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酒類全科 > 黃帝葯酒

黃帝葯酒

發布時間:2021-02-26 05:11:01

葯酒有什麼淵源

本書所講的葯酒在中葯方劑學上又稱之為酒劑。所謂葯酒一般是把植物的根、莖、葉、花、果和動物的全體或內臟以及某些礦物質成分按一定比例浸泡在低濃度食用酒精、白酒黃酒葡萄酒中,使葯物的有效成分溶解於酒中,經過一定時間後去除渣滓而製成的,也有一些葯酒是通過發酵等方法製得的。因為酒有通血脈、行葯勢、溫腸胃、御風寒等作用,所以酒和葯配伍可以增強葯力,既能防治疾病,又可用於病後的輔助治療。

古時醫字從酉(酒),可見酒與葯的關系密切,而葯酒的產生更是我國醫葯發展史上的重要創舉。葯酒的起源與酒的產生是分不開的,我國現存的最早的葯酒方見於1973年馬王堆出土的帛書《養生方》和《雜療方》中,雖多已不完整,但仍可辨認出葯酒配方、釀制工藝等記述,由此可見,我國的葯酒在先秦時期就已有了一定的發展。先秦時期的醫學代表作《黃帝內經》也對酒在醫學上的貢獻作了專門論述,其中,《素問·湯液醪醴篇》論述了醪醴與防病治病的關系,在其他篇中還提及了治膨脹的「雞矢醪」,治經絡不通、病生不仁的「醪葯」等,這些均是較早的葯酒記載。

至漢代,隨著中葯方劑的發展,葯酒逐漸成為中葯方劑的一個組成部分,而且針對性和療效也有了很大提高。在《史記·扁鵲倉公列傳》中有「其在腸胃,酒醪之所及也」的記載,表明了扁鵲認為可用酒醪治療腸胃疾病的看法。這篇著作中還收載了西漢名醫淳於意的25個醫案。東漢·張仲景的《傷寒病雜論》中記載:「婦人六十二種風,腹中血氣刺痛,紅藍花酒主之」,該書還收載了許多以酒煎葯或服葯的方例。

北魏·賈思勰的《齊民要術》對葯酒的釀造方法,特別是對浸葯專用酒的製作做了較為詳細的說明。晉·葛洪的《肘後備急方》中記載了海藻酒、桃仁酒、金牙酒、豬胰酒等葯酒的治病方法。梁-陶弘景在《本草經集注》提出「酒可行葯勢」,尤其是對葯酒的浸制方法論述較詳,並指出有71種葯物不宜浸酒。

唐·孫思邈的《千金方》中共有葯酒方80餘首,涉及補益強身、內科、外科、婦科等方面,並對酒與葯酒的毒副作用已有一定認識,針對當時一些人因嗜酒縱欲所引起的種種病症,研製了一些相應的解酒方劑。《千金翼方》還對葯酒的服法提出了要求:「凡服葯酒,飲得使酒氣相接,無得斷絕,絕則不達葯力,多少皆以知為度,不可全醉及吐,則大損人也。」唐-王燾《外台秘要》卷三十一「古今諸家酒方」一節中共收載了葯酒11方。

宋元時期的葯酒有了很大發展,葯酒的種類和應用范圍均有明顯的擴展。僅《太平聖惠方》中就設有葯酒專節達6篇之多,加上《聖濟總錄》、《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三因方》、《本事方》、《濟生方》等書中的葯酒方,計有葯酒數百種。運用葯酒治病的范圍也已涉及到內、外、婦、五官等多科疾病,對於葯酒的主要功效也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在葯酒的製法上已開始採取隔水加熱的方法,這樣可以提高葯物有效成分的浸出率,增強葯酒的功效。這一時期葯酒發展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用於養生的葯酒漸多,有些葯酒不但具有治病養生的特點,而且口味純正,成了宮廷御酒。除了上述大型方書所記載的葯酒外,宋·陳直《養老奉親書》和元·忽思慧《飲膳正要》、《御葯院方》等書中也收載了許多適合老年人服用的養生保健葯酒。

明代的醫葯學家在整理繼承前人經驗的同時,又創制出許許多多新的葯酒方。在明代醫書中,如《普濟方》、方賢的《奇效良方》、陳夢雷的《醫學全錄》、王肯堂的《證治准繩》、李時珍的《本草綱目》等,收載了大量的葯酒配方,既有前人的傳世經典之作,又有當代人的創新之舉。僅《本草綱目》就輯錄了各類葯酒配方200餘種,《普濟方》通卷收載的葯酒達300餘方。明代的民問作坊已有葯酒出售,如薏仁酒、羊羔酒等,而老百姓自飲自釀的酒中也有不少葯酒,如端午的菖蒲酒、中秋的桂花酒、重陽的菊花酒等。

清代的醫葯學家同樣也創制出許多新的葯酒方。這一時期的醫葯學著作中,如汪昂的《醫方集解》、王士雄的《隨息居飲食譜》、吳謙的《醫宗金鑒》、孫偉的《良朋匯集經驗神方》、項友清的《同壽錄》等,均收載了明清時期新創制的葯酒配方。清代的葯酒除了用於治病外,最大的特點就是養生保健葯酒較為盛行,尤其是宮廷補益葯酒空前興旺發達。例如,乾隆皇帝經常飲用的益壽葯酒「松齡太平春酒」對老年人諸虛百損、關節酸軟、納食少味、夜寐不實諸症均有治療作用。「夜合枝酒」也是清宮御制的一大葯酒,組方中除了夜合枝外,還有柏枝、槐枝、桑枝、石榴枝、糯米、黑豆和細曲等,可治中風攣縮之症。

民國時期,戰亂不斷,百業不興,葯酒也難逃厄運,沒有多少進展。

新中國成立後,中醫中葯事業得到了空前的大發展,作為中葯方劑之一葯酒不僅繼承了傳統的製作經驗,而且採取了現代科學技術的方法,嚴格衛生與質量標准,使葯酒的生產逐步走向標准化和工業化,葯酒質量也大大提高。醫葯學家還對許多傳統葯酒方的功效、配方進行了實驗研究和臨床驗證,為葯酒的應用和提高療效提供了寶貴依據。此外,葯酒規范已被收進我國的葯典,由此可見國家對葯酒的重視。

