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陝北美食錢錢湯做法
1、錢錢飯
這本是陝北缺糧人家的一種度荒飯,多和米糠、秕谷同煮,藉以充飢。而現在已成為粗糧細做的風味飲食。其做法為,將黑豆經水浸泡膨脹,放在石碾上碾壓成片,形如銅錢,故人稱「錢錢飯」。煮時按豆錢二成米八成對摻起來,逐次下鍋,等豆錢半熟時,再放入小米。當豆錢漂浮於粥面上時就可以食用了。錢錢飯粘糊爽口,香濃味美,尤其是寒冬里,喝一碗錢錢飯驅寒保暖,愜意極了。
2、鹵煮驢板腸
是將整副驢大腸反復漂洗干凈,入清水煮半熟,撈出加醬、辣椒、花椒、蔥、姜、鹽等鹵煮而成,其特點是麻、辣、咸、嫩、鮮香味美,為陝北食中一奇。
吃陝北菜時也別忘了要上一壺陝北米酒,這種用軟黃米加工成的酒酸甜適口、消膩暖胃,是冬季佐餐的好飲料。賀敬之曾在他的《回延安》詩中贊道:「一口口米酒千萬句話,長江大河起浪花。」足見米酒的引人之處了。
3、火燒
火燒,扁圓如燒餅,含陷似餃子,皮薄陷多,外酥里綿,鮮香味濃,輕咬一口,油水便滋溢而出。分為干火燒和油火燒二種。
4、黑楞楞
由土豆做成沫狀,去處澱粉,然後做成圓球狀,放入鍋內蒸熟,陪上調料便可食用。雖然去處了澱粉在營養方面有一定的影響但是絲毫不能影響其令人難忘的味道。
5、陝北大燴菜
陝北的最有特色的一道風味,雖然此菜源與內蒙,但是隨著在陝北的落地生根加進去了許多陝北獨特的風味,其主要有粉條、瘦肉、土豆、蔬菜等組成,味道鮮美,回味無窮。
❷ 陝北名吃有哪些
黃酒(渾酒、米酒) 榆林市各縣民間均在冬天喝黃酒,
做法是: 1、把軟黃米掏凈,用開水泡1小時撈出,在碾子上碾成細面,然後入籠蒸熟,取出晾冷。 2、把大麥曲碾末,白酒與熟軟黃米一同拌勻,磁壇內用酒涮一下裝入拌好的米,蓋嚴壇蓋保溫,放在熱處發酵。 3、把發酵好的酒壇封嚴放在下院內使自然結凍味更甜。吃時把用冷水化開,過羅濾去米渣,入鍋燒開即成甘醇微酸,香郁撲鼻的陝北風味米酒。
榆林市化草地一帶喝米酒泡熟炒米,風味更佳。 蕎面圪坨(定邊小吃、靖邊小吃) 定邊、靖邊風味小吃。將蕎面加水和好,用拳頭踩堅擀成三公分厚的面片,切成小指頭大小的方丁丁,逐個用大拇指 向 立 腳 點推 動 成 圪 坨狀,入鍋煮熟後澆上羊肉臊 子湯,再加上調料即成堅軟潤滑,湯鮮味美的地方風味美食。
蕎剁面(定邊小吃、靖邊小吃)
定邊、靖邊風味小吃。將蕎面糝子面用水和勻,擀成二公分厚餅,用剁刀剁成韭葉寬的長條,邊剁邊入鍋,煮熟撈碗內。麻油燒至八成熱投入宰木耳,辣面,爆出香味倒入碗內。再將酸菜湯入鍋燒開後連同炸好的麻油調入面碗內即成。也可調羊肉臊子或素臊子。其滋味堅軟細美、酸辣可口。
