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大黄用酒泡后的功效
大黄的主要功效是泻下攻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逐瘀通经。通常大黄的品专种分为三属种,即生大黄、酒大黄和大黄炭,其中的酒大黄主要是指的炮制的过程中,大黄用酒炒过或者是蒸过,酒制大黄泻下力较弱,活血作用较好,宜用于瘀血证。但是大黄并不适合用酒浸泡。
Ⅱ 炙大黄的功效与作用
大黄经酒制后对其所含大黄蒽醌类衍生物均有影响,其泻下成分番泻甙及大黄酸明显减量,版加酒对鞣质影响较小权,因此泻下作用减弱而收敛作用相对增强,现认为大黄所含的鞣质是降低肌酐、尿素氮的有效成分,由此可见,生大黄泻下作用强,酒制大黄泻下作用弱,在临床上患者大便不通畅者用生大黄;大便通畅者用酒制大黄。
Ⅲ 酒大黄的功能主治
具有泻热通便功效,用于胃肠实热积滞、大便秘结、腹部胀满、疼痛拒按,内甚至高热不退、神昏谵语容,如大承气汤;或脾阳不足之冷积便秘,如温脾汤。
解毒消痈功效,用于热毒疮疡、暴赤眼痛、口舌生疮、齿龈肿痛,如大黄牡丹皮汤。
行瘀通经功效,用于瘀血阻滞之月经闭止、产后瘀阻、症瘕积聚,及跌打损伤、瘀血肿痛。
清热除湿功效,用于湿热壅滞之黄疸、小便不利、大便干结;热淋、石淋如八正散。
亦可凉血止血,用于热伤血络之吐血、衄血、便血、崩漏、赤白带下。
现代临床可用于治疗流行性脑膜炎、大叶性肺炎、急性胆道感染、急性腮腺炎、急性阑尾炎、急性传染性黄疸型肝炎、急性肠炎、细菌性痢疾、消化道出血、咽喉炎、牙龈脓肿、皮炎、湿疹、淋病、带状疱疹等。
制大黄泻下力缓,泻火解毒。用于火毒疮疡,正虚邪实证.
Ⅳ 酒制大黄和大黄有区别吗
1、酒大黄与生大黄在功效上的区别
生大黄苦寒沉降,气味重浊,走而不守,直达下焦,泻下作用峻烈,具有攻积导滞、泻火解毒的功能。用于实热便秘,高热,谵语,发狂,吐血,衄血,湿热黄疸,跌打瘀肿,血瘀经闭,产后瘀阻腹痛,痈肿疔毒;外治烧烫伤。
酒大黄善清上焦血分热毒。用于目赤咽肿,齿龈肿痛。酒炙大黄其苦寒泻下作用稍缓,并借酒升提之性,引药上行,善清上焦血分热毒。用于目赤咽肿,齿龈肿痛。如治眼暴热痛,头肿起的大黄汤。
2、酒大黄与生大黄在化学成分上的区别
大黄中含游离型和结合型蒽醌类衍生物,还含鞣质类、二苯乙烯苷类、萘酚苷类和苯丁酮类成分等。
(1)对蒽醌类成分的影响:大黄经酒炒后,结合型蒽醌有所减少。熟大黄,经蒸、炖后其结合型与游离型蒽醌类衍生物均减少,其中结合型大黄酸显著减少,番泻苷仅余微量。大黄炒炭后,其结合型大黄酸被大量破坏,但仍保留少量的各型蒽醌类衍生物,番泻苷已不存在。
实验证明,大黄炭中的大黄酚含量为生大黄的2.7倍左右,大黄素-6-甲醚为生大黄的4.1倍左右。研究证明,炒大黄中,芦荟大黄素和大黄素两种成分的含量分别为生大黄的2.7倍和3.4倍左右;大黄炭则分别为生大黄的1.9倍和2.8倍左右。
(2)对鞣质类成分的影响:大黄鞣质类成分含量较高,约为10%~30%,以缩合鞣质与水解鞣质两大类混合存在[1]。炮制过程中鞣质类成分变化亦较复杂。研究结果表明,炒大黄总鞣质含量下降约18%,熟大黄降低50%,大黄炭减少近80%。
(3)对多糖成分的影响:制大黄多糖含量随炮制次数的增加而升高,但六制大黄和九制大黄的含量相近。
3、酒大黄与生大黄在药理作用上的区别
(1)泻下作用:结合型蒽醌为大黄泻下的主要有效成分,酒炒大黄泻下效力比生品降低30%,熟大黄(酒炖)、清宁片降低95%,大黄炭无泻下作用。
(2)解热作用:炮制对大黄解热作用无明显影响,无论动物解热实验还是临床某些病例均显示:服用大黄生品或制品后体温下降时间早于泻下出现时间。说明起解热和泻下作用的不是同一种物质,而是不同成分在发挥作用。解热成分似比泻下成分对热更稳定
(4)大黄酒炙的功效与作用及食用方法扩展阅读:
大黄生用泻下力猛,蒸熟泻下力缓和,酒制善清上部火热,炒炭可化瘀止血。用于泻下时不宜久煎。 大黄峻烈、攻下破瘀力强,易伤正气,故表证未解、气血虚弱、脾胃虚寒、无实热瘀结者及孕妇胎前、产后均应慎用或忌服。
注意孕妇及月经期、哺乳期慎用。大黄是多种蓼科大黄属的多年生植物的合称,也是中药材的名称。在中国地区的文献里,“大黄”指的往往是马蹄大黄。
在中国,大黄主要作药用,但在欧洲及中东,他们的大黄往往指另外几个作食用的大黄属品种,茎红色,气清香,味苦而微涩,嚼之粘牙,有砂粒感。
秋末茎叶枯萎或次春发芽前采挖。除去细根,刮去外皮,切瓣或段,绳穿成串干燥或直接干燥·中药大黄具有攻积滞、清湿热、泻火、凉血、祛瘀、解毒等功效。
Ⅳ 为什么酒炙大黄会降低其泻下作用拜托各位了 3Q
我在网上查了,经酒制后的大黄对其所含大黄蒽醌类衍生物均有影响,其泻下回成分番泻甙及大黄酸明显减答少含量,加酒对鞣质影响较小,因此泻下作用减弱而活血作用相对增强。
所以,泻下清热用生大黄,活血化瘀用酒炙大黄。
Ⅵ 如何酒炙大黄
黄酒拌匀,装袋闷透,小火炒干。