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酒類全科 > 道教雄黃酒

道教雄黃酒

發布時間:2021-01-28 15:37:44

① 白素貞 道教人物

自古以來,中國各個廟宇中供奉女像的就很少~

所以,在廟宇中佔有一席之地大多是神通廣大的神仙。

白素貞亦妖亦仙,沒有府邸塑像

② 傳統文化知識有哪些

中國傳統文化包括:中國書法、篆刻印章、民族戲劇、皮影、武術、中國結、古文、詩版詞、典、國畫權、燈謎、對聯、秦磚漢瓦、玉雕、中葯、茶、文房四寶、民族音樂、紅燈籠(宮燈、紗燈)、剪紙…⋯

古代最著名的長篇神話小說是明代吳承恩的巜西遊記》。

古代最著名的長篇歷史小說是明初羅貫中的《三國演義》。

古代最偉大的現實主義長篇小說是清代曹雪芹的巜紅樓夢》。

古代最早寫農民起義的長篇小說是元末明初施耐庵的巜水滸傳》。

③ 道教有哪些禁忌

禁忌起源甚古。距今約一萬八千年前的山頂洞人,在死者身撒紅色鐵礦粉粒,反映了我國原始人群的禁忌行為。到了殷代,甲骨卜辭中常常有為了征伐、狩獵、祭祀而占卜的記載,其中所說某事不吉就是禁忌的一種。《周易》里也有關於禁忌方面的記載,其中小畜上九爻辭就說:「月幾望,君子征凶。」《禮記·禮義》中說:「君子有終身之喪,忌日之謂也。忌日不用,非不祥也。」這就是說,忌日是親屬的死日,這天不做其他事,不是因為以死為不祥而避。所以禁忌並不一定就是否定其事,而只是規定忌日不做超越規定的事。道教禁忌繼承和發展了漢代以前有關禁忌的宗教迷信,並把它貫穿於道教信仰者的日常生活中。道徒的行住坐卧、飲食起居以及各種儀式都有禁忌,諸如暮莫遠行,卧莫燃燭,勿居崇奉六天及事山川魔神者之室,供水忌汲井泉,須於夜半子時取河水,或特忌斬衰孝子、新婚婦人、月信未斷及疥瘡廢疾者升齋堂庭壇。但就其涉及的問題,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個方面:原始的自然崇拜。道教禁止北向便溺、北向理發、北向唾罵、北向解脫衣裳,或仰視三光,怒視日月星辰。道教有《五斗經》,特別重視北斗,認為北斗「為造化之樞機,作人神之主宰,……有回死注生之功,有消滅度厄之力。」說明道教禁止北向做污穢事是出於對北斗的崇奉神化。其實,在我國,崇拜日月星辰之神起源很古,殷墟卜辭就是「賓日」、「出日」、「入日」等的記錄,這可能源於殷人對日神有朝夕迎送的禮拜儀式。成書於春秋或戰國時期的《尚書·舜典》有:「肆類於上帝,於六宗,望於山川,遍於群神」的記載。所謂類、望是指對不同神靈的不同祭法。「六宗」是被祭的對象,包括「天宗」三:日、月、星,「地宗」三:河、海、岱(泰山)。原始的動物或圖騰崇拜。道教禁止食父母本命獸肉與自身本命獸肉。認為牛有功,犬有義,雁有序,鯉鱔朝北斗,故不得食用。《上清黃庭內景經》梁丘子注釋敘說:「忌食六畜及魚臊肉,忌五辛。」所謂六畜,即牛、馬、豬、羊、雞、犬。魚臊即生臊。五辛,即生蔥、蒜、薤、韭、葫、荽。