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有一对联的上联是 居高御下古今难,下联怎么对啊
上联:居高御下古今难
下联:无为而治让泉权
2. 对联怎么对啊
总的来说对联有八个禁忌,控制好,就可以对出好的对联,如下:
1.忌同声落脚
这是就上联或下联各分句句脚之间的关系而言。由多个分句组成的对联,各分句句脚的平仄安排,严格说,可以马蹄韵为规则。所谓马蹄韵,指的是句脚平仄安排如马之走步,后脚踏着前脚印走。其平仄格式为:平仄仄平平仄(仄平......),或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但是,作者认为,从对联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出发,考虑到对联"联无定句,句无定字"的特点,以及对联句式的复杂性等因素,其句脚平仄安排的格律要求亦可以"忌同声落脚"为规则。准确一点说,此规则有两点要求:(1)、每边二至三个分句者,要求各分句不能全是同声落脚。(2)、每边四个以上分句者,要求各分句不能连续三句(上下联起句及中间分语段时可以例外)或三句以上同声落脚。这种规则理论上简洁明了,运用上灵活多变,既体现了原则性和理论性相结合,又能包容在句脚平仄问题上的几种主要不同意见。以每边五分句长联之上联为例,按"马蹄韵"的规则,只有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中间分语段时)两种正格,另有仄平平仄仄一种变格,共三种格式。按"忌同声落脚"的规则,那么,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中间分语段时)、仄平平仄仄、仄仄平仄仄、仄平仄平仄、仄仄仄平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平仄仄平仄、平仄平平仄、平仄平仄仄等十一种格式皆为合格,且无须分正格与变格。
2.忌同声收尾
这是就上联联脚与下联联脚之间的关系而言。准确一点说,此规则也有两点要求:(1)一副对联不管长短如何、分句多少,都要求上联仄声收尾,即上联最后一字应是仄声;下联则要求平声收尾。一般不能上联平声收尾,下联仄声收尾。(2)上下联不能同声收尾,即上下联最后一字不能同是仄声或同是平声。
3.忌三平尾或三仄尾
指的是在一个句子的最末三个字,应尽可能避免都是平声或都是仄声。如"缘深因厚坐莲台",若将"坐"改为"登",就成了三平尾。又如"依法修行能入道",若将"能"改为"可"就成了三仄尾。三平尾或三仄尾,在平仄单调上并无二致,为体现理论上的一致性,应将二者都作为禁忌,不能只忌三平尾而不忌三仄尾。
4.忌孤平或孤仄
指的是在五言或六言的句子中,应尽可能避免全句只有一个平声字,或只有一个仄声字。如:"万事皆如意",若改为"万事俱如意",即是孤平;又如:"菩提当下现成",若改为"菩提当下圆成",即是孤仄。在此,作者对孤平问题拟略加论述。作者认为,联律不必完全依从传统诗律,从联律来说,"在五言或六言的句子中,若只有一个平声,就犯孤平",此定义更加简洁合理。因为:其一,此定义对平仄的要求,总的看是宽松了一些,符合对联格律的发展趋势。其二,依传统诗律,所谓孤平,还要除句脚外,但对联与近体诗有一个较大的不同,就是尾字(句脚)的平仄要求有所不同,且不要求押韵,所以在联中,尾字(句脚)不一定要单独划出。其三,以字面看,孤,就是一个,孤平的字面含义和实际含义若完全一致,有利于理解和操作。传统诗律的孤平是:在五言平起、七言仄起的句式中,除韵脚的平声字外,如果句中只有一个字是平声字,就犯"孤平"。这种定义,实际上,已经把孤平定死在一两个句式上了(具体说,五言"平平仄仄平"变为"仄平仄仄平",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变为"仄仄仄平仄仄平",就是孤平)。因此,对孤平二字,必须加以附带补充说明,人们才能实际理解和操作。其四,以五言联而言,若只有"仄平仄仄平"是孤平的话,那么,再来看看"仄仄仄平仄",比较这两种格式,从平仄的死板、单调来看,究竟哪一种更死板、更单调?其五,近体诗,主要是五、七言,因此,在六言联中,传统诗律的孤平概念就不能加以解释,而六言联中,同样可能存在孤平现象。 另外,孤平或孤仄,在平仄单调上,也没有什么不同。古今诗联作者,不管对于孤平,还是对于孤仄,实际上,都是能避免就避免。因此,将二者同时作为禁忌,不仅体现理论上的一致性,也是源于现实情况的。附带指出,依作者上述定义,孤平或孤仄的现象,实际上只存在于五言和六言句中,因为在七言以上的句子中,如果遵守了平仄交替的基本要求,是不会出现孤平或孤仄的。
