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酒類全科 > 繪畫雄黃酒

繪畫雄黃酒

發布時間:2021-01-28 15:04:01

1. 端午節為什麼要懸掛「鍾馗」畫像

端午節,農歷五月五日,中華民族傳統節日之一,又稱端陽節、重午節、五月節、天中節、浴蘭節、蒲節、女兒節等。端午節起源於中國,從漢、魏以來就盛行於各地,後傳播至越南、朝鮮、韓國、日本等亞洲多國。

值得注意的是,明代民間鍾馗畫的創作和使用時間從之前的歲末轉變為歲末和端午兩個時期。而到了清代,畫家畫鍾馗則多集中在端午而非除夕。從除夕逐漸轉移向端午,大抵開始於明清之交,而興盛於清代。

目前最早記錄端午懸掛鍾馗畫的是清代康熙十四年修、二十二年繼修的《海寧縣志》:「五月五為『天中節』。……各家貼符於堂,或懸真人、鍾馗像以辟邪。」

2. 民風民俗的手抄報

風情民俗
農歷一年最後一天的晚上。除是除舊布新。一年的最後一天叫「歲除」,那天晚上叫「除夕」。除夕人們往往通宵不眠,叫守歲。蘇軾有《守歲》:「兒童強不睡,相守夜歡嘩。」 關於除夕的由來有一種傳說:是古時候有個凶惡的怪獸叫夕,我們的祖先曾遭受這種最兇猛的野獸的威脅,它每到歲末便出來害人,後來,人們發現,夕怕三種東西,紅顏色、火光、響聲。於是在冬天人們在自家門上掛上紅顏色的桃木板,門口燒火堆,夜裡通宵不睡,敲敲打打。這天夜裡,"夕"闖進村莊,見到家家有紅色和火光,聽見震天的響聲,嚇得跑回深山,再也不敢出來。夜過去了,人們互相祝賀道喜,大家張燈結綵,飲酒擺宴,慶祝勝利。 於是以後的年三十晚上,家家戶戶貼紅春聯,燃放爆竹,來驅除夕獸.以求新的一年安寧.這種習俗從此流傳下來,年三十晚上便稱為除夕了.
除夕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守歲之俗由來已久。最早記載見於西晉周處的《風土志》:除夕之夜,各相與贈送,稱為「饋歲」;酒食相邀,稱為「別歲」;長幼聚飲,祝頌完備,稱為「分歲」;大家終夜不眠,以待天明,稱曰「守歲」。
「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團聚在一起,吃過年夜飯,點起蠟燭或油燈,圍坐爐旁閑聊,等著辭舊迎新的時刻,通宵守夜,象徵著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驅走,期待著新的一年吉祥如意。這種習俗後來逐漸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寫有「守歲」詩:「寒辭去冬雪,暖帶入春風」。直到今天,人們還習慣在除夕之夜守歲迎新。古時守歲有兩種含義:年長者守歲為「辭舊歲」,有珍愛光陰的意思;年輕人守歲,是為延長父母壽命。自漢代以來,新舊年交替的時刻一般為夜半時分。
各個地方還不一樣:在雲南農村有這樣的傳說:年30時小孩子。大人。。不能睡覺的也就是大家終夜不眠,以待天明,稱曰「守歲」。不同的是說為什麼不能睡覺呢?大人通常就和小孩子說:要是你睡著了第二年自己田地的地梗就會倒。。倒了就讓睡覺的人去修理吧!好像說大家一個也沒睡覺的話地梗就不會倒的!(雲南風俗)
中國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說。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爆竹是中國特產,亦稱「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放爆竹可以創造出喜慶熱鬧的氣氛,是節日的一種娛樂活動,可以給人們帶來歡愉和吉利。隨著時間的推移,爆竹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品種花色也日見繁多,每逢重大節日及喜事慶典,及婚嫁、建房、開業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慶賀,圖個吉利。現在,湖南瀏陽,廣東佛山和東堯,江西的宜春和萍鄉、浙江溫州等地區是我國著名的花炮之鄉,生產的爆竹花色多,品質高,不僅暢銷全國,而且還遠銷世界。
在古代的農業社會里,大約自臘月初八以後,家庭主婦們就要忙著張羅過年的食品了。因為腌制臘味所需的時間較長,所以必須盡早准備,我國許多省份都有腌臘味的習俗,其中又以廣東省的臘味最為著名。
蒸年糕,年糕因為諧音「年高」,再加上有著變化多端的口味,幾乎成了家家必備的應景食品。年糕的式樣有方塊狀的黃、白年糕,象徵著黃金、白銀,寄寓新年發財的意思。
年糕的口味因地而異。北京人喜食江米或黃米製成的紅棗年糕、百果年糕和白年糕。河北人則喜歡在年糕中加入大棗、小紅豆及綠豆等一起蒸食。山西北部在內蒙古等地,過年時習慣吃黃米粉油炸年糕,有的還包上豆沙、棗泥等餡,山東人則用黃米、紅棗蒸年糕。北方的年糕以甜為主,或蒸或炸,也有人乾脆沾糖吃。南方的年糕則甜咸兼具,例如蘇州及寧波的年糕,以粳米製作,味道清淡。除了蒸、炸以外,還可以切片炒食或是煮湯。甜味的年糕以糯米粉加白糖、豬油、玫瑰、桂花、薄荷、素蓉等配料,做工精細,可以直接蒸食或是沾上蛋清油炸。
真正過年的前一夜叫團圓夜,離家在外的遊子都要不遠千里萬里趕回家來,全家人要圍坐在一起包餃子過年,餃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做成餃子皮,再用皮包上餡,餡的內容是五花八門,各種肉、蛋、海鮮、時令蔬菜等都可入餡,正統的餃子吃法,是清水煮熟,撈起後以調有醋、蒜末、香油的醬油為佐料沾著吃。也有炸餃子、烙餃子(鍋貼)等吃法。因為和面的「和」字就是「合」的意思;餃子的「餃」和「交」諧音,「合」和「交」又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餃子象徵團聚合歡;又取更歲交子之意,非常吉利;此外,餃子因為形似元寶,過年時吃餃子,也帶有「招財進寶」的吉祥含義。一家大小聚在一起包餃子,話新春,其樂融融。
春節由來
春節是中國最富有特色的傳統節日。它標志農歷舊的一年結束。
春節原名「元旦」,隋代杜台卿在《五燭寶典》中說:「正月為端月,其一日為元日,亦雲正朝,亦雲元朔。」「元」的本意為「頭」,後引申為「開始」,因為這一天是一年的頭一天,春季的頭一天,正月的頭一天,所以稱為「三元」;因為這一天還是歲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所以又稱「三朝」;又因為它是第一個朔日,所以又稱「元朔」。宋吳自牧在《夢梁錄》中解釋:「正月朔日,謂之元旦」。《說文解字》中對「旦」字的解釋為「從日見一上,一,地也。」表示太陽剛剛從地平線上升起,就是早晨的意思。因為它分別表示一年的第一個早晨,正月的第一個早晨,所以稱「元旦」和「正旦」。
因各朝代歷法不同,元旦所在的季節也不同。中國古代的歷法是陰陽合歷,需同時考慮到太陽和月亮的位置,故確定元旦時,需首先確定它在某個季節,然後再選定與這個季節相近的朔月作為元旦。由於一歲與12個陰歷並行不相等,相差約11天,故每隔3年需設置一個閏月來調整季節。中國上古的天文學家曾想出一個簡便的方法來判斷月序與季節的關系,這就是以傍晚時斗柄的指向定月序,稱之為十二月建。從北方起向東轉,將地面劃分為12個方位,傍晚時斗柄所指的方位,就是該月的月建,其子月、丑月、寅月分別相當於十一、十二、正月。
中國是個古老的多民族國家。不同的歷史時期的不同的民族都曾經根據自己的文化傳統和風俗習慣確定過自己的元旦,即改為「正朔」,改正月初一的時間。顓頊帝和夏代都以孟春正月為元,即使用建寅的夏歷,以農歷正月初一為元旦;商代使用殷歷,殷歷建丑,以農歷十二月初一為元旦;周代使用周歷,周歷建成子,以農歷十一月初一為元旦;秦代使用秦歷,秦歷建亥,以農歷初一為元旦;西漢前期仍然使用秦歷,漢武帝太初元年(公元104年)改用司馬遷、洛下閎創制的太初歷,又重新使用建寅的夏歷,以農歷正月初一為元旦。以後除王莽和魏明帝一度改用建丑的殷歷,唐武後和肅宗時改用建子的周歷外,各朝代均使用夏歷至清朝末年。
「春節」這一詞,在不同的歷史時期,還有不同的特指。漢朝時,人們把二十四節氣的第一個立春稱「春節」。南北朝時,人們把整個春季叫「春節」。
辛亥革命勝利後,南京臨時政府為了「順農時」和「便於統計」,規定在民間使用夏歷,在政府機關、廠礦、學校和團體中實行公歷,以公歷的元月一日為元旦。但一般人稱公歷元月一日為「陽歷年」,仍把農歷正月一日初一稱「元旦」。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通過使用世界上通用的公歷紀元,把公歷即陽歷的元月一日定為元旦,為新年;因為農歷正月初一通常都在立春前後,因而把農歷正月初一定為「春節」。春節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間,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初八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為高潮。
在春節這一傳統節日期間,我國的漢族和大多數少數民族都有要舉行各種活動以示慶祝。這些活動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舊布新、迎禧接福、祈求豐年為主要內容。活動豐富多彩,帶有濃郁的民族特色。

