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酒類全科 > 畲族米酒什麼味

畲族米酒什麼味

發布時間:2021-02-27 00:25:08

❶ 畲族文化的畲族人口

7世紀初隋唐之際,畲族就已居住在閩、粵、贛三省交界閩南、潮汕等地、宋代才陸續向閩中、閩北一帶遷徙,約在明、清時始大量出現於閩東、浙南等地的山區。江西東北部的畲族原住廣東潮州府鳳凰山,後遷福建汀州府寧化縣居住,大約在宋元之後至明代中葉以前遷到贛東北居住。安徽的畲族約在100年前從浙江的蘭溪、桐廬、淳安等縣遷來。
隋唐之際,聚居在閩、粵、贛三省交界山區的畲族先民已經從事農業生產和狩獵活動。他們在極其艱苦的環境下拓荒殖土。到了唐代,中央王朝在畲族先民聚居的福建漳州、汀州一帶施政,並實行闢地置屯等一系列發展經濟的措施,使畲族山鄉經濟得到了進一步發展,畲漢兩族之間的關系日益密切。唐王朝在漳、汀地區的建政,大大加速了畲族封建化的過程。封建統治者加深了對畲族人民的剝削和壓迫,而且還實施一系列民族歧視政策,把他們視為「化外之民」。 畲族服飾是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畲族的傳統服飾,斑斕絢麗,豐富多彩,其主要特色體現在女性服飾上,女性服飾以鳳凰形態貫穿整體,故稱「鳳凰裝」。「鳳凰裝」由服飾和頭飾組成,傳統的頭飾稱為「鳳冠」,由銀鉗欄、頭面、銀金、國錚、奇喜牌、奇喜載、銀鏈、古文錢等組成鳳凰翹首的形態。服飾有上衣、裙子、圍身裙、腳綁、鞋等組成。
上衣:上衣保留古典交叉衣領,呈三角形,袷部自邊沿向內側,而間以紅、白、黃、綠、藍五色條紋;領部在條紋中間刺綉花卉或鳳凰圖案;胸部左右兩側三角區各綉一朵花卉或圖案;袖子短而小,袖尾同樣自邊沿向上側間以五色條紋;臂部和襟部都綉各式花紋,但便裝不綉花。
裙子:裙子由兩片布料組成,開襟於左右兩邊,用同色布紮成紐扣連合;裙子下方刺上有規則的長短不一的豎條線;裙子前方綉有幾何圖案,便裝不綉。
圍身裙:圍身裙俗稱攔腰,為邊長30至35公分的正方型,上方左右分別縫裙帶。腳綁:腳綁即綁腿。整體三角形,綁紮成倒人字花樣,上方左右和下方角各縫1條紅帶子。普通裝上方為白色邊沿,盛裝間以五色條紋於所有邊沿並在小腿位置綉花。
鞋:鞋即綉花鞋,用黑色布做面料,鞋面先綉上花卉和幾何圖案;俗稱「千層底」。隨著時代變遷和社交面的增長,畲族女性服飾越來越顯得刻板。畲族服飾以及畲族頭飾製作技藝已被列入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縣政府提出了每周的第一天穿著傳統服飾的倡議,為傳統服飾的繼承與弘揚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中國畲族的文學,由傳統的民間文學和新興的作家文學兩部分共同組成。在畲族民間文學中,有關民族始祖盤瓠的神話作品異常地引人注意,這一題材的作品既有韻文體的神話古歌《盤古歌》和《麟豹王歌》,也有散文體的神話《高辛與龍王》和《三公主》等,這些在內容上大同小異的作品,講述了畲族祖公龍麟因在爭戰中建立奇功而娶高辛皇帝的三公主為妻並繁衍出畲族後代的故事。畲族的敘事民歌,還有《末朝歌》、《元朝十八帝》、《災荒歌》等,在內容上涉及到封建王朝的興衰和民間的災異事變等重要題材。小說歌,是畲族民間文學中的一種特殊的形式,多是由近兩個世紀以來畲族中懂漢語的歌手將漢族文學作品改編而成的敘事歌,如《西遊記》、《白蛇傳》、《梁山伯與祝英台》等,也有以本民族的歷史故事為內容編寫的小說歌作品,如《鍾良別》、《鍾景祺》、《藍佃王》等。畲族民間傳說的代表性作品,有《阿郎和媛蓮》、《天眼重開》、《黃藤鐲和毛竹筒》等。而流傳於畲族地區的民間故事《賣炭》、《石牛》、《拾元寶》等,則體現了勞動人民的聰明智慧和道德觀念。
