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冬至節的來歷,為什麼要喝冬釀酒
冬至是時年八節之一,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有在冬至祭祀祖先的傳統,以版示孝敬、不忘本。權在民間廣泛流傳著「冬至大如年」的講法,冬至又被稱為「亞歲」、「小年」,一是說明年關將近,二是表示冬至的重要性。冬至一到,新年就在眼前,所以古人認為冬至的重要程度並不亞於新年。古時候,漂在外地的人到了這時節都要回家過冬節,所謂「年終有所歸宿」。
古城蘇州自古有句俗話,冬至不喝冬陽酒是要冬一夜的,當代商人套用了這一俗語,把冬陽改成了冬釀,以獲得最大的經濟效益和品牌效應,於是也就有了冬釀酒的說法。舊時的蘇州的冬陽酒是一種米酒,與桂花一同釀制而成,口味甘甜,色澤金黃,隱隱地有桂花的幽香,十分爽口怡人。
㈡ 冬至進補食譜應如何安排
冬至是二十四節氣中最重要的節氣,對人的影響極大,是人體陰陽氣交的關鍵時期。冬令進補多選擇冬至開始,此時進補可發揮最大效應,促進人體陽氣的萌生,消耗相對減少。冬至時節的進補食譜擇優介紹如下。
1.菜餚類進補食譜(1)五香牛肉【原料】牛肉2500克,食鹽90克,白糖24克,紅醬油60克,姜塊2塊,蔥結3隻,料酒、茴香、桂皮、紅米汁各適量。
【製作】選用牛肘子部位的全瘦肉,先按肌肉纖維用刀直切開後,切成500克左右的塊,然後用刀根戳出一排排刀洞,四面戳到。板上先撤上少許食鹽,將肉塊放在上面反復推擦,擦至鹽粒溶化(俗稱出汗),然後放在缸內腌3~4天(夏季腌一天),經過多次翻動,腌至肉紅、硬、香;將鍋內加水適量,用大火燒滾(水要多),投入肉塊,上下翻動幾次,撈出刷洗干凈;在鍋底先放鍋墊,墊上放牛肉塊,加入茴香,桂皮、蔥結、姜塊、料酒、白糖、醬油和紅米汁,在大火上燒滾,至牛肉變紅色時,再加入白湯淹沒牛肉,放入適量食鹽,試味後,加蓋燒至沸滾,再移小火上燜煮2小時左右,等用筷子能戳進牛肉時,撈出,冷透後,按其肌肉纖維橫向切片即成。
【功效】滋補腎陰,補血益氣。
(2)芪杞燉乳鴿【原料】黃芪30克,枸杞子30克,乳鴿1隻。
【製作】將乳鴿浸入水中淹死,去毛和內臟,洗凈,放入燉蠱內,加水適量,再加入黃芪和枸杞子。將盛鴿和葯的盅放入鍋內,隔水燉熟即成。
(3)牛膝蹄筋【原料】牛膝10克,豬蹄筋100克,雞肉500克,火腿50克,蘑菇25克,胡椒5克,味精5克,紹酒30克,生薑10克,蔥10克,食鹽5克,清湯適量。
【製作】將牛膝洗凈浸潤後,切成斜口片;蹄筋放在蒸盆中,加入清水適量,上籠蒸約4小時,待蹄筋酥軟時取出,再用冷水浸漂2小時,剝去外層筋膜,洗凈;火腿洗凈後,切成絲;蘑菇水發後,切成絲;生薑、蔥洗凈後,切成薑片、蔥段。
將發脹後的蹄筋切成節,雞肉剁成2厘米的方塊。將蹄筋、雞肉放入蒸碗內,把牛膝片擺在雞肉的面上,火腿絲和蘑菇絲調合勻後,撒在周圍;薑片、蔥段放入蒸碗中,再加胡椒粉、味精、紹酒、食鹽、清湯,調好湯味,灌入蒸碗中,上籠蒸約3小時,待蹄筋熟爛後,立即出籠,揀去薑片、蔥節,再調味後即成。
【功效】祛風濕,補肝腎,強筋骨。
(4)玫瑰烤羊心【原料】羊心1個,藏紅花6克,鮮玫瑰花50克或無糖玫瑰醬15克,食鹽適量。