但是,道教禁葷辛的限制並不十分嚴格,這反映出:禁食父母本命獸肉是原始圖騰崇拜與祖先崇拜思想的融合。道教飲酒食肉有一個發展過程。早期道教提倡禁酒,但認為飛禽走獸「能立治病」,「飛鳥步(按:當作走)獸,水中生亦然,使民得用奉祠及自食」,《廣弘明集》卷十二也說張陵時「殺牛祭祀二十四所」。可見早期道教並不禁食葷辛。南朝劉宋陸修靜的《道門科略》才有三會日(正月七日、七月七日、十月五日)「不得飲酒食肉」的規定。道教禁忌與葯物學、養生學有關,其中有精華,也有糟粕。《雲笈七簽》、《雜戒忌禳災祈善》和《禁忌篇》認為:「性調乎食,命延乎葯」,提倡養性為主,輔以葯物、飲食。在他們看來,人年四十以下,陽氣尚盛,不宜全食補食,與中醫對不同年齡的人用葯不同的觀點一致。同時還提出一些治病防病措施,諸如「沖熱汗出,不宜洗身」;「冬夏不宜枕冷物鐵石」;「久忍小便脈冷兼成冷痹」;「凡新哭泣訖便食即成氣病」;「凡欲見死屍,皆須先飲酒及咬蒜辟毒氣」;「凡大汗勿脫衣,不慎,多患偏風半身不遂」;「長生之要,其在房中」,即要注意節制性慾,反對遠行歸還、大疲勞及醉酒、生病行房事,以上這些規定都有合理的因素。值得注意的是:道教禁忌反映了道教學者重視量變,力求不破壞身體各部分運動平衡的思想。《雲笈七簽·禁忌篇)主張「行不疾步,耳不極聽,目不極視,坐不至疲,卧不至極」,「不欲極飢而食,不欲極渴而飲,食不過多」,「冬不欲極溫,夏不欲極涼」,「五味不欲偏多」,做到「不欲甚勞,不欲甚逸」,反對久視、久卧、久立、久行、久坐。在一般正常情況下,這當然是有利於身心健康的。總的看來,道教禁忌嚴防「病由口入」,一方面十分注意公區衛生,規定:洗菜要三次易水;汲水要先洗手,並視水中有蟲無蟲,而且水須過濾方用;做飯時爪甲不準帶垢;掃地當先灑水,不得揚塵,不得聚灰土於門扇後。另一方面又忌食大量食物,影響身體吸取營養。例如,舊歷正月禁食生蔥;二月三月禁辛,勿食蒜子、蓼子、肝、肺,宜食麻子、巨勝子、李子;四月勿食大蒜;五月禁鹹味,勿食薤、心、腎;六月禁酸,勿食茱萸;十月勿食椒;十一、二月勿食鮮鱗甲之物。四季勿食脾、肝、羊血。道教禁忌滲透了佛教儀規。早期道教沒有對吃飯時辰做過規定,但全真道卻規定「過午不食,菜禁兼味」。這說明道教在進餐時間上由於受到佛教的影響,也對道教徒有所約束。據說,早期佛教本來是:見相(能看見手紋)吃早飯,還有中、晚餐。由於一比丘至一俗家化緣,施主孕婦開門,恰逢雷電交加,被驚嚇流產。後來,釋迦牟尼知道此事,遂禁止晚餐。當然還有純屬於宗教神學方面的一些禁忌。諸如夜卧留燈令魂六神不安,舉足向火對灶則召禍;豎膝坐而交臂膝上,頭發覆面,皆不祥;夜作惡夢,早起含水向東異之即無咎;衣服有光振動三次,並說殃去殃去則無害;龜蛇靈異不可殺,……等等。由上述可知:道教禁忌的目的,一是神化崇奉對象,嚴格教規教儀;二是逆反人們的正常心理,強制培育道徒的宗教情緒。同時,由於道教禁忌與葯物學有關,有的禁忌之法後來還變成了民間風俗流傳下來。如端午喝雄黃酒就是一例。