宰羔肉(定邊小吃、靖邊小吃) 定邊,靖邊的有名風味小吃。宰羊羔有著雙重效益,羔皮毛片黑亮細軟,呈水波狀,乃貴婦人極喜愛的高檔大衣皮料;羊羔肉則可加工上等佳餚。做法:將羊羔連骨剁方塊,鍋內燒麻油、入花椒、地椒、蔥絲、蒜片、鹽、面醬、爆出香味,投入肉塊炒10分鍾,加溫水燉半熟,再裝盆上籠蒸透熟。上席時蔥花、芫荽、味美鮮嫩,滋味難以用言語描述,只有親口品嘗才能知道,是定靖二縣待貴賓之佳餚。
綠豆粉皮(神木小吃) 神木有名的小吃。綠豆水芡加入白礬水用 子涮勻。鍋中水燒開後,將芡面倒入鍋內,用木鏟快速攪動,直至芡糊透亮有光澤為止。起鍋倒在抹油大案板上,用木刮子刮成薄皮,晾冷後,切成小塊捲成卷。吃時切成細條,加調料,食之清涼爽口,色澤透亮,為夏季清涼飲食佳品。
小米涼粉(府谷小吃) 府谷有名的小吃。小米掏凈,冷水泡十至二十分鍾撈出,配合清水磨成米漿,入鍋熬煎,邊熬邊攪,快熟時加入蒿籽粉。把熬熟的米漿在高粱箔子上攤成薄餅,晾冷後再攤一層,如此反復攤晾即成。吃時切成細條,調上芝麻、芥末、辣椒油、香油、醋、等調味品、涼吃味道甚佳。
軟糜子炒麵(橫山小吃) 橫山風味小吃。在軟糜子將要成熟時,將糜穗摘下,搓下糜粒,隔過半天放在鍋內炒黃炒熟,然後放在碾子上舂去米糠。將凈熟米加小茴香面,精鹽磨成粉,用細羅羅出。吃時用開水加酥油,或加紅糖、白糖、拌成軟塊吃,味道細軟酥甜,清香可口,風味地道。
發面油餅(吳堡小吃) 吳堡風味小吃。用麵粉發酵,再與乾麵,鹼水和在一起 餳 半小時。用餳 面分成五個劑子,擀成長寬片均勻抹上麻油、鹽面、捲成棒形,切成兩條 背靠 捏 住 兩頭 擰 在 一起,壓扁擀成二分厚餅,抹油上鏊,反復烙烤至金黃色出爐即成。食之酥香、脆、美、松軟可口。
馬蹄酥(馬蹄子)(佳縣小吃) 佳縣風味小吃。用油、糖、水和面,揉團擀薄切片做成馬蹄狀,入油鍋文火炸成。甜香酥鬆,是饋贈親友和宴席上的佳品。
果餡(子洲小吃) 子洲風味小吃。用油酥面團手套皮,包棗泥餡,用木模壓中點紅,外沿鼓園如輪,成形數個之後,擺入平底爐鍋內,上下文火,烤至焦黃。其皮酥內甜,棗香宜人。古人常用來祭祀祖先或敬供神靈,故又名:「果獻」。南鄉民俗青年男女訂婚,男方要送女家8至24個餜餡為禮,平時也作為禮品饋贈親友。子洲周家礆的果餡最有名氣。
煎餅(清澗小吃) 清澗風味小吃。用蕎面仁製成粉糊,方法與碗托做法相同,但要糊稀一點,用小勺舀在加熱的餅鏊上攤成20厘米大的如紙薄餅;另以綠豆芽或黑豆芽加粉絲、肉絲、炸豆腐絲涼拌,將煎餅捲入涼拌豆芽菜,澆蘸湯食之清涼開胃,素爽雅緻。
干爐(鎮川小吃) 鎮川有名的小吃。用溫水和面,講究面硬,以面劑包一撮乾麵粉(加鹽),手壓成形,置爐鏊上先烙後烤而熟。其形賀面鼓,中拓小紅印。內空外脆,吃著帶勁,最宜貯存或上路作干糧,久之不壞;若和面時加油可製作油干爐,則又酥又脆,順口溜道:「吃著香,咬著脆,飽嗝上來干爐味」,確是風味獨特。
