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关于药酒申请专利
申请专利的最佳步骤:
申请专利是一种法律程序,申请专利的发明人要想快而稳妥地获得专利权,取得法律上的保护,可委托专利事务所的专利代理人为你提供法律和技术上的帮助,发明人一旦与专利代理人建立委找代理关系,专利代理人则是你的技术顾问和专利律师。
发明人与专利代理人建立代理委托关系后,应按照代理人的要求提供撰写专利文件所必须的详细技术资料;详细技术资料包括发明创造的目的、新旧技术对比、主要技术特征及实施发明创造目的的具体方案,以及能说明发明创造目的的图纸等。
如发明人不会制图或不能提供必须的详细技术资料,可直接向专利代理人口述,专利代理人可根据发明人的发明意图为你完成专利申请的全过程,直到获得专利权。
委托专利代理机构申请专利的程序
委托专利代理机构申请专利一般要经过以下几个步骤
一、咨询:
1、 确定发明创造的内容是否属于可以申请专利的内容;
2、确定发明创造的内容可以申请哪一种专利类型(发明、实用新型、外观设计)
二、签定代理委托协议
此时签定代理协议的目的是为了明确申请人和专利代理机构之间的权利和义务,主要是约束专利代理人对申请人的发明创造内容负有保密的义务。
三、技术交底
1、申请人向专利代理人提供有关发明创造的背景资料或委托检索有关内容;
2、申请人详细介绍发明创造的内容,帮助专利代理人充分理解发明创造的内容。
四、确定申请方案
代理人在对发明创造的理解基础上,会对专利申请的前景做出初步的判断,对专利授权可能性很小的申请将建议申请人撤回,此时代理机构将会收取少量咨询费,大部分申请代理费用将返还申请人。
若专利授权前景较大,专利代理人将提出明确的申请方案、保护的范围和内容,在征得申请人同意的条件下开始准备正式的申请工作。
五、准备申请文件
1、撰写专利申请文件;
2、制作申请书文件;
3、提交专利申请并获取专利申请号。
六、审查
中国专利局会对专利申请文件进行审查,在审查过程中专利代理人会进行专利补正、意见陈述、答辩、变更等工作。如有需要,申请人应该配合专利代理人完成以上工作
七、审查结论
中国专利局根据审查情况将会作出授权或驳回审查结论,这一过程的时间一般为:外观设计6个月左右,实用新型10-12个月左右,发明专利2-4年。
八、办理专利登记手续或复审请求:
如果专利申请被授权,则根据专利授权通知书的要求办理登记手续,领取专利证书。
如果专利申请被驳回,则根据具体的情况确定是否提出复审请求。
至此,专利申请过程即结束。
㈡ 急求100字药酒广告语
补益肝肾,滋阴止血。用于肝肾阴虚,眩晕耳鸣,咽干鼻燥,腰膝酸痛,月经量多。归芍地黄丸:滋肝肾,补阴血,清虚热。用于肝肾两亏,阴虚血少,头晕目眩,耳鸣咽干,午后潮热,腰腿酸痛,脚跟疼痛。
㈢ 你好,我想申请补肾壮阳药酒专利,但对上专利知识一无所知
专利分为三种专利,需要确定类型后再进行组织材料申请专利:
1、外观设计专专利:《属专利法》中规定“外观设计是指对产品的形状、图案或者其结合以及色彩与形状、图案的结合所作出的富有美感并适于工业应用的新设计。”通俗点来说,就是涉及产品的外观的独创设计,都可以申请外观设计专利,我们常见的一些外观专利比如说一些服装的设计、饮料瓶外观设计、公仔玩偶的外观设计等等都是属于这个类型。
2、实用新型专利:指的是对产品的形状、构造或者相结合提出的适用于实用的新的技术方案。
3、发明专利:指的是对产品、方法或者是其改进所提出的新的技术方案。和实用新型专利不同的是发明专利既可以是产品又可以是方法,而实用新型专利必须是产品。发明专利授权后保护期限是国内专利申请类型中最长的,时间为20年。
如果自己不懂如何组织撰写材料申请专利,可以委托专利代理机构协助。
㈣ 酒文化的中国药酒