④ 五黃和七赤具體指什麼

五黃」指黃鱔、黃魚、黃瓜、咸鴨蛋及雄黃酒。七赤指破軍星。
中國江南民間端午節有吃「五黃」的食俗。「五黃」指黃鱔、黃魚、黃瓜、咸鴨蛋及雄黃酒。也有其他說法,咸鴨蛋可以用黃豆替代。 神話傳說《白蛇傳》中,白娘子飲雄黃酒,現出蛇身的原形。故民間便認為蛇蠍蜈蚣等毒蟲可由雄黃酒破解,端午佳節飲雄黃酒可以驅邪解毒,身體健康(現代科學證明飲雄黃酒極易導致中毒)。 據民間說法,在正午食用五黃可以更好的驅毒避邪。
端午有個說法,叫做:「五月五,五黃三白過端午。」五月又稱五黃月,所以端午節要吃五黃:雄黃酒、黃魚、黃瓜、黃鱔和咸鴨蛋黃;還要吃茭白、咸鴨蛋蛋白、白切肉。另外,還要吃「一紅」,它指的是汗菜(加大蒜炒熟後菜湯紅色)。
江南的端午還有吃「五黃」與「五白」的的食俗。「五黃」者,為黃瓜、黃鱔、黃魚、鹹蛋黃、雄黃酒(說法不一,有人將黃梅、黃泥螺也作五黃之一。因雄黃有毒,現今將雄黃入白酒內飲者已少見,今多見以黃酒替代雄黃酒)。「五白」者,為白切肉、白蒜頭、白斬雞、白豆腐、茭白。端午食「五黃」與「五白」的菜,可清熱降火,健脾和胃。當然,為了文化意義上的紀念,為了投汨羅江的屈原,吃粽子與賽龍舟也是端午節的重要習俗!
為什麼在端午節吃五黃?這是因為雄黃是一味中葯,用雄黃末與菖蒲根屑入酒的雄黃酒有解毒殺菌之功效。江南有諺語:「五月五,雄黃燒酒過端午」。民間也有:「飲了雄黃酒,百病都遠走」的說法。而黃魚、黃鱔、鹹蛋黃、黃瓜則是端午時節的當令食品。
五六月份的黃鱔,有「賽人參」之說。此時的黃鱔肥嫩鮮美,營養豐富!
而「五黃」中的黃瓜有「第一瓜果」之稱。農歷5月。能吃到新上市黃瓜,時間上正好與端午對上,也就自然成了端午的必吃之物。另外,黃瓜有清熱解毒、解渴生津之功效!
吃鹹蛋是端午的習俗。鹹蛋黃因有個「黃」字,故也入於「五黃」之內,端午吃鹹蛋黃,寓意著健康平安!
至於黃魚,則端午時節的大、小黃魚,量多質優,為這一時節的主打海鮮,營養豐富且當令的大、小黃魚,理所當然地列入端午必食的「五黃」。
破軍是漢族民間信仰和天文學結合的產物。屬水,北斗第七星(一說為第一星,其餘為:武曲,廉貞,文曲,祿存,巨門,貪狼),化氣為耗,司夫妻、子女、奴僕。是軍隊中的敢死隊,先鋒隊、沖鋒陷陣,以爭奮破壞為目的,但自身之危險性亦大,損兵折將,在所不免。且孤軍深入,有接濟不及之慮。破軍化祿,則是後隊補充接濟,源源不絕,名之為「有根」。故破軍有先破後立的意思。

⑤ 《新白娘子傳奇》之中,雄黃酒讓蛇現原形,可現實中雄黃酒對蛇作用有多大

在《新白娘子傳奇》這部電視劇中我們可以看到,當白娘子喝下雄黃酒之後就現出了原形,結果把許仙嚇暈過去了,那麼雄黃酒真的有這么大的威力嗎?它到底有什麼樣的作用呢?

