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为什么端午节要喝雄黄酒,有什么依据和说法。
传说屈原投江之后,屈原家乡的人们为了不让蛟龙吃掉屈原的遗体,纷纷把粽子、咸蛋内抛入江中。一位容老医生拿来一坛雄黄酒倒入江中,说是可以药晕鱼龙,保护屈原。一会儿,水面果真浮起一条蛟龙。于是,人们把这条蛟龙扯上岸,抽其筋,剥其皮,之后又把龙筋缠在孩子们的手腕和脖子上,再用雄黄酒抹七窍,以为这样便可以使孩子们免受虫蛇伤害。 据说这就是端午节饮雄黄酒的来历。至今,我国不少地方都有喝雄黄酒的习惯。
㈡ 为什么端午节要喝雄黄酒
端午为什么要喝雄黄酒呢?据医药文献记载:"雄黄"又名石黄、雄精、薰黄、黄金石。它产自湖南、甘肃、云南、四川等地;味苦、性温、微辛、有毒,既可以外搽又可以内服。其中,最特别的是,雄黄虽可泡酒喝,但由于雄黄有腐蚀之力,所以一定要经医生指示,并遵古法炮制的雄黄酒才能喝。
喝雄黄酒,据说屈原投江之后,百姓为了避免屈原尸体被江里的鱼龙所伤,便纷纷把粽子、咸蛋投人江中喂鱼龙。一个老医生拿来一坛雄黄酒倒人江里,说要药晕鱼龙。一会儿,水面果真浮起一条晕龙,龙须上还沾有一片衣襟。人们就把这条龙拉上岸,剥了皮,抽了筋,解除心头之恨。然后把龙筋缠在孩子们的手腕和脖子上,又用雄黄酒抹七窍。使那些毒蛇害虫不敢伤害像屈原一样心灵纯洁的孩子们。
据说,这就是后来人们端午节饮雄黄酒的来历。那么,为什么雄黄酒能药晕鱼龙,鱼龙为什么怕雄黄呢?
我国民间有“早端午,晚中秋”之说,古人以为晨属龙,晨时正是群龙形雨之时,故在端午节早晨设雄黄酒以饮宴祈雨,希望有个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好年景。有的地方在端午清晨,人们还喜欢把雄黄酒或雄黄水洒在屋子外,涂在小孩耳、鼻、头额和面颊上,以避除毒虫、蚊蝇叮咬,驱散瘟疫毒气。
然而,现代科学证明,雄黄含有较强的致癌物质,即使小剂量眼用雄黄酒,也会对肝脏造成伤害,所以,饮雄黄酒这一习俗,确应改变了。
㈢ 端午节为什么喝雄黄酒
端午饮雄黄酒的习俗,从前在长江流域地区极为盛行。古语曾说回:“饮了雄黄酒,病魔都远走。答”雄黄是一种矿物质,俗称“鸡冠石”,其主要成分是硫化砷,并含有汞,有毒。一般饮用的雄黄酒,只是在白酒或自酿的黄酒里加入微量雄黄而成,无纯饮的。雄黄酒有杀菌驱虫解五毒的功效,中医还用来治皮肤病。在没有碘酒之类消毒剂的古代,用雄黄泡酒,可以祛毒解痒。未到喝酒年龄的小孩子,大人则给他们的额头、耳鼻、手足心等处涂抹上雄黄酒,意在消毒防病,虫豸不叮。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等。“端午节”为中国国家法定节假日之一,并已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端午节起源于中国,最初是中国人民祛病防疫的节日,吴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农历五月初五以龙舟竞渡形式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后因诗人屈原在这一天死去,便成了华人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部分地区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等说法。
端午节有吃粽子,喝雄黄酒,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赛龙舟的习俗。
㈣ 端午节为什么要喝雄黄酒
雄黄原为道家方士所服用,为纯阳之物,可辟阴邪,后来融入端午民俗中,用来驱阴湿虫蛇。
