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端午節喝雄黃酒的來歷對人體有無害
http://www.ybxmf.com/bbs/dispbbs.asp?boardid=88&id=2788&page=1
......
「五月五,是端陽。門插艾,香滿堂。吃粽子,灑白糖。龍船下水喜洋洋。」這首流傳了數千年的民謠便是對端午習俗的總結。不過在端午的這一天,除了吃粽子、賽龍船外,我國民間還有飲雄黃酒、懸艾草、簪菖蒲、掛鍾馗、戴香包等多為祛邪健身習俗。
戴香包,各地都有。每逢端午節,尤其是婦女和兒童,都佩戴香包。追溯香包的起源,早在先秦時代,女子用五線製成的飾物戴在頭上,到了南北朝時期,就發展為香袋,到了唐代,出現了裝有香料的香球。香包的主要原料是雄黃、艾葉、熏草等,其作用在古代被神化了,《封神榜》中的小哪吒的紅兜肚,有斗邪必勝的效果。人們熟悉《白蛇傳》的白娘子,就是因為經不起許仙的勸誘,喝了雄黃酒才顯露了原形的。其實早在《抱朴子·登涉》中就有記載:「黃帝欲登園丘,其地多大蛇,廣成子教之佩戴雄黃、其蛇皆去。」後,這個記載被美國人W·愛伯哈德拿去,在他編撰的《中國文化象徵詞典》中,就這段記載作了如下說明:「黃帝部族發生了大瘟疫,聽說廣成子醫道高明,派人前去討教醫治瘟疫的辦法,廣成子用雄黃裝包,讓他倆戴在身,結果病治好了。」這一說法倒也有科學的道理。在遠古時代,廣成子其人既是巫師又是醫生,可見香包在我國遠古時代就有了。
端午時節及節後,氣候炎熱,蠅蟲飛動,毒氣上升,疫病萌發。古人認為人是吃五穀雜糧生百病的,而病從口入,多為邪雜之氣,經口鼻吸入。人們在長期同各種病魔斗爭過程中,發現飲雄黃酒、佩戴香包能驅邪解毒,自有它的醫理。要說香包先說雄黃和雄黃酒。雄黃許多地方都盛產,人們在不斷的實踐過程中用雄黃釀成雄黃酒,《清嘉錄》記載:「研雄黃末,屑蒲根,和酒飲之,謂之雄黃酒。」即在酒里加上雄黃。雄黃,橘紅色,可入葯解病毒。雄黃酒是端午節的美酒。舊時建寧幾乎家家釀雄黃酒,但多為男人飲,有些會喝酒的女人也飲些,小孩不能喝,大人就用手蘸酒在小孩面龐耳鼻手心足心塗沫一番。後來人們就在雄黃里加入艾葉、熏草等原料製成香包供婦女和兒童佩戴。
香包以葯物之味,經口鼻吸入,使經脈大通,祛邪扶正,以達到祛病強身之功效。況雄黃、艾葉、熏草都揮發一種奇異的香味,而蛇蟲聞之遠遁,既減少了傳染源,又可起到殺除病菌,消除汗臭,清爽神志的作用。
......