3. 光明優杯第二屆讓青少年讀懂中國系列活動答案(小學用)

1.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2.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3.隨風潛入夜回,潤物細無聲
4.《史記》答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魯訊稱它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5.京杭大運河是世界上開鑿最早、里程最長、工程最大的運河。它和萬里長城並稱為我國古代的兩項偉大工程,聞名於全世界。被世界公認為與萬里長城、埃及金字塔和印度佛加雅大佛塔齊名的最宏偉的四大古代工程。
6.在孔子創辦的我國第一所私立學校里,課本用的是孔子收集和整理的各種典籍,他們是《詩》《書》《禮》《樂》《易》《春秋》
7.在尊稱對方親屬時,多用「令」字冠首,如稱對方父親令尊
,對方母親令堂,對方丈夫?,對方妻子令閫,對方兒子令郎,對方女兒令愛、令媛 。
8.標志:飛天。特點:從造型上說.俗人形象富於生活氣息,時代特點也表現得更鮮明;而神靈形象則變化較少,想像和誇張成分較多。
9.劃龍船,吃粽子,和喝雄黃酒
10.主要貢獻是發明了麻醉撒,這貢獻對推動醫學的發展是讓病人做手術減少痛苦

4. 端午節這個習俗的由來

端午節簡介】

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在夏歷五月初五,也叫「端陽」、「蒲節」、「天中節」、「大長節」、「沐蘭節」、「女兒節」、「小兒節」。它是漢族的傳統節日之一此外,端午節還有許多別稱,如:午日節、重五節,五月節、浴蘭節、女兒節,天中節、地臘、詩人節、龍日、艾節、端五、夏節、重午、午日等等。雖然名稱不同,但總體上說,各地人民過節的習俗還是同多於異的。 端午節的起源和形成,不是某一歷史事件和人物故事發生的偶然產物,而是民族文化素質在民俗心態中的自然流露和反映,具體地說是對華夏人文初祖伏彝氏創造的太極八卦學字文化----河圖洛書中的天數25、地數30、天地之數和55的俗化紀念。陰歷五月初五,當作天乾地支記歲記日月時辰的數字和陰陽合和的極端是子來經念。中國發俗諺語中說:「正月下,打新春;二月二,龍抬頭;三月三,祭祖先;四月八,拜菩薩;五月五,過端午;六月六,曬絲綢;七月七,掐巧乞;八月十五正中秋;九月九,度重陽;十月一,送寒衣;十一月冬至數陽九,十二月臘八年到頭。」幾乎每個月都有節,都是數字重復。中國人的數字觀念是尊一崇三尚五,二五為十是陰陽運行規律。因此,伏彝文化的數學科學,成就了中國的干支記歲。黃帝時代創造的中國歷書,成為世界科學的第一個驕子。歷書與同時期的《黃帝內經》都運用陰陽五行的辨證法將人與自然融合為一個統一的巨大的系統,產生了「天人合一」的思想理論休系。由此,我們偉大的祖先對「五」這個數字有著一種特殊的親近感和神秘感。於是,人類誕生時「五五」這個數字就伴隨而來:人的一手五指,「五五」互動向自然索取;一足五趾,二五互換行立於天地間;生化的五官、五臟等等的「五」,給人的是先天的自然和諧。所以面對五月五日這個歲月數字,華夏子孫與生俱來在不自覺間便把遠古文化的根子帶了出來,五月端午成為中國大地上的一個傳統節日。時至今日,端午節仍是中國人民中一個十分盛行的隆重節日。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該民俗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端午節是全年四大節之一。五月是毒月,五日是毒日,五日的中午又是毒時,居三毒之端。端午節又叫「五月端」。五月是整個熱天的開端,五毒蛇開始活躍,鬼魅魍魎也會猖獗,這些都會給人特別是會給無所顧忌又無抵抗能力的孩子帶來災難,必須在五月端這天集中地為孩子消災防毒。也有說法,說是為了紀念人類始祖女媧,「媧」與「娃」同音,因此,人們又把五月端午節說成是「小孩節」或「娃娃節」。

過端午節,是中國人二千多年來的傳統習慣,由於地域廣大,民族眾多,部分蒙古、回、藏、苗、彝、壯、布依、朝鮮、侗、瑤、白、土家、哈尼、畲、拉祜、水、納西族、達斡爾、仫佬、羌、仡佬、錫伯族、普米、鄂溫克、裕固、鄂倫春等少數民族也過此節,加上許多故事傳說,於是不僅產生了眾多相異的節名,而且各地也有著不盡相同的習俗。其內容主要有:女兒回娘家,掛鍾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葉符,懸掛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備牲醴,賽龍舟,比武,擊球,盪鞦韆,給小孩塗雄黃,飲用雄黃酒、菖蒲酒,吃五毒餅、鹹蛋、粽子和時令鮮果等,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動漸已消失外,其餘至今流傳中國各地及鄰近諸國。有些活動,如賽龍舟等,已得到新的發展,突破了時間、地域界線,成為了國際性的體育賽事。

2005年11月24日,韓國申請「端午祭」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確定為「人類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這對中國人對中華文化遺產的保護一次深刻的教訓。

農歷五月初五,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端午節,它是中華民族古老的傳統節日之一。端午也稱端五,端陽。此外,端午節還有許多別稱,如:午日節、重五節,五月節、浴蘭節、女兒節,天中節、地臘、詩人節、龍日、娃娃節等等。雖然名稱不同,但總體上說,各地人民過節的習俗還是同多於異的。

過端午節,是中國人二千多年來的傳統習慣,由於地域廣大,民族眾多,加上許多故事傳說,於是不僅產生了眾多相異的節名,而且各地也有著不盡相同的習俗。其內容主要有:女兒回娘家,掛鍾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葉符,懸掛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備牲醴,賽龍舟,比武,擊球,盪鞦韆,給小孩塗雄黃,飲用雄黃酒、菖蒲酒,吃五毒餅、鹹蛋、粽子和時令鮮果等,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動漸已消失外,其餘至今流傳中國各地及鄰近諸國。有些活動,如賽龍舟等,已得到新的發展,突破了時間、地域界線,成為了國際性的體育賽事。

關於端午節的由來,說法甚多,諸如:紀念屈原說;紀念伍子胥說 ;紀念曹娥說;起於三代夏至節說;惡月惡日驅避說,吳月民族圖騰祭說,紀念女媧說等等。以上各說,各本其源。據學者聞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歷史教育》列舉的百餘條古籍記載及專家考古考證,端午的起源,是中國古代南方吳越民族舉行圖騰祭的節日,比屈原更早。但千百年來,屈原的愛國精神和感人詩辭,已廣泛深入人心,故人們「惜而哀之,世論其辭,以相傳焉」,因此,紀念屈原之說,影響最廣最深,占據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領域,中國民眾把端午節的龍舟競渡和吃粽子等,都與紀念屈原聯系在一起。

時至今日,端午節仍是中國人民中一個十分盛行的隆重節日。

端午節傳說】

端午節是古老的傳統節日,始於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歷史。端午節的由來與傳說很多,這里僅介紹以下四種:

農歷五月初五,俗稱「端午節」。端是「開端」、「初」的意思。初五可以稱為端五。農歷以地支紀月,正月建寅,二月為卯,順次至五月為午,因此稱五月為午月,「五」與「午」通,「五」又為陽數,故端午又名端五、重五、端陽、中天等。從史籍上看,「端午」二字最早見於晉人周處《風土記》:「仲夏端午,烹鶩角黍」。端午節是我國漢族人民的傳統節日。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動逐漸演變為:吃粽子,賽龍舟,掛菖蒲、艾葉,薰蒼術、白芷,喝雄黃酒。據說,吃粽子和賽龍舟,是為了紀念屈原,所以解放後曾把端午節定名為「詩人節」,以紀念屈原。至於掛菖蒲、艾葉,薰蒼術、白芷,喝雄黃酒,則據說是為了壓邪。盡管端午節年年過,但是關於端午節的來歷,卻不甚清楚,歸納起來,大致有以下諸說。