酒与医药的结合,是我国医药发展史上的重要创举。古时“酒”写作“酉”专,《说文属解字》中是这么解释的:“酉,就也,八月黍成,可为耐酒。”这里的 “就”意为“成熟”,“黍成”就可做酒(酉),黍,性味甘平,益气补中,不也是中药吗?古时候“医”字从酉(酒),即说明酒与医药的密切关系,所以后世又 有“酒为百药之长”的说法。
药酒应用于防治疾病,在我国医药史上已处于重要地位,成为历史悠久的传统剂型之一,至今在国内外医疗保健事业中 享有较高的声誉。作为我国医药学宝库中的一朵奇葩,药酒的出现,首先得益于人类对酒的发现,而它的发展,则是借助于酿酒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完善。现代医学证 实,适当饮酒,可通络祛风,舒筋活血,驱寒暖身,消积健脾和安神镇静,具有一定的治病保健的功效。
㈤ 无敌药酒功效怎么样
【处方】黄芪 当归 熟地黄 赤芍 人参 白术 菟丝子 川芎 杜仲 桂枝 肉桂 桃仁 覆盆子 女贞子 金樱子 葫芦巴 骨碎补 肉苁蓉 血竭 白芷 枸杞子 乳香(制) 没药(制) 炮象皮 穿山甲 桑寄生 续断 熟地黄 细辛 紫丹参 牡丹皮 黄精(制) 葛根 三棱 地龙 鸡血藤羔 木瓜 丝瓜络 秦艽 。
具体效果不清楚。
㈥ 药酒藏文怎么写
药酒
翻译为藏文是:སྨན་ཆང།
注:完全没有问题,希望帮助到您。请及时点击采纳。
㈦ 方舟子说鸿茅药酒就是毒酒,含多种有严重毒副作用药材,真的是这样吗
近日,看到方子舟的批驳“鸿茅药酒”就是毒酒一文(原文发表在科学猫头鹰原标题为:方舟子:鸿茅药酒就是毒酒 含多种有严重毒副作用药材)文章开篇说“这几年有一种叫“鸿茅药酒”的“保健品”(化妆成保健药酒,事实上是药品,国药准字Z15020795)”这年头有点怪,刚刚大批保健品,说是把保健品当药品卖。现在人家是药品,却说人家把药品当保健品卖。问题的关键不是药品,也不是保健品有原罪。
鸿茅药酒本身有没有问题?查看有关资料和网上发布的信息看,从法理角度来说,鸿茅药酒不存在违法嫌疑,第一,人家有合法的企业注册信息,有药品制造批准文号。有人说从企业领导身份存疑分析鸿茅药酒就是毒药,真的有点笑掉大牙的感觉。至于鸿茅药酒法人原先从事过什么工作,并不影响鸿茅药酒的质量。第二,人家有合法的广告许可证,所以从事广告销售也不违法。第三,鸿茅药酒有没有产生致人死亡的案例或者报告,依据公开媒体报道,至今还没有公开报道的案例。那么由此可以断言:鸿茅药酒是毒药一说站不住脚。
中药材有毒副作用,那么西药就没有毒副作用吗?看看西药的包装物上都标明了西药的危害性。尤其对肾脏影响更为严重。把中药的毒副作用放大为中药有毒。并且说这些毒药混合在一起,毒性增强了200倍。可惜了这位院士了,这是哪里的逻辑推理?你懂药理吗?你懂药理实验吗?“甚至增强了。很多有毒物质难溶于水,但是易溶于有机溶剂,用酒精长期浸泡,更容易把有毒物质浸泡出来,所以喝药酒中毒的风险要比喝一般的汤药大得多”是把药性析构出来,还是把毒性析构出来?既然是药,而且是中国药典中的药,自然可以在临床使用。不知道方舟子故意装傻,还是本身就是个傻子。
㈧ 劲酒是药酒吗
劲酒秉承了中国传统药补酒的一贯特色,以优质白酒为酒基,配以山药、内枸杞子、淫羊霍、黄容芪、当归等中药材,采用现代生物工程技术提取其有效活性成份技术精心酿制而成。属于保健酒,喝后对人体有保健作用的酒,是传统药酒的分支,是普通白酒的延伸。
㈨ 药酒是在哪个朝代之后出现的
中国的药酒的主要特点是在酿酒过程中或在酒中加入了中草药,从药酒的使用方法上分,可将药酒分为内服、外用,既可内服又可外用的三大类。
药酒
滋补酒用药,讲究配伍,根据其功能,可分为补气、补血、滋阴、补阳和气血双补等类型。<<博物志>>曾记载道:昔有三人冒雾晨行,一人饮酒,一人饱食,一人空腹。空腹者死,饱食者病,饮酒者健。此酒势辟恶,胜于他物之故也。"从这则记载可以看到酒对于健康的作用,但更能说明酒与药之密切关系的内在因素还可从以下几点得到发掘。