5.忌同位重字和异位重字
对联中允许出现叠字或重字,这是对联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只是在重叠时要注意上下联保持一致。如"世事纷纷"对"红尘滚滚",其中,"纷纷"对"滚滚",就是叠字相对;又如:
修道是修心,心空即是涅盘岸;
见因如见果,果苦莫如地狱人。
其中,"修"对"见"、"是"对"如"、"心"对"果",就是重字相对。但是,对联中应尽量避免同位重字和异位重字。同位重字,就是同一字出现在上下联同一位置,如"法界"对"世界"、"成道"对"成魔"。但有些虚词(之乎也者而矣哉,等等)的同位重字是允许的,如:
漏网之鱼,世间时有;
脱天之鸟,宇内尚无。
异位重字,就是同一字出现在上下联不同位置。如:
业流不住勿贪境;
命运相同莫恨人。
若将下联的"莫"改为"不",就与上联的"不"字异位重字。
同位重字和异位重字是对联之忌。不过,有一种特殊的异位互重格式是允许的,如:
本无月缺月圆,它随顺你;
虽有花开花落,你任由它。
联中的"它"对"你",就是异位互重。
6.忌同义相对
同义相对,又称为合掌。所谓忌同义相对,指上下联相对的语句,其意思应尽量避免雷同。如"旭日"对"朝阳"、"史册"对"汗青"、"神州千古秀"对"赤县万年春"等,就属合掌。当然,出现个别非中心词语(尤其是虚词)的合掌,或者合掌部分在联中比重很小,无伤大雅。一些含义相近的语句相对,也未尝不可。
7、忌上下联无关
指上下联意思不统一。即:格调不同,上下无关联。
例如:春风得意,
寒露浸心。
前言不搭后语,就象两个人在各自表达不同的心境或感受。
所谓对而不联:上下联或上下联各分句之间,所述事物互不相关,缺乏必然的联系,貌合而神离,各自孤立存在,或关联性不强,难以表达完整的主题,构不成一个统一的意境,造成联意脱节,也叫“隔”。比如:囊无半卷书,心中羞涩;军备几颗弹,国内安宁。这就犯了上下联意隔的大忌。
8、忌失替,失对
撰写对联时注意平仄相对,在同一句中,音步平仄必须交替使用,切忌失替。
例如:韬略终须建新国;
奋起还要读良书。
联中的“起”对“略”为仄对仄,失对(上下相同联位置)。起与要为二四位字同仄,失替(同一句中)了。
注意:1、一三五不论的原则,是要在回避上面的忌禁的基础上应用的。2、在参加比赛当中,最好是尽量做到全论,这对自己有好处.
对联很灵活,但也有规则可循,总的原则是:节奏相应,平仄相谐。
说几句,与朋友们共勉。
一、上下联节奏应保持一致。
二、平仄的应用遵循旧声(平水韵)、今声(中华新韵)"双轨制",但旧声、今声在同一联中不得混用。
三、联脚遵循"上仄下平"的原则。
四、节奏点平仄句内应交替(即"交替律"),非节奏点不拘平仄;律句按音节点交替平仄,非律句按意节点交替平仄。
五、节奏点平仄上下联应相反(即"相反律")。
六、复句联分句句脚声律要求:
1、上下联句脚遵循平仄相反律。
2、单联内句脚平仄遵循"三原则":
摒除单调:避免所有分句句脚同声;
疏散同声:句脚同声相连次数,应保持在三、四句以内为宜;
平衡平仄:平仄两种句脚数目,总体上不可相差悬殊。
七、律句声律。
1、律句的交替律和相反律统称为"135不论、246分明原则";五言、七言忌三平尾,不忌孤平;
2、三言句、三字词在对联中通常看作非律句;八言以上通常拆分为三至七言来分析声律;
3、五言、七言律句的"三字尾"有意节、音节一致和不一致两种情况,均按音节点交替平仄;
4、律诗拗句有满足和不满足"246分明原则"两种情况,不满足的情况作为特例;
5、复句联中的律句声律依上述规则;
6、符合律句格式的巧趣联声律可从宽。
八、非律句声律。
1、根据具体情况,意节可大可小;
2、领字、引字、衬字和句首的单字意节不拘平仄;
3、三字句和三字以上固定词组通常看作一个意节;全平的三字句(或三字词)不宜连用;
4、四至七言根据情况可以划分为各种字数的意节组合;
5、八言以上通常拆分为三至七言的组合,或者划分为各种字数意节组合;
6、自由体(散文格、戏文格、民歌格、口语格等)和巧趣联(复字格、回文格、音韵格等)尽量遵循交替律和相反律;
7、除固定词组和极其特殊的场合允许三平尾外,尽量避免三平尾。
凡事都有特例,对联也有,在特定的场合(特定的作者、读者、特定的需要),并不因为"出律"、"出格"而失去它存在的理由和价值
3. 虽女子.亦一言九鼎千金意 .这幅对联怎么对啊..