有一些地方的人在端午節的時候會喝雄黃酒,據說這樣可以不被蚊蟲叮咬,身體就有了抗蚊蟲的葯性。可是很多人不知道雄黃相當於砒霜,如果過多的使用就會致人死亡,所以在喝雄黃酒的時候一定要適量,當然雄黃也可以治病,不過在吃葯的時候一定要按照醫生的囑咐,千萬不能多吃。

⑥ 中國傳統文化

春節的習俗
農歷正月初一,是我國最大的傳統節日。浙江各地的風俗與全國一樣,新春佳節也特別隆重、熱鬧、慶祝活動以吉祥為核心,豐富多彩;主要有放爆仗、拜年、吃年糕等吉祥風俗。
1、初一必講吉利話:
《西湖瀏覽志》載,明代杭州等地春節每家每戶在廳堂上把柏樹的枝桿插在柿餅上,下面以大桔子托住,應「百事大吉」之句;因為柏、柿、桔即「百事吉」諧音。
2、小年夜的習俗:
蘇杭一帶把正月初三作為「小年夜「的習俗,這一天不能掃地,不乞火,不汲水與歲朝。這天每戶接灶神,凡宅旁有井之家,早晨備香火,素菜供奉於井欄旁,並將除夕在井欄上新貼的紅紙封條揭去,名曰:「開井」。新年初五,杭州的一般居民家家戶戶購買「寸金糠」供祖宗,討個「日進寸金」的吉利。

元宵節
唐宋時期,浙江各地的元宵觀燈習俗已十分盛行。唐代大詩人白居易的《正月十一夜日》就是記錄了杭州元宵燈夜的盛況,把杭州的元宵節與京都燈會相比美:「燈火家家市,簫笙處處樓。無妨思帝里,不合厭杭州。」到了宋代,三天的元宵燈節又延為五天,以應「五穀豐 」的吉兆 。據《西湖老人繁勝錄》記述:「南至龍山,北至北新橋,四十里燈火不絕」。從官巷口到眾安橋懸賣各式花燈稱為「燈市」。當時家住杭城官巷口之南面保康巷的著名女詩人朱淑貞曾寫下《元夜》詞說:「花市如燈晝。」府衙門前扎大型彩燈時稱「山棚」。燈口千變萬化,琳琅滿目。其中以蘇州、福州產的燈為富麗堂皇,有用五色珍珠結成網的「珠子燈」,鏃鏤精巧的五色染成的「 皮燈」,五色蠟紙糊與的旋轉如飛的「戲馬燈」,還有引人注目新安產的無骨燈。此燈製作特殊,《武林舊事》說:其法用絹囊貯粟為胎,因之燒綴,及成,去粟,則混然如玻璃球也。景物巧奪,前無其比。元宵之夜,居民傾城而出,上街觀燈。約至二鼓時分,知府乘小橋上街游嘗,並東市西坊搭台,上,坐觀,台上。成為觀燈的高潮。
皇宮之內,為了表示與民同樂,在復古、膺福、清燕、明華等殿縣燈持彩,氣氛熱烈。同時又在麗正門搭起五大高的彩燈樓,稱為玻璃燈山,上千隻各式精製的彩燈,怪怪奇奇,無奇不有。「正中用正色玉柵燈排成「皇帝萬歲」四個大字。二鼓時分,樂聲四起,燭燈彩旗縱橫,皇帝乘著輦,一路觀賞游覽,直登上麗正門城樓,宴請文武百官,形成宮中觀光之高潮。著名的南宋愛國詩人陸游,曾兩次觀看杭州的元宵燈節,一次是血氣方剛的十九歲,一次是六十年後再入朝庭修實錄史書,他感嘆地賦詩一首:「承計當進入帝城,笙歌燈火連夜明。寧知六十餘年後,老眼重來看太平。」
元宵夜燈市以南宋為最盛,明清沿襲。直至民國時期,杭州元宵節仍很興盛。元宵燈市一般在十二日開始,至十八日落燈。十二日將新做龍的龍燈抬至城隍山龍廟,拜供後,以墨汁點其睛,稱為「開光」,俗叫「龍燈上山」。
清代杭州,據《江鄉節物詩》載「十三日上燈節,家家戶戶以糯米粉搓成小粉團,煮以供祖先,稱為「上燈圓子」。十五夜,用糯米粉搓成大圓子,其中餡有切得細細的胡桃、花生、芝麻、棗子、雞油、豆沙之類,名曰:「燈圓」。

