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鸿茅药酒是“药”还是“酒”
属于地道的药品,OTC,只能在药店销售,我们属于食品类,走商场和超市,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② 药酒是不是泡得越久越好
药酒不是泡得越久越好。
室温在20℃左右,较为干燥的条件下,药材浸泡的时间大多应为15—30天。浸泡的时间主要和药材的质地有关,枸杞子泡酒后如果发现酒颜色变红,说明药效已经泡出来了。
如果是动物类的药材如海马、蛤蚧等,泡制的时间需要更长,但由于它们带菌可能更多,因此泡好后更应尽快喝完。
如果是泡药酒有经验的人,可在泡制过程中倒出来一点品尝是否出味儿,但注意不要直接对着瓶口喝,这样会污染剩下的酒,加快变质。
饮用药酒时,食用量上可以根据个人的承受能力选择不同的量,以每次15毫升至30毫升为好,一天可以喝两到三次。在适应人群方面,药酒主要是用于慢性病患者或老年人养生,孕妇、小儿、年轻人一般不需要服用。
(2)药酒也是酒扩展阅读:
药酒的分类
1、滋补类药酒
用于气血双亏、脾气虚弱、肝肾阴虚、神经衰弱者,主要由黄芪、人参、鹿茸等制成。著名的药方有五味子酒、八珍酒、十全大补酒、人参酒、枸杞酒等。
2、活血化淤类药酒
用于风寒、中风后遗症者,药方有国公酒、冯了性酒等;用于骨肌损伤者,方剂有跌打损伤酒等;有月经病的患者,可以用调经酒、当归酒等。
3、抗风湿类药酒
用于风湿病患者,著名的药方有风湿药酒、追风药酒、风湿性骨病酒、五加皮酒等。其中症状较轻者可选用药性温和的木瓜酒、养血愈风酒等;如果已经风湿多年,可选用药性较猛的蟒蛇酒、三蛇酒、五蛇酒等。
4、壮阳类药酒
用于肾阳虚、勃起功能障碍者,主要由枸杞、三鞭等制成。著名的方剂有多鞭壮阳酒、淫羊藿酒、青松龄酒、羊羔补酒、龟龄集酒、参茸酒、海狗肾酒等。
③ 药酒与普通酒有什么不同
酒分为普通酒和药酒,喝普通酒可以带来一些临时的属性,还能够使酒量增长。药酒除了具有普通酒的特征外,还具有特定的临时属性。
④ 喝药酒算喝酒吗
药酒也是酒,喝酒不能过量;喝药酒更不能过量,否则危险性更大.
⑤ 药酒是不是发酵酒
药酒没泡药之前就是发酵酒,当药材与其融合后,发生电解质,故成药酒!
⑥ 养生酒与药酒有什么区别
一、保健酒与药酒的区别
1、所属范畴不同:保健酒属于“饮料酒”范畴,药版酒属于“药”的范权畴;
2、功能作用不同:保健酒主要用于调节生理机能,以保健、养生、健体为目的,满足消费者的嗜好,药酒主要用于治病,有其特定的医疗作用;
3、适用人群和对象不同:保健酒对年龄和性别没有特别严格的限制,主要使用对象是健康或亚健康人群;药酒有针对性较强的适用人群,使用对象是患者,需要在医生的处方或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服用;
4、销售场所不同:保健酒主要在酒店、商场、超市等一般商品销售场所销售;药酒主要在药店或医疗场所销售。
二 、保健酒与药酒的联系
酒品种类繁多,功效各异,既有滋补功能,又有医疗效用。一般称具有疗效作用的为药酒,具有滋补作用的为保健酒。中医学认为:“酒乃水谷之气,辛甘性热,入心肝二经,有活血化瘀,祛风散寒,消积冷,健胃之功效。“《本草备要》记载:“少饮则和血运气,壮神御寒,遣兴消愁,辞邪逐秽,暖内脏,行药势。”
⑦ 药酒的药酒特点
将作为饮料的酒与治病强身的药“溶”为一体的药酒,不仅具有配制、服用简便,药性稳定,安全有效的优点,更因为药借酒力、酒助药势而充分发挥效力,提高疗效。
酒素有“百药之长”之称。古“医”字,即从“酉”(酒)也。现代研究表明,酒的主要成分乙醇(俗称酒精)是一种良好的半极性有机溶媒,大部分水溶性物质及水不能溶解。中药的多种成分如生物碱、盐类、鞣质、挥发油、有机酸、树脂、糖类及部分色素(如叶绿素、叶黄素)等均较易溶解于乙醇中。乙醇不仅有良好的穿透性,易于进入药材组织细胞中,发挥溶解作用,促进置换、扩散,有利于提高浸出速度和浸出效果;还有防腐作用,可延缓许多药物的水解,增强药剂的稳定性。 人们常说“久病多虚”。病深日久的慢性疾病,往往导致人体气、血、阴、阳的亏损,而其形成皆非一时一日,其治疗恢复也就难以朝夕建功,一蹴而就,一般都需要一个过程。中医学认为“久病入络”。各种慢性虚损疾病,常常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气血不畅、经脉涩滞,治疗时常需佐以活血通络之药物以增强疗效。而补益药酒主要配伍具有益气补血、滋阴温阳的滋补药食,故更有益于慢性疾病的治疗。人身气血,贵在通调。如果虽得补益,而不能流通,则收不到补益之利,反生郁滞之害。