碗托(陝北、米脂小吃) 米脂風味小吃。用蕎面仁加水滲透碾壓,漸漸加水用拳頭踩成糊狀,過濾去渣,稠度以掛勺為宜,將此粉糊盛碗入籠,旺火蒸熟,晾涼後脫出成托。食時切成片、愈薄愈佳、加麻辣羊肝湯和調料湯,清爽利口,為夏季之美食,此小吃流傳甚廣而以米脂最為地道正宗。
鹵驢板腸(米脂小吃) 米脂風味小吃。用整副驢大腸做原料,反復用醋水搓洗干凈,放入清水鍋煮半熟。撈出再入鹵湯鍋,加醬油湯、辣椒、花椒、蔥花、薑片燉煮至綿軟。吃時切成小段,加原湯汁,口味麻辣咸嫩,香味襲人,可謂小吃一絕。
油餅豬頭肉(獅子大張口)(綏德小吃) 綏德風味小吃。千層油餅:用溫水和面,揉面擀薄抹油酥面,卷為長條分劑,再擰團壓扁擀餅拓上花紋,在爐鏊上先烙後烤而成。外脆內虛,層層可口,若乘熱用刀沿邊劃口,填入涼拌豬頭肉,名為「獅子大張口」,咬一口肥美解讒。
油旋黑粉(綏德小吃) 油旋黑粉是綏德最有風味小吃。 油旋的做法是用精粉,溫水和面(加少許鹽、鹼水),先和硬後蘸水踩軟,醒2小時,分劑置油案上擀為長片,抹上化開的熟豬油,邊擀邊拉薄,撤上蔥花、鹽、花椒粉,卷為面團,壓扁成餅狀,上爐鏊抹豬油翻烙,待見火色後排入平鏊之下爐圈內烘烤至熟。其色澤金黃油亮,層層餅旋薄如羽翼,外脆酥里綿軟,油香撲鼻。 黑粉的做法是:1、將綠豆用涼水洗凈,放入盆內加適量冷水泡約九至十小時,用石磨推成稠糊狀,用羅子過濾到缸內,約放七至八小時,使其發酵後,去掉缸內上下的稠糊沫,加涼水過濾在盆內。2、旺火燒開水倒進芡糊,加少許黃色素,改用文火,不斷攪動直至熟,加入少許白礬攪勻,倒盆內晾即成。吃時切條,加上調料湯、醋、辣子、芥末、香油、色澤淡黃、香味可口。綏德正宗油旋、黑粉是待客的上品主食,風味甚佳。
菠菜燴豆腐(榆林小吃) 榆林豆腐是用優質黃豆和「桃花水」磨製加工而成,點豆腐用酸漿,則做出的豆腐色白、嫩軟、韌細、味美、康熙皇帝巡榆時,當地名廚上了此菜,味美鮮嫩,皇上贊不絕口名之「清香白玉板,紅嘴綠鸚哥」。從此名傳古今。
拼雜 燴(榆林拼三鮮) 拼雜燴 榆林名菜。將熟豬肉切成寬1公分的片、紅燒紅燜各半、洋芋炸成片、粉皮切成條;用生肉加調料製成水丸子、炸丸子、酥肉塊。待肉湯加水燒開後,放入豬肉、丸子、酥肉塊、粉皮、再配以蝦米、水木耳、水黃花、海帶絲、生薑米、胡椒面、韭黃、蔥花、芫荽、鹽、醬油、味精、菠菜等配料。此菜色澤鮮艷、醇香味濃,如在原料內加入羊肉、雞肉謂之「拼三鮮」味道鮮美,香氣襲人,乃榆林紅白喜事及宴席的壓軸大菜。
榆林豆腐宴 馳名中外的榆林豆腐具有白嫩細膩、營養豐富的特點,遠方來客都以品嘗榆林豆腐為趣。古城大街的塞上飯庄是一家以豆腐宴聞名的老店,在那裡遊客們可以了解榆林豆腐文化,一解千里豆腐緣。
豆腐宴菜譜: 海參燒豆腐、雞拋豆腐、沙芥溜豆腐、荷花雙味豆腐丁、菱角豆腐 香菇百花豆腐、糖醋三絲豆腐卷、炸豆奶、水煮豆腐、沙鍋豆腐 龍眼豆腐、羊肉燜豆腐、菠菜燴豆腐、酥餃、西湖豆腐羹、豆腐三絲
❸ 稠酒和米酒一樣嗎
