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北方人是怎樣過端午節的呢
北方人如何過端午端午節日的風俗主要有龍舟競渡、吃粽子、插白艾、掛菖蒲、盪鞦韆、佩香囊、戴荷包、飲抹雄黃酒等,多是為了避邪驅惡、防疫防病。另外,在我國北方一些地區,如陝西、河北、山西、北京等地,人們還有端午佩戴鍾馗祛五毒銅錢的習俗。
鍾馗祛五毒銅錢圖案是以西安為主的關中地區民間流傳的一種辟邪圖案,即把蜈蚣、蠍子、蛇、蟾蜍、壁虎依次排列在銅錢的左方,手持寶劍的鍾馗聳立於錢幣的右旁,「勒令」兩字鑄於方孔之上,如此奇特的構圖布局在一枚直徑僅有28毫米的古銅錢上,簡潔明快且古樸典雅。這五種有毒的動物與鍾馗「同居」於一銅錢之上,蘊含著斬除妖孽、懲罰邪惡之意。據有關專家考證,古時候此類銅錢並不參與流通,而是屬厭勝佩戴的「錢幣」,它的產生與端午節有著不解之緣。民諺曰:「端午節,天氣熱,五毒醒,不安寧。」此時,動植物滋生,蠍子、蜈蚣、壁虎、蛇、蟾蜍五毒出入居室,襲擾人類,如何祛之?舊的傳統風俗是到了端午節這天,人們要喝幾口雄黃酒,或將雄黃水灑於床下、牆角以避毒。明朝的劉侗、於奕正在《帝京景物略》中寫道:「農歷五月一日至五日,塗耳鼻以雄黃,避蟲毒。」所以,民間俗語有「飲了雄黃酒,百病都遠走」。不少地區的百姓到了這個時節,要用五色紙剪成鎮鎖五毒的葫蘆圖,貼在自家的門、窗、炕和牆壁上;小孩子們要在脖項、四肢上拴紅、黃、藍、白、黑五色絲線,身上佩戴香包,並穿戴五毒圖案的裹肚、背心和鞋帽,按照「以毒攻毒,厭而勝之」、「一物降一物」的原則,對傷害孩童的邪毒之物加以制約,以達到遠離疾病、身體健康的目的。
端午節期間,有些地方還流行居室中懸掛鍾馗像的習俗,據清代《北平風俗類征》記載:「五月初一至初五為端陽節,午時以朱墨畫鍾馗像,用雞血點眼,俗稱『硃砂判』者懸屋中,謂能驅邪。」顧祿曾在他的《清嘉錄》中也有記述:「適逢端午,堂中掛鍾馗畫圖一月,以祛邪魅。」鍾馗乃唐朝有名畫家吳道子筆下的人物。據宋代《醉翁談錄》雲:「除夜,舊傳唐明皇是夕夢鬼物,名曰鍾馗,既覺,命工繪畫之。至今人家圖其形,貼於門壁。」相傳,唐明皇李隆基一次久病不愈,偶有一夜,夢見一大鬼捉去一小鬼,大鬼聲稱自己名鍾馗,試武舉未中,誓為皇帝陛下除天下妖孽。唐明皇夢醒,即刻病好。於是,便命吳道子將夢中的鍾馗捉鬼作成一幅畫,掛於宮中以避邪和鎮妖。 「上之行為風,下之移為俗。」皇帝用鍾馗驅妖,民間百姓也就請鍾馗來除魔。唐宋時期,只要一到歲末除夕,人們便掛鍾馗像,用以避「年」。到了明清時期,民間百姓不僅在春節掛鍾馗像,而且五月初五端午節也「請」鍾馗對付五毒,以期撥除不祥、一年順達。在這種沿襲已久的端午節風俗的影響下,獨具慧心的鑄錢工匠們,便鑄造出了諸如「鍾馗祛五毒」等一些屬厭勝性質的錢幣供人們佩戴。從明清至民國,端午節這天,上至宮廷達官貴人,下至民間百姓,佩戴「祛五毒」錢幣已經成為時尚,並將其視作端午節活動的重要內容之一。
將鍾馗畫成像懸掛在居室里也好,鑄造成錢幣佩戴在身上也罷,請他斬妖驅毒,只不過是古代先民們樸素的美好願望罷了。今天,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社會的文明進步,我們過端午節時,應該用科學的方法祛蟲驅毒,避免其襲擾人類的生活和工作。這才是傳統節日——端午節的風俗久傳不衰的真諦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