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浦江剪紙的傳承意義
浦江縣地處浙江中部,氣候溫和、風景秀麗,孕育了別具特色的剪紙藝術。元明之際就有記載,浦江文學家宋濂在明洪武庚戌(1370)寫的《哀王御史》的詩中有剪紙難招御史魂之句。可見元明之際鄉間已有剪紙招魂的風俗。浦江剪紙工藝精巧、題材廣泛,生活情趣濃郁,圖案清新大方,多數取花鳥、草蟲、山水、亭榭、仙釋、民間傳說、歷史故事為題材。形式上流行最廣泛的是窗花。每當春節,農村的姑娘媳婦便大顯身手,鮮紅的窗花把節日點綴得喜慶而熱烈。除春節外,結婚禮儀、生子祝壽、迎神賽會等活動中都要製作大量剪紙,有禮花、燈花、功德花等品類繁多。通過諧音和象徵手法,寄託勞動者的理想和願望。如剪金魚滿塘寓意金玉滿堂,剪棗、笙、桂花、蓮子比況早生貴子,剪瓶、鞍、戟、磬象徵平安吉慶,剪蝙蝠、鹿、桃和蜘蛛則喻示福祿壽禧。按地方風俗,婦女出嫁都要製作龍鳳呈祥、並蒂蓮荷、鴛鴦荷花、蓮生貴子、麒麟送子等大量剪紙覆蓋在嫁妝禮品上帶到男方家中,俗稱利市,這一風俗促成浦江婦女從小就開始剪紙藝術的訓練,產生了許多精美的民間剪紙作品。以亂彈為代表的浦江戲劇文化發達,戲劇為剪紙提供了大量的創作素材,產生了許多戲劇人物剪紙。如《對課》、《斷橋》、《孫悟空借扇》等,線條古樸,構圖巧妙、背景豐富、人物個性鮮明。浦江剪紙一般取染色土紙5-10張疊好覆以樣稿,用綿紙釘扎住,然後用特製鏤花剪,有里而外依次剪出。創作稿原稿一般要用水粘貼在另一張薄紙上,用松枝或油燈煙熏黑,取得黑白分明的復稿,又叫花樣。一張精彩的熏樣,一傳十,十傳百,會迅速流傳開來。解放以後,浦江剪紙注入新生活的內容,具有了新時代的氣息,大量剪紙在報刊上發表,也出版了剪紙作品集,1988年浦江選送75幅作品赴日本展出,展示了浦江剪紙的藝術魅力。《盪湖船》、《聽琴》、《空城記》等收入《中國美術全集》。
❷ 有關浙江歷史的資料
浙江是中國古代文明的發祥地之一,素稱"文物之邦".歷史悠久, 積儲深厚.從考古資料看,早在5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就有原始人類"建德人"在今天的浙江西部山區一帶活動.到了距今六,七千年至四,五千年間,浙江境內人類活動的范圍公元十世紀以後,浙江進入封建經濟的繁榮時期,成為當時中國的富庶地區之一
浙江擁有「魚米之鄉」、「絲綢之府」的美譽,更有「文化之邦」、「旅遊之鄉」的盛名,歷史悠久,經濟發達,交通便利,文化昌盛,自從東晉南朝以來就後來居上,千百年來遙遙領先,在21世紀的現代化賽跑中理當再接再厲,更上新台階。筆者針對浙江歷史文化的地域特點初步羅列了遺產中的合理因素:
一寶貴的精神財富之鼓舞:久遠而光榮的歷史,在中華民族史冊上留下濃重一筆。從遠古的建德人開始、河姆渡、馬家浜和良渚原始文化揭開了文明的篇章,傳說中舜的後代受封於上虞和餘姚,大禹治水到過紹興,並長眠在此,在先秦已為百越文化中心,春秋時的越國、三國的孫吳和十國中吳越均以浙江為發端,南宋以臨安為都一度占據政治和文化中心地位。治水英雄大禹可謂大智大勇,公而忘私,制服了兇猛的洪水造福黎民百姓,「三過家門而不入」傳為千古美談;白居易、蘇軾、王安石在浙江任職勤政為民,澤被後世;海瑞在淳安剛正不阿,敢於冒犯權貴,人稱「海青天」。杭州有幸埋下精忠報國的岳飛父子的忠骨;陸游念念不忘收復失地,「位卑未敢忘憂國」激勵了無數志士仁人;名臣於謙以自身行動實現《石灰吟》的絕唱。越王勾踐「十年生聚,十年教訓」,終於報仇雪恥;孫堅父子乃一代梟雄,威震江東成就霸業;抗倭名將戚繼光在浙江招募和訓練「戚家軍」,在台州九戰九捷,平定了倭患。近代浙江在反封建反侵略斗爭中前赴後繼,可歌可泣,鴉片戰爭中壯麗殉國的「定海三總兵」彪炳千秋;鎮海招寶山炮台官兵痛擊法國侵略軍;太平軍馳騁浙江大地掃盪清妖;「鑒湖女俠」秋瑾壯志凌雲,豪氣沖天,不愧為巾幗英雄。浙江兒女的英名偉業真是不勝枚舉,永遠鼓舞我們自尊自信,愛國愛鄉,自強不息,從中獲取強大的精神力量。
二深厚的思想之涵養:浙江先民把一個落後貧窮的蠻荒之地逐步建設成全國領先的膏肓省區,不僅摘掉「南蠻」帽子,而且維持千餘年的前列地位,豐厚的文化折射出璀璨的思想光芒,筆者認為所蘊涵的精華主要有 :⑴創新精神。「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先秦就形成了特色鮮明的吳越地域文化,後來在學術上自成一家,「浙東學派」長盛不衰。首先或在文章體裁獨創一格,另闢蹊徑,例如王羲之的書法、黃宗羲的《明儒學案》、魯迅的雜文,蔡東潘編撰二十四史演義的宏篇巨著;其次或在思想體系或文學藝術流派上推陳出新,代有高峰,哲學、史學、繪畫、戲劇中各學派影響深遠,少有亦趨亦步,故步自封的因循守舊,地方戲曲百花齊放,有越劇、婺劇等藝術奇筢。⑵思想解放精神,浙江先民總以開闊的胸懷開風氣之先,少受習慣惰性的束縛,這與臨近海洋環境相關,梁啟超先生有精闢的見解:「海上者,能發人進取之雄心……能使起精神曰以勇氣,曰以崇高,此古來瀕海之民,所以比於陸居者活氣較勝,進取較銳」。如從哲學上東漢的王充大膽批判正統的董仲舒「天人感應」謬論;南宋的陳亮、葉適等開創「事功學派」與程朱理學針鋒相對;浙江是中世紀後期批判哲學和啟蒙思想的搖籃,它總是緊貼時代脈搏,從王陽明的心學繼承了先賢們的主體與現實精神,訴諸良知,注重踐履,沖出壓抑人性、束縛思想的泥潭,促進人們突破經學和理學的藩籬。進而誘導了明末清初啟蒙思潮的異軍突起;以黃宗羲為首章學誠殿後的浙東學派承接王學之餘緒,革新士林習氣,一定程度上活躍了學術界;龔自珍在萬馬齊喑的沉寂中發出「九州生氣恃風雷」的吶喊,拉開近代化的序幕。後來更受到洋務思潮、維新思潮、民主共和思潮及新文化運動的「民主」、「科學」精神、馬克思主義的熏陶,成為推進歷史文化前進的動力,章太炎、魯迅堪稱一代宗師。在文學界南宋文壇陸游、李清照、陳亮以表現亡國之恨,渴望收復河山的豪放派詩篇占據主流;封建末世的文藝領域里,呈現明顯的世俗化和自由化傾向,人性的解放左右了創作主流,李漁、洪升等享譽海內;「五四」時期新文學大軍中有魯迅、朱自清、錢玄同、陳望道、徐志摩、張修人等。⑶開放融會精神:由於北方的戰亂、南方相對穩定,加上自然環境優美,使大批北人南遷,包括相當部分的知識分子,王羲之、謝靈運等都是名士,因而極大改變了浙江的社會和文化結構。從秦漢時的「有罪吏民」的流放地,經東晉南朝的開發,隋唐時大運河開通後奮起直追,兩宋達到前所未有的繁榮並保持至今。何況因經商和出仕而足跡遍布大江南北,古有「無紹不成衙」、「無寧不成市」的佳話,「紹興師爺」、「寧波幫」名揚天下,故信息暢通,文化交流頻繁。