端午節的習俗
舊歷五月初五日為「端午」節,是我國夏季最重要的傳統節日。古代「午」與「五」同音,故又稱端午為「端五」、「重午」、「重五」等名。
端午節起源的說法不一,浙江一帶在魏時期已開始成為紀念伍子胥、曹娥等名人志士的活動。明清時期,杭州西湖龍舟競渡尤盛。據《杭俗遺風》載:西湖龍舟四五隻,其船長約四五丈,頭尾均高,彩畫如龍形。中艙上下兩層,首有龍頭太子及鞦韆架,均為小孩裝扮太子立而不動,鞦韆上下推移,旁到十八般武藝各式旗幟,門列各槍。中央高低五色彩傘,尾有蜈蚣旗。中艙下層敲打鑼鼓,旁坐水手劃船。若做勝會,大船停泊湖中,龍舟四周圍轉,魚貫而行。如拋物件,各龍舟水手爭搶。最難搶的是錢和鴨子二物。錢下水則沉,鴨子下水則游,各舟你爭我逐,大為可觀。「據康熙《杭州府志》載:龍舟在祀神享先之後,各至河於湖上以觀競渡,龍舟多至數十艘,崖上人如蟻,近日半山龍舟爭,俱於朔日奔赴,遊人雜沓,不減西湖中。

乞巧節的習俗
農歷七月初七的夜晚,俗你「七 」,是傳說中天上的牛朗織女一年一度相會的日子。在民間婦女有乞巧的習俗,故又名「乞巧節」或「少女節」。
朗讀織女的神話故事經千年的流傳,日益完整而美麗動人,引人入勝。就是到現在浙江各地也流傳甚廣在紹興等農村,這一夜許多少女一人偷偷躲在生長得茂盛的南瓜棚下,夜深人靜如能聽到牛朗織相會時的悄悄話,這待嫁的少女日後便能得到這千年不渝的愛情。這一夜據《荊楚歲時記》載:「婦女結綵樓 七孔針或以金銀五石為針、陳 果於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網於瓜上,則以有符應。」這些一千五百年前的乞巧活動,在今日浙江各地仍有類似的乞巧習俗。如杭州、寧波、溫州等地,在這一天用麵粉制各種小型物狀,用油煎炸後稱「巧果」晚上在庭院內陳列巧果、蓮蓬、白藕、紅菱等。女孩對月穿針,以祈求織能賜以巧技,或者捕蜘蛛一隻,放在盒中,第二天開盒如已結網稱為得巧。紹興、杭州則盛水一碗在露天中過夜,次日,把碗水端在陽光下,如看到碗面上結了一層薄衣,投入一枚小針浮其上,看 倒影,若像剪刀、尺等形狀則婦女能得巧。或出現書影,則認為讀書有出息,如遇見帽影認為會嫁給做官的人。

中元節的習俗
夏歷七月十五為「中元節」,俗傳上元節為人節,中元為鬼節,又稱七月為鬼節。
「中元節」又稱「蘭盆節」,這是道教和佛教在同一天舉行的不同節日。道教以上中下三元合天地水三宮。天宮賜福、地宮赦罪、水宮解厄。蘭盆(即盂蘭盆會)是佛教真誠為追薦祖生而舉行的儀式。「盂蘭盆」三字是梵文的譯音,意即「救倒懸」,這與佛教故事目連救母有關。在浙江,「中元節」祭祀儀式各地大同小異。
在杭州,七月十二晚,家家必備蓮蓬、藕、老菱等時鮮食品,以供祖先,說是七月地獄之門開放,祖宗進出自已,故每家須接之。前二日,凡新近有喪事的人家,靈前持白燈,結白彩,供上好的點心,拜佛念經稱為「拜中元節」。七月十五日,以雞冠花供祖宗,這日祭祖,須有素餛飩一碗,以麵粉皮裹雪裡薺菜及豆腐乾為餡子。
杭州各縣還有七月半在家祭祖的習俗。先做好白紙封筒,內裝錫箔折疊的銀錠、元寶,封口後,上寫某代祖宗字樣,上首書「敬奉」二字,下首書祭禮者輩份名字,背後書封口的日期。祭祀在晚上舉行。或在中庭,或在中堂,供桌上擺好菜餚、酒壺、酒盞和盛好的飯,然後燃燭點香,由家長領著小孩拜祭祭畢,在門外地上燃燒封筒。燒過封筒後,再從每碗菜里挾出一點菜和酒,灑在地上,好告 結束。