补益药酒不仅广泛应用于各种慢性虚损疾病的防治,还能抗衰老、延年益寿。近代研究证明,我国传统中药中有许多补益药物具有抗早衰、延年益寿的功效。例如:枸杞子,能降低血糖、胆固醇;何首乌,可降低胆固醇,防治动脉硬化;杜仲,能减少胆固醇的吸收,对中枢神经系统有调节作用;当归,可抗贫血,能防止肝糖原减少,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地黄,能利水,降血压;黄芪,有抗癌的作用,能提高免疫功能,抗疲劳,扩张血管,改善皮肤血液循环,降低血压;人参,能促进蛋白质合成,降低血糖,增强造血功能,提高免疫功能、抗疲劳能力,抑制高胆固血症的发生。选用这些药物制成的补益药酒,经常适量饮服,有抗衰老而延年益寿的效果。
⑧ 养生酒、保健酒、药酒这三者有什么不同
养生酒与保健酒及药酒有着本质的区别。养生酒的组方必须是普通食品或药食同源的食品。而且,养生酒产品的品性必须阴阳平衡,即温、平、中、和,属食品酒类,天然酿制,无任何化学添加剂。具有一定的调节人的生理机能及扶正机能的养生调理作用,是成年人可以日常消费的饮料酒。一般饮用养生酒比饮用白酒,果酒类更安全有益 。
养生酒一天饮一至二两即达到养生效果。最好不参其他任何饮料或酒饮用,否则有可能会影响养生效果。晚上睡前30-60分钟饮用更好。有经济条件有酒量的朋友可以多饮,但微醺为恰,效果更好,且不焦不燥,不上火。但是,此类酒一般价格昂贵,市场上也很难买到符合养生酒品性要求的产品。
保健酒为药及药食同源的原料组方而成,属功能饮料,介于药和食品之间,必须具有一定的调理和治疗人体某部或某项功能缺陷的作用。市场销售必须持有有关部门批准的保健食品批准号,即人们常说的蓝色草帽状标志及批号。保健酒也分为发酵酒,蒸馏酒或配制酒,最好在医生的指导下饮用为恰 。
药酒组方多数为以药材为主,也可附以药食同源的原料,是针对人体某一方面病灶使用的酒,批准字号为药准字号,即以Z打头的酒,也就是常说的药品类了。药酒又分为处方药酒和非处方药酒(即OTC)。必须在医生指导下服用。有批号的药酒也是药品的一种剂型。对疾病的治疗往往有非常神奇的效果。
⑨ 药酒有什么渊源
本书所讲的药酒在中药方剂学上又称之为酒剂。所谓药酒一般是把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和动物的全体或内脏以及某些矿物质成分按一定比例浸泡在低浓度食用酒精、白酒、黄酒或葡萄酒中,使药物的有效成分溶解于酒中,经过一定时间后去除渣滓而制成的,也有一些药酒是通过发酵等方法制得的。因为酒有通血脉、行药势、温肠胃、御风寒等作用,所以酒和药配伍可以增强药力,既能防治疾病,又可用于病后的辅助治疗。
古时医字从酉(酒),可见酒与药的关系密切,而药酒的产生更是我国医药发展史上的重要创举。药酒的起源与酒的产生是分不开的,我国现存的最早的药酒方见于1973年马王堆出土的帛书《养生方》和《杂疗方》中,虽多已不完整,但仍可辨认出药酒配方、酿制工艺等记述,由此可见,我国的药酒在先秦时期就已有了一定的发展。先秦时期的医学代表作《黄帝内经》也对酒在医学上的贡献作了专门论述,其中,《素问·汤液醪醴篇》论述了醪醴与防病治病的关系,在其他篇中还提及了治膨胀的“鸡矢醪”,治经络不通、病生不仁的“醪药”等,这些均是较早的药酒记载。
至汉代,随着中药方剂的发展,药酒逐渐成为中药方剂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且针对性和疗效也有了很大提高。在《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有“其在肠胃,酒醪之所及也”的记载,表明了扁鹊认为可用酒醪治疗肠胃疾病的看法。这篇著作中还收载了西汉名医淳于意的25个医案。东汉·张仲景的《伤寒病杂论》中记载:“妇人六十二种风,腹中血气刺痛,红蓝花酒主之”,该书还收载了许多以酒煎药或服药的方例。