我省不但容納了中原文化的精華,而且不失時機抓住西學東漸的契機,中西文化在此激烈碰撞,傳教士帶來了西方科技,浙江學者對此表現了極大的熱情,如李之藻、楊庭筠、李善蘭學貫中西,開啟東西文化交流的先河。唐宋以後華僑大量出海謀生,人數位居前列,特別是近代留洋學生熱潮迭起,涌現燦爛的科學群星。顯然浙江文化包含的拿來主義精神是極其難能可貴的 ,例如王充雖然批董但還肯定」仲舒之言道德政治,可嘉美也「,他寫過《問孔》、《刺孟》、《道虛》等可不排斥儒、道、佛的成分;王陽明雖是儒家,卻吸取了佛教、道教的養料等可見一斑,難怪蔡元培先生破天荒地倡導「思想自由,兼容並包」的教育主張。正因為海納百川,博採眾長,才名流雲集,通過更新自我,不斷輸入新鮮的血液,始終煥發無限的生機和活力。⑷求實經世精神,我省許多思想家強調理論上實事求是,行動上經世致用,主張治學務必講實理,求實效,並在實踐中驗證其是非,反對脫離實際的空談,譬如王充在《論衡》中有《實知》、《知實》中提出「實事疾妄」、「事有證驗,以效實然」等命題;陳亮、葉適的「義利雙行」、「以利和義」命題;呂祖謙有「育實材而求用」;王陽明的「知行合一」;黃宗羲的「經世應務」等;章學誠的「史學所以經世,固非空言著述」觀點。浙江先民注重文化為國計民生服務,利用便利的交通條件和豐富的物產,長期從事經商活動,越國大臣范蠡棄官從商,經營有方而富甲天下;唐代有大商人李德鄰、李延赤、張支信和李處人等往返於日本與寧波、溫州之間;興盛一時的永嘉學派和永康學派受浙東繁盛的商品經濟之感染,標新立異地講究功利,認為「既無功利則道義乃無用之虛語耳」;黃宗羲進一步突破了根深蒂固的「重農邑商」傳統觀念,提倡「工商皆本」,反映了江南資本主義萌芽的興起,處處表明浙江人大多擁有頭腦靈活精明,長於思考,善於經營,富於機變的特質。
三興學重教和耕讀傳家的民風之陶冶:古代私塾和書院星羅棋布,宋代就有書院167座,地方學校遍布;清代有496所;近代新學更是開風氣之先,1897年求是書院(浙大前身)由廖壽豐創辦;經亨頤先生組建的春暉中學與南開齊名,名師薈萃;解放前浙大由馬寅初、蘇步青、竺可楨、錢三強、談家楨等主持,已獲得「劍橋第二」的大名;西冷印社籠絡大名鼎鼎的美術大師,師資陣容蔚為可觀。同時勾踐的卧薪嘗膽精神激發後人發憤苦讀,民間期待成龍成風,崇尚知書達理,全家含辛茹苦,學子們也安貧樂道,好學上進,形成「好學篤志,尊師擇友,弦誦之聲,比屋相聞」的濃厚氛圍,故紹興人以讀書求功名盛況空前,以出足智多謀的師爺龐大群體;東陽有「教授鄉」、「博士縣」的桂冠而聞名全國;金華有「小鄒魯」的別名。進而社會各界紛紛慷慨頰囊,集資辦學蔚然成風,包玉剛、邵逸夫等斥資助學功在千秋,正是說明重教傳統世代相傳,在當今發揚光大。還值得一提的是浙江藏書堪稱一絕,建立藏書樓重於儲存金銀珠寶,自晉至清藏書家約400餘 ,有天一閣、文淵閣、嘉業堂等,人們相信書中自有黃金屋。因而在優良文化氣氛的潛移默化下,浙江具備全國首屈一指的人才庫,二十五史中南宋列傳人物佔全國12‰;明朝佔14‰‰;清朝佔19‰,杭州、紹興是盛產狀元,對此梁啟超、丁文江先生都有詳細考證。
四人文旅遊資源之優勢:首先,文物在全國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有全國第一批歷史名城中杭州、紹興、寧波榜上有名;全國重點保護文物六處。其次古跡不計其數,比如六和塔、蘭亭、禹陵等,佛教名剎如靈隱寺、國清寺、天童寺和阿育王寺等;更有河姆渡、良渚、馬家浜古人類遺址。再次園林建築佔一席之地,,杭州為七大古都之一,仍有宋城遺留至今;東陽盧宅、蘭溪諸葛八卦村、武義俞源太極村是研究古老文化的活標本。再次工藝美術特產名聞遐邇,一方面絲綢、茶葉、瓷器、中葯製作工藝精良,如紹興黃酒、金華火腿等自古為皇家貢品,也成為傳統出口產品;另一方面杭州織錦、寧波綉花、東陽木雕、永康五金;青田石刻、浦江剪紙等名不虛傳,能工巧匠層出不窮。另外,浙江人還培植了眾多農副產品,如龍井茶、金華佛手和茉莉、茶花;黃岩柑橘、磐安香菇、浙北湖羊等。最後烹飪技藝精湛,風味獨特,五味調和,成為中國八大菜系之一,杭州、寧波、紹興菜又各有千秋,沈括、李漁、袁枚等都論述了烹調藝術,蘇東坡不愧為美食家 ,「東坡肉」揚名四方,杭州的樓外樓令人留連,飲食文化大有學問。現在亟待對這得天獨厚的資源加以清理、保護,使古老瑰寶重新煥發青春。
五人文與科學和諧發展之同步:只要粗略統計一下浙江人才分類,就顯而易見,不禁發現這不僅出類拔萃、色彩紛呈,而且數量之多、門類之齊、成果之豐實屬罕見,筆者僅以兩宋為例,有哲學家「四明慶歷四先生」和「永嘉元豐九先生」;金華、永嘉、永康學派等,文學家中詞人周邦彥、詩人陸游等,史學家有王應膦,畫家劉松年、夏圭、李嵩等,科學家沈括,發明家畢升,數學家揚輝等。也可以清朝前期為例,思想家有黃宗羲、朱之瑜、龔自珍,詩人朱彝尊、袁枚,戲劇家李漁、洪升,史學家萬斯同、全祖望、章學誠,發明家戴梓,建築家俞皓,水利專家陳潢等。因而近代、現代無論社會科學或自然科學都人才輩出,在全國獨占鰲頭,只有科學與人文的比翼雙飛,才確保了浙江社會經濟和文化的興旺發達。
香港學者金耀基在《中國現代化與知識分子》中有過精闢見解:「中國的現代化所意含的不是消極地對傳統的巨大摧毀,而是積極地去發掘如何使傳統成為獲致當代中國目標的發酵劑,也即如何使傳統成為發生正面的功能」。浙江文化全面輝煌,經久不衰,而且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為迎接科教興國的挑戰,我們有志氣,有能力,不斷開拓進取,對傳統歷史文化進行梳理、、揚棄和抉擇,在這片產生了無數棟梁精英的土地上再創輝煌,為祖國的現代化事業作出更大的貢獻。
❸ 江蘇和浙江的來歷,誰能幫我解決
江蘇:以江寧、蘇州各取一字得名。唐大部屬江南東道和淮南道;宋置江南東路、兩浙西路和淮南東路;元屬江東建康道、江南浙西道、淮東江北道;明境內各府和直隸州直屬中央,稱為直隸,後改南直隸;清改江南省,後分設江蘇省,為江蘇得名的開始;民國仍之;建國初分設蘇北行署和蘇南行署,後合並恢復江蘇省,省名至今未變。
浙江:以浙江(又稱錢塘江)得名。唐屬江南東道,設浙東觀察使和浙西觀察使;宋置兩浙路,南宋又分兩浙東路和兩浙西路,簡稱浙東路和浙西路;元設浙東海右道和江南浙西道;明設浙江省,為浙江得名的開始,後改浙江布政使司;清改浙江省,省名至今未變。
杭州歷史悠久,自秦時設縣治以來,已有2200多年歷史。杭州是華夏文明的發祥地之一。早在4700多年前,就有人類在此繁衍生息,並產生了被稱為文明曙光的良渚文化。
浙江是中國古代文明的發祥地之一,素稱"文物之邦".歷史悠久, 積儲深厚.從考古資料看,早在5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就有原始人類"建德人"在今天的浙江西部山區一帶活動.到了距今六,七千年至四,五千年間,浙江境內人類活動的范圍公元十世紀以後,浙江進入封建經濟的繁榮時期,成為當時中國的富庶地區之一