--------------------------------------------------------------------------------------------------------------
http://sohu.easytour.com.cn/travel/Colligate/17079.aspx
端午節習俗之 喝雄黃酒驅邪消疫
雄黃酒
因端午節後各種蟲類,還是活躍起來,瘟疫漸多,雄黃具有消除疫病的功用;也是因白蛇傳的故事,白蛇喝了雄黃酒之後,差點現出蛇形,所以民眾則起而仿效,希望收到去邪的功能。
--------------------------------------------------------------------------------------------------------------
http://www.iaskbbs.com/a/todayrenews/0522105687.html
端午節喝不得雄黃酒 2006-5-22 10:55:17 天下文摘 iAskBbs.Com
我國不少地區有過端午節喝雄黃酒的習慣,端午節這天的中午和晚上,把雄黃放到酒中飲服,並把雄黃酒塗在小孩的耳、鼻、額頭、手、足等處,據說可消毒殺蟲,防範蛇、蟲、蜈蚣所傷。其實這樣做很危險。
雄黃的主要成分為硫化坤,是提煉砒霜(雄黃以紅黃色狀如雞冠者質較純粹,如為白色結晶或碾碎時外紅中白者,均為含有砒霜之明徵)的主要原料。喝雄黃酒等於吃砒霜,如果把雄黃酒加熱後飲服,則危險性更大。
雄黃中毒的主要症狀為上吐下瀉。中毒後的急救方法,可用防已9克,或生甘草1份、綠豆2份,煎濃汁頻服。
--------------------------------------------------------------------------------------------------------------
http://bbs.nxnews.net/forum/dispbbs.asp?boardid=84&id=35160
喝雄黃酒易中毒喝雄黃酒易中毒 主要化學成分加熱後變成砒霜
端午將至,民間有飲雄黃酒過節的習俗。近日,有小販在路邊叫賣雄黃酒,但專家提醒,喝雄黃酒極易中毒。
有些市民認為,端午節喝雄黃酒,可以驅邪解毒。但市中心醫院內科主任葯師張軍說,雄黃的主要化學成分是有毒的二硫化砷,加熱後經化學發應變成三氧化二砷,也就是砒霜,人飲用後會中毒。
他還提醒,若一定要用雄黃酒應節令,可噴在床下、牆邊等角落,以避毒蟲。
據<<武漢晚報>>
『貳』 飲用菖蒲酒,雄黃酒的故事起源,歷史上有什麼相關的小故事嗎
端午節喝雄黃酒的由來
「端午日,設蒲筋,磨雄黃酒飲之。」
這種雄黃酒,是在酒中加人雄黃。雄黃,又名雞冠,是一種礦物質,也是一種常用的中葯。雄黃的成份為硫化砷,有毒,對於各種皮膚真菌和金色葡萄球菌、變形桿菌等有抑製作用,並對毒蟲有驅殺的作用。明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指出:
「雄黃味辛溫有毒,具有解蟲蛇毒、操涅、殺蟲,驅疚功效。……主治百蟲毒、蛇後毒。」
這使我們想到(白蛇傳》這個民間故事,許仙在端午節拿雄黃酒給白娘子喝,結果白娘子飲醉顯露原形,許仙被嚇昏了。這一情節便是根據雄黃的作用想像出來的。
到了明清,菖蒲酒和雄黃酒合為一種酒。明謝肇制《五雜俎》雲:「飲菖蒲酒也·一而又以雄黃人酒飲之。」這就是說,又把雄黃放人菖蒲酒中同飲之。清顧祿《清嘉錄》中說:「研雄黃末,屑蒲根,和酒以飲,謂之『雄黃酒』。」這種酒需放在陽光下曝曬,有的甚至從五月初一就開始曬起來。到了端午這天,全家團聚,喝杯雄黃酒,一表慶賀,二為健身。
雄黃酒還可當消毒水使用。《清嘉錄)中說:
「又以余酒染小兒額,及手足心,隨灑堵壁間,以怯毒蟲。」
江南各家則用雄黃浸水蘸書「王」字於兒童額上,這種做法閩俗稱作「畫額」。這樣做,一是借雄黃消毒,二是借猛虎鎮邪,因為「王」字是虎之額紋,而虎又是獸中之王,如今孩子額上有「王」字,如虎一般,故能鎮伏五毒。清蔡雲有一首(吳歇)寫道:
「稱健粽子滿盤堆,好佑雄黃入酒杯。
余瀝尚堪怯五毒,亂塗兒領噀牆隈。」
「噀牆隈」,即把雄黃酒灑到容易生蟲的角音兄兒,起到消毒作用。俗諺日:「灑了雄黃酒,百病都遠走。」
除了菖蒲酒和雄黃酒,還曾有一種硃砂酒。明人馮應京(月令廣義》中說:
「午日用硃砂酒,辟那解毒,余酒染額腳手足心,無池蛇之患。又以灑場壁門窗,以避毒蟲。」
硃砂,是一種礦物,又稱丹砂,是提煉水銀的重要原料,有葯用價值。古人曾用硃砂人酒,可能因其效果不及雄黃,至清已被雄黃酒所取代。
『叄』 那個地方習俗喝雄黃酒
端午吃五黃是江南地區的風俗,北方地區無此風俗。
雄黃酒是用研磨成粉末的雄黃泡製的白酒或黃酒,一般在端午節飲用。
作為一種中葯葯材,雄黃可以用做解毒劑、殺蟲葯。於是古代人就認為雄黃可以剋制蛇、蠍等百蟲,「善能殺百毒、辟百邪、制蠱毒,人佩之,入山林而虎狼伏,入川水而百毒避」。中國神話傳說中常出現用雄黃來克制修煉成精的動物的情節,比如變成人形的白蛇精白娘子不慎喝下雄黃酒,失去控制現出原形。所以古人不但把雄黃粉末撒在蚊蟲孳生的地方,還飲用雄黃酒來祈望能夠避邪,讓自己不生病。
「雄黃」又名雄精、石黃、薰黃、黃金石,產自湖南、甘肅、雲南、四川等地。雄黃性溫、微辛、有毒,既可以外搽又可以內服,主要用做解毒、殺蟲,外用治療惡瘡、蛇蟲咬傷等,效果較好。雄黃少量飲用,可治驚癇、瘡毒,但由於雄黃有腐蝕之力,所以一定要經醫生指示,並遵古法泡製的雄黃酒才能喝。
現代科學證明,雄黃的主要成分是硫化砷,砷是提煉砒霜的主要原料,喝雄黃酒等於吃砒霜;雄黃含有較強的致癌物質,即使小劑量服用,也會對肝臟造成傷害;雄黃具有腐蝕作用。因此,服用雄黃極易使人中毒,輕者出現惡心、嘔吐、腹瀉等症狀,甚至出現中樞神經系統麻痹,意識模糊、昏迷等,重者則會致人死亡。
中醫認為,雄黃性溫,味苦辛,有毒,主要用做解毒、殺蟲葯。外用治療疥癬惡瘡、蛇蟲咬傷等,效果較好。內服微量,可治驚癇、瘡毒等症。由於雄黃毒性太大,極少用於直接內服,一般內服多入丸、散劑。
[編輯本段]【端午節飲雄黃酒的來歷】