一,紀念屈原說。此說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吳均《續齊諧記》和北周宗懍《荊楚歲時記》的記載。據說,屈原於五月初五自投汨羅江,死後為蛟龍所困,世人哀之,每於此日投五色絲粽子於水中,以驅蛟龍。又傳,屈原投汨羅江後,當地百姓聞訊馬上劃船撈救,千直行至洞庭湖,終不見屈原的屍體。那時,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匯集在岸邊的亭子旁。當人們得知是打撈賢臣屈大夫時,再次冒雨出動,爭相劃進茫茫的洞庭湖。為了寄託哀思,人們盪舟江河之上,此後才逐漸發展成為龍舟競賽。『看來,端午節吃粽子、賽龍舟與紀念屈原相關,有唐代文秀《端午》詩為證:「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二,迎濤神說。此說出自東漢《曹娥碑》。春秋時吳國忠臣伍子胥含冤而死之後,化為濤神,世人哀而祭之,故有端午節。

三,龍的節日說。這種說法來自聞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歷史教育》。他認為,五月初五是古代吳越地區「龍」的部落舉行圖騰祭祀的日子。其主要理由是;(一)端午節兩個最主要的活動吃粽子和競渡,都與龍相關。粽子投入水裡常被蚊龍所竊,而競渡則用的是龍舟。(二)競渡與古代吳越地方的關系尤深,況且吳越百姓還有斷發紋身「以像龍子」的習俗。(三)古代五月初五日有用「五彩絲系臂」的民間風俗,這應當是「像龍子」的紋身習俗的遺跡。

四,惡日說。在先秦時代,普遍認為五月是個毒月,五日是惡日。《呂氏春秋》中《仲夏記》一章規定人們在五月要禁慾、齋戒。《夏小正》中記:「此日蓄葯,以蠲除毒氣。」《大戴禮》中記,「五月五日畜蘭為沐浴」以浴驅邪認為重五是死亡之日的傳說也很多。《史記·孟嘗君列傳》記歷史上有名的孟嘗君,在五月五日出生。其父要其母不要生下他,認為「五月子者,長於戶齊,將不利其父母。」《風俗通》佚文,「俗說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論衡》的作者王充也記述:「諱舉正月、五月子;以正月、五月子殺父與母,不得舉也。」 東晉大將王鎮惡五月初五生,其祖父便給他取名為「鎮惡」。宋徽宗趙佶五月初五生,從小寄養在宮外。可見,古代以五月初五為惡日,是普遍現象。可見從先秦以後,此日均為不吉之日。這樣,在此日插菖蒲、艾葉以驅鬼,薰蒼術、白芷和喝雄黃酒以避疫,就是順理成章的事。

五,夏至說。持這一看法的劉德謙在《「端午」始源又一說》和《中國傳統節日趣談》中,提出三個主要理由:(一)權威性的歲時著作《荊楚歲時記》並未提到五月初五日要吃粽子的節日風俗,卻把吃粽子寫在夏至節中。至於竟渡,隋代杜台卿所作的《玉燭寶典》把它劃人夏至日的娛樂活動,可見不一定就是為了打撈投江的偉大詩人屈原。(二)端午節風俗中的一些內容,如「踏百草」、「鬥百草」、「采雜葯」等,實際上與屈原無關。(三)歲時風物華紀麗》對端午節的第一個解釋是:「日葉正陽,時當中即端午節正是夏季之中,故端午節又可稱為天中節。由此午節的最早起源當系夏至。兌紛出,而以紀念屈原說影響最為廣泛。由於屈原的人格藝超群,人們也願意把這一紀念日歸之於他。

六,紀念女媧說。在甘肅慶陽地區過一直保留著濃厚的端午節習俗。這一天是女人耍線,打扮娃娃的節日,所以被說成是娃娃節或女娃節。娃娃背上一個刺綉的大青哇,或背上一盤蛇。再配上五毒,頭戴虎頭帽,足登虎頭鞋,肓上點綴雙虎,胸前戴著裝草葯的香包,樣式五花八門(這些後面統稱為慶陽香包)。手腕、腳腕拴上五色綵線搓成的花花繩,都是從女人手裡做出來的。這種節俗傳承起源於何時何代,無法也無資料考證,只是一種非物質文化遺傳(慶陽香包在02年被列為首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如果將這些民間口頭語言及娃娃的佩戴與歷史上的一些東鱗西爪的記載相印證,就不難發現它與華夏人文一脈相承的脈絡關系。「娃」與「媧」同音,「女娃」也與「女媧」同音,民間俗話說的端午節是娃娃節,女娃節即為女媧節。由此推測,發生在華夏發祥地慶陽地區的端午習俗,應是當地人對人類孩提歲月的追思和紀念,是紀念女媧的,屬母愛的一種傳遞方式。母愛與童稚關系的潛在性,對一代對一代人產生著神秘召喚,積淀成一種民俗意識。它的起源年氏已經很久遠了,遠到比目前考證的時代更要古遠。這就是端午的源頭,它為後來「五字打頭」的中國大文化系統的形成奠定了根基,成為華夏後人對自然起源的思維框架。

http://ke..com/view/2567.html?wtp=tt

具體的可以在這里看,不過最近聽說這個習俗讓韓國「注冊」去了,這個將不是中國的傳統了.....

5. 傳統節日的繪畫有哪些

小孩小孩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相信大多數人都聽過這句出自童謠《忙年》里的第一句吧。農歷臘月初八這天就是臘八節。每年臘八節一到,家家戶戶都會熬上臘八粥,北方的人們還會泡上一大罐兒臘八蒜。在冬日寒冷的日子裡,喝上一口香香甜甜的臘八粥,看著一大罐兒白白胖胖的大蒜浸泡在醋里,不禁開始暢想大年三十兒晚上就著臘八蒜吃餃子的情景了。
1.臘八節
2、祭灶節(小年)
「臘八粥,喝幾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跟著《忙年》童謠的下一句,我們就來到了農歷臘月二十三,「小年」祭灶節的日子。
祭灶節由來已久,早在夏朝,灶君(灶王爺)就已經成了民間尊崇的一位大神。
相傳每年到了臘月二十三這天,灶王爺都要回到天庭向玉皇大帝述職,稟告人間的善惡是非,玉皇大帝以此作為對人們獎懲報應的依據。所以啊,人們要在這天好好地奉拜家中的灶王爺——給他吃好吃的餃子,除此之外,還給灶王爺吃用飴糖和面做的糖瓜兒,讓他吃了以後粘粘糊糊地張不開嘴,只能簡單地跟玉皇大帝說「好」。
3、春節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宰年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除夕的餃子年年有。」
春節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統佳節,中國人過春節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了。雖然春節的正日子是農歷正月初一,但是過年的氣氛可是早早就開始了!家裡打掃得窗明幾凈,各種年貨提前采買,紅紅的春聯、福字、窗花也貼在相應的位置。到了大年三十兒除夕的晚上,大家一起吃年夜飯、守歲、放鞭炮,熱熱鬧鬧地闔家團聚。正月初一呢,則是傳統拜年的日子,晚輩給長輩拜年祝福,長輩給晚輩紅包壓歲。真是又熱鬧又喜慶!
4、元宵節
過年的尾聲落在農歷正月十五的元宵節上。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小正月、元夕或燈節。正月是農歷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所以把正月十五這個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稱為元宵節。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漢時期就有了元宵節,傳統習俗包括吃元宵或湯圓、猜燈謎、出門賞月、燃燈、放焰。
5、清明節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每年農歷三月,在仲春與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後第108天,便是清明節。公歷的日期是在每年的4月4日或4月5日。
清明節的起源,始於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後來民間仿效,於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一種固定的風俗。
6、端午節
賽龍舟,吃粽子,帶香囊,掛艾草,喝雄黃酒,這些都是端午節的傳統習俗。每年農歷五月初五就是端午節。端午節起源於中國,古代吳越地區崇拜龍圖騰的部族在每年的五月初五以龍舟競渡形式舉行部落圖騰祭祀。後來相傳,戰國時期的楚國詩人屈原,得知楚國亡國的消息後,悲憤至極,在五月初五這天抱石跳汨羅江自盡,人們將這一天作為紀念屈原的日子。
7、七夕節
農歷七月初七是七夕節,又名乞巧節——這天夜晚女子有在庭院向織女星乞求智巧的傳統,因此叫「乞巧」。後來因為牛郎織女的傳說故事,這個節日又被賦予了浪漫的色彩,現在是我們中國的「情人節」。
8、中秋節
農歷八月十五,是我們中國人的第二大傳統節日,中秋節。
中秋節始於唐朝初年,盛行於宋朝,自古便有賞月、吃月餅、賞花、飲桂花酒、玩兒花燈等習俗,流傳至今,經久不息。
月之圓象徵人團圓,思念故鄉、思念親人,也祈盼豐收和幸福。中秋節是我們中華民族豐富多彩、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產。
9、重陽節
重陽節,又稱重九節、曬秋節,為每年的農歷九月初九日。早在戰國時期就已經形成,唐代被正式定為民間節日。慶祝重陽節的習俗一般包括登高遠眺、觀賞菊花、插茱萸、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活動。1989年,重陽節被定為老人節,倡導全社會樹立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風氣。
10、冬至節
冬至陽生春又來。每年公歷的12月21日或22日,北半球一年中日照時間最短的這天,便是我們的冬至節。周秦時代,以冬十一月為正月,以冬至為一年的起始過新年,直到漢朝漢武帝採用夏歷後,才把正月和冬至分開,所以說單純地過「冬至節」是自漢代以後才有。古人認為自冬至開始,天地陽氣開始興作漸強,代表下一個循環開始,是大吉之日。冬至節最被人們熟悉的習俗就是吃餃子、吃湯圓啦!