【製作】羊心切片備用。鮮玫瑰花搗爛取汁,放入小沙鍋內,加清水適量、藏紅花同煮,煮沸後,改文火繼續煮15分鍾濃縮取汁備用。羊心串成串,醮上玫瑰、紅花汁,在火上反復翻烤至羊心熟透即可食用。
【功效】補心解郁。
2.湯羹類進補食譜(1)粟米龍眼粥【原料】粟米100克,龍眼肉15克,粳米50克。
【製作】將粟米淘洗干凈,粳米淘洗干凈,龍眼肉去雜質。
將粟米、梗米、龍眼肉同放鍋內,加水800毫升,置武火燒沸,再用文火煮35分鍾即成。
【功效】補心腎,益腰膝。
(2)大麥湯(溫)
【原料】草火1個,羊肉200克,大麥仁500克,食鹽適量。
【製作】將羊肉洗凈;大麥仁用開水淘洗凈,備用。將大麥仁放入鍋內,加水適量,先用武火燒沸,再用文火煮熟。
將羊肉、草果放入鍋內,加水適量熬煮2小時,然後將羊肉、草果撈起,將湯與大麥仁粥合並,再用文火燉熬熟透。
將羊肉切成小塊,放入大麥湯內,加鹽少許,調勻,即可食用。
【功效】溫中下氣,暖脾胃,破冷氣,去腹脹。
(3)雞汁粥【原料】母雞一隻,粳米50克。
【製作】將母雞宰殺後,除去毛樁、內肌,洗凈,放入鍋內,加水適量,置武火上燒沸,再用文火燉45分鍾,將雞撈起,留雞湯,打去油,即成雞汁。
將粳米淘洗干凈,放入鍋內,加入雞汁,置武火上燒沸,再用文火煮35分鍾即成。
【功效】滋補氣血,安養五臟。
(4)羊肉粥【原料】羊肉100克黃芪25克,紅參5克(或用黨參50克)茯苓5克,大棗7枚,粳米50克。
【製作】先將羊肉去脂皮細切,留出一半。另取羊肉一半,與黃芪、紅參、茯苓、大棗,加適量水煮,去渣,取汁,人粳米煮粥。臨熟時將留取羊肉加人,肉熟,再入鹽少許,即可服食。
【功效】補氣益血,健脾溫腎。
(5)麻雀蔥花粥【原料】麻雀3~4隻。
【製作】麻雀炒熟,加大米150克,水適量,共煮成粥,最後放入蔥花20克,米酒少許,加油鹽調味,1日內分2次食用。
【功效】溫補腎陽。
3.飲料類進補食譜(1)鮮奶玉液【原料】牛奶200克,生核桃仁45克,炸核桃仁80克,粳米60克,白糖12克。
【製作】將粳米洗凈後用水浸泡1小時撈起,濾干水分,和生核桃仁、炸核桃仁、牛奶、清水拌勻磨細,再過濾。鍋內注入清水燒沸,加入白糖,待全溶化後,過濾去渣再燒沸,將濾液慢慢倒入鍋內,攪勻燒沸即成。
【功效】補腎助陽,潤腸通便。
(2)膃肭臍酒【原料】膃肭臍30~50克,白酒500克。
【製作】將膃肭臍洗凈,切成小塊,用紗布袋裝,扎緊口,放入盛酒的瓶中,浸泡1星期即可。
【功效】溫腎壯陽。
【禁忌】陰虛火旺者忌飲。
附:冬至的飲食習俗:吃餃子、餛飩和湯圓俗話說「冬至餃子夏至面」,在冬至這天,我國最普遍的食俗便是吃餃子。吃水餃的歷史要追溯到漢末。當時河南南陽出了個「醫神」張仲景。他原來在長沙居官,告老還鄉時,正逢臘月。張仲景見到整天為生活奔波而衣不遮體的窮人,面對寒風刺骨的冰天雪地,好多人的耳朵都凍爛了,心裡十分難受。冬至那天,他在南陽東關搭起醫棚,盤起火灶,專門熬一種「去寒嬌耳湯」,舍給窮人們喝,治療耳朵的凍傷。這種葯湯是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溫熱的葯材合煮而成的。人們喝了湯,他又把剩下的羊肉和葯材撈出來切碎,用麵皮包成耳朵的樣子,稱作「嬌耳」(有的寫作「矯耳」、「膠耳」),下鍋煮熟,分給人們每人兩只。喝湯吃「嬌耳」後,人們渾身發暖,兩耳起熱,治好並保住了凍壞的耳朵。後來每到冬至日,人們就模仿張仲景做「嬌耳」煮食並喝熱湯,日久成俗,「嬌耳」也傳久生變,又有了「餃子」、「扁食」、「水餃子」、「水點心」等地方性名稱。冬至日吃餃子的習俗就這樣一代一代流傳下來。