② 葯酒在哪個朝代之後出現的

中國的葯酒的主要特點是在釀酒過程中或在酒中加入了中草葯,從葯酒的使用方法上分,可將葯酒分為內服、外用,既可內服又可外用的三大類。
葯酒
滋補酒用葯,講究配伍,根據其功能,可分為補氣、補血、滋陰、補陽和氣血雙補等類型。<<博物志>>曾記載道:昔有三人冒霧晨行,一人飲酒,一人飽食,一人空腹。空腹者死,飽食者病,飲酒者健。此酒勢辟惡,勝於他物之故也。"從這則記載可以看到酒對於健康的作用,但更能說明酒與葯之密切關系的內在因素還可從以下幾點得到發掘。
食葯合一:葯往往味苦而難於被人們接受,但酒卻是普遍受歡迎的食物,酒與葯的結合,彌補了葯的苦味的缺陷,也改善了酒的風味。相得益彰。經常服葯,人們從心理上難以接受,但將葯物配入酒中製成葯酒,經常飲用,既強身健體,又享樂其中,卻是人生一太快事。
酒為百葯之長:<<漢書·食貨志>>中說:"酒,百葯之長"。這可以理解為在眾多的葯中,酒是效果最好的葯,另一方面,酒還可以提高其它葯物的效果。酒與葯有密不可分的關系,在遠古時代,酒就是一種葯,古人說「酒以治疾」。"醫"的古文字是"____",本身就是一種釀造酒。古人釀酒目的之一是作葯用的。可見在古代酒在醫療中的重要作用。遠古的葯酒大多是釀造成的,葯物與酒醪混合發酵,在發酵過程中,葯物成分不斷溶出,才可以充分利用。
遠古時期
殷商的酒類,除了"酒","醴"之外,還有"鬯"。鬯是以黑黍為釀酒原料,加入鬱金香草(也是一種中葯)釀成的。這是有文字記載的最早葯酒。鬯常用於祭祀和占卜。鬯還具有驅惡防腐的作用。<<周禮>>中還記載:"王崩,大肆,以鬯"。也就是說帝王駕崩之後,用鬯酒洗浴其屍身,可較長時間地保持不腐。
從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中出土的的一部醫方專書,後來被稱為<<五十二病方>>,被認為是公元前3世紀末,秦漢之際的抄本,其中用到酒的葯方不下於35個,其中至少有5方可認為是酒劑配方,用以治療蛇傷,疽,疥瘙等疾病。其中有內服葯酒,也有供外用的。
<<養生方>>是馬王堆西漢墓中出土帛書之一,其中共有六種葯酒的釀造方法,但可惜這些葯方文字大都殘斷,只有"醪利中"較為完整,此方共包括了十道工序。
但值得強調的是遠古時代的葯酒大多數是葯物是加入到釀酒原料中一塊發酵的。而不是象後世常用的浸漬法。其主要原因可能是遠古時代的酒保藏不易,浸漬法容易導致酒的酸敗。葯物成份尚未溶解充分,酒就變質了。採用葯物與釀酒原料同時發酵,由於發酵時間較長,葯物成分可充分溶出。
我國醫學典籍<<黃帝內經>>中的<<素問·湯液醪醴論>>專篇曾指出:"自古聖人之作湯液醪醴,以為備耳"。這就說古人之所以釀造醪酒,是專為葯而備用的。
<<黃帝內經>>中有"左角發酒",治屍厥,"醪酒"治經絡不通,病生不仁。"雞矢酒"治臌脹。
三、漢代至唐代之前的葯酒
採用酒煎煮法和酒浸漬法起碼始於漢代。約在漢代成書的<<神農本草經>> 中有如下一段論述:"葯性有宜丸者,宜散者,宜水煮者,宜酒漬者"。用酒浸漬,一方面可使葯材中的一些葯用成分的溶解度提高,另一方面,酒行葯勢,療效也可提高。漢代名醫張仲景的<<金匱要略>>一書中,就有多例浸漬法和煎煮法的實例。「鱉甲煎丸方",以鱉甲等二十多味葯為末,取煅灶下灰一斗,清酒一斛五斗,浸灰,候酒盡一半,著鱉甲於中,煮令泛爛如膠漆,絞取汁,內諸葯,煎為丸。還有一例"紅藍花酒方",也是用酒煎煮葯物後供飲用。<<金匱要略>>中還記載了一些有關飲酒忌宜事項,如"龜肉不可合酒果子食之,""飲白酒,食生韭,令人病增","夏月大醉,汗流,不得冷水洗著身及使扇,即成病"。"醉後勿飽食,發寒冷"。這些實用知識對於保障人們的身體健康起了重要的作用。
南朝齊梁時期的著名本草學家陶弘景,總結了前人採用冷浸法制備葯酒的經驗,在<<本草集經注>>中提出了一套冷浸法制葯酒的常規:"凡漬葯酒,皆須細切,生絹袋盛之,乃入酒密封,隨寒暑日數,視其濃烈,便可___出,不必待至酒盡也。滓可暴躁微搗,更漬飲之,亦可散服"。這段話注意到了葯材的粉碎度,浸漬明間及浸漬時的氣溫對於浸出速度,浸出效果的影響。並提出了多次浸漬,以充分浸出葯材中的有效成分,從而彌補了冷浸法本身的缺陷,如葯用成分浸出不徹底,葯渣本身吸收酒液而造成的浪費。從這段話可看出在那時葯酒的冷浸法已達到了較高的技術水平。
東漢順帝漢安元年(126~144在位)時,沛國豐(今江蘇豐縣)人張陵(張道陵)於大邑縣境鶴鳴山倡導正一盟威之道,俗稱五斗米道,亦稱天師道。相傳,張天師在鶴鳴山修道傳教時,恰逢地方瘟疫肆虐,生靈塗炭,十室九空。為拯救蒼生於水火,天師將自創金丹術和極富道教特色的人體醫學思想加以整合,研製出袪病健體的神秘草葯配方。張天師將葯浸於酒中送於百姓,瘟疫得以袪除。百姓病除之後感覺身輕體健,精神煥發強於從前。因葯入酒,酒帶葯行,葯促酒力,使酒醇香甘怡,沁人心脾且功效神妙,百姓感念天師施救蒼生之恩,贊譽此葯酒為「妙沁神酒」,即為當下出名的妙沁葯酒。
熱浸法制葯酒的最早記載大概是北魏<<齊民要術>>中的一例"胡椒酒",該法把乾薑,胡椒末及安石榴汁置入酒中後,"火暖取溫"。盡管這還不是制葯酒,當做為一種方法在民間流傳,故也可能用於葯酒的配製。熱浸法確實成為後來的葯酒配製的主要方法。
酒不僅用於內服葯,還用來作為麻醉劑,傳說華佗用的"麻沸散",就是用酒沖服。華佗發現醉漢治傷時,沒有痛苦感,由此得到啟發,從而研製出"麻沸散"。
唐宋時期