出错题了,给的题目最后一个字是“意”,是四声的,也就是说这是个下联。
都是出个上联对下联,哪有给个下联让人对上联的啊。所以才难。
4. 有一副对联,上句是半夜二更半。快对啊!!!!!!!!!下联是什么
上联:半夜二更半
下联:中秋八月中(经典)下联:三国一分三(原创)下联:一秦七合一(原创)
5. 滚滚江河澎湃,滔滔沧海浩瀚。看清楚再对啊 。。。。。求对联
你这人真狠。潺潺溪流淙淙,滢滢波澜泛泛… 补充: 怎么?想好怎么反驳我没?看看内楼上的,被容你逼的; 无字天书 我记得他蛮有才的啊… 追问: 小样。 不服不行 。反驳你小 凯斯 。。。哈哈哈楼上的都快吐血啦 。。。 回答: 反驳不了我就采纳。 追问: 谁说的 ,,我在游戏 啦没时间 想 而已 回答: 那就继续 游吧 啊,采不采纳,不采当你输了啊。 追问: 我 自己 的下联出来了,,你去看看吧。。。。吓死 你。。。。。
希望采纳
6. 端午对联
亲,你的这五个都是诗句,没有一个是对联。写对联要符合下面的规律:
上下联字版数要相权等,不能用重复字。
上联的最后一个字必须是仄声,下联的最后一个字必须是平声。
上下联的句式必须一至,词类相当。
上下联的平仄要相对立。
上下联的意思要相近或相反。
就拿你的这个举例:
蒿草艾叶高高挂,
延续端午好文化
蒿草和延续、艾叶和端午、高高挂和好文化。这样你自己也能看出来,上下联是不是相对?
7. 对联:千秋无绝色,悦目是佳人,倾国倾城貌,惊为天下人。 下联:(怎么对啊!求帮忙。绝色佳人形容女的,
对联:千秋无绝色,悦目是佳人,倾国倾城貌,惊为天下人。
下联:万代有至尊,荣耀皆英雄,治世治民才,独领四方雄。
8. 《烟锁池塘柳》这幅对联怎么对啊!!
上联:烟锁池塘柳
下联,桃燃锦江堤
上联:烟锁池塘柳
在各式各样的对联中,一般人最感兴趣的,大概就是所谓的“绝对”了。“绝对”有两个特点,一、它是经过长时间在民间流传下来的,有的已经对得出,的有还未对得出。二、它的难度很高,凡是可以称得上“绝对”,总有一些“古古怪怪”的条件限制。“烟锁池塘柳”就是属于特别限制的对头。这五个字的偏旁包括了“金、木、水、火、土”“五行”,下联也应该要有“五行”才能对得上。
乾隆一次临江南科考,两名举子不分上下,乾隆于是出此联而试,一名一见当场调头就走,另一名想了半天只好悻悻而去。乾隆于是御点先走的为第一。众臣问其故,乾隆说:“我此联为绝对,能一见断定者必高才也。”确实此联可称绝对,上联五字,嵌“火、金、水、土、木”五行为偏旁,且意境很妙:一个幽静的池塘,周围绿柳环绕,一层层烟雾将其深深的笼罩,这简直就是一幅山水画。若干年后,纪晓岚终于对了下联:“炮镇海城楼。”单从字面上看,也是以五行为偏旁的,后来还有人前赴后继的续对,但意境与上联却差得太远了,只是勉为其对罢了。其中有:
灯垂锦槛波 茶烹凿壁泉 湖增锦榭灯
灯深村寺钟 烽销极塞鸿 燕衔泥垒巢
秋唫涧壑松 港城铁板烧 烽销漠塞余
炮镇海城楼 钟沉台榭灯 灯铭水墨楼
炮堆镇海楼 汀培锦柱灯 灯铺深圳桥
对联者和出处大家自己去查,我这里就不列举了,不过纪晓岚的这个下联最为流行,似乎成了“烟锁池塘柳”公认的标准对句。但在延庆观经营书画的朱先生却说:“过去它被认为是个标准对句,现在看来,一般吧!”朱先生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2000年冬季的某一天,下着大雪,一位50多岁的云游道士在延庆观里和朱先生说了一个多小时的话。这位道士说,纪晓岚对的,只能算工整,但没什么大意思,更没有触到“机关”。道士说,在延庆观玉皇阁地下9米,埋着一块石碑。石碑的两旁是一副对联,石碑的中间则刻有一幅画,画的是对联的意境。对联是
烟锁池塘柳
桃燃锦江堤
道士认为,这才是无可替代的“绝对”对法。这一对法在“格律、意境、机关全契合”之上,更道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用现在流行的说法就是世间万事“相互矛盾并相互依存”。这位道士说,该对联是王重阳教主的,建造玉皇阁时埋在了下面,有记载。当时网上搜索“桃燃锦江堤”没有搜索到。延庆观繁塔文管所所长孙惠玲说,她听说这件事情后,查了很多资料,也没有查到。但她说,她相信那位道士说的话,他们有他们的传承。就是退一万步说,这是那个道士自己对上的,有托古的嫌疑,但这也是那位道士送给延庆观的重礼呀!孙惠玲说:“我一定要把这副对联刻在将要重建的重阳殿上,让大家分享它所体现的中国精神与文化。”
9. 对联有多少对啊
对联是无数的 只要对仗工整 平仄押韵 已经类似 则都可以成立
10. 对对联 快来帮我对啊 情深似海--() 行千里路--()
情深似海--(恩重如山) 行千里路--(读万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