傳說屈原投江之後,屈原家鄉的人們為了不讓蛟龍吃掉屈原的遺體,紛紛把粽子、鹹蛋拋入江中。一位老醫生拿來一壇雄黃酒倒入江中,說是可以葯暈魚龍,保護屈原。一會兒,水面果真浮起一條蛟龍。於是,人們把這條蛟龍扯上岸,抽其筋,剝其皮,之後又把龍筋纏在孩子們的手腕和脖子上,再用雄黃酒抹七竅,以為這樣便可以使孩子們免受蟲蛇傷害。 據說這就是端午節飲雄黃酒的來歷。至今,我國不少地方都有喝雄黃酒的習慣。
端午節這天,人們把雄黃倒入酒中飲用,並把雄黃酒塗在小孩兒的耳、鼻、額頭、手、足等處,希望如此能夠使孩子們不受蛇蟲的傷害。在汪曾祺的《端午節的鴨蛋》中提到過雄黃酒,其中說:「喝雄黃酒。用酒和的雄黃在孩子的額頭上畫一個王字,這是很多地方都有的。」
杭諺說:「五月五,雄黃燒酒過端午。」民間於此日將蒲根切細、曬於,拌上少許雄黃,浸白酒,亦有單獨用雄黃浸酒者,故名「雄黃酒」。民間認為雄黃酒可以驅妖避邪,形成端午節飲雄黃酒風俗。同時,還要以雄黃酒塗抹兒童面頰耳鼻,或在額角寫一「王」字,比作猛虎,以威邪魅。民間還將吃剩的雄黃酒噴灑房屋壁角陰暗處,或貯藏起來,乎日遇有蟲咬紅腫,可以塗抹解毒消腫。有井人家,還以雄黃一塊,裹以絲綿,投入井中,以祛水中之毒。
我國民間有「早端午,晚中秋」之說,古人以為辰屬龍,辰時正是群龍行雨之時,故在端午節早晨擺雄黃酒宴,希望有個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的好年景。
端午時節及節後,氣候炎熱,蠅蟲飛動,毒氣上升,疫病萌發。古人認為人是吃五穀雜糧生百病的,而病從口入,多為邪雜之氣,經口鼻吸入。人們在長期同各種病魔斗爭過程中,發現飲雄黃酒、佩戴香包能驅邪解毒,自有它的醫理。要說香包先說雄黃和雄黃酒。雄黃許多地方都盛產,人們在不斷的實踐過程中用雄黃釀成雄黃酒,《清嘉錄》記載:「研雄黃末,屑蒲根,和酒飲之,謂之雄黃酒。」即在酒里加上雄黃。雄黃,橘紅色,可入葯解病毒。雄黃酒是端午節的美酒。舊時建寧幾乎家家釀雄黃酒,但多為男人飲,有些會喝酒的女人也飲些,小孩不能喝,大人就用手蘸酒在小孩面龐耳鼻手心足心塗沫一番。後來人們就在雄黃里加入艾葉、熏草等原料製成香包供婦女和兒童佩戴。
香包以葯物之味,經口鼻吸入,使經脈大通,祛邪扶正,以達到祛病強身之功效。況雄黃、艾葉、熏草都揮發一種奇異的香味,而蛇蟲聞之遠遁,既減少了傳染源,又可起到殺除病菌,消除汗臭,清爽神志的作用。
『肆』 為什麼要在五月五灑雄黃酒
雄黃酒,是用研磨成粉末的雄黃炮製的白酒或黃酒,華人一般在端午節飲用。雄回黃酒需答在太陽下曬,有的從五月初一曬到初五。作為一種中葯葯材,雄黃可以用做解毒劑、殺蟲葯。於是古代人就認為雄黃可以剋制蛇、蠍等百蟲,「善能殺百毒、辟百邪、制蠱毒,人佩之,入山林而虎狼伏,入川水而百毒避」。古人不但把雄黃粉末撒在蚊蟲孳生的地方,還飲用雄黃酒來祈望能夠避邪,讓自己不生病。從現代醫學的角度來看,雄黃是一種含砷的化學物質,本身具有毒性,食用可能會對人體造成損害。
傳說屈原投江之後,屈原家鄉的人們為了不讓蛟龍吃掉屈原的遺體,紛紛把粽子、鹹蛋拋入江中。一位老醫生拿來一壇雄黃酒倒入江中,說是可以葯暈魚龍,保護屈原。一會兒,水面果真浮起一條蛟龍。於是,人們把這條蛟龍扯上岸,抽其筋,剝其皮,之後又把龍筋纏在孩子們的手腕和脖子上,再用雄黃酒抹七竅,以為這樣便可以使孩子們免受蟲蛇傷害。 據說這就是端午節飲雄黃酒的來歷。至今,我國不少地方都有喝雄黃酒的習慣。