《本草纲目·石部》卷九记载:“雌黄、雄黄同产,但以山阳山阴受气不同分别。故服食家重雄黄,取其得纯阳之精也;雌黄则兼有阴气故尔。”因为雄黄生于山之阳,故为纯阳之物,可辟阴邪。雄黄原为道家方士所服用,后来才融入端午民俗中,用来驱阴湿虫蛇。
㈤ 端午节喝雄黄酒的寓意
由于夏季天气燥热,人易生病,瘟疫也易流行;加上蛇虫繁殖,易咬伤人,专所以要十分小心,属这才形成此习惯。种种节俗,如采药,以雄黄酒洒墙壁门窗,饮蒲酒等,看似迷信,但又是有益于身体健康的卫生活动。
饮蒲酒、雄黄、朱砂酒,以酒洒喷。《荆楚岁时记》:“以菖蒲(多年生草本植物,生在水边,地下有淡红色根茎,叶子形状像剑,肉穗花序。根茎可做香料,也可入药)或镂或屑,以冷酒。”蒲酒味芳香,有爽口之感,后来又在酒中加入雄黄、朱砂等。明谢肇淛《五杂咀》:“饮菖蒲酒也……而又以雄黄入酒饮之。”明冯应京《月令广义》:“五日用朱砂酒,辟邪解毒,用酒染额胸手足心,无会虺(古书上说的一种毒蛇)蛇之患。又以洒墙壁门窗,以避毒虫。”此俗流传较广。至今,如广西宾阳,逢端午时便有一包包的药料出售,包括雄黄、朱耒、柏子,桃仁、蒲片、艾叶等,人们浸入酒后再用菖蒲艾蓬蘸洒墙壁角落、门窗、床下等,再用酒涂小儿耳鼻、肚脐,以驱毒虫,求小儿平安。另外有的地区还用雄黄酒末在小孩额上画“王”字,使小孩带有虎的印记,以用虎辟邪。这些活动,从卫生角度来看,还是有科学道理的。雄黄加水和酒洒于室内可消毒杀菌,饮蒲洒也颇有益。
㈥ 端午节的为什么喝雄黄酒
关于雄黄酒的传说
屈原投江之后,屈原家乡的人们为了不让蛟龙吃掉屈原的遗体,纷纷把粽子、咸蛋抛入江中。一位老医生拿来一坛雄黄酒倒入江中,说是可以药晕蛟龙,保护屈原。一会儿,水面上果真浮起一条蛟龙。于是,人们把这条蛟龙扯上岸,抽其筋,剥其皮,之后又把龙筋缠在孩子们的手腕和脖子上(彩绒),再用雄黄酒抹七窍,认为这样可以使孩子们免受虫蛇伤害。据说,这就是端午节饮雄黄酒的来历。
雄黄酒是端午节的美酒。在汪曾祺的《端午节的鸭蛋》中提到过雄黄酒,文中说:“喝雄黄酒。用酒和的雄黄在孩子的额头上画一个‘王’字,比作猛虎,以威邪魅。这是很多地方都有的。旧时几乎家家酿雄黄酒,但多为男人饮,有些会喝酒的女人也饮些,小孩不能喝,大人就用手指蘸酒在小孩面庞耳鼻手心足心涂抹一番。至今,中国不少地方都有喝雄黄酒的习惯。”《清嘉录》记载:“研雄黄末,屑蒲根,和酒饮之,谓之雄黄酒。”说的就是端午节时,民间百姓于此日将蒲根切细、晒干,拌上少许雄黄,浸白酒做成雄黄酒,亦有单独用雄黄浸酒的。
雄黄又名雄精、石黄、薰黄、黄金石,主要产于湖南、甘肃、云南、四川等地。作为一种中药药材,中医认为,雄黄性温、微辛、有毒,主要用做解毒、杀虫药。既可以外搽又可以内服。外用治疗恶疮、蛇虫咬伤等,效果较好。雄黄少量饮用,可治惊痫、疮毒。由于雄黄毒性太大,极少用于直接内服,一般内服多入丸、散剂。
传统饮雄黄酒的习俗是一种恶俗。雄黄的主要成分是硫化砷,砷是提炼砒霜的主要原料,喝雄黄酒等于吃砒霜;雄黄还含有较强的致癌物质,即使小剂量服用,也会对肝脏造成伤害;并且,雄黄具有腐蚀作用。因此,服用雄黄极易使人中毒,轻者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甚至出现中枢神经系统麻痹、意识模糊、昏迷等,重者则会致人死亡。
古时的老百姓为了“驱邪”“解毒”,将中医学上针对实证采用雄黄的攻下疗法,误解为雄黄有驱邪作用,还把中医学上的解疮毒误解为雄黄可以解除或排出体内的毒物。
由此可见,人们不仅不能自制雄黄酒,就是含有雄黄的药品,也应当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但如在雄黄里加入艾叶、熏草等原料制成香包供妇女和儿童佩戴,可起到杀除病菌、消除汗臭、清爽神志的作用。同时,雄黄、艾叶、熏草都能散发出一种奇异的香味,可使蛇虫嗅之远遁。