6. 為什麼端午節要掛鍾馗的畫像

懸鍾馗像 鍾馗捉鬼,是端午節習俗。在江淮地區,家家都懸鍾馗像,用以鎮宅內驅邪。容唐明皇開元,自驪山講武回宮,瘧疾大發,夢見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紅無襠褲,偷楊貴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繞殿而跑。大鬼則穿藍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明皇喝問,大鬼奏曰:臣姓鍾馗,即武舉不第,願為陛下除妖魔,明皇醒後,瘧疾痊癒,於是令畫工吳道子,照夢中所見畫成鍾馗捉鬼之畫像,通令天下於端午時,一律張貼,以驅邪魔。

7. 端午節的傳統習俗

端午節的傳統習俗主要有:
1、吃粽子
古時為祭祀投江的屈原,荊楚之人農歷五月五日會煮糯米飯或蒸粽糕投入江中,為恐魚吃掉,人們想出用粽葉包米,外纏彩絲。後來,吃粽子就成了端午節的風俗。粽子用江米、黃米、小棗做成,俗稱「二米粽子」。
2、掛艾草
端午節當天,人們會在院門前和房檐下掛艾草或菖蒲,蚊蟲害怕這種味道,能起到驅蚊的效果。
因為菖蒲的葉子形狀似劍,古人稱之為「水劍」,說它可「斬千邪」。人們便會把菖蒲刻成「小人兒」、「小葫蘆」等形狀,掛在兒童脖子上,以求吉利。也會掛在門楣,起到驅魔祛鬼的效果。
3、賽龍舟
傳說楚國人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王作楫說,古人賽龍舟時在終點設了魚標、鴨標、鐵標,誰拿到這3個標就獲得了冠亞季軍。為了讓參賽者從遠處看到終點,古人還會在3個標上用錦緞打上蝴蝶結。
4、吃五毒餅
端午節臨近夏至,天氣越來越炎熱,細菌滋生,人容易中暑生病,古人於是食用五毒餅消病強身。據說,吃了五毒餅可以增強抵抗力,滅蟲免災。
5、鬥百草
古時人們到端午節,會結伴去郊外采葯,采葯途中會鬥草玩,逐漸形成習俗。參與游戲的兩人會持草相對站立,雙手各持一草或花莖的兩端。游戲開始後,二草相勾,雙方各自把草向自己方向拉,誰的草或花莖被對方拉斷誰為輸。
6、收五毒
端午節時,女孩要在胸前別上「繒子」,據說這種用彩色絲線縫制、樣子跟粽子類似的布藝可以驅邪避惡。男孩則在頸上掛一個葫蘆,裡面收進「五毒」圖案,意思是「收」了五毒。
7、貼葫蘆花
因為葫蘆是「福祿」的諧音。古時人們會用紅色毛邊紙剪成葫蘆,裡麵包括「五毒」圖案,稱為「葫蘆花」,五月一日貼出,五月五日午時摘下扔掉,稱為「扔災」。
8、點雄黃酒
在端午節還有點雄黃酒的習俗,會把酒在男孩的額頭上寫「王」字,在女孩的頭上點五個點,人們認為,這樣蚊蟲蒼蠅會被雄黃酒破解,驅邪避害。

