裝飾門戶,以求美觀。又在象徵喜氣吉祥的紅紙上寫對聯,新春之際貼在門窗兩邊,用以表達人們祈求來年福運的美好心願。

為了祈求一家的福壽康寧,一些地方的人們還保留著貼門神的習慣。據說,大門上貼上兩位門神,一切妖魔鬼怪都會望而生畏。在民間,門神是正氣和武力的象徵,古人認為,相貌出奇的人往往具有神奇的稟性和不凡的本領。他們心地正直善良,捉鬼擒魔是他們的天性和責任,人們所仰慕的捉鬼天師鍾馗,即是此種奇形怪相。所以民間的門神永遠都怒目圓睜,相貌猙獰,手裡拿著各種傳統的武器,隨時准備同敢於上門來的鬼魅戰斗。由於我國民居的大門,通常都是兩扇對開,所以門神總是成雙成對。

唐朝以後,除了以往的神荼、郁壘二將以外,人們又把秦叔寶和尉遲恭兩位唐代武將當作門神。相傳,唐太宗生病,聽見門外鬼魅呼號,徹夜不得安寧。於是他讓這兩位將軍手持武器立於門旁鎮守,第二天夜裡就再也沒有鬼魅搔擾了。其後,唐太宗讓人把這兩位將軍的形象畫下來貼在門上,這一習俗開始在民間廣為流傳。

春節的習俗

春節是我國一個古老的節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個節日,如何過慶賀這個節日,在千百年的歷史發展中,形成了一些較為固定的風俗習慣,有許多還相傳至今。
掃塵
「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 ,據《呂氏春秋》記載,我國在堯舜時代就有春節掃塵的風俗。按民間的說法: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這一習俗寄託著人們破舊立新的願望和辭舊迎新的祈求。 每逢春節來臨,家家戶戶都要打掃環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六閭庭院,撣拂塵垢蛛網,疏浚明渠暗溝。到處洋溢著歡歡喜喜搞衛生、乾乾凈凈迎新春的歡樂氣氛。

貼春聯
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願望,是我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幅大紅春聯貼於門上,為節日增加喜慶氣氛。這一習俗起於宋代,在明代開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聯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編寫的春聯專著《檻聯叢話》對楹聯的起源及各類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論述。

春聯的種類比較多,依其使用場所,可分為門心、框對、橫披、春條、斗方等。「門心」貼於門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對」貼於左右兩個門框上;「橫披」貼於門媚的橫木上;「春條」根據不同的內容,貼於相應的地方;「斗斤」也叫「門葉」,為正方菱形,多貼在傢俱、影壁中。

貼窗花和倒貼「福」字
在民間人們還喜歡在窗戶上貼上各種剪紙——窗花。窗花不僅烘託了喜慶的節日氣氛,也集裝飾性、欣賞性和實用性於一體。剪紙在我國是一種很普及的民間藝術,千百年來深受人們的喜愛,因它大多是貼在窗戶上的,所以也被稱其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誇張手法將吉事祥物、美好願望表現得淋漓盡致,將節日裝點得紅火富麗。

在貼春聯的同時,一些人家要在屋門上、牆壁上、門楣上貼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節貼「福」字,是我國民間由來已久的風俗。「福」字指福氣、福運,寄託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嚮往,對美好未來的祝願。為了更充分地體現這種嚮往和祝願,有的人乾脆將「福」字倒過來貼,表示「幸福已到」「福氣已到」。民間還有將「福」字精描細做成各種圖案的,圖案有壽星、壽桃、鯉魚跳龍門、五穀豐登、龍鳳呈祥等。

年畫
春節掛貼年畫在城鄉也很普遍,濃黑重彩的年畫給千家萬戶平添了許多興旺歡樂的喜慶氣氛。年畫是我國的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反映了人民樸素的風俗和信仰,寄託著他們對未來的希望。年畫,也和春聯一樣,起源於「門神」。 隨著木板印刷術的興起,年畫的內容已不僅限於門神之類單調的主題,變得豐富多彩,在一些年畫作坊中產生了《福祿壽三星圖》、《天官賜福》、《五穀豐登》、《六畜興旺》、《迎春接福》等精典的彩色年畫、以滿足人們喜慶祈年的美好願望。 我國出現了年畫三個重要產地:蘇州桃花塢,天津楊柳青和山東濰坊;形成了中國年畫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

我國現今我國收藏最早的年畫是南宋《隨朝窈窕呈傾國之芳容》的木刻年畫,畫的是王昭君、趙飛燕、班姬和綠珠四位古代美人。民間流傳最廣的是一幅《老鼠娶親》的年畫。描繪了老鼠依照人間的風俗迎娶新娘的有趣場面。民國初年,上海鄭曼陀將月歷和年畫二者結合起來。這是年畫的一種新形式。這種合二而一的年畫,以後發展成掛歷,至今風靡全國。

守歲
除夕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守歲之俗由來已久。最早記載見於西晉周處的《風土志》:除夕之夜,各相與贈送,稱為「饋歲」;酒食相邀,稱為「別歲」;長幼聚飲,祝頌完備,稱為「分歲」;大家終夜不眠,以待天明,稱曰「守歲」。

