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鄂州的民間習俗主要有哪些包括:傳統節日、婚喪嫁娶和其他方面。
1. 春節
正月初一
自古抄以來,人們都非常重視這一天。是日,人們雞鳴而起,於庭前燒響竹筒(即「爆竹」,今為燃鞭炮),以辟除山臊(傳說中的一種讓人生病的怪人)、惡鬼。全家老小端正穿戴,拜神祭祖、拜年,以祝賀新春的到來。門兩邊,掛上桃符。唐宋以後,門上變成了李世民的兩位大將——秦叔寶、尉遲恭的形象,以此驅逐鬼魅瘟疫。而門神的出現,無疑是我國民間年畫的濫觴。鄂州民國時期還保留有掛桃符的風俗,即職業宗教人員到每家每戶的門上掛上畫有符的桃木板,並收取一點金錢。這一天要敬奉椒柏酒、屠蘇酒,喝桃湯水,吃麥芽糖、五辛菜,服「敷於散」。喝酒先從年紀小的喝起,因為年輕人過年意味著長了一歲,先喝酒有祝賀之意;老年人後喝意味著又失去了一歲。「五辛菜」是食用五種有辛味的菜(蔥、蒜、韭等類)來使五臟之氣通暢;「敷於散」則是將五種中葯碾成的粉末用干凈的井水吞服。鄂州拜年風俗有著次序上的規定:初一為父黨,即為父輩的親屬拜年;初二為母黨,即外孫拜外祖父母、舅父母的年;初三為妻黨,即女婿拜岳父母的年;初四以後為姑、姨家或同輩互拜。同時有諸多禁忌,如初一至初三不得倒垃圾,否則即為「破財
Ⅱ 「被雄黃酒浸泡過的神話」指的是四大民間傳說之一的是-----
四大民間傳說為:《牛郎織女》、《孟姜女哭長城》、《梁山伯與祝英台》、《白專蛇傳》
樓主所問屬的是《白蛇傳》,許仙聽從法海的話引白素貞喝雄黃酒,之後白素貞現出蛇妖原型,法海把許仙藏如金山寺中,白娘子來尋夫與法海打鬥起來。白娘子施法術,霎時大水滾滾,蝦兵蟹將成群一齊漫上金山去。法海慌忙以袈裟化為長堤攔水,水漲堤也長。白娘子不能獲勝,只得與侍女青蛇收兵回去修煉,等待報仇機會。後許仙逃出寺來,法海又使法術將白娘子鎮在西湖雷峰塔下。再後來,青蛇擊倒雷峰塔,與白娘子一道打得法海躲進螃蟹腹中。白娘子與許仙又恩愛地生活在一起。
Ⅲ 我國四大民間故事中的人物哪個是被法海壓在雷鋒塔下的
白素貞來:中國古代民間愛情傳說《白蛇自傳》的女主人公。
經觀音點化,與許仙邂逅於西湖斷橋,而後一見鍾情,結為夫妻。
有一次端午節,白素貞喝下雄黃酒現出原形,變成一條大白蛇,嚇得許仙魂不附體而死,白素貞為救夫婿,上天四處苦尋起死回生仙葯,盜取靈芝仙草,後來經南極仙翁相助,成功救活許仙。
金山寺僧法海蠱惑許仙,離間其夫婦,許仙聽信讒言,棄家出走於金山。小青陪伴白素貞至金山索夫,與法海發生爭斗,苦戰不勝,白素貞拼出全力,和法海比武鬥法,致使水漫金山,挽回了許仙。不料法海卻總是不依不饒,仍用強力拆散他們,後把白素貞鎮壓在雷峰塔下。二十年後許仙與白素貞的兒子許仕林(文曲星轉世)中狀元孝感動天,白素貞終得出塔,飛升大道,位列仙班。
Ⅳ 人類歷史上都出現過哪些危害巨大的病毒
美國研究進化、寄生蟲、遺傳等主題的科普作家卡爾·齊默在《病毒星球》一書中說:「我們生活的歷史,其實就是一部病毒史」。
病毒改變生活,抗疫改寫歷史。
2020年,突如其來的新冠病毒肺炎疫情,給中國乃至全世界帶來嚴重的影響。如何客觀地看待人、病毒與自然的關系,引發中國文物博物館界人士的思考。
銘記戰疫歷程,傳遞抗疫正能量。
由國家文物局支持、中國文物交流中心、遼寧省文化演藝集團主辦的「啟示——人類抗疫文明史」主題展覽2020年6月份在遼寧省博物館開展,展期將持續至7月19日。
這是一個戰疫主題的專門展覽,計劃在國內多家文博單位巡展,遼寧省博物館是首站,包括75塊圖板、7部古籍和40件文物一一呈現。
中國速度與實力:火神山醫院加緊建設