8. 端午節知識

[端午節知識]民俗與民間文化 端午節原是五毒並出之日? 端午節,人們普遍認為起源於屈原投江,端午節知識。其實在中國先秦時期「端午」之名就已存在,這個節日的真實意義卻遠沒有那麼浪漫....... 在先秦時代,普遍認為五月是個毒月,五日是惡日,相傳這天邪佞當道,五毒並出。據《禮記》載,端午源於周代的蓄蘭沐浴。《呂氏春秋》中《仲夏記》一章規定人們在五月要禁慾、齋戒。《夏小正》中記:「此日蓄葯,以蠲除毒氣。」《大戴禮》中記,「五月五日蓄蘭為沐浴」以浴驅邪認為重五是死亡之日的傳說也很多。《史記·孟嘗君列傳》記歷史上有名的孟嘗君,在五月五日出生。其父要其母不要生下他,認為「五月子者,長於戶齊,將不利其父母。」《風俗通》佚文,「俗說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論衡》的作者王充也記述:「諱舉正月、五月子;以正月、五月子殺父與母,不得舉也。」 東晉大將王鎮惡五月初五生,其祖父便給他取名為「鎮惡」。宋徽宗趙佶五月初五生,從小寄養在宮外。可見,古代以五月初五為惡日,是普遍現象。可見從先秦以後,此日均為不吉之日。這樣,在此日插菖蒲、艾葉以驅鬼,薰蒼術、白芷和喝雄黃酒以避疫,就是順理成章的事。並且人們還避「端五」忌諱,稱之為「端午」。 端午節的習俗可以分作下列七項來介紹: 其一,廣泛採用菖蒲、艾蒿。菖蒲、艾蒿長期被相信具有巫術和葯用的雙重價值,因此而生成一系列的習俗。艾蒿歷來被製成艾人、天師艾、艾虎等厭勝之物。艾人早見於宗懍《荊楚歲時記》,該書記雲:「五月五日,四民並蹋百草,又有鬥百草之戲。采艾以為人,懸門戶上,以禳毒氣。」天師指道教法師張(道)陵,是五斗米道的創始人,俗傳他善於捉鬼降妖。吳自牧《夢粱錄》記南宋行都杭州端午的天師艾說到,「以艾與百草縛成天師,懸於門額上,或懸虎頭白澤。」宋代陳元靚《歲時廣記·畫天師》引《歲時雜記》說:宋代的端午節,京都的人們除畫天師像販賣外,又作泥塑的張天師像,以艾為須,以蒜作拳,置於門上,稱「天師艾」。蘇轍《學士院端五貼子·皇太妃閣》詩之三雲:「太醫爭獻天師艾,瑞霧常縈堯母門。」此外,更著名的是艾虎。艾虎有的是用艾枝艾葉編成的,有的則是布帛剪成的老虎上粘艾葉。陳元靚《歲時廣記》引《歲時雜記》說:「端午以艾為虎形,至有如黑豆大者,或剪綵為小虎,粘艾葉以戴之。」清代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彩絲系虎》也談到艾虎:「每至端陽,閨閣中之巧者,用綾羅製成小虎及粽子、葫蘆、櫻桃、桑葚之類,以綵線穿之,懸於釵頭,或系於小兒之背。古詩雲『玉燕釵頭艾虎輕』,即此意也。」 作為厭勝之物,艾製品通常是與蒲製品並用的,而尤以艾虎配蒲劍最為常見。《夢粱錄·五月》記菖蒲厭勝物說,重午「以菖蒲或通草雕刻天師馭虎像於中,四圍以五色染菖蒲懸圍於左右」。陳元靚《歲時廣記》引《歲時雜記》雲:「端午刻蒲劍為小人子,或葫蘆形,帶之辟邪。」古俗以蒲葉似劍,稱為蒲劍,謂可辟邪;艾葉也可驅邪,多紮成虎形,或剪綵綢作虎形,上粘艾葉,稱為艾虎。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雲:「端五日,用菖蒲、艾子插於門旁,以禳不祥,亦古者艾虎、蒲劍之遺意。」直到現代的日本和韓國,都仍然保留著這個方面的習俗。 其二,纏掛各種端午索。端午期間歷代沿襲用彩色或曰五色的線、縷、索作為驅邪辟凶的節物,可以概稱為端午索。端午索有許多別稱,從材料的色彩著眼,稱朱索、五色絲、五彩縷、五色縷、五彩繒等;從辟兵的角度著眼稱辟兵繒;從延壽的角度著眼,稱壽索、長命縷、續命縷、續命絲、延年縷、長壽線、百索、百歲索等等。不管名稱如何,端午索的形制和功用則是大體相同的,或系於小兒手臂,或掛在床帳、搖籃等處,或敬獻尊長,以辟災除病、保佑安康、益壽延年。它的形制大體有以下幾種:一是簡單地以五色絲線合股成繩,二是五彩繩上綴飾金錫飾物,三是五彩繩折成方勝或結為人像等,四是以五彩絲線綉繪日月星辰鳥獸等物。① 這種習俗形成甚早。《太平御覽》卷三十一引東漢《風俗通》曰,「五月五日以五彩絲系臂者,辟兵及鬼,令人不病溫(瘟),亦因屈原。一名長命縷,一名續命縷,一名辟兵繒,(一名五色縷),一名五色絲,一名朱索,又有條達等組織雜物,以相贈遺。」南朝《荊楚歲時記》也有類似的記載。明代劉侗、於奕正《帝京景物略》記曰:「(五月)五日之午前,……項各彩系,垂金錫,若錢者,若鎖者,曰端午索。」此俗直到近世仍然廣為流行。現在日本在端午節為家裡的男孩子懸掛五彩旗幟,是此俗流傳到今天的一種變異。 其三,用符圖驅邪。《後漢書·禮儀志》雲:「五月五日,朱索一色印為門戶之飾,以止惡氣。」宋代及以後大行「天師符」。道家把自己的符歸在張天師的名下,叫天師符。舊時,道教宮觀端午節有用硃砂筆在黃表紙上畫符饋送或出售的習俗,供民間端午貼在門楣上辟邪。吳自牧《夢粱錄》記南宋行都杭州端午習俗,除了沿襲北宋情形,還流行符圖,「諸宮觀亦以經筒、符袋、靈符、卷軸、巧粽、夏橘等送饋貴宦之家。如市井看經道流,亦以分遺施主家。所謂經筒、符袋者,蓋因《抱朴子》問辟五兵之道,以五月午日配朱靈符掛心前,今以釵符佩帶,即此意也。……或仕宦等家以生朱於午時書『五月五日天中節,赤口白舌盡消滅』之句。」《燕京歲時記·天師符》載北京此俗雲:「每至端陽,市肆間用尺幅黃紙,蓋以朱印,或繪畫天師、鍾馗之像,或繪畫五毒符咒之形,懸而售之。都人士爭相購買,粘之於中門,以辟祟惡。」1929年的調查所記錄的廣州午時符有兩種圖,一是天師像,一是太極八卦圖,所配的文字是一樣的:中間是「敕令五月五日午時書破官非口舌鼠蟻蛇蟲一切盡消除」,兩側是「艾旗迎百福」和「蒲劍斬千邪」,作文素材《端午節知識》。 其四,飲用葯酒(主要是蒲酒和雄黃酒)。作為端午節俗的葯酒主要是蒲酒和雄黃酒。蒲酒也叫菖蒲酒、菖華酒等,古代民間常在端五製作、飲用,俗雲可避瘟氣。宗懍《荊楚歲時記》載:「端午,以菖蒲生山澗中一寸九節者,或鏤或屑,泛酒以辟瘟氣」。唐代殷堯藩的七律《端午日》有「不效艾符趨習俗,但祈蒲酒話昇平」的詩句。雖然蒲酒之名史不絕書,但是近世民間以雄黃酒最普及,飲雄黃酒既是家喻戶曉的《白蛇傳》情節,也是大家都遵行的習俗。清代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端陽》記曰:「午前細切蒲根,伴以雄黃,曝而浸酒。飲余則塗抹兒童面頰耳鼻,並揮酒床帳間,以避毒蟲。」用雄黃酒塗抹小兒面頰耳鼻俗稱「畫額」,通常是用雄黃酒在小兒額頭畫「王」字,一借雄黃以驅毒,二借猛虎(「王」字似虎的額紋)以鎮邪。 其五,吃粽子的習俗可謂源遠流長。《太平御覽》卷三十一引晉代周處《風土記》:「仲夏端午。端,初也。俗重五日與夏至同。先節一日又以菰葉裹黏米,以栗棗灰汁煮,令熟,節日啖。煮肥龜,令極熟,去骨加鹽豉秋蓼,名曰俎龜黏米,一名粽,一名角黍。蓋取陰陽包裹未(分)之象也。龜表肉里,陽內陰外之形,所以贊時也。」據陳元靚《歲時廣記》引《歲時雜記》雲,當時的粽子已達數種之多:「端五粽子,名品甚多,形制不一。有角粽、錐粽、茭粽、筒粽、秤錘粽,又有九子粽。」關於粽子的起源及其形制有幾種傳說,其中最流行的是屈原的傳說。 其六,劃龍舟或賽龍舟是民間過端午節的高潮,是會讓整個地方狂熱起來的競技。競渡之俗早見於南方(吳越、荊楚)。宗懍《荊楚歲時記》提到「是日,競渡,采雜葯」。隋代杜公瞻注曰:「五月五日競渡,俗為屈原投汨羅日,傷其死,故並命舟楫以拯之。舸舟取其輕利謂之飛鳧,一自以為水軍,一自以為水馬。州將及士人悉臨水而觀之。」 隋代的舟楫競渡頗具規模,只是尚無「龍舟」之說。唐代的競渡使用龍舟,並有奪標的制度,與近世無異。唐人無名氏(一作張建封)有《競渡歌》詠到:「鼓聲三下紅旗開,兩龍躍出浮水來。棹影斡波飛萬劍,鼓聲劈浪鳴千雷」;「鼓聲漸急標將近,兩龍望標目如瞬。坡上人呼霹靂驚,竿頭彩掛虹霓暈」;「前船搶水已得標,後船失執空揮橈」。儲光羲的五律《觀競渡》也有「標隨綠雲動,船逆清波來」的句子。所謂「奪標」、「奪錦標」,有的是在前方終點處,先泊一船,叫「標船」,賽船到達時,標船上有人把錦標(如活鴨或活鵝等)投入水中,賽船上選一水性極好的人屆時跳水奪標。傳統龍舟之制,皆以杉木,取其質輕,船長有達十一丈的,由八十橈劃行,次者九丈,坐六十餘橈,短的也有七丈多,坐橈手四十餘人。唐代還有多位著名詩人吟詠過競渡,如駱賓王《揚州看競渡序》,劉禹錫《競渡曲》,張說《岳州觀競渡》,可見競渡是一項非常重要的盛唐風俗。 關於龍舟與競渡,清代李斗所著《揚州畫舫錄》有更加詳細的描述: 龍船自五月朔至十八日為一市。先於四月晦日試演,謂之「下水」。至十八日牽船上岸,謂之「送聖」。船長十餘丈,前為龍首,中為龍腹,後為龍尾,各佔一色。四角枋柱,揚旌拽旗,篙師執長鉤,謂之「跕頭」,舵為刀式,執之者謂之拿尾。尾長丈許,牽彩繩令小兒水嬉,謂之掉梢。有「獨占鰲頭」、「紅孩兒拜觀音」、「指日高升」、「楊妃春睡」諸戲。兩旁槳折十六,前為頭折,順流而折,謂之「打招」。一招水如濺珠,中置戽斗戽水,金鼓振之,與水聲相激。上供太子,不知何神,或曰屈大夫,楚之同姓,故曰太子。小船載乳鴨,往來畫舫間,遊人鬻之擲水中。龍舟執戈競斗,謂之「搶標」。又有以土瓶實錢果為標者、以豬胞實錢果使浮水面為標者,舟中人飛身泅水搶之……送聖後奉太子於畫舫中禮拜,祈禱收災降福,舉國若狂。 這里除了賽龍舟奪標的描述,還說到請神、供神的做法,看來這也是其中一項重要習俗。廣東東莞的李建青在1929年敘述家鄉端午習俗時說,「我鄉的龍舟競渡,是和附近各鄉聯合舉行的,由五月初一起至十五止,每鄉輪值一天,如今天是某鄉當值,那麼,各鄉的龍舟,都要扒到某鄉去競渡了。競渡那天,各鄉都有請菩薩看龍船的舉動,禮節很是隆重,由鄉中的耆老們聯袂到廟里向菩薩拜請後,便由少壯的子弟,把菩薩扛下船去,各耆老也坐船隨著,待各鄉的龍船齊集後,便來開始競賽了」。① 賽龍舟還是一種地區組織活動,其地區規模有時大至縣市一級。我們再看近世四川的例子。清末民國期間,川中各地都由袍哥、行幫等出面組織龍舟競賽,較有名的為樂山、新津、瀘州、忠縣、萬縣等地,主要有兩種方式:奪標(又名搶兆)和搶鴨子。龍舟多為小船,船頭扎糊龍頭,船尾扎有龍尾;每隻龍船上,前有指揮1人,中有擊鼓1人,尾有舵手1人,艙中兩側為橈手10餘人。奪標時,參賽龍舟於河中一字排開,遠處立一紅旗為標。一聲炮響,群舟競發,指揮執小旗領喊號子,鼓手擊鼓,橈手隨著號子和鼓聲的節奏奮力而劃,河邊觀眾密集,吶喊助陣。至領先的龍舟奪標為止。此時一陣鞭炮聲響,綵船上拋下數十隻鴨子於河中,各龍舟趕到,爭搶水中游弋的鴨子,岸邊觀眾歡笑不絕。有些地方搶吹脹了的豬尿包,以搶的多為勝而獲獎。 其七,姻親交往。近世的所有節慶除了本身的宗旨之外,都具有一定的社交功能,而端午突出的社交功能是姻親的交往,乃至許多地方呼此節為「女兒節」。《帝京歲時紀勝·端陽》說:「飾小女盡態極妍,已嫁之女亦各歸寧,呼是日為女兒節。」在近世端午的民間姻親交往中,一是訂婚的男方絕對要給未來的岳家送節禮,如果准備在下一個端午前結婚,還要正式送大禮,主要是給長輩的酒和肉以及給未婚妻的衣物;一是媳婦回娘家,帶去酒和肉,同時娘家也給女兒女婿一些禮物。例如,陝西一些地方把端陽節也叫女娃節、女兒節。每到這一天,出嫁的女兒要回娘家。娘家要給出嫁的女兒一定的端陽禮,俗稱「送裹肚兒」,禮物可以包括夏令衣物、扇子、涼帽汗衫等,但必不可少的是綉有蛤蟆(蟾蜍)的花裹肚兜。蛤蟆代表生兒育女、繁衍子孫的能力。〔端午節知識〕【征服畏懼、建立自信的最快最確實的方法,就是去做你害怕的事,直到你獲得成功的經驗。】