浙江擁有「魚米之鄉」、「絲綢之府」的美譽,更有「文化之邦」、「旅遊之鄉」的盛名,歷史悠久,經濟發達,交通便利,文化昌盛,自從東晉南朝以來就後來居上,千百年來遙遙領先,在21世紀的現代化賽跑中理當再接再厲,更上新台階。筆者針對浙江歷史文化的地域特點初步羅列了遺產中的合理因素:
一寶貴的精神財富之鼓舞:久遠而光榮的歷史,在中華民族史冊上留下濃重一筆。從遠古的建德人開始、河姆渡、馬家浜和良渚原始文化揭開了文明的篇章,傳說中舜的後代受封於上虞和餘姚,大禹治水到過紹興,並長眠在此,在先秦已為百越文化中心,春秋時的越國、三國的孫吳和十國中吳越均以浙江為發端,南宋以臨安為都一度占據政治和文化中心地位。治水英雄大禹可謂大智大勇,公而忘私,制服了兇猛的洪水造福黎民百姓,「三過家門而不入」傳為千古美談;白居易、蘇軾、王安石在浙江任職勤政為民,澤被後世;海瑞在淳安剛正不阿,敢於冒犯權貴,人稱「海青天」。杭州有幸埋下精忠報國的岳飛父子的忠骨;陸游念念不忘收復失地,「位卑未敢忘憂國」激勵了無數志士仁人;名臣於謙以自身行動實現《石灰吟》的絕唱。越王勾踐「十年生聚,十年教訓」,終於報仇雪恥;孫堅父子乃一代梟雄,威震江東成就霸業;抗倭名將戚繼光在浙江招募和訓練「戚家軍」,在台州九戰九捷,平定了倭患。近代浙江在反封建反侵略斗爭中前赴後繼,可歌可泣,鴉片戰爭中壯麗殉國的「定海三總兵」彪炳千秋;鎮海招寶山炮台官兵痛擊法國侵略軍;太平軍馳騁浙江大地掃盪清妖;「鑒湖女俠」秋瑾壯志凌雲,豪氣沖天,不愧為巾幗英雄。浙江兒女的英名偉業真是不勝枚舉,永遠鼓舞我們自尊自信,愛國愛鄉,自強不息,從中獲取強大的精神力量。
二深厚的思想之涵養:浙江先民把一個落後貧窮的蠻荒之地逐步建設成全國領先的膏肓省區,不僅摘掉「南蠻」帽子,而且維持千餘年的前列地位,豐厚的文化折射出璀璨的思想光芒,筆者認為所蘊涵的精華主要有 :⑴創新精神。「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先秦就形成了特色鮮明的吳越地域文化,後來在學術上自成一家,「浙東學派」長盛不衰。首先或在文章體裁獨創一格,另闢蹊徑,例如王羲之的書法、黃宗羲的《明儒學案》、魯迅的雜文,蔡東潘編撰二十四史演義的宏篇巨著;其次或在思想體系或文學藝術流派上推陳出新,代有高峰,哲學、史學、繪畫、戲劇中各學派影響深遠,少有亦趨亦步,故步自封的因循守舊,地方戲曲百花齊放,有越劇、婺劇等藝術奇筢。⑵思想解放精神,浙江先民總以開闊的胸懷開風氣之先,少受習慣惰性的束縛,這與臨近海洋環境相關,梁啟超先生有精闢的見解:「海上者,能發人進取之雄心……能使起精神曰以勇氣,曰以崇高,此古來瀕海之民,所以比於陸居者活氣較勝,進取較銳」。如從哲學上東漢的王充大膽批判正統的董仲舒「天人感應」謬論;南宋的陳亮、葉適等開創「事功學派」與程朱理學針鋒相對;浙江是中世紀後期批判哲學和啟蒙思想的搖籃,它總是緊貼時代脈搏,從王陽明的心學繼承了先賢們的主體與現實精神,訴諸良知,注重踐履,沖出壓抑人性、束縛思想的泥潭,促進人們突破經學和理學的藩籬。進而誘導了明末清初啟蒙思潮的異軍突起;以黃宗羲為首章學誠殿後的浙東學派承接王學之餘緒,革新士林習氣,一定程度上活躍了學術界;龔自珍在萬馬齊喑的沉寂中發出「九州生氣恃風雷」的吶喊,拉開近代化的序幕。後來更受到洋務思潮、維新思潮、民主共和思潮及新文化運動的「民主」、「科學」精神、馬克思主義的熏陶,成為推進歷史文化前進的動力,章太炎、魯迅堪稱一代宗師。在文學界南宋文壇陸游、李清照、陳亮以表現亡國之恨,渴望收復河山的豪放派詩篇占據主流;封建末世的文藝領域里,呈現明顯的世俗化和自由化傾向,人性的解放左右了創作主流,李漁、洪升等享譽海內;「五四」時期新文學大軍中有魯迅、朱自清、錢玄同、陳望道、徐志摩、張修人等。⑶開放融會精神:由於北方的戰亂、南方相對穩定,加上自然環境優美,使大批北人南遷,包括相當部分的知識分子,王羲之、謝靈運等都是名士,因而極大改變了浙江的社會和文化結構。從秦漢時的「有罪吏民」的流放地,經東晉南朝的開發,隋唐時大運河開通後奮起直追,兩宋達到前所未有的繁榮並保持至今。何況因經商和出仕而足跡遍布大江南北,古有「無紹不成衙」、「無寧不成市」的佳話,「紹興師爺」、「寧波幫」名揚天下,故信息暢通,文化交流頻繁。我省不但容納了中原文化的精華,而且不失時機抓住西學東漸的契機,中西文化在此激烈碰撞,傳教士帶來了西方科技,浙江學者對此表現了極大的熱情,如李之藻、楊庭筠、李善蘭學貫中西,開啟東西文化交流的先河。唐宋以後華僑大量出海謀生,人數位居前列,特別是近代留洋學生熱潮迭起,涌現燦爛的科學群星。顯然浙江文化包含的拿來主義精神是極其難能可貴的 ,例如王充雖然批董但還肯定」仲舒之言道德政治,可嘉美也「,他寫過《問孔》、《刺孟》、《道虛》等可不排斥儒、道、佛的成分;王陽明雖是儒家,卻吸取了佛教、道教的養料等可見一斑,難怪蔡元培先生破天荒地倡導「思想自由,兼容並包」的教育主張。正因為海納百川,博採眾長,才名流雲集,通過更新自我,不斷輸入新鮮的血液,始終煥發無限的生機和活力。⑷求實經世精神,我省許多思想家強調理論上實事求是,行動上經世致用,主張治學務必講實理,求實效,並在實踐中驗證其是非,反對脫離實際的空談,譬如王充在《論衡》中有《實知》、《知實》中提出「實事疾妄」、「事有證驗,以效實然」等命題;陳亮、葉適的「義利雙行」、「以利和義」命題;呂祖謙有「育實材而求用」;王陽明的「知行合一」;黃宗羲的「經世應務」等;章學誠的「史學所以經世,固非空言著述」觀點。浙江先民注重文化為國計民生服務,利用便利的交通條件和豐富的物產,長期從事經商活動,越國大臣范蠡棄官從商,經營有方而富甲天下;唐代有大商人李德鄰、李延赤、張支信和李處人等往返於日本與寧波、溫州之間;興盛一時的永嘉學派和永康學派受浙東繁盛的商品經濟之感染,標新立異地講究功利,認為「既無功利則道義乃無用之虛語耳」;黃宗羲進一步突破了根深蒂固的「重農邑商」傳統觀念,提倡「工商皆本」,反映了江南資本主義萌芽的興起,處處表明浙江人大多擁有頭腦靈活精明,長於思考,善於經營,富於機變的特質。