武漢火神山醫院於2020年1月24日開建,2月1日建成,2月2日上午驗收交付。這就是中國的「火神山速度」,總建築面積3.39萬平方米、擁有1000張床位的大型醫院僅用十天便建成使用。
在人類文明的發展歷程中,傳染病始終尾隨人類文明的腳步,
隨著生物學研究的深入和醫學的進步,人類不斷修正對傳染病事件的認知與對策,積累有益經驗,建立完善公共衛生舉措,逐漸把握主動性。
人類在抗爭中不斷反思、積極應對,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奮斗不息。
Ⅳ 蛇為什麼怕雄黃
雄黃是一種胃毒劑,蛇對它反應非常敏感;但是加入酒精後的雄黃驅蛇更遠,效力更大,原因是乙醇可以作為「稀薄劑」增強雄黃的揮發。
雄黃既有毒又解蛇毒,既可內服(一般不內服)、又可外擦(外用為主)。毒蛇雖毒,但它遇上雄黃,也會中毒(各種蛇都是如此)重者也可死亡,所謂雄黃酒,就是酒中加入適量的雄黃,它是一味中葯酒,所以除了防蛇以外,雄黃粉的用處還有很多。
(5)民間喝雄黃酒擴展閱讀:
蛇是冷血動物,外界環境的溫度決定了蛇的生活能力。蛇是變溫動物,體溫隨環境溫度的高低而變動,因此對周圍環境溫度極為敏感。蛇的活動溫度是10〜35℃。
春天來臨時,當環境中的氣溫 逐漸上升到10℃以上時,蛇會漸漸從冬眠中蘇醒過來,隨著溫度 的進一步提高,它們的活性也日益旺盛,開始攝食、交配、生長發 育等;而當環境溫度上升到35℃以上時,它們也會感到不舒服, 這時會進人避暑狀態,常到陰涼處棲息或到水中洗澡;
到了10月中下旬,外界氣溫下降,蛇會漸漸地減少採食量、降低活性;當溫 度進一步下降,達到13℃以下時,它們就會尋找溫暖乾燥的地方, 進人冬眠狀態。
這時往往是幾十條甚至上百條蛇聚集在一起,通常 會聚集在地勢高燥處的洞穴里或者是樹洞里越冬,這樣可以使溫度 升高幾度,並且能減少蛇體內的水分散失。這個在野外聚集了大量 蛇的地方,我們通常稱之為「蛇窩」。通過群居可以保溫和維持蛇 體濕潤,對提高成活率與繁殖均有益處。
Ⅵ 白族生活的習俗
1、白族禮儀習俗
白族性格外向、好客、尊老愛幼,在對人的稱謂前喜歡加個「阿」字表示親切和尊敬。白族訪友或探病時一般不選擇在上午,到農村遇到主人家有人分娩或有重病人時,進屋時應謹慎。白族喜歡敬茶待客,同樣有「酒滿敬人,茶滿欺人」之說;在喝酒方面,白族很文雅,通常是各自隨意。
2、白族節慶習俗
白族的傳統節日很多,已有上千年歷史的「三月街」是白族一年一度最盛大的節日,現被定名為「三月街民族節」。另外還有「火把節」(又稱星回節)等民族節日。三月街白族大理三月街是雲南省聞名遐爾的物資交流大會和白族人民的傳統盛大節日,每年農歷三月十日至二十一日在大理古城西舉行。
三月街又名觀音市,相傳南詔細奴羅時,觀音於三月十五日到大理傳經,因此每年屆時,善男信女們便搭棚禮拜誦經並祭之。
3、白族婚俗習俗
當白族青年男子向姑娘求婚時,姑娘如同意,要向男方送粑粑;婚禮時新娘要下廚房製作「魚羹」;婚後第一個中秋節新娘要做大面糕,並以此表現新娘的烹調技藝。婚禮時講究先上茶點,後擺四四如意(即四碟、四盤、四盆、四碗)席。
白族實行一夫一妻制,婚禮隆重、熱烈。按傳統風俗,舉行婚禮這天,新郎和小夥子們必須騎高頭大馬去娶親。背婚是雲南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源縣白族地區普遍流行的一種婚俗。每逢十字路口、三岔道或人員集結的地方,陪賓們便停下來,把嫁妝碼成兩大摞,讓新郎背著新娘圍著繞「8」字。
4、白族飲食習俗