我國南方有些地區冬至的食俗是吃餛飩和湯圓。餛飩四川人叫「抄手」,廣東人叫「雲吞」,因其煮熟後像荷包蛋,為混沌初開,故名「餛飩」。據民間傳說,春秋時昊王夫差沉湎於歌舞酒色,某年冬至設宴,嫌肉食膩肥,很不高興。西施乃用麵粉和水擀成薄薄的皮子,內裹少許肉糜,滾水一氽之後,隨即撈起,加入湯汁,進獻夫差。夫差食之贊不絕口,問為何物。西施信口以「混沌」作答。此後、餛飩這一美味就逐漸傳至民間。雖然人們平日也偶爾吃吃餛飩,但冬至那天卻人人都要品嘗一碗,不單是紀念西施的創造,還為了慶賀冬至的「一陽出生」。宋人廚密在《武林舊事》中記述當時杭州冬至習俗:「三日之內,店肆皆罷市,垂簾飲博,謂之『做節』享先則以餛飩,有『冬餛飩年撥』之諺。貴家求奇,一器凡十餘色,謂之百味餛飩。」可見在宋朝,杭州的人們已經有冬至吃餛飩和以錕飩祭祖的風俗。晚清紹興學者范寅在《越諺·飲食》中說餛飩「或芝麻糖或醢肉襄以麵粉,冬至時食」。可見古代紹興還有甜味的餛飩。
湯圓是南方普遍流傳的重要冬至食品之一,又稱團子、團圓子、丸子、圓子、冬至圓等,用糯米粉做成,有的加陷兒。古詩有「家家搗米做團圓,如是明朝冬至天」句。因圃子是圓的,可相爭「陽圓」,所以,冬至吃圓子的主要用意是為了慶賀「陽生」,同時寄予祈求團圓喜慶之意。
關於吃圓子的由來,在浙江南部有這樣一個傳說:相傳很早以前,有一位樵夫上山砍柴,不慎跌入深澗,不能脫險,就採摘狀如湯圓的野生之物「黃精姜」來充飢,才免餓死。十幾年後,樵夫遍體長了毛,身輕若燕,竟然飛回家裡,但已經不會說話了,給他米飯也不吃。家裡人就為他做了糯米湯圓,他一見湯圓,以為是黃精姜,就吃起來。後來慢慢恢復了本性;在冬至日竟開口與家人說話了。從此便有了冬至吃湯圓的習俗。我國台灣冬至也吃湯圓,並且要做成紅、白兩種顏色。按老輩人的說法:不吃金丸(紅湯圓)、銀丸(白湯圓),不長一歲。
㈢ 釀糯米酒做軟了飯怎麼辦
1、三斤糯米洗凈,用清水泡一宿。 2、蒸鍋上鋪屜布,放入糯米,大火蒸。 3、20分鍾後打開鍋蓋糯米的樣子。 4、將糯米攪散,灑入一小碗清水,蓋上鍋蓋繼續蒸20分鍾。 5、蒸好的糯米騰入干凈的鍋中,加入礦泉水6斤,拌勻。 6、米酒麴稱出11g。 7、加入礦泉水的糯米要時常攪拌散熱,讓溫度降下來。 8、待溫度降到32度以下(25度以上)即可進行下一步(此時已經成了一鍋稠糯米飯了,呵呵~)。 9、倒入酒麴,充分攪拌均勻。 10、將拌勻的糯米稠飯裝入干凈的容器中,用食品保鮮袋包住瓶口,扎緊密封,進入發酵程序。 11、發酵頭幾天要記得開袋透透氣,否則猛烈發酵所產生的氣體會把保鮮袋崩開。發酵初期能看到很多氣泡上竄,8、9天後,酒體分層,糯米基本下沉,就表面發酵基本結束了 12、將酒糟過濾掉,得到的就是糯米酒啦~ 13、所得酒糟一大碗喲~糯米酒大概5-6斤的樣子。 糯米酒的酒度不高,但後勁不小,大家不要一次過飲喲~~每天100-200ml比較合適,當然還得看您的酒量哈。 再小小地提示一下哈:女士飲用時加點蜂蜜,真的好喝喲 糯米酒據說冬至那天浸的功效特別好而且還不易變壞,黃色或褐紅色、清晰透明、香味濃馥、味美醇厚、風味獨具。上一年冬至浸好了一瓶,隔去米渣今年就可以喝啦!儲存時間越久,酒色就由褐紅色逐漸變為金黃色,成為釀美酒,功效就更好啦.......