9. 端午節的來歷和習俗

來歷:
傳說端午節是為了紀念戰國時代楚國詩人屈原,他在五月初五這天投汨羅江自盡殉國。但許多盛行於世的端午習俗早在此之前即已流傳,而且不少都有驅瘟避疫的成分,故此有人推測,端午節源於對惡日(即農歷五月,因仲夏瘟疫流行而得名)的禁忌。 南朝蕭梁時期宗懍所著的《荊楚歲時記》,是一部中國古代荊楚地區的歲時節令、風物故事的介紹文集。在該書的第卅節里頭記載著:「按五月五日競渡,俗為屈原投汨羅日,傷其死所,故並命舟楫以拯之……邯鄲淳曹娥碑雲,五月五日,時迎伍君……斯又東吳之俗,事在子胥,不關屈平也。」認為東吳地區的端午競渡是為了迎接已被當時人們視為河神的伍子胥,與屈原無關。

另外一種說法,學者聞一多指出,端午節最重要的兩項活動——競渡和吃粽子,都和龍有關(見聞一多《神話與詩》的《端午考》),可能是迎濤神祭圖騰的習俗。相傳古代中國南方吳越人(今江浙一帶)認為自己是龍的傳人,每年五月初五舉行祭圖騰儀式,以求來年風調雨順、大豐收。他們把食物裹在樹葉里或裝在竹子里,投到江裡面去。後來他們還有在這天劃著獨木舟拜訪親朋好友的做法。高興時就即興舉行獨木舟賽,慢慢演變成今天過端午節這種習俗。

1939年,中日戰爭烽火正燃之際,重慶文藝界抗敵協會為紀念愛國詩人屈原,於是議定每年端午節屈原逝世之日為詩人節。

在江南地帶,端午節是一個潮濕酷熱的季節,這時百種毒蟲開始滋生,古代醫學角度,要吃雄黃酒來避疫病。

名稱來源
「端」字有「初始」的意思,因此「端五」就是「初五」。而按照歷法五月正是「午」月,因此「端五」也就漸漸演變成了現在的「端午」[1]。《燕京歲時記》記載:「初五為五月單五,蓋端字之轉音也。」

習俗

粽子人們在端午節吃粽子、喝雄黃酒、賽龍舟、在家門前懸鍾馗像、掛艾蒿和艾草(艾葉菖蒲)、游百病、佩香囊、備牲醴。家人給孩子手腕纏繞五彩絲線,傳說可以續命,祈盼長命多福。《東京夢華錄》卷八「端午」條說:「端午節物:百索、艾花、銀樣鼓兒、花花巧畫扇、香糖果子、粽子、……」。

懸鍾馗像:在江淮地區,家家都懸鍾馗像,鍾馗捉鬼,用以鎮宅驅邪。
掛艾葉菖蒲:家家都以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製成人形稱為艾人以僻邪驅瘴。殷堯藩《端午日》詩雲:「少年佳節倍多情,老去誰知感慨生。不效艾符趨習俗,但祈蒲酒話昇平。」梅堯臣在《端午晚得菖蒲》詩雲:「薄暮得菖蒲,猶勝竟日無。我焉能免俗,三揖向尊壺。」
賽龍舟: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屍體。競渡之習,盛行於吳、越、楚,以紀念屈原。(其實古代競渡原非一年一次,年宵、暮春三月、重陽也有,後來才以端午為主)
吃粽子:在荊楚地區,煮糯米飯或蒸粽糕投入江中,以祭祀屈原。以後漸用粽葉包米代替竹筒。現在全國各地粽子不論造型或內容,都有五花八門的變化。如浙江的湖州粽子、四川的椒鹽豆粽、廣東的中山蘆兜粽等。
飲雄黃酒:在長江流域地區盛行。
吃餾米:在部分晉語地區盛行,餾米即黃米(黍)蒸制的米飯。
游百病:在貴州地區盛行。
佩香囊:小孩佩香囊,避邪驅瘟、襟頭點綴。香囊內有硃砂、雄黃、香葯,外包以絲布,拴五色絲線。
寫符念咒:日落之前折些桃樹枝插在門窗上,或在室內掛避邪驅鬼的符咒。這一傳統民俗現已基本絕跡。
立蛋:如在正午時將雞蛋直立起來,表示來年會有好運道。