《盤古歌》中國畲族的民間神話古歌。又名《盤瓠王歌》、《高皇歌》、《祖公歌》。流傳於浙江省南部和福建省東部的畲族聚居區,是一部有關畲族起源的帶有原始圖騰崇拜觀念的韻文體神話作品。 西漢時,仙人浮丘伯者,攜二仙鶴,駕閑雲漫遊至景寧,見此處山色青翠,河水清澈,樹木蔥蘢,心愛之,遂結廬河邊,沐仙鶴於河中,後不知所終。因紀念仙人曾來此,後人乃稱沐鶴之水為鶴溪、結廬處為浮丘。據說居住在此地的人都健康百歲,為此,景寧畲漢人民特別建立了一個牌坊,稱其為百歲門,後就成為了地名。
景寧畲族世代深居山野,深諳察山觀水,其建築自然就依山傍水,風光旖旎;而名門大戶望族更是四合一大院,門前小橋流水、後院鳥語花香,世外桃源也莫過如此。百歲門雖是畲族人的生活場所,更是畲族文化的創造、文明的傳承之地,經年累月,百歲門化為畲族文化的圖騰與符號。 畲族的圖騰信仰中依然保有「星宿崇拜」痕跡,從而進一步說明了盤瓠形象的星宿原型。所謂星宿,本是對自然天體的泛稱,同時也是先民標記方位、星空分區、制定歷法的依據之一。隨著道教文化的興起,星宿逐漸被賦予具體的神的形象,並進入人們的信仰世界。從畲族「星宿崇拜」痕跡看,我們不可輕易斷定畲族對天王歷法的遵循,但畲族與漢族往來甚久,並且已基本同化。畲族有自己的語言,沒有文字,但精通漢語,自古遵循漢族的天文歷法,中國古代時期,漢族的科學技術成就十分輝煌。
漢族有悠久的天文學觀測的傳統。遠在傳說時代,就有世襲執掌天文的官吏,專門負責觀測天象。以後歷代沿續,設觀星台、觀象台、司天台、司天監、欽天監等機構,負責觀測天象、推算歷法。因此,漢文獻中以日食、月食、恆星、彗星、太陽黑子等天象的觀測與記錄,都是世界上最早的和最完整的。日食發生的最早記錄,在距今約4000年前的夏代。距今約3000年前的商代甲骨卜辭中,有日食、月食的確切記錄。周代以及春秋戰國以來的典籍中,更有日食、月食的諸多記錄恆星的觀測記錄,也見於商代甲骨文中。《周禮》有馮相氏,「掌十有二歲、十有二月、十有二辰、十日、二十有八星之位」。戰國時甘德著《星占》八卷,石申著《天文》八卷,後人合稱為《甘石星經》,其中記載120顆恆星位置,是世界上最早的恆星表。古代天文學家把周天分三垣和二十八宿,用這種區域劃分來確定天體和天象發生的位置。先秦時期漢族先民繪制星圖,留存至今最早的實物有五代時期出土的二塊28宿星圖刻石,其它著名的有宋代蘇州石刻天文圖及敦煌唐代星圖。 風水在中國歷史悠久,古稱堪輿,是人們對居住或者埋葬環境進行選擇和處理,以達到趨吉避凶的目的,它的核心思想是人與大自然的和諧,主要關乎宮殿、住宅、村落、墓地的選址、座向、建設、布置等。主辦方表示,很多人將風水與迷信聯系起來,其實,風水是一門發現自然、利用自然的科目。
在古代,漢族對於風水學是十分重視的,畲族也是如此。像婚喪嫁娶、易居開業都要迎請易學風水大師來進行卜卦預測,提前破災消難。用現代人的話去理解,就是風水好的地方,人們居於此處,能助人事興旺、發財,可令後代富貴、顯達。在古代符合風水寶地標准:後有靠山、左有青龍、右有白虎、前有案山、中有明堂、水流曲折。風水告訴人們要能順應自然規律,要優化自然環境。 2008年浙江景寧「畲族醫葯」項目被列入國務院批準的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由於畲民長期居住在偏遠閉塞、村落分散的山區,交通不便,經濟落後,在特定的歷史條件和地理環境中,畲民為求生存與繁衍,他們學會了防治疾病的技藝,積累了豐富的醫學經驗。它自成一體,具有獨特的疾病觀,疾病分類法和特殊療法,體現了畲醫葯的文化特色,對某些疾病的療效更有獨到之處。