『伍』 雄黃酒的民間習俗
習俗一:插艾草掛香囊 作用:驅蚊蟲防感冒
過端午,很有的講究。「清明插柳、端午插艾」,端午這一天天一亮,家家戶戶的門窗上都要插上兩根艾草和菖蒲,艾草能避邪氣。
另外,家長會給孩子掛個香囊,也是可以辟邪驅瘴氣,香囊用到的中葯有川芎、白芷、蒼術、冰片、薄荷,每味各5克。將這幾味中葯研細,然後放在布袋中,縫合好。可以佩戴在胸前、腰際或肚臍處,也可以把香囊掛在室內或車內。
上海一位中醫科主任蔡德亨教授說,從中醫角度講,艾葉是一味芳香化濁的中葯,有較強的驅毒除瘟作用,懸掛艾葉及燃燒艾葉可以殺菌消毒、預防瘟疫流行。中醫認為香囊有散風驅寒、健脾和胃、防蚊防病的作用。孩子們將香囊懸掛在胸口,可以聞聞可以驅蚊,另外,可以預防感冒。
習俗二:喝雄黃酒 副作用:會引起貧血(待考究)
端午這一天,人們要聚在一起喝雄黃酒,雄黃酒是用研磨成粉末的雄黃泡製的白酒或黃酒,一般在端午節飲用。古代人就認為雄黃可以剋制蛇、蠍等百蟲,「善能殺百毒、辟百邪、制蠱毒,人佩之,入山林而虎狼伏,入川水而百毒避」。中國神話傳說中常出現用雄黃來克制修煉成精的動物的情節,比如變成人形的白蛇精白娘子不慎喝下雄黃酒,失去控制現出原形。所以古人不但把雄黃粉末撒在蚊蟲孳生的地方,還飲用雄黃酒來祈望能夠辟邪,讓自己不生病。蔡德亨教授說:「雄黃酒里含有砷,這是砒霜的主要成分,喝雄黃酒等於吃砒霜,喝了會抑製造血功能,會造成貧血。即使小劑量服用,也會對肝臟造成傷害;雄黃具有腐蝕作用。」
但含砷元素並不能說明雄黃有毒,雄黃與砒霜的分子結構不同,就決定兩者不同的化學性質。就例如硫酸鋇和氯化鋇,分子結構不同決定兩者毒性完全不同。
習俗三:吃五紅作用:增加陽氣,多數是文化意義
在端午節中午要吃五紅,到底是哪五紅呢,在君和堂門診大廳的端午節展示區內,記者看到了烤鴨、莧菜、紅油鴨蛋、龍蝦和黃鱔,吃五紅是為了嚇退蛇、蜘蛛、蠍子、蜈蚣還有壁虎這五種毒物,希望它們不要進自己的家。南京中醫葯大學教授、江蘇中華文化學院特約研究員吉文輝,吃五紅是過端午的一個重要議程。這個端午習俗很有講頭,這個傳統不能丟。端午,其實告訴人們,盛夏即將來臨,提醒老百姓要注意防病祛蟲。這些紅菜主要增加人們的陽氣。當然,更多的是文化意義上的端午。
『陸』 五月端午喝雄黃酒的來歷是什麼
在古代的中國,到了端午都有著塗飲雄黃酒的習俗,古代人認為,雄黃酒有著可避邪驅瘟的作用,因雄黃有毒,現今將雄黃入白酒內飲者已少見,今多見以黃酒替代雄黃酒。
雄黃酒,即是用研磨成粉末的雄黃泡製的白酒或黃酒,中華民族傳統節日端午節的飲品。雄黃酒需在太陽下曬,有的從五月初一曬到初五。作為一種中葯葯材,雄黃可以用做解毒葯劑、殺蟲劑。
傳說屈原投江之後,屈原家鄉的人們為了不讓蛟龍吃掉屈原的遺體,紛紛把粽子、鹹蛋拋入江中。一位老醫生拿來一壇雄黃酒倒入江中,說是可以葯暈蛟龍,保護屈原。一會兒,水面果真浮起一條蛟龍。於是,人們把這條蛟龍扯上岸,抽其筋,剝其皮,之後又把龍筋纏在孩子們的手腕和脖子上,再用雄黃酒抹七竅,以為這樣便可以使孩子們免受蟲蛇傷害。 據說這就是端午節飲雄黃酒的來歷。至今,我國不少地方都有喝雄黃酒的習慣。