唐宋時期,葯酒補酒的釀造較為盛行。這一期間的一些醫葯巨著如<<備急千金要方>>,<<外台秘要>>,<<太平聖惠方>>,<<聖濟總錄>>都收錄了大量的葯酒和補酒的配方和製法。如<<備急千金要方>>卷七設"酒醴"專節,卷十二設"風虛雜補酒,煎"專節。<<千金翼方>>卷十六設"諸酒"專節。<<外台秘要>>卷三十一設"古今諸家酒方"專節。
宋代<<太平聖惠方>>所設的葯酒專節多達六處。除了這些專節外,還有大量的散方見於其它章節中。唐宋時期,由於飲酒風氣濃厚,社會上酗酒者也漸多,解酒,戒酒似乎也很有必要,故在這些醫學著作中,解酒,戒酒方也應運而生。有人統計過,在上述四部書中這方面的葯方多達一百多例。
唐宋時期的葯酒配方中,用葯味數較多的復方葯酒所佔的比重明顯提高,這是當時的顯著特點。復方的增多表明葯酒制備整體水平的提高。唐宋時期,葯酒的製法有釀造法,冷浸法,熱浸法。以前兩者為主。<<聖濟總錄>>中有多例葯酒採用隔水加熱的"煮出法"。
元明清時期
元明清時期,隨著經濟,文化的進步,醫葯學有了新的發展。葯酒在整理前人經驗,創制新配方,發展配製法等方面都取得了新的成就,使葯酒的制備,達到了更高的水平。
這一時期,我國已積累了大量醫學文獻,前人的寶貴經驗受到了元明清時期醫家的普遍重視,因而,在元明清時期,出版了不少著作,為整理前人的經驗做出了重要的貢獻。<<飲膳正要>>是我國的第一部營養學專著。共三卷。天歷三年(1330年)刊。
忽思慧為蒙古族營養學家,任宮廷飲膳太醫時,將累朝親侍進用奇珍異饌,湯膏煎造,及諸家本草,名醫方術,並日所必用谷肉果菜,取其性味補益者,集成一書。書中關於飲酒避忌的內容,是很有道理的。具有重要的價值。書中的一些補酒,雖沒有詳細記載,但都是頗為有效的,在<<本草綱目>>中則有詳細記載。
明代偉大的醫學家李時珍寫成了舉世聞名的名著<<本草綱目>>,共五十二卷,萬曆六年(1578年)成書。該書集明及歷代我國葯物學,植物學之大成,廣泛涉及食品學,營養學,化學等學科。該書在收集附方時,收集了大量前人和當代人的葯酒配方。卷25酒條下,設有"附諸葯酒方"的專目,他本著"輯其簡要者,以備參考。
明代朱棣等人的<<普濟方>>,方賢的<<奇效良方>>,王肯堂的<<證治准繩>>等著作中輯錄了大量前人的葯酒配方。明清時期也是葯酒新配方不斷涌現的時期。明代吳旻的<<扶壽精方>>,龔庭賢的<<萬病回春,<<壽世保元>>,清代孫偉的<<良朋匯集經驗神方>>,陶承熹的<<惠直堂經驗方>>,項友清的<<同壽錄>>,王孟英的<<隨息居飲食譜>>等都記載著不少時清時期出現的新方。這些新方有兩個值得提出的特點:1補益性葯酒顯著增多。明代吳__的<<扶壽精方>>葯酒門載葯酒方9首,方雖不多,但集方極精,其中有著名的"延齡聚寶酒",史國公葯酒等。在<<萬病回春>>和<<壽世保元>>兩書中,記載葯酒近40種,補益為主的葯酒佔有顯著地位,象"八珍酒",扶衰仙鳳酒,長生固本酒,延壽酒,延壽瓮頭春酒,長春酒,紅顏酒等都是配伍較好的補益性葯酒,有較大的影響。吳,龔二氏輯錄的葯酒方,對於明清時期的補益性葯酒的繁榮起了積極的作用。
在前面所列的清代書目中,也記載著數目可觀的補益性酒,其中的歸圓菊酒,延壽獲嗣酒,參茸酒,養神酒,健步酒等都是較好的補益性葯酒。與明清以前的葯酒相比,這一時期可說是補益葯酒繁榮的時期。2慎用性熱燥熱之葯。唐宋時期的葯酒,常用一些溫熱燥烈的葯物,象烏頭,附子,肉桂,乾薑等。這樣的葯物如果濫用,往往會傷及陰血。金元時期我國醫學界學術爭鳴十分活躍,濫用溫燥葯的風氣受到許多著名醫家的批評。這對明清時期的醫學有深刻的影響。故明清的很多葯酒配方採用平和的葯物以及補甸養陰葯物組成,這樣就可以適用於不同病情和機體狀況,使葯酒可以在更廣泛的領域中發揮作用。
明清時期還出現了一批方論專書,作者著重研究用葯組方的規律,結合優秀方劑,從理論上闡述用葯道理和配伍規律,象明代吳昆的<<醫方考>>,清代汪昂的<<醫方集解>>。這此專著闡述配方時也涉及到葯酒。<<醫方考>>一書中就論述了七種葯酒配方的組方用葯的道理和主治功效,基中包括虎骨酒,史國公酒,枸杞酒,紅花酒,豬膏酒等。這對於促進葯酒配方的研究,指導正確使用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明清時期的葯酒在配製方法上,突出表現了在熱浸法的普遍使用上。適當提高浸漬溫度可使植物性葯材組織軟化,膨脹,增加浸出過程中的溶解和擴散速度,有利於有效成分的浸出,而且還可以破壞葯材中的一些酶類物質,增強葯酒的穩定性,因此採用熱浸法對於許多葯物來說具有更好的浸出的效果,是一種科學方法。
民國時期
由於戰亂頻繁,葯酒研製工作和其他行業一樣,也受到一定影響,進展不大。
新中國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政府對中醫中葯事業的發展十分重視,建立了不少中醫醫院,中醫葯院校.開辦葯廠,發展中葯事業,使葯酒的研製工作呈現出新的局面。葯酒釀制,不僅繼承了傳統製作經驗,還吸取了現代科學技術,使葯酒生產趨向於標准化。為了加強質量管理,還把葯酒規范列為國家葯典的重要內容。由於葯酒生產單位與醫療、科研部門進行科研協作,保證了臨床療效的可靠性。尤其是近十多年來,隨著中醫葯工作者和葯酒研究生產人員的共同努力,對中國葯酒的發展歷史,中國葯酒的特點和應用,工藝及質量等方面作了較為全面的歸納和總結,出版發行了不少專著,例如本書《中國葯酒大全》自1991年出版發行以來,共9次印刷,成為中醫葯專著中的一本暢銷書。這些著作的出版發行,反過來又推動了葯酒事業的深層次發展。不但出現一批質量可靠,療效顯著,深受患者和群眾歡迎的葯酒產品,而且在葯酒的毒理研究、葯理研究及質量監測、製作工藝等方面均有迅速發展。
葯酒的發展,不僅逐漸滿足了人民群眾的需要,並且打人了國際市場,博得了國際友人的歡迎。我們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具有中華民族特色和歷史悠久的,又符合現代科學水平的中國葯酒,必然和整個中醫中葯的發展一樣,為人類的健康長壽,作出新的貢獻。