三興學重教和耕讀傳家的民風之陶冶:古代私塾和書院星羅棋布,宋代就有書院167座,地方學校遍布;清代有496所;近代新學更是開風氣之先,1897年求是書院(浙大前身)由廖壽豐創辦;經亨頤先生組建的春暉中學與南開齊名,名師薈萃;解放前浙大由馬寅初、蘇步青、竺可楨、錢三強、談家楨等主持,已獲得「劍橋第二」的大名;西冷印社籠絡大名鼎鼎的美術大師,師資陣容蔚為可觀。同時勾踐的卧薪嘗膽精神激發後人發憤苦讀,民間期待成龍成風,崇尚知書達理,全家含辛茹苦,學子們也安貧樂道,好學上進,形成「好學篤志,尊師擇友,弦誦之聲,比屋相聞」的濃厚氛圍,故紹興人以讀書求功名盛況空前,以出足智多謀的師爺龐大群體;東陽有「教授鄉」、「博士縣」的桂冠而聞名全國;金華有「小鄒魯」的別名。進而社會各界紛紛慷慨頰囊,集資辦學蔚然成風,包玉剛、邵逸夫等斥資助學功在千秋,正是說明重教傳統世代相傳,在當今發揚光大。還值得一提的是浙江藏書堪稱一絕,建立藏書樓重於儲存金銀珠寶,自晉至清藏書家約400餘 ,有天一閣、文淵閣、嘉業堂等,人們相信書中自有黃金屋。因而在優良文化氣氛的潛移默化下,浙江具備全國首屈一指的人才庫,二十五史中南宋列傳人物佔全國12‰;明朝佔14‰‰;清朝佔19‰,杭州、紹興是盛產狀元,對此梁啟超、丁文江先生都有詳細考證。
四人文旅遊資源之優勢:首先,文物在全國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有全國第一批歷史名城中杭州、紹興、寧波榜上有名;全國重點保護文物六處。其次古跡不計其數,比如六和塔、蘭亭、禹陵等,佛教名剎如靈隱寺、國清寺、天童寺和阿育王寺等;更有河姆渡、良渚、馬家浜古人類遺址。再次園林建築佔一席之地,,杭州為七大古都之一,仍有宋城遺留至今;東陽盧宅、蘭溪諸葛八卦村、武義俞源太極村是研究古老文化的活標本。再次工藝美術特產名聞遐邇,一方面絲綢、茶葉、瓷器、中葯製作工藝精良,如紹興黃酒、金華火腿等自古為皇家貢品,也成為傳統出口產品;另一方面杭州織錦、寧波綉花、東陽木雕、永康五金;青田石刻、浦江剪紙等名不虛傳,能工巧匠層出不窮。另外,浙江人還培植了眾多農副產品,如龍井茶、金華佛手和茉莉、茶花;黃岩柑橘、磐安香菇、浙北湖羊等。最後烹飪技藝精湛,風味獨特,五味調和,成為中國八大菜系之一,杭州、寧波、紹興菜又各有千秋,沈括、李漁、袁枚等都論述了烹調藝術,蘇東坡不愧為美食家 ,「東坡肉」揚名四方,杭州的樓外樓令人留連,飲食文化大有學問。現在亟待對這得天獨厚的資源加以清理、保護,使古老瑰寶重新煥發青春。
五人文與科學和諧發展之同步:只要粗略統計一下浙江人才分類,就顯而易見,不禁發現這不僅出類拔萃、色彩紛呈,而且數量之多、門類之齊、成果之豐實屬罕見,筆者僅以兩宋為例,有哲學家「四明慶歷四先生」和「永嘉元豐九先生」;金華、永嘉、永康學派等,文學家中詞人周邦彥、詩人陸游等,史學家有王應膦,畫家劉松年、夏圭、李嵩等,科學家沈括,發明家畢升,數學家揚輝等。也可以清朝前期為例,思想家有黃宗羲、朱之瑜、龔自珍,詩人朱彝尊、袁枚,戲劇家李漁、洪升,史學家萬斯同、全祖望、章學誠,發明家戴梓,建築家俞皓,水利專家陳潢等。因而近代、現代無論社會科學或自然科學都人才輩出,在全國獨占鰲頭,只有科學與人文的比翼雙飛,才確保了浙江社會經濟和文化的興旺發達。
香港學者金耀基在《中國現代化與知識分子》中有過精闢見解:「中國的現代化所意含的不是消極地對傳統的巨大摧毀,而是積極地去發掘如何使傳統成為獲致當代中國目標的發酵劑,也即如何使傳統成為發生正面的功能」。浙江文化全面輝煌,經久不衰,而且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為迎接科教興國的挑戰,我們有志氣,有能力,不斷開拓進取,對傳統歷史文化進行梳理、、揚棄和抉擇,在這片產生了無數棟梁精英的土地上再創輝煌,為祖國的現代化事業作出更大的貢獻。
參考資料:http://www.teachcn.net/e/print.php?id=5462
江蘇,得名於清際江寧府和蘇州府二府之首字,簡稱「蘇」。是我國開發較早的地區之一。
江蘇在春秋時期,分屬吳、宋等國,戰國時為楚、越、齊國的一部分。秦始皇統一中國以後,分屬九江、會稽等郡。西漢時分屬徐州郡和揚州郡。三國時,蘇南屬吳,蘇北歸魏。唐朝由河南道、淮南道和江南道分管。宋代屬江南東路的一部分。元朝時,蘇北屬河南省,蘇南屬江浙省。明朝,建應天府,直隸南京。清朝初年為江南省的一部分。康熙六年(1667年)分江南省為江蘇、安徽二省,江蘇省轄淮安府、揚州府、徐州府、江寧府、蘇州府、常州府、鎮江府、松江府,其范圍大致與現在相同。省的體制一直延續到民國以後。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新四軍在蘇北建立了抗日民主政府,發動和領導人民進行了偉大的抗日戰爭。1949年4月23日,中國人民解放軍橫渡長江,南京解放。6月2日,江蘇全境解放,分設蘇南、蘇北兩個行政公署和南京市人民政府。1953年1月,兩署一市合並,成立江蘇省人
民 政 府。1955 年2 月 舉 行 的 江 蘇 省 第 一 屆人 民 代 表 大 會 第二
次會議,選出由47名委員組成的江蘇省人民委員會,接替了原有的省人民政府。1966年1月,江蘇省人民委員會中斷。1980年1月,江蘇省人民政府
正式恢復辦公。
江蘇地域和古老的黃河流域一樣,也是中華民族誕生的搖籃之一。從遠古時代起,在江蘇這土地上就有人類勞動、生息、繁衍。考古發現表明,在距今四五十萬年以前,江蘇境內就生活著丹徒「高資猿人」;在距今四萬至一萬年前,「泗洪下草灣人」、「丹徒人」、「溧水人」、「宜興人」等遠古居民,足跡遍及大江南北的許多地方。距今六七千年前,北自淮河流域,南至太湖的廣大區域,分布著許多原始的氏族部落。從淮安青蓮崗文化遺址中發現的炭化小米,吳縣草鞋山文化跨越中發現的炭化秈稻、粳稻、大米、野生葛纖維織成的羅紋葛布線片以及「桿欄式」房屋建築遺存,崑山千墩、吳縣張陵山文化遺址出土的大批史前玉器琮璧文化來看,江蘇境內古人類創造的文化位居當時其他地區的前列。
江蘇是經濟比較發達的地區之一。春秋時期,吳、青銅器的冶煉和鍛造,已聞名遐邇。吳王夫差特辟冶城於今南京朝天宮鑄造寶劍。西漢時,蘇北已開始牛耕。三國以後,南京曾為六朝古都,吳、東晉、宋、章、梁、陳皆建都於此,成為南方的經濟文化重心。隋唐以後,全國經濟重心逐步南移,「天下大計,仰於東南」,「賦之所出,江淮居多」。大運河的開鑿,淮北鹽場的建灘,繁華的揚州城應時而起,成為東南財賦、漕運、鹽鐵轉運的中心。唐、宋時期,「蘇常熟,天下足」,江蘇經濟在全
國舉足輕重。宋、元之間,松江府的勞動婦女黃道婆,從海南島學來的種植木棉和紡紗織布的技術,在蘇州、松江一帶廣為傳播,促進了蘇南地區手工業經濟的繁榮和發展。
明代中葉以後,蘇州、松江、南京等地,是我國資本主義萌芽的必祥地之一,在這些地區產生了「機戶出資,機工出力」的新型階級關系。當時的蘇州是絲織業、棉織業、染坊、踹坊的中心。鴉片戰爭後,外貿中心自廣州移至上海,刺激了長江三角洲地區資本主義工業的產生和發展。十九世紀末葉,繅絲、紡織、麵粉、採煤等近代工業,在無錫、
南通、 蘇州、 徐州等地陸地興起。