糯米酒功效:甘甜芳醇,能刺激消化腺地分泌,增進食慾,有助消化。糯米經過釀制,營養成分更易於人體吸收,是中老年人、孕產婦和身體虛弱者補氣養血,更是女士們養血的佳品,糯米酒還有提神解乏、解渴消暑,促進血液循環、潤膚的功效。明天就是冬至啦,大家都准備浸上一瓶啦! 今天才補上照片啦(用錫紙封嚴,放在遮光陰處,就會慢慢出酒啦):
比例:5斤國產糯米:1個酒麴(1個酒麴約10克) 1》選上等糯米,清水浸泡,以米粒浸透無白心為度。將糯米蒸熟成米飯(不要太硬,我就用電飯煲煮的,蒸就太麻煩啦。)後涼至不燙手的溫度(利用中溫發酵,米飯太熱或太涼,都會影響酒麴發酵的); 2》將米飯鏟出一些到用來發酵米酒的容器里(我是用有蓋的玻璃瓶),平鋪一層;將踵成粉後的酒麴,均勻地撒一些在那層米飯上,如此一層米一層酒麴粉的灑上; 3》將容器蓋蓋嚴,放在遮光處好好的放上一年。(其實4-5天就可以出酒,但放上一年就特別好喝,功效也特別好。) 心得:做糯米酒的關鍵是干凈,一切東西都不能沾生水和油,否則就會發霉長毛。把有蓋的玻璃瓶晾乾水份,還要把手洗凈擦乾。做出的酒好壞與否,關鍵是放酒麴的分量,放多了酒會酸,放少了味不濃;二是釀放的過程不要開蓋,走氣了味也就走了。 超市,或雜貨鋪!
㈣ 冬至做米酒有什麼說法
冬天發酵糯米酒,一定要包一層棉衣,溫度保持在33度以上,38度一下,這個區間酵母活性最高,發酵的最好。
㈤ 冬至習俗
實際上,冬至是中國最早的教師節。
古代冬至這一天是開學日,不少地方都要舉行「釋菜先師」的祭孔儀式。拜的是儒家思想的創始人孔聖人,禮儀是「釋菜禮」,就是以蔬菜素食為祭物,用芹菜、棗、栗、菜羹等禮敬孔子。之所以選擇此物,源於當年孔子困於陳蔡間,七天沒有進食,以彈琴抗擊飢餓。他的弟子顏回釋菜於戶外,以示對老師的敬重和不離之意。
冬至祭孔的同時,也要舉辦衣冠拜師,師生同宴、熱鬧非凡。不少縣志都有相似的記載:「長至日拜聖壽,外鄉塾弟子各拜業師」。冬至「隆師」的習俗,對傳承尊師重教的傳統有很大的促進作用,在今天也很有意義。當然,冬至日又是一年教書先生定聘約和解僱的日子,自然也是有人歡樂有人憂了。
最後說數九。「冷在三九,熱在三伏」,遙遠的古代,取暖技術遠沒有今天先進和普及,漫長的嚴寒是最難熬的。進入冬至,熬冬成為冬季的核心問題。值得褒揚的是,華夏民族發明了「數九」這種抵禦寒冬、期盼春天的消寒方式。所謂「數九」,就是把從冬到春八十一天分為九個九單元,每天進行推進。九九歌訣中就把這種逐漸變暖的氣候特徵表現得生動形象,比如「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等等。
再如九九消寒圖,用染梅與填字的方式,使閨閣女子在寫字作畫的風雅中,一步步度過漫長的冬季。這已不僅是消寒,更是一種積極達觀的人生態度。還有九體對聯,每聯九字、每字九畫,每天上下聯各填一筆,如上聯寫「春泉垂春柳春染春美」,下聯對「秋院掛秋柿秋送秋香」,待一副對聯寫完,春天剛好如約而至。
㈥ 釀糯米酒酒酸了怎麼辦