中秋節的習俗
八月十五為「中秋節」或稱「仲秋節」。
中秋之夜的月亮最亮,最圓,故把它看成團圓的象徵,又稱為「團圓節」。浙江各地,中秋節看得很重,各地的風俗大同小異又因這季節正是江南秋高爽的大好時光,所以中秋之夜顯得既活潑又隆重,並十分美麗。
在杭州,這天晚上家家祭月,祀品為月餅、方柿、栗子等類時令食品。祀月是在天井中搭台、設案、點起香。有伴唱文書的,說唱古今書籍,編成七字句,一人彈弦而唱之。不過此各儀式,今已失傳。中秋賞月的勝地,在西湖「三潭 月」。所謂三潭,實際上是三個建在湖中的三個石塔,中空,每座石塔的壁上有五個等園孔,如在中秋明月之夜,在中點上蠟燭,五個孔用紙封好,這樣在湖中就有15個似月亮的倒影,連天空中的月亮共有十六個月亮在水中。西湖的夜景此時美不勝收,妙不可言了。合家團坐,喝酒賞月,出門在外的都盡力設法回家團聚,俗稱「團圓節」。家家戶戶吃月餅,月餅是圓的象徵合家團圓。

重陽節的習俗
九月初九為「重陽節」,因為九是陽教,所以重和就是重陽。這是中國的傳統節目。
傳說東漢年間,汝南人桓景從費長房學道,一天費長房告訴他:「今年九月初九,你家有大災難,你馬上回家,做些綵衣袋,內裝,每人一袋,掛在肩上,登高,在山上飲菊花酒,就可以免禍。」桓景聽了,便照著辦。第二天回家一看,雞犬都死了。以後,「重九」登高可以免災得福在民間傳開並成風俗。
「重九」在浙江省正處於深秋之季,金風送爽,天高雲淡,登高望遠別有一番情趣。在杭州,這一天早上許多賣小吃及賣糕餅的店均有「重陽 」出售,糕為方形、菱形,上面嵌一些栗子,插上紅綠紙剪成的小旗。家家都買此 當早餐,以應節日。
這一天登高爬山,如登城隍山、玉皇山、寶石山、葛嶺初陽台等。認為登高之後運氣好,萬事如意,節節升高。此俗一直到現在盛行。

冬至的習俗
冬至,這是一年24個氣節中較重要的氣節,一般在12月的22日,也有21日、23日的。這一天太陽經過冬至點,我省都處在北半球,因此,白天最短,夜間最長。浙江人有「冬至大如年」之說。
在杭州,吃年糕習俗從古到今還是未變,有吃湯年糕的,有韭芽肉絲炒年糕的。也有買紅色的嵌有豬油的「玫瑰油年糕」,及白色上粘有糖桂花的「桂花年糕」在鍋中蒸著吃。吃年糕在早餐較多,取萬事開始吉利之。