與經濟繁榮相適應,江蘇又是文化發達的省區之一,歷史上素享「人文薈萃」之佳譽。在江蘇這塊土地上,哺育過象華佗、葛洪、陶弘景、祖沖之、沈括、黃道婆、徐光啟、五錫闡那樣的傑出的科學家、技術家、發明家;產生過象顧愷之、米芾、米友仁、倪瓚、唐寅、祝允明及以鄭板橋為代表的「揚州八怪」和以龔賢為代表的「金陵入家」那樣的著名的書畫大家;《七發》的作者枚乘、「建安七子」之一的陳琳、《昭明文選》的主編者蕭統、南宋的大詩人范成大、《水滸》的作者施耐庵、《西遊
記》的作者吳承恩、《三言》的編輯者馮夢龍,這批大文豪的幫鄉都是江蘇;著名的地理學家顧祖禹、徐霞客,分別是無錫人和江陰人;江蘇還出現過知名的史學家劉知幾、趙翼,負有盛名的間韻訓詁家王念孫、王引之、錢大昕等;著作宏富的愛國學者顧炎武是崑山人。南京人鄧廷楨,在兩廣總督任上曾與林則徐一起,整頓海防,查禁鴉片,嚴厲打擊來犯之敵;民族關天培,任廣東水師提督時,支持林則徐禁煙,在穿鼻海的海戰中重創
英 侵 略 軍, 又 在 虎 門 戰 役 中 與 英 軍 浴 血 奮 戰, 直 至 為 國捐 軀。
現代史上,著名數學家華羅庚,物理學家周培源,橋梁專家茅以升,散文家朱自清,詩人柳亞子,著名畫家徐悲鴻等都是江蘇歷史上的傑出人物。
江蘇是富於光榮革命傳統的地區之一。在這里,曾有無數志士仁人、民族英雄、革命烈士、進步思想家譜寫了中華民族可歌可泣的不朽詩篇。在現代史上,出現了無產階級革命家周恩來;中國共產黨早期領導人張太雷、瞿秋白、惲代英。南京是辛亥革命臨時政論所在地,孫中山先生曾在這里宣誓就任臨時大總統。在國民黨統治時期,中國共產黨人和大批革命志士在江蘇大地上進行過預期卓絕的斗爭,南京雨花台下灑遍了他們的鮮血。抗日戰爭時期,江蘇成為新四軍的抗日根據地,皖南事變後,新四軍部重建於鹽城,陳毅同志任代理軍長,劉少奇同志擔任華中局書記兼任政治委員。
解放戰爭時期,我黨領導的人民軍隊在江蘇境內取得了著名的黃橋之戰、蘇中戰役、宿北大戰的勝利。在1948年聞名中外的淮海戰役之後,1949年4月,中國
人民解放軍「百萬雄師過大江」,南京解放,江蘇新生。
http://www.zhongguook.com/public/web/lywh/lyls/2003-10/1065690926.html
❹ 浙江的歷史
早在5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浙江就有原始人類"建德人"活動;境內已發現新石器時代遺址100多處,有10000-1300年代上山文化、距今8000年的跨湖橋文化、距今7000年的河姆渡文化、距今6000年的馬家浜文化和距今5000年的良渚文化。春秋時浙江分屬吳、越兩國。秦朝在浙江設會稽郡。三國時富陽人孫權建立吳國。唐朝時浙江先後屬江南東道、兩浙道,漸成省級建制的雛形。五代十國時臨安人錢鏐建立吳越國。元代時浙江屬江浙行中書省。明初改元制為浙江承宣布政使司,轄11府、l州、75縣,省界區域基本定型。清康熙初年改為浙江省,建制至此確定。
「浙江」是錢塘江的古稱,意為曲折的江水。唐代時,分江南東道設立兩浙道,是為「浙」字第一次成為地方政府的名稱,「浙江」之名由錢塘江流域,延伸至北起長江,南至平陽,西倚茅山、天目山,東濱大海,囊括太湖、錢塘江、甬江、靈江、甌江、飛雲江、鰲江等幾大流域的共同的政治和文化地理名稱。
這一區域在春秋戰國以前為越人聚居地,也是越國的本部,又曾被吳國佔領,後又成為楚國的一部分。秦統一中國後,即在這里設立會稽郡,屬揚州。三國時屬於東吳,兩晉南北朝時期屬於南朝。唐宋之際又相繼為兩浙道、吳越國和兩浙路的轄區,因吳越國內設13個州級行政區,故並稱「兩浙十三州」。吳越國主要范圍均為今天的浙江全境,以及上海市和福建省北部的建甌、寧德、壽光,江蘇省南部的蘇州、無錫、常州等地。即為今天吳越文化和吳語的占據主導的區域。
明朝初年,設置「浙江布政使司」(初期不含太湖地區的湖州府、嘉興府),治杭州,而一些靠近福建的地區以蒼南金鄉為界,劃入福建行省。自此大致形成了延續至今的浙江省轄區域。
❺ 紹興縣非物質文化遺產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大禹祭典(民 俗)、紹興黃酒釀制技藝(傳統手工技藝)、紹興蓮花落(曲 藝)、紹興平湖調(曲 藝)。
第一批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一、民間表演藝術類(36項)
(一)民間戲曲(10項)
新昌調腔 新昌縣
松陽高腔 松陽縣
西安高腔 衢州市 金華市
寧海平調 寧海縣
永嘉昆劇 永嘉縣
浦江亂彈 金華市
海寧皮影戲 海寧市
台州亂彈 台州市
淳安三腳戲 淳安縣
杭劇 杭州市
(二)民間曲藝(10項)
四明南詞 寧波市
寧波走書 寧波市
杭州小熱昏 杭州市
溫州鼓詞 瑞安市
紹興蓮花落 紹興縣
紹興平湖調 紹興市
金華道情 金華市
平湖鈸子書 平湖市
蘭溪攤簧 蘭溪市
臨海詞調 臨海市
(三)民間舞蹈(9項)
奉化布龍 奉化市
長興百葉龍 長興縣
青田魚燈 青田縣
十八蝴蝶 永康市
海鹽滾燈 海鹽縣
淳安竹馬 淳安縣
浦江板凳龍 浦江縣
浦江迎會 浦江縣
跳蚤會 舟山市定海區
(四)民間音樂(7項)
江南絲竹 杭州市
畲族民歌 景寧縣
嘉善田歌 嘉善縣
舟山漁民號子 舟山市
舟山鑼鼓 舟山市
嵊州吹打 嵊州市
奉化吹打 奉化市
二、民間造型藝術(23項)
樂清黃楊木雕 樂清市
東陽木雕 東陽市
青田石雕 青田縣
龍泉青瓷 龍泉市
越窯青瓷 慈溪市 杭州市
龍泉寶劍 龍泉市
寧波朱金木雕 寧波市
寧波骨木鑲嵌 寧波市
都錦生織錦 杭州市
西湖綢傘 杭州市
硤石彩燈 海寧市
王星記扇 杭州市 紹興縣
樂清細紋刻紙 樂清市
浦江剪紙 浦江縣
蕭山花邊 杭州市蕭山區
蒼南夾纈 蒼南縣
桐鄉藍印花布 桐鄉市
甌塑 溫州市
甌綉 溫州市
黃岩翻簧竹雕 黃岩區
東陽竹編 東陽市
嵊州竹編 嵊州市
浦江麥稈貼 浦江縣
三、民俗風情類(5項)
南宗祭孔 衢州市
景寧畲族祭祀儀式 景寧縣
海鹽騷子 海鹽縣
煉火 磐安縣
掃蠶花地 德清縣
第二批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一、民間文學(共23項)
序號 項目名稱 申報地區
1白蛇傳傳說杭州市 2梁祝傳說寧波市、杭州市、上虞市3 西施傳說諸暨市 4濟公傳說天台縣 5楊乃武與小白菜傳說杭州市餘杭區 6張閣老傳說溫州市龍灣區 7高機與吳三春傳說蒼南縣 8防風神話傳說德清縣 9黃大仙傳說金華市 10寒山拾得傳說天台縣 11爛柯山傳說衢州市 12觀音傳說舟山市 13劉伯溫傳說文成縣、青田縣 14徐福東渡傳說象山縣、慈溪市、岱山縣 15錢王傳說臨安市 16西湖民間故事杭州市 17徐文長故事紹興市 18紹興師爺故事紹興縣 19朱三與劉二姐長篇敘事民歌富陽市 20越歌紹興市 21畲族敘事歌松陽縣 22三字經寧波市鄞州區 23平陽賣技平陽縣