你釀制的糯米酒是不是紅色的那種,那種酸了就沒辦法了。不過可以當料酒使用的,做飯也很香如果你是白色糯米酒,也就是米酒,龍岩一代農家釀制的那種類型。酸了估計就得費了。
㈦ 老酒蒸糯米飯功效
糯米飯,是漢族主食之一,在南方漢族人民生活中佔有重要地位,為男女老幼喜愛之食品,各種節日的主食,多為糯米做成的各種食品。有甑蒸加紅棗的糯米飯,染成五顏六色的花糯米飯,元宵節的湯團、八寶飯、糍粑、年糕,端午節枕頭形和三角的粽子,清明的青團,清明粑。貴州省流行各種口味糯米飯,各種糯米飯的甜咸酸辣做法層出不窮。
在江南水鄉,有冬至之夜全家歡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飯的習俗
上海流行糯米飯團加油條當早餐,粢飯是上海傳統早點。
糯米飯也是溫州的主食之一,尤其是作為早餐,但溫州人對糯米飯的喜歡使得很多地方的糯米飯經營變成全天時。糯米飯是苗族主食之一,在苗族人民生活中佔有重要地位,為男女老幼喜愛之食品。
糯米飯的主要食材是糯米:
糯米是糯稻脫殼的米,在中國南方稱為糯米,而北方則多稱為江米。是製造粘性小吃,如粽、八寶粥、各式甜品的主要原料,糯米也是釀造醪糟(甜米酒)的主要原料。糯米含有蛋白質、脂肪、糖類、鈣、磷、鐵、維生素B1、維生索B2、煙酸及澱粉等,營養豐富,為溫補強壯食品,具有補中益氣,健脾養胃,止虛汗之功效,對食慾不佳,腹脹腹瀉有一定緩解作用。因其口感香糯粘滑,常被用以製成風味小吃,如年糕、元宵、粽子等。
吃糯米飯的好處:
1. 糯米含有蛋白質、脂肪、糖類、鈣、磷、鐵、維生素B1、維生素B2、煙酸及澱粉等,營養豐富,為溫補強壯食品,具有補中益氣,健脾養胃,止虛汗之功效,對脾胃虛寒,食慾不佳,腹脹腹瀉有一定緩解作用;
2. 糯米有收澀作用,對尿頻,盜汗有較好的食療效果。
需注意:
很多人不愛吃軟糯的食物,認為不好消化,一吃就有被噎住的感覺。其實,與大米相比,糯米才更容易被消化吸收。糯米和大米的主要成分都是澱粉,但是糯米比大米含有的直鏈澱粉更少、支鏈澱粉更多,而通常支鏈澱粉被消化的效率比直鏈澱粉要高,因此糯米被消化的速度更勝一籌。
糯米飯做法:
普通糯米飯
食材准備
紅小豆、薏苡仁、糯米、科瓜籽、黃瓜丁各適量。
製作步驟
1、將紅小豆及薏苡仁用水淘洗干凈後並放入鍋內先蒸20分鍾
2、然後放入少許糯米及科瓜籽加水蒸熟,起鍋後撒上黃瓜丁即可食用。
折疊排骨糯米飯
食材准備
排骨、香菇、藕、糯米
㈧ 冬至節的來歷,為什麼要喝冬釀酒
冬至節的來歷:
冬至,是「二十四節氣」之一。「二十四節氣」與「十二月建」是干支歷的基本內容,它在上古時代(或遠古)已訂立。古籍載,天皇氏始制干支之名,以定歲之所在。
喝冬釀酒的原因:
冬釀酒原來叫冬陽酒,因為冬至過後陽氣上升而得名。農歷認為,冬至為一年中最重要的節氣,因為這一天過後,陽氣上升,萬物開始慢慢復甦。所以有一個說法就是「冬至大過了年「。所以,有冬至喝冬釀酒的說法。
「二十四節氣」是干支歷中表示季節、物候、氣候變化以及確立「十二月建」的特定節令。上古時代以北鬥鬥柄頂端的指向確定「二十四節氣」。