平壩地區的白族多以大米、小麥為主食;山區的白族則多以玉米、洋芋、蕎麥為主食。肉食以豬肉為主,除用鮮豬肉做各種炒菜外,還喜腌制年豬,加工成火腿、臘腸、香腸、豬肝、吹肝、飯腸等精美風味食品。白族大都喜飲酒、飲茶。
(6)民間喝雄黃酒擴展閱讀
白族禁忌
白族家庭里,兒子成婚後即與父母分居;白族同宗同姓不通婚;為客人斟茶不能斟滿,白族民間有「酒滿敬人,茶滿欺人」之說。
禁止在河裡洗屎布、禁止向河裡扔廢物或倒垃圾,禁止向河裡吐口水,禁止堵塞水源。忌在長輩面前說丑話臟話,忌外人闖入產婦房間,忌孕婦進入新房。忌坐在門坎上,忌向火塘吐口水,忌在水溏邊吹樹。
Ⅶ 雄黃酒的民間習俗
習俗一:插艾草掛香囊 作用:驅蚊蟲防感冒
過端午,很有的講究。「清明插柳、端午插艾」,端午這一天天一亮,家家戶戶的門窗上都要插上兩根艾草和菖蒲,艾草能避邪氣。
另外,家長會給孩子掛個香囊,也是可以辟邪驅瘴氣,香囊用到的中葯有川芎、白芷、蒼術、冰片、薄荷,每味各5克。將這幾味中葯研細,然後放在布袋中,縫合好。可以佩戴在胸前、腰際或肚臍處,也可以把香囊掛在室內或車內。
上海一位中醫科主任蔡德亨教授說,從中醫角度講,艾葉是一味芳香化濁的中葯,有較強的驅毒除瘟作用,懸掛艾葉及燃燒艾葉可以殺菌消毒、預防瘟疫流行。中醫認為香囊有散風驅寒、健脾和胃、防蚊防病的作用。孩子們將香囊懸掛在胸口,可以聞聞可以驅蚊,另外,可以預防感冒。
習俗二:喝雄黃酒 副作用:會引起貧血(待考究)
端午這一天,人們要聚在一起喝雄黃酒,雄黃酒是用研磨成粉末的雄黃泡製的白酒或黃酒,一般在端午節飲用。古代人就認為雄黃可以剋制蛇、蠍等百蟲,「善能殺百毒、辟百邪、制蠱毒,人佩之,入山林而虎狼伏,入川水而百毒避」。中國神話傳說中常出現用雄黃來克制修煉成精的動物的情節,比如變成人形的白蛇精白娘子不慎喝下雄黃酒,失去控制現出原形。所以古人不但把雄黃粉末撒在蚊蟲孳生的地方,還飲用雄黃酒來祈望能夠辟邪,讓自己不生病。蔡德亨教授說:「雄黃酒里含有砷,這是砒霜的主要成分,喝雄黃酒等於吃砒霜,喝了會抑製造血功能,會造成貧血。即使小劑量服用,也會對肝臟造成傷害;雄黃具有腐蝕作用。」
但含砷元素並不能說明雄黃有毒,雄黃與砒霜的分子結構不同,就決定兩者不同的化學性質。就例如硫酸鋇和氯化鋇,分子結構不同決定兩者毒性完全不同。
習俗三:吃五紅作用:增加陽氣,多數是文化意義
在端午節中午要吃五紅,到底是哪五紅呢,在君和堂門診大廳的端午節展示區內,記者看到了烤鴨、莧菜、紅油鴨蛋、龍蝦和黃鱔,吃五紅是為了嚇退蛇、蜘蛛、蠍子、蜈蚣還有壁虎這五種毒物,希望它們不要進自己的家。南京中醫葯大學教授、江蘇中華文化學院特約研究員吉文輝,吃五紅是過端午的一個重要議程。這個端午習俗很有講頭,這個傳統不能丟。端午,其實告訴人們,盛夏即將來臨,提醒老百姓要注意防病祛蟲。這些紅菜主要增加人們的陽氣。當然,更多的是文化意義上的端午。
Ⅷ 中國四大民間故事
第一個民間故事,牛郎織女。傳說織女是天上的一個神,而牛郎只是一個凡人,織女去人間遊玩在湖中洗澡時,衣服被牛郎誤拿了去,兩個人一見鍾情,漸漸愛上了對方。可是天庭當中是不允許神仙與凡人戀愛的,於是玉帝下令派人將織女給抓了回來。織女走後牛郎天天都思念不已,於是想方設法地去追尋,就算受到阻礙也毫不退步。最終他們兩個人之間的感情感動了王母娘娘,允許他們每年在七夕的時候相聚一次,這就有了鵲橋相會的傳說。
第4個故事,孟姜女哭倒長城。這個故事發生在秦朝,秦始皇號令全國勞動力一起來修築長城,范喜良在逃脫的途中遇到了孟姜女,兩個人一見鍾情,決定結為夫妻。可是在新婚當夜,范喜良被官府抓走去修長城去了,這一走就再也沒有回來。孟姜女十分思念丈夫,於是決定親自去尋找,最後在長城腳下意外得知自己的丈夫已經死了,並且埋葬在長城之中。