「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團聚在一起,吃過年夜飯,點起蠟燭或油燈,圍坐爐旁閑聊,等著辭舊迎新的時刻,通宵守夜,象徵著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驅走,期待著新的一年吉祥如意。這種習俗後來逐漸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寫有「守歲」詩:「寒辭去冬雪,暖帶入春風」。直到今天,人們還習慣在除夕之夜守歲迎新。
古時守歲有兩種含義:年長者守歲為「辭舊歲」,有珍愛光陰的意思;年輕人守歲,是為延長父母壽命。自漢代以來,新舊年交替的時刻一般為夜半時分。

爆竹
中國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說。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爆竹是中國特產,亦稱「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放爆竹可以創造出喜慶熱鬧的氣氛,是節日的一種娛樂活動,可以給人們帶來歡愉和吉利。隨著時間的推移,爆竹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品種花色也日見繁多,每逢重大節日及喜事慶典,及婚嫁、建房、開業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慶賀,圖個吉利。現在,湖南瀏陽,廣東佛山和東堯,江西的宜春和萍鄉、浙江溫州等地區是我國著名的花炮之鄉,生產的爆竹花色多,品質高,不僅暢銷全國,而且還遠銷世界。

拜年
新年的初一,人們都早早起來,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齊齊,出門去走親訪友,相互拜年,恭祝來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種多樣,有的是同族長帶領若幹人挨家挨戶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幾個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賀,稱為「團拜」。由於登門拜年費時費力,後來一些上層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貼相互投賀,由此發展出來後來的「賀年片」。
春節拜年時,晚輩要先給長輩拜年,祝長輩人長壽安康,長輩可將事先准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據說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因為「歲」與「祟」諧音,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壓歲錢有兩種,一種是以彩繩穿線編作龍形,置於床腳,此記載見於《燕京歲時記》;另一種是最常見的,即由家長用紅紙包裹分給孩子的錢。壓歲錢可在晚輩拜年後當眾賞給,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著時,由家長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頭底下。現在長輩為晚輩分送壓歲錢的習俗仍然盛行。

春節食俗
在古代的農業社會里,大約自臘月初八以後,家庭主婦們就要忙著張羅過年的食品了。因為腌制臘味所需的時間較長,所以必須盡早准備,我國許多省份都有腌臘味的習俗,其中又以廣東省的臘味最為著名。

蒸年糕,年糕因為諧音「年高」,再加上有著變化多端的口味,幾乎成了家家必備的應景食品。年糕的式樣有方塊狀的黃、白年糕,象徵著黃金、白銀,寄寓新年發財的意思。

年糕的口味因地而異。北京人喜食江米或黃米製成的紅棗年糕、百果年糕和白年糕。河北人則喜歡在年糕中加入大棗、小紅豆及綠豆等一起蒸食。山西北部在內蒙古等地,過年時習慣吃黃米粉油炸年糕,有的還包上豆沙、棗泥等餡,山東人則用黃米、紅棗蒸年糕。北方的年糕以甜為主,或蒸或炸,也有人乾脆沾糖吃。南方的年糕則甜咸兼具,例如蘇州及寧波的年糕,以粳米製作,味道清淡。除了蒸、炸以外,還可以切片炒食或是煮湯。甜味的年糕以糯米粉加白糖、豬油、玫瑰、桂花、薄荷、素蓉等配料,做工精細,可以直接蒸食或是沾上蛋清油炸。

真正過年的前一夜叫團圓夜,離家在外的遊子都要不遠千里萬里趕回家來,全家人要圍坐在一起包餃子過年,餃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做成餃子皮,再用皮包上餡,餡的內容是五花八門,各種肉、蛋、海鮮、時令蔬菜等都可入餡,正統的餃子吃法,是清水煮熟,撈起後以調有醋、蒜末、香油的醬油為佐料沾著吃。也有炸餃子、烙餃子(鍋貼)等吃法。因為和面的「和」字就是「合」的意思;餃子的「餃」和「交」諧音,「合」和「交」又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餃子象徵團聚合歡;又取更歲交子之意,非常吉利;此外,餃子因為形似元寶,過年時吃餃子,也帶有「招財進寶」的吉祥含義。一家大小聚在一起包餃子,話新春,其樂融融。