稠酒是陝西陝北漢族特色的農家自釀酒。久為人們傳唱的"熱騰騰的油糕擺桌上,滾滾專的米酒捧給親人喝"說的正屬是陝北稠酒,呈米糊狀,渾濁黃稠,如黃河萬里濁水。陝北人也叫它"甜酒"、"渾酒",又因為製作過程有一個蒸為糕的階段,也叫做"糕酒"。各家各戶,只在過年時做。做得好的,甜;做得不好,酸。各家各戶的稠酒味道不同,因為酸甜程度各不相同。既有原料的不同,也有工藝的差異。最好的稠酒是酸甜適度的。
近來陝北稠酒聲名鵲起,以香甜可口綠色保健而走出黃土地,風行於都市之街衢里巷。稠酒之好,首在普及。在陝北,稠酒是家常飯,更是年茶飯。做稠酒是陝北婆姨們展示廚藝的重要內容之一。雖然沒有"斗酒"之類的評比活動,在一個村子裡,自有公認做稠酒最好的婆姨。到臘月做年茶飯的時候,婆姨們常常互相討教,而淳樸的陝北人總會傾囊相授,更有熱心腸婆姨上門指導,甚至越俎代庖。而過年氣氛更為熱烈。年年如此,使陝北稠酒的工藝更為成熟穩定,濃郁的酒香早已溢出了黃土地,飄向神州四方。
❹ 陝北小米酒的歷史
陝北米酒為黃色濁酒,呈粥糊狀,渾濁黃稠,如黃河萬里濁水。陝北也叫它「甜酒」、「稠酒」、「濁酒」、「混酒」。那時,各家各戶,一年一度,只在過年時做。做得好的,甜;做得不好,酸。我插隊在余家溝,自己不會做,總是在鄉親們輪番叫我吃年飯時,將家家戶戶米酒喝遍。那東西,有的喝多了可能上頭,有的卻味薄沒勁兒,略有酒味而已。初嘗時,只覺餿敗,難以下咽;再嘗時,甜味上口,耐得品咂;及至喝得慣了,米香酒香甜香一齊撲面而來,胃間舒爽無比,竟愛不釋口。米酒酸了不好喝,太甜了又不香,恰到好處才是。我將村中幾十戶人家米酒喝過,自知當年誰家酒香,過後想了,徑直奔那窯洞而去,上炕坐定,討幾碗來喝。好在陝北有句話,叫做「好漢問酒,賴漢問狗」。
近讀元曲,竟又見這種黃色米酒。
無名氏雜劇《延安府》一:「俺准備些肥草雞兒、黃米酒兒。」說的便是肥的母雞、黃的米酒--或黍做的酒。無名氏雜劇《硃砂擔》一:「昨日多吃了幾碗酒……我則是多吃了那幾碗黃湯。」所雲也是黃色米酒--濁酒。
當年只嘴饞喝得高興,今日始知那事物久遠。
濁酒古代叫過醪、醴,南方北方原料不同,釀法不一,叫法兒上似乎分不太清。《說文》:「醪,汁滓酒也。」《廣韻》:「醪,濁酒。」杜甫有詩「鍾鼎山林各天性,濁醪粗飯任吾年」。不過,他那時在四川喝的,怕是大米醪糟。但晉時左思在搞得洛陽紙貴的《三都賦》里,記下的醪卻不是江米酒。《魏都》:「清酤如濟,濁醪如河。」說濁酒似黃河一般渾黃,那該是和今天陝北米酒一樣的東西了。西漢鄒陽《酒賦》說:「清者為酒,濁者為醴。」《禮記正義》:「以酏為醴,釀粥為醴。」由此略知,醴之釀造,同陝北米酒,稠粥一般。
東漢的鄭玄曾稍微仔細地把醪、醴做了區別。鄭玄注《周禮·天官·酒正》:「泛者,成而滓浮泛泛然,如今宜成醪矣。醴猶體也,成而汁滓相將,如今甜酒矣。」他說醪中有米渣滓在酒面上--這讓人想起今日醪糟,武漢叫它「浮滓酒」。而醴是米碎與酒液相融、上下一體的濁酒。這正是今日陝北米酒的形象。且,「甜酒」之稱,今陝北也用。這是「醴」的固定稱呼之一,如《玉篇》釋:「醴,甜酒也。」