食药合一:药往往味苦而难于被人们接受,但酒却是普遍受欢迎的食物,酒与药的结合,弥补了药的苦味的缺陷,也改善了酒的风味。相得益彰。经常服药,人们从心理上难以接受,但将药物配入酒中制成药酒,经常饮用,既强身健体,又享乐其中,却是人生一太快事。
酒为百药之长:<<汉书·食货志>>中说:"酒,百药之长"。这可以理解为在众多的药中,酒是效果最好的药,另一方面,酒还可以提高其它药物的效果。酒与药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在远古时代,酒就是一种药,古人说“酒以治疾”。"医"的古文字是"____",本身就是一种酿造酒。古人酿酒目的之一是作药用的。可见在古代酒在医疗中的重要作用。远古的药酒大多是酿造成的,药物与酒醪混合发酵,在发酵过程中,药物成分不断溶出,才可以充分利用。
远古时期
殷商的酒类,除了"酒","醴"之外,还有"鬯"。鬯是以黑黍为酿酒原料,加入郁金香草(也是一种中药)酿成的。这是有文字记载的最早药酒。鬯常用于祭祀和占卜。鬯还具有驱恶防腐的作用。<<周礼>>中还记载:"王崩,大肆,以鬯"。也就是说帝王驾崩之后,用鬯酒洗浴其尸身,可较长时间地保持不腐。
从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中出土的的一部医方专书,后来被称为<<五十二病方>>,被认为是公元前3世纪末,秦汉之际的抄本,其中用到酒的药方不下于35个,其中至少有5方可认为是酒剂配方,用以治疗蛇伤,疽,疥瘙等疾病。其中有内服药酒,也有供外用的。
<<养生方>>是马王堆西汉墓中出土帛书之一,其中共有六种药酒的酿造方法,但可惜这些药方文字大都残断,只有"醪利中"较为完整,此方共包括了十道工序。
但值得强调的是远古时代的药酒大多数是药物是加入到酿酒原料中一块发酵的。而不是象后世常用的浸渍法。其主要原因可能是远古时代的酒保藏不易,浸渍法容易导致酒的酸败。药物成份尚未溶解充分,酒就变质了。采用药物与酿酒原料同时发酵,由于发酵时间较长,药物成分可充分溶出。
我国医学典籍<<黄帝内经>>中的<<素问·汤液醪醴论>>专篇曾指出:"自古圣人之作汤液醪醴,以为备耳"。这就说古人之所以酿造醪酒,是专为药而备用的。
<<黄帝内经>>中有"左角发酒",治尸厥,"醪酒"治经络不通,病生不仁。"鸡矢酒"治臌胀。
三、汉代至唐代之前的药酒
采用酒煎煮法和酒浸渍法起码始于汉代。约在汉代成书的<<神农本草经>> 中有如下一段论述:"药性有宜丸者,宜散者,宜水煮者,宜酒渍者"。用酒浸渍,一方面可使药材中的一些药用成分的溶解度提高,另一方面,酒行药势,疗效也可提高。汉代名医张仲景的<<金匮要略>>一书中,就有多例浸渍法和煎煮法的实例。“鳖甲煎丸方",以鳖甲等二十多味药为末,取煅灶下灰一斗,清酒一斛五斗,浸灰,候酒尽一半,着鳖甲于中,煮令泛烂如胶漆,绞取汁,内诸药,煎为丸。还有一例"红蓝花酒方",也是用酒煎煮药物后供饮用。<<金匮要略>>中还记载了一些有关饮酒忌宜事项,如"龟肉不可合酒果子食之,""饮白酒,食生韭,令人病增","夏月大醉,汗流,不得冷水洗着身及使扇,即成病"。"醉后勿饱食,发寒冷"。这些实用知识对于保障人们的身体健康起了重要的作用。
南朝齐梁时期的著名本草学家陶弘景,总结了前人采用冷浸法制备药酒的经验,在<<本草集经注>>中提出了一套冷浸法制药酒的常规:"凡渍药酒,皆须细切,生绢袋盛之,乃入酒密封,随寒暑日数,视其浓烈,便可___出,不必待至酒尽也。滓可暴躁微捣,更渍饮之,亦可散服"。这段话注意到了药材的粉碎度,浸渍明间及浸渍时的气温对于浸出速度,浸出效果的影响。并提出了多次浸渍,以充分浸出药材中的有效成分,从而弥补了冷浸法本身的缺陷,如药用成分浸出不彻底,药渣本身吸收酒液而造成的浪费。从这段话可看出在那时药酒的冷浸法已达到了较高的技术水平。