Ⅳ 湖北有些什麼特產

基本情況概述 湖北省簡稱「鄂」,位於長江中游,洞庭湖以北,是連接東部沿海地區與西部廣大內地的中間地帶。 湖北省飲食風俗是自然條件、民族遷徙和民族構成、歷史傳承、食俗交融等綜合作用的結果。湖北各族人民在歷史的長河中創造了光輝燦爛的文化,其中包括飲食文化。 湖北菜,簡稱鄂菜,按有文字記載的時間算,至今也有2000多年的歷史。早在2000多年前,具有楚鄉風味的鄂菜在廣闊富饒的江漢平原上已具雛形;唐、宋兩代鄂菜有了明顯的發展;到了明、清時,鄂菜趨於成熟。 湖北的特色風味小吃繁多,這些特色風味小吃的形成和發展也都有其歷史發展的原因。早在戰國時期《楚辭·招魂》中一份楚宮筵席單中就有麻花、饊子、蜜糖糕、油炸餅等,這是湖北小吃見諸文字的最早記載。另外有一些風味小吃的形成則相伴有歷史故事。如鄖陽的「高爐餅」,相傳楚太子監封地屯郢,喜吃此餅,並傳諭列為御膳,於是便成為地方風味小吃。「九黃餅」起源於東晉,據說東晉荊州刺史桓溫及唐代大詩人李白都曾重九登高,漫遊龍山,均品嘗過此餅。雲夢魚面發源於清道光年間,據《雲夢縣志》載,當時雲夢縣城裡有個許傳發布行,生意興隆,專設客棧招待外地來的客商。客棧廚師姓黃,有一天和面,他不慎碰撒了准備氽魚丸子的魚肉泥,他就順手把魚肉泥和在面里,擀成面條。客商吃後大加贊賞。此後他就如法炮製,招待客商。有一天面做多了吃不完,他就把面曬干後儲存起來。誰知乾麵煮熟後其味更佳,這就誕生了雲夢魚面。這些風味小吃經過千百年的歷史傳承,成為今天湖北省別具風味的地方小吃。 湖北飲食風俗形成的歷史原因還表現在歲時、信仰、禮儀等食俗的傳承上。現行的許多食俗如端午節吃粽子就起源於湖北。關於吃粽子,湖北就有幾種不同傳說:在屈原故里秭歸,傳說屈原投汩羅江後,熱愛屈原的楚人很悲痛,紛紛從四面八方趕到江邊,有的還劃著漁舟去打撈詩人的遺體。為了祭弔屈原,人們紛紛用竹筒貯米投於江中。在漢代的建武年間,長沙有個叫區回的人,忽然遇到一個自稱三閭大夫的人。這人對他說:你每年祭我的竹筒米很好,可惜都被蛟龍偷食了,以後請用楝樹的葉子塞住筒口,上面再用五色絲線捆牢,蛟龍就不敢再偷吃了。此事傳開後,在屈原故里每年五月初五人們就按屈原所說的辦法祭弔他。後來人們便不再將粽子投入江中,而改為食品,逐漸成為一種食俗並風行全國。而襄陽一帶則流傳屈原托夢告其妻,用五色絲纏住粽子避免蛟龍的吞食。盡管傳說不一,但都表明在戰國時五月初五就有以粽子祭屈原的習俗。後發展成為端午節食粽子的節令食俗。 湖北境內共有少數民族40多個,人數較多的少數民族有土家族、苗族、回族、侗族、滿族、蒙古族等,除土家族為湖北的土著少數民族外,其餘的少數民族都是從外地遷來的。這些少數民族有的創造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飲食和形成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食俗,有的將自己民族的飲食和食俗帶入湖北省,使湖北的食俗更加豐富多彩。從地理交通上講,武漢市號稱「九州通衢」,自古以來就南接三州,北集京都,上控隴坂,下接江湖,交通便利,為省內外的經濟交往提供了有利的條件,再加上政治的影響,使得其他地區和省份的飲食風俗及特色風味飲食傳至湖北較早。部分經過本省人民的精心改制已具有湖北的地方特色。湖北的邊界地區受鄰省的影響很明顯。如鄂西的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及宜昌西部受四川的影響很大。 湖北飲食習俗總的特點是:一、稻、魚為主; 二、喜食雜食;三、風味薈萃;四、口味以酸、甜、苦、辣為主。 湖北地域廣大,根據各地區的食俗差異,現將湖北省劃分為鄂東、鄂西南、鄂西北及回族四個飲食風俗區,一一向大家介紹。 鄂東飲食調味以辛、辣、酸、甜為主,注重味鮮。 鄂東地區風味小吃豐富多樣。