更多酒类网络知识参考:http://www.9ju9.com/wine/wineke/
㈦ 五月端午喝雄黄酒的来历是什么
传说屈原投江之后,屈原家乡的人们为了不让蛟龙吃掉屈原的遗体,纷纷把回粽子、咸蛋抛答入江中。一位老医生拿来一坛雄黄酒倒入江中,说是可以药晕鱼龙,保护屈原。一会儿,水面果真浮起一条蛟龙。于是,人们把这条蛟龙扯上岸,抽其筋,剥其皮,之后又把龙筋缠在孩子们的手腕和脖子上,再用雄黄酒抹七窍,以为这样便可以使孩子们免受虫蛇伤害。 据说这就是端午节饮雄黄酒的来历。至今,我国不少地方都有喝雄黄酒的习惯。
雄黄酒是用研磨成粉末的雄黄泡制的白酒或黄酒,一般在端午节饮用。雄黄酒需在太阳下晒,有的从五月初一晒到初五。作为一种中药药材,雄黄可以用做解毒剂、杀虫药。于是古代人就认为雄黄可以克制蛇、蝎等百虫,“善能杀百毒、辟百邪、制蛊毒,人佩之,入山林而虎狼伏,入川水而百毒避”。
端午节这天,人们把雄黄倒入酒中饮用,并把雄黄酒涂在小孩儿的耳、鼻、额头、手、足等处,希望如此能够使孩子们不受蛇虫的伤害。在汪曾祺的《端午节的鸭蛋》中提到过雄黄酒,其中说:“喝雄黄酒。用酒和的雄黄在孩子的额头上画一个王字,这是很多地方都有的。”
㈧ 端午节为什么喝雄黄酒
端来午饮雄黄酒的习俗,自从前在长江流域地区极为盛行。古语曾说:“饮了雄黄酒,病魔都远走。”雄黄是一种矿物质,俗称“鸡冠石”,其主要成分是硫化砷,并含有汞,有毒。一般饮用的雄黄酒,只是在白酒或自酿的黄酒里加入微量雄黄而成,无纯饮的。雄黄酒有杀菌驱虫解五毒的功效,中医还用来治皮肤病。在没有碘酒之类消毒剂的古代,用雄黄泡酒,可以祛毒解痒。未到喝酒年龄的小孩子,大人则给他们的额头、耳鼻、手足心等处涂抹上雄黄酒,意在消毒防病,虫豸不叮。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等。“端午节”为中国国家法定节假日之一,并已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端午节起源于中国,最初是中国人民祛病防疫的节日,吴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农历五月初五以龙舟竞渡形式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后因诗人屈原在这一天死去,便成了华人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部分地区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等说法。
端午节有吃粽子,喝雄黄酒,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赛龙舟的习俗。
㈨ 端午节为什么喝雄黄酒
你千万别喝!雄黄加热后就是砒霜,你敢喝吗?!这会对肝脏造成很大伤害!
㈩ 端午节的时候都是要喝些雄黄酒的,喝雄黄酒有什么好处
雄黄酒具有很高的功效和价值,营养元素含量也是很高的,但是循雄黄酒过多的饮用有害于身体健康,所以大家要知道这种酒不能喝太多,另外喝雄黄酒对调理身体,驱除毒素又有很多的功效。
雄黄酒灭五毒。"惟有儿时不能忘,持爻簪蒲额头王"。额头王,即指每逢端午节时,用雄黄酒在孩子额上画个"王"字。也有的在鼻尖、耳垂上涂上一些,还有的将雄黄调入白酒加热后直接下肚或抹身,说这样可以驱邪,避免"疫疠"之气。雄黄酒是有毒的。可是至今,每当端午节来临,有些人总要喝杯雄黄酒。这主要是由于人们以为雄黄能"驱避百邪"的想法在作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