希望可以幫助你,如果滿意的話,請採納~~謝謝

③ 葯酒的保質期是多久

一般葯酒有效期是5年。

如果過期了,不僅療效會降低,還有可能有副作用,所以從健康的角度來講,喝的時候一定要謹慎。葯酒是葯不是酒,若喝了過期變質的葯酒,輕則出現惡心、嘔吐等症狀,重則中毒威脅生命。

(3)黃帝葯酒擴展閱讀

中國人對酒的研究與運用,可謂爐火燉青。自從有了酒,這杯中之物就被老祖宗們演繹出無數的精彩故事。於是,就有了武松酒後伏虎的壯舉,魯智深醉打山門的英雄氣概,劉姥姥醉卧怡紅院的千古笑談……

從釀酒、飲酒到賞酒、論酒,酒已滲透到人類的各個方面,並逐步形成了自身獨特的文化——酒文化。酒與醫素有不解緣,繁體「醫」字從「酉」,酉者酒也。

這大概是因為先祖們無意中食用了發酵後的瓜果汁,發現了它可以治療一些虛寒腹痛之類的疾病,從而讓酒與原始醫療活動結下了緣。《黃帝內經》有「湯液醪醴論篇」,專門討論用葯之道。

所謂「湯液」即今之湯煎劑,而「醪醴」者即葯酒也。顯然在戰國時代對葯酒的醫療作用已有了較為深刻的認識。

現代葯酒多選用50—60度(%)的白酒。其依據是:因為酒精濃度太低不利於中葯材中有效成分的溶出,而酒精濃度過高,有時反而使葯材中的少量水分被吸收,使得葯材質地堅硬,有效成分難以溶出。

對於不善於飲酒的人來說或因病情需要,也可以採用低度白酒、黃酒、米酒或果酒等基質酒,但浸出時間要適當延長,或復出次數適當增加,以保證葯物中有效成分的滔出。

製作葯酒時,通常是將中葯材浸泡在酒中,經過一段時間後.中葯材中的有效成分溶解在酒中,此時即可過濾去渣後即可飲用。

④ 葯酒每天該喝多少合適

葯酒在中華民族保健方面的應用,可以說是源遠流長,早在《黃帝內經》中就記載了葯酒治病的例子,《本草綱目》中載有葯酒方69個。中葯能補虛扶正、調和氣血、平衡人體陰陽,酒能行血脈、通經絡,而葯酒把酒與中葯融為一體,使兩者相得益彰。 酒和葯互相提高作用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中醫醫院葯劑科郭桂明副主任葯師對《生命時報》記者介紹,葯酒包含酒和葯物的雙重功效,但主要是葯用。俗話說「酒乃百葯之長」,酒本身也有葯的作用;而且,酒可以把葯材中脂溶性、水溶性的有效成分全部溶出,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葯效。「酒借葯勢、葯借酒力」,酒和葯能互相提高作用。如果說平時單用葯時能發揮三分葯力,那麼在葯酒中即可達六到八分。而且酒和葯混合後,酒勁會加大,如果平時能喝半杯酒,對於葯酒,就只能喝一口。按其中所含的葯材性質的不同,葯酒可以分為動物葯酒、植物葯酒、動植物葯酒,以及礦物類葯酒。常用的葯材有人參、蛇、不老草、枸杞、鹿茸、鹿鞭、冬蟲夏草、西洋參、巴戟天等。還有一種外用的葯酒,又稱酊劑,如治療風濕的麝香舒絡,用於病變處的關節和穴位,可以止疼、活血。還有用於治療軟組織挫傷的紅花油等,可以刺激局部血液循環。 酒用白乾,葯材整根或切片 郭桂明說,不同的酒對療效影響不大,一般根據個人喜好選取酒的度數和氣味。酒量小者,可選38度左右的低度酒;酒量大者,可選52度左右的高度酒。通常不選曲酒,因為曲酒是由酒麴發酵而成,其內含有的酒麴香會和葯物的氣味混合,產生怪味,令人聞起來不舒服。通常多選老白乾或黃酒,與葯材混合後氣味清淡、芳香誘人。湖北省中醫院葯事科張躍軍主任葯師介紹說,白酒的好處是不容易變質,存放時間長。但在南方偶爾也用果酒來制葯酒,其酒精含量少,對人體刺激較小。使用果酒製作時,一般採用煮提法——將葯材煮好後,把葯渣去掉,取適量葯液兌入果酒中飲用。郭桂明說,葯材可以整根放,也可以切成3—5毫米的片劑或者段劑,但很少研磨成顆粒。因為顆粒容易使葯液混濁,透光度不好,而且顆粒狀葯物溶解得快,濃度大。除非需要快速溶解者,才會使用大塊的顆粒。將葯材放入竹籃後,快速過涼水,又稱「搶水洗」,既可以洗掉葯材表面的浮土、粉塵,又可以把葯材濕潤,利於其中的有效成分在酒中緩慢地溶解釋放。裝葯酒的容器多選磨口的玻璃瓶子,便於密閉、防止葯物氧化。深色的瓶子最好,如果用透明的瓶子,要注意不要在陽光下直射。葯和酒的比例搭配也有講究。一般來說,浸泡後的葯材約佔全部葯酒體積的1/3。飲用者還可以根據自己口味的喜好,加入一些調味劑。例如,枸杞子可以減淡酒味,烏梅可以使味道變得甜酸,喜歡甜味又沒有糖尿病者還可以加入冰糖等。 每次喝1兩半 郭桂明說,將葯材泡入酒中,室內常溫保存,但是要注意密閉、避光,每天搖動數次,這被稱為「冷浸法」,是最常用的。還有一種「熱煮法」——將葯材放入酒中加熱煮,可以溫陽解表。但是此種做法酒易揮發,使度數變低,不宜長期保存,因此只適合於短期內服用,例如風寒型感冒者,可以用於治療鼻塞、頭疼等。此時多用黃酒製作,並趁熱服,可迅速改善症狀。當葯酒的顏色不再加深,表明葯物的有效成分已經停止滲出,葯酒濃度已達到最大,就可以服用了。一般來說,動物類葯酒浸泡1—2周才可以服用,而植物類葯酒3—5天就可以了。有些貴重葯材,可反復浸泡,離喝光前尚有1寸的液高時再次續入新酒繼續浸泡。一旦出現下述情況,就不要服用了,如葯酒質地混濁(有效成分被氧化)、絮狀物明顯(有效成分變質、析出)、顏色變暗、表面有一層油膜、酒味轉淡、有很明顯的酸敗味道等。飲用時,每次喝1兩到1兩半。不善飲酒者可將葯酒兌在黃酒或冷開水中,按量飲用。滋補類葯酒服用時間沒有限制;而治療用的葯酒,最好不要在空腹或者吃飯時用,因為前者對胃腸有刺激,後者會影響葯物的吸收;安神類葯酒,適合在睡前1—2小時服用