武漢熱乾麵是當地居民的早點,此外小桃園煨面、四季美湯包、談炎記水餃、一品香大包、全料小湯圓、桂花赤豆湯、重油燒賣等都是武漢人民不可缺少的風味小吃。鄂州的東坡餅、黃州燒賣,荊州的散燴八寶飯、早堂面、九黃餅等也都是傳統的風味小吃。其他如雲夢魚面、孝感米酒、沔陽棉花糕、紅安翁子粑、鍾祥豐樂齋包及豆皮、面窩、發米粑、歡喜團、豆腐腦等,都頗具特色。 作為傳統的飲料,茶和酒是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 鄂西南飲食風俗 鄂西南飲食風俗區主要是指以清江流域為主體的湖北西南部地區,包括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和宜昌地區西部的廣大地區。這里山高谷深,氣候具有高原特色。 鄂西南地區主要以苞谷(玉米)、薯類為主食,輔以稻米、小麥等。 鄂西南副食以懶豆腐為主。懶豆腐,又名「合渣」,是用黃豆與蔬菜合煮而成。隨著人們生活水平提高,一些地區用豆漿拌豬雜、粉條、蘿卜絲做成「懶豆腐」,用它拌食苞穀米子飯,味美易咽,營養豐富。臘肉也是鄂西地區人們常吃的副食。鄂西南人喜酸愛辣,在口味嗜好上近似於四川。這里家家戶戶都有一個或幾個酸菜壇子,都曬有干辣椒,一年到頭幾乎餐餐不離酸菜和辣椒。此地有「辣椒當鹽」之說。 鄂西南人喜茶愛酒,這里的居民不論寒暑閑忙,都有煮濃茶喝的習慣。日常所飲的酒主要是自釀酒。 鄂西北飲食風俗 鄂西北飲食風俗區主要涵蓋以襄陽為中心的三北崗地,包括隨州、荊門、神農架和鄖陽等地。其地形主要以山地、丘陵為主,也有部分平原、盆地。在飲食風俗上,偏東部分受鄂東影響較大,西部及西南部受四川影響不小,北部則受河南、陝西飲食文化滲透,但同時也有鄂西北飲食風俗區自己的特色。 在日常飲食風俗上,鄂西北地區由於受自然條件的影響,大部分地區以小麥、苞谷為主食,部分平原谷地以稻米為主食,輔以苞谷、小麥、高粱。 副食種類比較多,四季蔬菜、家禽家畜、魚類水產、山中野物無所不有。由於物產的豐富和獨特,在副食上也形成了自己的風味和特色。襄樊菜側重於蒸、煎、炸,同鄂菜有一定的淵源關系,因而有人將襄樊菜歸入鄂菜之列。其傳統的風味菜餚有麵筋肉茸、瓤瓜肉、鍋貼魚等。鄖陽的網油砂和荊門的龍須菜等也是傳統名餚。襄樊的大頭菜是早餐佐食的上好小菜之一。 鄂西北飲食風俗區的特色風味小吃繁多,這些風味小吃是構成人們日常飲食結構的重要部分。主要的風味小吃有襄樊糊辣湯、「沙薄刀」、谷城空心魁面、荊門太師餅、鄖陽高爐餅、隨州牛肉麵等。襄樊糊辣湯原是回族的風味飲食,現已成為襄樊各族人民共享的美味佳品。 這里的常飲之酒還要數家家會釀的苞谷燒酒和糯米黃酒,是人們日常生活中常飲的四季酒,冬飲禦寒,夏喝消暑,有濃郁的地方風味。糯米黃酒介於白酒啤酒之間,用純糯米釀制,原液呈淡黃色,成品為乳白色,稍有粘性。它和啤酒一樣,講究新鮮,釀成後在短期內飲用,否則會變質,因而又叫「應時黃酒」。 回族飲食風俗 回族是湖北省人口最多的少數民族之一。他們大致是在元、明期間隨戰爭、駐防或經商、宦遊、戍屯、墾荒等方式遷徙而來的,至今已有700多年的歷史。散居於全省各個縣、市,但以荊沙、武漢、兩陽、襄樊等地最為集中。湖北省的回族在飲食風俗上深受當地漢族的影響,這種影響涵蓋了日常、歲時、信仰和禮儀飲食風俗的各個方面,但也仍有自己的特色。 在日常食俗上,回族由於主要居住在江漢平原和部分山區的城鎮,因而以稻米為主食,輔以小麥等,喜吃麵食。副食種類也很多,如家禽家畜和魚類(禁忌的除外)以及四季蔬菜等。 湖北回族有自己獨特的民族風味菜餚。如沔城回族的「三圓」、「四扣」和以牛肉為原料的五香燒烤等。所謂「三圓」是指牛肉餅、小京圓、魚圓;「四扣」是指扣雞、扣牛肉、扣酥魚、扣鴨。「三圓」、「四扣」中的牛肉餅和扣酥魚匠心獨具。 回族人民還喜吃素食,一些城鎮都有素食館,尤以武漢市為典型。