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对药酒的酿造方法,特别是对浸药专用酒的制作做了较为详细的说明。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记载了海藻酒、桃仁酒、金牙酒、猪胰酒等药酒的治病方法。梁-陶弘景在《本草经集注》提出“酒可行药势”,尤其是对药酒的浸制方法论述较详,并指出有71种药物不宜浸酒。
唐·孙思邈的《千金方》中共有药酒方80余首,涉及补益强身、内科、外科、妇科等方面,并对酒与药酒的毒副作用已有一定认识,针对当时一些人因嗜酒纵欲所引起的种种病症,研制了一些相应的解酒方剂。《千金翼方》还对药酒的服法提出了要求:“凡服药酒,饮得使酒气相接,无得断绝,绝则不达药力,多少皆以知为度,不可全醉及吐,则大损人也。”唐-王焘《外台秘要》卷三十一“古今诸家酒方”一节中共收载了药酒11方。
宋元时期的药酒有了很大发展,药酒的种类和应用范围均有明显的扩展。仅《太平圣惠方》中就设有药酒专节达6篇之多,加上《圣济总录》、《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三因方》、《本事方》、《济生方》等书中的药酒方,计有药酒数百种。运用药酒治病的范围也已涉及到内、外、妇、五官等多科疾病,对于药酒的主要功效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在药酒的制法上已开始采取隔水加热的方法,这样可以提高药物有效成分的浸出率,增强药酒的功效。这一时期药酒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用于养生的药酒渐多,有些药酒不但具有治病养生的特点,而且口味纯正,成了宫廷御酒。除了上述大型方书所记载的药酒外,宋·陈直《养老奉亲书》和元·忽思慧《饮膳正要》、《御药院方》等书中也收载了许多适合老年人服用的养生保健药酒。
明代的医药学家在整理继承前人经验的同时,又创制出许许多多新的药酒方。在明代医书中,如《普济方》、方贤的《奇效良方》、陈梦雷的《医学全录》、王肯堂的《证治准绳》、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等,收载了大量的药酒配方,既有前人的传世经典之作,又有当代人的创新之举。仅《本草纲目》就辑录了各类药酒配方200余种,《普济方》通卷收载的药酒达300余方。明代的民问作坊已有药酒出售,如薏仁酒、羊羔酒等,而老百姓自饮自酿的酒中也有不少药酒,如端午的菖蒲酒、中秋的桂花酒、重阳的菊花酒等。
清代的医药学家同样也创制出许多新的药酒方。这一时期的医药学著作中,如汪昂的《医方集解》、王士雄的《随息居饮食谱》、吴谦的《医宗金鉴》、孙伟的《良朋汇集经验神方》、项友清的《同寿录》等,均收载了明清时期新创制的药酒配方。清代的药酒除了用于治病外,最大的特点就是养生保健药酒较为盛行,尤其是宫廷补益药酒空前兴旺发达。例如,乾隆皇帝经常饮用的益寿药酒“松龄太平春酒”对老年人诸虚百损、关节酸软、纳食少味、夜寐不实诸症均有治疗作用。“夜合枝酒”也是清宫御制的一大药酒,组方中除了夜合枝外,还有柏枝、槐枝、桑枝、石榴枝、糯米、黑豆和细曲等,可治中风挛缩之症。
民国时期,战乱不断,百业不兴,药酒也难逃厄运,没有多少进展。
新中国成立后,中医中药事业得到了空前的大发展,作为中药方剂之一药酒不仅继承了传统的制作经验,而且采取了现代科学技术的方法,严格卫生与质量标准,使药酒的生产逐步走向标准化和工业化,药酒质量也大大提高。医药学家还对许多传统药酒方的功效、配方进行了实验研究和临床验证,为药酒的应用和提高疗效提供了宝贵依据。此外,药酒规范已被收进我国的药典,由此可见国家对药酒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