⑤ 黃帝內經的13個葯方是哪些葯

黃帝內經的13個葯方

《內經》中的治療措施,多以針刺為主,而略於方葯。對方葯的運用,僅提出了十三首方劑,通稱「內經十三方」。但其中的小金丹,載於《素問遺篇·刺法論》,顯系後世之方。這十三方方葯雖少,但它是我國運用方劑治療疾病的早期記載,在我國方葯史上,有一定的歷史意義,而且其中某些方葯,仍為現今臨床所運用。現將十三方附錄於後。

湯 液 醪 醴

《素問·湯液醪醴論》說:「黃帝問曰:為五穀湯液及醪醴奈何?岐伯對曰:必以稻米,炊之稻薪。稻米者完,稻薪者堅。帝曰:何以然?岐伯曰:此得天地之和,高下之宜,故能至完,伐取得時,故能至堅也。」
湯液和醪醴,都是以五穀作為原料,經過釀制面成。古代用五穀熬煮成的清液,作為五臟的滋養劑,即為湯液;用五穀熬煮,再經發酵釀造,作為五臟病的治療劑,即為醪醴。雖然五穀均為湯液、醪醴的原料,但經文又指出,「必以稻米」。因其生長在高下得宜的平地,上受天陽,下受水陰,而能得「天地之和」,故效用純正完備;春種深秋收割,盡得秋金剛勁之氣,故其薪「至堅」,所以必以稻米作為最佳的原料,稻薪作為最好的燃料。
古代的這種湯液醪醴,對後世方劑學的發展,有很深的影響。例如現代所用的湯劑、酒劑,以及方葯中使用的粳米、秫米、薏米、赤小豆等,都是直接從《內經》的湯液醪醴發展而來的。

生 鐵 洛 飲

《素問·病能論》說:「帝曰:有病怒狂者,……治之奈何?岐伯曰:……使之服以生鐵洛為飲。夫生鐵洛者,下氣疾也。」
洛,與「落」通用,生鐵落即爐冶間錘落之鐵屑;氣疾,丹波元簡雲:「凡狂易癲眩,驚悸癇瘈,心神不定之證,宜概稱氣疾焉」。生鐵落,其氣重而寒,能墜熱開結,平木火之邪,又能重鎮心神,所以它能治怒狂。
生鐵落治怒狂有良效,現臨床亦常用。由於怒狂多由惱怒傷肝,肝氣不得疏泄,郁而化火,煎熬津液,結為痰火而成。因此,近世治療多佐以化痰開竅之品。

左 角 發 酒

《素問·繆刺論》說:「邪客於手足少陰、太陰、足陽明之絡。此五絡皆會於耳中,上絡左角,五絡俱竭,令人身脈皆動,而形無知也,其狀若屍,或曰屍厥……鬄其左角之發,方一寸,燔治,飲以美酒一杯,不能飲者灌之,立已。」
手足少陰、太陰和足陽明五絡,皆會於耳,上於額角。若邪氣侵犯,五絡閉塞不通,因而突然神志昏迷,不省人事,狀如屍厥,但全身血脈皆在搏動。可剃其左角之發,約一方寸,燒制為末,以美酒一杯同服,如口噤不能飲,則灌之。
李時珍說:「發為血之餘」,故發亦名血餘。性味苦澀微溫,能治血病,為止血消瘀之良葯。功能消瘀利竅,治血瘀阻塞,通利小便。酒性溫熱,功能溫經散寒,活血通血脈,通達表裡。所以本方具有通行經絡,消瘀利竅,和暢氣血等作用。五絡通,氣血行,陰陽調,則神志清。因血餘功能止血消瘀,現常用作止血葯,治療吐血,衄血、血淋、崩漏等證。

澤 瀉 飲

《素問·病能論》說:「有病身熱解墮,汗出如浴,惡風少氣,此為何病?岐伯曰:病名曰酒風。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以澤瀉、術各十分,麋銜五分,合以三指撮為後飯。」
酒風,即《素問·風論》所說的漏風病。主要症狀是全身發熱,身體倦怠無力,大汗如浴,惡風,少氣。這是因為患者素常嗜酒生濕傷脾,濕郁生熱所致。濕熱傷筋,以致筋脈弛縱,身體懈墮倦怠無力;濕熱鬱蒸,則汗出如浴,汗多則衛氣虛而惡風;熱甚火壯,「壯大食氣」,故氣衰而少氣。治療用澤瀉、白術各十分,麋銜五分,三葯混合研末每次三指撮,飯前空腹服,溫開水送下。
澤瀉淡滲,能利水道,清濕熱。白術苦溫,能燥濕止汗。麋銜又名薇銜、鹿銜,為治風濕病葯。本方對濕熱內蘊,汗出惡風,筋緩身重體倦,有一定的療效。本方在服法方面,提出了「為後飯」,這是我國對服葯時間的最早記載。

雞 矢 醴

《素問·腹中論》說:「黃帝問曰:有病心腹滿,旦食則不能食,此為何病?岐伯對曰:名為鼓脹。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治之以雞矢醴,一劑知,二劑已。」
矢,同屎。《本草綱目》說:「(雞)屎白,氣味微寒,無毒。」鼓脹生於濕熱,亦有因積滯而形成的。雞屎能下氣消積,通利大小便,故治鼓脹有特效。但若屬於虛證之鼓脹病,則不宜使用本方,正如張介賓說:「雞矢……攻伐實邪之劑也,……凡鼓脹由於停積及濕熱有餘者,皆宜用之。若脾胃虛寒發脹及中氣虛滿等證,最所忌也,誤服則死。」
雞矢醴的製作及服用法,《本草綱目》引何大英雲:「用臘月干雞矢白半斤,袋盛,以酒醅一斗,漬七日,溫服三杯,日三;或為末,服二錢亦可」。此方民間現仍常用以治小兒消化不良之腹脹有佳效。用法,將雞矢白曬干,焙黃,研末或作丸劑,溫開水送服。又法將雞矢白曬干,焙黃一兩,米酒三碗,煎數沸,去滓,過濾,澄清,空腹服,一日二次。