10. 湖州德清端午節有什麼比較特別的習俗嘛

【端午節習俗】
『端午節的佩飾』
健人,舊時江浙一帶端五時婦女的一種飾物。一般用金銀絲或銅絲金箔做成,形狀為小人騎虎,亦有另加鍾、鈴、纓及蒜、粽子等的。插在婦女發髻,也用以饋送。《清嘉錄》雲:「(五月五日)市人以金銀絲制為繁纓、鍾、鈴諸狀,騎人於虎,極精細,綴小釵,貫為串,或有用銅絲金箔者,供婦女插鬢。又互相獻賚,名曰健人。」健人一說與艾人同意,只是以帛易艾,吳曼雲《江鄉節物詞·小序》雲:「杭俗,健人即艾人,而易之以帛,作駱虎狀,婦人皆戴之,」似此則當有驅邪辟疫之作用;一說即古時的步搖,純為婦女裝飾品(蔡雲《吳獻》注)。
豆娘,舊時端五節婦女的頭飾。多見於江南。一些地區亦稱作健人。此物一說源於古代的步搖,一說即艾人的別樣形式。《清嘉錄》引《唐宋遺紀》雲:「江誰南北,五日釵頭彩勝之制,備極奇巧。凡以繒銷翦制艾葉,或攢綉仙、佛、合、烏、蟲、魚、百獸之形,八寶群花之類。縐紗蜘蛛,綺榖鳳麟,繭虎絨陀,排草蜥蜴,又螳蜘蟬蠍,又葫蘆瓜果,色色逼真。加以幡幢寶蓋,綉球繁纓,鍾鈴百狀,或貫以串,名曰豆娘,不可勝紀。」
艾虎,舊時端午節驅邪辟祟之物,也作裝飾品。我國古代視虎為神獸,俗以為可以鎮祟辟邪、保佑安寧。《風俗通》雲:「虎者陽物,百獸之長也。能噬食鬼魅,……亦辟惡」。故民間多取虎為辟邪之用,其中尤以端午節的艾虎為最具特色。艾虎或以艾編剪而成,或剪綵為虎,粘以艾葉,佩戴於發際身畔。端午節飾戴艾虎的風習已經有千年以上的歷史。宋陳元規《歲時廣記》引《歲時雜記》:「端午以艾為虎形,至有如黑豆大者,或剪綵為小虎,粘艾葉以戴之。王沂公《端午帖子》詩:『釵頭艾虎辟群邪,曉駕祥雲七寶車』。」又清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每至端陽,閨閣中之巧者,用綾羅製成小虎及粽子……以綵線穿之,懸於釵頭,或系於小兒之背,古詩雲:『玉燕釵頭艾虎輕』,即此意也。」
畫額 畫額,端午節時以雄黃塗抹小兒額頭的習俗,雲可驅避毒蟲。典型的方法是用雄黃酒在小兒額頭畫「王」字,一借雄黃以驅毒,二借猛虎(「王」似虎的額紋,又虎為獸中之王,因以代虎)以鎮邪。清富察敦祟《燕京歲時記》:「每至端陽,自初一日起,取雄黃合酒灑之,用塗小兒領及鼻耳間,以避毒物。」除在額頭、鼻耳塗抹外,亦可塗抹他處,用意一致。山西《河曲縣志》雲:「端午,飲雄黃酒,用塗小兒額及兩手、足心,……謂可卻病延年。」
長命縷,端午節時厭勝佩飾。亦稱續命縷、續命絲、延年縷、長壽線,別稱「百索」、「辟兵紹」、「五彩縷」等,名稱不一,形制、功用大體相同。其俗在端午節以五色絲結而成索,或懸於門首,或戴小兒項頸,或系小兒手臂,或掛於床帳、搖籃等處,俗謂可避災除病、保佑安康、益壽延年。此類節物的形制大體有五:簡單的以五色絲線合股成繩,系於臂膀;在五彩繩上綴飾金錫飾物,掛於項頸;五彩繩折成方勝,飾於胸前;五彩繩結為人像戴之;以五彩絲線綉繪日月星辰烏獸等物,敬獻尊長。此俗始於漢代。東漢應劭《風俗通·佚文》:「午日,以五彩絲系臂,避鬼及兵,令人不病瘟,一名長命縷,一名辟兵紹」。以後相沿成習,直至近、現代。清富察敦祟《燕京歲時記》記當時風俗:「每至端陽,閨閣中之巧者,用續羅製成小虎及粽子、壺盧、櫻桃、桑葚之類,以綵線穿之,懸於釵頭,或系於小兒之背。」其中唐宋時,更有宮廷賜大臣此種節物之事。史載唐代宗興元元年端節,宮廷曾賜百索一軸。又《宋史·禮志十五》:「前一日,以金縷延壽帶、彩絲續命縷分賜百官。節日戴以入。」 荷包
戴香包,香包又叫香袋、香囊、荷包等,有用五色絲線纏成的,有用碎布縫成的,內裝香料(用中草葯白芷、川芎、芩草、排草、山奈、甘松、高本行製成),佩在胸前,香氣撲鼻。 陳示靚的《歲時廣記》引《歲時雜記》提及一種「端五以赤白彩造如囊,以綵線貫之,搐使如花形。」以及另一種「蚌粉鈴」:「端五日以蚌粉納帛中,綴之以綿,若數珠。令小兒帶之以吸汗也」。這些隨身攜帶的袋囊,內容物幾經變化,從吸汗的蚌粉、驅邪的靈符、銅錢,辟蟲的雄黃粉,發展成裝有香料的香囊,製作也日趨精緻,成為端午節特有的民間藝品。
戴香包頗有講究。老年人為了防病健身,一般喜歡戴梅花、菊花、桃子、蘋果、荷花、娃娃騎魚、娃娃抱公雞、雙蓮並蒂等形狀的,象徵著鳥語花香,萬事如意,夫妻恩愛,家庭和睦。小孩喜歡的是飛禽走獸類的,如虎、豹子;猴子上竽、斗雞趕免等。青年人戴香包最講究,如果是熱戀中的情人,那多情的姑娘很早就要精心製作一二枚別致的香包,趕有節前送給自己的情郎。小夥子戴著心上人送給的香包,自然要引起周圍男女的評論,直誇小伙的對象心靈手巧。
『端午的禳解、祛除及避五毒』
如上所述,端午在古人心目中是毒日、惡日,在民間信仰中這個思想一直傳了下來,所以才有種種求平安、禳解災異的習俗。其實,這是由於夏季天氣燥熱,人易生病,瘟疫也易流行;加上蛇蟲繁殖,易咬傷人,所以要十分小心,這才形成此習慣。種種節俗,如采葯,以雄黃酒灑牆壁門窗,飲蒲酒等,看似迷信,但又是有益於身體健康的衛生活動。端午實在可算是傳統的醫葯衛生節,是人民群眾與疾病、毒蟲做斗爭的節日。今天這些衛生習俗仍然是應發展,並應弘揚傳承的。
端午的衛生習俗
①采葯。這是最古老的端午節俗之一。《夏小正》載:「此日蓄葯,以蠲除毒氣。」《歲時廣記》卷二十二「采雜葯」引《荊楚歲時記》佚文:「五月五日,競采雜葯,可治百病。」後魏《齊民要術·雜記》中,有五月捉蛤蟆的記載,亦是制葯用。後來有不少地區均有端午捉蛤蟆之俗,如江蘇於端午日收蛤蟆,刺取其沫,製作中葯蟾酥;杭州人還給小孩子吃蛤蟆,說是可以消火清涼、夏無瘡癤。還有在五日於蛤蟆口中塞墨錠,懸掛起來晾乾,即成蛤蟆錠,塗於膿瘡上可使消散。這種捉蛤蟆制葯之俗,源於漢代「蟾蜍辟兵」之傳說。又如湖北監利於端午「采百草」,亦采葯草之俗。采葯是因端午前後草葯莖葉成熟,葯性好,才於此日形成此俗。
②沐蘭湯,端午日洗浴蘭湯是《大戴禮》記載的古俗。當時的蘭不是現在的蘭花,而是菊科的佩蘭,有香氣,可煎水沐浴。《九歌·雲中君》亦有「浴蘭湯會沭芳」之句。《荊楚歲時記》:「五月五日,謂之浴蘭節。」《五雜俎》記明代人因為「蘭湯不可得,則以午時取五色草拂而浴之」。後來一般是煎蒲、艾等香草洗澡。在廣東,則用艾、蒲、鳳仙、白玉蘭等花草;在湖南、廣西等地,則用柏葉、大風根、艾、蒲、桃葉等煮成葯水洗浴。不論男女老幼,全家都洗,此俗至今尚存,據說可治皮膚病、去邪氣。
③飲蒲酒、雄黃、硃砂酒,以酒灑噴。《荊楚歲時記》:「以菖蒲(多年生草本植物,生在水邊,地下有淡紅色根莖,葉子形狀像劍,肉穗花序。根莖可做香料,也可入葯)或鏤或屑,以冷酒。」蒲酒味芳香,有爽口之感,後來又在酒中加入雄黃、硃砂等。明謝肇淛《五雜咀》:「飲菖蒲酒也……而又以雄黃入酒飲之。」明馮應京《月令廣義》:「五日用硃砂酒,辟邪解毒,用酒染額胸手足心,無會虺(古書上說的一種毒蛇)蛇之患。又以灑牆壁門窗,以避毒蟲。」此俗流傳較廣。至今,如廣西賓陽,逢端午時便有一包包的葯料出售,包括雄黃、朱耒、柏子,桃仁、蒲片、艾葉等,人們浸入酒後再用菖蒲艾蓬蘸灑牆壁角落、門窗、床下等,再用酒塗小兒耳鼻、肚臍,以驅毒蟲,求小兒平安。另外有的地區還用雄黃酒末在小孩額上畫「王」字,使小孩帶有虎的印記,以用虎辟邪。這些活動,從衛生角度來看,還是有科學道理的。雄黃加水和酒灑於室內可消毒殺菌,飲蒲灑也頗有益。
④採茶、制涼茶。北方一些地區,喜於端午采嫩樹葉、野菜葉蒸晾,製成茶葉。廣東潮州一帶,人們去郊外山野采草葯,熬涼茶喝。這對健康也有好處。
在端午設置種種可驅邪的花草,來源亦久。最早的如掛艾草於門,《荊楚歲時記》:「采艾以為人,懸門戶上,以禳毒氣。」這是由於艾為重要的葯用植物,又可制艾絨治病,灸穴,又可驅蟲。五月文含艾油最多,(此時正值文生長旺期)所以功效最好,人們也就爭相采艾了。除采艾扎作人外,也將艾扎作虎形,稱為艾虎,《荊楚歲時記》注文雲:「以艾為虎形,或剪綵為小虎,帖以艾葉內人爭取戴之。」同時也在門上掛蒲束及葛蒲削的蒲劍,蒲束扎的蒲龍。《帝京歲時紀勝》:「(端午)插蒲龍艾虎。」《清嘉錄》卷五:「戴蒲為劍,割蓬作鞭,副以桃梗蒜頭,懸於床戶,皆以卻鬼。」桃梗是辟邪之吉物,蒜頭被認為是象徵武器銅錘,與蒲劍、蓬鞭相配,以趕卻鬼祟。另外還焚燒艾蒿等以驅趕蚊蠅。在湖南、浙江等地則采葛藤掛於門相上,傳說葛藤是鎖鬼的鐵鏈子,可驅鬼辟邪。