作為日常飲食,回族的小吃也有特色,如襄樊海記糊辣湯、武漢哈胖子鍋貼、徐洪春豆皮、黃慶記豆絲、金餅子的蔥花餅、金發記的作餃等。這些民族風味小吃,不僅是回族同胞的日常食品,也吸引著漢族和其他各族人民。 現在,居住在湖北省境內的回族,部分地區仍過開齋節和古爾邦節等傳統節日。其他節日已大致與漢族同。在節日里,回族人民除置辦佳餚外,還喜歡吃一些素油糕點。主要的素油糕點有京果、花根、麻片、寸金、酥糖、桃酥、月餅、芝麻糕、小品糕、雞蛋糖、雲片糕等。一些回族面點也時常作為回族節日食品,如沔城的酥餃。 湖北一些地方的回民逢年過節有吃「早宴」的習俗(漢族稱為「三道茶」),即第一道茶吃糕點、糖果之類,第二道茶吃湯圓或豆末、雞蛋、伏汁酒之類的點心,第三道茶才是上午的正宴,其菜餚是十個盛滿五香燒烤、紅臘之類的菜碟。回族的「早宴」既是節日食俗,又是待客的必設之宴。 一般在嬰兒生日宴會、婚禮宴會、吃喪飯前,回民都要請阿訇念經,以消災和表示對真主的虔誠。回族飲食風俗的最大的特點就是飲食禁忌貫穿於一切飲食活動之中。 鄂東飲食風俗 鄂東飲食風俗區是指以江漢平原為主體,以武漢市為中心,包括孝感地區、咸寧地區、黃崗地區、荊州地區在內的鄂東、鄂東南廣大地區。此區氣候適宜農作物生長,交通便利,是湖北省飲食風俗的典型代表地區。 鄂東地區以大米、小麥為主食,一日三餐。早餐主要是稀飯,大別山區和低山丘陵部分地區早晨先要泡茶喝,然後才做早飯吃。一些城鎮早上有吃茶點、小吃的習慣,中、晚餐大都是米干飯。 鄂東區副食種類繁多,蔬菜四季長青。一般稀飯大都以皮蛋、鹹蛋、榨菜、鹹菜、醬菜、辣蘿卜條等為副食。干飯則隨季節變化,主要以各類蔬菜為副食。如春天有泥蒿、白頭韭菜、黑白菜、菜苔、蒜苗等,夏天有豆角、南瓜等,秋天有茄子、苦瓜、蓮藕等,冬天有蓮藕、蘿卜、黑白菜、焰心菜等。在民間還流行著「春韭夏瓜、秋茄冬藕,紅椒青菘、綠芹紫苔,四季輪換」的諺語。作為佳餚也有各種各樣的魚類、肉類、蛋類、禽類。對鄂東飲食風俗區來說,魚類在各種佳餚中最為突出。魚類有黃魚、鱘鰉、鈵、鮑、鯢、鯰、鯢、鯿等幾十種,做法上側重於蒸、煨、炸、炒、燒等。在鄂東地區單獨以魚為原料的佳餚就有幾十種,主要是全魚類、魚糕類、魚丸類菜餚。許多城市筵席和農民鄉宴其全部菜餚都是魚。其他筵席也少不了魚,有所謂「無魚不成宴」的說法。武昌魚又名「團頭魴」,是魴魚的一種,原產於鄂州市梁子湖。它肉質細嫩,脂肪豐富,可用多種方法烹制,如清蒸武昌魚、花釀武昌魚、梅花武昌魚、楊梅武昌魚,其中以清蒸武昌魚為最佳。魚糕也是鄂東的傳統佳看,素以吃魚不見魚,魚含肉味,肉有魚香,清香滑嫩,入口消溶而獨具風味。 鄂東的傳統菜餚有三種不同的地方風味。武漢菜:注重刀工火候,講究配色造型,尤以煨湯技術獨到,代表菜除清蒸武昌魚外,還有老大興魚、黃陂三合等。荊州菜:以烹制各種淡水魚見長,並以各種蒸菜為特色,代表菜有魚糕丸子、沔陽三蒸、公安三鮮頭菜、鍾祥蟠龍菜、江陵散燴八寶、冬瓜鱉裙羹等。鄂州菜擅長燒、炒,用油寬,汁濃口重,有鄉村風味。 武漢菜點吸取了湖北各地和外地的一些風味菜點的長處,善於變化改革,花色品種較多,注重刀功火候,講究酸色造型,尤其是煨湯技術有獨到之處。荊沙菜以烹制淡水魚鮮見長,更以各種蒸菜(如「沔陽三蒸」)最具特色,用芡薄、味清純,關於保持原味。黃州菜擅長燒、炒,用油稍寬,火功恰當,汁濃口重,味道偏咸,富有鄉村風味。湖北的小吃點心品種多,風味特殊。 湖北著名風味菜點有:清蒸武昌魚、雞茸架魚肚、鍾祥蟠龍、瓦罐煨雞、菜薹炒臘肉、雞泥桃花魚、峽口明珠湯、魚氽、熱乾麵、三鮮豆皮、東坡餅、面窩等。 雞泥桃花魚 在長江三峽附近的宜昌城,有一道傳統的名貴湯菜,叫"雞泥桃花魚"。它是用桃花色、雞脯肉、魚肉等為主要原料製成的。每當它端上席來,就如同開放了一朵清新艷麗的桃花,特別惹人喜愛。而且此湯湯味清鮮,鮮嫩軟溶,營養豐富,是難得的湯中之上品。桃花色是這道湯菜的精華所在,但桃花魚並不是魚,它是一種水藻類的透明體。