烏 鰂 骨 藘 茹 丸

《素問·腹中論》說:「帝曰:有病胸脅支滿者,妨於食,病至則先聞腥臊臭,出清液,先唾血,四肢清,目眩,時時前後血,病名為何?何以得之?岐伯曰:病名血枯,此得之年少時,有所大脫血,若醉入房中,氣竭傷肝,故月事衰少不來也。帝曰:治之奈何?復以何術?岐伯曰:以四烏鰂骨,一藘茹,二物並合之,丸以雀卵,大如小豆,以五丸為後飯,飲以鮑魚汁,利腸中及傷肝也。」
血枯,即精血枯竭,月經閉止不來的病證。其成因,可由少年時有所大脫血,如吐、衄、崩、漏,失血過多,或因醉後行房,陰精盡泄,精血兩傷,氣亦耗散。肝主藏血,腎主藏精,肺主氣。血亡精竭氣耗,則肝、腎、肺三臟俱傷,以致清氣不升,濁氣不降,氣逆於上,則見胸脅脹滿,甚則妨礙飲食,常聞到腥臊氣味及鼻流清涕等症狀,由於血不歸經則唾血,氣不榮於身則四肢清冷,氣血兩虛則頭目眩暈,氣血逆亂則時常大小便出血。治療可用烏鰂骨四分,藘茹一分,二葯研末混合,以麻雀卵和丸,如小豆大。每次飯前服五丸,鮑魚湯送下,取其通利腸中和補益肝臟。
烏鰂骨,即烏賊骨,又名海螵蛸。氣味咸溫下行,主女子赤白漏下及血枯經閉。藘茹,即茜草。氣味甘寒,能止血治崩,又能和血通經。麻雀卵,氣味甘溫,能補益精血,主男子陽萎不舉及女子帶下,便溺不利。鮑魚,氣味辛溫,能通血脈益陰氣,煮汁服之能同諸葯通女子血閉。故本方具有補養精、氣、血,強壯肺、肝、腎,活血通經的作用,所以能治血枯精虧諸證。

蘭 草 湯

《素問·奇病論》說:「有病口甘者,病名為何?何以得之?岐伯曰:此五氣之溢也,名曰脾癉……治之以蘭,除陳氣也。」
癉,是熱病。脾癉,即脾胃濕熱證。它主要的症狀就是口中時有甜味,舌苔膩。其成因多由肥甘厚味太過,助熱生濕,脾氣滯而不能輸布津液,上溢於口,而見口甘之症。治用一味蘭草,煎汁內服,可以清化濕熱,消脹除滿。
蘭草,即佩蘭。氣味辛平芳香,能醒脾化濕,清暑辟濁。臨床用佩蘭一兩,煎湯代茶,治口甜苔膩,久久不除者有良效。駱龍吉《內經拾遺方論》說:「蘭草一兩,用水三盞,煎一盞半,溫服無時。」

豕 膏

《靈樞·癰疽》篇說:「癰發於嗌中,名曰猛疽。猛疽不治,化為膿,膿不寫,塞咽,半日死。其化為膿者,寫則合豕膏,冷食,三日而已。……發於腋下赤堅者,名曰米疽,治之以砭石,欲細而長,疏砭之,塗以豕膏,六日已,勿裹之。」
豕膏,即豬脂,欲名豬油。嗌,即咽喉處,為肺氣出入之道路。癰發於嗌,影響呼吸,病勢兇猛,故叫猛疽。如發於腋下,堅硬紅腫而小形如米粒的,叫做米疽。猛疽和米疽,從其所生部位及症狀辨證,皆屬肺經積熱,毒火入侵而成。
豬脂,氣味甘,微寒,無毒,用以泄肺經之積熱。《本草綱目》引孫思邈說:「利血脈,散風熱,潤肺。入膏葯,主諸瘡。」此癰疽屬毒熱,尤其是在咽喉部,故宜冷服之,以加強解熱的效力,使邪由下而出。後世用豬脂做膏葯,即從此方演變而來的。

翹 飲

《靈樞·癰疽》篇說:「發於脅,名曰敗疵,敗疵者,女子之病也。灸之,其病大癰膿。治之,其中乃有生肉,大如赤小豆。銼 翹草根各一升,以水一斗六升煮之,竭為取三升,則強飲,厚衣,坐於釜上,冷汗出至足,已。」
敗疵,亦稱脅癰。李杲說:「脅者,肝之部也,如人多郁怒,故患此瘡。」治用銼 、翹草根各一升,水煎三次服,並以蒸氣熏之,使能身汗出而愈。
,菱角,翹,即連翹。菱角根能清熱發汗;連翹根能涼血解毒。《本草綱目》說:「連翹苦平無毒,主治寒熱、鼠瘺、瘰癧、癰腫、惡瘡、癭瘤,結熱蠱毒。」又說:「主治下熱氣,益陰精,令人面悅好,明目,久服輕身耐老。」
此方提出的「厚衣,坐於釜上,令汗出至足」,對後世輔助療法的發展,有很大的影響。如仲景用桂枝湯的「溫覆」,用防已黃芪湯的「坐被上,以被繞腰下」,用甘草麻黃湯的「慎風寒」等,可見其理法皆來自《內經》。

半 夏 秫 米 湯

《靈樞·邪客》篇說:「今厥氣客於五藏六府,則衛氣獨衛其外,行於陽不得入於陰,行於陽則陽氣盛,陽氣盛則陽蹺陷,不得入於陰,陰虛,故目不瞑。……飲以半夏湯一劑,陰陽已通,其卧立至。……其湯方,以流水千里以外者八升,揚之萬遍,取其清五升,煮之,炊以葦薪,火沸,置秫米一升,治半夏五合,徐炊,令竭為一升半,去其滓,飲汁一小杯,日三稍益,以知為度。故其病新發者,覆杯則卧,汗出則已矣,久者三飲而已也。」
衛氣行於陽則寤,行於陰則寐。如厥逆之氣入侵臟腑,迫使衛氣行於陽分,不得行於陰分,則陽盛於外陰虛於內而不得眠。治以半夏湯一劑,以除其厥逆之邪,陰陽通調,就可以睡眠。半夏秫米湯是用長流水八升,多次揚之,取在上的清水五升,用葦薪燃火煮之,水沸後,放入秫米一升,和炮製過的半夏五合,以文火繼煎至湯一升半,去滓,每次服一小杯,一日服三次,逐次加量,以發生葯效為度。如果是病初起,服完葯後應靜卧,汗出後即愈。病程較久的,服至三次也可以痊癒了。
半夏、秫米,所以有如此療效,主要是調和陰陽的作用。因半夏味辛,直驅少陰厥逆之氣,使其上通於陽明;秫米甘寒,能泄陽補陰,致使陰陽和調,故能治不眠之證。流水千里,揚之萬遍(《金匱要略》稱為「甘瀾水」),取其流暢而無阻滯,以加強葯效。