2006年,浙江省衛生廳立項的《中國畲族民間醫葯調查與整理》課題。課題組歷時6年多,走訪調查了全國主要畲族聚居地,根據調查所獲大量資料,整理出了畲族醫葯的基本特徵。
獨特理論:「疳積理論」、「六神學說」為畲醫防病治病的主要理論。畲醫又把「疳積」分為狹義疳積和廣義疳積,狹義之疳積,又稱「小兒疳積」;風、寒、痧、食等因素引起諸多雜病,總稱廣義的「疳積病」。「六神」由心神、肝神、肺神、脾神、腎神、膽神組成,畲醫認為「六神」失守就會生病。「痧症理論」則形成了完整的一整套發痧療法。此外,畲醫對傷、對風症等也有獨特的認識。這些理論基礎,形成了畲醫的疾病命名與分類以及診病方法。
特色療法:包括外治療法、痧症療法、傳統正骨、解毒通利法、食物療法、心理療法等和民間常用處方。外治療法至今仍被廣為應用的有刮法、挑法、捏抓法、熏法、吹法、搓法、熨法等。多種發痧技術,往往能起到手到病除的效果。正骨採取徒手復位、鮮畲葯搗爛外敷和杉樹皮固定的方法。此外,對蛇傷、風濕、黃疸肝炎、肺炎、骨髓炎等治療均有祖傳秘方。畲醫還有「醫食同源」之說,幾乎家家戶戶常用家禽家畜配草葯食用,經統計具有食療作用的食物約100餘種。據記載,幾乎失傳、而極其珍貴的景寧畲族綠曲酒就是採用了畲族醫葯「醫食同源」之理的典範,但掌握秘方的的族人至今從不外傳。
用葯特點:畲葯基本為野生植物葯。畲醫認為畲葯有陰陽之分,十分講究用葯的陰陽平衡。畲葯中為熱性、溫性的陽葯,長在朝陽的山坡;治療亢盛、炎症的陰葯,生長在陰山溝里;不寒、不熱、不溫、不涼之葯稱「和」葯,具有平衡和滋補功能,「和」葯生長於低山谷。畲葯有其品種特點,以鮮采即用為主,並有其炮製技藝,注重葯引和輔料等用葯習慣。
傳承習俗:畲民患病,多數憑祖傳驗方服用畲葯或採用其他傳統治病方法。治病技術被視為珍寶,傳男不傳女,也有婦兒科婆傳媳之俗,靠口傳心授,代代相傳,自成體系。懷有一技之長的畲醫一般以技藝為主業,仍從事農耕,或半農半醫,也收受微薄的酬謝。 畲鄉諺語「無酒難講話」,說的是畲民熱情好客,善飲酒,常以自家釀制的美酒待客。客人一到畲家,主人一般不先泡茶,而是恭恭敬敬地用雙手捧上一大碗米酒請客人品嘗,這是畲家最高的待客禮節。畲家一年四季,家家均釀有米酒,建房時有「上樑酒」;生日時要吃「生日酒」;定親時要喝「定親酒」;嫁女時要吃「嫁女酒」;娶親時要吃「討親酒」,真可謂無酒不辦事。畲族米酒,通常普通家庭家家戶戶都會釀造。
而以神秘存在於畲族名望家族中的景寧畲族綠曲酒配製技藝,從唐永泰二年至今,已傳承1200多年,則堪稱珍貴,其釀造工藝非常講究,但下料配方一直由畲族雷氏後人世代單傳,秘不外宣。其製法選用66味上等天然草本、野果,加釀造酒、蒸餾酒、綠曲、赤糖等輔料,經八步(選葯、炮製、另煎、鼎合、封壇、泉浸、地養、茅縮)共三十六道工序精心配製。綠曲酒體在色澤上呈現出自然純凈的金黃兼翠綠,酒液瑩澈透明,如深山碧玉;清新淡雅的山草香輕柔飄逸,入口順滑,風格獨特,整體以越上乘品質。1984年經國務院公布成立全國唯一的景寧畲族自治縣,畲族後人為紀念先祖,整合專家學者、族人釀酒師等經過長期地挖掘、整理、研發,將景寧畲族綠曲酒進行了綜合的質量評定和品牌提升,並取名「百歲門1984畲族綠曲酒」,以傳承養生文化和宏揚民族精神。