《說文》說:「醴,酒一宿孰也。」《釋名》也說:「釀之一宿而成醴,有酒味而已。」我在余家溝時,那「有酒味而已」的米酒,都是在冬季釀造,發酵時間長點兒。如在夏季,擱高溫里,肯定很快。
古有稻醴、黍醴、粱醴,原料不同,製法應一致。《尚書》里記著:「若作酒醴,爾惟曲糵。」郭璞注《山海經·中山經》「糵釀」句:「以糵作醴酒也。」明末宋應星在《天工開物》中說的清楚:「古來曲造酒,糵造醴,後世厭醴味薄,遂至失傳,糵法亦亡。」他說醴因其酒味兒太淡而失傳了,使用糵造醴的方法也就隨之消亡了。
糵是什麼?是穀物長出的芽。《說文》:「糵,牙米也。」釀醴時用它糖化發酵。遠古時候,人們就已分清:穀物發霉為曲,穀物發芽為糵。《漢書·匈奴傳》里記「有漢所輸繒絮米糵」,那時這種物資很是流傳。
專家說,糵最遲到南北朝就從釀造界脫離了,只殘留在制飴工藝中,像做麥芽糖什麼的。這似可證明宋應星所言不虛。
然而,陝北米酒卻是用糵釀成。
臘月中下旬,開始造酒。先制鄉里人說的「曲」。用燒得響起的熱水將麥子(或加五分之一玉米)焯浸十多分鍾,把水倒掉,裝入瓦盆,蓋上蓋兒。三四天後,它們發芽半寸,便倒出來曬干,或放鍋里烘乾。然後,在石碾子上壓碎成粉,用羅將麩皮羅出,便做成了。這不是經發酵生霉過程造出的「曲」,只是麥芽而已。陝北卻用它做米酒的酒母。其實,這就是宋應星所說早已失傳的「糵」。《釋名》:「糵,缺也。漬麥覆之,使生芽,開缺也。」便是這東西。
造酒時,把粘性的小米和黃米浸泡一夜後,也在碾子上壓成面,過羅後入蒸鍋,蒸的過程中掀蓋將面團打散。熟後,放瓦盆內拌入「糵」,十斤米放一斤「糵」,並兌冷開水。此後,在「粥狀培養基」里發酵--這種方法被認為至元代已亡。數日後酒香溢出,變稠粥狀,即成米酒原漿。將原漿舀入熱水,邊添柴加溫,邊用羅--細篩子--將團粒羅出,至煮沸,即為米酒,趁熱飲用。因米已粉碎懸浮在酒液中,故酒體渾濁。
東漢高誘注《呂氏春秋·重已》「其為飲食酏醴也」說得明確:「醴者,以糵與黍相體,不以曲也,濁而甜耳。」說的正是陝北米酒製法。
總之,陝北這種用糵作糖化劑釀出來的米酒,一是「濁醪如河」,二是「汁滓相將」,三是「濁而甜耳」,四是「糵與黍相體」。各種特點趨向一個結論:用「糵法」做的陝北米酒,就是傳說中的醴--黍醴或粱醴。這應該是最古老的釀酒方法。糵在中國,似乎只北方人用。殷墟發掘可知,三千二百多年前殷商武丁時,人們就已經能用麥芽、谷芽作糵,作為糖化發酵劑釀醴了。