端午節這天,人們把雄黃倒入酒中飲用,並把雄黃酒塗在小孩兒的耳、鼻、額頭、手、足等處,希望如此能夠使孩子們不受蛇蟲的傷害。在汪曾祺的《端午節的鴨蛋》中提到過雄黃酒,其中說:「喝雄黃酒。用酒和的雄黃在孩子的額頭上畫一個王字,這是很多地方都有的。」
杭諺說:「五月五,雄黃燒酒過端午。」民間於此日將蒲根切細、曬干,拌上少許雄黃,浸白酒,亦有單獨用雄黃浸酒者,故名「雄黃酒」。民間認為雄黃酒可以驅妖避邪,形成端午節飲雄黃酒風俗。同時,還要以雄黃酒塗抹兒童面頰耳鼻,或在額角寫一「王」字,比作猛虎,以威邪魅。民間還將吃剩的雄黃酒噴灑房屋壁角陰暗處,或貯藏起來,乎日遇有蟲咬紅腫,可以塗抹解毒消腫。有井人家,還以雄黃一塊,裹以絲綿,投入井中,以祛水中之毒。
中國民間有「早端午,晚中秋」之說,古人以為辰屬龍,辰時正是群龍行雨之時,故在端午節早晨擺雄黃酒宴,希望有個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的好年景。
『柒』 「被雄黃酒浸泡過的神話」指的是四大民間傳說之一的是-----
四大民間傳說為:《牛郎織女》、《孟姜女哭長城》、《梁山伯與祝英台》、《白專蛇傳》
樓主所問屬的是《白蛇傳》,許仙聽從法海的話引白素貞喝雄黃酒,之後白素貞現出蛇妖原型,法海把許仙藏如金山寺中,白娘子來尋夫與法海打鬥起來。白娘子施法術,霎時大水滾滾,蝦兵蟹將成群一齊漫上金山去。法海慌忙以袈裟化為長堤攔水,水漲堤也長。白娘子不能獲勝,只得與侍女青蛇收兵回去修煉,等待報仇機會。後許仙逃出寺來,法海又使法術將白娘子鎮在西湖雷峰塔下。再後來,青蛇擊倒雷峰塔,與白娘子一道打得法海躲進螃蟹腹中。白娘子與許仙又恩愛地生活在一起。
『捌』 "喝雄黃酒"這個風俗會想起什麼傳說
白蛇傳
『玖』 為什麼叫雄黃酒
黃是中國傳統中葯材,具殺菌、解毒功效。民間用它做雄黃酒,在端午節時飲用。
雄黃的化學成分是AsS,晶體屬單斜晶系的硫化物礦物,又名石黃、雞冠石、黃金石.
[葯化] 含硫化砷As2S3,雜有少量鎂、鐵等鹽類。
[葯理] (1)有抗腫瘤作用,能抑制移植性小鼠肉瘤S-180的生長,並對細胞有腐蝕作用。
(2)吸收後,對神經有鎮痙、止痛作用;體內外均有殺蟲作用。水浸劑對金黃色葡萄球菌、人體結核桿菌、變形桿菌、綠膿球菌及多種皮膚真菌黃是中國傳統中葯材,具殺菌、解毒功效。民間用它做雄黃酒,在端午節時飲用。
雄黃的化學成分是AsS,晶體屬單斜晶系的硫化物礦物,又名石黃、雞冠石、黃金石.
[葯化] 含硫化砷As2S3,雜有少量鎂、鐵等鹽類。
[葯理] (1)有抗腫瘤作用,能抑制移植性小鼠肉瘤S-180的生長,並對細胞有腐蝕作用。
(2)吸收後,對神經有鎮痙、止痛作用;體內外均有殺蟲作用。水浸劑對金黃色葡萄球菌、人體結核桿菌、變形桿菌、綠膿球菌及多種皮膚真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