二、民間音樂(共11項)
24浙派古琴藝術杭州市 25樓塔細十番杭州市蕭山區 26畲族民歌建德市 27鼓亭鑼鼓富陽市 28山歌(金華山歌、仙居山歌、江山廿八都山歌)金華市、仙居縣、江山市 29吹打(洞頭龍頭龍尾、平陽吹打、蒼南吹打、上虞吹打、磐安吹打)洞頭縣、平陽縣、蒼南縣、上虞市、磐安縣 30平湖派琵琶藝術平湖市 31塘工號子海鹽縣 32縉雲絲竹鑼鼓縉雲縣 33遂昌崑曲十番遂昌縣 34竹溪鑼鼓松陽縣
三、民間舞蹈(共28項)
35黃沙獅子臨海市 36餘杭滾燈杭州市餘杭區 37鸕鳥鰲魚燈杭州市餘杭區 38神獸花燈臨安市 39嚴州蝦燈建德市 40跳仙鶴富陽市 41拼字龍燈溫州市龍灣區 2貝殼舞洞頭縣 43定位永嘉縣 44藤牌舞瑞安市 45餘姚犴舞餘姚市 46平湖九彩龍平湖市 47上舍化龍燈安吉縣 48跳魁星金華市 49九獅圖永康市、仙居縣 50武義花燈花轎武義縣 51板龍(嶺口亭閣花燈、許宅花燈、大田板龍、全旺板龍、花橋龍燈、楊家板龍)磐安縣、東陽市、臨海市、衢州市衢江區、三門縣 52斷頭龍蘭溪市、江山市 53大奏鼓溫嶺市 54仙居鯉魚跳龍門仙居縣 55上盤花鼓臨海市 56江山手獅江山市 57硬頭獅子龍游縣 58貔貅龍游縣 59草龍開化縣、淳安縣 60鋼叉舞常山縣、縉雲縣 61浦江滾地龍浦江縣 62林城獅舞長興縣
四、傳統戲劇(共23項)
63崑曲浙江省 64越劇浙江省 65泰順葯發木偶戲泰順縣 66溫州南戲溫州市 67紹興目連戲紹興市越城區、新昌縣、嵊州市 8平陽木偶戲平陽縣 69侯陽高腔東陽市 70醒感戲永康市 71啞目連上虞市、杭州市西湖區 72單檔布袋戲平陽縣、蒼南縣 73紹劇紹興市 74甌劇溫州市 75甬劇寧波市 76姚劇餘姚市 77湖劇湖州市 78婺劇金華市 79諸暨西路亂彈諸暨市 80泰順木偶戲泰順縣 81武義崑曲武義縣 82茶燈戲(唱燈)遂昌縣、衢州市衢江區、慶元縣 83菇民戲慶元縣、景寧縣 84婺劇變臉、耍牙江山市 85大石車燈戲臨海市
五、曲藝(共17項)
86武林調杭州市 87杭州攤簧杭州市 88杭州評詞杭州市 89杭州評話杭州市 90獨腳戲杭州市 91溫州蓮花溫州市鹿城區、永嘉縣 92嘭嘭咚(漁鼓)蒼南縣、平陽縣 93寧波走書(蛟川走書、翁洲走書)寧波市鎮海區、舟山市 94唱新聞寧波市北侖區、象山縣、奉化市 95紹興宣卷紹興縣 96紹興詞調紹興市 97紹興鸚哥戲紹興市 98三跳湖州市、桐鄉市 99湖州琴書湖州市 100金華道情義烏市 101路橋蓮花台州市路橋區 102江山坐唱班江山市
六、雜技與競技(共9項)
103五常十八般武藝杭州市餘杭區 104翻九樓杭州市蕭山區、東陽市 105調吊紹興市 106迎大旗磐安縣 107問凳景寧縣 108十八羅漢仙居縣 109羅漢班義烏市 110瑤山鞦韆淳安縣 111後宅高蹺義烏市
七、民間美術(共計27項)
112金石篆刻杭州市西泠印社 113仙居花燈仙居縣 114剪紙(縉雲剪紙、臨海剪紙、桐廬剪紙)縉雲縣、臨海市、桐廬縣 115西興竹編燈籠杭州市濱江區 116昌化雞血石雕臨安市 117彩石鑲嵌溫州市鹿城區、甌海區、仙居縣 118玻璃銀光刻溫州市龍灣區 119十字花邊綉溫州市鹿城區 120台州刺綉台州市椒江區 121臨海泥塑臨海市 122嵊州泥塑嵊州市 123米塑溫州市鹿城區 124綢塑溫州市鹿城區 125竹絲鑲嵌溫州市鹿城區 126貝雕洞頭縣 127平陽太平鈿剪紙平陽縣 128礬塑蒼南縣 129樂清龍檔樂清縣 130象山竹根雕象山縣 131紹興花雕製作工藝紹興市 132根雕(嵊州根雕、開化根雕、縉雲根雕)嵊州市、開化縣、縉雲縣 133嘉興灶畫藝術嘉興市 134手工彩色拷花桐鄉市 135糧食砌蘭溪市 136郭宅大蠟燭東陽市 137石窗藝術(三門石窗藝術、仙居石窗藝術)三門縣、仙居縣 138里商仁燈淳安縣
八、傳統手工技藝(共48項)
139張小泉剪刀鍛制技藝杭州市 140天台山乾漆夾薴髹飾技藝天台縣 141紹興黃酒釀制技藝紹興市 142竹紙製作技藝富陽市 143金華酒釀造技藝金華市 144嚴東關五加皮釀酒技藝建德市 145西湖龍井茶採摘和製作技藝杭州市西湖區 146婺州舉岩茶傳統製作技藝金華市 147邵永豐麻餅製作技藝衢州市 148木車牛力絞糖製作技藝義烏市 149金華火腿傳統製作工藝金華市 150杭幫菜烹飪技藝杭州市 151象山曬鹽技藝象山縣 152湖筆製作技藝湖州市 153杭羅織造技藝杭州市 154瑞安木活字印刷術瑞安市 155杭州雕版印刷術杭州市西湖區 156餘杭清水絲綿製作技藝杭州市餘杭區 157餘杭紙傘製作技藝杭州市餘杭區 158杭州銅雕工藝杭州市 159南宋官窯瓷製作技藝杭州市蕭山區 160八都麻綉工藝淳安縣 161杭州金銀飾藝杭州市 162澤雅屏紙製作技藝溫州市甌海區 163平陽頭發吊燈製作技藝平陽縣 164平陽牛筋琴製作技藝平陽縣 165編梁木拱橋營造技藝泰順縣、慶元縣 166首飾龍製作技藝樂清市 167寧波金銀彩綉工藝寧波市鄞州區 168綵船製作技藝寧波市鄞州區 169紅幫裁縫技藝寧波市鄞州區、奉化市 170寧波泥金彩漆寧海縣 171紹興石橋營造技藝紹興市 172剔墨紗燈桐鄉市 173湖州羽毛扇製作技藝湖州市 174雙林綾絹織造技藝湖州市南潯區 175婺州窯傳統燒制技藝金華市 176越窯青瓷燒制技藝上虞市 177黃澤戲劇服裝製作技藝嵊州市 178永康錫藝永康市 179藍花布印染技藝仙居縣 180梘橋鼓製作技藝臨海市 181舟山木船建造工藝舟山市普陀區 182漁用繩索結編織技藝嵊泗縣 183黑陶燒制技藝遂昌縣 184畲族綵帶編織技藝景寧縣 185疑難光度鏡片傳統加工技藝杭州市 186台州玻璃雕刻技藝台州市椒江區、天台縣
九、傳統醫葯(共4項)
187胡慶余堂中葯文化杭州市 188張同泰道地葯材文化杭州市 189方回春堂傳統膏方製作工藝杭州市 190畲族醫葯麗水市
十、民俗(共35項)
191大禹祭典紹興市 192祝福(紹興祝福、西興祝福)紹興市、杭州市濱江區 193花朝節杭州市拱墅區 194半山泥貓習俗杭州市拱墅區 195龍舟勝會杭州市西湖區、餘杭區 196杭州運河船民習俗杭州市餘杭區 197九姓漁民婚俗建德市 198吳山廟會杭州市 199七月十五湯和節溫州市龍灣區 200蒲城拔五更蒼南縣 201攔街福溫州市鹿城區 202祭海象山縣、岱山縣 203十里紅妝習俗寧海縣 204紹興水鄉社戲紹興市 205紹興舜王廟會紹興縣 206嘉興南湖荷花燈會嘉興市 207網船會嘉興市秀洲區 208含山軋蠶花湖州市南潯區、桐鄉市 209新市蠶花廟會德清縣 210防風氏祭典德清縣 211金華鬥牛金華市 212方岩廟會永康市 213畲族三月三景寧縣、武義縣 214迎大蠟燭武義縣 215趕茶場磐安縣 216諸葛後裔祭祖蘭溪市 217九華梧桐祖殿立春祭祀衢州市柯城區 218楊炯出巡衢州市衢江區 219畲族婚俗景寧縣 220道惠夫人會松陽縣 221菇神廟會慶元縣 222高梘古亭台閣三門縣 223海游六獸三門縣 224軒轅氏祭典縉雲縣 225紹興烏氈帽紹興市