桃花魚生於彝陵峽口和香溪河裡,它與桃花共生死,在桃花盛開的時節,它也出現在盪漾的碧波中,只見它酷似一瓣瓣桃花,有的潔白無瑕,有的紅妝淡抹,有的色呈乳黃,伴隨著清清的水波而上下起伏,與香溪河兩岸如同丹霞般的桃花交相輝映,使人難辨真偽。桃花謝後,桃花魚也就無影無蹤,回歸到神秘的大自然中去了。 有誰知道這艷麗可人的桃花魚,還有一段感人淚下的故事呢。西漢時期,香溪河邊出了一個著名的美女王昭君,漢元帝時被選入皇宮。後來,漢朝和匈奴和好,匈奴呼韓邪單於向漢元帝請求和親,王昭君是個深明大義的奇女子,主動要求出塞。臨行之前,昭君回故里省親,告別父老鄉親。昭君要離開故鄉的時候,正值桃花凋謝的時候,只見滿天落英繽紛,好似也在為昭君傷情。就在這漫天花雨之中,昭君告別了父母,告別了鄉親,告別了故里,登上了遠行的小舟,小舟載著昭君緩緩離去,那滿天的桃花竟似不忍昭君遠去,都飛舞起來,落到香溪河裡,追隨著昭君的芳舟。遠了,遠了,親人們的身影再也看不見了,這哺育自己長大的香溪河也將與你永別了,昭君的心頭湧起了無限的傷感,充滿了故土之思,不禁含淚彈起琵琶,淚珠隨著弦聲濺落到那一片片的桃花瓣上,那被昭君的淚水浸透了的花瓣就變成了桃花魚。就這樣,昭君一路灑落的淚水,把滿河的桃花瓣都變成了桃花魚。船到彝陵峽口,琵琶弦斷音止,那滿河的桃花魚也就隱進了桃花潭,告別了這位遠去異國他鄉的佳麗。今天,當人們來到宜昌,品嘗雞泥桃花魚的美味時,這艷麗可人的桃花魚彷彿還在向你敘說著昭君的故事呢!。 牛肉摳餃子 「牛肉摳餃子」是湖北沙市傳統的風味名貴小吃。它選用優質秈米製成餃子皮,餃子餡用去筋牛肉為主,將之剁成肉泥,配以調料,在熱油中氽炸兩次而成。這種餃子的形狀是口小肚大,肚內塞滿了牛肉餡,因而叫做牛肉摳餃子。它的特點是:餃皮酥脆,落口化渣,餡心鮮香,餘味綿綿。牛肉摳餃子傳說還是明太祖朱元璋創意的呢!朱元璋小的時候家裡很窮,只得去給財主放牛謀生。這個財主十分吝嗇,朱元璋經常餓肚子。有一天中午,朱元璋實在餓急了,就宰了一頭小牛,隨便找了個壇子煨起牛肉來。餓急了的人什麼都覺得十分好吃,朱元璋很快就吃了個精光,這頓牛肉的美味也就深深地印在他的記憶之中。怎麼向財主交待呢?朱元璋從小就是個主意極多的人,他很快就編好了一番謊話,跑回去對財主說道:「不好了,小牛拱了地。」財主當然不信,急忙跟朱元璋一起跑到野地里去看,只見半截牛尾巴扎在地里,財主忙用力一拉,「土地公公」在地下學著小牛哞哞直叫,這下財主信以為真,說:「牛真的拱了地哩。」就這樣,宰牛之事就給打發過去了。 朱元璋當了皇帝後,吃膩了山珍海味,又想起自己偷吃牛肉的事來,就召來了自己的老鄉、御廚張義,下令張義做一種壇子與牛肉同吃的食物來。張義經過仔細琢磨,反復試制,終於仿照壇子的形狀,做出了牛肉摳餃子。朱元璋吃了之後,十分滿意。朱元璋是個疑心極重的人,他一直害怕人們揭他的短,什麼小時候做過放牛娃啦,當過和尚啦,等等,他認為這些事傳揚出去會損害他當今聖上的威望。因此,朱元璋同樣害怕對自己知根知底的老鄉張義,疑心張義會把自己偷牛吃的老底泄露了出去,就想殺人滅口。張義探知這個消息後,趕忙偷偷地逃了出來,一躲就躲到了沙市,把製作牛肉摳餃子的技術也帶到了沙市。從此,牛肉摳餃子就成為沙市的流行小吃。 湘妃糕 湘妃糕是湖北公安縣的傳統佳餚,現名三鮮頭菜。三鮮頭菜以魚糕、魚丸為主,加上豬肝、腰花、肚類等三鮮,輔以金針(即黃花菜)、黑木耳、冬筍等配料,使整道菜色調豐富,鮮嫩可口,是當地宴席上必不可少的頭等名菜。 傳說三鮮頭菜緣起於湘妃。湘妃是遠古時代的賢君虞舜的妻子娥皇,她與妹妹女英共事一夫。有一次,姐妹二人跟隨舜帝南巡,來到了今天湖北公安縣城北的柳浪湖畔。湘妃原本身體就比較弱,再加上路途勞頓,感染上了風寒之疾,不思飲食,身體也一天比一天衰弱。女英見姐姐沉痛在身,輾轉床側,內心非常焦急,她想起姐姐平常最喜歡吃魚,何不就近在柳浪湖中捕魚,製成美味,以開姐姐的胃口。