东汉顺帝汉安元年(126~144在位)时,沛国丰(今江苏丰县)人张陵(张道陵)于大邑县境鹤鸣山倡导正一盟威之道,俗称五斗米道,亦称天师道。相传,张天师在鹤鸣山修道传教时,恰逢地方瘟疫肆虐,生灵涂炭,十室九空。为拯救苍生于水火,天师将自创金丹术和极富道教特色的人体医学思想加以整合,研制出袪病健体的神秘草药配方。张天师将药浸于酒中送于百姓,瘟疫得以袪除。百姓病除之后感觉身轻体健,精神焕发强于从前。因药入酒,酒带药行,药促酒力,使酒醇香甘怡,沁人心脾且功效神妙,百姓感念天师施救苍生之恩,赞誉此药酒为“妙沁神酒”,即为当下出名的妙沁药酒。
热浸法制药酒的最早记载大概是北魏<<齐民要术>>中的一例"胡椒酒",该法把干姜,胡椒末及安石榴汁置入酒中后,"火暖取温"。尽管这还不是制药酒,当做为一种方法在民间流传,故也可能用于药酒的配制。热浸法确实成为后来的药酒配制的主要方法。
酒不仅用于内服药,还用来作为麻醉剂,传说华佗用的"麻沸散",就是用酒冲服。华佗发现醉汉治伤时,没有痛苦感,由此得到启发,从而研制出"麻沸散"。
唐宋时期
唐宋时期,药酒补酒的酿造较为盛行。这一期间的一些医药巨著如<<备急千金要方>>,<<外台秘要>>,<<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都收录了大量的药酒和补酒的配方和制法。如<<备急千金要方>>卷七设"酒醴"专节,卷十二设"风虚杂补酒,煎"专节。<<千金翼方>>卷十六设"诸酒"专节。<<外台秘要>>卷三十一设"古今诸家酒方"专节。
宋代<<太平圣惠方>>所设的药酒专节多达六处。除了这些专节外,还有大量的散方见于其它章节中。唐宋时期,由于饮酒风气浓厚,社会上酗酒者也渐多,解酒,戒酒似乎也很有必要,故在这些医学著作中,解酒,戒酒方也应运而生。有人统计过,在上述四部书中这方面的药方多达一百多例。
唐宋时期的药酒配方中,用药味数较多的复方药酒所占的比重明显提高,这是当时的显著特点。复方的增多表明药酒制备整体水平的提高。唐宋时期,药酒的制法有酿造法,冷浸法,热浸法。以前两者为主。<<圣济总录>>中有多例药酒采用隔水加热的"煮出法"。
元明清时期
元明清时期,随着经济,文化的进步,医药学有了新的发展。药酒在整理前人经验,创制新配方,发展配制法等方面都取得了新的成就,使药酒的制备,达到了更高的水平。
这一时期,我国已积累了大量医学文献,前人的宝贵经验受到了元明清时期医家的普遍重视,因而,在元明清时期,出版了不少著作,为整理前人的经验做出了重要的贡献。<<饮膳正要>>是我国的第一部营养学专著。共三卷。天历三年(1330年)刊。
忽思慧为蒙古族营养学家,任宫廷饮膳太医时,将累朝亲侍进用奇珍异馔,汤膏煎造,及诸家本草,名医方术,并日所必用谷肉果菜,取其性味补益者,集成一书。书中关于饮酒避忌的内容,是很有道理的。具有重要的价值。书中的一些补酒,虽没有详细记载,但都是颇为有效的,在<<本草纲目>>中则有详细记载。
明代伟大的医学家李时珍写成了举世闻名的名著<<本草纲目>>,共五十二卷,万历六年(1578年)成书。该书集明及历代我国药物学,植物学之大成,广泛涉及食品学,营养学,化学等学科。该书在收集附方时,收集了大量前人和当代人的药酒配方。卷25酒条下,设有"附诸药酒方"的专目,他本着"辑其简要者,以备参考。