❷ 畲族人過元宵節的習俗有什麼

1:吃元宵:是一個古老的畲族傳統節日習俗,也就是說多在元宵節吃,也有當點心吃,有酒釀小圓子等種類。意味著團團圓圓美好和諧。
2:觀燈:這也是元宵節畲族重要的傳統節日習俗之一,就是說在元宵節的這一天街道上都燈火珊闌。是可觀的一種傳統習俗。
3:猜燈謎:猜燈謎又稱打燈謎,是中國獨有的富有民族風格的一種傳統民俗文娛活動形式,也是畲族比較正統的一種方式,因為他裡面也參雜著漢人的血種。這也是從古代就開始流傳的元宵節特色活動。
4:祭祖:在元宵節的這一天一般都是在下午的時候家裡會派出一些男丁少年然後去祭祖給自己的祖宗們送燈。

❸ 畲族的民族特徵

畲族的民族特徵:

1、分布現狀

畲族主要分布在溫州、麗水、金華三個地區的十多個縣內;江西省的畲族大都散居在鷹潭龍虎山、鉛山縣、貴溪、吉安、永豐縣、全南縣、武寧縣、資溪、興國縣等。

貴州主要分布在麻江縣、凱里市、福泉市和都勻市;廣東省分布在潮安區、饒平縣、河源、海豐縣、大埔縣、增城區、惠陽區、博羅縣等14個縣市區內;安徽省的畲族主要集中在寧國市,;湖南省的畲族主要分布在桂東縣、汝城縣、炎陵縣等。

2、傳統服飾

畲族的傳統服飾,斑斕絢麗,豐富多彩。畲族服裝崇尚青藍色,衣料多為自織的麻布。現在畲族男子服裝與漢族無異,而閩東、浙南的部分畲族婦女,服飾仍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

3、婚姻習俗

在畲族社會里,無兒的家庭多行招贅,不少有兒子的家庭也讓兒子去入贅,而讓女兒留「招兒子」(即招女婿)。一般入贅者的子女要隨母姓,也有生有二子分別隨父母姓的。若夫妻雙方都是獨生子女,就得「做兩頭家」,即新婚頭幾年兩邊的家都要照顧,居無定處。

4、飲食習俗

畲族主要以農業為主,農產品主要有稻穀、紅薯、小麥、油菜、煙葉為主。畲族居住的山區盛產林木及毛竹,茶葉在國內外市場上享有聲譽。

5、傳統文化

畲族的傳統文化極為豐富。《高皇歌》是著名的史詩,主要敘述本民族起源和遷移經過。畲族群眾特別喜歡唱山歌,「畲歌」是畲族文化中的明珠。在祭祀、求神拜佛、招待客人、節日或平時的生活、勞動中,人們都以歌代言,對答如流。

❹ 畲族的特產有哪些

畲寨金薯米

原料:番薯,即紅薯。又名甘薯、山芋、地瓜、紅苕等。明萬曆年間,閩人從「番地」呂宋(今菲律賓)引入薯種,福建巡撫金學智勸民廣種,號為「金薯」。明代畲民大量遷移閩東;畲山遍種金薯,並製成「番薯米」,以為主糧,強身健體,確保民族繁衍。畲家諺語雲:「番薯米吃到老」
畲族線面

線面(面線)始於南宋,至今有八百多年歷史。畲民對線面的製作流傳著一段神話故事:相傳王母娘娘的女兒九天玄女,為了給母親賀壽,煞費苦心,准備禮物,最後她用自己的智慧和靈巧的雙手,精製了細如絲、長如發的線面,祝福王母娘娘長命不老以及祝福天下太平。此後,畲民對線面便有著一段執著的畲俗涵意:過生日煮碗線面稱為長壽面;婦女分娩坐月子以其為主食,佐以蛋酒、雞湯而稱「誕面」;男婚女嫁送線面為喜面,象徵著好姻緣;逢年過節出遠門吃碗線面叫太平面,表示平安順利;待客及送禮表示為最尚禮,敬神拜佛當供品為迎財納福好運旺旺來。

畲族烏米飯

畲族烏米飯唐朝(公元669年)以來是畲族同胞「三月三」過節的傳統食品,它來自大自然烏稔樹(也叫烏飯樹)的綠色樹葉泡製而成的色香味和開脾健胃驅濕膳療作用,是男女老幼四季皆宜的綠色食品,二十世紀末經寧德市畲族烏米飯加工坊開發,現已成福建九地市和浙南等地設宴的佳餚,分別有紅鱘烏米飯、竹桶烏米飯、太極烏米飯、荷葉烏米飯、菠蘿烏米飯、草包烏米飯、烏米卷、八寶烏米飯(甜、咸)等品種。

❺ 浙江畲族的特色

畲族自稱「山哈」,意為住在山裡的客戶,傳說畲族的祖籍是廣東潮州。主要分布在福建福安、浙江景寧、廣東、江西、安徽等省,多數與漢族雜居。人口63.0378萬(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
全國只有一個畲族自治縣,她位於浙南山區,景寧畲族源於唐永泰二年(766),從閩遷居浙西南時落戶景寧,距今已有1200多年歷史。因此,景寧又稱為中國畲鄉。