⑦ 端午節中佩戴辟邪物和塗雄黃酒的習俗反應了人們怎樣的生存狀態和人生態度

道教對端午習俗的影響也體現在飲用雄黃酒這一點上。從唐代以來,我國大部分版地區在端午節時都有權喝雄黃酒的習俗,《燕京歲時記》中說,每到五月,「自初一日起,取雄黃酒曬之,用塗小兒額及鼻耳間,以避毒物」,尤其是經過《白蛇傳》的傳播之後,雄黃酒更為人們所熟知。在《圖經衍義本草》中說雄黃列「玉石部中品」,具有殺精物惡鬼邪氣百蟲毒、勝五兵的功效,對於雄黃酒,《道藏》之《神仙酒煉雄黃》說服用過之後能使「腹中三蟲伏屍皆去,心開目明,使人有威武,入水辟蛟龍,入山辟虎狼,入軍辟五兵。」正是道教對雄黃酒功效的誇耀,使得民間十分看重其作用,並逐漸形成了端午飲用雄黃酒辟百毒的風俗。中醫認為,雄黃性溫,味苦辛,有毒,主要用做解毒、殺蟲葯。外用治療疥癬惡瘡、蛇蟲咬傷等,效果較好。內服微量,可治驚癇、瘡毒等症。如今,我國江南地區還有端午節喝雄黃酒的習俗。在汪曾祺的《端午節的鴨蛋》中提到過雄黃酒,其中說:「喝雄黃酒,用酒和的雄黃在孩子的額頭上畫一個王字,這是很多地方都有的。」

此外,端午節時小孩要佩戴香囊,傳說也有避邪驅瘟的作用,關於端午賽舟的習俗,早期在民間認為是為了用龍船將「瘟病」趕快送走,也與驅瘟的目的分不開。

⑧ 中國有那些歷史文化傳統、、

1、對聯,中國的傳統文化之一,又稱楹聯或對子,是寫在紙、布上或刻在竹子、木頭、柱子上的對偶語句。對聯對仗工整,平仄協調,是一字一音的中華語言獨特的藝術形式。對聯是中國傳統文化瑰寶。

2、燈謎又稱文虎,猜燈謎,亦稱打虎、彈壁燈、商燈、射、解、拆等,但人們都習慣用「燈謎」一稱。燈謎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門綜合性藝術。

早在夏代,就出現了一種用暗示來描述某種事物的歌謠。到了春秋戰國時期,這種歌謠發展,演變成「瘦辭」(亦稱「隱語」)。當時由於列國紛爭,有不少遊客在進諫時,往往都用「隱語」道出已見,使君王從中得到啟發。

3、酒令,中國民間風俗之一。是酒席上的一種助興游戲,一般是指席間推舉一人為令官,余者聽令輪流說詩詞、聯語或其他類似游戲,違令者或負者罰飲,所以又稱"行令飲酒"。

酒令是一種有中國特色的酒文化。飲酒行令,是中國人在飲酒時助興的一種特有方式。酒令由來己久,最早誕生於西周,完備於隋唐。

4、中國象棋是中國棋文化也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它源遠流長,趣味濃厚,基本規則簡明易懂,千百年來長盛不衰。中國象棋是模擬的古代戰爭、直線戰爭、陸地戰爭、平面戰爭。在中國古代,象棋被列為士大夫們的修身之藝。現在,則被視為是怡神益智的一種有益身心的活動。

象棋集文化、科學、藝術、競技於一身,不但可以開發智力,啟迪思維,鍛煉辨證分析能力和培養頑強的意志,而且可以修心養性,陶冶情操,豐富文化生活,深受廣大群眾的喜愛。古今中外男女老少皆宜,由於用具簡單,趣味性強,大街小巷常常可見紋枰對弈的中國象棋愛好者。

5、中國京劇臉譜藝術是廣大戲曲愛好者的非常喜愛的藝術門類,在國內外流行的范圍相當廣泛,已經被大家公認為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標識。

臉譜來源於舞台,大家在有些大型建築物,商品的包裝,各種瓷器上以及人們穿的衣服上都能看到風格迥異的臉譜形象。

這遠遠超出了舞台應用的范圍,足見臉譜藝術在人們心目中所佔據的地位,說明臉譜具有很強的生命力。許多國際友人、國內的有識之士出於對中國戲曲臉譜的好奇與喜愛,都在探索臉譜的奧秘。