馬 膏 膏 法

《靈樞·經筋》篇說:「足陽明之筋……,其病足中指支脛轉筋,腳跳堅,伏兔轉筋,髀前腫, 疝,腹筋急,引缺盆及頰,卒口僻。急者,目不合;熱則筋縱,目不開。頰筋有寒則急,引頰移口。有熱則筋弛縱緩不勝收,故僻。治之以馬膏,膏其急者,以白酒和桂,以塗其緩者,以桑鉤鉤之;即以生桑炭,置之坎中,高下以坐等,以膏熨急頰,且飲美酒,噉美炙肉,不飲酒者,自強也,為之三拊而已。治在燔針劫刺,以知為數。」
經筋分手足三陰三陽,合稱十二經筋。這里舉足陽明之筋,感受寒邪後所發生的一系列症狀為例。寒主收引,熱則縱緩。陽明之筋受病,或轉筋,或急引,或 僻,或目不合,都是外邪入侵,經筋收引和緩縱所致。所以表現為一側拘急,一側緩縱的 僻、目不合等症狀。由於經筋不與內在的臟腑直接相連,而布於體表,同時其受寒必因氣血之虛,因此,治療的原則是補虛劫寒,壯陽除陰,通絡和肌表,調和氣血。「急者緩之」,甘以緩急,故用馬膏之甘平,以緩其急。「寒者熱之」,「虛者補之」,故用馬膏熱熨,桑炭火烤以劫寒。再噉炙肉以補其虛。壯陽除陰,調和氣血,通經絡,和肌表,故用白酒、官桂和燒針劫刺。同時,用桑鉤牽引,以正其 僻。正如張介賓說:「馬膏,馬脂也。其性味甘平柔潤,能養筋治痹,故可以膏其急者。白酒、辣桂,性味辛溫,能通經絡,行血脈,故可以塗其緩者。桑之性平,能利關節,除風寒濕痹諸痛,故以桑鉤鉤之者,鉤正其口也。復以生桑火炭,置之地坎之中,高下以坐等者,欲其深淺適中,便於坐而得其緩也。然後以前膏熨其急頰,且飲之美酒,噉之美肉,皆助血舒筋之法也。雖不善飲,亦自強者。三拊而已,言再三拊摩其患處,則病自已矣。」

寒 痹 熨 法

《靈樞·壽夭剛柔》篇說:「寒痹之為病也,留而不去,時痛而皮不仁……用淳酒二十斤,蜀椒一升,乾薑一斤,桂心一斤。凡四種皆 咀,漬酒中,用棉絮一斤,細白布四丈,並內酒中,置酒馬矢熅中,蓋封塗勿使泄,五日五夜,出布棉絮,曝干之,干復漬,以盡其汁,每漬必 其日,乃出干,干,並用滓與棉絮,復布為復巾,長六七尺,為六七尺巾,則用之生桑炭炙巾,以熨寒痹所刺之處,令熱入至於病所。寒,復炙巾以熨之,三十遍而止。汗出以巾拭身,亦三十遍而止。起步內中,無見風。每刺必熨,如此,病已矣。」
寒邪入侵經絡血脈之中,久留不去,以致血脈不行,凝滯而痛。病情嚴重者,影響營衛運行,致成麻木不仁的寒痹證。導致寒邪的侵襲,乃是命火不足,心血虛損,肝筋失養的緣故。因此,寒痹的治法,必以補命門真火,益肝心血源,通行經絡,調和營衛為原則。本方用棉布浸葯酒熨貼以治寒痹,是最早的一種外治方法。方中葯物,酒性熱而悍急,有通行十二經循行肌膚之力。蜀椒賦純陽之性,為交通心腎的主葯;乾薑健胃培土,化生血氣;桂心引火歸源,溫養肝筋。三味又得酒力及炭火的熱力,裝入夾袋中,在針剌前後,熨貼患處,久久施行(三十遍),則營衛通,汗液出,寒痹自能痊癒。此方雖然製作較繁,然其理法,頗有深意。

小 金 丹

《素問遺篇·刺法論》說:「小金丹方,辰砂二兩,水磨雄黃一兩,葉子雌黃一兩,紫金半兩,同入盒中,外固了,地一尺,築地實,不用爐,不須葯制,用火二十斤煅之也。七日終,候冷,七日取,次日出盒子,埋葯地中,七日取出,順日研之三日,煉白沙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日望東吸日華氣一口,冰水下一丸,和氣咽之,服十粒,無疫干也。」
本方的煉制方法,是將辰砂、雄黃、雌黃、紫多(金箔),放入乳缽中研細,傾入磁罐中,外用鹽泥封好。另在空地上挖一個坑,約尺許,將罐置於坑內,封以薄土,築實。另用桑柴或桑炭,燒其地面,燒七天,至第八日,候冷,把罐取出,將葯刮出,入於另一罐,再埋於地下,以消除火熱之氣,埋七天,再取出,將葯傾入缽中,研細,煉蜜為丸,如桐子大。服法:每晨當太陽初出時,面向東方,吸一口氣,用冷水和氣送下一丸,共服十粒。可免受疫癘的傳染。
本方的服食,是採用道家的益氣養生法。方中四味葯物,特別是辰砂、雄黃,是辟瘟防疫常用的葯物。

小 結

上述《內經》十三方,就其所用葯物來說,已包括了動物、植物、礦物三類;就其劑型來說,有湯劑、丸劑、散劑、膏劑、丹劑、酒劑;就用法來說,有內服、外用;就其功能來說,有用於治療,有用於預防;就其方制來說,其中的湯液醪醴、生鐵洛飲、左角發酒、雞矢醴、蘭草湯、豕膏等六方,屬於奇方中之小者;澤瀉飲、烏鰂骨藘茹丸、 翹飲、半夏秫米湯、馬膏等五方,屬於偶方中之小者;小金丹,屬於偶方中之大者。這些方劑,不僅有其歷史意義,而且其中某些方劑,現在還有其實用價值,特別是對後世方劑學的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