於是女英就讓漁人伯翁捕了一尾魚,叫廚師司馬弼加工成美味。司馬弼考慮到病人的特點,就剁去魚頭魚尾,剔掉魚刺,將魚肉剁成肉泥,蒸成魚糕。娥皇一嘗,覺得鮮嫩可口,立時食慾大開。營養跟上了,娥皇的身體也就逐漸好了起來,可以跟隨舜帝繼續南巡了。後來,娥皇、女英雖然離開了柳浪湖,但魚糕的做法卻留了下來。人們在仿製的過程中,不斷加以改進,使得魚糕的滋味越做越好,名氣也越來越大,到清朝末年,人們又在魚糕上面添加豬肝、腰花、肚類等三鮮,這道菜式最終定型,滋味也更加鮮美,深受當地群眾的喜愛,被定為當地的頭等名菜。 孝感麻糖 「孝感麻糖」是湖北著名的地方風味名點。它以精製糯米、優質芝麻、綿白糖為主要原料,配以桂花、金錢桔餅等,用傳統的配方精心配製,經過12道工藝流程,32個環節製成,孝感麻糖外形猶如梳子,色白如霜,香味撲鼻,風味獨特,營養豐富,含蛋白質、葡萄糖和多種維生素,有暖肺、養胃、滋肝、補腎等功效。 孝感麻糖歷史悠久,相傳宋太祖趙匡胤曾經吃過並贊不絕口,從而一舉成為皇家貢品。後來各地也都仿製,但味道就是及不上孝感本地的土產,故不相傳,只有用孝感城關西門外城隍潭的「龍吐水」熬糖,才能制出上品的麻糖來。怪不得即使是孝感的製糖師,如若遷居他處,也會做不出原先的風味來呢。孝感麻糖的創制,據說與一個饞嘴的糖坊老闆娘有關。這個老闆娘因為有饞病,時常熬不住要偷糖吃。有一次,她正吃得津津有味時,看見老闆進屋來了,慌得她趕忙把一碗糖丟進了裝芝麻的罐子里,不想卻被老闆發現了。老闆見糖上沾滿了生芝麻,要丟掉實在心疼,要弄掉生芝麻又沒有辦法,不由得十分生氣。這時,那個饞嘴的老闆娘在邊上說道:「有辦法利用的,把它放在鍋里烙熟,好吃得很呢。」老闆一試,果然味道不錯,後來,一位熬糖的老師傅從這件事上受到了啟發,由此創制出了孝感麻糖。 抓炒魚條 抓炒魚條是湖北潛江縣的地方名菜,它的具體做法是:先將魚肉切成一寸二分長的魚條,掛上蛋清糊,在油鍋里炸成半成品,然後再一把一把地抓起來,放進盛有糖汁的鍋里,加上所需佐料,反復翻炒而成。此菜內嫩外酥,形如銀條,很是誘人。 這道菜式的形成,與清朝官場吃喝之風的盛行有很大的關系。相傳在清朝康熙年間,潛江縣官任上來了一名酷愛吃魚的縣官,此人來到盛產名魚的江漢流域,真是得償平生所願,整天費盡心思,變著花樣做魚吃,倒給他創造出了抓炒魚條的技法。這一天正恰逢這縣官做壽,他請來了滿座賓客,然後故作神秘地令書童上菜。眾人只見書童端上來一個上面覆蓋著紅緞的盒盆,卻不知裡面裝的是什麼新奇玩意。正在納悶之際,縣官放下了酒杯,笑著說道:「今日承蒙諸位抬舉,本官無甚答謝,略備微薪,望乞諸君笑納」。說完,掀開紅緞,眾人抬目一看,裡面卻是一堆堆白生生的小「銀條」,大家無不驚訝,怎麼縣官大人今日忽發慈悲,給大家賞銀呢?再等到「銀條」發到面前,仔細一看,原來那白得晃眼的「銀條」,卻是一道道裹著糖霜的魚條,眾人不禁鬨堂大笑,都覺得這位父母官在吃上的功夫真是巧絕妙絕。 大家嘗了幾根後,發覺入口酥嫩,其味也甚佳,禁不住好奇地問道:「此菜何名?」縣官隨口答道,「抓炒魚條"」。從此這道菜式就流傳了開來。 黃石港餅 「黃石港餅」,採用上等麵粉、芝麻、桔餅、糖桂花、小磨麻油等10多種原料精製而成。黃石港餅具有濃郁芬芳的天然麻香和回味久長的特點,因而名揚湖北,暢銷大江南北。港餅是從麻餅脫胎而來。據說在清代嘉慶年間,大冶縣的一個糕點名師劉合意經過仔細研究後,改進了當地的一種麻餅的製法,使之變得松酥可口,香味也濃例。他還根據民間喜歡如意吉祥的觀點,在餅上加上了紅色的「吉祥」二字,取了一個好口彩,從而博得了當地人的喜愛,被作為婚嫁時必備的禮品。 清同治年間,大冶一個木排商的木排在長江中撞破了一艘鹽船,雙方為此打起了官司,一直打到北京。被告大冶木排商上京前,特地訂做了一批優質大冶麻餅,進京之後就獻給了皇帝。皇帝雖然吃遍了天下名菜名點,但這帶有濃厚鄉土風味的茶點卻從未嘗過。