干支歷將一歲劃分為「十二辰」(十二月建),「建」代表北鬥鬥柄頂端的指向,斗柄旋轉依次指向「十二辰」。
在傳統文化中,干支時間與方位以及八卦是聯系在一起的,寅位是後天八卦的「艮位」,是年終歲首交結的方位,代表終而又始,故,斗柄是從正東偏北(寅位,後天八卦艮位)為起點,經南、西、北旋轉一圈,為一周期。始於立春,終於大寒。當斗柄指向正北的「子」位時為冬至節氣。
「平氣法」是時間平均法,每個節氣間隔時間約15天,計算不考慮太陽在黃道上運動快慢不勻。「平氣法」劃分的節氣,始於冬至,終於大雪。
冬至,又稱冬節、亞歲、長至節等,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既是二十四節氣中一個重要的節氣,也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冬至,斗指子,太陽黃經達270°,於每年公歷12月21-23日交節。
冬至是時年八節之一,古時民間有在「八節」拜神祭祖的習俗。冬至被視為冬季的大節日,在民間有「冬至大如年」的講法,所以古人稱冬至為「亞歲」或「小年」。在我國南方沿海部分地區至今仍延續冬至祭祖的傳統習俗。在我國北方一些地區,每年冬至日,有吃餃子的習俗。
㈨ 冬至吃什麼
1、北方冬至要吃餃子
在我國北方有「冬至餃子夏至面」的說法,為何冬至這一天要吃餃子呢?餃子原名「嬌耳」,相傳是我國醫聖張仲景發明的,距今已有一千八百多年的歷史了。
2、蘇州人冬至吃餛飩憶西施
由於蘇州二千五百年前是吳國的都城,而吳國始祖是周太王後裔,曾承襲周代歷法把冬至作為一年之初,所以至今古城蘇州仍有「冬至大如年」的遺俗。
3、寧夏冬至要吃「頭腦」
在冬至這一天,銀川有個習俗,這一天要喝粉湯、吃羊肉粉湯餃子。銀川人還給羊肉粉湯叫了個特別的名字——「頭腦」。羊肉粉湯由蘑菇和羊肉烹飪而成,佐以鹽、姜、蔥、蒜、辣椒、醬油等調料,湯滾開後放進切好的粉塊、泡好的粉條,再加入韭黃、蒜苗、香菜,這樣一鍋五顏六色的羊肉粉湯就做好了,香氣撲鼻,讓人垂涎欲滴。
4、潮汕地區冬至祭祖先、吃甜丸
在潮汕地區,冬至又稱「小過年」,是民間一個大節日。在這一天老百姓要備足豬肉、雞、魚等三牲和果品,上祠堂祭拜祖先,然後家人圍桌共餐。在沿海地區,則要在漁民出海捕魚之前祭拜祖先,為漁民祈福,求神明和祖先保佑出海平安歸來。
5、上海冬至家家吃湯圓
舊時上海,有詩雲:「家家搗米做湯圓,知是明朝冬至天。」上海人在冬至這一天習慣吃湯圓,來慶祝冬至的到來。用糯米粉做成面團,裡麵包上各種餡料,做好的湯圓用來祭祖以及互贈親朋。
6、杭州人一天三頓吃年糕
杭州人喜歡在冬至這一天吃年糕來慶祝。每逢冬至,都會制糕來祭祖或者饋贈親友。在飲食上,三餐都會做不同風味的年糕,芝麻粉拌白糖的年糕、肉絲炒年糕等等種類繁多。杭州人冬至吃年糕圖吉利,寓意年年長高。
7、廣東人吃冬至肉
對廣東人來說,冬至是一個十分重要的節日,甚至比春節還重要得多,所以,廣東人有句話叫「冬至大過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