1984年6月30日建立浙江景寧畲族自治縣。畲族居住較集中的地區共建有57個民族鄉。

畲族主要以農業為主,農產品主要有稻穀、紅薯、小麥、油菜、煙葉為主。畲族居住的山區盛產林木及毛竹,茶葉在國內外市場上享有盛譽。

語言、文字:畲族有自己的語言,但無自己的文字。百分之九十九的畲族使用漢語客家方言,通用漢文。

傳統文化:畲族的傳統文化極為豐富。《高皇歌》是著名的史詩,主要敘述本民族起源和遷徙經過。畲族群眾特別喜歡唱山歌,「畲歌」是畲族文化中的明珠。在祭祀、求神拜佛、招待客人、節日或平時的生活、勞動中,人們都以歌代言,對答如流。「小說歌」,是畲族敘事民歌的一種形式,多由漢族章回小說或評話唱本改編而成,也有的根據本民族民間故事編成,例如《白蛇傳》、《梁山伯與祝英台》、《藍佃玉》等。「婚禮舞」別開生面,男女雙方採用「盤歌」(山歌對唱)方式表白愛情、訂下婚約。

習俗:有客人到門,都要先敬茶,一般要喝兩道。有一種說法:「喝一碗茶是無情茶。」還有說法:「一碗苦,兩碗補,三碗洗洗嘴。」客人只要接過主人的茶,就必須喝第二碗。如果客人口很渴,可以事先說明,直至喝滿意為止。若來者是女客,主人還要擺上瓜子、花生、炒豆等零食。

居住在閩東北沿海一帶山區的畲族婦女,有頭佩「三把刀」的習俗。「三把刀」實際上是三支外形似刀,兩面有鋒,長五六寸的金屬管。相傳這種風俗始於明末,當時外敵入侵中國東南沿海,為防止入侵者的污辱,畲族婦女把三把短劍插在發髻之中,危急時可用以抵抗外敵,保護自己。三把刀的習俗顯示了畲族婦女豪放、純潔的品格。

婚俗:畲族實行一夫一妻制,同姓不婚。畲族婚禮別具情趣,屆期新郎由岳家親迎,岳家款以飯就餐時,餐桌上不陳一物,必俟新郎一一指名歌之,如:要筷子則唱《筷歌》,要酒則唱《酒歌》,司廚也要以歌相和,其物應聲而出,席畢新郎還需把餐桌上的東西一件件唱回去。

在畲族民間,除通常的嫁女之外,還有男嫁女方的婚俗。男嫁女方有兩種:入贅到未婚女子家的叫「做女婿」;入贅給寡婦的叫「上門」。無兒子的家庭多行招贅,但不少有兒子的家庭也讓兒子去入贅,而讓女兒中留「招兒子」(即招女婿)。一般入贅者的子女要隨母姓,也有兩個兒子分別隨父母姓的。若夫妻雙方都是獨生子女,就得「做兩頭家」,即新婚頭幾年兩邊的家都要照顧,居無定處。幾年之後,才能確定在夫妻娘家中經濟條件較好的一方落戶。

婚前有說親和定親兩個階段,禮儀講究頗多。娶親時,男方派出由新郎的叔伯、善歌的「赤郎」、作為伴郎的「接姑」、廚子和能說會道的「赤郎子」組成迎親隊伍,由媒人帶領於婚禮兩天前趕到女家,鳴鞭炮叫開門,送上禮品,行「脫鞋禮」(脫掉草鞋,洗腳,穿上新布鞋),雙方歌手對歌歡宴,新娘在席間敬酒,並接受賓客與長輩贈送的紅包,謂之「討百家銀」。當晚的歌宴要通宵達旦,男方的歌手若唱答不上女方歌手的問題,臉上要被抹鍋底灰,引得鬨堂大笑。第二天,在女家行「請祖公」禮,即向祖宗牌位報告婚事,請求保佑。爾後,新娘的母親把嫁妝擺在床上,母女坐在床旁哭得難舍難分,叫做「哭嫁妝」。第三天是正式婚禮,新娘依夫家遠近決定上轎啟程的時間,原則是天亮前要趕到新郎家。途中新娘不得回頭,以保證婚後白頭到老。到新郎家大門外,新娘要張傘通過不斷接替鋪在前面的紅布袋,象徵著傳宗接代。在通往中堂的路上,夫家的親友要撒生花生,預祝多生貴子。在中堂拜祖宗時,新郎始與新娘見面。婚後第三天,新郎陪新娘回娘家行回門禮。住兩夜或四夜再回夫家。直至今日,這一古老的規矩在畲鄉仍在沿襲。

禁忌:正月初一,忌挑糞,忌抬轎、吹喇叭;忌當乞丐;忌食狗肉。

節慶:畲家很重視傳統節日,重視祖先崇拜,每年二、七、八月的十五日為祭祖日,信奉鬼神。祭祖時要以兩杯酒、一杯茶、三葷三素六碗菜,加上不同時節的餜。在節日期間除酒肉必不可少外,每個節日吃什麼都有一定的傳統習慣。但不論過什麼節日都要做糍粑。成年人過生日除殺雞、宰鴨外,也要做糍粑。