❻ 浦江剪紙的介紹
浦江剪紙是浙江省漢族傳統手工藝品,1明清時已在農村廣泛流傳,現在尚能見到一回些清末民答初的作品,更早的作品已無可考。浦江剪紙風格秀麗,裝飾性強,並極具想像力;題材廣泛,以花鳥動物和戲劇人物居多。花鳥動物多以祈求吉祥如意、多子多福、榮祿富貴為主題。所剪動物如貓、獅子、松鼠葡萄等,極具神態,外形十分概括,身上多用工緻的細毛加強動態和韻律感的表現,逗人喜愛。浦江剪紙尤以戲曲窗花為最佳,多數作品有著規整的外框。2008年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項目名錄。
❼ 畢人需要獨一無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論文
一)民間戲曲:新昌調腔(新昌縣)、松陽高腔(松陽縣)、西安高腔(衢州市金華市)、寧海平調(寧海縣)、永嘉昆劇(永嘉縣)、浦江亂彈(金華市)、海寧皮影戲(海寧市)、台州亂彈(台州市)、淳安三腳戲(淳安縣)、杭劇(杭州市);
(二)民間曲藝:四明南詞(寧波市)、寧波走書(寧波市)、杭州小熱昏(杭州市)、溫州鼓詞(瑞安市)、紹興蓮花落(紹興縣)、紹興平湖調(紹興市)、金華道情(金華市)、平湖鈸子書(平湖市)、蘭溪攤簧(蘭溪市)、臨海詞調(臨海市);
(三)民間舞蹈:奉化布龍(奉化市)、長興百葉龍(長興縣)、青田魚燈(青田縣)、十八蝴蝶(永康市)、海鹽滾燈(海鹽縣)、淳安竹馬(淳安縣)、浦江板凳龍(浦江縣)、浦江迎會(浦江縣)、跳蚤會(定海區);
(四)民間音樂:江南絲竹(杭州市)、畲族民歌(景寧縣)、嘉善田歌(嘉善縣)、舟山漁民號子(舟山市)、舟山鑼鼓(舟山市)、嵊州吹打(嵊州市)、奉化吹打(奉化市)。
二、民間造型藝術類(23個)
樂清黃楊木雕(樂清市)、東陽木雕(東陽市)、青田石雕(青田縣)、龍泉青瓷(龍泉市)、越窯青瓷(慈溪市杭州市)、龍泉寶劍(龍泉市)、寧波朱金木雕(寧波市)、寧波骨木鑲嵌(寧波市)、都錦生織錦(杭州市)、西湖綢傘(杭州市)、硤石燈彩(海寧市)、王星記扇(杭州市紹興縣)、樂清細紋刻紙(樂清市)、浦江剪紙(浦江縣)、蕭山花邊(蕭山區)、蒼南夾纈(蒼南縣)、桐鄉藍印花布(桐鄉市)、甌塑(溫州市)、甌綉(溫州市)、黃岩翻簧竹雕(黃岩區)、東陽竹編(東陽市)、嵊州竹編(嵊州市)、浦江麥桿貼(浦江縣)。
三、民俗風情類(5個)南宗祭孔(衢州市)、景寧畲族祭祀儀式(景寧縣)、海鹽騷子(海鹽縣)、煉火(磐安縣)、掃蠶花地(德清縣)。
2008-7-18 23:26 回復 莫邪干將 笤水清影 38位粉絲 2樓第二批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通過近幾年來堅持不懈的努力,我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領域結出了豐碩的成果,2005年,在全國率先公布首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6年,列入首批國JIa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項目數量位居全國第一。2007年,省zf又公布了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共計10大類225項。
一、民間文學(共計23項)
序號 項目名稱 申報地區
1 白蛇傳傳說 杭州市
2 梁祝傳說 寧波市、杭州市、上虞市
3 西施傳說 諸暨市
4 濟公傳說 天台縣
5 楊乃武與小白菜傳說 杭州市餘杭區
6 張閣老傳說 溫州市龍灣區
7 高機與吳三春傳說 蒼南縣
8 防風神話傳說 德清縣
9 黃大仙傳說 金華市
10 寒山拾得傳說 天台縣
11 爛柯山傳說 衢州市
12 觀音傳說 舟山市
13 劉伯溫傳說 文成縣、青田縣
14 徐福東渡傳說 象山縣、慈溪市、岱山縣
15 錢王傳說 臨安市
16 西湖民間故事 杭州市
17 徐文長故事 紹興市
18 紹興師爺故事 紹興縣
19 朱三與劉二姐長篇敘事民歌 富陽市
20 越歌 紹興市
21 畲族敘事歌 松陽縣
22 三字經 寧波市鄞州區
23 平陽賣技 平陽縣
二、民間音樂(共計11項)
序號 項目名稱 申報地區
24 浙派古琴藝術 杭州市
25 樓塔細十番 杭州市蕭山區
26 畲族民歌 建德市
27 鼓亭鑼鼓 富陽市
28 山歌(金華山歌、仙居山歌、江山廿八都山歌)
金華市、仙居縣、江山市
29 吹打(洞頭龍頭龍尾、 洞頭縣、
平陽吹打、蒼南吹打、 平陽縣、蒼南縣、
上虞吹打、磐安吹打) 上虞市、磐安縣
30 平湖派琵琶藝術 平湖市
31 塘工號子 海鹽縣
32 縉雲絲竹鑼鼓 縉雲縣
33 遂昌崑曲十番 遂昌縣
34 竹溪鑼鼓 松陽縣
2008-7-18 23:27 回復 莫邪干將 笤水清影 38位粉絲 3樓三、民間舞蹈(共計28項)
序號 項目名稱 申報地區
35 黃沙獅子 臨海市
36 餘杭滾燈 杭州市餘杭區
37 鸕鳥鰲魚燈 杭州市餘杭區
38 神獸花燈 臨安市
39 嚴州蝦燈 建德市
40 跳仙鶴 富陽市
41 拼字龍燈 溫州市龍灣區
42 貝殼舞 洞頭縣
43 定位 永嘉縣
44 藤牌舞 瑞安市
45 餘姚犴舞 餘姚市
46 平湖九彩龍 平湖市
47 上舍化龍燈 安吉縣
48 跳魁星 金華市
49 九獅圖 永康市、仙居縣
50 武義花燈花轎 武義縣
51 板龍(嶺口亭閣花燈、 磐安縣、東陽市、
許宅花燈、大田板龍、 臨海市、衢州市衢江區、
全旺板龍、花橋龍燈、 三門縣 楊家板龍)
52 斷頭龍 蘭溪市、江山市
53 大奏鼓 溫嶺市
54 仙居鯉魚跳龍門 仙居縣
55 上盤花鼓 臨海市
56 江山手獅 江山市
57 硬頭獅子 龍游縣
58 貔貅 龍游縣
59 草龍 開化縣、淳安縣
60 鋼叉舞 常山縣、縉雲縣
61 浦江滾地龍 浦江縣
62 林城獅舞 長興縣
四、傳統戲劇(共計23項)
序號 項目名稱 申報地區
63 崑曲 浙江省
64 越劇 浙江省
65 泰順葯發木偶戲 泰順縣
66 溫州南戲 溫州市
67 紹興目連戲 紹興市越城區、新昌縣、嵊州市
68 平陽木偶戲 平陽縣
69 侯陽高腔 東陽市
70 醒感戲 永康市
71 啞目連 上虞市、杭州市西湖區
72 單檔布袋戲 平陽縣、蒼南縣
73 紹劇 紹興市
74 甌劇 溫州市
75 甬劇 寧波市
76 姚劇 餘姚市