插隊年代,聚散無常,因此,杜甫的詩里,我最喜歡他在陝西寫的《贈衛八處士》。那裡提到的酒,也是這酒:「問答乃未已,驅兒羅酒漿。」羅,便是過羅。只有這種米酒是在喝之前過這道程序的。因為原來制糵壓米,都用粗羅。《康熙字典》引《詩詁》釋「醴」,說醴是不過濾的:「酒之甘濁而不泲者。」其實,過羅為的是釃去酒體中糠麩渣滓,並非過濾,並不是像《周禮·天官·酒正》注所說「泲,謂醴之清者」那樣。過一下兒羅,它依是混濁酒體,只是不牙磣了。老有人說醴是古代的「啤酒」,其實差遠了。倒是那「泲」,聽上去有點兒那意思。
陝北米酒飲用前的過羅工序,傳承已久。除杜甫那會兒,元代也見。關漢卿雜劇《魯齋郎》楔子里有:「〔做篩酒李四連飲三杯科雲〕。」篩,元人也寫作「釃(shī,shāi,濾酒)」。武漢臣雜劇《生金閣》三:「我如今可釃滾熱的酒與他吃,我燙這弟子孩兒。」「我如今可釃些不冷不熱、兀兀禿禿的酒與他吃。」
杜詩所雲「酒漿」,即米酒原漿。《史記·魏公子列傳》記:「公子聞趙有處士毛公藏於博徒,薛公藏於賣漿家。」《集解》曰:「漿,一作醪。」《索隱》按:「別錄雲漿,或作醪字。」明顯,這里的「漿」,就是「醪」。直呼酒為漿,實在是因為,那裡出售的是濃稠的米酒原漿。所以,當時所售賣之「漿」,不是魯迅解釋「引車賣漿」所說的「豆腐漿」(「引車賣漿」之典出自《史記·魏公子列傳》:「公子引車入巿,侯生下見其客朱亥」,「薛公藏於賣漿家」。1931年3月3日魯迅給日本山上正義的《阿Q正傳》校釋中說:「『引車賣漿』,即拉車賣豆腐漿之謂。」),而是米酒原漿。因米酒是酒漿兌水喝,元代便也管米酒叫「漿水」。馬致遠雜劇《青衫淚》二:「〔正旦雲〕罷罷罷。劉員外既成親,容我與侍郎瀽(jiǎn,傾倒)一碗漿水,燒一陌紙錢咱。〔凈雲〕這也使得。〔正旦燒紙澆酒科雲〕侍郎活時為人,死後為神。」
杜甫在陝北富縣寫的《羌村》詩里,有「手中各有攜,傾榼濁復清。苦辭酒味薄,黍地無人耕」。說在缺吃少喝的動亂年月里,濁酒兌水多,倒出來一會兒就沉澱澄清了。其酒味太薄的原因,是沒人耕種糜谷,造酒原料少,將就著喝了。那酒,也是這渾黃米酒。濁酒沉澱,不是其好的狀態,西漢《淮南子》里就有「肉凝而不食,酒澄而不飲」之說。古人平日里常備有做好的米酒,但兵荒馬亂、糧食短缺時,窮人便得節省飲用,喝那「濁復清」的了。
米酒,不像白酒越陳越好,長時間存放會繼續發酵而變酸。
杜甫《客至》中的「樽酒家貧只舊醅」,寫的就是酒放多日的窮人家境。有一年年根兒,我回北京看父母,鄉親給我裝了兩瓶米酒原漿。其中一瓶在生有暖氣的房中多放了些日。開瓶蓋時,突然一聲響亮,粘稠的米酒原漿竟噴瀑而出,只剩半瓶,巨酸而甜味全無,喝不得了。古人喝濁酒也要求不酸,即「酒酸不售」也。《晏子春秋·內篇問上》:「人有酤酒者,為器甚潔清,置表甚長,而酒酸不售。問之里人其故。里人雲:公狗之猛,人挈器而入,且酤公酒,狗迎而噬之,此酒所以酸而不售也。」賣酒的人家養惡狗,誰還敢來買?酒漿當然要放酸賣不出去了。