皇帝在品嘗過麻餅之後,龍顏大悅,就讓木排商打贏了這場官司。這個傳說告訴我們的不僅是皇帝昏庸糊塗,還告訴我們大冶的麻餅確實風味獨到。這件事傳開之後,大冶麻餅在北京城裡頓時成了搶手貨,大冶各地也競相製作,其中以黃石港製作最盛。後來,隨著長江黃金水道的不斷開發,黃石港口也日趨繁華,各地的客商越來越多,由於人們在港口經常吃到這種酥鬆香甜的麻餅,久而久之,就將之稱為「港餅」了。 粽子 粽子是中國民間傳統食品,它的主料是糯米。我國大多數地區都有粽子,而各地的用料和製法有所不同:有的地方用箬葉,有的用蘆葦葉;有的裹成菱形,有的裹成楔形;有加鹹肉、鮮肉裹成的肉粽,有加赤豆的赤豆粽,有加白糖的甜粽,還有什麼都不加的白水粽。雖然,各種粽子都有自己的特點,但它們還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吃起來糯軟,聞起來清香。粽子在我國如此風行,除了它好吃之外,更重要的是為了紀念偉大的愛國者屈原。 屈原是戰國時的楚國人。他自幼刻苦學習,有經天緯地之才,是我國歷史上偉大的詩人。由於他處在衰落的楚國,一生坎坷,令人扼腕嘆息!戰國中期,楚是秦之外最強的國家。它與齊結成聯盟,成了秦吞並六國的最大障礙。秦為了拆散齊楚聯盟,就派主張連橫的國相張儀出使楚國。張儀對楚懷王說,只要楚國與齊絕盟,秦國就將商於之地600里劃給楚國作補償.秦國本是虎狼之國,豈肯將戰士們用生命換來的土地白白送人,這是明顯的欺騙。可楚懷王卻信以為真,准備和齊絕交。大臣們都知道楚懷王會上當,但為了自己的富貴,還是慫恿楚懷王按張儀說的去做。屈原知道後就去勸阻,指出秦國在斷絕楚、齊之間的關系後,一定會對楚國下手,到時候後悔就來不及了。他要懷王殺了張儀,以絕秦的幻想。誰知楚懷王不僅不聽屈原的忠告,反而把他流放到汨羅江邊。屈原被流放後,楚懷王果然上當,不僅沒有得到商於之地,還因背盟遭到齊國的攻擊。秦國更是兇狠,將楚懷王騙到秦國做人質,兩次派兵攻打楚國,奪去大片土地。楚懷王最後客死秦國,秦將白起也率兵攻下楚國幾百年的首都——郢,楚國人民飽受戰火和顛沛流浪之苦。屈原看到國家殘破,人民受難,首都陷落,心如死灰,便於五月初五投汨羅江自殺。百姓們看到忠心愛國的屈原投江殉國,皆感到無比悲憤。他們駕著舟船到江里去打撈屈原,將米飯、雞蛋投入水裡讓魚蝦蟹鱉吃飽,不去咬屈原的屍身,還有一位老醫生拿來一壇雄黃酒倒進江里,希望葯暈蛟龍水獸,防止它們傷害屈原。 以後,每逢五月初五,人們都要劃龍舟,向江里投食物,喝雄黃酒來紀念愛國詩人。由於投向江里的米飯太零散,人民便用箬葉將米裹起來煮熟,製成粽子,再扔倒江里,其便迅速下沉。這種風氣很快向各地傳播,人們都在五月初五這天裹粽子、吃粽子以紀念為國投身汨羅江的屈原。

Ⅳ 黃金小米酒就是米酒嗎

閱讀全文

與黃金糯米酒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洛維斯紅酒怎麼樣 瀏覽:743
白酒t20什麼意思 瀏覽:544
白酒可以對什麼喝 瀏覽:115
長城紅酒一瓶喝不完能放多久 瀏覽:405
法國紅酒臭嗎 瀏覽:961
楓塔妮紅葡萄酒價格 瀏覽:160
法國葡萄酒的關稅 瀏覽:514
鹿頭的紅酒什麼牌子 瀏覽:961
93年矛藝白酒多少錢一瓶 瀏覽:594
濃烈的雄黃酒 瀏覽:954
法國人熱愛紅酒 瀏覽:680
怎麼就知道紅酒好不好 瀏覽:344
五大連池原漿一號啤酒廠 瀏覽:646
一瓶葡萄酒10萬什麼牌子 瀏覽:117
南非白葡萄酒savage 瀏覽:42
一頓白酒多少箱 瀏覽:553
哈爾濱啤酒與青島啤酒多少度 瀏覽:25
雷歐庭紅葡萄酒 瀏覽:812
後海啤酒多少錢一瓶 瀏覽:639
紅酒忌諱什麼葯一起吃 瀏覽:9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