⑨ 南京市端午節有哪些習俗

全國各地的端午風俗都有所不同,南京也不列外,先從吃開始說吧,在南京,端午節除了吃粽子還要吃「五紅」,分別是「烤鴨、莧菜、紅油鴨蛋、龍蝦、雄黃酒」,據說端午節吃了這五紅,整個夏天就可以辟邪避暑了。飯桌上紅莧菜不可少;紅心咸鴨蛋價不高;雄黃泡酒後呈橙色;河蝦買點兒,油炒後,蝦殼紅通通的紅光油亮;燒鴨上市了,到鴨子店斬個脯或腿子(1/4隻)花費不多,於是,所謂的「五紅」也成了端午節餐桌上必定菜單,替代了上世紀三十年代南京歷來流傳的炒五毒(銀魚、蝦、茭瓜、韭菜、黑豆腐乾)。但又有人玩出花樣,謂五月近黃梅,國人崇尚黃,菜餚應有「五黃」,即燒黃魚、燒黃鱔、拌黃瓜、鹹蛋黃、雄黃酒,也有說雄黃酒應為黃豆芽燒豆腐乾(太平干),寓意如意太平。

作為六朝古都的南京盛行端午送鰣魚和粽子,現代普遍流行的傳統端午習俗包括八個方面: 7第一是使用菖蒲、艾蒿的各種習俗。人們一直相信菖蒲、艾蒿具有巫術和葯用的雙重價值,因而出現許多利用菖蒲、艾蒿辟邪保健的習俗。如采各種草葯(包括菖蒲、艾蒿)、在門上懸掛菖蒲、艾蒿,等等。第二是纏掛五色線以驅邪辟凶
第三是用艾虎、或道教符圖驅邪。
第四是飲用葯酒(主要是蒲酒和雄黃酒),也是為了驅邪保健。第五是吃粽子,這是象徵季節變化(詳見後文),實際也是趨吉避凶的。
第六是出門遊玩,這在上古時代也是為了迴避邪氣。
第七是親友互相贈送禮物。因為端午日不祥,所以親友之間在危難之時互贈禮物,互相關心。
第八是劃龍舟或賽龍舟。雖然有傳說稱劃龍舟或者龍舟競渡是紀念屈原,但是在很多民眾心目中龍舟競渡的真正目的是「送瘟神
特別說說賽龍舟吧,南京的賽龍舟均在莫愁湖舉辦,莫愁湖龍舟賽已辦了20年,每年4月中旬至10月,一到周末,南京莫愁湖的湖面上就熱鬧不已,特別是端午節期間,更是天天有賽事。因為地勢條件得天獨厚——環形的湖面,容易與岸上搖旗吶喊的「拉拉隊」相呼應,所以莫愁湖一直是近二十年來「玩」龍舟賽最熱門的地點。

閱讀全文

與道教雄黃酒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洛維斯紅酒怎麼樣 瀏覽:743
白酒t20什麼意思 瀏覽:544
白酒可以對什麼喝 瀏覽:115
長城紅酒一瓶喝不完能放多久 瀏覽:405
法國紅酒臭嗎 瀏覽:961
楓塔妮紅葡萄酒價格 瀏覽:160
法國葡萄酒的關稅 瀏覽:514
鹿頭的紅酒什麼牌子 瀏覽:961
93年矛藝白酒多少錢一瓶 瀏覽:594
濃烈的雄黃酒 瀏覽:954
法國人熱愛紅酒 瀏覽:680
怎麼就知道紅酒好不好 瀏覽:344
五大連池原漿一號啤酒廠 瀏覽:646
一瓶葡萄酒10萬什麼牌子 瀏覽:117
南非白葡萄酒savage 瀏覽:42
一頓白酒多少箱 瀏覽:553
哈爾濱啤酒與青島啤酒多少度 瀏覽:25
雷歐庭紅葡萄酒 瀏覽:812
後海啤酒多少錢一瓶 瀏覽:639
紅酒忌諱什麼葯一起吃 瀏覽:9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