知道真相後的孟姜女便在長城腳下哭了起來,這一哭就是三天三夜,後來長城附近狂風大作,長城忽然有一段地方坍塌了下來,裡面竟然露出了范喜良的屍首,孟姜女在絕望的過程中選擇了投海自盡。後人都被他們之間的愛情所感動了,於是在那裡設立了孟姜女廟,經過的時候都會進來參拜。
Ⅸ 在有些農村,端午節還有吃「五黃」的習俗,五黃是什麼
吃咸鴨蛋、喝雄黃酒,這個是很多人都知道的,其實這些都是屬於「五黃」之一的。吃五黃是漢族的民間風俗,主要是流行於江南等地。所謂「五黃」指的是五種名字帶有「黃」音的食物,它們分別是指鹹蛋黃、雄黃酒、黃瓜、黃鱔和黃魚。
在以前民間,就會吃五黃餐,也就是把這五種食物混在一起食用。原因是中醫理論上認為,而在中午的時候又是一天中陽氣最盛的時候,所以這個時候吃五黃餐,不僅有利於身體健康,而且還能抑制霉運。
其實在民間除了吃五黃的習俗以外,有些地方還有吃「五紅」的習俗,它們分別是指:烤鴨、莧菜、紅油鴨蛋、龍蝦和雄黃酒,原因也和吃五黃差不多,民間認為在端午節吃了這「五紅」或「五黃」,那麼整個夏天就可以辟邪避暑了
Ⅹ 民間四大傳統節日
中國傳統的四大節日應該是「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
關於春節的起源有多種說法,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如春節祭祀,春節源於巫術儀式,春節源於鬼節等。但其中被普遍接受的說法是,春節由虞舜時期,舜即天子位,祭拜天地,人們把這一天當做歲首,據說這就是農歷新年的歲首,後來叫「春節」!
還有另外一種說法,叫「年」!年是漢族民間傳說中的凶獸,頭長尖腳,兇猛異常,每到除夕之夜,就會出來傷害人和牲畜。人們為了把年驅趕走,到除夕那天,就家家戶戶放鞭炮,穿紅衣服,貼對聯,敲鑼打鼓把年嚇跑了。所以也叫「過年」!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在仲春與暮春之間,也就是立冬後的第104天。是中國傳統節日之一,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祭祖和掃墓的日子。
「清明節」,也叫民族掃墓節,1935年,中華民國政府明定於每年的4月5日為國定假日。2006年5月20日,經國務院批准,將清明節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端午節」,為每年的農歷五月初五,據《荊楚歲時記》記載,因仲夏登高,順陽在上,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個午日正是登高順陽的好天氣,故五月初五亦稱為「端午節」。此外還有「午日節」,「五月節」,「龍舟節」,「浴蘭節」等。端午節也是為了紀念戰國時期楚國愛國詩人屈原的祭祀日。自2008年起,「端午節」被列為國家法定節假日!
「中秋節」,又稱「月夕」,「秋節」,「仲秋節」,「八月節」,「追月節」,「團圓節」等,因在農歷八月十五,又恰值三秋之半,故得名。也有些地方將中秋節定在八月十六,所以有十五的月亮十六圓之說。
中秋節始於唐朝初年,盛行於宋朝,至近代已成為和春節齊名的中國主要節日之一!
中秋節自古就有祭月,賞月,吃月餅,賞桂花,飲桂花酒的習俗,也衍生了一個個美好的愛情故事。中秋節以祈盼團圓,思念故鄉,思念親人,祈盼豐收幸福之美好而流傳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