「三月三」是畲族傳統節日,每年農歷三月初三舉行,其主要活動是去野外「踏青」,吃烏米飯,以緬懷祖先,亦稱「烏飯節」。烏米飯就是用一種植物的汁液把糯米飯染成烏色。相傳在唐代,畲族首領雷萬興和藍奉高,領導著畲族人民反抗當時的統治階級,被朝廷軍隊圍困在山上。將士們靠吃一種叫『嗚飯」的野果等充飢度過年關,第二年三月三日沖出包圍,取得勝利。為紀念他們,人們把三月三日作為節日,吃「烏米飯」表示紀念。節日期間,附近幾十里同宗詞的畲族雲集歌場,自晨至暮,對歌盤歌,內容為歌頌盤瓠,懷念始祖。整個畲山,沉浸在一片歌的海洋之中。晚上,各家吃「烏米飯」。深夜,進行祭祖活動。

此外,畲族也過春節。過春節時除宰雞殺豬外,還要做糍粑,祝願在新年裡有好時運,日子年年(粘粘)甜。初一早上,全家叩拜「盤古祖先」,老人講祖先創業的艱難,過後舉家團聚,唱山歌,送賀禮。青年男女則走鄉串寨,以歌傳情,互敘友情。

服飾:畲族服飾反映在婦女的穿著打扮上。畲族婦女服裝,各地略有差別,其共同特點是上衣多刺綉。尤其是福建福鼎和霞浦的女上裝,在衣領、大襟、服斗甚至袖口上都有各色刺綉花紋圖案和花鳥龍鳳圖案。在氣候熱的地區,婦女們不分季節都穿短褲,裹綁腿,腰間束彩色條帶。頭發盤梳在頭頂上,成螺狀或者盤狀,上繞紅色絨線

飲茶是畲家日常必不可少的,大部分以自產的烘青茶為主。

節日、禮祭食俗畲家很重視傳統節日,在節日期間除酒肉必不可少外,每個節日吃什麼都有一定的傳統習慣。如:三月三吃烏飯,清明節吃清明餜,端午節包粽子等,但不論過什麼節日都要做糍粑。成年人過生日除殺雞、宰鴨外,也要做糍粑。畲家有句俗語:「大人生日一臼餜,小孩生日一雙蛋。」

祭祖時要以兩杯酒、一杯茶、三葷三素六碗菜,加上不同時節的餜。

畲族婚禮別具情趣,屆期新郎由岳家親迎,岳家款以飯。就餐時,餐桌上不陳一物,必俟新郎一一指名歌之,如:要筷子則唱《筷歌》,要酒則唱《酒歌》,司廚也要以歌相和,其物應聲而出,席畢新郎還需把餐桌上的東西一件件唱回去。

有客人到門,都要先敬茶,一般要喝兩道。有一種說法:「喝一碗茶是無情茶。」還有說法:「一碗苦,兩碗補,三碗洗洗嘴。」客人只要接過主人的茶,就必須喝第二碗。如果客人口很渴,可以事先說明,直至喝滿意為止。若是來者是女客,主人還要擺上瓜子、花生、炒豆、乾菜等零食。

畲族的酒多以白酒和自家釀制的糯米酒為主。景寧山區還有一種綠曲酒。白酒有明燒和暗燒兩種。

典型食品畲家獨具特色的典型食品有:鹵姜;鹹菜,畲族風味菜,常用辣椒、姜、蘿卜等腌制而成,稱為糟辣椒、糟姜等;端午粽子,民間稱牯角;烏飯,三月三的節令食品,是烏飯樹(畲語稱烏枝)的嫩葉搗細,用汁浸糯米,煮熟後即成烏黑發亮的烏飯。據說吃了烏飯即不怕螞蟻咬。