⑥ 葯酒是在哪個朝代之後出現的什麼時候

戰國時期
從釀酒、飲酒到賞酒、論酒,酒已滲透到人類的各個方面,版並逐步形成了自身獨特的權文化——酒文化。酒與醫素有不解緣,繁體「醫」字從「酉」,酉者酒也。這大概是因為先祖們無意中食用了發酵後的瓜果汁,發現了它可以治療一些虛寒腹痛之類的疾病,從而讓酒與原始醫療活動結下了緣。《黃帝內經》有「湯液醪醴論篇」,專門討論用葯之道。所謂「湯液」即今之湯煎劑,而「醪醴」者即葯酒也。顯然在戰國時代對葯酒的醫療作用已有了較為深刻的認識。

⑦ 一個漫畫關於上古葯酒,講一個宗門少年去一個山谷找葯酒,然後接受了炎帝傳承與黃帝對抗的故事

那啥 是最漫畫里的山海經么

⑧ 中國歷史上葯酒起源於何時,那個朝代

戰國時就有記載。《黃帝內經》有「湯液醪醴論篇」,專門討論用葯之道。所謂「 湯液」即今之湯煎劑,而「 醪醴」者即葯酒也。顯然在戰國時代對葯酒的醫療作用已有了較為深刻的認識。

按照中醫傳統的習慣,煎煮中葯一般選用砂鍋,這是有一定科學道理的。一些金屬如鐵、銅、錫之類的器皿,煎煮葯物時容易發生沉澱,降低溶解度,甚至器皿本身和葯物及酒發生化學反應,影響葯性的正常發揮。

所以配製葯酒要用一些非金屬的容器,諸如砂鍋、瓦壇、瓷瓮、玻璃器皿等。當然,一些葯酒的製作有其特殊要求,那就另當別論了。

(8)黃帝葯酒擴展閱讀

補益葯酒不僅廣泛應用於各種慢性虛損疾病的防治,還能抗衰老、延年益壽。近代研究證明,我國傳統中葯中有許多補益葯物具有抗早衰、延年益壽的功效。例如:枸杞子,能降低血糖、膽固醇;何首烏,可降低膽固醇,防治動脈硬化;

杜仲,能減少膽固醇的吸收,對中樞神經系統有調節作用;當歸,可抗貧血,能防止肝糖原減少,增加冠狀動脈血流量;地黃,能利水, 降血壓; 黃芪,有抗癌的作用,能提高免疫功能,抗疲勞,擴張血管,改善皮膚血液循環,降低血壓;

人參,能促進蛋白質合成,降低血糖,增強造血功能,提高免疫功能、抗疲勞能力,抑制高膽固血症的發生。選用這些葯物製成的補益葯酒,經常適量飲服,有抗衰老而延年益壽的效果。

⑨ 曉松奇談南明悲歌倆古代皇帝的壯陽葯酒

《帝國中興的悲歌:崇禎皇帝七講》內容簡介:自幼嚴重缺乏母愛的崇禎皇帝朱由檢,在險惡的回宮廷政治中只能韜光答養晦、用以自保。然而,命運之神幾乎一夜之間把他推上了皇帝的寶座。他利用自己的政治智慧,不動聲色地一舉鏟除了以魏忠賢為首的宦黨集團,還政於己,大刀闊斧地實行改革,以圖「中興」。應該說,由檢的個人品德在明代帝王中還是相當不錯的。但是,萬曆朝留下的爛攤子,實在是千瘡百孔、行將滅亡了。如同太祖元璋「用刑太繁」、「求治太速」的心態和做法一樣,由檢也從太祖那裡學來了對臣下的刻骨猜疑,再加上政治經驗不足而舉措失當,終於在「亡國之相」的困境中上演了「非亡國之君」的人生悲劇。把近代中國的貧窮、落後、混亂和屈辱,歸因於明亡清興,是典型的非歷史主義的主觀說法。這說法的背後,隱約是想告訴人們:中國傳統社會內部也能產生現代化的因素,也能逐步走上現代化之路。而歷史事實又是怎樣的呢?東、西方在崇禎朝相遇,然而東方卻敗下陣來。這究竟是為什麼?著名明史專家張德信、譚天星兩先生為您細說這段歷史。

⑩ 葯酒是在哪個朝代之後出現的

葯酒是在戰國復時期出現的。

《黃制帝內經》有「湯液醪醴論篇」,專門討論用葯之道。所謂「湯液」即今之湯煎劑,而「醪醴」者即葯酒也。顯然在戰國時代對葯酒的醫療作用已有了較為深刻的認識。

從釀酒、飲酒到賞酒、論酒,酒已滲透到人類的各個方面,並逐步形成了自身獨特的文化——酒文化。並且先祖們無意中食用了發酵後的瓜果汁,發現了它可以治療一些虛寒腹痛之類的疾病,從而讓酒與原始醫療活動結下了緣,也因此葯酒慢慢形成。

(10)黃帝葯酒擴展閱讀:

食用葯酒的注意事項:

1、大量飲酒並服用巴比妥類中樞神經抑制葯會引起嚴重的中樞抑制。當飲用了中等量的酒並同時服用鎮靜劑量的巴比妥類葯物時就引起明顯的中樞抑制,使病人的反應能力低下。

2、精神安定劑氯丙嗪、異丙嗪、奮乃靜、安定、利眠寧和抗過敏葯物撲爾敏、賽庚陡、笨海拉明等如與酒同用,對中樞神經亦有協同抑製作用,輕則使人昏昏欲睡;重則使人血壓降低。

3、在服用單胺氧化酶抑制劑時,人體內多種酶的活性會因此而受到抑制。此時飲酒會因其分解酒精的酶系統受抑制而使血液中的乙醛濃度增加,導致乙醛中毒,出現惡心、嘔吐、頭痛。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葯酒

閱讀全文

與黃帝葯酒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洛維斯紅酒怎麼樣 瀏覽:743
白酒t20什麼意思 瀏覽:544
白酒可以對什麼喝 瀏覽:115
長城紅酒一瓶喝不完能放多久 瀏覽:405
法國紅酒臭嗎 瀏覽:961
楓塔妮紅葡萄酒價格 瀏覽:160
法國葡萄酒的關稅 瀏覽:514
鹿頭的紅酒什麼牌子 瀏覽:961
93年矛藝白酒多少錢一瓶 瀏覽:594
濃烈的雄黃酒 瀏覽:954
法國人熱愛紅酒 瀏覽:680
怎麼就知道紅酒好不好 瀏覽:344
五大連池原漿一號啤酒廠 瀏覽:646
一瓶葡萄酒10萬什麼牌子 瀏覽:117
南非白葡萄酒savage 瀏覽:42
一頓白酒多少箱 瀏覽:553
哈爾濱啤酒與青島啤酒多少度 瀏覽:25
雷歐庭紅葡萄酒 瀏覽:812
後海啤酒多少錢一瓶 瀏覽:639
紅酒忌諱什麼葯一起吃 瀏覽:9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