與采葯、采艾蒲等相聯系的有蹋百草、鬥百草等游戲,是古人往野外游藝之遺俗。後來發展成為插花等裝飾藝術。五毒圖
民間認為五月是五毒(蠍、蛇、蜈蚣、蜘蛛、蟾蜍)出沒之時,民間要用各種方法以預防五毒之害。一般在屋中貼五毒圖,以紅紙印畫五種毒物,再用五根針刺於五毒之上,即認為毒物被刺死,再不能橫行了。這是一種辟邪巫術遺俗。民間又在衣飾上綉制五毒,在餅上綴五毒圖案,均含驅除之意。
端午也以桃印為門飾。桃是民俗中驅鬼之物,源於神荼、郁壘之神話,以桃刻印,亦為祛攘之意。《續漢書·禮儀志》:「朱索、五色桃印為門戶飾,以止惡氣。」後世的昧符、吉祥葫蘆即源於此。《夢粱錄》卷三:「士官等家以生朱於午時書『五月五日天中節,赤口白舌盡消滅』之句」,這是宋代之俗。《燕京歲時記》又記:「端陽日用彩紙剪成各樣葫蘆,倒粘於門闌上,以泄毒氣。」這是清代之俗。有的還在紙葫蘆上垂絲穗、飄帶等,更為好看,或在葫蘆中剪出五毒形狀,掛貼於門,亦表示將五毒之氣泄盡之意,意為「倒災葫蘆」。
在唐代,專於五月五日午時於揚州揚子江心鑄銅鏡,以進貢皇帝,稱為「天子鏡」,這也是辟邪之意(見《唐國史補》)。所以後世多於門前掛鏡驅邪。
掛艾草、菖蒲、榕枝 『掛艾草、菖蒲、榕枝』
端午節在門口掛艾草、菖蒲(蒲劍)或石榴、胡蒜,都有其它原因。通常將艾、榕、菖蒲用紅紙綁成一束,然後插或懸在門上。因為菖蒲天中五瑞之首,象徵卻除不祥的寶劍,因為生長的季節和外形被視為感「百陰之氣」,葉片呈劍型,插在門口可以避邪。所以方士們稱它為「水劍」,後來的風俗則引申為「蒲劍」,可 以斬千邪。清代顧鐵卿在《清嘉錄》中有一段記載「截蒲為劍,割蓬作鞭,副以桃梗蒜頭,懸於床戶,皆以卻鬼」。而晉代《風土志》中則有「以艾為虎形,或剪綵為小虎,帖以艾葉,內人爭相裁之。以後更加菖蒲,或作人形,或肖劍狀,名為蒲劍,以驅邪卻鬼」。
艾草代表招百福,是一種可以治病的葯草,插在門口,可使身體健康。在 我國古代就一直是葯用植物,針灸裡面的灸法,就是用艾草作為主要成分 ,放在穴道上進行灼燒來治病。有關艾草可以驅邪的傳說已經流傳很久,主要是它具備醫葯的功能而來,像宗懍的《荊楚歲時記》中記載曰「雞未鳴時,采艾似人形者,攬而取之,收以灸病,甚驗。是日采艾為人形,懸於戶上,可禳毒氣。」一般人也有在房屋前後栽種艾草,求吉祥的習俗。台灣民間也有在端午時貼「午時聯」,它的作用和靈符一樣,有些午時聯上有下列的句子「手執艾旗招百福,門懸蒲劍斬千邪」。 榕枝在民間的意義可使身體矯健「插榕較勇龍,插艾較勇健」。也有地方習俗是掛石榴、胡蒜或山丹,胡蒜除邪治蟲毒;山丹方劑治癲狂,榴花懸門避黃巢, 石榴花正是這個季節的花卉,也有治病的功能。石榴皮為一常見的中葯。而石榴花和黃巢的關系,還有一段故事。黃巢之亂的時候,有一次黃巢經過逼個村落,正好看到一個婦女背上背著一個較大的孩子,手上牽著一個年紀較小的,黃巢非常好奇,就詢問原因。那位婦人不認識黃巢,所以就直接說因為黃巢來了,殺了叔叔全家,只剩下這個惟一的命脈,所以萬一無法兼顧的時候,只好犧牲自己的骨肉,保全叔叔的骨肉。黃巢聽了大受感動,並且告訴婦人只要門上懸掛石榴花,就可以避黃巢之禍。
躲端午,時端午節習俗,指接新嫁或已嫁之女回家度節。簡稱「躲午」,亦稱「躲端五」。俗以五月、五月五日為惡月、惡日,諸事多需避忌,因有接女歸家躲端午之俗。此俗宋代似已形成,陸游《豐歲》詩有「羊腔酒擔爭迎婦,遣鼓龍船共賽神」之句。《嘉靖隆慶志》亦記雲:「已嫁之女召還過節」。又,《灤州志》:「女之新嫁者,於是月俱迎以歸,謂之『躲端午』」。
端午雨,時民間歲時占驗習俗。俗信端午節下雨,不吉;反之則吉。此種俗信在宋代即已存在。陳元靚《歲時廣記》引《提要錄》雲:「五月五日哨,人曝葯,歲無災。雨則鬼曝葯,人多病。此閩中諺語。」又許月卿《次韻蜀人李施州芾端午》自注雲:「臨川人謂端午日雨,鬼旺人災。清趙懷玉詩自注亦引有「端陽無雨是豐年」的諺語。
『龍舟競渡與祭祀屈原、曹娥』
龍舟一詞,最早見於先秦古書《穆天子傳》卷五:「天子乘鳥舟、龍舟浮於大沼。」預《九歌·湘君》中「駕飛龍今北征,邅吾道兮洞庭」,「石瀨淺淺,飛龍兮翩翩」,學者們也認為「飛龍」即龍舟。《湘君》即描寫湘人馭駕龍舟,將玉佩沉入江中(與拋蹤子入江相仿)悼念某位歷史人物之詩。這即與「魂舟」暗合,與楚國《人物御龍帛畫》之像暗合,可互為印證。《荊楚歲時記》載:「五月五日,謂之浴蘭節。…… 是日,競渡,競采雜葯。」此後,歷代詩賦、筆記、志書 等記載競渡就數不勝數了。
廣東湛江第三屆海上國際龍舟(賽況). 龍舟,與普通船隻不太相同,大小不一,橈手人數不一。如廣州黃埔、郊區一帶龍船,長33米,路上有100人,橈手約80人。南寧龍舟長20多米,每船約五六十人。湖南汨羅市龍舟則長16—22米,撓手24—48人。福建福州龍舟長18米,撓手32人。龍船一般是狹長、細窄,船頭飾龍頭,船尾飾龍尾。龍頭的顏色有紅、黑、灰等色,均與龍燈之頭相似,姿態不一。一般以木雕成,加以彩繪(也有用紙扎、紗扎的)。龍尾多用整木雕,上刻鱗甲。除龍頭龍尾外,龍舟上還有鑼鼓、旗幟或船體繪畫等裝飾。如廣東順德龍舟上飾以龍牌、龍頭龍尾旗、帥旗,上綉對聯、花草等,還有綉滿龍風、八仙等圖案的羅傘。一般龍舟沒有這么多的裝飾,多飾以各色三角旗、掛彩等。古代龍舟也很華麗,如畫龍舟競渡的《龍池競渡圖卷》(元人王振鵬所繪),圖中龍舟的龍頭高昂,碩大有神,雕鏤精美,龍尾高卷,龍身還有數層重檐樓閣。如果是寫實的,則可證古代龍船之精麗了。又如《點石齋畫報·追蹤屈子》繪蕪湖龍船,也是龍頭高昂,上有層樓。有的地區龍舟還存有古風,很精麗。
龍船競渡前,先要請龍、祭神。如廣東龍舟,在端午前要從水下起出,祭過在南海神廟中的南海神後,安上龍頭、龍尾,再准備競渡。並且買一對紙制小公雞置龍船上,認為可保佑船平安(隱隱可與古代鳥舟相對應)。閩、台則往媽祖廟祭拜。有的直接在河邊祭龍頭,殺雞滴血於龍頭之上,如四川、貴州等個別地區。
而湖南汨羅市,競渡前必先往屈子祠朝廟,將龍頭供在詞中神翁祭拜,披紅布於龍頭上,再安龍頭於船上競渡,既拜龍神,又紀念屈原。而在湖北的屈原家鄉秭歸,也有祭拜屈原的儀式流傳。祭屈原之俗,在《隋書·地理志》中有記載:「其迅楫齊馳,棹歌亂響,喧振水陸,觀者如雲。」唐劉禹錫《競渡曲》自註:「競渡始於武陵,及今舉楫而相和之,其音咸呼雲:『何在』,斯沼屈之義。」可見兩湖地區,祭屈原與賽龍舟是緊密相關的。可能屈原(及曹娥、伍子胥等)逝去後,當地人民也曾魂舟送其靈魂歸葬,故有此俗。
又如浙江地區,是以龍舟競渡紀念曹娥。《後漢書·列女傳》中載,曹娥是投江死去的,民間則傳說她下江尋找父屍。浙江地區多祭祀之,《點石齋畫報·虔祀曹娥》即描繪會稽地區人民祭祀曹娥之景象。

閱讀全文

與繪畫雄黃酒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洛維斯紅酒怎麼樣 瀏覽:743
白酒t20什麼意思 瀏覽:544
白酒可以對什麼喝 瀏覽:115
長城紅酒一瓶喝不完能放多久 瀏覽:405
法國紅酒臭嗎 瀏覽:961
楓塔妮紅葡萄酒價格 瀏覽:160
法國葡萄酒的關稅 瀏覽:514
鹿頭的紅酒什麼牌子 瀏覽:961
93年矛藝白酒多少錢一瓶 瀏覽:594
濃烈的雄黃酒 瀏覽:954
法國人熱愛紅酒 瀏覽:680
怎麼就知道紅酒好不好 瀏覽:344
五大連池原漿一號啤酒廠 瀏覽:646
一瓶葡萄酒10萬什麼牌子 瀏覽:117
南非白葡萄酒savage 瀏覽:42
一頓白酒多少箱 瀏覽:553
哈爾濱啤酒與青島啤酒多少度 瀏覽:25
雷歐庭紅葡萄酒 瀏覽:812
後海啤酒多少錢一瓶 瀏覽:639
紅酒忌諱什麼葯一起吃 瀏覽:9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