❻ 米酒的用處

一醉解千愁。

❼ 畲族有哪些特有的風俗

婚姻習俗:
解放前,畲族婚姻家庭普遍實行一夫一妻制,仍保留著古樸的婚俗。一般同姓不婚,本民族內部的盤、藍、雷、鍾四姓中自相婚配。本來,氏族外婚制是畲族傳統婚俗。但由於歷代統治者的民族壓近和歧視政策,畲、漢兩族之間嚴禁通婚,曾是畲族內部的一條族規。解放後,隨著民族平等團結政策的執行,畲、漢兩族之間的通婚日益增多。
喪葬形式:
畲族喪葬形式是土葬,保留有拾骨重葬習俗。
畲族的傳統節日主要有農歷四月的分龍節、七月初七、立秋日、中秋節、重陽節、春節等。另外,每年農歷二月十五、七月十五、八月十五都是畲族的祭祖日。
畲族,中國南方游耕民族,一千多年來,畲民不畏艱辛險阻,從原始居住地——廣東省潮州市鳳凰山四散遷徙到福建、浙江、江西、安徽等省份,有的還到貴州和四川,90%以上居住在福建、浙江廣大山區,其餘散居在江西、廣東、安徽等省,畲族早在唐永泰二年(766)就從福建羅源遷居浙江景寧。唐代,居住在福建、廣東、江西三省交界地區的包括畲族先民在內的少數民族被泛稱為「蠻」、「蠻僚」、「峒蠻」或「峒僚」。南宋末年,史書上開始出現「畲民」和「拳民」的族稱。「畲」(She),意為刀耕火種。 1956年中國國務院正式公布確認畲族是一個具有自己特點的單一的少數民族。從此,畲族成為法定的族稱。

❽ 畲族飲食的日常食俗

畲族的日常主食以米為主,除米飯外,還有以稻米製作成的各種糕點,常統稱為「餜」。畲家常食的米飯有秈、粳、糯三種。從黏性上分,糯米最黏,粳米次之,秈米基本無什麼黏性,但秈米出飯最多,畲家食用的米飯以秈米最為普遍。秈米也常被用來製作粉干,即將秈米磨成粉,加餿飯揉成團蒸熟,再用粉干機壓擠成絲狀,再蒸透即可食用。也可曬干長期保存,粉干味素可口,適於怕油膩者食用。秈米加部分魚米磨成粉可蒸成各種糕。將米粉調成糊狀,蒸成水糕。如加入紅糖蒸熟稱勺糖糕或紅糕;加入鹼水蒸熟稱黃糕;只加鹽稱白糕,統稱水糕,蒸好後可以存放,糖糕表面加上芝麻、花生等,晾硬存放,吃時再蒸軟。黃糕可用灰鹼水浸泡保存,食用時雜以其他菜餚加湯煮食。
粳米主要用來製作年糕,製作時先把粳米粉揉成團蒸熟,放入年糕擠壓機加壓即成;也可選用一種當地產的特殊灌木燒成灰,用水出鹼水,把魚米放入水中浸漲,去水後倒入甑中蒸透,再放入臼中舂成團,搓成500—1000克長扁形餜;也可用酒炒軟僅為旅行和勞動中的食品,冷時不硬,可以隨時食用。糯米多用來釀酒,打糍粑。用糯米做糍粑是先把糯米蒸熟,然後置入臼內舂成團,搓成月餅大小的餅子。蘸紅糖和芝麻粉趁熱吃,香甜細軟。民間有「冷粽熱麻糍」之說,意為糍粑只有熱吃才有味道。除米飯外,番薯仍是畲族農家主食之一。番薯除直接煮熟外,大都是先切成絲,洗去澱粉,曬干踏實於倉或桶內,供全年食用;也有先把番薯熟煮,切成條曬成八成干長期存放。煮熟曬乾的番薯大都作為干糧,直接食用。民間有的人把生番薯切成片,放入滾水中煮成八成熟,撈出風干或曬干,再用沙炒或油炸,過年過節常吃,並用來招待客人。番薯絲洗出的澱粉經過幾次過濾後,曬干,少部分用作干澱粉做菜,大部分用來做粉絲,做法是把干澱粉用水拌成糊,用蒸籠蒸熟,冷卻變硬後刨成絲,曬干即成。粉絲是畲家招待客人製作點心和菜餚的重要原料。

❾ 畲族人有什麼風俗習慣

一、習俗

1、婚姻

在畲族社會里,無兒的家庭多行招贅,不少有兒子的家庭也讓兒子去入贅,而讓女兒留「招兒子」(即招女婿)。一般入贅者的子女要隨母姓,也有生有二子分別隨父母姓的。

若夫妻雙方都是獨生子女,就得「做兩頭家」,即新婚頭幾年兩邊的家都要照顧,居無定處。這樣維持幾年之後,才確定在夫妻兩家中經濟條件較好的一方家落戶。

2、喪葬

畲族喪葬形式是土葬,保留有拾骨重葬習俗。畲人的喪葬習俗,從傳統與史料來看,早期的葬習為懸棺葬和火葬。

在畲族中廣為流傳的《盤瓠王歌》中就載有畲人祖先盤瓠「半年是清閑,日日擎弓去射箭」,「石壁岩前山羊打,被羊抵落石壁前」乃「跌落石壁前,身屍掛在樹尾上,老鴉來叫引路線」,「一陣龍風來發起,吹斷樹尾擱不牢,大大小小跑地拜,句句哭公是不該」的傳說。