77 湖劇 湖州市
78 婺劇 金華市
79 諸暨西路亂彈 諸暨市
80 泰順木偶戲 泰順縣
81 武義崑曲 武義縣
82 茶燈戲(唱燈) 遂昌縣、衢州市衢江區、慶元縣
83 菇民戲 慶元縣、景寧縣
84 婺劇變臉、耍牙 江山市
85 大石車燈戲 臨海市
2008-7-18 23:28 回復 莫邪干將 笤水清影 38位粉絲 4樓五、曲藝(共計17項)
序號 項目名稱 申報地區
86 武林調 杭州市
87 杭州攤簧 杭州市
88 杭州評詞 杭州市
89 杭州評話 杭州市
90 獨腳戲 杭州市
91 溫州蓮花 溫州市鹿城區、永嘉縣
92 嘭嘭咚(漁鼓) 蒼南縣、平陽縣
93 寧波走書(蛟川走書、翁洲走書)
寧波市鎮海區、舟山市
94 唱新聞 寧波市北侖區、象山縣、奉化市
95 紹興宣卷 紹興縣
96 紹興詞調 紹興市
97 紹興鸚哥戲 紹興市
98 三跳 湖州市、桐鄉市
99 湖州琴書 湖州市
100 金華道情 義烏市
101 路橋蓮花 台州市路橋區
102 江山坐唱班 江山市
六、雜技與競技(共計9項)
序號項目名稱 申報地區
103 五常十八般武藝 杭州市餘杭區
104 翻九樓 杭州市蕭山區、東陽市
105 調吊 紹興市
106 迎大旗 磐安縣
107 問凳 景寧縣
108 十八羅漢 仙居縣
109 羅漢班 義烏市
110 瑤山鞦韆 淳安縣
111 後宅高蹺 義烏市
2008-7-18 23:28 回復 221.12.6.*5樓第一批非遺目錄——新昌調腔
http://www.godpp.gov.cn/wmzh/2007-07/13/content_11072687.htm
2008-7-18 23:29 回復 莫邪干將 笤水清影 38位粉絲 6樓七、民間美術(共計27項)
序號項目名稱 申報地區
112 金石篆刻 杭州市西泠印社
113 仙居花燈 仙居縣
114 剪紙(縉雲剪紙、臨海剪紙、桐廬剪紙)縉雲縣、臨海市、桐廬縣
115 西興竹編燈籠 杭州市濱江區
116 昌化雞血石雕 臨安市
117 彩石鑲嵌 溫州市鹿城區、甌海區、仙居縣
118 玻璃銀光刻 溫州市龍灣區
119 十字花邊綉 溫州市鹿城區
120 台州刺綉 台州市椒江區
121 臨海泥塑 臨海市
122 嵊州泥塑 嵊州市
123 米塑 溫州市鹿城區
124 綢塑 溫州市鹿城區
125 竹絲鑲嵌 溫州市鹿城區
126 貝雕 洞頭縣
127 平陽太平鈿剪紙 平陽縣
128 礬塑 蒼南縣
129 樂清龍檔 樂清縣
130 象山竹根雕 象山縣
131 紹興花雕製作工藝 紹興市
132 根雕(嵊州根雕、開化根雕、縉雲根雕) 嵊州市、開化縣、縉雲縣
133 嘉興灶畫藝術 嘉興市
134 手工彩色拷花 桐鄉市
135 糧食砌 蘭溪市
136 郭宅大蠟燭 東陽市
137 石窗藝術(三門石窗藝術、仙居石窗藝術) 三門縣、仙居縣
138 里商仁燈 淳安縣
八、傳統手工技藝(共計48項)
序號 項目名稱 申報地區
139 張小泉剪刀鍛制技藝 杭州市
140 天台山乾漆夾薴髹飾技藝 天台縣
141 紹興黃酒釀制技藝 紹興市
142 竹紙製作技藝 富陽市
143 金華酒釀造技藝 金華市
144 嚴東關五加皮釀酒技藝 建德市
145 西湖龍井茶採摘和製作技藝杭州市西湖區
146 婺州舉岩茶傳統製作技藝 金華市
147 邵永豐麻餅製作技藝 衢州市
148 木車牛力絞糖製作技藝 義烏市
149 金華火腿傳統製作工藝 金華市
150 杭幫菜烹飪技藝 杭州市
151 象山曬鹽技藝 象山縣
152 湖筆製作技藝 湖州市
153 杭羅織造技藝 杭州市
154 瑞安木活字印刷術 瑞安市
155 杭州雕版印刷術 杭州市西湖區
156 餘杭清水絲綿製作技藝 杭州市餘杭區
157 餘杭紙傘製作技藝 杭州市餘杭區
158 杭州銅雕工藝 杭州市
159 南宋官窯瓷製作技藝 杭州市蕭山區
160 八都麻綉工藝 淳安縣
161 杭州金銀飾藝 杭州市
162 澤雅屏紙製作技藝 溫州市甌海區
163 平陽頭發吊燈製作技藝 平陽縣
164 平陽牛筋琴製作技藝 平陽縣
165 編梁木拱橋營造技藝 泰順縣、慶元縣
166 首飾龍製作技藝 樂清市
167 寧波金銀彩綉工藝 寧波市鄞州區
168 綵船製作技藝 寧波市鄞州區
169 紅幫裁縫技藝 寧波市鄞州區、奉化市
170 寧波泥金彩漆 寧海縣
171 紹興石橋營造技藝 紹興市
172 剔墨紗燈 桐鄉市
173 湖州羽毛扇製作技藝 湖州市
174 雙林綾絹織造技藝 湖州市南潯區
175 婺州窯傳統燒制技藝 金華市
176 越窯青瓷燒制技藝 上虞市
177 黃澤戲劇服裝製作技藝 嵊州市
178 永康錫藝 永康市
179 藍花布印染技藝 仙居縣
180 梘橋鼓製作技藝 臨海市
181 舟山木船建造工藝 舟山市普陀區
182 漁用繩索結編織技藝 嵊泗縣
183 黑陶燒制技藝 遂昌縣
184 畲族綵帶編織技藝 景寧縣
185 疑難光度鏡片傳統加工技藝 杭州市
186 台州玻璃雕刻技藝 台州市椒江區、天台縣
九、傳統醫葯(共計4項)
序號 項目名稱 申報地區
187 胡慶余堂中葯文化 杭州市
188 張同泰道地葯材文化 杭州市
189 方回春堂傳統膏方製作工藝 杭州市
190 畲族醫葯 麗水市
2008-7-18 23:29 回復 莫邪干將 笤水清影 38位粉絲 7樓十、民俗(共計35項)
序號 項目名稱 申報地區
191 大禹祭典 紹興市
192 祝福(紹興祝福、西興祝福) 紹興市、杭州市濱江區
193 花朝節 杭州市拱墅區
194 半山泥貓習俗 杭州市拱墅區
195 龍舟勝會 杭州市西湖區、餘杭區
196 杭州運河船民習俗 杭州市餘杭區
197 九姓漁民婚俗 建德市
198 吳山廟會 杭州市
199 七月十五湯和節 溫州市龍灣區
200 蒲城拔五更 蒼南縣
201 攔街福 溫州市鹿城區
202 祭海 象山縣、岱山縣
203 十里紅妝習俗 寧海縣
204 紹興水鄉社戲 紹興市
205 紹興舜王廟會 紹興縣
206 嘉興南湖荷花燈會 嘉興市
207 網船會 嘉興市秀洲區
208 含山軋蠶花 湖州市南潯區、桐鄉市
209 新市蠶花廟會 德清縣
210 防風氏祭典 德清縣
211 金華鬥牛 金華市
212 方岩廟會 永康市
213 畲族三月三 景寧縣、武義縣
214 迎大蠟燭 武義縣
215 趕茶場 磐安縣
216 諸葛後裔祭祖 蘭溪市
217 九華梧桐祖殿立春祭祀 衢州市柯城區
218 楊炯出巡 衢州市衢江區
219 畲族婚俗 景寧縣
220 道惠夫人會 松陽縣
221 菇神廟會 慶元縣
222 高梘古亭台閣 三門縣
223 海游六獸 三門縣
224 軒轅氏祭典 縉雲縣
225 紹興烏氈帽 紹興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