古代,有錢人平日可能拿醴當粥喝,但後來,蒸餾造酒取代了發酵釀酒,米酒便不成為日常用酒了。可是在陝北民間,米酒之退出日常用酒行列,不是因為白酒的沖擊--根本喝不起白酒,而是因為糧食的短缺。現在的糧食人均佔有量,已不比唐時。於是,我插隊那會兒,鄉親們只能在過年時用一點兒糧食做一回米酒。所以,僅僅是因為貧窮,古代日常喝的濁酒,竟變成了年節的民俗現象。
明代張岱曾在《夜航船》中大言:「黃帝始作醴。」不管是不是黃帝始作,糵、醴這些東西,總是十分古老的。江西人宋應星,三百七十年前雖為方萬里,但沒遇陝北米酒,便認為「糵造醴」早已失傳。他沒料到,遠方支離破碎的黃土溝岔之中,這東西一直還在。陝北那片地方,沉澱著厚厚的歷史文化,常讓人覺得深不可測。
❺ 稠酒怎麼做
食材
主料
米酒
100g
水
400g
糖桂花
30g
輔料
枸杞
適量
步驟
1.備好米酒和糖桂花,黃桂稠酒的首要原料是米酒,米酒的做法我就不再說明了,可以參考我以前的菜譜,講的很詳細。取米酒100克,一定要是帶米取出來,不要只取酒水
2.將米酒加100毫升左右水,攪拌均勻
3.用網篩過濾,過濾時米會留在網篩上,網篩放在盛放剛剛過濾好的米酒的盆的上面,用一個勺子按壓揉搓,把米弄碎
4.搓一會兒,米有些幹了
5.加點水沖一下,再繼續揉搓
6.沖的水都用盛米酒的盆接著。就這樣反復兌水揉搓。400克水用完了,米也基本上揉搓的沒有啦
7.看看我最後揉搓完的網篩。米基本沒有了,都搓到了米酒水裡面
8.此時就得到了濃白的米酒了,放火上燒開
9.盛出一杯,加入桂花醬或者糖桂花即可
❻ 陝北的特色小吃有那些呢
陝西人,在延安呆過半年,只推我吃過的。
一·洋芋擦擦
現在一些無良的小飯館的小奸商老闆,做洋芋擦擦的時候不蒸了,隨便切切絲粘點麵粉就直接炒熟了端上來了,搞的黏呼呼的。
如果你吃到這樣的洋芋擦擦你就說洋芋擦擦不好吃,那就太冤了。
正經的洋芋擦擦要把土豆切極細的絲,越細越好,切完要用水沖洗,去除多餘的澱粉,保持土豆的一點脆爽,再裹上一層麵粉,上鍋蒸熟。
蒸熟之後須等放涼之後再炒制,否則一樣會黏乎乎的而且會糊掉。
炒制的時候,你就可以根據自己的口味搭配一點青紅辣椒絲,雞肉絲,牛肉絲,豬肉絲,配點佐以蔥花蒜苗,以大火爆炒之,因為洋芋本來就是熟的,所以大火快炒就可以端上桌了。
即是飯,又是菜,萬年吃不膩歪的老土豆。
冬天吃的時候軟糯彈牙,香香甜甜,黃米自帶的香氣混合著花生芝麻的果仁的香味兒還有蜂蜜的香甜,咬一口要原地飛升。
但是這個東西只能熱的時候吃,一涼就會變的超級硬!硬的就跟皮鞋底子一樣。
❼ 米酒是不是陝北的黃酒
米酒就是用糯米釀造的 跟黃酒完全不搭邊的事情 你的問題就像是在問五糧液是不是山東的青島啤酒
❽ 陝北的米酒是怎麼做的
黃米加工成麵粉狀,然後經高溫蒸熟後,加入酒蛆攪拌成湯狀,放入容器內發酵後就可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