明代朱棣等人的<<普济方>>,方贤的<<奇效良方>>,王肯堂的<<证治准绳>>等著作中辑录了大量前人的药酒配方。明清时期也是药酒新配方不断涌现的时期。明代吴旻的<<扶寿精方>>,龚庭贤的<<万病回春,<<寿世保元>>,清代孙伟的<<良朋汇集经验神方>>,陶承熹的<<惠直堂经验方>>,项友清的<<同寿录>>,王孟英的<<随息居饮食谱>>等都记载着不少时清时期出现的新方。这些新方有两个值得提出的特点:1补益性药酒显著增多。明代吴__的<<扶寿精方>>药酒门载药酒方9首,方虽不多,但集方极精,其中有著名的"延龄聚宝酒",史国公药酒等。在<<万病回春>>和<<寿世保元>>两书中,记载药酒近40种,补益为主的药酒占有显著地位,象"八珍酒",扶衰仙凤酒,长生固本酒,延寿酒,延寿瓮头春酒,长春酒,红颜酒等都是配伍较好的补益性药酒,有较大的影响。吴,龚二氏辑录的药酒方,对于明清时期的补益性药酒的繁荣起了积极的作用。
在前面所列的清代书目中,也记载着数目可观的补益性酒,其中的归圆菊酒,延寿获嗣酒,参茸酒,养神酒,健步酒等都是较好的补益性药酒。与明清以前的药酒相比,这一时期可说是补益药酒繁荣的时期。2慎用性热燥热之药。唐宋时期的药酒,常用一些温热燥烈的药物,象乌头,附子,肉桂,干姜等。这样的药物如果滥用,往往会伤及阴血。金元时期我国医学界学术争鸣十分活跃,滥用温燥药的风气受到许多著名医家的批评。这对明清时期的医学有深刻的影响。故明清的很多药酒配方采用平和的药物以及补甸养阴药物组成,这样就可以适用于不同病情和机体状况,使药酒可以在更广泛的领域中发挥作用。
明清时期还出现了一批方论专书,作者着重研究用药组方的规律,结合优秀方剂,从理论上阐述用药道理和配伍规律,象明代吴昆的<<医方考>>,清代汪昂的<<医方集解>>。这此专著阐述配方时也涉及到药酒。<<医方考>>一书中就论述了七种药酒配方的组方用药的道理和主治功效,基中包括虎骨酒,史国公酒,枸杞酒,红花酒,猪膏酒等。这对于促进药酒配方的研究,指导正确使用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明清时期的药酒在配制方法上,突出表现了在热浸法的普遍使用上。适当提高浸渍温度可使植物性药材组织软化,膨胀,增加浸出过程中的溶解和扩散速度,有利于有效成分的浸出,而且还可以破坏药材中的一些酶类物质,增强药酒的稳定性,因此采用热浸法对于许多药物来说具有更好的浸出的效果,是一种科学方法。
民国时期
由于战乱频繁,药酒研制工作和其他行业一样,也受到一定影响,进展不大。
新中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政府对中医中药事业的发展十分重视,建立了不少中医医院,中医药院校.开办药厂,发展中药事业,使药酒的研制工作呈现出新的局面。药酒酿制,不仅继承了传统制作经验,还吸取了现代科学技术,使药酒生产趋向于标准化。为了加强质量管理,还把药酒规范列为国家药典的重要内容。由于药酒生产单位与医疗、科研部门进行科研协作,保证了临床疗效的可靠性。尤其是近十多年来,随着中医药工作者和药酒研究生产人员的共同努力,对中国药酒的发展历史,中国药酒的特点和应用,工艺及质量等方面作了较为全面的归纳和总结,出版发行了不少专著,例如本书《中国药酒大全》自1991年出版发行以来,共9次印刷,成为中医药专著中的一本畅销书。这些著作的出版发行,反过来又推动了药酒事业的深层次发展。不但出现一批质量可靠,疗效显著,深受患者和群众欢迎的药酒产品,而且在药酒的毒理研究、药理研究及质量监测、制作工艺等方面均有迅速发展。
药酒的发展,不仅逐渐满足了人民群众的需要,并且打人了国际市场,博得了国际友人的欢迎。我们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具有中华民族特色和历史悠久的,又符合现代科学水平的中国药酒,必然和整个中医中药的发展一样,为人类的健康长寿,作出新的贡献。
希望可以帮助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