因「高岩石壁崎又嶇」所以無法取得祖先屍身,只好「任得樹梢安祖墳」,後世畲人為懷念先祖於是便懸棺而葬了。三國時,吳沈瑩在《臨海水土志》中有「人懸棺」的記載。「人」即歷史上的「南蠻」,它是畲族等南方民族的先人。由此可見,畲人懸棺而葬的習俗由來已久。

二、節日

1、分龍節

分龍節是流傳於南北各地的民間節日。此際多雨,傳說是龍分開到各地去行雨的日子。除了漢族,它也是毛南族、畲族的傳統節日。

有趣的是,這個節日的內容與日期都不太統一。地區不同節日內容也有所不同,人們或祈雨、或儺舞、或唱戲拜龍王、或龍舟賽、或演習防火,但是,都與雨水有關。

2、祭祖日

祭祖日,畲家很重視傳統節日,重視祖先崇拜,每年二、七、八月的十五日為祭祖日,信奉鬼神。在節日期間除酒肉必不可少外,每個節日吃什麼都有一定的傳統習慣。但不論過什麼節日都要做糍粑。成年人過生日除殺雞、宰鴨外,也要做糍粑。

3、二月二

又稱會親節,是畲族僅次於春節的傳統節日。主要流行於閩東的福鼎、福安等縣。所謂「會親」,系指原由福鼎雙華、福安坂中分爐至浙南、閩東各地的畲族於每年農歷二月初二回祖地相聚,舉行會親活動。

福建雙華「會親節」規模最大,遐邇聞名。節日這一天。畲家門前都升起白底紅邊的三角形族旗和頗似古時「華蓋」的圓傘,從雙華分支出去的各地族人都盛裝打扮回到祖地會親。人群熙熙攘攘,歌聲笑聲不絕於耳,寧靜的山村頓時成歡樂的海洋。

特別是夕陽西下,夜幕降臨,松明火照耀得如同白晝,增添了節日的熱烈氣氛,歌會進入了高潮,人們引吭高歌,嘹亮的歌聲在山野回盪,越唱興致越濃,通宵達旦,熱鬧非凡。

4、三月三

又稱「烏飯節」,是畲族人民紀念本民族英雄同反動統治階級斗爭取得勝利的節日。相傳:在唐高宗總章年間,畲族英雄恨興領導義軍反抗唐王朝,被官軍圍困在大山裡,糧斷援絕,處境十分艱難。

眼看有全軍覆滅的危險,時值隆冬季節,天寒地凍,山裡各種植物都已脫葉落果,唯有一種叫烏稔的野生植物,枝條上還掛有串串的甜果。畲軍採集回營,雷萬興之香甜可口,便傳令全軍四齣採集,軍糧解決了,雷萬興便於三月初三日殺出重圍,取得了反圍剿的勝利。

(9)畲族米酒什麼味擴展閱讀

畲族起源

畲族族源歧見很多,但概括起來有外來說和土著說兩種。外來說者認為畲族源於漢晉時代的「長沙武陵蠻」。持這種觀點的主要論據是「武陵蠻」和畲族有共同的盤瓠圖騰信奉。土著說者認為畲族源於周代的「閩」人。

「閩」是福建的土著,福建最早的主人,其遺裔就是今天的畲族。「閩」、「畲」之間存在著一定的淵源關系。此說的主要論據是「閩」、「畲」之間有著密切的內涵聯系,即「閩」——「蠻」——「僚」——「畲」一脈相承。

此外,還有人認為畲族源於古代河南「夷」人的一支,是屬於高辛氏近親的一支氏族部落。有的認為畲族源於河南,其祖先是「龍麒」,等等。

閱讀全文

與畲族米酒什麼味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洛維斯紅酒怎麼樣 瀏覽:743
白酒t20什麼意思 瀏覽:544
白酒可以對什麼喝 瀏覽:115
長城紅酒一瓶喝不完能放多久 瀏覽:405
法國紅酒臭嗎 瀏覽:961
楓塔妮紅葡萄酒價格 瀏覽:160
法國葡萄酒的關稅 瀏覽:514
鹿頭的紅酒什麼牌子 瀏覽:961
93年矛藝白酒多少錢一瓶 瀏覽:594
濃烈的雄黃酒 瀏覽:954
法國人熱愛紅酒 瀏覽:680
怎麼就知道紅酒好不好 瀏覽:344
五大連池原漿一號啤酒廠 瀏覽:646
一瓶葡萄酒10萬什麼牌子 瀏覽:117
南非白葡萄酒savage 瀏覽:42
一頓白酒多少箱 瀏覽:553
哈爾濱啤酒與青島啤酒多少度 瀏覽:25
雷歐庭紅葡萄酒 瀏覽:812
後海啤酒多少錢一瓶 瀏覽:639
紅酒忌諱什麼葯一起吃 瀏覽:9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